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02-1二月神佛誕辰


初一日   祭芒神

    在中國,立春也是一個重大傳統節日。古時立春要祭祀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神,或稱芒神。在周朝,立春前三天,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這天,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都城東方(傳說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八里之郊迎春,並頒行布德施惠的政令。到了宋代,迎春民俗活動已經從民間進入宮廷。立春這天,宰相以下官吏,除入朝稱賀之外,相互之間還要同賀;在清代,迎春、賀春已成為重要節日之一,這天的祀神祭祖儀式非常隆重,僅次于正月初一的歲朝。
    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民生產、生活都離不開牛。牛是吉祥、勤勞、財富的象徵。因此,立春時節的打春牛(也叫打土牛、打春、鞭春)就成為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的重要習俗。傳說,自周公時開始,就制定了「立春土牛」的節慶辦法。為了表示重視農耕,歷代封建統治者在立春這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用這一禮儀勸勉農耕。《燕京歲時記》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在清代,慶祝立春的儀式分報春、迎春兩大慶典舉行。立春前一天的儀式叫「報春」。這天一早,有兩名穿戴著古人衣冠的民間藝人,一個扮作春官,一個扮作春吏。他們沿街高喊:春來了!這時,無論官員、百姓見到「春官」、「 春吏」都要作揖行禮;報春人在各攤販、店肆,可隨意取食貨物、食品,店主人還要以先得春光為幸。迎春活動隊伍以鼓樂儀仗為先導,穿著節日盛裝的官員緊隨其後,後面是手拿各式農具的農民隊伍。迎春隊伍來到東郊,迎接預先糊扎好的芒神與春牛。人們對芒神與春牛行二跪六叩大禮。主持儀式的人滿斟祭酒,遞給參加儀式的最高長官,長官舉酒酹地,也行二跪六叩大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將芒神、春牛迎接回城。第二天,就是立春當日,地方長官要主持迎春儀式。儀式上,長官要向春天獻酒三次,然後執彩鞭象征性的擊打春牛三次。隨後由農民擊打春牛,直至將春牛打爛。
    ▲左圖:每年的農作收成直接影響國家興衰,過去,朝廷也設有專職掌管天文、觀測氣象的欽天監,也負責曆法推算,制定「黃曆」(皇曆),根據節氣時令,指導農夫春播秋收,「黃曆」就是民間的《通勝》。對農耕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風調雨順,而「春牛圖」正正是對流年降雨量的預測。「春牛圖」中的芒神,如果穿着草鞋的話,意謂該年雨水少;芒神赤腳,表示雨水多;若芒神赤腳且褲管束得高高,該年則可能有大水災。中二圖:較早期曆書中繪製的「春牛圖」。右圖:清代「春牛圖」內畫了一頭牛及一個牽牛的「芒神」。春牛圖左右兩旁分別載有七言詩句,這些詩句是預測當年的天氣及農作收成。

初一日   翊聖真君降

    據楊億《談苑》載,「開寶中,有神降于終南山,……言:我天之尊神,號黑煞將軍,與真武、天蓬等列為天界之大將。」太宗即位,築宮終南山陰。太平興國六年,封翊聖將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加號「翊聖保德真君」。與真武(玄武)、天蓬、天猷並為天界大將軍,宋以後尊為四聖。(坊間神誕皆載有「羽聖真君」,查無資料,恐係「翊聖」之誤。)
    ▲左起三圖:翊聖真君繪像。右圖: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重建了厂翊聖保德真君殿」(即上觀正殿)、藥王殿、娘娘援閣、福壽殿,並植鬆柏萬株,為午子山增色不少。

