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12-2十二月神佛誕辰

初八日    釋伽文佛成道

    釋迦牟尼,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尼泊爾南部),佛教创始人。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者,「佛」;民間信仰信徒也常稱呼佛祖。
    佛陀過着豪華的生活,對宮門以外生涯的滄桑變化一無所知。十九歲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他的兒子羅睺羅在那年出生。他在外出巡遊時,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經常在閻浮樹下沉思,但是不得離苦之道,於是在29歲時的某個月夜乘馬出家修道。
    為了尋求解脫,他遍訪名師,遇阿羅陀迦蘭。阿羅陀為沙門師,日後的佛陀要求按照阿羅陀的教義和教規過梵行生活。這種教義主張通過一系列禪定功夫,達到「無所有處」,即是意識上一切空無所有,進入甚深的靜虛狀態。不久他達到了阿羅陀所教導的一切,使後者大為嘆服,建議合作領導他的沙門團體。然而釋迦牟尼不滿足于這種學說而退出。仍未成道的他接著又跟陀摩子修行,得到非想非非想定。但是他仍然不是解的境界,然而釋迦牟尼已找不到老師。
    於是釋迦牟尼與五比丘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忍受饑餓痛苦。35歲時,意識到苦行無法達到解脱,轉而前往菩提伽耶,後在菩提樹下禪定四十九日,於本然之中觀察諸法緣起而悟得三明與四諦,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為佛陀。
    ▲左圖:釋迦牟尼佛造像。左二圖:遼寧省博物館藏有一幅金人畫《燃燈授記釋迦文圖卷》。畫面中央立釋迦佛與聲聞弟子十數人,左側國王與侍從部下數人,右下角儒童菩薩叩首跪拜於佛足下,長髮覆地,構圖布局與岩山寺壁畫的場景十分相似,也是碩果僅存的金代佛教美術精品。部分的內容著重闡述過去佛普光如來為釋迦牟尼前身即善慧菩薩授記的故事。出於因緣和種種善行的結果,掩泥布發的菩薩將成為佛;賣蓮的女子將成為妻;掃道的貧人將成為聲聞弟子。這一部分的內容是以佛教的因果觀為基礎的述說。右二圖:明代鎏金釋伽牟尼造像。右圖:木雕釋伽牟尼造像。

初八日    浴佛節

    二千六百多年前,印度迦毘羅衛國的王后摩耶夫人,在藍毗尼花園的無憂樹下,生下了悉達多太子,也就是後來出家成道的佛陀。太子誕生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意思是說:「我乃是宇宙最尊貴的覺者,我將廣度一切沉淪生死的眾生。」,隨即有兩股水從天瀉下,沐浴在王子的身上。後來,佛教徒每年為慶祝佛陀誕辰就沿用此例舉行浴佛儀式。
    淨化個人的身口意,我們手持淨水向悉達多太子像沐浴時,內心應當誠懇祝禱,唱頌「我今灌浴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願袪除貪欲、瞋恨、愚痴的污垢,讓自行身行、語言、心意都能保持潔淨,希望社會清淨安寧,沒有暴力、詐欺、邪惡等事件,環境能夠優美清淨,並且藉著浴佛的功德,淨化自己的煩惱塵垢,美化我們的社會國土,轉五濁惡世為清淨的淨土,導邪曲人心為善良菩提,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義。
    ▲左、中圖:西山浴佛節盛况。右圖:傣族最盛名的即是潑水節。潑水節與佛教的浴佛節意近形似。

