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 田都元帥誕辰
田都元帥是南管戲、皮影戲和歌仔戲的祖師爺,傳說祂原本是個棄嬰,被丟棄在農田間,沒有東西吃,田裡的螃蟹竟然爬到他的嘴邊吐了一些口沫讓他充飢,後來才被一個農人救回去撫養。他從小就很有音樂天份,十幾歲就被召進皇宮當樂師,但是卻被奸臣陷害派到北方與匈奴作戰,田都元帥並不是敵人的對手,於是命令士兵剪一些紙偶並上色,表演傳奇故事給匈奴兵看,就趁匈奴兵入迷之際大破匈奴。這種表演方式後來演變成現在的皮影戲,而且後來田都元帥又發明了琵琶、洞簫、三弦、二弦合奏的南管樂,因此歌仔戲、皮影戲和南管戲的藝人都奉田都元帥為祖師爺。傳說螃蟹曾救過田都元帥,因此藝人終身都不吃螃蟹,以感念祂的恩惠;而保安宮也奉祀田都元帥,以供信徒祭拜。
西秦王爺是北管戲的守護神,被供奉在側殿田都元帥(南管戲守護神)的旁邊,面貌威嚴而且留著長鬍子。
▲左圖:田都元帥神像額頭有一隻螃蟹。左二圖:玉渠宮田都元帥嘴部的螃蟹造型,相傳田都元帥出生時臉部發黑,家人因害怕而將其丟棄,靠著螃蟹濡沫與鴨母餵食而存活,此型神像嘴角有蟹脚造型。右二圖:彰化鹿港玉渠宮是主祀田都元帥的古廟宇之一。右圖:位於鹿港第一市場巷弄裡的「玉渠宮」,建於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主祀田都元帥,是全台第一間、也是歷史最久的田都元帥廟。
十一日 自在天降
大黑天護法就是婆羅門教濕婆,又稱大自在天,又名財福神,後為佛教吸收而成為佛教的護法,特別是在密宗中大黑天是重要的護法神。藏傳佛教認為大黑天是毗盧遮那佛(或稱為大日如來)降魔時呈現出的忿怒相。
大聖自在天是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王,烏摩女為婦,所生有三千子。其左千五百,毘那夜迦王為第一,行諸惡事,領十萬七千諸毘那夜迦類。右千五百扇那夜迦持善天為第一,修一切善利,領十七萬八千諸福伎善持眾。此扇那夜迦王,則觀音之化身也,為調和彼毘那夜迦王惡行同生一類成兄弟夫婦,示現相抱同體之形,其本因緣具在《大明呪賊經》。今為諸行者,略說壇法念誦供養等次第,若不知此法之者。於餘尊法難得成就,復多障礙,故先可修此道。若有善士善女等,欲供養此天求福利者。取香木樹造其形像。夫婦令相抱立之,身長五寸象頭人身,身著天衣及腰裳夫鼻婦鼻上,四葉為座。造像已了,不得換價。在室房中勿置佛堂。
▲左圖:瑪哈嘎拉譯為大黑天,又意譯為大黑、大時、大黑神或大黑天神等,或者直接音譯為摩訶迦羅、莫訶哥羅、瑪哈嘎拉等名稱。左二圖:大黑天的黑白色繪像。中圖:雙身大黑天銅像。右二圖:東密相傳此尊係大日如來為降伏惡魔所示現的忿怒藥叉形天神。右圖:鎏金銅佛是清代中期以後內蒙古地區的藏傳佛教佛像。
十一日 雷府誕辰
「雷府千歲」是唐朝安史之亂的英雄張巡的部將雷萬春。雷萬春,逐州人士,自幼習武,秉性剛直,驍勇善戰,有志為國效力,可是未得逢時,因往京都訪兄雷海青與南霽雲相識,兩人情投意合遂義結金蘭。時傳聞安祿山於范陽起兵叛唐,兩人誓為國效勞,聞之當時雍丘城張巡是位武精學博之將領,遂相偕前往投其麾下為部將。
長安淪陷,令孤潮附賊引兵四萬攻打雍丘城,張巡率領雷萬春、南霽雲等諸將迎戰,令孤潮屢次攻打均因張巡之奇謀策略與諸將之奮戰而無功敗退。其時長安失守消息傳至雍丘城, 雷萬春得知雷海青殉節消息,悲憤填膺之際,受命登城防守,不料叛軍弓箭齊發,雷萬春冷不防面頰被射中七箭,令孤潮眼見雷萬春中箭,即刻揮兵直逼城下,但見雷萬春乃挺然立於城上,自拔面上的箭而血流滿面,忽聞雷萬春在城上大罵令孤潮,不該助賊反唐,叛軍兵將個個膽破心驚,倉促而退。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王嘉許其忠勇為國捐軀,諡封殉難諸將,雷萬春,勇猛剛烈難與倫比,諡封「雷霆驅魔大將軍」。
雷萬春原貌是一位玉面秀士,在雍丘城戰役中面頰中七箭,傷痊後已面目全非,故在民間奉祀神像中,有雕塑玉面與青面著七點金星之二種不同面貌,而尊稱雷王爺、厲王爺、大將爺、大眾爺、雷府千歲。
一說誕辰為九月十五日,見「九月十五日雷萬春誕辰」條。
▲左圖:七老爺雷府大將廟主祀雷府大將 。左二圖:厲王宮雷府千歲千秋香條,台灣傳統各地方廟宇要出巡繞境或出門進香又叫刈香,均會在繞境經過的地點或要前往進香的廟宇,貼上一張長方形、黃色或紅色的紙,就是「香條」。右二圖:後龍順天宮雷府千歲。右圖:台南佳里金唐殿主祀包括雷府千歲在內。
十二日 驪山老母誕辰
驪山老母:上古女仙,不詳姓氏來歷,又曰驪山姥,玉封護國懿德元君,俗多誤「驪」為「黎」以「黎山老母」稱之。姥本驪山仙女,風華絕代,秀媚無匹。秦始皇嘗作閣道於驪山,曾遇之,驚其艷麗,乃生邪念,欲輕悔之,因受以法懲罰,乃罷。姥自此之後,不再以少女姿容出現,遂裝為老嫗,人乃以老姥稱之。集仙傳與神仙感遇傳云:「唐李筌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博採方術,至嵩山虎口巖,得黃帝陰符經,抄讀數千篇,不曉其義理。因入秦至驪山(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西)下,逢一老母,髮髻當頂,餘髮半垂,敝衣扶杖,狀貌甚異!路旁見遺火焚樹,因自言日:「火生於木,發必?」。筌驚而詣之曰:「此黃帝陰符經語,老姥何得而知?」姥曰:「吾受此經已三元六周甲子矣」!於是坐於石上,出丹書符令筌吞之,與筌說陰符經之義。久之,姥曰:「時已晡矣,吾有麥飯,相與為食」袖中出一瓢,令筌往谷中取水,水既滿,瓢忽重百餘斤,力不能制,而沉於水中。及還,已失姥所在,但留麥飯數升而已。筌食之,自此絕粒,後乃仙去」。驪山老母遂為世俗小說,往往稱道。迨唐宋以後,遂為女仙,尊曰姥或曰老母。
「驪山老母」被道家尊奉為至高無上的女神,老母為上古的女帝,無極大慈尊,生化萬物,創造人類,是天下之母,傳先天大法,授下「陰符經」助黃帝平定五方,護國佑民,每逢應劫轉道運,扶持正義,大顯威靈,傳八寶教化世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佈導於天下,規範人們的行為,淨化人們的心性,為人們療心疾破煩惱,去心魔堅修志,真道妙理證光明,金線垂下救靈兒,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維護萬 和平,功德浩大,是炎黃子孫所尊崇的古仙老母,老母正殿門楣對聯書曰,彌天濟世功於日月增輝,劈地衍人恩同泰山共重」。