初一日   劉真人誕辰

    劉處玄(1147-1203),字通妙,道號長生子,金朝全真道道士,山東東萊(今山東掖縣)人。道教中劉處玄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隨山派的祖師。
    劉處玄於皇統七年在山東東萊武官莊出生,幼年喪父,以謹慎侍奉母親而聞名。大定九年(1169年)春天,傳說劉處玄在鄰居牆壁上忽然看到「武官真仙地,須有長生不死人」的語句,因而決心信奉道教,並於同年九月在萊州拜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為師。並替他改名處玄,字通妙,號長生。這年劉處玄23歲。
    大定九年冬天,王重陽率領馬鈺、譚處端、劉處玄和丘處機四名弟子前往河南汴州。次年春天,王重陽在汴州逝世,遺命尚未悟道的劉處玄聽從師兄譚處端的教誨。隨後在馬鈺的率領下,四人將王重陽暫葬於汴州,接著前往長安和終南山,拜會王重陽的道友和德謹、李靈陽,以及其早期弟子劉通微、史處厚和嚴處常。大定十二年(1172年),又在馬鈺的帶領下,众人將王重陽遺體遷葬於終南山,並在墓旁結廬為亡師守喪。
    大定十六年(1176年),劉處玄返回家鄉山東萊州武官莊,從此長期在山東弘道。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他在武官莊興建道觀(後名靈虛觀),並注疏《道德經》和《黃庭經》。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掌教馬鈺逝世,劉處玄與王處一合力辦理他的喪事。次年,劉處玄在昌陽和登州主持齋醮時,信眾目睹王重陽和馬鈺顯靈。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譚處端逝世,劉處玄繼任為全真教第四任掌教。
    泰和三年(1203年)二月初六日,劉處玄在東萊武官莊靈虛觀逝世,享齡五十七歲。至元六年(1269年),元世祖詔贈為「長生輔化明德真人」。
    一說誕辰為七月十二日。
    ▲左、中圖:隨山派為全真派內部繁衍出七個支派之一,為長生子劉處玄所創。 其後傳其弟子于道顯,崔道演等人。劉處玄曾在嶗山太清宮弘道,信眾甚多,成為隨山派的祖庭。右圖:全真道觀方圓百里,山高而險,氣勢宏大,頗有仙家遺風。 山腳解劍池象徵全真教在當時的地位,凡用劍者在此必解劍以示尊重。 山頂重陽寶殿是中神通王真人當年講道之所,左側七真殿供奉著北七真教主,右邊觀瀾亭倚高山望雲海,令人心神皆曠。

初一日   一殿閻羅秦廣王蔣誕辰

    閻王是神話與民間傳說中陰間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輪迴。在中國民間信仰裡面,人死後要去陰間報到,接受閻王的審判。閻王有一本「生死簿」,上面記錄著每一個人的壽命長短;當某人生命已盡的時候,閻王就會派遣下屬無常鬼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陰曹地府接受審判。閻王的判決取決於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惡:生前積德行善立功的人,閻王會讓他升天成為神仙,或者給他一個吉祥的來世;生前行兇作惡的人,閻王會讓他下地獄,接受各種懲罰,或給他安排一個惡劣的來世,這是因果報應。
    中國民間信仰受到中國佛教與道教的影響,有「十殿閻羅」之說。此說源於唐代。相傳玉皇大帝冊封閻羅王,由閻羅王統率地獄和五嶽神兵鬼卒;閻羅王更分為十殿,十殿各有其主和名號,稱「地府十王」,俗稱「十殿閻王」;而十殿閻王及其一切部眾,在佛教中都受幽冥教主地藏菩薩,或者是在道教中受東嶽大帝管轄。
    「十殿閻羅」各有其主、生辰和專職:第一殿秦廣王蔣(傳說是:東漢的蔣子文),二月初一日誕辰(一說為二月初二日),專司人間壽夭生死,統管吉凶。
    ▲左圖:第一殿秦廣王。此殿司掌人間壽夭、吉凶暨陰間受刑罪報。所有罪魂被押解至第一殿秦廣王處,接受審判,依罪刑輕重,發配至各獄受罪消業,如功過相當,免受罪者,可直接轉到第十殿投胎。左二圖:第一殿秦廣王所轄的抱柱地獄。今日,邪淫氾濫,此罪報者,生前多喜樂淫欲、邪淫、奸邪、販售黃色書刊、影帶、光碟、或拍攝、著作或收藏、公共展示等等,死後都要墮此獄。身抱火紅銅柱,滿身血肉糊焦,死而復生,生而復死,其苦痛難當。右起二圖:一殿秦廣王神像。