初八日    張英濟王誕辰

    張巡(709-757),唐河南南陽人,生於唐中宗景龍三年(西元709年)五月二十五日,博覽羣書,聰穎過人,玄宗開元末年中進士第三名,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史叛軍13萬由尹子奇率領攻打睢陽城,當時的睢陽城是南北交通要塞,軍事咽喉之地。叛軍企圖踏平睢陽,奪取江淮富庶之地,在這危急存亡關鍵時刻,張巡挺身而出,率領僅有的6800名將士抵抗13萬叛軍,展開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睢陽保衛戰。最後雖然由于眾寡懸殊,糧盡援絕而失敗,但它卻有力地遏制了叛軍南下,保住了大唐半壁江山和江淮豐厚的財源,為大唐王朝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物質保障。唐朝大詩人韓愈在評價睢陽保衛戰時就說「無睢陽即無江淮,無睢陽即無大唐」,可見其重要性,文天祥的「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明萬古香」的詩句更是流傳千古。民間稱『張巡』保儀尊王,英濟王、尪公、尪元帥、大使公。
    ▲左圖:張巡神像。左二、右二圖:張巡祠。右圖:張巡墓。

初八日    百福日

    百福日,道經曰:十二月十二日太素三元君朝真,謂之百福日。三素元君,乃是無英、黃老、白元三元君之外祖母,是白素、黃素、紫素三元君之母。在道教中乃是大大有地位的人,其實道教中很多脫離神仙體系的大元老都是女性,隱約可以反映道教最初還是以女為尊的。
    農歷十二月十二,正是該元君朝真之日,十四、十五日乃是四天王巡行的日子,廿一日五岳神降,四天王又巡行;待到了廿三日,便要司命朝天奏人善惡,廿四日三清玉帝同降考察善惡,到了最末的三十那天,諸神下降察訪善惡。所以這些天,大家一定要戰戰兢兢,謹慎做人。
    百福日中四大天王要數度巡行察訪善惡。四大天王是指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個住一山個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州,南瞻部洲(中國在此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 ,是六欲天之第一,(佛教把世界分位依次上升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皆在三界中輪迴不已,只有達到涅盤境界成佛,才能跳出三界外 ,不受輪迴之苦,欲界又有六天,稱六欲天,為天神所居。六欲天又有六重,第一重天是四天王天,為四天王及他們的隨從的住所)。
    東方持國天王: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 ,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州。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冑,首握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 ,部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古名廣目天王。住須彌山白雲埵,身為紅色,穿甲冑,為群龍領袖 ,故手纏一赤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又名毗沙門,多聞以福、德知名聞於四方。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綠色,穿甲冑,右持寶傘(又稱寶幡) ,左手臥神鼠-銀鼠。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在唐代他曾幫唐明皇退蕃兵的圍困,轟動一時,唐明皇為感恩,特命”諸道州府城西北及營寨並設其相”供養 ,佛也特設別院供養。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
    ▲左起三圖:百福日習俗家家貼紙窗花,多以福字為主。右圖:四大王天圖像。