驪山老母即女媧,亦稱無極老母,“古女神而帝者”。她同伏羲、神農史稱三皇,是人類始祖。 《說文》云:「女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山海經大荒西經》云:「女媧功烈,非僅 造人,又兼補天」,「誠天地初闢摩肩盤古之大神也」。 驪山老母摶黃土造人歷盡艱辛。《風俗通義》云:「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 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她為人們制定婚姻而 又繁衍了人類。 驪山老母鍊石補天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淮南子覽冥訓》云:「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週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 灰以止淫水」。才使得「蒼天補,四極正,淫水固,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使人類得以安居樂業。 驪山老母以德化人,扶持正義,教人多行善事,匆作惡蹟。《淮南子》云:「女媧不設法度,而以至德遺于後世」。 驪山是老母鍊石補天之處,《路史》云:「女媧,立治於中皇山之源,繼興於驪」, 《長安誌》亦有「驪山有女媧治處,今驪山老母殿即其處」的記載。《漢書.律歷志》 將驪山老母稱為「驪山女」,也是因其生活在驪山一帶之故,「驪山女亦為天子, 遂以為女仙,尊曰老母」。 驪山乃老母鍊石補天之座騎奉命而化之,腹有泉,出溫湯,供人民沐浴,能醫治多 種皮膚頑症,故曰神湯,亦是老母之聖德也。
▲左起二圖:驪山老母神像。右二圖:驪山老母殿,在陝西省臨潼縣城南的驪山西繡嶺第二峰上。老母殿自古以來就是驪山上一座著名的道教宮觀,是驪山風景名勝區內的重要古蹟之一,為陝西省道教重點宮觀。右圖:驪山女媧宮(老母殿),傳說中的女媧補天之處。
十二日 長春譚真人誕辰
譚處端(1123--1185)初名玉,字伯玉,後改法名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人。涉獵經史,善書法,為人慷慨重孝義。金大定七年,師從王重陽,於馬鈺後繼任掌教,大定二十五年安然仙逝於洛陽乾元宮。 元世祖至元六年贈封「長真雲水蘊德真人」。為「北七真」之一。號長真真人。以修鍊、傳承他的教理、思想為主的門人派別稱為全真南無派,簡稱南無派。
譚處端素患風痺,藥石難愈。金大定七年(1167),聞重陽至山東,扶杖往求治療之法,重陽扃戶不納,乃堅守終夕,門忽自開,重陽以為「仙緣」得契,召之同衾而寢,及晨下床,宿疾遂愈。遂乞侍左右,終身侍之。祖庭葬師之後,與劉處玄離陝至洛,出入紅街紫陌,花林酒陣之中,對境鍊心,直至對境無心。譚處端善書法、尤喜書「龜、蛇」二字,每日習而不已,妙將入神,有飛騰變化之狀,奉道信士多收藏之,以為珍寶。
據《金蓮正宗記》云:「曾過招提,就禪師處乞殘食。禪師大怒,以拳毆之,擊折兩齒,先生和血咽入腹中。旁人欲為之爭,先生笑而稽首,殊不動心,由是名滿京洛。」
▲左起二圖:譚處端像。中二圖:譚處端善書法、尤喜書「龜、蛇」二字,每日習而不已,妙將入神。藥王山南庵是唐宋金元時關中著名的佛道勝境,「龜蛇」二字碑是元代道觀所立,由著名道士譚真君所書。右圖:煙霞洞位於牟平昆崳山西北隅煙霞山際。此洞自然造化所成,洞口向南,上方鐫「煙霞」二字。洞室橢圓,洞壁刻「煙霞洞」三字。金元年間,王重陽來膠東講道於煙霞洞中,收弟子馬鈺、丘處機、劉處玄、譚處端、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人在此潛心修鍊,創建全真道。
十二日 彭祖誕辰 彭祖昇仙為六月初三日,其生平及圖像見「六月初三日彭祖昇仙」條。
十二日 救苦真君誕辰
太乙救苦天尊,在道門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由於大聖大慈,大悲大願,尋聲赴感,救苦救難,故而在信徒心目中有深厚的信仰基礎,尤其在度亡齋醮上,不論使用何種科書,無一不請天尊加持。社會中有人根據《封神演義》等小說,把這位天尊稱為「太乙真人」,當成一般神仙看待,殊不知,此天尊於天界品位之高,是與三清四御同等尊貴。
「救苦天尊妙能求,身披霞衣累劫修,五色祥雲生足下,九頭獅子導前遊,盂中甘露時常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請師千處降,愛河常作度人舟。」太乙救苦天尊慈悲、靈驗,世人只要誠心誦經持號,必有靈應。後世編排功課經時,將《救苦經》列為晚課首經,並要大眾持念太乙救苦天尊之聖號。同道諸君,只要虔誠行持,必有福應。
一說誕辰為十一月十一日,可參閱「十一月十一日太乙救苦天尊誕辰」條。
▲左起二圖:太乙救苦天尊繪像。中二圖:太乙救苦天尊神像。右圖:北京白雲觀老律堂的東面為救苦殿,殿內奉祀太乙救苦天尊。據《道經》說,太乙救苦天尊是天界專門拯救墮入地獄之人的大慈大悲天神。受苦難者只要祈禱或呼喊天尊之名,就能得到救助,化兇為吉。
十二日 岳神飛升
岳神,亦作山神。《詩‧大雅‧崧高》云:「維岳降神,生甫及申。」 漢鄭玄箋:「四岳德當岳神之意而福興,其子孫虞夏商,世有國土,周之甫也、申也、齊也、許也,皆其苗冑。」《新唐書‧顧少連傳》:「邑有虎孽,民患之,少連命塞陷,獨移文岳神,虎不為害。」
《聊齋志異》(卷九)第二十一篇:揚州提同知,夜夢岳神召之,詞色憤怒。仰見一人侍神側,少為緩頰。醒而惡之。早詣岳廟,默作祈禳。既出見藥肆一人,絕肖所見。問之知為醫生,及歸暴病,特譴人聘之。至則出方為劑,暮服之,中夜而卒。或言:閻羅王與東岳天子,日譴侍者男女十萬八千眾,分布天下做巫醫,名「勾魂使者」。用藥者不可不察也!
