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五年和闐鈔票壹兩鈔的正面和背面。
這一張鈔票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醜陋的鈔票:設計糟糕再加上粗製濫造,顏料的顏色不準確而且蓋印位置參差錯誤,又是印在粗糙、有雜質、沒漂白、厚薄不一、切割不準的紙張上,這就是「新疆和闐流通鈔票」的真相。
民國二十三年和闐鈔票叁兩鈔的正面和背面。
現在,這是一張集鈔家最愛的鈔票!因為,印製鈔票所有的缺點都集中在同一張鈔票上面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再加上發行時間短暫(從1934年到1937年),只有短短的三年半。發行區域窄小,只有在中國新疆和闐區軍閥的統治地區通行。
發行數量沒有記錄,留下了給集鈔家無限的研究空間。由於戰亂、貧窮和偏遠荒蕪,這種鈔票留存下來的數量不多。
一提起「和闐」(現在已改稱為「和田」)這個地名,最先進入印象的一定是「美玉」。確實是如此,這處新疆最南的邊陲城鎮,自古以來就是出產美玉的故鄉。和闐也是古代絲綢之路南道之重鎮,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交流的樞紐之一,所以,也是佔領疆南地區的兵家必爭之地。清朝朝廷有鑑於此,就在現在的克里雅設置于闐,於是有了于闐與和闐的名稱,1759年並設和闐辦事大臣。1865年阿古柏侵佔和闐,1878年清軍劉錦棠領軍收復和闐,光緒九年(1883年)設和闐直隸州。民國9年(公元1920年)設和闐道,民國17年(公元1928年)改為和闐行政區,設行政長公署。1933年穆罕默德‧伊敏暴亂,成立了「和闐伊斯蘭共和國」,1934年為馬虎山所破。1937年盛世才大軍進駐和闐,馬虎山敗走印度。民國32年(公元1943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解放軍十五團抵達和闐。1950年改稱和闐專區,1959年改和闐為和田,才有了今日的名稱和繁榮。
在近代史中,和闐最亂的一段時期,應該算是1933年初,東土耳其斯坦伊斯蘭共和國被消滅後,其殘部穆罕默德‧伊敏逃到和闐,在英國支持下成立了「伊斯蘭共和國和闐政府」,推其兄滿素爾為國王,不久,甘肅年輕軍閥馬仲英自喀什派其副師長馬虎山進駐和闐,滿素爾被殺,伊敏逃往印度,和闐被馬虎山佔領。
馬虎山是個更暴虐更有野心的軍閥,燒殺洗刼之外,更發行鈔票搜刮財寶,更有自立為王的意圖,1937年才由盛世才率大軍敉平進駐和闐,馬虎山敗走印度。
這最混亂的一段歷史,一共出現了二「國」四種特別的鈔票,品類不多,卻留下了無窮無盡的追覓樂趣。
白細布兩面石印的布幣是1933年4月發行。
「和闐伊斯蘭共和國」只不過才存在了幾個月,發行維吾爾文紙幣一兩和布幣紅錢100文。 布幣是1933年4月發行。白細布兩面石印,長95至100mm,寬75mm。正面豎式,墨綠色伊斯蘭都風格的圖案花紋。背面橫式。全為維文,無漢文。面額為紅錢一百文。另有壹兩紙幣,橫式木刻。紙質為和闐特產厚桑皮紙。154X102mm,1933年2月發行。當政權被馬虎山消滅後,所發行的紙、布幣也隨之成為廢紙。此幣發行數量不可考、流通時間短暫,存世稀少。