初八日    佛圖澄圓寂

    佛圖澄(公元232-348年),以神異著名之西域僧人。俗姓帛。年九歲,出家于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境內)梁慧皎《高僧傳》卷九說他“清真務學,誦經百萬言,善解文義”。澄曾兩度至賓學法,人皆渭其已得聖果。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9年)來到洛陽,本欲立寺弘法,適劉曜攻破洛陽,京城混亂,未能實現。後“潛居草野,以觀世變”。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石勒屯兵葛陂(今河南新蔡北),以殺逞威,僧徒遇害者亦眾。澄大發悲憫,策杖至其軍門。有大將軍郭黑略者,素奉正法,對澄執弟子禮,並從其受五戒。略後從勒征戰,頂知吉兇,勒疑而問之曰:“孤不覺卿有出眾智謀,而每知行軍吉兇,何也?”略乘機介紹澄雲:「有一沙門,術智非常......臣前後所白,皆其言也」。勒聞之,乃召見澄,問佛道有何靈驗。澄知勒不達深理,便權以神異令其信服。從此勒事無巨繃,必先咨詢而後行。澄勸勒多行德政,少事殺戮。因而即將被殺幸而得救者十有八九。石勒稱帝後,奉澄尤篤。勒死,其子弘立,未幾,被石虎所廢。虎自稱“天王”後,奉澄更甚。如他下詔曰:“和上(按指佛圖澄),國之犬寶,榮爵不加,高祿不受。榮祿匪及,何以旌德?從此以往,宜衣以綾錦,乘以雕輦。朝會之日,和上升殿,常侍以下,悉助舉輿;太子諸公,扶梁而上;主者唱大和上至,眾坐皆起,以彰其尊”。又敕“司空李農旦夕親問,太子諸公五日一朝,表膚敬意”。後趙建武十四年(公元348年),澄卒于鄴宮寺,春秋一百一十有七。佛圖澄的靈異化人,乃為因機施教。其實他博學多聞,道德高尚。據有關史書記載,他身長八尺,風姿詳雅,不僅妙解深經,而且傍通世典,“講說之日,止標宗致,使始末文盲,昭然可了”。故西域、天竺僧人佛調、須菩提等數十人,不遠萬裡,險涉流沙,來華從澄受教;而華夏諸學人如釋道安、竺法雅等亦遠道至鄴請益。梁《高僧傳》卷九說經常從其受學者數百人,先後門人數以萬計。他所到州郡,皆立佛寺,共約八百餘所。其弘法之盛況,有可與比擬者。
    佛圖吉尤重戒律,非戒不履,酒不逾齒,過午不食。對古傳律典,亦多所考訂。道安在《比丘大戒序》中雲:“我之諸師,始秦受戒,又之譯人考校者,先人所傳相承謂是,至澄和上,多所正焉”。
    佛圖澄弘化期間,入室弟子甚多,其中最著名者為晉釋道安,博學多才,通經明理,被尊為「東方聖人」。故澄雖未譯經流布,而其弘法事蹟之盛,受學門徒之眾,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深遠。
    ▲左圖:圓融寺是被佛學界譽為民間東傳佛教第一僧的西晉僧人佛圖澄國師所創建的893座寺廟之一,距今已有1650多年的歷史。現存古蹟有白玉佛一尊,明碑一座,明石供桌一個,聖僧卓錫泉(亦稱龍泉),宋聖姑泉,伽藍井,陰陽井,佛圖澄卓錫處。左二圖:佛圖澄繪像。右起二圖:紅螺寺始建于東晉咸康四年(公元338)年所建,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易名「護國資福禪寺」。

初九日    韓湘子誕辰

    韩湘子故事的最早来源本出於唐朝,韓湘子的故事,其中心在於「度韓公」。韓公,就是韓愈。韓愈曾給侄孫韓湘寫過三首詩,即著名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首和《宿曾江口示侄孫湘》二首。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以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行至藍關時,韓湘趕來同行,韓愈作〈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韓湘是韓愈的侄孫,《祭十二郎文》也就是紀念韓湘之父韓老成的文章,文中言:「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由此推知,韓湘約生於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
    根據《酉陽雜俎》所記載,韓愈有一位從江淮來的子侄,被韓愈叫到書院裡讀書。不過他不好好讀書,反而去欺負同學。之後韓愈安排他去僧院讀書,又被僧院的住持投訴他狂率。韓愈罵他一事無成,他卻反說自己有本事使牡丹變色,並把這本身在韓愈面前表演,得到韓愈的稱讚。為此事他還寫了另一首詩《徐州贈族侄》詩,內容是:「擊門者誰子?聞言乃吾宗。自云有奇術,探妙有天工。」北宋仁宗年間劉斧《青瑣高議》記載,韓湘性好道術,自言「解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花」。不過此事發生在韓愈出藍關之後,辭官回到江淮的事。但這件事後來亦被人錯誤的算入韓湘的身上。
    ▲左起二圖:韓湘子之繪像。右起二圖:西安市南門里有「湘子廟」,奉祀韓湘子。

