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 普庵菩薩誕辰
南宋僧,屬臨濟法系。江西袁州宜春人,俗姓余。諱印肅。南宋紹興四年(1134)八月,從壽隆院賢公出家;十一年四月落髮,翌年五月受戒。師容貌魁奇,天性巧慧,賢公深為器重,曾勸讀《法華經》。但師深感「諸佛元旨貴了悟於心,數墨巡行無益於事。」故乃辭賢公而遊湖湘。嘗謁大溈牧庵忠公問法,後再返受業院。紹興二十三年(1153)受眾請住慈化寺。
師布衾紙衣、晨粥暮食,禪定之餘閱《華嚴經論》。一日大悟遍體流汗,喜曰「我今親契華嚴境界。」乾道二年(1166)建梵宇。一日忽有名道存之僧,冒雪至。二人交相問答,或笑或偈;僧謂師為再來人,不久將大興吾教云。尋指雪書頌而行。自此,慕向者眾。師乃隨宜為說,或書偈與之;有病患者,折草為藥與之即愈;或有疫毒人蹟不相往來者,與之頌,咸得十全。至於禳雨、伐怪木、毀淫祠等,靈應非一。
一日聚集諸徒眾,謂「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入吾室者必能玄契矣,善自護持無令退失。」即索浴更衣跏趺而寂。時乾道五年七月二十日,世壽五十五,僧臘二十八。謚號「普庵寂感妙濟正覺昭貺禪師」。元大德四年(1300)重謚「大德慧慶」;明永樂十八年(1420)加謚「普庵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師生前除災除病之靈驗頗多。元仁宗延初年(1314~1320)吳郡姑蘇城西有慧慶寺,其寺後即造有普光明殿供奉普庵。此外,禪林多於佛殿後安置師之肖像。
師有《普庵印肅禪師語錄》三卷行世。付法有圓通、圓融、圓成、圓信、應世等人。此外,師所傳之《普庵咒》在後世禪宗寺院及民間頗為流傳。除課誦之外,該咒亦被譜成古琴曲與琵琶曲。
普庵祖師又被尊稱「慧慶禪師」,為臨濟宗十二世孫,牧庵忠禪之法嗣,俗姓余,名印肅,袁州宜春具溥化村人氏。父全慈,母胡氏。祖師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 十一月二十七日辰時,六歲時,夢見一和尚以手指其心窩,並指示日後當闡佛法。父母以天命不可違,遂允其出家為僧。
普庵祖師出家入壽隆院,二十七歲落髮、二十八歲受戒,後離院雲遊湖鄉,拜謁大溈牧庵忠公,嗣後慈化寺,日夜禪定,說契《華嚴經》,一日大悟,述云:「 描不成,撥不開,何須南岳又天臺,六根門首無人會,惹得胡僧特地來。」其後,在江西袁州府南泉山弘佛法,門徒無數,道場盛大。當時巡檢丁君慕祖師之名,請其出山,重修慈化佛殿,地方人士受祖師薰化,富者施財,貧者施力,佛殿於焉完成,至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七月廿一日 跏趺圓寂,時年五十五歲。
普庵祖師入寂後,靈騐卓著,誠心祈禱必有所查。元朝初年,加贈「大德慧慶」,信眾遂尊稱「慧慶禪師」。元仁宗延佑年間,吳縣姑蘇城西創建「慧慶禪寺」,奉祀祖師。
可參閱「十二月二十七日印肅禪師誕辰」條。
▲左起二圖:普庵禪師神像。右二圖:《普庵禪師全集》。右圖:慧居寺原名「慧慶庵」。坐落天台山西麓、中閔園東。始建於清代。1938年始具叢林規模,易名「慧居禪寺」。
二十一日 上元道化真君唐真人誕辰
三天門下三元真君:「上元道化唐真君,中元護正葛真君,下元定志周真君。」《道門科範大全集》卷二六,《上清靈寶大法》卷三九)據稱:為周厲王三諫官也。王好收獵,失政。三官累諫弗聽,棄職南游于吳。正會楚兵侵吳,三人為吳王各以「神策」迎,楚懼而降,遷官不受。宣王即位,複歸周,累建功,遷三官。既升加封侯號「唐宏字文明罕靈侯,葛雍字文度威靈侯,周武字文剛挾靈侯」。「宋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車封岱嶽,至天門忽見三仙自空而下,帝敬問之,三仙曰:臣奉天命護衛聖駕。帝封三仙曰:上元道化真君,中元護正真君,下元定志真君。」贊曰:「宋遇真宗天門顯身,帝親問之,方得其因。唐葛周氏天地水神,上奉王詔,保駕聖明,禦制妙贊,敕載姓名,祠封大頂,號建三靈。」《搜神記》卷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宋真宗用「三元」命名唐、葛、周為「真君」封號,與天地水神有關。(查無圖像)
二十二日 希夷真人成仙
道士姓陳,名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五代末、宋初道教學者,毫州真源 (今河南鹿邑)人,生於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八七一年),家境清貧,惟好讀詩禮書, 尤重方藥之書,懷有撥亂清世之志,年近六十,唐明宗長興年(930年)舉進士不第, 見政局動蕩,功名無望,遂隱居武當山九屋巖,後移居華山雲台觀和少年石室,與道士呂洞賓、李琪等為友。
後周世宗顯德三年(956年)帝好外丹術,招陳摶問其術,摶以「陛下為天子, 以治天下為務,安用此術」作答,世宗命為諫議大夫,固辭不受,賜號「白雲先生」。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至984年)間,陳摶應召入京,建議宋太宗遠召賢士,近去佞臣,輕賦萬民,重賞三軍,並賜號「希夷先生」。
陳摶學識淵博,運用禪宗,唯心是法之思維研易學,開創宋明易學研究的先河,著有《無極圖》,闡述內丹大道,對宋代理學發展影響頗巨,後為周敦頤改造成《太極圖》。
陳摶極力反對外丹方術,認為世人都取五金八石,諸般草木燒之,要覓大還丹,實為妄事,乃著《陰真經還丹歌注》,成為道教內丹派理論基礎,道教奉為繼老子、張陵之後的至尊,稱為「陳摶老祖」,並尊為「希夷真人」。
真人於宋太宗端拱年(989年)七月二十一日遣門人於班超谷鑿石室,室成,令盡夜燒燈燭,以左手支頤而逝成仙,享年一○八歲。
希夷之學,精深淵博,師承有自也,其中無極太極則闡明玄理、河圖、洛書則啟發象數,其金丹訣則為中宗發源,陳攖甯從黃元吉而碩源陳、邵,謂之隱仙派。
▲左圖:陳摶繪像。左二圖:陳摶老祖的書法。中圖:命相館常會看到的點痣圖,傳說就是陳希夷之繪像。右二圖:玉泉院內的「希夷洞天」。右圖:希夷真人遣門鑿石室,室成,令盡夜燒燈燭,以左手支頤而逝成仙。
二十二日 增福財神誕辰 一說為九月十七日,見「九月十七日增福財神誕辰」條。
二十三日 南客柳星君誕辰
柳星君,姓柳名寄。在呂祖金身旁總有一位青面神聖隨侍在側,就是「柳仙君」。不是柳樹精成道,而是人身修道成仙。他本姓郭,河中府永樂縣人,是呂仙祖的同鄉。年幼父母雙亡,生活無依靠,善人海州公收養,為之取名「寄兒」,含意即為他是郭家後人,寄居於養父處。幼年時,曾為呂仙祖伴讀,通文墨,性情十分敏捷靈巧。至呂仙祖成道後,首次返家祭祖,在回家的路途上遇到「郭寄」,正為其打掃父母墳墓,心中感念其心地之善良,又見其年事已高,於是教給了他修練金丹之法。郭寄依法修練,立即感受到金丹大法的能量,頓時覺得筋骨精神皆大好轉。呂祖在墓前捻香祭拜,對先人禱曰:「請庇佑我能度盡有緣眾生,及希九族能同昇上界」。回到家中後見到親人,告訴他們:「你們且在此安居,他日會有重相見的一天」就帶了郭寄離去。
郭寄平生喜歡種植柳樹,自號柳青,又稱青青子,年事雖高,較一般人強健,人多以柳仙稱呼他,也有人暱稱他為老樹精,久了也沒有人記得他姓郭。後來呂祖直接以「柳棨」稱呼他,遂於後世郭寄昇仙後,大家都敬稱他為「柳星君」、「柳仙君」。
▲左圖:中和市竟南宮奉祀柳星君神像。左二圖:臺南市玉勒朝南宮「柳將軍」神像。。中圖:基隆市大竿林仙公廟奉祀「柳天君」。右二圖:台北文昌宮文昌帝君安座週年慶繞境陣中的「柳天君」。右圖:坊間有《柳仙勸孝歌》一冊,內有《柳真君訓男孝通俗歌》及《柳真君訓女孝通俗歌》,註有「乾隆八年九月初一日降筆」。
二十三日 諸葛武侯誕辰
諸葛亮(公元181-234) ,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躬耕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博覽群書,靜觀時勢,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蘆,諸葛亮才與其相見,並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佔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深得劉備的讚賞,自此成了劉備主要輔佐。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後,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採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鑑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