馬虎山霸佔和闐後,於民國二十二年開始發行一兩及三兩二種鈔票,根據收集到的鈔票瞭解分析其發行時間及數量,當然,這是一種極不正確的統計,只是在毫無其他資料時的一些猜測略估而已。
◆和闐流通鈔票的真面目
根據一兩鈔票正面上的文字資訊「和闐行政長公署印流通鈔票」,鈔票名稱可以訂名為「和闐流通鈔票」,現在集鈔界通稱為「馬虎山票」,倒是一個很響亮的名字。
一兩鈔票的製作,是用四塊木刻版以沾水性顏料壓印在一張15乘10公分的厚桑皮紙上而成;維吾爾族桑皮紙是過去新疆各地曾普遍使用的紙張,這種傳統工藝製造出來的桑皮紙,呈黃色,纖維很細,有細微的雜質,但十分結實,韌性高,質地柔軟,拉力強,不斷裂,無毒性而且吸水性強,在上面寫字不浸,如果墨汁好,一千年也不會褪色,不會被蟲蝕,並且可以存放很長時間。手工製作出來的桑皮紙又分為「生紙」和「熟紙」。「生紙」即未加工的黃紙,「熟紙」則是加工後變得潔白的紙張。和闐鈔票顯然用的是生紙,因為色澤略黄,而且雜質很多。
民國二十五年壹兩
先用一枚「民國二十五年壹兩」的鈔票成品來作介紹,這張鈔票應該完全是以手持木刻版由上向下壓印,位置的準確度沒有規定,幾乎是隨意壓印。推測壓印的順序是由大而小、由外而內,鈔票正面的第一塊版模應是外框,寬13.5公分、高8.5公分,中間留有一個10公分寬、6.5公分高的空間,用綠色水性顏料蓋印。第二塊版模就是填補這個空間的花紋底圖案,用紅色水性顏料蓋印。
在和闐鈔票上顯示的年份,在左邊四條是壹兩鈔票上面的,第一你是民國二十三年的,旁邊就是一枚蓋倒了的「行政長章」。民國二十四年可以看出有二個不同的「四」字。右邊的四條是参兩鈔票上的年份,比壹兩鈔多了一個「二十六」。
第三塊版模應是最主要的一塊,所有的固定文字都在這一塊版上;最外是一個寬10.3公分、高6公分的細線方框,框內最上面一行是由右向左排「通行和闐各屬」楷體字,下面是一個寬7公分、高3.8公分的細線隋圓框,圓框內上半段是漢字「和闐行政長公署印流通鈔票」,下半段是同意的維吾爾文字,圓框的正中間有一個正三角形細線框,框中是直排「壹兩」二字,圓框外是一行維吾爾文,是對應最上端「通行和闐各屬」的同意字。方框內右邊是直排「字第(空間)號」,是留作寫鈔票的序號用的,但是「第」字之上根本就沒有預留空間。在序號位置的左側上端,有一個「壹」字,下面有一個對應的維吾爾文字,左邊對應的位置也有一個對應的維吾爾字在上面,下面是漢文的「壹」字。框內最左側是日期「民國二十五年月日」,年份有「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和少量的「二十六」。
鈔票序號上的《千字文》活字版,從二十三年(上面的字)用到二十五、六年(下面的字),看得出來是同一個字模。
第四塊是一個小小的活字版,只刻一個漢字,用來蓋在右上角作序號冠字用的。冠字是用《千字文》編的,這也是「和闐鈔票」最耐人尋覓的線索之一。
《千字文》是南朝周興嗣所作的一篇啓蒙讀物,由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組成的文章。鈔票採用長達一千個字的文章來编號,足見一開始印鈔時就有長遠的計畫,但是不知道的謎點很多:每一個字使用多少號碼,由常見的手寫四位數阿拉伯數字來看,似是以一萬號為準。是每年重新從頭啓用或是不分年連續使用等等,都是要有大量的實物來作分析研究的,想知道到底發行了多少張鈔票,是非得從這些地方來推敲不可的。