初十日    萼綠華仙人降

    萼綠華,古代傳說中道教女仙名,簡稱萼綠。年約二十,身穿青衣,晉穆帝時,夜降羊權家,自此每月來六次,贈羊權詩及火浣布、金玉條脫等。她是一位美麗而不請自來的仙女。南朝梁陶弘景《真誥.運象篇第一》:「萼綠華者,自云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顏色絕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羊權。自此往來,一月之中,輒六過來耳。云本姓楊,贈權詩一篇,並致為浣布手巾一枚,金玉條脫各一枚。條脫似指環而大,異常精好。神女語權:君慎勿洩我,洩我則彼此獲罪。訪問此人,云是九疑山中得道女羅鬱也。」唐李商隱《重過聖女廟》詩:「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雲未移時。」
    ▲左圖:萼綠華繪像。中、右圖:萼綠華自云是九疑山中得道女,圖為九疑山風景。

十二日    中黄先生黄元吉真人飛升

 黃元吉為乃清代著名養生學家、傳統內丹功宗師黃元吉於清道光、咸豐年間講學四川樂育堂時所授道門心法,由其弟子記錄整理而成《樂育堂語錄》一書,為一綜合集成之丹道巨著。《語錄》中既有系統的丹道理論,又有切實詳明的丹道工夫與火候的描述,性功了悟與命功丹法俱詳,理論和實踐並重,且能融通儒佛而不失丹道本色,是站在道教立場而融通三教的代表作。因為是講道的記錄,所以語言親切詳明,句句指歸大道,堪稱內丹學之《壇經》。它除了是研究道教之必讀丹經,對於現代人的身心修養和探索人體生命奧秘亦頗有啟示。本書為首次對《語錄》進行分章注釋、語譯和研析,於道教基礎和應用研究皆具有開拓意義。(查無圖像)

十三日    太素天元太乙朝元    即百福日,自初八日起。見「初八日百福日」條。

十四日    蟾真人誕辰    一說為十月十四日,見「十月十四日海蟾帝君」條。

十五日    佛涅槃

    佛涅槃年代,東南亞佛教徒一般認為是公元前545年,所以1956年和1957年各國都舉行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盛大紀念。中國關於佛涅槃年代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一般公認的年代是公元前486年,與南傳佛曆相差59年。
    佛在毗舍離城時候已經有了重病,度過雨季後,偕弟子向西北走去,路上受了鐵匠純陀供獻的食品,病更加劇。最後走到拘屍那伽河邊,洗了澡,在一處四方各有兩棵娑羅樹的中間安置了繩床,枕著右手側身臥著。後來所有臥佛像即佛涅像都是這樣的姿式。佛告知弟子們將要涅,弟子都守候著。夜間有婆羅門學者須跋陀羅去見佛,阿難陀想擋住他,佛知道了,喚他到床前為他說法,于是須跋陀羅成了佛的最後的弟子。佛在毗舍離臨出發前和在途中為弟子們作了多次的教誨,到了那天半夜逝世前又最後囑咐弟子不要以為失了導師,應當以法為師,要努力精進,不要放逸。佛逝世後,遺體舉行火化。摩揭陀國人和釋迦族等八國將佛的舍利分為八份,各在他們的本土上建塔安奉。其中摩揭陀國安奉在菩提伽耶的一份,到公元前三世紀,被阿育王取出,分成許多份送到各地建塔。1898年,考古家在尼泊爾南境發掘迦毗羅國故址,發現一舍利塔,塔內藏有石瓶石函等物;有一瓶放在鐵和水晶層迭的函內,裡面有黃金花,花上安放著佛骨。從函上刻的文字知道這就是釋迦族供養的佛的舍利。
    ▲佛涅槃圖:涅槃譯為圓寂,圓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是寂滅一切惑業。又譯作滅度,滅是滅除見思、塵沙和無明三種惑,度是度脫分段和變易兩種生死。合而言之,就是當一個人的智慧和德行都達到究竟圓滿之領域,連生死和煩惱也都超越了、杜絕了,就叫做涅槃。這也是聖者所證得的不生不滅、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眾生最理想、最美麗的歸宿。