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臨死前他把畢生絕學傳授于姜維,終年五十四歲。
▲左圖:成都武侯繪像。左二圖:河南南陽武侯祠。右二圖:涿州张飛廟三聖殿位於正殿左側,供奉劉備、關羽、諸葛亮神像。右圖:諸葛亮塑像。
二十三日 閭山法主聖君誕辰
法主公,閭山法主張公聖君或稱張法主公、法主聖君、張公法主、張公聖君、張聖公、張法王、張聖真君、都天聖君、閭山法王、宋法主聖君、嘉惠普濟真人.监雷张聖君等。法主公本名張慈觀,為福建省永春安溪一帶居民所篤信的神明,因他的法術強大,一般道士都祭拜。其供像為披髮仗劍,環眼怒目,赤足踏風火輪,頸腰間纏一大蛇,烏面。
法主公姓張名慈觀(乳名自觀),福建永春縣二十九都月州張家莊人(開閩隨王張梁國公第三男癢公派下六代孫),父名淳厚,母郭氏十娘。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年)七月二三酉時降世(上界東方帝君轉世)四歲喪父,隨母往盤谷連家為寄子。少年在石牛山絕峰採樵遇太上老君和元始天二仙翁下棋,慈觀近前觀奕,仙翁賜仙桃清淨果,拜高蓋山明寺方丈長眉祖師龍樹醫王傳授五雷天心法,並贈七星寶劍,又蒙觀音大士賜柳劍,於落迦山太乙真人傳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莫測變化法術,於閭山傳法,為閭山法門祖師,往江西龍虎山與天師論法。宋淳熙十年(1183年)七月八日午時在九龍潭石牛洞得道飛升為神(黑面撒髮,額頭有腫瘤,頸掛蛇,右手執的,左手執指),玉帝勅令全真行,並賜風車火輪,三十六官將聽其使,又兼命三界兵。 因此道士皆要用「法主公」神法無邊。
宋時,張、蕭、章結義兄弟三人路經福建省永春州德會縣九潭石牛洞,該潭甚深底透,石牛洞乃一座有名佳穴,此內藏有千年道行之怪蛇,修其養性受日月之精華,致能變幻其形且神通廣大,變幻無窮,以妖術惑眾,每年要選童男、童女獻祭,附近村民深受其害,深以為苦。張公昆仲三人行道至此,聞及此事深以為憂,即商議必須收除此怪物以救萬民。張公先跳入潭中與之鬥法,奈力不繼幾乎瀕死,二弟蕭公、三弟章公施法術亦是無可奈何,一道士經過,遂即求彼相助;見其蛇頭已為張公所擰浮出水面,奈怪物大兼之能通人性,將張公週身纏繞展開巨口噴出毒煙,將張公面容燻黑,正在危急之時,蕭公提起大斧猛砍,遂將之殺除,但又誤傷張公面額,以此兩相悉化為煙,由九龍潭升天(故張公臉容呈黑,額頭有一瘤),蕭公見之惶恐無措以致面紅,章見之非常憤慨以致面青,萬民敬仰其德靡淺而殺身成仁,乃在洞內建造廟宇奉祀張公,現玉體仍在石牛洞內萬年不朽。
▲左圖:台南普濟殿開基法主公雙手結印神像。左二圖:台南聖君廟法主公神壇。右二圖:位於台北市南京西路的法主公廟。右圖:法主公神像。
二十四日 南天使者方恩師誕辰 不可考。
二十四日 龍樹王菩薩誕辰
龍樹,或龍樹菩薩,是佛教中觀派的創始人,生於佛滅七、八百年左右(西元四世紀),南印度維達婆國婆羅門家。 龍樹菩薩集佛教、經師、律師、論師、禪師、法師,千部論師、「八宗共祖」之美譽於一身,被中國多數宗派奉為祖師,在佛教史上具很高地位。龍樹菩薩造大乘經典註釋,樹立大乘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傳佈全印。
龍樹菩薩造論豐富,如:《大智度論》、《中論頌》、《十二門論》、《空七十論》、《回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美譽「千部論師」。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論頌》、《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為中觀派重要之代表作。
龍樹按鳩摩羅什所譯的《龍樹菩薩傳》中所述,出生於南印度,精通婆羅門教義,年輕時曾依恃過人才華而馳名,天文地理與諸法術無一不通曉,與友人以隱身術入侵王宮侵擾,後友人慘遭亂刀斬斃,龍樹僥倖逃過,而認識到貪欲是痛苦禍患的根源,至有部出家受戒,九十日就通曉有部的教學。後因大龍菩薩接引而至龍宮習得大乘妙法,從此大弘大乘佛法,摧伏諸外道。龍樹是印度佛教中觀學說的開創者,吸收綜合了初期大乘佛教經典相關理論,對佛教「空」的觀念建立出完整的論述,有「千部論主」之稱,其著作被鳩摩羅什完整介紹到中國,「緣起性空」的思想是大乘佛教的基礎,也是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基礎,只是在運用上各有不同,故被譽為中國「八宗共祖」。
▲龍樹菩薩亦是釋迦牟尼佛所預言的一位佛教大成就者,是顯密八宗之祖,在佛陀入滅後七百年出生。圖為龍樹菩薩造型各異之繪像。
二十四日 嘉應侯小張元帥誕辰
張太尉,俗姓張。淮陰人。傳死隸東岳大帝,主冥府要職,後世稱東岳十太保之一。宋元豐(1078~1085年)中,詔封嘉應侯。(查無圖像)
註:查無確實資料,暫列。
二十四日 中央五雷誕辰
雷祖是古代神話中主雷雨之神。其全名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雷祖為其封號。人類對雷公、雷神的崇拜,自原始時代即或有之。但是,在神仙系列中設置雷部,並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主其事,則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時期,道教認為,諸法之中,最厲害的是雷法。因此雷的功能不僅在於施雨,而且擴大到了主天之禍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玉樞寶經》稱,對「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者,即付五雷斬勘之司。所以民間對不孝順的人則咒罵其會遭「雷劈火燒7。
中國原始文化成就的《洛書》中,有關於五行之數分布五方的說法,大致是:東三南二北一西四中五。雷霆主行天地之中氣,既居中,中央為五,因此就有了「五雷」的說法。據《明史》的《禮志》載,道家以七月二十四日為雷祖現身之日。每年這天,地方上要派官員致祭,以祈福消災。古代許多城市都建有雷神廟、雷祖殿。衡陽城裡的雷祖殿建於清初,用于祭祀雷神。
雷祖,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據《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稱,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也有說是軒轅黃帝升仙以後成為雷精,主雷雨之神。雷祖為其封號。雷祖居於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氣之中,去雷城有二千三百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前有雷鼓三十六面,由三十六神司之。行雷之時,雷祖擊鼓一下,即時雷公雷師興發雷聲。雷部有神三十六名,皆當時輔相有功之臣。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則稱聞仲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其率領之雷部催雲助雨護法天君共有二十四名。其中有道觀內常有供奉的律令大神鄧元帥忠,銀牙耀目辛天君環,飛捷報應張使者節,左伐魔使苟元帥章,右伐魔使畢元帥環等天將,還有陶天君榮、龐天君洪、秦天君完、趙天君江、董天君全、袁天君角等等。
可參閱「五月二十四日雷尊誕辰」及「六月二十四日雷祖大帝誕辰」條。
▲左圖: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神禡。中起二圖: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繪像。右圖:民國八年出版的「雷祖真經」。
二十五日 武德侯沈祖公誕辰