正面的第五塊模版應該算是一個圖章,長方形高2.5公分、寬1.5公分,有邊,漢字「和闐行政長章」直排二行。其用色有的用黑色,有的用很深的藍色。
鈔票的背面是用三大塊模版組合而成的,第一塊是花葉圖案的外框,寬13.8公分,高9公分,中間留有9.6有分寬和5公分高的空間,用紫色水性顏料壓印。第二塊模版是填補空間的圖案底紋,用淺橘色顏料蓋印;第三塊模版是主要的告示文字,有粗線框,9.6公分寬,5公分高,右半部是漢文直排六行,文曰:「和闐區行政長示此項鈔票每紅錢肆佰文作紋銀壹兩完糧納稅一律通用如有假造者從重治罪此示」,左半邊是橫排的維吾爾文同意文句,以黑色顏料蓋印。第四塊模版是「行政長」大印,7公分正方,有一公分寬的大邊,刻有「新疆和闐區行政長印」三行細線陽文篆書,紅色水性顏料蓋在鈔票正中央。
民國二十四年參兩鈔,序號俊字第9858號
同時發行的還有一欵「叁兩」鈔票,設計上相對壹兩鈔來說「清爽」了許多,文字也減少了,但是也太簡略了,要不是我們知道這是一張和闐鈔票,要從設計上看來跟本就不知道這是一張鈔票。
鈔票的正面也是五塊模版壓印而成,第一塊是大小兩個粗花框,大框是14公分寬、8.5公分高,中間留有10公分寬、4.5公分高的空間,中間包容一個6公分寬、3.8公分高的小花框,中間也留有空間,這個雙框的模版是用紅色壓印。
第二塊模版是填補中心空間的圖案,花紋看不清楚,顏色也看不清楚,只是有一點似有又無的灰色;這樣也好,倒突顯了字跡的清晰。
最重要的一塊文字版字不多,最右是直排「字第(空間)號」,最左是直排「民國二十三年月日」,上面是橫排「和闐區行政長印」,中心是橫排「叁兩」,右下角是阿拉伯字「3」,左下角是對應的維吾爾文3,也是這張鈔票正面唯一的一個維吾爾文字。
第四塊模版是《千字文》的活字版,壹兩鈔和叁兩鈔是用同一組的字模,因為已發現了這兩種鈔票上的序號用字如果是同一個字的話,這兩處印出來的字是一模一樣的。
正面的最後一塊模版是「和闐行政長章」,也是用的同壹兩鈔上的同一個圖章。
背面同壹兩鈔一樣,叁兩鈔的背也是四塊模版組成,是不是用的是同一組模版,看起來不像。叁兩鈔背面的告示文字字跡看起來較小。至於其他的三塊模版是否相同,因為背面蓋印更為隨便,蓋印不清、用色又淡,也從無一張對齊蓋印,相互比較,非常困難,就不在這方面下功夫研究了。
◆第一醜 紙張粗粗糙糙
以上文字,是介紹了鈔票的「全貌」,現在來剖析其「醜陋」的原因。
首先看看鈔票的用紙,採用的是和闐特產手工紙「桑皮紙」,這種紙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生產,而且是屬於國家保護的特別手工業,應該是非常優良、漂亮的紙張,怎麼看見的鈔票用紙會這麼的粗糙、醜陋,原來,桑皮紙分生紙、熟紙,製紙的原料相同,做工精細或偷工減料有極大的差別,所謂「熟紙」,是紙漿經過多次過瀘,去掉雜質,先製成「生紙」,再經過漂白、打磨,做出的「熟紙」品質跟棉紙很像。我曾經托人從新疆帶來一張,看起來是是很適合毛筆書寫、繪畫的材質。用在和闐鈔票上的是桑皮紙「生紙」,而且紙漿未經過瀘,纖維、雜質全部「原汁原味」,而且也未漂白,所以紙色略帶黄色,就像早期的「草紙」一樣。
把一張紙質較薄的鈔票放在燈光前逆光透視,看出了桑皮紙的粗糙原形,其中有小枝、樹皮、沒有分解的纖維,難怪印出來的鈔票這麼粗糙。