十五日    西斗星君降

    道教二十八宿之西方七宿,四象之白虎。西方七宿位于西方,其形似虎,屬金,色白,總稱白虎。西方七宿中,奎宿星君主人間風雨;婁宿星君主人間大風;胃宿星君主人間風;昴宿星君主人間晴;畢宿星君主天地開奉;觜宿星君、參宿星君主人間風雨。與西方七宿相配的動物為:奎狼、婁狗、胃雉、昴雞、畢鳥、觜猴、參猿。 白虎原為古老神話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
    四靈神獸參,其形象虎,位于西方,屬金,色白,總稱白虎。《太上黃齋儀》卷四十四稱白虎西鬥星君為:“奎宿天將星君,婁宿天獄星君,胃宿天倉星君,昂宿天目星君,畢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參宿天水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西方自虎上應觜宿,英英素質,肅肅清音,威攝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同時,道教亦將其用于鍊丹術語,如《雲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經》雲:子若得一萬事畢,淑女之異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動,故稱之為虎也。

    ▲左圖:西斗星君神像。中圖:四靈神獸中之白虎代表西斗星君。右圖:斗姆元君座下通常皆會配祀五斗星君。

十六日    南嶽大帝誕辰

    『南嶽大帝』的來歷,《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載:南君神君姓丹名靈峙,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引東方朔《神異經】雲:南嶽神姓崇,諱。《歷代神仙通鑒》卷一五:南嶽慶華紫光注生真君崇票〈金蟬長子〉。
    『南嶽大帝』的神職:《歷代神仙通鑒》卷四:“〈元始日〉「伯益」即南嶽後身,為慶華注生真君,主於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鱗甲水族變化等事。”又云:「伯益乃南嶽之後身,伯益相傳是禹時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接伯益,伯益辭而隱居」。
    《雲及七簽》描述『南嶽大帝』的形象是: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龍,領神仙七萬七百人。霍山為其儲君,青城山為其丈人,廬山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龍為赤色,這是因為,與南相對的顏色,正是赤色。
    唐玄宗時,封『南嶽大帝』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五月二十五日,追尊號曰:『司天昭聖帝』,以景明皇后配祀。
    『癸辛雜識』記載:衡嶽之廟,四門皆有會郎神,唯北門主兵。朝廷每有兵事,則前期差官致祭。沈作帶《寓簡》亦雲:衡山南嶽廟,國家每大出兵,則遣使祭告。舊時全國名地建有南嶽廟。
    ▲左、左二圖:南嶽大帝繪像。右二、右圖:八里鄉南嶽宮供奉之主神為南嶽聖侯,原廟名為南嶽聖侯廟,亦即五嶽之南嶽大帝。