初二日   聖孟夫子誕辰

    孟子名軻,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四月,父名激,母仇氏,本魯公族孟孫之後。後遷居鄒地(今山東鄒縣)故史記孟荀列傳說他是鄒人。
    孟子從小聰慧,善模仿,以家近墓地,乃學做墳墓埋葬之事。孟母認為這不是教養他兒子的地方。乃遷住到市場旁邊,孟子又仿作商賈販賣之事,他母親又以為這裏也不是教養他兒子的地方。於是再徙居學宮的旁邊,孟子耳濡目染,乃設俎豆,為揖讓進退諸事,孟母以為這才是他兒子居住的好地方,遂定居在那裏。
    孟子少時不肯用功讀書,孟母乃斷織訓子,孟子始發憤勤學不輟。
    孟子受到慈母良師的教誨,成為天下名儒。孟子學成以後,一面為學生授業解惑,一面周遊列國,想獲得行道治國,實現政治理想的機會。孟子降生的時代,為中國的戰國時代,是一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篇)的時代,是「強凌弱,眾暴寡,智詐愚,勇苦怯」的時代, 也是「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四方」的時代,更是一個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一面則「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的時代(孟子梁惠王篇)。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正月,享年八十四歲。
    ▲左圖:孟子繪像。左二圖:孟廟,又稱亞聖廟,為歷代祭祀孟子的場所。孟子廟奉祀,始于宋景佑四年(西元1037年)。初建于鄒城東北,距城13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軻陵墓之前。據孟林享殿內現存宋景佑五年《新建孟子廟記》碑文記載:此廟為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所創建。右二圖:孟子見梁惠王圖。右圖:「四書五經」中的「孟子」篇。

初二日   濟公菩薩誕辰

    濟公活菩薩:俗家姓李名修元,南宋臺州府天臺縣人,是十八羅漢之一-降龍羅漢尊者。「降龍尊者」所轉世,以佛法無邊,濟困扶危,世稱「濟公活佛」「活菩薩」。濟公廿一歲於杭州靈隱寺出家而遠近馳名,法號「道濟」。濟公襌師葬骨於杭州濟公塔院。生平喜愛吃蘸蒜狗肉,喝酒,言行瘋癲,為人急公好義,仗義嚴懲貪官污吏,深受百姓敬重,亦稱為「瘋癲僧」。
    又傳說:濟公菩薩被尊為中國羅漢,又稱濟顛僧,俗姓李,名心遠,出家法號為「道濟」,台州(今浙江臨海)人氏,生於南未紹興十八年(公元一一四八年)二月初二日,辭世於宋寧宗嘉定二年(公元一二 ○九年),享年六十一歲。民間尊稱「濟公活佛」或「活菩薩」,佛教說衪是「降龍羅漢」轉世,為受苦受難者之救星。其為人狂而疏、介而潔;由於不守戒律,嗜好酒肉,舉止如瘋如狂,遂被稱為「濟顛僧」。
    濟公最初在浙江杭州靈隱寺出家,後移淨慈寺,並在此寺辭世。
   ▲左起三圖:據傳濟公是十八羅漢之一的降龍羅漢尊者所轉世。第三尊是木雕藝術家李秉圭作品「降龍尊者」。右起二圖:濟公菩薩之神像。

初二日   祭泗水神

    泗水神廟位於山東省泗水縣,奉祀泗水神,昔日皆於二月初二祭祀,所祀水神不可考。(查無圖像)

初二日   福德正神千秋

    土地神,又有各種稱謂包括 伯公、大伯公、福德正神、福德老爺、土地公公、土地伯公、福德公、土地公、土地爺、地主公、福德、土公、土地、土伯、土正、地主、社神、社公、社官、后土等。
    土地神乃中國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中國自古就有土地神的崇拜,左傳通俗篇有云:「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土地神為守護社里之主,謂之上公。」。所謂土地神就是社神,其起源是來是對大地的敬畏與感恩;說文解字:「社,地主爺」,顧名思義,社就是土地的主人,社稷就是對大地的祭祀,又有后土之說;禮記:「后土,社神也」;史記•封禪書:「湯以伐夏,祭告后土」,後漸由自然崇拜轉化為人格神;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似為社神人格化之始。
    在一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處很多,眾說紛紜,傳說之多不勝枚舉,此舉兩例。
    一說為: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百零二歲,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
    另一說為:周朝時,上大夫的家僕張福德(或張明德),主人赴遠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僕之封號,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奉祀,周武王感動之餘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左起三圖:福德正神神像及神禡。右圖:常有擠在住宅區或商業區的土地公廟。