更加離譜的是,紙張厚薄不一,厚的厚得像紙板一樣,薄的又薄得幾乎透明了,可見得根本從不選擇,見紙就用。切割也很糟糕,有毛邊的、也有好像是剪刀剪的。
在整理鈔票的時候,如果有一疊鈔票,不能拿起來在桌上敲敲就整齊了,因為太粗糙了,厚的很硬,薄的又大軟,必須要一張一張的對齊了放上去,才能放成一疊。
◆第二醜 顏色深深淺淺
和闐鈔票算起來也是四色套印,正面和背面都是用了四塊模版各用四種顏色蓋印,正面的「官章」更是用的另一種深藍或深紫色單獨蓋印。但是,一般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顏色,只是髒髒的樣子,尤其是壹兩鈔票,外框主要表現的綠色太淺了,作為文字襯底的橘色花紋圖案也是淡得幾乎看不見。我想,主要的是因為用的是水性顏料,作業人員不甘心沾一次顏料只蓋印一張,多蓋幾次的話後面幾次顏色就淡了。有的時候顏料用得又太深,背面的紅色大印直透正面,或者背面的邊框紫色直透正面,變成正面的邊框了。
完全被水打濕過的鈔票,黑色的字跡反而更清楚了。也說明了黑色顏料和章的顏料都是油性的。
正面的文字模版和背面的告示模版所用的黑色顏料用的是油性顏料,本來我以為都是水性顏料的,整張鈔票是很怕水的,一碰水,顏料就化開了,那不是什麼都看不到了嗎?有一次我收集到一張叁兩的鈔票,顯然是碰到水了,整張鈔票什麼花紋都沒有了,全面深深淺淺的紅色,可是黑色的字跡卻是清清楚楚的,背面也是一樣,大官防、花邊、底紋什麼都沒有了,漢文和維吾爾文的告示文字倒特別的清楚,可見得這鈔票上的黑色顏料是不怕水的,是油性顏料。
一張鈔票的顏色漂亮,就靠主要色澤來表現。和闐鈔票的壹兩票,沒有什麼主色,所以不漂亮;叁兩票全張紅色,應該是很容易很漂亮的,但是處理上顏料太多化開會變得花紋糊成一團,顏料太少了又失去色澤。真正可以說得上漂亮的,我只見到一張民國二十三年的叁兩票而且紅色顏料也顯得比較接近桃紅色,這也是後來在其他叁兩票中再也沒有看見過的了。
◆第三醜 文字模模糊糊
文字在和闐鈔票上我最躭心的二處地方,一是年份:要是年份沒法看清楚就沒法分類。即算是這麼簡單的數字,卻常常非常頭痛。鈔票用的是民國紀元,不論幣值都是出現在鈔票的左側,漢字直排「民國二十三年月日」,雖然有文字記載說是民國二十二年開始發行的,但是我從來沒有收集到(當然,不能說是沒有)。壹兩票和叁兩票都有23、24、25的年份,叁兩鈔有26年,但可能存世量極少,只收集到二張,其中一張還是沒有年份的數字,而是從其他的資料比對出來而確認的。
年份的數字在鈔票上大部份都很清晰,當然也有印得不清楚「缺胳脖缺腿」的,譬如,我一直希望藏品中有「二十二年」的鈔票,偶有發現極為興奮,經過仔細比對之後大失所望,有的是「二十三」的「三」字少了上面一橫,或者是「二十五」的「五」字中間部份沒印出來。後來有新疆的集鈔朋友問我和闐鈔票的年份問題時,我都說「和闐鈔是從二十三年開始發行的」。
有的年份很不容易辨認出來,是因為這個位置通常跟「和闐行政長章」的蓋章位置很接近,常被蓋章的更深顏色所覆蓋,得很仔細的分辨、猜測才能决定年份。
藏品中發現過一張有「民國二十一年」的年份,1932年時,「和闐伊斯蘭共和國」根本還沒有「誕生」,軍閥馬仲英、馬虎山更沒有踏入新疆和闐,這張鈔票是誰印的呢?這個年份肯定是個錯誤,可惜這枚鈔票的《千字文》序號冠字是「尺」字,的我只此一枚,也無從以這一張的上面數張或下面數張來比對,只好成為一個懸案了。
