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十日 水仙尊王千秋
水仙尊王在民間的傳說及奉祀對象中共有十位,即「大禹、伍員、屈原、項羽、奡、魯班、李白、伯益、冥、王勃」,皆因祂們的生平事蹟與水有關,而供奉之,水仙尊王供奉五水仙,俗稱『一帝、二王、二大夫』。
一帝:夏禹,黃帝的玄孫,姓姒氏,號文命,亦曰禹,為夏代開國之王。其父伯鯀,於堯時治水無功,為舜所殛。舜命禹治水,禹用疏濬之法治水,歷遍九洲,閱十三年,水患以平,受舜禪讓為天子,以夏為國號,史稱夏禹,台灣地區奉為水仙之首。
二王:奡王,夏時寒浞之子,據傳他力大無窮,能陸地行舟,後為夏後少康所殺。一說奡王發明船隻。
二王:項羽,秦末下相人,楚漢相爭時為西楚霸王,與劉邦中分天下,東歸時被漢王圍於垓下,後突圍至烏江自刎,屍體未倒,後世稱為「中流砥柱」。
二大夫:伍員,春秋楚國人,相傳發明水車,有功於水。『越絕書』稱伍子胥(伍員),「威凌萬物,歸神大海,蓋水仙」。後世因伍員進諫夫差卻遭賜死,吳國百性感戴其忠貞立祠祀之。
二大夫:屈原,戰國時代楚國人,作『離騷』,寫『漁父』等篇。投汩羅江,死諫明志。楚人思慕,謂之水仙。
▲左圖:台灣各地水仙公廟奉祀的神祇共有五位,多以大禹王為主神,並祀伍子胥、屈原、王勃及李白。中圖:台北市洲美街屈原廟之壁畫古人以龍舟競渡紀念屈原。右圖:李登輝任台北市長時分別與何應欽將軍,各題「屈原宮」三字為廟首之名。
初十日 西天衍聖王降現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初十日 妙道真人誕辰
吳本(979─1036),字華基,號雲衝,出身于福建龍海縣白礁村的貧苦農民家庭,年青時雲遊四方拜師學醫並選定青礁村作為其修道、鍊丹、行醫之處。吳不僅醫術高明,且醫德高尚,治病不分貴賤,不取報酬。宋明道二年(1033)漳州、泉州瘟疫流行,因吳義診施藥而得以存活者難以計數。民間還流傳吳治愈宋仁宗母後的乳疾,被封為“妙道真人”而揚名四海的事蹟。景三年(1036)五月初二,吳在文圃山採藥不幸墜崖而死,時年58歲。
為緬懷吳的恩德,當地百姓自發在青礁龍湫坑吳鍊丹之處建造了龍湫庵奉祀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經鄉人吏部尚書顏師魯奏請,宋高宗賜建青礁龍湫廟;乾道二年(1160),孝宗賜廟號為“慈濟”,故改名為青礁慈濟廟。後因進香人數眾多,又在吳出生地積善裡另建白礁慈濟廟,由此形成東西兩廟。淳元年(1241),奏敕改廟為宮,稱為青礁慈濟宮,也稱東宮,白礁慈濟宮則稱西宮。
為彰示吳的德行,自宋代以來,歷朝皇帝先後予以追賜封號之殊榮,其中尤以北宋仁宗追封的「妙道真人」和明成祖追封的「保生大帝」最為著名,吳亦因此被民間稱為「吳真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成為備受後人敬仰的醫神和鄉土保護神。
▲左圖:妙道真人吳本雕像。中圖:位於厦門海滄鎮青礁村崎山(岐山)東南麓的青礁慈濟宫又稱東宫,主祀妙道真人。右圖:妙道真人神像。
初十日 朱王爺誕辰
朱府千歲:出生在山東省安鸂縣,姓朱名三陽,唐太宗貞觀之治時期官品王位,官名朱亮。 逝世後三百八十六年奉玉旨救世,朱府千歲前在陝西省蓮花湖朱蓮宮興基,清光緒帝四年,天意黃河水災金身被水漂流出洋,由黃海東海經台灣海峽一共二百二十天才飄到台灣東津金茄萣港,被汕尾漁民發現港中ㄧ道紅光,才知ㄧ尊神像。現時舊嘉蓮宮的朱府千歲來到本宮鎮基已ㄧ百零一年,香火鼎盛。
▲左圖:蔦松三老爺宮的朱王爺像,頭大臉四方,相當威武。左二圖:位於台南縣永康市的蔦松三老爺宮。右二圖:雲林縣崙背鄉順天宮,主記朱府千歲。傳說古早時,有一走江湖補傘匠,擔著朱府千歲神像途經此地,卻再也挑不動神像,後擲筊詢問王爺,王爺表示要留在此地。開始時寄於一民宅,有一日,王爺托夢表示,在某地地下埋有一物,將使崙前地區成為狗不吠、雞不鳴之地,後經王爺親臨,果真挖出此物,村庄乃恢復往常,因此崙前人為感念王爺恩澤乃蓋廟供奉。右圖:福建省翔安縣呂塘村九溪宮主祀朱王爺。