山神,在一些宗教信仰中認為自然界充滿神靈。當然山岳亦不例外,尤其崇山峻嶺,更為人所崇拜。在戰國時代,楚國文豪屈原在《楚辭》《九歌》中,即有山鬼一篇,意即山的神靈。宋玉的文章中,甚至記載楚懷王曾夢見與巫山神女幽會。
中國山神信仰不少,其中著名的有泰山神等五嶽山神,也有不少山神信仰與人鬼信仰混合,如江蘇南京紫金山神蔣子文;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君;閩南泉州惠安縣青山的青山王;廣東潮州人與客家人信奉的三山國王等。(查無圖像)
十三日 大勢至菩薩誕辰
大勢至菩薩,梵語稱「摩訶那缽」,漢譯:摩訶那鉢、得大勢、大勢至、大精進、勢至、勢志、得大勢至菩薩、勢至法王子。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塗,得無上力 。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八大菩薩之一,因以念佛修行證果,被凈土宗奉為法界初祖。藏傳佛教一般的說法,大勢至菩薩以神通力聞名,其憤怒相為金剛手菩薩,因此跟觀世音菩薩和文殊菩薩一起成為密教最受尊崇的三大菩薩。現今在極樂世界,是第二順位遞補佛位的菩薩。
根據《悲華經》的記載,過去阿彌陀佛仍為轉輪王時,大勢至菩薩為第二王子,名為尼摩』。當時寶藏如來幫轉輪王(阿彌陀佛)及第一太子(觀世音菩薩)授記以後,第二王子也稟白佛陀說:「世尊,如我種種所有身口意業清淨無染的福德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願遍出功德光明佛(即觀世音菩薩),剛剛初成佛道時,我必於當時首先請佛大轉法輪。隨著彼佛說法度眾生所經歷的時間,於其中間行菩薩道利益有情。此佛入涅盤之後,等到正法滅盡之時,我緊臨其後,入補佛位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我成佛之後,所作弘法利生的種種佛事、我國土世界的種種清淨莊嚴,以及入涅盤後,正法住世的時間,都和遍出功德光明佛所作的所有的,平等無差異。」
那個時候寶藏如來告訴第二王子:「你今日所願攝取的清淨莊嚴國土世界,必定如你所願。你將於如是最殊勝的清淨世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於你發願攝取廣大殊勝清淨莊嚴的世界故,因此命名你為「得大勢」。」結合上一篇(觀世音菩薩)所收錄的受記因緣一起來看,應當知道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行同願,經過無量劫以來,彼此不相違背遠離,乃至莊嚴淨土,先後次第成佛,其所修行的功德也都相等。
《首楞嚴經卷五念佛圓通章》謂:大勢至菩薩於因地時,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故今攝此娑婆世界之念佛眾生,歸入淨土。又依悲華經卷三載,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在密教的《七佛八菩薩神咒經》與《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則將此菩薩列為八大菩薩之一,大日經系的經典,則將此尊列屬為觀音部,密號:持輪金剛、金剛手、持光金剛、轉輪金剛、空生金剛。
▲大勢至菩薩的繪像及其憤怒相金剛手菩薩繪像。
十三日 閻羅天子包青天誕辰
包府千歲,俗稱包青天、包公、包龍圖,民間尊之為閻羅天子,為中國北宋著名清廉官員。包拯生於宋真宗咸平三年(西元999年7月10日-西元1062年5月24日),字希仁,號文正,江南廬州合肥人(今安徽省合肥縣),父親包懷,母親周氏生三子,長子包山,次子包海,三子即為包拯。拜一寧先生(寧公)為師。
包拯於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初舉進士甲科,初任建昌知縣,但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期間長達十年之久,在親友的勸說下,方於宋景祐四年(1037年),出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故以孝聞於鄉里。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
為懲治貪官,自慶曆四年(1044年)廿八日,包拯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祐二年(1050年)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官至開封府尹及龍圖閣大學士。因為他進入「二府」成為北宋最高決策機關成員後,其衣著飲食和器具依然「如布衣時」,是古代中國清官的典型代表。後世包括朱熹、歐陽修、劉敞、司馬光對包拯皆有正面評價。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倖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採納施行。