說起《千字文》序號冠字,也是鈔票上的一個重要資訊,我會在下下段中專談這「一個字」的重要性,先在這裡說一說字的辨認,有時候也是弄得我一個頭二個大。
鈔票的序號在票面的右邊,有「字第(空間)號」的黑色字,空間用紫色墨水以沾水鋼筆(猜想是)填上阿拉伯字的號碼,手寫字體有強烈的個人習慣性,常常是1、7、4、9分不清楚,5和8也差不多,這倒沒有關係,關心的是「冠字」用的《千字文》一定得認出來。有時候是油墨用多了,整個字或筆劃多的部份糊成一團,有的時候又油墨太淡了或壓力太偏了,只看得見邊旁如何去猜是什麼字,很多時候只好用「淘汰法」去猜字了;譬如看見一個「門」字中間尚有糊糊的好幾筆,實在看不出是什麼字,只好把《千字文》中有「門」邊旁的字都找出來,一共有四個字,看其中較複雜的「闕」字有點像,就選定了。
◆第四醜 蓋印歪歪斜斜
整張鈔票正反面算起來是由九塊模版蓋印製成,看不出有機械操作的跡象,應該是全部都由手工蓋壓,這樣的情況要是要求每一個步驟接縫都準確,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無論是邊框還是文字,歪歪斜斜在所難免。
蓋印歪斜無所謂,最怕的是一堆字歪到了另一行字上面,疊印的關係害得年份的文字看不清楚,序號的冠字又怕歪斜移位,但是印得太低了重疊到「字」這個字上面,就完全看不出來是什麽字了。
「和闐行政長章」印章蓋倒了。
還有一些蓋印的錯誤,要是在別的銀行鈔票上面,那就是錯體、變體,很可能身價百倍哩。在這裡可稀罕,我擁有《千字文》冠字蓋得歪的、斜的、橫過來的、蓋二次的、漏蓋的,都很常見。也有「行政長章」蓋倒了的,不過是「趣味品」而已。我想選一張顏色好一點的壹兩鈔放在文章中作個介紹,遍尋無著,只好用一張蓋印歪歪斜斜的了。
◆第五醜 發行糊裡糊塗
鈔票右上側的《千字文》冠字,從24年壹兩鈔和25年叁兩鈔中,各選出藏品中排列最前和最後的字來作一個說明;左邊二條是「張」字,排列在《千字文》中是第16個字,「顧」字是第885個字;右邊二條是25年叁兩鈔上的「結」字,排在第38個字,「徊」字排在第986個字;這說明了用《千字文》編列作冠字是從頭排到尾的。
這種軍閥鈔票沒有發現有什麼文字資料討論,到底發行了多久、發行了多少?只有靠集藏人去摸索了。我收集到一些數量之後,也開始考慮到這個問題。和闐鈔票發行的時間短暫,在票面上看得到的時間,只有四年,而鈔票序號的冠字,用的又是固定的《千字文》,應該可以從這一方面探索到一些結論的。
於是,開始了全面整理收藏品的大工程;必須要瞭解到每一張鈔票的詳細內容,才能得出結果。鈔票的內容包括三項,一是面值,這一點毫無問題;和闐流通鈔票只有壹兩和叁兩二種面值,紙鈔的花紋和顏色都一樣,很快的就分開整理出來了。第二項是分年份,馬上就遇到難題了,有的容易分辨,一看就知道是那一年的了,有的看不出來,看不清楚,或是正好那個字沒印出來,就必需根據花色、字跡、線條形狀,找出相同的版式來認定年份。第三項是冠字,冠字用的是《千字文》,認出每一個字是一個問題,查出這個字在《千字文》中排在那一個位置更是主要的關鍵。
在壹兩鈔和叁兩鈔中,各選了一些序號中最小和最大的,上面二張的手寫編號是76和82(也可能是87),下面二張的编號是9290和9805,證明每一個冠字的編號是從1到9999(或一萬號)是確定的。