初二日   陸修靜天師昇仙

    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東)人。懿族。三國吳丞相陸凱的後代。篤好文籍,窮究象緯。早年棄家修道,好方外遊,遍歷雲夢山、衡山、羅浮山、峨嵋山等名山勝地。元嘉末約(453年)「市藥京邑(今南京)」。宋文帝聞其名,慕其風,命左僕射徐湛延請入宮講道。不願囿于束縛,固辭不就,遂訴江南,繼續週遊四方布道。大明五年(461年)來廬山,愛匡阜之勝,構築精廬居處修道,是為太虛觀。自此,以太虛觀為大本營研經傳道授徒長達7年之久,為廬山道教勢力的發展和影響的擴大作出了極大貢獻。
    ▲左圖:北港朝天宮-聖父母殿和光明殿牆廊下的繪圖「虎溪三笑」,為東晉時的文人軼事。圖中者為禪宗法師慧遠,負帽者為道士陸修靜,右者為陶淵明。相傳陶淵明和陸修靜經常到廬山和禪師慧遠談論佛法,但每次禪師送客,都只送到虎溪前就停下腳步,陶淵明疑惑問之,禪師卻笑而不答。後來陶淵明從寺裡僧人口中得之,禪師自三十多年入山修行之後,就不曾下山。ㄧ日,三人相談甚歡至午後,禪師出門相送,但因當日話題聊得正熱絡,到了虎溪時,山裡老虎發出低沉的虎嘯聲,三人竟未發覺,等過了橋之後才發現禪師已過虎溪了,因而三人相視而笑。此時禪師無意間,居然破除了不過虎溪的執念,也表現出文人相談得知音,忘情於天地的情景。左二圖:南北朝時陸修靜編的《三洞經書目錄》是道藏的雛形,共1228卷。右二圖:古跡落星墩。右圖:陸修靜繪像。

初二日   蒙恬祖師誕辰

    蒙恬是秦朝名將,曾經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秦始皇駕崩之後,因為支持太子扶蘇,被宦官趙高設計處決。祖居齊國,祖父蒙驁、父親蒙武皆為秦國名將。
    傳說蒙恬發明了毛筆,《史記》「恬取中山兔毛造筆」,晉人崔豹《古今注》提到:「牛享問曰:『自古有書契以來,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筆耳。』」考古發現在蒙恬之前中國已有毛筆,1954年湖南長沙發現第一枝戰國毛筆。毛筆的創始,文獻中記載頗多,教科書常以蒙恬為毛筆發明者,毛筆製造業亦以他為行神。
    晉人張華的《博物志》上就有「蒙恬造筆」的記載;南朝週興嗣《千字文》中也有「恬筆倫紙」之說,都把蒙恬作為製造毛筆的始祖
    ▲左圖:蒙恬是秦朝名將。左二圖:。右二圖:馬縞之『中華古今注』中記載:「蒙恬始作秦筆耳。以柘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非兔毫竹管也。此即所謂的「蒼毫筆」,依此可見其所製筆頭已具兼毫筆之形式了。柘木又稱為黃金桂,為蔓生灌木,可入藥,木心微虛。為求得此物,在遍尋各可能出處後,終於在五股觀音山尋得。」右圖:蒙恬墓,位于陝西省綏德縣城西大理河畔。墓塚成饅頭形。據《綏德州志》記載,墓高50餘米。後因歷史久遠,風雨剝蝕和施工修建等人為因素,使墓塚成不規則形。