十一日 謝自然女真昇仙
《太平廣記》中有關於謝自然白日飛升的記載:謝自然的先輩是兗州人。父親謝寰住在果州南充,被舉為孝廉,為鄉里所器重。建中初年,刺史李端以試秘書省校書表奏他為從事。母親胥氏也是邑中豪門望族之女。謝自然生來聰明異常,不吃葷血之物。七歲時,母親令她跟隨尼姑越惠,過了一年,因病回到家裡。又讓她跟隨尼姑日朗,十個月方要求回家。平常所談論的多是道家之事,言詞氣質高雅。她家在大方山下,山頂有古像老君,自然就去拜見行禮,不願回家下山。母親聽從她,她就遷居山頂,自此經常誦讀《道德經》。十四歲那年九月,開始不食人間煙火。貞元三年三月,到開元觀拜訪絕粒道士程太虛。
貞元六年四月,刺史韓佾來此上任,懷疑她不食人間煙火是假的,就延請她進入州北堂的東閣,把她關閉在裡面幾個月,方率領老少家人開鎖把她放出來。她的體膚還和過去一樣,說話時聲朗氣暢。韓佾就讓女兒自明拜謝自然為師。在這之前,她的父親謝寰旅遊多年,等到回家時,看到自然修行道術不吃飯,認為是妖妄。他說:「我家世代儒風,除三綱五常之外,皆非先王之法,怎麼能有這種妖孽迷惑人?」於是,把謝自然鎖閉堂中四十多天,而謝自然卻更加清爽秀氣了,謝寰這才感到驚駭。
十一月九日,謝自然到州裡去向李堅告別,她說:「我中旬一定走了。」也不再進入靜室。二十日辰時,謝自然在金泉道場白日升天。幾千士女全都一起瞻仰。她的祖母氏、母親胥氏、妹妹自柔、弟子李生,聽到了她訣別的話語:「你們要勤懇地修行至道。」不一會兒,五色雲綿延遮蔽了整個山川,天上的仙樂和奇異的香氣散布瀰漫了很久。謝自然平時穿戴的衣冠簪帔十件,都脫下留在小繩床上,系的結扣像原來一樣。刺史李堅上表把這事奏聞皇帝,皇帝下詔書褒揚讚美了她。李堅在金泉道場立了碑,並敘說為謝自然得道升天的原委 。
謝自然升天的時候,堂內東牆上書寫有五十二個字:「寄語主人,及諸眷屬,但當全身,莫生悲苦。自可勤修功德,並諸善心,修立福田,清齋念道,百劫之後,冀有善緣,早會清原之鄉,即與相見。」那些字跡還保存在那裡。
唐施肩吾赋诗《謝自然升仙》:分明得道謝自然,古來漫說尸解仙。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騎白鶴遊青天。
「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寫下了長篇《謝自然詩》,詳細敘述駭世之事:果州謝真人上升在金泉山,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白晝輕舉,郡守李堅以聞,有詔褒諭。
果州南充縣,寒女謝自然。童無所識,但聞有神仙。輕生學其術,乃在金泉山。繁華榮慕絕,父母慈愛捐。凝心感魑魅,慌惚難具言。一朝坐空室,雲霧生其間。如聆笙竽韻,來自冥冥天。白日變幽晦,蕭蕭風景寒。簷楹暫明滅,五色光屬聯。觀者徒傾駭,躑躅詎敢前。須臾自輕舉,飄若風中煙。茫茫八大,影響無由緣。裡胥上其事,郡守驚且嘆。驅車領官吏,氓俗爭相先。入門無所見,冠履同蛻蟬。皆雲神仙事,灼灼信可傳。餘聞古夏後,象物知神奸。山林民可入,魍魎莫逢旃。逶迤不復振,後世恣欺謾。幽明紛雜亂,人鬼更相殘。秦皇雖篤好,漢武洪其源。自從二主來,此禍竟連連。木石生怪變,狐狸騁妖患。莫能盡性命,安得更長延。人生處萬類,知識最為賢。奈何不自信,反欲從物遷。往者不可悔,孤魂抱深冤。來者猶可誡,餘言豈空文。人生有常理,男女各有倫。寒衣及飢食,在紡績耕耘。下以保子孫,上以奉君親。苟異于此道,皆為棄其身。噫乎彼寒女,永託異物群。感傷遂成詩,昧者宜書紳。
▲四川南充棲樂山即今西山之主峰,相傳唐時謝自然白晝飛升成仙時,仙樂振響于峰項,故名。右圖為謝自然昇天石雕。
十一日 元化祖師誕辰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十二日 七王爺誕辰