十六日    福德正神誕辰    一說為八月十五日,見「八月十五日土地公誔辰」條。

十六日    尾牙

    尾牙又稱「尾禡」或「美禡」。在華人傳統上,是一年裏最後一次祭拜土地神的日子。尾牙祭祀土地神的時間,多選在舊曆十二月十六日的下午開始祭拜,拜土地神時,供桌慣設於土地公神位前。另外有人會拜地基主,所以供桌得另外再設於門口,或後門、廚房處。
    拜土地神的供品可備三牲肉類(普通三牲:雞、豬肉、魚,或以鴨鵝代雞,魷魚代魚等)、四果(番茄與番石榴之外的四樣水果),應節的供品,與頭牙時同樣都是「潤餅」,以潤餅皮包豆芽菜、紅蘿蔔、筍絲、豆乾絲、肉絲、香菜,再裹上花生粉等,即成潤餅。拜地基主,傳統則以數個碗分盛菜飯祭之,俗曰「五味碗」,而現代人求簡,多以便當、零食奉之。在台灣,許多人認為,尾牙的應景食物是刈包。
    尾牙的習俗在閩南人所居住之地區十分盛行,對很多人而言,過了尾牙就可以等著過年了。在尾牙時多數企業、學校、公家部門都會宴請員工,一些公司還會舉辦各類活動或進行抽獎。尾牙當天企業老也會員工發放工資和年獎金,一般來說當年的薪水都要在當天全部發放。所以尾牙也稱為「閩南人的勞動節」。
    台灣的大部分公司、機關,保留了闽南習俗與古時「牙祭」傳統,也會在尾牙這一天的前後幾日,設宴款待職員,及生意上的合作夥伴,稱為「喫尾牙」或「尾牙聚餐」,近年來,許多公司甚至會安排有抽獎、模仿秀、魔術、美女豔舞或者藝人獻唱等餘興節目,俗稱「尾牙秀」。
    ▲尾牙祭祀土地神,多選在十二月十六日的下午開始祭拜,拜土地神時,供桌慣設於土地公神位前或自家店前門前。企業、學校、公家部門都會宴請員工,一些公司還會舉辦各類活動或進行抽獎。

十六日    酬后土

    盤古之後第三位誕生的大神叫做后土。便是現在非常有名的后土皇地衹,又稱后土娘娘。她掌陰陽,育萬物,被稱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禦」中的第四位天神,簡稱「后土」,俗稱「后土娘娘」。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關於后土神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傳說。《國語魯語》說神明是共工的兒子,能平定九州,成為地神。《左傳》又說是神的名稱:「土正曰后土」。《週禮大司樂》稱「地示」。《禮月令》稱「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
    后土信仰源于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禮記都特牲》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古代人們生括有賴于地,故「親于地」,並加以「美報、獻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約始于春秋時期。
 上古時代,後既可指有天下的「天子」,如夏后氏,又稱諸侯,如風后、后羿,最早的「后土」,是炎帝的後代。《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生炎居......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嗚,噎嗚生歲十有二。 后土皇地祗」《大荒北經》:「后土生信,信生誇父。」誇父是最後一代炎帝,當時神農氏世衰,而後軒轅代之,為黃帝。到誇父為止,炎帝都是有天下的共主。《國語魯語上》說:「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四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土地神祀後土,起自後「平九土”的功績。《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土正曰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共工之子術器處于江水,後土則在九州腹心地區承共工之位,為炎帝。黃帝之子昌意降處江水,也表示不居帝位。
    后土被奉為社神,時代當在遠古時代,與黃帝同列中央之神,時代當在週代後期。漢建「后土祠」,祠黃帝之佐神,與社神的地位不同。皇天后土對稱,就是這一觀念的體現。公元443年,北魏遺官去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舊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天為陽,地為陰,帝又與后相對,于是后土成了女神。山西介休有后土廟,祠后土娘娘,這是古代后土作為神的又一個分階段。民間稱“土地爺”,仍是男神。
    后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亦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這位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禦」中的第四位天帝。中國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說法,可見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對於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貴的大神。 后土對民間來說,並不是一個不熟悉的神,她其實就是人們俗稱的「地母娘娘」,又稱「地母至尊」,誕辰為十月十八日。

    ▲左起三圖:山西介休市后土廟,是一處包括五進院落並配有樓台殿閣的龐大建築群。這個建築群裡,有影壁、山門、過殿、東西廊房、三清樓、鐘鼓樓、後大殿等。 后土廟內的主體建築是三重簷十字歇山轉頂結構的大樓。樓頂,龍吻高聳;獅飾、琉璃樓閣、蓮花脊筒、獸頭角神相互輝映,構成了一幅生動壯觀的琉璃制品的圖畫。 後土廟之內,有反映道教內容的近千尊懸壁彩塑。這些塑像,塑造手法極高,達到了相當的藝術境界。右圖:台北縣板橋市聖天真武宮地母娘娘神像。

註:十二月十九日後神佛誕辰見「12-3十二神佛誕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