初二日   鴨母王朱一貴誕辰


    朱一貴(1690-1722)原名朱祖,台灣府鳳山縣人,祖籍福建省漳州長泰縣,台灣清治時期第一次重大規模民變發動人。
    朱一貴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生於福建省漳州,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隨移民潮移民台灣,年輕時曾任衙役的馬車伕,後為傭工、種田為生,在鴨母寮(今高雄市內門區光興里)以養鴨為業,為人豪爽好客,有「小孟嘗」、「鴨母王」之稱。
    康熙六十年(1721年),鳳山縣知縣出缺,暫由台灣知府王珍兼理,王珍不但在各地徵收極高的糧產,而且把知縣職務交由他二兒子管理,但王珍的兒子利用職權橫徵暴斂,引起普遍不滿。同年台灣當地發生大地震,引起海水大漲潮,民眾為了謝神而合夥請戲班唱戲,王珍竟以「無故結拜」為罪名逮捕40多人,之後又以違反禁令為由逮捕200多名入山砍竹子的民眾,並要求這些民眾繳錢了事,否則要被打40大板,甚至要被驅離台灣。經過一連串的欺壓,朱一貴與其朋友李勇、吳外、吳定瑞等50多人,齊聚內門地區墾首黃殿家,商議結盟對抗王珍。眾人遂推朱一貴為盟主,宣傳他為明代皇帝後裔,高舉「大元帥朱」紅旗號召「反清復明」,於今岡山區附近召集1000餘壯丁,發動革命,下淡水溪檳榔林的客家人領袖杜君英(潮州閩南人,隨父親居住在客家庄)響應革命,4月27日大敗岡山清軍,5月4日合作攻下臺灣府城(今台南市),清朝政府官員包括知府王珍紛紛坐船逃往澎湖;響應者有許多是明鄭時期將校武官,攻下臺灣府城後,眾部將擁立朱一貴為「中興王」,於今台南大天后宮登基。朱一貴承襲明朝的制度,國號大明,年號永和,且廢除滿族薙髮令,將旗裝脫下、長辮剪斷,恢復明朝時的服裝及傳統漢人的髮式。
    但後來因閩粵內鬨分裂,杜君英認為自己功勞較朱一貴大,應由其兒子杜會三當王,導致內鬨,杜君英率眾出走,向清朝政府投降。義軍兵力日趨減弱,不到二個月即遭從內地支援的清軍撲滅,清軍亦藉此事徹底掃蕩拔除南明殘餘軍隊,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才恢復寧靜;由此可知,當時即便沒有朱一貴在台灣反清,也會有其他人反清。
    朱一貴雖為草莽英雄,但識見、氣宇亦有過人之處,被捕時面對平亂之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收台居鹿港施琅之子,施公案施世綸之弟)、清朝官員藍廷珍,猶昂然自立,自稱孤家,後被解送北京。康熙六十一年(1722)2月22日,朱一貴、李勇、吳外、陳印、張阿山等人遭凌遲處死,親屬一同罹難。
    民間傳說朱一貴死後被玉皇大帝封為「台南州城隍綏靖侯」,在台南市小南門城隍廟被祀為主神。據說朱一貴養鴨於鴨母寮,於今高雄市內門區光興里內。鴨母寮興安宮供奉朱一貴神位,興安宮在廟前水池中增置朱一貴趕鴨子的塑像。
    ▲左圖:內門鄉光興村興安宮在廟前水池中置有朱一貴趕鴨子的塑像。左圖:興安宮主祀朱一貴神像。中圖:內門鄉光興村興安宮。右二圖:後人稱朱一貴養鴨的地方為鴨母寮。右圖:廟冲標明鴨母王公聖誕千積日期的啓事牌。

初三日   文昌梓潼帝君誕辰

    文昌帝君,有天神與人神兩種不同的說法:文昌兩字既為星名,又為神名,也就是民間慣稱文昌星、文星神。
    『文昌帝君』又稱為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雷應帝君。有關“文昌星”的說法,【史記‧天官書】所載:『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將,二日次將,三日貴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祿。』【星經】中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文昌六星為上將〈威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命〈主災咎〉、司中〈主右理〉、司祿〈賞功進士〉,各有專司,掌管天下文運祿籍,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士人學子的崇拜。
    文昌帝君,一般認為他是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是讀書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其受民間的奉祀,從周朝以來,歷代都相沿制訂禮法,列入祀典。
    ▲左圖:文昌梓潼帝君繪像。左二圖:文昌帝君神像,作提筆捧書狀以示為讀書文人之神祗。右二圖:台中縣大甲鄉文昌祠於日治時期大正十三年(1924)王進財任漢塾教師,於文昌祠內教授漢學,並教習武藝。日人實施皇民化政策,不准百姓奉祀神明、祖先神袛,鄉民紛紛暫移文昌祠寄放,文昌祠遂成了間接保存人民慎終追遠美德的地方。右圖:文昌祠原是義塾,創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正殿主祀文昌公。