嘉祐元年(1056年)年十二月,包拯因上疏極諫仁宗立儲君,仁宗不悅,將包拯徙調出外,權知開封府,以善折獄(斷獄)聞。包拯於次年(1057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包拯素性剛毅,貴戚宦官皆為斂手。包拯既知開封府,大開正門,任民訴冤,任何案件,概令兩造上堂直陳,立剖曲直,遇有疑難訟獄,亦必多方調查,務得真情。鋤豪強,罪姦枉,獎節義,伸冤曲,婦孺皆知其名,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謂有閻羅包老在,無人敢賄賂,並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他官至樞密副使,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病歿於開封,享壽六十四。朝廷封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妻子董氏把包拯生前奏議底稿交付至門生張田輯錄成《孝肅包公奏議》(即《包拯集》)十五卷,都三十門,流傳後世。次年歸葬合肥,並由宋樞密副使吳奎立下墓誌銘(現存安徽省博物館),墓地曾於1199年由淮西路官員重修。
據墓誌銘載:包拯先有三妻張氏、董氏(有一子包繶,娶妻崔氏,曾任通判潭州,但他婚後兩年染病身亡,崔氏無出,守節不再嫁,因而包拯面奏仁宗自稱無子嗣),並後與隨嫁之待婢孫氏納為妾室,但滕妾被包拯遣送回家。孫氏在母家生下一子包綖(1058年,包綖由包繶之妻崔氏取名包授),事為崔氏所知,密為膽養,母子俱全。
包拯遇疾將歿,崔氏乃向包拯稟明此事,並將滕子帶回歸宗,由包拯命名曰綖;包拯並留遺囑道:「後嗣倘得為官,當謹守清白家風,如或犯贓,生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我子孫。」言訖乃逝。包公另還有兩位女兒。
一說農曆正月初八為閻羅天子包府千歲聖誕日,七月初十為三條崙海清宮主神閻羅天子包府千歲渡海來台紀念日。在台灣,有廟宇傳說包拯死後被封為神明,號稱「馬國公」、「馬府千歲」,故現在稱的「馬國公」就是包公。
▲左圖:包拯繪像。左二圖:雲林縣四湖鄉海清宮是全台包公廟的祖廟,供奉「閻羅天子」就是北宋朝龍圖閣大學士包拯,民間傳說包青天晝間治陽世,夜間司陰曹,故號為閻羅天子。右二圖:竹東五華宮包公廟。右圖:包公神像。
十三日 延平郡王誕辰
延平郡王為中國南明永曆帝於1655年敕封鄭成功的爵位。明朝諸侯王爵,一字王號為親王,如:福王、秦王;二字王號為郡王,如延平王即為郡王等級。因此在書籍上常常看到的延平郡王,其實與延平王一般無異。明朝的郡王並非世襲爵位,然而在鄭成功薨後,其繼承人鄭經與鄭克塽仍襲用「延平郡王」封號,當時永曆帝已歿,南明政權實際上已不存在,所謂「延平郡王」實際上是台灣鄭氏王朝的國王之名號。但民間主要紀念與祭祀的「延平郡王」通常指的僅是鄭成功一人。
鄭氏向清朝投降之後,延平王的稱號當然也隨之消滅。在台灣清治時期之初,民間也不敢以「延平郡王」之名義奉祀鄭成功,直到清欽差大臣沈葆楨巡按台灣,才上書請建延平郡王祠,鄭成功才名正言順得以此稱號紀念。及至台灣日治時期,因鄭成功有日本人血統,亦頗重視鄭成功,並未將祠廢除,僅將其改為開山神社,或許因民眾仍習稱其為開山王所致。直至二戰結束,國民政府統治台灣之後,再將開山神社改回延平郡王祠,並將原有閩南式廟宇,改建為華北式。
▲左圖:延平郡王鄭成功繪像。左二圖:延平郡王祠內的鄭成功像是當年重建延平郡王祠時,由雕塑大師楊英風所塑。右二圖:台南中西區延平郡王祠。右圖:延平郡王祠前之鄭成功騎馬雕像。
十三日 王靈輿真人昇仙
《道書》:王靈輿七月十三日昇仙。
《南嶽九真人傳》:王真人,諱靈輿,九江道士也,勤志於道。初居五老峰,神人夜中謂之曰:得道者若非其地,如植五穀於砂石之間,則不能成矣,雖有升飛之骨,當得福地靈墟,爾後可以變化。雖累德以為土地,積功以為羽翼,苟非其所,魔壞其功,玆道無由成矣。靈輿問何地可以棲止,曰:朱陵之上峰、紫蓋之鄰岫,可以沖天矣。遂自廬阜遷居南嶽之中宮。一十二年,群真下迎,以梁天監十一年七月十三日就壇升舉。(查無圖像)
十三日 南無廣慶觀音示現 不可考。
十四日 開基恩主誕辰
行天宮又叫恩主公廟,「恩主」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奉祀關聖帝君,關聖帝君(西元162~219年)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戰將,因為他堅守信義,所以被尊為武聖;又由於他很會理財,所以又被尊奉為商業保護神。
行天宮在西元1967年建立,廟貌樸素莊嚴,正殿有于右任所書「行天宮」遺墨。殿前有一尊天公爐,兩旁的提耳是飛騰的龍形,四端是向天空伸展的龍頭,造型獨特。走進前殿,有很多信徒在神明前俯首跪拜,非常虔誠。走過天井,來到正殿,可以看到神明桌上只有鮮花、清茶,沒有其他供品。因為行天宮戒除殺生,禁止供奉牲禮;還特地勸止燒金紙、演戲酬神、叩謝金牌等行為,而且除了自行帶來的鮮花素果外,廟裡免費供應香燭;同時廟堂前也沒設功德箱,不要信徒添香油錢,首創傳統宗教界素心作風。
行天宮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與松江路交叉口,建築樸實莊嚴,廟門兩旁有許多販賣香紙、玉蘭花、油飯、炒冬粉等小販,走到地下街道,沿途除了有賣祭拜用品的商家外,還有不少的命相館,形成行天宮特殊風貌,行天宮現組織有財團法人監督管理,除了本宮外,還有北投、三峽設有分宮,另也附設圖書館廣惠學子興社會人士。
▲台北行天宮恩主公廟。
十五日 中元節
在清光緒初年,福建巡輔王凱泰的《臺灣雜詠》中,就有首普渡詩說:「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池慶中元」。詩裡說的,就是一百餘年前,臺灣做七月十五時,兩者合在一座道場中舉行的情況。
紅箋,亦稱為中元門籤,這是目前臺灣南部特有的習俗,這種小型的門籤於中元祭典前貼在住家的門楣或門邊上,表示這戶人家參與某一座廟的祭祀活動,屬於道教之祭典器物。
由於佛、道兩教都在這天舉行法會,且就精神層面來說,兩者均是為拯救地獄中受難或無人祭祀的孤魂,所以兩者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而形成今日饒富慎終追遠、博愛精神的中元普渡習俗。