武德尊侯是沈氏家族信仰俗稱「沈祖公」,有許多和沈氏家族相關的淵源流傳,全台的沈氏宗親會也都會齊聚辦理慶典。斗南泰安宮在每年農曆一月二十二日和七月二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大祭典,由四股(斗南、大東、埤麻、新崙)十七庄輪流負責籌辦事宜,一月二十二日春祭為「武德尊侯」得道昇天日,泰安宮的三牲包含了大白鵝,且不吃米豆粿、鮕鮘魚等為其特殊之處。一般家庭祭祀多以鵝為祭品,唯有沈氏宗親例外,此習俗源自唐代沈氏先祖沈彪攻打盜匪山寨「飛鵝寨」時,遇白鵝受驚大叫,暴露沈彪藏身之處,險些喪命,因而宰殺大白鵝為其壓驚。相反的,沈氏宗親祭祖時,不使用米豆餡製成的「米粿」作為貢品,因當年沈彪躲在米豆園中,以米豆藤為掩飾,避免暴露行蹤而逃過一劫。
「武德尊侯」沈彪,字世紀,河南光州固始人,又稱「武德侯」、「武德英侯」、「輔美將軍」、「護國大將軍」。 其像配祀於「開漳聖王廟」。宋紹興十六年〈1146〉追封:「殿前大將軍武德侯」,淳佑年間再封「成武輔美將軍」。
沈彪墓葬於蜂山,其碑銘曰:年甫弱冠善策奇謀,喜怒不刑,恩威丕著,傾心下士,士多歸之,洵乎千古之名將矣。沈彪子孫稱盛於詔安縣,有「沈半縣」之說法。南詔鎮設專祀沈彪「武德尊侯廟」。 許多「開漳聖王廟」,也有配祀「武德尊侯」,「武德尊侯」在台灣同樣是詔安派沈姓的祖先。其神靈分香台灣,有雲林縣斗南鎮泰安宮和古坑鄉保安宮,以「武德尊侯」為主神。
▲左圖:武德尊侯神像。左二圖:福建省詔安縣城沈氏開基祖武德侯沈彪神像。右二圖:沈氏宗祠。右圖:雲林縣斗南鎮泰安宮以「武德尊侯」為主神。
二十五日 通天護國嘉應侯誕辰 不可考。
二十五日 藍采和誕辰
藍采和是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開元天寶時人,手捧花籃。花籃裡面包羅萬象,神秘莫測,芳香襲人,能廣通神明,驅除泄霛。他經常穿著破爛的衣服,一隻腳穿著靴子,另一隻則赤著,於長安市乞討,並手持大拍版,乞討的錢有時贈與窮人,有時花在酒肆中,醉了就唱歌,歌詞多充滿神仙之意。另外,他又喜歡於夏天穿厚厚的衣服,冬天躺在雪地上並且身上冒出白色的熱氣。相傳有人在童年及老年見過他,藍采和的容貌都沒有改變。而最後,藍采和得鍾離權度化,於酒樓乘醉騎鶴而去。
實際上藍采和的年齡和性別是未知的。但是很多人說他是貌似少女的男童,道教一些經典的説法是 兼具男女之特徵,也就是陰陽結合,加之性格古怪,使他成爲八仙中最神秘難懂的角色。
▲左起二圖:藍采和繪像。右二圖:四川省遂寧市藍采和廟。右圖:台北縣三峽鎮藍采和石刻。
二十五日 安期生真人昇仙
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瑯琊人,師從河上公,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黃老哲學與方仙道文化的傳人。道教視安期生為重視個人修煉的神仙,故上清派特盛稱其事。傳說他得太丹之道、三元之法,羽化登仙,駕鶴仙遊,或在玄洲三玄宮,被奉為上清八真之一,其仙位或與彭祖、四皓相等。在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列在第三左位,奉為「北極真人」。他或居天庭,或遊山中,或飄海上,或隱地下,世人傳為海上之仙人。
晉皇甫謐《高士傳》記載:「安期生者,瑯琊人也,受學河上丈人,賣藥海邊,老而不仕,時人謂之千歲公。秦始皇東遊,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直數千萬。」秦始皇離去後,安期生委棄金寶不顧,留書始皇:「後數年求我於蓬萊山。」 始皇得信,“即遣使者徐市(音福)、盧生等數百人入海。未至蓬萊山,輒遇風波而還。立祠阜鄉亭並海邊十數處。能與秦始皇長談三晝夜,足見安期先生的知識之淵博。據說秦始皇三次東巡瑯琊,三次到天臺山,第一次與安期生長談三晝夜,第二次到訪時已經見不到安期生,於是天天遠眺東海,並派徐福出海尋找,可謂是望眼欲穿,找不到安期先生便「立祠阜鄉亭並海邊十數處」,並將天臺山中的山谷改名為望仙澗。漢武帝對安期先生的留戀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臨淄人李少君對漢武帝說:「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齊地方士欒大(漢武帝迷戀求仙方術,連女兒都下嫁給欒大)自稱「臣常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於是漢武帝先後七次東巡瑯琊並「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天臺山上仍然有秦皇漢武望仙臺,秦始皇所建安期祠已不在,但遺址猶存。據說安期祠有對聯一幅「 師黃老頌黃庭悟黃道位居北極真人,采仙藥煉仙丹修仙體成就千歲神翁」,但作者已經無據可考。
安期生開創方仙道的精髓在於凡人可以通過修煉,服仙藥,食仙丹而長生不老,為凡俗夫子脫離苦海羽化登仙提供了一條途徑。《史記‧樂毅傳》記載,有人向安期生求長生之道,安期生謂度世之訣曰:仙道不遠,近到諸身,無思無為,不吐不納,其一充於內而長生飛升矣。勿使汝思慮重重,勞爾之生也。
▲左圖:安期生繪像。右起三圖:安期生隐居故址桃花島景色秀麗。
二十六日 新竹都城隍奶奶誕辰
新竹都城隍廟後殿是城隍夫人殿,但殿旁左右兩柱刻有對聯:「莫道爺爺明威有赫,須知奶奶慈蔭無私。」
在台灣的宗教信仰,常會看到配偶神的產生。元朝文宗天曆年間,朝廷為體恤城隍一人主事,難免孤獨寂寞,乃配享夫人。在台灣府城隍廟裡,城隍夫人與城隍老爺比肩而坐,夫妻兩人鶼鰈情深。而在新竹都城隍廟:除城隍夫人外,還安置城隍爺的大少爺與二少爺,甚至是大媳婦及二媳婦等。宜蘭的城隍廟:有城隍爺的大小姐和二小姐,可見城隍爺的家眷眾多。
城隍廟中的城隍夫人,主要是祈求例如夫妻和合、夫妻感情穩固以及家裡大小事的神明。要拜求城隍夫人保祐夫妻和合,可以先拜城隍夫人鞋,鞋子是手工刺繡的,價格也不便宜。買了金紙之後,先別點香,先去大殿辦事處說要買城隍夫人鞋,工作人員會告訴你如何拜拜,如何過香爐,鞋子回家之後應該如何擺設等。鞋子的意思是「雙」,也就是「和合」的意思。回家後放衣櫥和衣櫃內,鞋尖要朝家裡頭,不要朝大門,不然人又「走出去了」。如果爾後想回來拜拜,帶著鞋,來到廟裡頭僅需買金紙香即可。拜好後,把鞋子取出於天公爐上過香爐順時鐘繞三圈,再帶回去照原樣擺好。
▲左圖:新竹都城隍廟。左二圖:城隍夫人殿。右二圖:城隍夫人神像。右圖:台北市大稻埕城隍廟祈求城隍夫人鞋。
二十六日 林則徐誕辰
林則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等。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人視為民族英雄。
林則徐曾多次粉碎英國人到中國海域進行的武裝挑釁,「虎門銷煙」行動堪稱爲一次壯舉。林則徐進行的禁煙運動嚴重損害了英國以輸出毒品爲基礎的巨大貿易利益,促使了英國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並由此揭開了近代史上世界列強對中國長達百年的侵略史。
林則徐多次抵抗西方的武力入侵,但其對于西方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性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懂得英語和葡語兩種外語,並且著力翻譯西報及西方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成《海國圖志》,此書其後啟發了晚清後期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
▲左圖:林則徐繪像。左二圖:林則徐雕像。右二圖:林則徐書法。右圖: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二十八日 蘇東坡先生卒
蘇東坡,名軾,字子瞻,四川眉山人。生於仁宗景祐三年(西元一0三六年),卒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他自稱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情,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是他詩文、書、畫卻是名滿北宋。