初三日   龍神朝帝

    《道經》云:二月三日龍神朝帝,天地間一切龍神,均登天朝奏玉帝。《封神演義》中曾提起「四海龍王」,即「東海龍王名為敖光、西海龍王敖順、南海龍王敖明、北海龍王敖吉」。雍正二年(1742)世宗敕封 「四海龍王」封號:東海龍王為顯仁、南海龍王賜封昭明、西海龍王為正恒、 北海龍王封為祟禮 。乾隆十七年編修的《台灣縣志》有太上洞淵召諸天龍王,微妙上品言道龍王有:東方青帝龍王,南方赤帝龍王、西方白帝龍王、北方黑帝龍王、中央黃帝龍王 。此「五方龍王」,執掌一百八十靈海,三十二嶽海,一百八十靈海與三十二嶽海,有日月龍王、西海龍王、山川龍王、鎮國龍王、五岡龍王、山海龍王、州縣龍王、散水龍王、大雨龍王等八萬四千位龍王。
    ▲左圖:四海龍玉繪像。左二圖:五龍祠創建於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東連廣濟寺,五龍祠坐北朝南,大殿內正中供奉五龍聖母,兩邊為聖母的五個兒子──五方龍王。右二圖:《上蘭村五龍祠場圃記》碑拓。右圖:安徽宿遷市龍王廟。

初六日   東華帝君誕辰

    東華帝君是元始天王分真化旡的法身,乃屬先天的真仙,生於混沌初開之際。據搜神記說:「東華帝君絕習在道氣凝寂,湛體無為,將欲啟迪玄功,生化萬物,先以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木公。木公生於碧海之上,蒼靈之墟,以主陽和之氣,理於東方,亦號東王公焉。與西華金母皆挺質太元,毓神玄奧於東方溟涬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結而成形,西華王母共理二氣,而育養天地,陶鑄萬物。凡天下三界十方男子之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謂係道體既成,兼有氣、形與質,但尚屬一片混沌,既無陰陽,亦無天地,元始再以至真之氣化生東方為東王公,亦稱東華帝君;而以至妙之氣化生王母,因而陰陽俱備,五行始生,人物品類才相繼生成,因此,東華帝君以配位東方,為陽氣之精,以後並掌三界十方的得道男真。
    凡世間男子欲修道者,敬奉東華帝君祈求功果成就肉身修練成真。
    ▲ 左圖:嘉義縣大林鎮後殿三樓鎮殿主神東華帝君神像。中圖:香港油麻地天后宮祭祀的神明很多,也包括東華帝君在內。右圖:宜蘭縣草湖玉尊宮主祀有東華帝君。

初七日   三斗下降

    農曆二月初七是南斗、北斗、西斗三位星君下降凡間的日子。南斗星君主延壽,降神於人,名之為魂;北斗星君主解厄,降神於人,名之為魄;西斗星君主紀名,其四宮為白標星君、府高元星君、典皇靈星君與將巨威星君。
    斗星共分五斗,各有神君管轄,其中為世人重視者為北斗星君與南斗星君,俗信「南斗註生,北斗註死」,生死為人身大事,二星君之備受重視,自屬理所當然。北斗位處坎宮,其主要職為司理陰府,共有九星,七現二隱,七現星表現於人體即雙目、雙耳、二鼻孔、一口等所謂七竅,二隱星則代表尿道、肛門,人死則九竅無流暢,魄歸地獄,魂飛九天。
    相傳在三斗星君下降的這天,虔誠奉誦《南北西三斗真經》,可以祛千邪招百福,常保吉祥如意。(查無圖像)

初七日   宜春仙翁昇仙

    道家諸真人之一,姓謝,名未詳。(查無圖像)