屏東縣東港鎮海宮主神蘇王爺,名得化,字文謚,山西西河郡永靖人氏,生於隋文帝開皇九年十月十二日,卒於隋煬帝大業十二年。雀鼠谷戰役身亡,得年二十七歲。蒙上蒼垂憫得化大是大非之義氣,爰受薦拔丹忱正氣之神,奉玉旨敕封欽點二甲進士代天巡狩。蘇府七代巡。
▲左圖: 屏東東港鎮海宮蘇府七王爺神像。中圖:七王爺像。右圖:「最上法門」的匾是光緒帝之父七王爺所題。
十二日 齊天大聖誕辰
台南萬福庵號稱台灣的「開基」齊天大聖廟,它的創建是在清乾隆年間,距今已經有二百年歷史了。台灣各地有許多齊天大聖廟都是從這裡分爐的。我在廟門前看到了彰化慈申宮、台南靈佛堂定于十月初三到萬福庵進香回鑾繞境的消息,這可證明靈佛堂與慈申宮齊天大聖的祖庭就是萬福庵。
台灣的多數廟宇都起源于福建,這座齊天大聖廟與福建的齊天大聖廟有著明顯的血緣關系。福建的齊天大聖廟很多,其中又以福州城的齊天大聖最有影響。在福州城內,到處都有齊天大聖的小廟,它的祖廟在福州城內的烏石山下,據野史筆記的記載,當年福州的齊天大聖廟宏偉壯麗,香火十分旺盛。可惜的是,民國時期在烏山半腰修烏山路,將廟宇撤毀殆盡,今日的烏山上,只有一座白猴洞是當年廟宇的遺蹟。
福州的郊區還保留著許多齊天大聖廟,其中,閩安鎮的齊天大聖廟相當漂亮。閩安是福建古鎮,宋代與清代都在這裡設置過海關,收取往來船只的通關稅,此地的回瀾橋建于唐末五代,是福建著名的古橋之一。齊天大聖廟就建在回瀾橋的橋頭,說明這座齊天大聖廟已經相當久遠。閩安大聖廟還是傳統的古建築,全木結構,門額上題齊天大聖四字,剛健有力。
▲左圖:齊天大聖的神像,頭戴金箍圈及神帽,在猴臉上雙眼圓突,鼻短,有寬大的猴嘴,身穿大聖爺的袍服,右手原執金箍棒(巳失),左手持金葫蘆,坐在岩座上。造形猴臉人身。左二圖:高雄旗山鎮清雲寺出巡齊天大聖正駕。右二圖:旗山清雲寺正殿二樓左右各一尊齊天大聖護法。右圖:福建順昌自宋元以來就遺留有大量的「大聖文化」。
十三日 溫元帥誕辰
浙江沿海一帶,溫瓊元帥是頗為有名的尊神之一。他與馬、趙、關同為護法四元帥。溫元帥形象較為特別。據《三定太監西洋記》描繪說:「藍靛包巾光滿目,翡翠長袍花一簇。朱砂發梁遍通紅,青面擦牙形太毒。祥雲露露離天宮,狼狼牙妖精盡伏。」可見溫元帥遍身青色。
明代學者來賺《溫忠靖公廟碑》和元人《三教搜神大全》卷五,說溫元帥是泰山神,為東岳大帝的部將。他姓溫,名瓊,浙東溫州人,字永清。父親溫望,曾中科第,但年老無嗣,與妻子張道輝日夜祈于上帝。後來張氏夜裡便夢見一巨神手擎火珠而降,雲:「我乃六甲之神,玉帝之將,欲寄母胎,託質為人,母還肯麼?」張氏應承道:“女流無識,聖賢顯蘋,何﹝敢﹞方命?”其神投珠于懷而醒。因而張氏懷孕一十二月,祥雲繞室,于漢順帝漢安元年(142)辛已五月初五午時生下溫瓊。生時左肋有符文二十四篆,右助有符文十六篆,對家人(其母)記夢見神人送給玉環,因而名之曰「瓊」,字小玉。此後,溫瓊七歲習禹步為罡,十歲通曉儒、釋、道及百家之言。十九歲科舉不中,二十六歲進士不第,遂撫幾長嘆曰:「吾生不能致君澤民,死當為泰山神,以除天下惡厲耳。」鬱抑間,忽然看見一條蒼龍口吐寶珠,撿起吞下後,瞬間變得青面赤發,手握法器,英毅勇猛,召為佑岳神像,後來被列為東岳十太保之一,故又稱之溫太保。封其為東岳統兵天下鬱巡檢五岳上殿奏事急取罪人案玉皇殿前左元金翊靈照武雷王佑候溫元帥。不久,玉帝敕封他為「元金大神」,並賜玉環一只,瓊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無拘霄漢」四字,這樣可以自由出入天門,並奉旨巡察五岳名山,慈惠民物,驅邪伐妖,東嘉之民敬而輔之。後來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用其符召之法,為人除決,十分靈應。宋代,溫瓊又被封為翊靈昭武將軍正佑候、正福顯應威烈忠靖王。