蘇東坡小時便聰穎絕倫,十六歲便能博通經史,仁宗嘉祐二年,蘇東坡二十二歲,進京參加禮部考試,主考官歐陽修看了他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大為激賞,但是他以為是自己的門下激賞,為了避嫌,而將他至於第二名。然而很不幸的,他的母親卻在這時去逝了,仁宗嘉祐五年,蘇東坡除服返京,受任鳳翔判官。神宗時因為,反對新政與王安石時不合,而出為杭州通判。
其後移知湖州,又被以作詩譏刺朝廷之罪被捕,御史將處東坡以死罪,蘇轍立刻上疏願除官哥哥贖罪,慈聖曹太后認為蘇東坡是無辜的,而神宗也無意殺他,於是貶為黃州團練副史,想想以前名聲大躁以致獲罪,這時他反而有不為人識的欣慰。
哲宗即位後,東坡奉召還朝,宣仁太后召見,太后命坐賜茶,又撤御前金蓮燭台送他回院,這是他最光榮的時刻。回朝之後,東坡不吐不快的個性,使得他於元祐四年,為當道所忌,被貶知杭州,上任時,杭州人焚香列隊歡迎,他在此地修建了我國第一所公立醫院。
其後奉詔回京,但後又自請外放,出知穎州,哲宗以後,舊調重彈,仍因詩詞譏刺先朝,被外放至惠州,其後又被外放至更遠的昌化,等到徽宗即位大赦天下,最後提舉他為成都玉局觀,他的一生浮浮沈沈,歷盡滄桑,一路走來感嘆人生的無常,最後竟然病逝常州,一代才人就此隕落,死時六十六歲。
▲左圖:蘇東坡繪像。左二圖:蘇東坡雕像。右二圖:蘇東坡書法。右圖:杭州蘇東坡祠。
二十八日 西洛劉真人飛升
西洛劉真人:冒廣生《鉢池山誌》:青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相接,真人劉子光治之。
《太平廣記》卷第三百九十九有「劉子光」記載:「漢朝劉子光西征,遇山而渴 ,但無水。 劉子光在山南面,見有一石人,問他說:「什麼地方有水?」石人 不說話。於是劉子光撥劍砍下石人的頭。不一會兒,山水盡出。」(查無圖像)
二十九日 天皇真人授六壬遁甲經
黃帝曾到峨眉山向天皇真人求道,天皇真人授他六壬式圖和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太上老君的仙駕也來到峨眉山,傳授給黃帝《靈寶經》。現在峨眉山上仍有黃帝訪道時留下的景觀:聖積寺是黃帝問道的地方;鳳凰坪是黃帝向天皇真人求道的地方,曾有授道臺、道紀堂;三望坡中峰寺,是黃帝訪道天皇真人時,三次在此望祭之地;清音閣雙飛橋的左橋,是黃帝遊山時所造;九老洞是黃帝訪天皇真人時,見一老人立於洞外,就問他有沒有伴侶,老人回答有八個,所以就叫九老洞。傳說黃帝煉丹的《九鼎丹法》,後來被張道陵繼承,黃帝成仙後,列於第三神階的左位,稱「元輔真人軒轅黃帝」。
一說「是天真皇人,而非天皇真人。」天真皇人為道教信奉的前劫修真獲得極道的遠古仙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稱其體貌詭異奇偉,身長九尺,且黑毛披體。軒轅黃帝時,曾隱跡峨嵋山,以蒼玉築室居於絕壁之下。室內座具皆黃金做成,侍者為仙童玉女,有豪清仙王三人陪坐。黃帝曾前往拜見問道,得授「五牙三一之文」。後又於峨嵋山腳下再遇黃帝,授以《太上靈寶度人經》後遇帝嚳於牧德之臺,又將《太上靈寶度人經》授與帝嚳。道經《上清大寶經法》中將托其名所傳的經稱為真品。
▲左圖:天皇真人神像。左二圖:九老洞:傳為軒轅黃帝訪天皇真人至此,見一老人問:「僅翁一人麽。」答:「九老居此。」故稱九老洞。其洞結構奇妙,深遂莫測,洞中常有蝙蝠巖燕,結伴飛鳴,更顯得古洞幽深,峨眉山十景稱之為「九老仙府」。右二圖:真文者,五方真炁之精,凝結成文。其字方廣丈余,八角垂芒,或為雲葉之形,或成飛走之狀。迨黃帝時,天真皇人譯成正音,今載《道藏》中。右圖:現代的「奇門遁甲活盤」。
三十日 地藏王菩薩誕辰
地藏菩薩,或稱地藏王菩薩,曾音譯為「乞叉底蘗沙」。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由於《地藏經》中講述了地獄的情況和地藏誓度盡地獄眾生的大願,所以在民間,常把地藏菩薩看成地府的主宰,或稱為「幽冥教主」,甚至認為祂是閻王的上司。因此,一般在舉辦喪事、清明掃墓、過中元節、超度法會等,常供奉地藏菩薩,以祈求亡者得度。另外,在墓地、靈塔,或是戰亂、事故頻發之地,人們往往建筑寺廟祭拜地藏,希望地藏王菩薩保佑生人、超度亡靈。
中國人將釋迦牟尼佛,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與誓願度盡眾生的地藏王菩薩,合稱娑婆三聖。在日本,地藏菩薩被認為是旅行者、兒童的保護者,常立地藏塑像於十字路口。在台北地區,主祀地藏的廟宇,有著名的新莊地藏庵、艋舺地藏庵等。此外,華蓮普明寺,天祥地藏禪寺也是台灣有名的地藏道場。
民間相傳,地藏菩薩的座騎,是能夠分辨善惡賢愚的神獸諦聽,常被供奉於地藏菩薩的案側。增損二將則是地藏菩薩的部將、護法神。
密教地位在密教裡地藏菩薩的密號為悲願金剛或與願金剛,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寶生如來之幢菩薩,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薩埵,這些地藏菩薩的密號,較不為外行人所知,一般大家熟知的還是「地藏菩薩」。
塑化形像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見地獄裡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留在地府,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谁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早期的地藏形像是在家菩薩裝束,相貌慈祥莊嚴(可見於敦煌、龍門石窟)。唐代以後,地藏菩薩形像由華麗的菩薩形像變為普通僧侶形像。
今日地藏菩薩有兩種形像,一為出家相,示現沙門像;二為在家相,通常頭戴天冠,身著袈裟,左手持寶珠,右手握錫杖。
▲左起二圖:地藏王菩薩神像。右二圖:地藏王菩薩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谁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右圖:地藏王菩薩的座騎,是能夠分辨善惡賢愚的神獸諦聽。
三十日 太上老君授三乘妙道
奉太上老君為無世不存的至尊天神,這是道教徒最根本的信條。《太上混元聖紀》說:元肇始,天地初立,有神人號天皇氏,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天皇時老君應運降跡,與天皇為師,號通玄天師,一號玄中大法師。老君正方圓上下之形,定洪荒樸略之狀,配四海於四神,付五行於五帝。
地皇時,太上老君屑跡下降,與地皇為師,分配剛柔,制定寒暑,地增博厚,天益高明。聖力無窮,神功靡測。萬木甲坼,萬草勾萌,羽族毛群區分於兌離之位,蚧蟲鱗類支分於坎震之宮。人皇時,太上老君博施濟眾,與人皇為師,號盤古先生,三百六十之川,初分血脈,一萬五千之策,乍配偶奇,三壬三乙之神,離胎于水木,六丙六辛之將,出孕於火風。伏羲時,太上老君降世,以道弘濟,降跡為師,號郁華子,教之以畫八卦,指之以分三才,助之以造書契之文,制之以代結繩之政。
太上老君授三乘妙道,係指大乘佛教的「三乘」之說,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他們以聲聞,緣覺為小乘,而菩薩乘為大乘。佛演說正法有「初、中、後」的次第,次第不同,所以教有三乘。初時演說的是聲聞乘,內容是苦,集,嚴,道「四諦法」,以「究竟涅槃」為修習目標;中時演說的是辟支佛乘,即緣覺乘,進一步提出人生痛苦根源「十二因緣法」,使其聽眾能「自求涅槃」;最後說的是菩薩乘,以普賢行的「六波羅蜜」為內容,以獲得「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一切種智」為目標,一直到修習成佛,建立起自己獨立的佛國境土。因為眾生各有不同程度的「不善根」,佛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採取方便靈活的說法,以便他們接受,才「於一佛乘分說為三」,但總的目的都在於引導眾生達到佛乘妙道。(見《妙法蓮華經》釋譬喻品)
▲太上老君繪像。
三十日 土府太歲尊神出遊
元代《修真十書》逐日戒忌之辰:七月三十日,土府太歲尊神出遊,檢察人問禍福善惡之日。
據古代文獻記載,土府太歲是傳說中的凶神,出於中國北方民間。俗語常說,「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犯太歲」等,都是指土府太歲,又稱為土府太歲神君。