中元節之所以重要,是由於中國人從古代便相信七月一日開鬼門,七月三十鬼門關。在這期間,所有的孤魂野鬼都從陰間放假一個月,到人間找東西吃,所以,家家戶戶會準備非常豐盛的菜餚來祭祀陰間出來的孤魂野鬼,並大量焚燒銀紙給孤魂使用。
▲左圖:鷄籠中元祭,或逕稱為「基隆中元祭」,每年農曆七月於台灣北部的基隆地區舉辦,為台灣重要民俗祭典,民間的週邊藝文活動。中圖:在供品上的三角旗是大型的普渡專用,三牲祭品到廟裡參加大型普渡時,要記得準備三角旗,除寫上「慶讚中元」外,還需註明供奉者的姓名,再插在每一道供品上,讓好兄弟清楚知道祭祀者是誰。右圖:佛徒以百味五果等供品,舉行盂蘭盆會,道教則會請道士們誦經做法事,再以三牲五果普渡十方孤魂。兩者在祭儀上原是有區別的,然而現在,台灣民間已將它合而為一。
十五日 盂蘭盆節
現在民間所稱的中元節,實際上是來自兩個起源不同的節日,其分別屬於不同的宗教;祭祀不同的人;舉行不同的儀式。一是佛教的盂蘭盆會,一是道教的中元節。
關於盂蘭盆會,有個流傳已久的孝道故事「目連救母」:從前有個孩子叫目連,從小被地藏王菩薩引渡出家後,便在山上閉門修行。而他的母親卻因甌打和尚、浪費食物及其他種種過失,死後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接受審判。目連知道了這個消息,趕去營救時,母親正在第六殿接受餓鬼倒懸的懲罰,目連準備了飯菜要給母親吃,但食物一到嘴邊,便化為火燄,母親根本吃不到任何的食物。目連無計可施,只得請求釋迦牟尼佛祖幫忙。佛祖向他說明母親曾經犯的過失,並且告訴他:「如果要讓她吃到東西,得先準備各種齋食餵飽母親身旁的眾餓鬼」。所以,後來這種形式就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的中元普渡風俗。
盂蘭盆會為佛教的節慶,相傳就是因目連救母而來,旨在報答親恩。名稱「盂蘭盆」為梵語的音譯,是由印度傳入中國,當時中文譯為「烏蘭婆拏」,意思是為解救亡故祖先在地獄受倒懸刑之苦。盂蘭盆會的儀式是在七月十五這天,請僧尼誦經施齋食。宣稱可使施主今生父母和七世父母都得以渡脫苦厄。和道教在中元普渡時,大魚大肉的祭祀儀式是有些許不同。
▲左圖:清《點石齋》畫報中記載當時民間舉辦盂蘭盆會的情形。左二圖:目犍連尊者神像。右二圖:「目連救母」故事的繪圖。右圖:「目連戲」是指以「目連救母」為題材的劇目總稱。內容梗概是這樣的:傅相一家三代,都是佛徒。傅相死後,他的妻子劉青提(又叫劉四娘)破戒殺牲,大開五葷。劉氏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其子傅羅卜(即目連)前往西方求祈佛祖。佛祖賜「盂蘭盆經7和錫杖,以救其母。目連遊遍地獄,盡歷艱險,尋母勸善,最後一家超升團圓。
十五日 靈濟真君誕辰 即「洪恩仙真」,見「九月十七日洪恩仙真誕辰」條。
十五日 法歲周圓日
法歲,佛教語。出家受戒後的僧人,每年夏天安居三月。安居畢,即增加一年的「法歲」。因以「法歲」稱僧人出家的年資。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方外玄蹤》:「 宋時僧家以四月十五日結制,安居剎院,不敢起單雲遊。建楞嚴會,每日誦經。朝廷降賜金帛,檀信隨喜,施助無虛日。至七月十五日設齋解制,謂之法歲周圓。」
解制,猶解夏。宋吴自牧《梦粱錄‧解制日》:「七月十五日,一應大小僧尼寺院設齋解制,謂之法步周圓之日。」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方外玄踪》:「西域番僧結制之日,秤其身若干觔,即以蠟為身,亦若干觔,解制之日再秤之,若身重於蠟,即為得道,蠟重於身,則學敗矣。
▲左圖:剃度。中圖:考察僧經過嚴格的考察合格後,正式拜師、剃度,成為清淨沙彌、沙彌尼。右圖:據佛教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告誡僧眾,應於夏季結夏安居三個月,或於寺院、或於山林之中嚴持淨戒、勤學精進、自恣懺悔、獲清淨體、期滿解夏。
十五日 蘇耽真人誕辰
據傳西漢年間,郴州城東潘家坪有一位長得十分漂亮又知書識禮的潘姓姑娘,有一次在郴江邊洗衣服,被一根江水飄來的紅絲線纏住了洗衣用的棒槌,用手扯不掉,她就用嘴去咬,紅絲線卻鑽入她肚中,由此受孕,為避村人恥笑,她躲在蘇仙嶺的一個石洞中生下一個男孩,此即蘇仙。蘇仙出生後,有白鶴以羽暖其身,有白鹿喂其奶水。蘇仙後被其母因景取名蘇耽,自小修鍊,修成後跨白鶴升天。因其飛升前曾先知次年郴州附近將遭瘟疫,遂囑其母以井水、桔葉熬藥解瘟疫之法,其母按其所囑救治了大批中了瘟疫的百姓。百姓們感其恩,為其在蘇仙嶺上修建蘇仙觀,供奉其神像,蘇仙嶺亦由此成名。
▲左圖:蘇仙嶺上的蘇仙觀。中圖:傳說蘇仙就是在此石洞中誕生的。右圖:飛升亭,亭內有跨鶴圖浮雕,講述的就是蘇仙跨鶴飛升的故事。
十五日 女仙邊洞玄飛升
《太平廣記》邊洞玄:唐代開元末年,冀州棗強縣有個女道士叫邊洞玄,學道及服仙藥四十年。她八十四歲那年,忽然有一個老人拿著一食器湯餅,來拜訪洞玄,他說:「我是三山仙人,因為你有道,特意來接取你。這個湯餅是玉英之粉所制,為神仙所珍視,近來得道的人多數都吃它。你盡管服食,不要懷疑,此後七天一定能羽化成仙。」洞玄吃完,仙人說「我現在先走了,你隨後來吧。」說完就不見了。
過了兩天,洞玄忽然覺得身體輕了,牙齒和頭髮全換了,她就對弟子說:「上清召我去,不久就能前往。但惦念你們這些弟子,能不遺憾嗎?你們要好好修行我道,不要津津樂道人間之事,那只能變為土棺中的鬼魂而已。」滿了七天,弟子等凌晨前往問訊洞玄、探詢行止時,已經看見紫雲深濃凝聚又聽到空中有幾個人說話,就不敢進去,全都站在門外。不一會兒,門開了,洞玄就乘著紫雲,聳身在空中站立,離地一百多尺,與眾弟子以及法侶等人告辭訣別。當時刺史源復與官吏百姓等數萬人,都遠遠地瞻仰禮拜。隔了一會兒,太陽出來了,紫氣變為五色祥雲,洞玄冉冉上升,紫氣很久才消失。(查無圖像)