溫瓊的廟宇,有的叫做廣靈廟,有的叫做溫將軍廟,大多分布在江浙一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浙江溫州的忠清王廟,俗稱元帥廟,每年的陰歷五月初五(一說十月十三日),溫瓊的誕辰日,四方信徒紛紛前來祝駕,抬著他的神像在街上遊行,鎮邪袪惡,免除災禍,成為當地流行的一種民俗。
▲左圖:北京市白雲寺的高大壁畫,這是三公是高的溫元師(溫瓊)繪像。左二、右二圖:青面獠牙的溫元師繪像及神像。右圖:設在村莊或廟宇外圍的五營將軍廟,由溫元帥領東營青龍軍。
十三日 朱衣星君祀
朱衣神,又稱朱衣夫子、朱衣神君、朱衣星君,是道教主管文運的「五文昌」神之一,相傳此神著紅衣,能細辨文章的優劣。朱衣神與文昌帝君、魁星、呂祖師、關帝君,合稱「五文昌」。同受士人學子尊奉。
宋趙令畤《侯靖錄》記載:「歐陽公知貢舉日,每遺考試卷,坐後嘗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後其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視之,無所見,因語其事於同列,為之三歎,嘗有句云:「文章自古無憑據,惟願朱衣暗點頭。」
名儒歐陽修主持科舉考試時,常感覺到有朱衣人在後。凡經朱衣人點頭的,都是入選的奇文,因此歐陽修感嘆:「文章自古無憑據,惟願朱衣暗點頭。」也就是說,文章有沒有資格入選,得看朱衣神的意見,自從歐陽修此事以後,朱衣神就成為了士人學子篤信的神之一。
後代,因「朱衣」與「朱熹」音近,有人傳說朱衣神為理學家朱熹,但歐陽修年代早於朱熹,此說頗牽強。不過明清以程朱理學取士,祭祀程朱理學大儒朱熹,也是相當合理,甚至有廟宇直接將朱衣夫子神位改為朱熹夫子。
也有說法:關帝君是朱衣神轉世化身。如民間流傳的「桃園明聖經」:「吾(關帝君)乃紫微宮裏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
▲左圖:朱衣星君神像。中、右圖:台中縣大肚鄉磺溪書院是大肚鄉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屬於清末典型的合院建築,格局架構介於廟與民宅之間而較不像台灣大寺廟建築,格局不大但卻充分表現了傳統建築藝術。磺溪書院內祭拜有五尊神明,分別為-文昌帝君、孚佑帝君、文衡帝君、朱衣星君及魁斗星君等,合稱為五文昌,是古代科舉時代掌管所有考試的神明。
十四日 馬練師昇仙 另有誕辰表稱「馬練師真人飛昇」。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十四日 海蟾帝君誕辰
海蟾祖師道家諸真之一,亦為海蟾劉祖派開山祖,名操,字昭遠,又字宗成,號海蟾公,燕山(今北京西南宛平)人(生於 農曆六月初十 )。在遼應舉中進士,事燕主劉守光,五十而官至丞相。平時好讀性命之學,崇尚黃老道術。受道於呂祖孚佑帝君,得呂祖之傳度後,授其紫陽伯端,成為道教南宗之一派。因其好黃老之學,終棄官從正陽子隱修終南山、後成仙。
有關海蟾祖師棄官修道之說,見之於「 堅瓠五集 」中。五集云:海蟾姓劉名操,勃海人,十六登甲科、仕金,五十至相位。一日朝退,有二異人坐道旁,海蟾延入,談修真之術,二人默然,但索金錢一文,雞卵十枚,置於案,以雞卵疊金錢上,操傍晚不禁高呼危哉。二異人曰:君身尤危,何啻此卵。操遂悟辭官,納印,離妻別子,出家雲遊,號為海蟾子,專心修道。
修行期內,常往來於華山與終南山之間,後得道成仙、名登仙籍。道教全真道尊為北五祖之一。元世祖封為 「 明悟弘道真君 」。後世民間流傳有劉海戲金蟾傳說,多用作吉慶象徽。