民間信仰中「陽宅安神謝土秘本」有「請神咒」一則,說明「土府太歲至德尊神」並非單一神尊,有關土府、土地之神眾多,內容是:「一柱明香上天宮,十方萬靈來壇中,奉請本宅土府神,保佑人間永安寧,信仕弟子合家人等,修造動土,惟恐冒犯土府太歲至德尊神,眾位神煞,今日設香壇,虔備香紙供獻,奉請土府九壘高皇大帝,坎宮一白土壘皇君,坤宮二黑土壘皇君,震宮三碧土壘皇君,巽宮四綠土壘皇君,中宮五黃土壘皇君,乾宮六白土壘皇君,兌宮七赤土壘皇君,艮宮八白土壘皇君,離宮九紫土壘皇君,五方帝君,東方青帝土府神君,南方紅帝土府神君,西方白帝土府神君,北方黑帝土府神君,五方土神,四季土神,本宅當方土神,土神土府土翁土母土子土孫,土外土內土家圈屬一切之神,本年太歲神君,過去太歲神君,未來太歲神君,歲破歲煞神君,大將軍之神,奏書博士之神,力士蠶室之神,卻煞災煞之神,歲煞三煞之神,坐煞向煞之神,伏兵大禍之神,飛廉大煞之神,大耗小耗之神,天官符地官符之神,蠶宮蠶命之神,畜官五鬼之神,金神七煞之神,死符病符之神,喪門吊客之神,黃幡豹尾之神,青龍白虎之神,太陽太陰之神,龍德神德之神,太歲都天之神,戊子都天之神,正都遊都之神,傍都坐都之神,正陰府傍陰府之神,戊己陜煞之神,丙丁火獨之神,破敗五鬼之神,陽刃血刃之神,疊刃血刃之神,紅羅天喜之神,重遊膳箭之神,戊己小刃之神,大月建小兒煞之神,年建月建之神,日建時建之神,年煞月煞之神,日煞時煞之神,太歲以下諸位神煞之神,門神戶尉之神,竈君家宅一切之神,青龍白虎一切之神,滿垣本宅一切之神,本宅當方土神,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災之神,五方五帝十二元辰之神,是日虛空過往一切之神,列位諸神請到壇中,今辰謝土祈保平安,急急如令。」(查無圖像)
三十日 鄭成功誕辰 一說為十三日,見「七月十三日延平郡王誕辰」條。
註:全年神佛誕辰記錄全部完成。
南宋僧,屬臨濟法系。江西袁州宜春人,俗姓余。諱印肅。南宋紹興四年(1134)八月,從壽隆院賢公出家;十一年四月落髮,翌年五月受戒。師容貌魁奇,天性巧慧,賢公深為器重,曾勸讀《法華經》。但師深感「諸佛元旨貴了悟於心,數墨巡行無益於事。」故乃辭賢公而遊湖湘。嘗謁大溈牧庵忠公問法,後再返受業院。紹興二十三年(1153)受眾請住慈化寺。
師布衾紙衣、晨粥暮食,禪定之餘閱《華嚴經論》。一日大悟遍體流汗,喜曰「我今親契華嚴境界。」乾道二年(1166)建梵宇。一日忽有名道存之僧,冒雪至。二人交相問答,或笑或偈;僧謂師為再來人,不久將大興吾教云。尋指雪書頌而行。自此,慕向者眾。師乃隨宜為說,或書偈與之;有病患者,折草為藥與之即愈;或有疫毒人蹟不相往來者,與之頌,咸得十全。至於禳雨、伐怪木、毀淫祠等,靈應非一。
一日聚集諸徒眾,謂「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入吾室者必能玄契矣,善自護持無令退失。」即索浴更衣跏趺而寂。時乾道五年七月二十日,世壽五十五,僧臘二十八。謚號「普庵寂感妙濟正覺昭貺禪師」。元大德四年(1300)重謚「大德慧慶」;明永樂十八年(1420)加謚「普庵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師生前除災除病之靈驗頗多。元仁宗延初年(1314~1320)吳郡姑蘇城西有慧慶寺,其寺後即造有普光明殿供奉普庵。此外,禪林多於佛殿後安置師之肖像。
師有《普庵印肅禪師語錄》三卷行世。付法有圓通、圓融、圓成、圓信、應世等人。此外,師所傳之《普庵咒》在後世禪宗寺院及民間頗為流傳。除課誦之外,該咒亦被譜成古琴曲與琵琶曲。
普庵祖師又被尊稱「慧慶禪師」,為臨濟宗十二世孫,牧庵忠禪之法嗣,俗姓余,名印肅,袁州宜春具溥化村人氏。父全慈,母胡氏。祖師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 十一月二十七日辰時,六歲時,夢見一和尚以手指其心窩,並指示日後當闡佛法。父母以天命不可違,遂允其出家為僧。
普庵祖師出家入壽隆院,二十七歲落髮、二十八歲受戒,後離院雲遊湖鄉,拜謁大溈牧庵忠公,嗣後慈化寺,日夜禪定,說契《華嚴經》,一日大悟,述云:「 描不成,撥不開,何須南岳又天臺,六根門首無人會,惹得胡僧特地來。」其後,在江西袁州府南泉山弘佛法,門徒無數,道場盛大。當時巡檢丁君慕祖師之名,請其出山,重修慈化佛殿,地方人士受祖師薰化,富者施財,貧者施力,佛殿於焉完成,至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七月廿一日 跏趺圓寂,時年五十五歲。
普庵祖師入寂後,靈騐卓著,誠心祈禱必有所查。元朝初年,加贈「大德慧慶」,信眾遂尊稱「慧慶禪師」。元仁宗延佑年間,吳縣姑蘇城西創建「慧慶禪寺」,奉祀祖師。
可參閱「十二月二十七日印肅禪師誕辰」條。
▲左起二圖:普庵禪師神像。右二圖:《普庵禪師全集》。右圖:慧居寺原名「慧慶庵」。坐落天台山西麓、中閔園東。始建於清代。1938年始具叢林規模,易名「慧居禪寺」。
二十一日 上元道化真君唐真人誕辰
三天門下三元真君:「上元道化唐真君,中元護正葛真君,下元定志周真君。」《道門科範大全集》卷二六,《上清靈寶大法》卷三九)據稱:為周厲王三諫官也。王好收獵,失政。三官累諫弗聽,棄職南游于吳。正會楚兵侵吳,三人為吳王各以「神策」迎,楚懼而降,遷官不受。宣王即位,複歸周,累建功,遷三官。既升加封侯號「唐宏字文明罕靈侯,葛雍字文度威靈侯,周武字文剛挾靈侯」。「宋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車封岱嶽,至天門忽見三仙自空而下,帝敬問之,三仙曰:臣奉天命護衛聖駕。帝封三仙曰:上元道化真君,中元護正真君,下元定志真君。」贊曰:「宋遇真宗天門顯身,帝親問之,方得其因。唐葛周氏天地水神,上奉王詔,保駕聖明,禦制妙贊,敕載姓名,祠封大頂,號建三靈。」《搜神記》卷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宋真宗用「三元」命名唐、葛、周為「真君」封號,與天地水神有關。(查無圖像)
二十二日 希夷真人成仙
道士姓陳,名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五代末、宋初道教學者,毫州真源 (今河南鹿邑)人,生於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八七一年),家境清貧,惟好讀詩禮書, 尤重方藥之書,懷有撥亂清世之志,年近六十,唐明宗長興年(930年)舉進士不第, 見政局動蕩,功名無望,遂隱居武當山九屋巖,後移居華山雲台觀和少年石室,與道士呂洞賓、李琪等為友。
後周世宗顯德三年(956年)帝好外丹術,招陳摶問其術,摶以「陛下為天子, 以治天下為務,安用此術」作答,世宗命為諫議大夫,固辭不受,賜號「白雲先生」。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至984年)間,陳摶應召入京,建議宋太宗遠召賢士,近去佞臣,輕賦萬民,重賞三軍,並賜號「希夷先生」。
陳摶學識淵博,運用禪宗,唯心是法之思維研易學,開創宋明易學研究的先河,著有《無極圖》,闡述內丹大道,對宋代理學發展影響頗巨,後為周敦頤改造成《太極圖》。
陳摶極力反對外丹方術,認為世人都取五金八石,諸般草木燒之,要覓大還丹,實為妄事,乃著《陰真經還丹歌注》,成為道教內丹派理論基礎,道教奉為繼老子、張陵之後的至尊,稱為「陳摶老祖」,並尊為「希夷真人」。
真人於宋太宗端拱年(989年)七月二十一日遣門人於班超谷鑿石室,室成,令盡夜燒燈燭,以左手支頤而逝成仙,享年一○八歲。
希夷之學,精深淵博,師承有自也,其中無極太極則闡明玄理、河圖、洛書則啟發象數,其金丹訣則為中宗發源,陳攖甯從黃元吉而碩源陳、邵,謂之隱仙派。
▲左圖:陳摶繪像。左二圖:陳摶老祖的書法。中圖:命相館常會看到的點痣圖,傳說就是陳希夷之繪像。右二圖:玉泉院內的「希夷洞天」。右圖:希夷真人遣門鑿石室,室成,令盡夜燒燈燭,以左手支頤而逝成仙。
二十二日 增福財神誕辰 一說為九月十七日,見「九月十七日增福財神誕辰」條。
二十三日 南客柳星君誕辰
柳星君,姓柳名寄。在呂祖金身旁總有一位青面神聖隨侍在側,就是「柳仙君」。不是柳樹精成道,而是人身修道成仙。他本姓郭,河中府永樂縣人,是呂仙祖的同鄉。年幼父母雙亡,生活無依靠,善人海州公收養,為之取名「寄兒」,含意即為他是郭家後人,寄居於養父處。幼年時,曾為呂仙祖伴讀,通文墨,性情十分敏捷靈巧。至呂仙祖成道後,首次返家祭祖,在回家的路途上遇到「郭寄」,正為其打掃父母墳墓,心中感念其心地之善良,又見其年事已高,於是教給了他修練金丹之法。郭寄依法修練,立即感受到金丹大法的能量,頓時覺得筋骨精神皆大好轉。呂祖在墓前捻香祭拜,對先人禱曰:「請庇佑我能度盡有緣眾生,及希九族能同昇上界」。回到家中後見到親人,告訴他們:「你們且在此安居,他日會有重相見的一天」就帶了郭寄離去。