初七日   十二面觀世音菩薩示現

    《佛經》中有「南無西十海洋中慶一十二面觀世音菩薩示現」。
    南北朝的時代,馳名的畫家張僧繇被梁武帝奉召為寶誌公國師畫像。當在畫像時,寶誌公國師卻不斷現出多種不同的莊嚴形相;有時現慈悲相、有時卻忽現威猛相;變化無窮,使得畫家無法下筆為國師繪畫法相,經過良久,張畫家最後只好懇請國師變幻莫測的臉相穩定下來,好讓他完成皇帝的使命。國師非常慈悲令畫家所求滿願,終於把臉相穩定下來,現出十二面觀音的莊嚴寶相,讓畫家完成使命。由此典故記載,十二面觀音寶相,相傳是寶誌公國師的法相所化現;所以在中國民間流傳,寶誌公國師就是菩薩的化身。
    寶誌禪師俗姓朱,又稱保誌,誌公,人稱誌公禪師、誌公祖師。梁武帝時代佛教高僧,與達摩、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七歲時,依鍾山(今紫金山)僧儉出家,居道林寺,專心禪觀,因而得道。後以神通及不修邊幅的言行而聞名,與佛圖澄有相似之處,有許多神異的事蹟。
    梁武帝時為國師,極受崇信。相傳梁武帝曾使張僧繇為他畫像,誌公現出了「十二面觀音像」,因此他又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現代流傳的《梁皇寶懺》即是梁武帝為了超度他的皇后郗氏,請誌公與十位高僧所作。
    他與傅大士被認為是禪宗的先驅人物。後世流傳的濟公傳說,起初的原型可能就是來自誌公。
    十二面觀世音菩薩示現一說為六月十八日。
    ▲左圖:十二面觀世音菩薩繪像。左二圖:大足石刻中的誌公禪師像。中三圖:劉處玄繪像。右圖:南京靈谷寺旁有一座寶誌禪師墓,鑲嵌在墓前的有塊「三絕碑」上面的文字和圖像已經看不清了,在前面的「誌公殿」有一塊根據原碑拓片復制的碑很清晰,不過和原碑似乎有些不同。從碑文和旁邊的文字介紹得知,寶誌和尚曾被梁武帝尊為國師,當時著名畫家張僧繇曾為他畫過一幅畫像。到了唐代,有畫聖之稱的吳道子根據張僧繇的畫畫了一幅寶誌的像,鐫刻在寶誌墓前的石碑上。畫像線條優美流暢,體態飄逸,詩仙李白見了之後發思古之幽情,寫下了40多字的畫贊一篇。後來書法家顏真卿將李白的贊文正楷重書,刻在碑上,唐代三大文人同題一碑,於是形成了吳畫、李贊、顏書的「三絕」。右圖:把寶誌禪師畫成十二面觀世音菩薩的畫家張僧繇繪像。

初八日   三殿宗帝王誕辰

    第三殿閻王宋帝王,主掌大海之底,東南方沃石下的黑繩火地獄。此地獄寬廣八千裡(五百由旬),也另設十六小地獄: 一名鹹滷小地獄 、二名麻繯百紐小地獄 、三名肋小地獄 、四名銅鐵刮臉小地獄 、五名刮魯小地獄 、六名鉗擠心肝小地獄 、 七名挖眼小地獄 、八名鏟皮小地獄 、九名需刖足小地獄 、十名拔手甲小地獄 、十一名吸血小地獄 、十二名倒吊小地獄 、十三名刀截小地獄 、十四名蛆蛀小地獄 、十五名擊膝小地獄 、十六名割心小地獄 。
    如在陽世時,曾犯以下罪惡: 不認為領袖、主官的恩德最大,以人的生命最重要,或當官,有地位之時,對主官不忠誠,存心背叛,不顧恤他人的生命。行公盼的人,見了利益,就忘了道義,缺乏愛國、愛民之心。身為丈夫的人,不行道義;身為妻子的,言行不柔順。身為養子,受長期養育的恩惠;等到得了財產,立即忘恩負義,不顧父母之養,而回去生父生母身邊的人。傭人,或受人之託辦事,卻辜負、背叛。職員或基層士官兵,背叛主管或長官。為業主辦事,同事間卻伙同設計詐財。犯罪入獄,卻越獄潛逃。或者因罪押解他方,中途逃走;因為押運的官兵曾經具名連保,以致連累了這些官差的親屬。經過漫長的時間,又未向事主懺悔,彌補其損失。雖然事後多做善事,仍需發入地獄,承受諸種苦刑。為了講究風水的年運,以致阻止喪家出,埋葬;令亡者不得入土為安。造墳挖士時,看見地下埋有別人的棺槨或屍骨,卻不馬上停止,換另外的龍穴;以致傷損他人的屍骨。為人管事,私自偷竊,漏列金錢、糧食,佔人便宜。祖先的墓地不去祭掃,久而遺失蹤蹟。引誘他人犯法;挑撥是非,制造糾紛,欺騙人打官司,傷人和氣。寫匿名信誣蔑別人。亂寫公告,文章,毀損別人的名譽。捏造退婚的字據,以幫人解除婚約。造假契約,來往書信,以詐取別人的錢、債券。本未加注明,也未簽名,隨便套描別人的簽名樣式,假刻別人的印章。目的用以添加、刪改帳目,讓後人受害。以上事件有違犯的查對事的輕重,命派大力鬼先推入大地獄受苦。另外再依所犯事情之類別,配入小地獄。
    世人假若能於二月初八日,發誓立願,持戒永遠不再違犯。死後就準許轉發別的福地,不用進地獄受苦。
    ▲左圖:第三殿閻王宋帝王,主掌黑繩火地獄。。左二圖:其中之一的刖足小地獄 。右二圖:新竹縣通靈壇所用掛軸「地獄一二三殿掛軸」。右圖:崑明的閻王廟(古老照片)。