▲左一、二圖:劉海蟾繪像。右二圖:「七真殿」的上面為五祖樓,正中供奉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即王玄甫),右側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即王重陽),和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即劉海蟾),左側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即呂純陽)和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即鐘離權),統稱「五祖」。右圖:西安市戶縣縣城西五華裡有曲抱村玉蟾台劉海廟,為劉海蟾祖師修道處,廟內有三清殿,台南500米處有劉海戲金蟾之三角金水池和古石橋遺蹟。
十五日 下元水官大帝誕辰 (一說誕辰為十月初一,見「十月初一」條。)
十五日 瘟神副使者誕辰
台灣奉祀王爺的廟宇,以奉祀池府王爺的數量最多,由主祀池府王爺而變成主祀五府千歲的廟宇數量也相當多,關於池府王爺的生平事蹟,就是「為百姓捨生取義、吞瘟藥過往成神」。有關池府千歲及朱府千歲最早的記載是:池文魁,是唐朝的進士也是忠臣,皇帝命池王爺保護人民,屢屢建功,得到民眾廣乏的信仰。
池府千歲姓池名夢彪,南京陳留人氏,文質仁心,天資聰穎,性情剛直,治軍嚴正,用兵如神。唐高祖入關時,因助唐開國有功,授封中郎將、折衝都尉。貞觀十七年(六四三年),隨唐太宗親征高麗國(即後來的韓國),勢如破竹,又加封為宣威將軍。王爺本是文舉人,有感當時社會重文輕武,毅然決定文武雙修,後來高中武進士,奉派前往漳州就任的途中,進士結識兩位新朋友,無意中得知他們是奉 玉皇上帝聖旨下凡到漳州府散布瘟疫作為懲罰的行瘟使者。進士慈悲哀憫百姓即將面臨的天譴,當下決定捨身護民。在交界的馬巷小盈嶺過夜時,藉口好奇向兩使者借看瘟藥,趁著兩位使者不注意一口將瘟藥全部吞服。瘟藥毒性猛烈,王爺即時暴斃。兩位使者見狀只好帶著進士亡魂返回天庭向 玉皇上帝稟告。 玉皇上帝聽完後對進士捨身護民成仁取義的壯舉相當感動,授予「代天巡狩總巡王」一職,令他代替 玉皇上帝下凡監察陰陽、賞善罰惡,對於怠忽職務、墮落為惡的人、神、鬼得以「先斬後奏」。
王爺受封之後首先來到漳州府小盈嶺一帶顯化,漳州人在得知王爺成神經過以後,有感於王爺對他們的恩情,紛紛建廟奉祀,許多人也不斷前來懺悔昔日的錯誤罪業,發誓改過向善。因為池府王爺成神之後的表現一直很傑出、屢建功績, 玉皇上帝再封為「代天巡狩總制總巡王」,成為所有領有「代天巡狩」之職的王爺的首席。
王爺的造型特徵是:黑臉、粗眉、眼睛凸凸,這是為了紀念祂捨己為人的事蹟而如此裝塑,民間流傳的小法咒中稱讚王爺有著「手持鐵鞭天地動、腳踏七星步雷雲」的英姿。 池府王爺是文人也是武將,精通兵法謀略、中醫岐黃、天文地理、風水五術等,帳下更有三十六部司官、七十二員猛將,為了救護善良老百姓「上天堂、下地府」的事蹟在各地都有流傳,又往往協助各府代天巡狩出任務,巡遊四方,濟世度人,屢顯神蹟,因此就成為民間最被奉祀的王爺。
▲左圖:陳家老宅屋主為陳天從有一座最初的千歲爐(推算已一百多年)是池府千歲最早寄祀地點。左二圖:高雄市鼓山區內惟鎮安宮正中供奉池府千歲。右二、右圖:池府千歲神像。
十五日 痘神劉使者誕辰
痘神各地有多種傳說,其中並無「劉使者」一說,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十五日 浦東順濟侯玉府大神金三飛升
傳說明代末期,松江府有戶姓金的人家,第三個兒子叫金三,從小為人忠厚,心腸特好,長大後在朝廷任專門押送港糧的小官。有一年,江南大旱,顆粒無收,到處是飢民。
六月間,金三奉命押送皇糧到應天府去(今南京),當糧船經過運糧河(即今張家洪),看到兩岸一片荒蕪。骨瘦如柴的飢民見了運糧船,都來圍觀,苦苦求施,久久不散。然而,這是朝廷的皇糧,他怎敢作主呢?于是他先回松江府求見知府要求知府搭救奄奄一息的鄉里百姓。