每用一個冠字的手寫編號,應該是從1號開始編起的,雖然我收集的編號中還沒有個位數的,但十位和百位數常見,千位數的第一個號碼是7、8、9的大數字更常見,可見得,每一個冠字使用一萬個號碼是蠻確定的。在研究年份跟冠字的關係時,可以看得出來,每一個年份都會有《千字文》起始段落用的字一直到最後的段落用字,雖然我沒有收集到第一個字「天」,但最後一個字「也」是有的,這說明了每一年的鈔票發行量都會把《千字文》完整的使用一次(總不會中間跳過一些字不用吧)。用這個觀念來做統計,壹兩票發行了三年,每年發行的數量是一千萬張,三年發行了三千萬張;叁兩票也是一樣,三年三千萬張;外加民國26年的發行量。盛世才在民國26年趕走了霸據和闐的軍閥馬虎山,他這一年肯定不能完整的發行完全年的和闐鈔票,但是我收集的有「民國二十六年月日」字樣的票品也太少了,不過也有一張的冠號是「寐」字,在《千字文》中的排列是第884字,足證在這最後的一年中至少也發行了八百八十四萬張叁兩票了。
其實這還是預估,另有意外發現,在整理冠字排列的時候,竟然有的字在《千字文》中找不到,舉出二個字「祝」和「壽」是《千字文》中沒有的字,既然在我有限的收藏中有《千字文》沒有的字,那到底有多少個字是《千字文》中沒有的,就無法可算了。不過,到底有了一個結論,兩個面值的和闐鈔票至少發行了近七千萬張,現在存世多少,就無法可統計了。
◆醜八怪也有可愛的地方
既然是這樣一張集所有醜陋於一身的破爛鈔票,有收藏的價值嗎?有人喜歡收集嗎? 有!當然有。我在一張一張為這些鈔票清理(把捲邊撫平)、辨認(年份和冠字)、記錄(查出在《千字文》中的排列順序並掃描列入電腦檔案)之後,發現我收藏的並不僅僅是壹兩及叁兩二種鈔票而己,而是每一張都在訴說這個過去時代的故事。我相信在上面這些揣猜這個「銀行」或「印鈔廠」的工作情景,多多少少差到那裡去,因為呈現到我們面前的,確實是一張張不精美但很「精采」的作品,每一張的每一個部份都看得出手工的痕跡,每一張能夠留存到今天的和闐鈔票,都是一群工作人員一雙雙沾滿顏料、紙漿的手掌點點滴滴、用心用力製作出來的成品。
整疊的一百張民國二十三年和闐鈔票叁兩鈔,就是用印鈔票的桑皮紙包紥,也曾打開來清點過,都是冠字「東」,但號碼並不太有順序,大部份是連續號碼,也有參雜一些不順序的號碼。
我覺得這樣的鈔票才更值得收藏,而且,更得多多收藏,因為每一張都不一樣,每一張都有與衆不同的面貌。
還有一個因素是歷史價值,和闐鈔票訴說了新疆南部地區地方勢力企圖圈地建國,擁有武力的軍閥也想佔地為王的企圖。馬虎山的佔領卻更為心狠手辣,一到和闐就用經濟手段搜刮;新疆原有以「紅錢」單位的官票,馬虎山自行發行和闐地方銀票,在每一張票子的背面印有告示,文曰:「和闐區行政長告示 此票每張壹兩每兩作紅錢四百文作紋銀壹兩完糧納稅一律通用如有假造者從重治罪此示」假借可以「完糧納稅」的幌子大肆收刮民間資財,人民到手的則是形同廢紙的鈔票。
今天,和闐鈔票在錢幣市場上每一張都有相當的價值,由於紙質粗糙而不容易保存,存世會越來越少,價值會越來越俏。這是很值得收藏的鈔票。 (原文刊於04-24-2011世界周刊1414期,01-09-2012轉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