郭寄平生喜歡種植柳樹,自號柳青,又稱青青子,年事雖高,較一般人強健,人多以柳仙稱呼他,也有人暱稱他為老樹精,久了也沒有人記得他姓郭。後來呂祖直接以「柳棨」稱呼他,遂於後世郭寄昇仙後,大家都敬稱他為「柳星君」、「柳仙君」。
▲左圖:中和市竟南宮奉祀柳星君神像。左二圖:臺南市玉勒朝南宮「柳將軍」神像。。中圖:基隆市大竿林仙公廟奉祀「柳天君」。右二圖:台北文昌宮文昌帝君安座週年慶繞境陣中的「柳天君」。右圖:坊間有《柳仙勸孝歌》一冊,內有《柳真君訓男孝通俗歌》及《柳真君訓女孝通俗歌》,註有「乾隆八年九月初一日降筆」。
二十三日 諸葛武侯誕辰
諸葛亮(公元181-234) ,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躬耕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博覽群書,靜觀時勢,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蘆,諸葛亮才與其相見,並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佔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深得劉備的讚賞,自此成了劉備主要輔佐。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後,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採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鑑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
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臨死前他把畢生絕學傳授于姜維,終年五十四歲。
▲左圖:成都武侯繪像。左二圖:河南南陽武侯祠。右二圖:涿州张飛廟三聖殿位於正殿左側,供奉劉備、關羽、諸葛亮神像。右圖:諸葛亮塑像。
二十三日 閭山法主聖君誕辰
法主公,閭山法主張公聖君或稱張法主公、法主聖君、張公法主、張公聖君、張聖公、張法王、張聖真君、都天聖君、閭山法王、宋法主聖君、嘉惠普濟真人.监雷张聖君等。法主公本名張慈觀,為福建省永春安溪一帶居民所篤信的神明,因他的法術強大,一般道士都祭拜。其供像為披髮仗劍,環眼怒目,赤足踏風火輪,頸腰間纏一大蛇,烏面。
法主公姓張名慈觀(乳名自觀),福建永春縣二十九都月州張家莊人(開閩隨王張梁國公第三男癢公派下六代孫),父名淳厚,母郭氏十娘。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年)七月二三酉時降世(上界東方帝君轉世)四歲喪父,隨母往盤谷連家為寄子。少年在石牛山絕峰採樵遇太上老君和元始天二仙翁下棋,慈觀近前觀奕,仙翁賜仙桃清淨果,拜高蓋山明寺方丈長眉祖師龍樹醫王傳授五雷天心法,並贈七星寶劍,又蒙觀音大士賜柳劍,於落迦山太乙真人傳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莫測變化法術,於閭山傳法,為閭山法門祖師,往江西龍虎山與天師論法。宋淳熙十年(1183年)七月八日午時在九龍潭石牛洞得道飛升為神(黑面撒髮,額頭有腫瘤,頸掛蛇,右手執的,左手執指),玉帝勅令全真行,並賜風車火輪,三十六官將聽其使,又兼命三界兵。 因此道士皆要用「法主公」神法無邊。
宋時,張、蕭、章結義兄弟三人路經福建省永春州德會縣九潭石牛洞,該潭甚深底透,石牛洞乃一座有名佳穴,此內藏有千年道行之怪蛇,修其養性受日月之精華,致能變幻其形且神通廣大,變幻無窮,以妖術惑眾,每年要選童男、童女獻祭,附近村民深受其害,深以為苦。張公昆仲三人行道至此,聞及此事深以為憂,即商議必須收除此怪物以救萬民。張公先跳入潭中與之鬥法,奈力不繼幾乎瀕死,二弟蕭公、三弟章公施法術亦是無可奈何,一道士經過,遂即求彼相助;見其蛇頭已為張公所擰浮出水面,奈怪物大兼之能通人性,將張公週身纏繞展開巨口噴出毒煙,將張公面容燻黑,正在危急之時,蕭公提起大斧猛砍,遂將之殺除,但又誤傷張公面額,以此兩相悉化為煙,由九龍潭升天(故張公臉容呈黑,額頭有一瘤),蕭公見之惶恐無措以致面紅,章見之非常憤慨以致面青,萬民敬仰其德靡淺而殺身成仁,乃在洞內建造廟宇奉祀張公,現玉體仍在石牛洞內萬年不朽。
▲左圖:台南普濟殿開基法主公雙手結印神像。左二圖:台南聖君廟法主公神壇。右二圖:位於台北市南京西路的法主公廟。右圖:法主公神像。
二十四日 南天使者方恩師誕辰 不可考。
二十四日 龍樹王菩薩誕辰
龍樹,或龍樹菩薩,是佛教中觀派的創始人,生於佛滅七、八百年左右(西元四世紀),南印度維達婆國婆羅門家。 龍樹菩薩集佛教、經師、律師、論師、禪師、法師,千部論師、「八宗共祖」之美譽於一身,被中國多數宗派奉為祖師,在佛教史上具很高地位。龍樹菩薩造大乘經典註釋,樹立大乘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傳佈全印。
龍樹菩薩造論豐富,如:《大智度論》、《中論頌》、《十二門論》、《空七十論》、《回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美譽「千部論師」。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論頌》、《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為中觀派重要之代表作。
龍樹按鳩摩羅什所譯的《龍樹菩薩傳》中所述,出生於南印度,精通婆羅門教義,年輕時曾依恃過人才華而馳名,天文地理與諸法術無一不通曉,與友人以隱身術入侵王宮侵擾,後友人慘遭亂刀斬斃,龍樹僥倖逃過,而認識到貪欲是痛苦禍患的根源,至有部出家受戒,九十日就通曉有部的教學。後因大龍菩薩接引而至龍宮習得大乘妙法,從此大弘大乘佛法,摧伏諸外道。龍樹是印度佛教中觀學說的開創者,吸收綜合了初期大乘佛教經典相關理論,對佛教「空」的觀念建立出完整的論述,有「千部論主」之稱,其著作被鳩摩羅什完整介紹到中國,「緣起性空」的思想是大乘佛教的基礎,也是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基礎,只是在運用上各有不同,故被譽為中國「八宗共祖」。
▲龍樹菩薩亦是釋迦牟尼佛所預言的一位佛教大成就者,是顯密八宗之祖,在佛陀入滅後七百年出生。圖為龍樹菩薩造型各異之繪像。
二十四日 嘉應侯小張元帥誕辰
張太尉,俗姓張。淮陰人。傳死隸東岳大帝,主冥府要職,後世稱東岳十太保之一。宋元豐(1078~1085年)中,詔封嘉應侯。(查無圖像)
註:查無確實資料,暫列。
二十四日 中央五雷誕辰
雷祖是古代神話中主雷雨之神。其全名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雷祖為其封號。人類對雷公、雷神的崇拜,自原始時代即或有之。但是,在神仙系列中設置雷部,並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主其事,則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時期,道教認為,諸法之中,最厲害的是雷法。因此雷的功能不僅在於施雨,而且擴大到了主天之禍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玉樞寶經》稱,對「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者,即付五雷斬勘之司。所以民間對不孝順的人則咒罵其會遭「雷劈火燒7。
中國原始文化成就的《洛書》中,有關於五行之數分布五方的說法,大致是:東三南二北一西四中五。雷霆主行天地之中氣,既居中,中央為五,因此就有了「五雷」的說法。據《明史》的《禮志》載,道家以七月二十四日為雷祖現身之日。每年這天,地方上要派官員致祭,以祈福消災。古代許多城市都建有雷神廟、雷祖殿。衡陽城裡的雷祖殿建於清初,用于祭祀雷神。