知府告訴他,本地災情早巳用十萬火急告急文書申報朝廷,奈何朝廷杳無音訊,知府也是一籌莫展。金三卻說有一計可以暫救百姓,知府問他何計。他說:“百姓懇求供我押運的糧食”。知府聽了,沉今半晌,道:“皇糧如不按時運到,有殺頭之罪,何況擅自借糧,朝廷知曉,你怎還有命。”金三嘆氣說:“為救鄉里百姓,也顧不得了!”知府被金三精神感動,決定睜眼閉眼,假裝不知。
于是,金三把一百條船上的糧食,統統分給災民,災民得了糧食,絕路逢生,重振家業,抗旱種田。
到了九月,應天府不見金三押糧到來,發出公文,派專人追查知府得知後,連夜找金三商量,金三曉得事情的嚴重性,決定獨自承擔責任,免得鄉裡遭難。于是,他寫了一封奏折上報朝廷,說明原由,與他人無關,就在十月十五這天跳河自殺了。
百姓聞訊後,家家嚎哭。為了紀念這位救命恩公,百姓們集資為他建起了一座廟,就是現在的社莊廟,並且為金三塑了金身,年年月月供奉。古書雲:“有功于民而祝之”,尊稱他為“順濟侯玉府大神”。從此,幾百年來,香火供奉不斷。
▲在「除四舊」過程中,杜莊廟也逃不過厄運,廟裡所有東西都被砸光燒光。一九九二年,村裡農民自發修建並重塑金三之像。從此,前來敬香者絡繹不絕,香火又開始興旺起來。
十五日 鍾離真人飛升
鐘離權姓鐘離,名權,字雲房,一字寂道,號正陽子,又號和谷子,漢鹹陽人。少工文學,尤喜草聖,身長八尺,官至大將軍。後因兵敗入終南山,遇東華帝君授以至道。乃隱于晉州羊角山。道成,束雙,衣槲葉。自稱“天下都散漢鐘離權”,意為“天下第一閒散漢子”。全真道尊他為“正陽祖師”。後列為北宗第二祖。亦為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
據載鐘離權得東華帝君授以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週天火候,青龍劍法。後又遇華陽真人,得太乙刀圭,火符金丹,洞曉玄玄之道。最後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一洞中得軒轅黃帝所藏玉匣秘訣,遂成為真仙。後遊廬山,遇呂洞賓,授之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後形成鐘呂金丹派,對宋元道教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左圖:鐘離權繪像。中圖:傳說中的「八仙過海」繪像。右圖:廣東省茂名市的當地人又稱大仁山為仙人嶺,並建八仙廟以祀奉。
十六日 寒婆誕辰
寒婆的生平有著四個不同的傳說。
湖南省株洲市攸縣境內有一條現在稱「酒埠江」的河流,江邊坳下住著一位婦人叫寒婆,大夫打漁為生,不幸因洪水不及逃避而亡。因生前樂於助人,鄰里亦皆濟助,勉強度日。寒婆乃回報鄉親,於路邊設茶攤供熱茶免費供路人解渴。寒婆茶攤一擺數十年如一日,感動四方。
八仙中鐵拐李偶聞善舉,認為寒婆自身清寒、心地善良,數十年奉茶不求回報也是無量功德。鐵拐杏化成一流浪漢子,路過茶攤向寒婆討茶喝,喝了之後就喊肚痛,寒婆就扶往家中躺下,說是要去找郎中來看病,鐵拐李叫住寒婆,聲稱所得怪病喝酒就可痊癒,寒婆聞言就出外估酒,連問數家酒鋪都無酒,只得回家告訴流浪人無酒可買,流浪人說,屋後山泉也可。寒婆立即轉往屋後山泉,頓時撲鼻酒香,泉中湧出的正是酒。鐵拐李現身說道:你一生積德行善,應得善報,此山泉你可每日擔出去販賣,善心必有善果。言畢化作祥雲而去。
寒婆自此擔山泉酒販賣,有了銀錢就在江邊開了一間酒舖,連遠處的客商都來販酒,繁榮了這個碼頭,大家就把這個地方就叫做「酒鋪」,後來,連這條河也叫「酒埠江」了。
寒婆過世後,湧酒山泉也在再湧酒了,但是這處泉水用來釀酒味道特別好,成就了出名的酒鄉。鄉人為了感念寒婆,就把她居處後的山坳叫做「寒婆坳」,更修建了一座「寒婆廟」。
江西省宜豐縣的寒婆泉位於黃檗山下,泉水天然清純,冬暖夏涼,味道甘洌。