初八日   張大帝誕辰

    祠山神張大帝,姓張,名渤,字伯奇,武陵龍陽人;也有說廣德軍人;又有說是吳興人,其父曰龍陽君,其母曰張媼。傳說他父母有一次遊太湖,突然烏雲密布,雷電並起,昏天暗地,母親張媼不見。不一會,雲開日出,張媼又出現在眼前,她對龍陽君說:我剛才看見一仙女,她對我說,我是她的祖先。接著送給我一顆金丹。張媼吃了金丹之後懷孕了,懷胎14個月後於西漢與東漢之間的神雀三年二月十一日半夜生一子。張渤長大以後,身體魁偉,性格寬仁大度,喜怒都不易表露出來。身長七尺,面目和胡鬚都長得很好看,頭髮長垂至地。並很熟悉陰陽之道。
    發蹟以後,派陰間兵卒從長興荊溪開一條聖河通到廣德去,在開河期間,他與他的夫人李氏約好,在後村畢宅保小山的楓樹林側掛上一面鼓,到中午吃飯時,夫人敲三聲鼓,張渤就回來。有一次張渤以鼓當桌吃過飯後,夫人收拾碗筷時,沒有把鼓面上的剩餘菜打掃幹淨,第二天未到中午,小鳥落到鼓面上啄食,敲得鼓兒咚咚響,張渤以為到中午夫人叫吃飯了,回去一看原來是小鳥在啄食而發出的鼓聲。後來真正到了中午的時候,他夫人挑飯來到楓樹林邊,她照常敲了三聲鼓,張渤以為又是小鳥在啄鼓,便沒有回去吃飯。於是,她走到工地看到自己的丈夫變成一頭大豬,指揮著鬼兵鑿河。張渤知道夫人已看見他的原形,從此隱入山中,也就是廣德縣西南隅立了一座廟,不久又在廣德縣東地方,又為他的夫人李氏立了一座廟。至於張大帝的封號是民間叫起來的,並非皇帝的封號。
    民間信仰張大帝,特別是江浙一帶,主要認為他不僅保佑不受洪旱災害所患,又能預卜休咎,保佑前程,所以不分農民或讀書人皆祀祭。
    張大帝正因為是豬的化身,所以在祭品上忌諱豬肉,一般用牛肉、凍狗肉等。
    傳說有另一個說法:張渤是漢武帝時的朝臣,然而在安徽廣德、江蘇無錫民間故事中,卻是位疏浚蠡湖、開通泗安至南漪湖人工河、造福人類的治水英雄。在廣德東亭施工時,為加快工程進度,張渤施展幻豕神術,化作神豬率無數小豬掘泥馱土……。不期,一日忽被前來工地送飯的夫人發現,張渤避化不及,慌忙向東奔逸。因羞於再見夫人, 便隱居廣德城西橫山「祠山」不出。夫人不知就裡而又尋夫不著,遂匿居城東一隅。從此,倆人再未謀面。後人追念張渤治水功績,奉為「祠山大帝」、「廣德王」,建祠立廟即「祠山廟」祀之,由此歷代香火不絕,成為天下香火祖庭。
    又《會要》:「真君姓張名渤,血食廣德軍之祠山,始封靈濟王,累加美號曰昭烈大帝,後改封昌福真君,今加寶號曰正佑聖烈昭德昌福崇仁真君。」
    ▲ 左圖:張大帝騎豬石雕像。中圖: 始建於清朝光褚29年的祠山廟,經過几次修繕,至今保存完好。右圖:張大帝是開通泗安至南漪湖人工河的治水英雄。

:二月初九日以後神佛誕辰,見「02-2二月神佛誕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