雷祖,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據《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稱,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也有說是軒轅黃帝升仙以後成為雷精,主雷雨之神。雷祖為其封號。雷祖居於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氣之中,去雷城有二千三百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前有雷鼓三十六面,由三十六神司之。行雷之時,雷祖擊鼓一下,即時雷公雷師興發雷聲。雷部有神三十六名,皆當時輔相有功之臣。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則稱聞仲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其率領之雷部催雲助雨護法天君共有二十四名。其中有道觀內常有供奉的律令大神鄧元帥忠,銀牙耀目辛天君環,飛捷報應張使者節,左伐魔使苟元帥章,右伐魔使畢元帥環等天將,還有陶天君榮、龐天君洪、秦天君完、趙天君江、董天君全、袁天君角等等。
可參閱「五月二十四日雷尊誕辰」及「六月二十四日雷祖大帝誕辰」條。
▲左圖: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神禡。中起二圖: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繪像。右圖:民國八年出版的「雷祖真經」。
二十五日 武德侯沈祖公誕辰
武德尊侯是沈氏家族信仰俗稱「沈祖公」,有許多和沈氏家族相關的淵源流傳,全台的沈氏宗親會也都會齊聚辦理慶典。斗南泰安宮在每年農曆一月二十二日和七月二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大祭典,由四股(斗南、大東、埤麻、新崙)十七庄輪流負責籌辦事宜,一月二十二日春祭為「武德尊侯」得道昇天日,泰安宮的三牲包含了大白鵝,且不吃米豆粿、鮕鮘魚等為其特殊之處。一般家庭祭祀多以鵝為祭品,唯有沈氏宗親例外,此習俗源自唐代沈氏先祖沈彪攻打盜匪山寨「飛鵝寨」時,遇白鵝受驚大叫,暴露沈彪藏身之處,險些喪命,因而宰殺大白鵝為其壓驚。相反的,沈氏宗親祭祖時,不使用米豆餡製成的「米粿」作為貢品,因當年沈彪躲在米豆園中,以米豆藤為掩飾,避免暴露行蹤而逃過一劫。
「武德尊侯」沈彪,字世紀,河南光州固始人,又稱「武德侯」、「武德英侯」、「輔美將軍」、「護國大將軍」。 其像配祀於「開漳聖王廟」。宋紹興十六年〈1146〉追封:「殿前大將軍武德侯」,淳佑年間再封「成武輔美將軍」。
沈彪墓葬於蜂山,其碑銘曰:年甫弱冠善策奇謀,喜怒不刑,恩威丕著,傾心下士,士多歸之,洵乎千古之名將矣。沈彪子孫稱盛於詔安縣,有「沈半縣」之說法。南詔鎮設專祀沈彪「武德尊侯廟」。 許多「開漳聖王廟」,也有配祀「武德尊侯」,「武德尊侯」在台灣同樣是詔安派沈姓的祖先。其神靈分香台灣,有雲林縣斗南鎮泰安宮和古坑鄉保安宮,以「武德尊侯」為主神。
▲左圖:武德尊侯神像。左二圖:福建省詔安縣城沈氏開基祖武德侯沈彪神像。右二圖:沈氏宗祠。右圖:雲林縣斗南鎮泰安宮以「武德尊侯」為主神。
二十五日 通天護國嘉應侯誕辰 不可考。
二十五日 藍采和誕辰
藍采和是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開元天寶時人,手捧花籃。花籃裡面包羅萬象,神秘莫測,芳香襲人,能廣通神明,驅除泄霛。他經常穿著破爛的衣服,一隻腳穿著靴子,另一隻則赤著,於長安市乞討,並手持大拍版,乞討的錢有時贈與窮人,有時花在酒肆中,醉了就唱歌,歌詞多充滿神仙之意。另外,他又喜歡於夏天穿厚厚的衣服,冬天躺在雪地上並且身上冒出白色的熱氣。相傳有人在童年及老年見過他,藍采和的容貌都沒有改變。而最後,藍采和得鍾離權度化,於酒樓乘醉騎鶴而去。
實際上藍采和的年齡和性別是未知的。但是很多人說他是貌似少女的男童,道教一些經典的説法是 兼具男女之特徵,也就是陰陽結合,加之性格古怪,使他成爲八仙中最神秘難懂的角色。
▲左起二圖:藍采和繪像。右二圖:四川省遂寧市藍采和廟。右圖:台北縣三峽鎮藍采和石刻。
二十五日 安期生真人昇仙
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瑯琊人,師從河上公,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黃老哲學與方仙道文化的傳人。道教視安期生為重視個人修煉的神仙,故上清派特盛稱其事。傳說他得太丹之道、三元之法,羽化登仙,駕鶴仙遊,或在玄洲三玄宮,被奉為上清八真之一,其仙位或與彭祖、四皓相等。在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列在第三左位,奉為「北極真人」。他或居天庭,或遊山中,或飄海上,或隱地下,世人傳為海上之仙人。
晉皇甫謐《高士傳》記載:「安期生者,瑯琊人也,受學河上丈人,賣藥海邊,老而不仕,時人謂之千歲公。秦始皇東遊,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直數千萬。」秦始皇離去後,安期生委棄金寶不顧,留書始皇:「後數年求我於蓬萊山。」 始皇得信,“即遣使者徐市(音福)、盧生等數百人入海。未至蓬萊山,輒遇風波而還。立祠阜鄉亭並海邊十數處。能與秦始皇長談三晝夜,足見安期先生的知識之淵博。據說秦始皇三次東巡瑯琊,三次到天臺山,第一次與安期生長談三晝夜,第二次到訪時已經見不到安期生,於是天天遠眺東海,並派徐福出海尋找,可謂是望眼欲穿,找不到安期先生便「立祠阜鄉亭並海邊十數處」,並將天臺山中的山谷改名為望仙澗。漢武帝對安期先生的留戀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臨淄人李少君對漢武帝說:「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齊地方士欒大(漢武帝迷戀求仙方術,連女兒都下嫁給欒大)自稱「臣常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於是漢武帝先後七次東巡瑯琊並「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天臺山上仍然有秦皇漢武望仙臺,秦始皇所建安期祠已不在,但遺址猶存。據說安期祠有對聯一幅「 師黃老頌黃庭悟黃道位居北極真人,采仙藥煉仙丹修仙體成就千歲神翁」,但作者已經無據可考。
安期生開創方仙道的精髓在於凡人可以通過修煉,服仙藥,食仙丹而長生不老,為凡俗夫子脫離苦海羽化登仙提供了一條途徑。《史記‧樂毅傳》記載,有人向安期生求長生之道,安期生謂度世之訣曰:仙道不遠,近到諸身,無思無為,不吐不納,其一充於內而長生飛升矣。勿使汝思慮重重,勞爾之生也。
▲左圖:安期生繪像。右起三圖:安期生隐居故址桃花島景色秀麗。
二十六日 新竹都城隍奶奶誕辰
新竹都城隍廟後殿是城隍夫人殿,但殿旁左右兩柱刻有對聯:「莫道爺爺明威有赫,須知奶奶慈蔭無私。」
在台灣的宗教信仰,常會看到配偶神的產生。元朝文宗天曆年間,朝廷為體恤城隍一人主事,難免孤獨寂寞,乃配享夫人。在台灣府城隍廟裡,城隍夫人與城隍老爺比肩而坐,夫妻兩人鶼鰈情深。而在新竹都城隍廟:除城隍夫人外,還安置城隍爺的大少爺與二少爺,甚至是大媳婦及二媳婦等。宜蘭的城隍廟:有城隍爺的大小姐和二小姐,可見城隍爺的家眷眾多。
城隍廟中的城隍夫人,主要是祈求例如夫妻和合、夫妻感情穩固以及家裡大小事的神明。要拜求城隍夫人保祐夫妻和合,可以先拜城隍夫人鞋,鞋子是手工刺繡的,價格也不便宜。買了金紙之後,先別點香,先去大殿辦事處說要買城隍夫人鞋,工作人員會告訴你如何拜拜,如何過香爐,鞋子回家之後應該如何擺設等。鞋子的意思是「雙」,也就是「和合」的意思。回家後放衣櫥和衣櫃內,鞋尖要朝家裡頭,不要朝大門,不然人又「走出去了」。如果爾後想回來拜拜,帶著鞋,來到廟裡頭僅需買金紙香即可。拜好後,把鞋子取出於天公爐上過香爐順時鐘繞三圈,再帶回去照原樣擺好。
▲左圖:新竹都城隍廟。左二圖:城隍夫人殿。右二圖:城隍夫人神像。右圖:台北市大稻埕城隍廟祈求城隍夫人鞋。
二十六日 林則徐誕辰
林則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等。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人視為民族英雄。