十五日 徐志誠真人飛升 不可考。
十五日 道通禪師圓寂
唐州紫玉山道通禪師,盧江何氏子。隨父守官泉南,因而出家。詣建陽,謁馬祖。祖尋遷龔公山,師亦隨之。祖將歸寂,謂師曰:「夫玉石潤山秀麗,益汝道業,遇可居之。」師不曉其言。是秋遊洛,回至唐州,西見一山,四面懸絕,峰巒秀異。因詢鄉人」,曰:「紫玉山。」師乃陟山頂,見石方正,瑩然紫色。嘆曰:「此其紫玉也,先師之言懸記耳。」遂剪茅構舍而居焉。後學徒四集。僧問:「如何出得三界去?」師曰:「汝在裡許,得多少時也。」曰:「如何出離?」師曰:「青山不礙白雲飛。」于相公問:「如何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師曰:「于客作漢,問恁麼事作麼?」于公失色。師乃指曰:「這個便是漂墮羅剎鬼國。」公又問:「如何是佛?」師喚:「相公。」公應諾。師曰:「更莫別求。」?藥山聞曰:「噫!可惜于家漢生埋向紫玉山中。」公聞,乃謁見藥山。山問曰:「聞相公在紫玉山中大作佛事,是否?」公曰:「不敢。」乃曰:「承聞有語相救,今日特來。」山曰:「有疑但問。」公曰:「如何是佛?」山召于,公應諾。山曰:「是甚麼?」公于此有省。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參百丈回。師曰:「汝其來矣。此山有主也。」於是囑付訖,策杖徑去襄州,道俗迎之。至七月十五日,無疾而終。(查無圖像)
十五日 齋田頭
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古代收穫已畢,官府與民皆於此日祭祀神謝恩。宋時有食糕、飲酒、婦女歸甯之俗。後世,秋社漸微,其內容多中元節(七月半)合并。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賫送。貴戚、宮院以羊肉、腰子、仍房、肚肺、鴨、餅瓜姜之類,切作棋子、片樣,滋味調和,鋪於板上,謂之「社飯」,請客供養。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歸,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俗云宜良外甥。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回饋。歸時各攜花籃、果實,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宋吳自牧《夢粱錄‧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縣差官祭社稷於壇,蓋春祈而秋報也。」清顧祿《清嘉錄‧七月‧齋田頭》:「中元,農家祀田神,各具粉團、雞黍、瓜蔬之屬,於田間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謂之齋田頭。韓昌黎詩:「共向田頭樂社神。」又云「願為同社人,雞豚宴春秋。」則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猶古之秋社耳。」(查無圖像)
十五日 迎灘頭 不可考。
十五日 無極老母娘誕辰 見「九月十五日無極老母娘誕辰」及「十一月十五日無極老母娘誕辰」條。
十五日 中元地官誕辰
地官乃道教重要神祇天、地、水三官之一,其聖號全銜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從其神諱可知,其主要的職掌為「赦免罪過」。 陰曆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即地官的生日,傳統漢人社會慣於此日舉行「三元齋」及「普度」等等儀式,期盼藉由誠心的懺悔、改過,向地官祈求赦免昔日所犯種種過錯,並因此而獲得重生的機會。
地官信仰在六朝時期另一個相當重要的演變,便是在與佛教的相互激盪之下,而由原先的赦免生人的罪過,而轉向強調赦免亡者的罪過。中國佛教自梁武帝開始創立「盂蘭盆」齋以後,強調齋僧供佛及普渡施食祖先和鬼道眾生的盂蘭盆法會,便廣泛流傳於各地,直到今天,仍傳行不替。受此影響,道教亦因此特別強調地官赦免幽魂罪過的職能,並於每年的中元節,擴大舉行超薦祖先及亡靈的法事。約出現於唐代的《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即一再重申,於中元節當天,虔誠沐浴、禮拜誦經以超度地獄眾生的重要;該經甚至還認為,中元節在三元節當中,實居於最重要的地位。也因著這樣的強調,是以地官赦罪之說,便從原先的赦免生人的罪過,而轉變為赦免地獄眾生的罪過。中元節原初的內涵,也在此轉變當中,漸漸被遺忘。
台灣主祀三官的廟宇數量,雖遠不如媽祖及王爺,但亦位居前十到十五名;至九十二年為止,以三官為主祀神的廟宇,全台已有近百間之多。事實上,台灣三官信仰的重要性和普及程度,並不能單以主祀寺廟的多寡來做為主要的考量。舉凡傳統民宅當中所普遍懸掛的三官爐和三官燈,奉祀玉帝的廟宇一般也會配祀三官的情形,以及民間對於上、中、下三元節的重視程度,更可完整見出三官信仰在台灣漢民族的重要地位。
台灣三官信仰還有一個重要現象,便是客家族群對三官的信奉情形,要遠高於閩南族群。在全台有登記的近百間三官廟宇當中,有半數係集中在桃園、新竹、宜蘭及苗栗等四縣市;其中又以桃園、新竹二縣各有十八座最多。此二縣皆是台灣北部客家族群最眾多的縣市,而以「三元宮」、「三官宮」為名的廟宇,也的確分佈在新埔、湖口、龍潭、中壢等客家莊鎮,因此,台灣客家族群對於三官信仰的情形,實要比閩南人還要來的普遍。此點在閩、客二族群的祖籍地,便已如此;移民來台之後,仍未有多大變化。
▲左起二圖:中元地官神像。中圖:中元地官繪像。右二圖:中元地官神禡。右圖:三色糕是中元節常用的供品。
十六日 張元崇真人飛升 《列仙傳》:張元崇昇仙 (七月十六日)。(查無圖像)