當地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上古時候鷲峰山下有戶人家,母親寒婆與兒子喜來相依為命,母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婆每日到泉井洗衣洗菜都和兒子在一起,寸步不離。可是不幸兒子夭折,寒婆再到泉井洗衣洗菜只是孤單一人,思子心切,整日哭泣,井泉同悲,泉水漸退,乾涸見底。寒婆更是悲戚,從此每天以淚洗臉,坐在泉井旁呼喊兒子名字。她的哭喊聲驚天地泣鬼神,感動了神靈。乾涸的泉井又汩汩的湧出了泉水,清洌晶亮,泛出了她兒子喜來的影像。寒婆得到安慰,泉水也更加清涼甘洌。淒美的母子連心故事後來被廣為流傳,後人就把這口井叫做「寒婆井」。後來,唐皇叔(即李忱,是唐憲宗第13子)在黃檗寺隨希運法師學佛時也到寒婆井飲寒婆泉水,對泉水的涼甘洌而大為讚賞。「尋蹟依稀寒婆井,千載未改是甘泉。」雖然今天的寒婆井只剩下遺址,但甘洌的泉水仍在滋養著一方水土。
湖北蘄春有座「寒婆嶺」,浠水有口「望婆井」。
傳說在宋朝年間一位婆婆白氏為了養家糊口,乞討到管窯鎮南征湖的山丘旁,凍死在大雪紛飛的除夕之夜,在家坐月子的媳婦聽說婆婆凍死在蘄春,她投井自殉在浠水縣丁司當鎮蔣家山的一口井裡,從此,這個山嶺就叫做寒婆嶺,人們在此修了一座廟,路過此廟的人都要跟她敬一點柴,給寒婆取暖。現在有民間傳說「蘄春有個寒婆嶺,浠水有個望婆井」。講的就是媳婦對婆婆盡孝的淒美動人的故事。
蘄春縣管窯鎮寒婆嶺村,是故事發生地的一端,村內的南征街上,坐落著一個寒婆廟。故事發生的另一端是相隔不遠的浠水縣丁司當鎮蔣家山的望婆井,位于擁有一千多年歷史的風景秀麗的天然寺附近。
另一則是發生在廣東汕頭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普寧望天石山下有一條小徑,山高路險,行人稀少。嘉慶戊辰年(1808)一個冬日,附近山村一位孝婦,恐其上山撿柴的家姑身冷,前往送棉衣。當攀越此徑時,谷風橫掃,孝婦只念家姑寒而忘卻自己衣衫簿,咬緊牙根竭力攀登。因體弱腹飢,腳下一滑,跌倒而凍死於山徑之中。恰巧這時上京赴試的趙厝寮村窮舉子李光憲,途經這無名小徑。當他冒著凜冽的北風前進時,發現了一凍僵而衣破身露的女屍。心地善良的舉子,不忍屍橫荒徑,備受日曬雨淋,頓起埋葬之念,但荒山僻嶺之中,只好從身上脫下一件藍布長衫,遮蓋于女屍之上,並禱祝說:「願你含笑九泉,早登仙界,布衣相贈,祈為收納。」又祈求說:「我姓李名光憲,今科上京赴試,願託福庇,金榜題名,回程當建宮廟銘謝。」然後,揖別匆匆起程。
李光憲上京付考。主考宗師查閱了他的考卷,突然間發現有一「馬」字,寫漏一筆,當他要批為錯字時,怎麼那漏筆之處竟被填補了。宗師揉眼細察,原來是一只螞蟻,填于失劃地方,沒仔細查,也難辨認,宗師用中指彈去,重新要提筆打圈時,那只螞蟻又爬到失劃地方。如此反復數次。宗師認為李光憲答案有錯字,把考卷放于不錄取的文檔上。但是,他剛要重新批卷時,李光憲的試卷又再次出現在宗師台面前。宗師大為驚奇,傳舉子李光憲前來問話,才了解到他上京途中,曾將寒衣遮蓋一位素不相識的凍死婦人屍體,深為感動。也許就是凍死婦女的報恩吧。這是文人之才,文人之德。宗師朱筆簽批,皇上納意,李光憲名題金榜,官封翰林。
為了了卻心願,新科狀元專程來普寧望天石山下這無名小徑,重尋凍屍收埋。但凍屍已化為一堆白骨,上面圍滿螞蟻。狀元命侍從將骨骸拿到半山埋下,且在原地建成一廟以祀之。親筆題了「凍媼寒婆」四字,鐫于石匾,鍍上金色,掛于廟門。寒婆廟宇建成後,來往行人為了表示敬仰,必拾山草少許,放置廟側,積多則焚火,以暖其寒。歷代文人逸士,常吟詩作對以詠頌之。據普寧縣志記載,明代舉人林喬鬆,在寒婆廟兩側題上一副對聯:「授衣千古事,遺蹟萬年香」,從此,這無名小徑也被人們稱為「寒婆徑」。後來在流傳中改稱「寒媽徑」。據說清末在重修廟宇時,有一學士經此題下一聯,「此日大寒天有意,斯人不死地無名。」寒媽古廟於一九八五年又重修建,大門留有一聯:「寒骨長留千秋不泯奇蹟在,婆心永昭萬紀傳詠載黎元。」
自古至今,寒婆的孝心和李光憲的善舉在民間廣為傳誦。
