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1944年的1密爾雷伊(Milreis)鈔票,有 上下兩個手寫簽名。 |
但是有的鈔票上的簽名不是印的,是用手寫的。是的,我今天就是要專門跟您聊聊手寫鈔票簽名的特別現象。
三枚巴西1946至1948年發行的1克魯熱羅(Cruzeiro)鈔票, 因為序號的越來越大而手寫簽名就越來越簡化了。 |
因為鈔票上沒有年份,有的收藏家就根據序號(不是用字母冠在前面的長串號碼,是另外用一組從1開始配上字母的編組)整理出概括的年份,這些資料在「世界紙幣標準目錄」上可以查得出來。鈔票沒有簽名,發行的負責人(不知道是政府的財政官員或是銀行總經理)就得用手簽來補救,這肯定是一項極毫費時間、精力的大工程,而且,人的精力、耐性也是有限的,所以,在鈔票上的簽名看得出來,鈔票上的序號數號小的時候,例如序號12A、21A的鈔票上簽名是相當完整的一長串全名對角橫跨整張鈔票,序號800-900左右的鈔票上簽名就變成了一條波浪線或一個大圈圈了。這也難怪,一個序號總得印刷10萬張鈔票吧,簽了幾億次的名之後總得「馬虎」一點了吧。
同治八年(1869)「廣源號錢莊」發行的「壹千文」錢票,左邊是正 面,右邊是背面,兩面都被經手的商人寫上了密密麻麻的「背書」。 |
在鈔票上簽名, 中國比西方還要早半個世紀,而且,同一張錢票上的簽名之多和花樣之複雜,絕對可以讓全世界大開眼界。
中國的紙幣是在 清代咸豐年間因為發行了「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之後,民間就把所有的紙幣各取這兩大官方紙幣中的一個字而稱之為「鈔票」了。後來民間錢莊業發達,商家銀錢來往,多用錢莊的錢票、兌票、信票等等名稱不同、性質一樣的信用憑證,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匯票。這種票券當然也有真假、偽造等問題,錢莊掌櫃有他的防偽方法和措施(這一點以後專文再談),使用人也自有自己的手法,凡是經過自己使用過而確任是真品者,就在票子背面簽上一條(就是現在說的背書),簽的字可以是姓名、商號,再加上日期,有時候,一張票子後面密密麻麻簽了幾十筆,背面簽不下就轉到正面,簽的人見縫插針,硬擠進去也要簽上一行,滿得連原票子的圖案、印章都看不見了,這樣子烏鴉鴉的一張「塗鴉」票子,更是人人樂於接受的好票子。
中國銀行民國十三年(1924)發行的拾圓鈔票,仍 被習慣「簽證」的公司及個人蓋了章、簽了字。 |
進入民國以後,政府財政推行國幣,新式的銀行紛紛設立,較大的銀行以「中中交農」四大銀行領銜發行國幣,早期印刷事業還跟不上自行印製鈔票,多委託外國的鈔票公司設計和印刷,票面設計美觀、紙張又好,政府黃金擔保,應是最值得信任的鈔票了。但是老百姓的習慣還是不容易改的,仍然相信自己的眼光,要在確認真品的票子上簽個字,不過「簽證」進步了,除了毛筆簽字之外,更多是蓋個圖章證明「曾經經手」。有一張中國銀行民國十三年(1924)國幣拾圓的鈔票,背面就有二處簽名和九個「加蓋」確認。
台灣銀行民國37、38年(1948、49)發行的定額本票,創下了 二個記錄,一是背面空白,二是票面上以手寫簽名蓋章。 |
台幣是從民國35年(1946)發行,開始的票子是一圓到五百圓六種票面,37年又發行了一千圓和一萬圓的大鈔,還是跟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在同一年再發行「台灣銀行本票」,是定額的伍千圓、一萬圓、拾萬圓和壹佰萬圓四種票面,每張本票上除了印有「瞿荊洲」(總經理)的簽名和印章之外,還有一個副簽和印章,是用鋼筆或毛筆手寫簽上再加手蓋印章。副簽的手寫簽名我收集到的有六個不同人的簽字,經過查證之後知道一位「阮蔭霖」是當時台灣銀行的副總經理,我想其他幾位的身份也差不多吧。
清代「大清寶鈔」上面的編號是手工填寫的,這裡的三張,(左 起)第一款是咸豐陸年(1856),用商碼填記,稱為「短號」;第二 款是漢字部份加蓋、部份手寫,稱為「長號」;第三款「六百 三」的讀法是603,不是630。 |
既然談到鈔票上面手寫的文字,順便也說一下鈔票上另一項手寫的文字,趣味也是相當豐富的。在這不談錢莊票,因為錢莊票上的文字都是手寫的,略過不論。從清代開始,「大清寶鈔」上的編碼有二種,內框左上角有「字第(空一段)號」是跟著寶鈔版模印出來的,冠字用的是千字文,是刻成楷書字體以黑色油墨手蓋的,因為蓋的位置有點偏、有的太靠上、有的有點歪,可見得是手工加蓋,號碼的用字一種是商場上慣用的商碼,如是五位數號碼就在第一個字下加一個「万」字,如是用漢字寫就更奇怪了,譬如一行七個字「九千四百三十六」,其中「九千百」是印的,「四」及「三十六」是毛筆寫的。
想了又想,從寫字工作的程序上想,可能是統計上計數作業的需要,管理的人先把「九千百」加蓋好,每一百張放在一處,這一百張要用手寫「四」及「一」至「九十九」,中國字中沒有「0」,9400寫成「九千四百」就完成了,603要寫成「六百三」。這樣的推測不知有沒有道理。
西藏紙幣上的號碼完全是用手寫的。 |
在中國新疆的軍閥歷史上,短暫地冒出過一個殘暴的軍閥馬虎山,從他的小舅子軍閥馬仲英手中接過了人馬槍枝,殺到南彊和闐一帶自立為王,不但燒殺搶奪之外,更自行發行鈔票用來搜刮民間的民生用品及金銀財寶。
他的鈔票完全手工粗製濫造,用木刻版以水性顏料蓋在當地出產的原色粗桑皮紙上,顏色見水就化,票面分「壹兩」「參兩」二種,加蓋馬虎模糊、不清不楚,但是因為發行時間短暫,只見「民國23至26年」,所以也造就了物以稀為貴的收藏原則,不管品相如何(多半很差)都是有人收集。收藏界稱之為「馬虎山票」,票上的編號,是用千字文作冠字,單獨刻版加蓋,蓋得字跡了清,很不容易認出來,號碼是用紫色墨水以沾水綱筆手工書寫阿拉伯數字,有時運筆連續又歪斜,
新彊「馬虎山票」鈔票上的號碼,是用紫色墨水沾水鋼筆手工書寫,有 的寫得亂七八糟,不易辨認。 |
連號碼都讀不出來,這樣也算發行鈔票,不過在集鈔界倒是甚受歡迎的一種異類藏品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