十七日 造化神降 不可考。
十八日 瑤池王母娘聖誕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天尊略稱瑤池金母,道教尊稱為九靈太妙龜山金母、太虛九光龜台金母元君;三界醮神位則稱西極全真萬祖母元君;民間俗稱西王母、王母娘娘、西華金母、金母娘娘、無極瑤池金母等;信眾則稱 金母、母娘。道教列瑤池金母仙階極高,僅次於三清道祖,統轄三界十方女神,乃女神至尊,女仙之首。仙人得道昇天,須先拜木公,後謁金母,始得昇九天,入三清覲謁元始天真。瑤池金母是中華古代流傳仙話最多的一位尊神,源流自戰國秦漢時代諸古籍,如山海經、大戴禮記、莊子、淮南子、博物志、大人賦等書,皆載有關於王母之記述,而周代穆天子傳(又名周穆王游行記、周王傳)書中,更記載周穆王見西王母的具體情節;而博物志、漢武帝內傳等書,亦載有西王母降臨,賜武帝四枚仙桃故事,並詳述曰:「王母至也,群仙數千,光耀庭宇。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綾之桂,容眸流盼,神姿清發,真美人也。」又描述西王母曰:「王母上殿東向,著黃金褡禲,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嬰之冠,履玄璚鳳文之舄。視之年三十,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
《神仙傳》載:「西王母居崑崙之間,有城千里,玉樓十二,瓊華之闕,光碧之堂,九層元室,紫翠丹房,左帶瑤池,右環群山。山有三千年一結實之桃樹,日蟠桃,又日仙桃或王母桃,食之長生不死。」《神農經》謂「若不得早服之,臨死服之,其屍畢天地不朽。」西遊記所寫的王母娘娘在瑤池舉行「蟠桃盛會」宴請群仙和佛菩薩,孫悟空酒醉偷桃,以及麻姑獻壽等故事,至今是家傳戶曉的王母盛事。
瑤池金母除掌有神奇之蟠桃樹,並擁有不死之藥。《搜神記》載:「后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姮娥(嫦娥)竊以奔月,羿悵然有喪,無以續之。」此亦為民間燴炙人口的與王母有關的嫦娥奔月故事。因而數千來以還,西王母被崇奉為福壽之神。
道教與民間尊崇金母,早在春秋末期,越國即有以東皇公、西王母分祭陰陽之禮,西漢末年,民間頗盛行祀西王母,嗣歷千餘年來,每逢王母聖誕日(農曆七月十八日,一說是三月初三蟠桃會日),信徒齊至宮廟為西王母啟建祝誕道場,拈香膜拜,祈求福壽雙全。
▲左圖:嘉義慈惠宮崑崙山王母娘娘瑤池金母西王金母神像。中圖:無極瑶池金母神像。右二圖:。右圖:桃園縣龜山鄉龍鳳山王母宮供奉無極王母娘娘大天尊。
十八日 大真西王母萬壽
無極三老母,乃是指地母娘娘、王母娘娘、九天玄女娘娘。母娘下降救世為喚醒原兒早日歸瑤天團圓。
母者道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母立於中,不偏也不倚;含養常照而無間,不分善惡賢愚和貴賤,無私博厚歷萬古而長存。肉軀之身之謂──母,母字為凡間十月始生之母。
《佛經》有云:佛有三身,母亦三身也。虛空道體為清淨法身,歷劫應身是為圓滿報身,九六原靈是為億萬化身。王母道體無極,造化無窮,神力無邊,所有言語難以形容。歸依母娘者,回歸自性天命,迴心人道,回歸道體者,反求自己,一切自我,悲恭力行,不假外求,不借外力,是謂正信,才可得真道。
東晉哲學家葛洪《枕中書》:昔二儀未分,溟涬鴻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卵,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 溟涬經四劫,復經四劫,二儀始分。元始天王在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宮殿並金玉飾 之。常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復經二劫,勿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俱足,天姿絕妙,常遊厚地之間,仰吸天烈,號曰「太元聖母」。元始君下遊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曰元陽父。又生九光元女,號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漢天人。
據此推知,天地未開之前,即有盤古真人自號元始天王,為天地之精,經過前四劫後四劫計八劫,象八卦之數,二儀始分,再經二劫才生出了太元玉女。元始天王於開劫度人之餘,閒來無事,下凡塵四處雲遊,邂逅天姿絕妙之〔太元玉女〕,在一見鍾情之下,既無父母之命為憂,也免媒人之言為之撮合,迺以自然為媒介,山盟海誓,共締連理,將一個迷濛於大荒巒中之孤單少火,帶回玉京山,共度密月。結婚後經過一劫,生下一男一女,男當天皇(三皇之一,十三個頭),後世稱謂東王公,又號曰元陽父(漢時稱為木公)。女名九光元女,後世稱號大真西王母(漢時稱為金母),即今人所尊稱之瑤池金母也。穆天子傳注云:西王母如人虎齒,蓬髮戴勝,善嘯。
▲左圖:四川出土漢畫像磚拓本「西王母圖」,《山海經》中稱西王母是個虎齒善嘯,可賦人長生不老之女神。左二圖:甘肅省涇川出土的西王母石窟虎形西王母圖騰。右起二圖:九天玄女神像。
十八日 韋處元真人飛升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二十九載:韋節,字處元,京兆杜陵人。十四歲,北魏宣武帝擢為東宮侍讀,孝明帝初,出守魯郡,莊帝立,復為陽夏守。既至,辭官入道。師嵩山道士趙靜通,受三洞靈文神方秘訣。不久,趙靜通囑其去商洛,乃卜居華山之陽,人因號華陽子。日餌黃精、白術,行黃庭內景智慧消魔經法。曾撰《三洞儀序》,注 《妙真》《西升》等經,又作老子、周易《別論》八十餘卷,《續樓觀內傳》一卷,北圖武帝時卒。(查無圖像)