▲左圖:溪口寒婆嶺上的山風。中圖:酒埠江附近風景絕佳。右圖:酒埠江風景區位於攸縣東部山區,有5個景區共57個景點。
十六日 盤古大帝誕辰
盤古公又稱古大王,盤古聖帝,盤古萬歲,盤古星君,盤古王,即太古時之盤古氏也。盤古氏開天闢地之始祖,太古首出御世之人,又曰渾敦氏。《路史》云:「荊湖南北,以十月十六日為盤古氏生日」,盤古氏之說如次:
(一)《五運歷年記》:「元氣鴻濛,萌芽滋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先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
盤古公是開天闢地之神,梁‧任昉的《述異記》載:「盤古氏天地禹物之祖也,然則生物始於盤古。」
上古二儀未分,天地日月未具,宇宙混沌,狀如大球,是時有盤古真人,遊乎其中,自號元始天王,他一日九變,在太素之期,以一元精氣而開天闢地,混沌初開,清陽之氣,昇浮而為天,陰濁重積之氣,沉而為地,盤古為恐天不荒地不老,天地合攏,又復混沌,而以頭撐天,以腳踩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之身也日長一丈,如此頭頂天,腳踩地,苦撐一萬八千年後,天極高,地也極厚,天地相距遙遠,天荒地老,永遠無法合攏,盤古頂天立地,開天闢地的工作完成後,不幸與世長辭。
(二)《述異記》:「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腹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it嶽,足為四獄,光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三百餘里。俗云: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按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然者生物始於盤古。」
盤古不僅開天闢地,更創造萬物,臨死之前,吐出一氣變成風雲,發出一聲變成雷霆,左眼變為太陽,右眼化為月亮,四肢五體變為山嶽丘陵,筋絡形成川澤道路,肌肉為土地,血液為江河,頭髮為深林樹木,汗毛成花草,牙齒變礦石,精髓化珍珠美玉,汗水成雨露甘霖。盤古以大慈大悲之情懷,開天闢地,創造萬物,並使萬物長存,生生不息。
盤古公鳥開天闢地的第一人,內地各省,皆立廟祠祭祀,台灣尚祀奉其配偶神盤古媽。
台灣現有盤古寺廟五座,即新店的開天宮,新竹的開天宮,台南玉井的大王宮和盤古殿,以及台南新化的盤古王廟。
《茶香室叢鈔》云:盤占氏即元始天尊。據其說「晉。葛洪《枕中書》云:「昔二儀未分,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叢鈔》又云「按任昉《述異記》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己始也,而道家又有元始天尊,《隋書經籍志》云:「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是也。今據《枕中書》則盤古與元始天尊,二而一矣。」
▲左圖:盤古氏之繪像。左二圖:近人「開天劈地」雕塑。右二圖:清乾隆年間漳州人郭錫瑠,在青潭溪口攔水築圳,以取水灌溉台北盆地。為順利興圳,集資召工鑿石穿山,但地險番猛,施工艱辛,工人們為奮盡其功,亟需借助神力,故於1751年奉祀盤古大帝,闢建「開天盤古帝王祠」,效法其開天闢地精神,得以完成艱鉅開圳工程。臨新店溪六層高聳寬廣的廟寺建築,於1985年完成擴建,是為「開天宮」。右圖:大埔縣湖寮保生大帝廟會中的盤古廟。
註:十月十七日以後神佛誕辰請見「10-3十月神佛誕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