十九日 伏羲氏八卦祖師誕辰 見「三月十六日八卦祖師誕辰」及「十一月十四日伏羲皇帝誕辰」條。
十九日 天然古佛聖誕 見「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成道」條。
十九日 賢劫千佛誕辰
在佛典所述之宇宙循環成滅過程中,現在之中劫稱為賢劫,賢劫中出現于世之千佛即為賢劫千佛。小乘經典說過去有四佛或七佛出現,大乘佛典則進一步指出現在之賢劫有千佛,過去之莊嚴劫、未來之星宿劫亦各有千佛出世。亦即亙三世有三千佛出現。此中,在過去七佛之中,前三佛相當于莊嚴劫千佛之最後三佛分別為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以下之四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已于此賢劫之世出現,而彌勒佛以下至樓至佛(今日韋陀菩薩) 之九九六佛,則在未來世將會出現。
自古以來,佛教界對賢劫千佛的信仰即頗為盛行,印度阿旃陀第十七號窟殿、龜千佛洞、于闐千佛洞、卡達裡克廢寺的壁畫,即皆為描繪賢劫千佛之作。中國在南北朝時,即有造立千佛之事例,如《法苑珠林》卷一百即載有北魏道武帝造千尊金像之事,《高僧傳》卷五亦謂北魏•太和年中(477~499)竺道壹于會稽嘉祥寺造金千佛,今之河南鞏縣石窟即存有北魏以來所塑造之千佛像,敦煌千佛洞藏有許多千佛壁畫。此外,日本自古亦有賢劫千佛的信仰,如《斑鳩古事便覽》所載,漢山口直大口在白雉元年(650)奉詔刻千佛像,京都棲霞寺阿彌陀如來像的光背,也刻有大小化佛千尊。
千佛出世次序如下:第一至第八小劫,無佛出世。第九劫減至人壽六萬歲時,拘留孫佛出世,為賢劫第一尊佛。減至四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為賢劫第二尊佛。又減至壽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減至一百歲,釋迦牟尼佛出世,為賢劫第四尊佛。第十小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彌勒佛出世,為賢劫第五尊佛。第十一至十四小劫中,無佛出世。第十五小劫,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繼出世。第十六至十九小劫,無佛出世。第二十小劫,樓至佛出世。合為賢劫千佛。
▲左圖:賢劫千佛是壁畫的主要題材之一,既與信仰有關,也有獨特的裝飾作用。千佛橫排以四身為一組,四種色彩,以此反復排列,豎以一身錯位,造成光光相接,佛光萬道的神秘氣氛。(二五一窟北魏)《大乘佛典》指出:在「賢劫」中會陸續出世一千位佛,所以叫「賢劫千佛」。過去之「莊嚴劫」(成劫)、現在之「賢劫」(住劫)、未來之「星宿劫」(壞劫),各有千佛出世。亦即亙三世有三千佛出現。左二圖:吐魯番石窟壁畫,第八洞千佛像最為精采。
十九日 值年太歲星君誕辰
太歲又稱太歲星君,或者歲君,為地神中最有權力的年神,統帥百神,有「年中天子」之稱。《神樞經》云:「太歲者,人君之像,率領諸神,統正方位,斡運時序,總成歲功。」太歲星君共有六十位,而六十花甲的每一年,皆由一位太歲主管,從甲子年的金辨將軍至癸亥年的虞程將軍,每年輪值的太歲稱「值年太歲星君」。
值年太歲專責司察人間善惡,並記錄每人所做善惡行為,因太歲為一兇神,故俗說「太歲當頭座,無喜必有禍」、「太歲出現來,無病也破財」,如果您出生年份的生肖,與流年的生肖相同、相沖或相刑,便是犯太歲。犯太歲的人,在這一整年中可能會流年不利、百事不順,事業多困厄,身體多病變,容易破財及招惹口舌、官非和小人、升遷阻滯、投資失利、人事不和及感情離合等影響。因此習俗上一般人都會在每年開春至元宵節的期間,到寺廟安太歲,以保本年平安無事,萬事如意,福運享通。
六十位值年太歲星君是:
甲子太歲~金辦將軍 乙丑太歲~陳材將軍 丙寅太歲~耿章將軍 丁卯太歲~沈興將軍 戊辰太歲~趙達將軍 己巳太歲~郭燦將軍 庚午太歲~王清將軍 辛未太歲~李素將軍 壬申太歲~劉旺將軍 癸酉太歲~康志將軍 甲戌太歲~施廣將軍 乙亥太歲~任保將軍 丙子太歲~郭嘉將軍 丁丑太歲~汪文將軍 戊寅太歲~曾光將軍 己卯太歲~龍仲將軍 庚辰太歲~董德將軍 辛巳太歲~鄭但將軍 壬午太歲~陸明將軍 癸未太歲~魏仁將軍 甲申太歲~方杰將軍 乙酉太歲~蔣崇將軍 丙戌太歲~白敏將軍 丁亥太歲~封濟將軍 戊子太歲~鄒鏜將軍 己丑太歲~潘佐將軍 庚寅太歲~鄔桓將軍 辛卯太歲~范寧將軍 壬辰太歲~彭泰將軍 癸巳太歲~徐華將軍 甲午太歲~章詞將軍 乙未太歲~楊仙將軍 丙申太歲~管仲將軍 丁酉太歲~唐傑將軍 戊戌太歲~姜武將軍 己亥太歲~謝燾將軍 庚子太歲~虞起將軍 辛丑太歲~楊信將軍 壬寅太歲~賢諤將軍 癸卯太歲~皮時將軍 甲辰太歲~李誠將軍 乙巳太歲~吳遂將軍 丙午太歲~文哲將軍 丁未太歲~繆丙將軍 戊申太歲~徐浩將軍 己酉太歲~程寶將軍 庚戌太歲~倪秘將軍 辛亥太歲~葉堅將軍 壬子太歲~丘德將軍 癸丑太歲~朱得將軍 甲寅太歲~張朝將軍 乙卯太歲~萬清將軍 丙辰太歲~辛亞將軍 丁巳太歲~楊彥將軍 戊午太歲~黎卿將軍 己未太歲~傅黨將軍 庚申太歲~毛梓將軍 辛酉太歲~石政將軍 壬戌太歲~洪充將軍 癸亥太歲~虞程將軍
▲左圖:太歲星君神像。左二圖:雲林縣元長鄉無極慈濟宮的六十位太歲星君神像。中圖:臺南市安平區開臺天后宮的六十星宿太歲大將軍。右二圖:有的廟宇是以牌位奉祀太歲星君。右圖:許多曆書中都附有的太歲星君平安神符。
十九日 歧平真人飛升 不可考。
二十日 月宮天子降 一說為六月初五日,見「六月初五日月宮天子降」條。
註:六月二十一日以後神佛誕辰見「07-3七月神佛誕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