林則徐曾多次粉碎英國人到中國海域進行的武裝挑釁,「虎門銷煙」行動堪稱爲一次壯舉。林則徐進行的禁煙運動嚴重損害了英國以輸出毒品爲基礎的巨大貿易利益,促使了英國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並由此揭開了近代史上世界列強對中國長達百年的侵略史。
林則徐多次抵抗西方的武力入侵,但其對于西方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性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懂得英語和葡語兩種外語,並且著力翻譯西報及西方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成《海國圖志》,此書其後啟發了晚清後期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
▲左圖:林則徐繪像。左二圖:林則徐雕像。右二圖:林則徐書法。右圖: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二十八日 蘇東坡先生卒
蘇東坡,名軾,字子瞻,四川眉山人。生於仁宗景祐三年(西元一0三六年),卒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他自稱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情,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是他詩文、書、畫卻是名滿北宋。
蘇東坡小時便聰穎絕倫,十六歲便能博通經史,仁宗嘉祐二年,蘇東坡二十二歲,進京參加禮部考試,主考官歐陽修看了他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大為激賞,但是他以為是自己的門下激賞,為了避嫌,而將他至於第二名。然而很不幸的,他的母親卻在這時去逝了,仁宗嘉祐五年,蘇東坡除服返京,受任鳳翔判官。神宗時因為,反對新政與王安石時不合,而出為杭州通判。
其後移知湖州,又被以作詩譏刺朝廷之罪被捕,御史將處東坡以死罪,蘇轍立刻上疏願除官哥哥贖罪,慈聖曹太后認為蘇東坡是無辜的,而神宗也無意殺他,於是貶為黃州團練副史,想想以前名聲大躁以致獲罪,這時他反而有不為人識的欣慰。
哲宗即位後,東坡奉召還朝,宣仁太后召見,太后命坐賜茶,又撤御前金蓮燭台送他回院,這是他最光榮的時刻。回朝之後,東坡不吐不快的個性,使得他於元祐四年,為當道所忌,被貶知杭州,上任時,杭州人焚香列隊歡迎,他在此地修建了我國第一所公立醫院。
其後奉詔回京,但後又自請外放,出知穎州,哲宗以後,舊調重彈,仍因詩詞譏刺先朝,被外放至惠州,其後又被外放至更遠的昌化,等到徽宗即位大赦天下,最後提舉他為成都玉局觀,他的一生浮浮沈沈,歷盡滄桑,一路走來感嘆人生的無常,最後竟然病逝常州,一代才人就此隕落,死時六十六歲。
▲左圖:蘇東坡繪像。左二圖:蘇東坡雕像。右二圖:蘇東坡書法。右圖:杭州蘇東坡祠。
二十八日 西洛劉真人飛升
西洛劉真人:冒廣生《鉢池山誌》:青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相接,真人劉子光治之。
《太平廣記》卷第三百九十九有「劉子光」記載:「漢朝劉子光西征,遇山而渴 ,但無水。 劉子光在山南面,見有一石人,問他說:「什麼地方有水?」石人 不說話。於是劉子光撥劍砍下石人的頭。不一會兒,山水盡出。」(查無圖像)
二十九日 天皇真人授六壬遁甲經
黃帝曾到峨眉山向天皇真人求道,天皇真人授他六壬式圖和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太上老君的仙駕也來到峨眉山,傳授給黃帝《靈寶經》。現在峨眉山上仍有黃帝訪道時留下的景觀:聖積寺是黃帝問道的地方;鳳凰坪是黃帝向天皇真人求道的地方,曾有授道臺、道紀堂;三望坡中峰寺,是黃帝訪道天皇真人時,三次在此望祭之地;清音閣雙飛橋的左橋,是黃帝遊山時所造;九老洞是黃帝訪天皇真人時,見一老人立於洞外,就問他有沒有伴侶,老人回答有八個,所以就叫九老洞。傳說黃帝煉丹的《九鼎丹法》,後來被張道陵繼承,黃帝成仙後,列於第三神階的左位,稱「元輔真人軒轅黃帝」。
一說「是天真皇人,而非天皇真人。」天真皇人為道教信奉的前劫修真獲得極道的遠古仙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稱其體貌詭異奇偉,身長九尺,且黑毛披體。軒轅黃帝時,曾隱跡峨嵋山,以蒼玉築室居於絕壁之下。室內座具皆黃金做成,侍者為仙童玉女,有豪清仙王三人陪坐。黃帝曾前往拜見問道,得授「五牙三一之文」。後又於峨嵋山腳下再遇黃帝,授以《太上靈寶度人經》後遇帝嚳於牧德之臺,又將《太上靈寶度人經》授與帝嚳。道經《上清大寶經法》中將托其名所傳的經稱為真品。
▲左圖:天皇真人神像。左二圖:九老洞:傳為軒轅黃帝訪天皇真人至此,見一老人問:「僅翁一人麽。」答:「九老居此。」故稱九老洞。其洞結構奇妙,深遂莫測,洞中常有蝙蝠巖燕,結伴飛鳴,更顯得古洞幽深,峨眉山十景稱之為「九老仙府」。右二圖:真文者,五方真炁之精,凝結成文。其字方廣丈余,八角垂芒,或為雲葉之形,或成飛走之狀。迨黃帝時,天真皇人譯成正音,今載《道藏》中。右圖:現代的「奇門遁甲活盤」。
三十日 地藏王菩薩誕辰
地藏菩薩,或稱地藏王菩薩,曾音譯為「乞叉底蘗沙」。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由於《地藏經》中講述了地獄的情況和地藏誓度盡地獄眾生的大願,所以在民間,常把地藏菩薩看成地府的主宰,或稱為「幽冥教主」,甚至認為祂是閻王的上司。因此,一般在舉辦喪事、清明掃墓、過中元節、超度法會等,常供奉地藏菩薩,以祈求亡者得度。另外,在墓地、靈塔,或是戰亂、事故頻發之地,人們往往建筑寺廟祭拜地藏,希望地藏王菩薩保佑生人、超度亡靈。
中國人將釋迦牟尼佛,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與誓願度盡眾生的地藏王菩薩,合稱娑婆三聖。在日本,地藏菩薩被認為是旅行者、兒童的保護者,常立地藏塑像於十字路口。在台北地區,主祀地藏的廟宇,有著名的新莊地藏庵、艋舺地藏庵等。此外,華蓮普明寺,天祥地藏禪寺也是台灣有名的地藏道場。
民間相傳,地藏菩薩的座騎,是能夠分辨善惡賢愚的神獸諦聽,常被供奉於地藏菩薩的案側。增損二將則是地藏菩薩的部將、護法神。
密教地位在密教裡地藏菩薩的密號為悲願金剛或與願金剛,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寶生如來之幢菩薩,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薩埵,這些地藏菩薩的密號,較不為外行人所知,一般大家熟知的還是「地藏菩薩」。
塑化形像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見地獄裡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留在地府,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谁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早期的地藏形像是在家菩薩裝束,相貌慈祥莊嚴(可見於敦煌、龍門石窟)。唐代以後,地藏菩薩形像由華麗的菩薩形像變為普通僧侶形像。
今日地藏菩薩有兩種形像,一為出家相,示現沙門像;二為在家相,通常頭戴天冠,身著袈裟,左手持寶珠,右手握錫杖。
▲左起二圖:地藏王菩薩神像。右二圖:地藏王菩薩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谁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右圖:地藏王菩薩的座騎,是能夠分辨善惡賢愚的神獸諦聽。
三十日 太上老君授三乘妙道
奉太上老君為無世不存的至尊天神,這是道教徒最根本的信條。《太上混元聖紀》說:元肇始,天地初立,有神人號天皇氏,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天皇時老君應運降跡,與天皇為師,號通玄天師,一號玄中大法師。老君正方圓上下之形,定洪荒樸略之狀,配四海於四神,付五行於五帝。
地皇時,太上老君屑跡下降,與地皇為師,分配剛柔,制定寒暑,地增博厚,天益高明。聖力無窮,神功靡測。萬木甲坼,萬草勾萌,羽族毛群區分於兌離之位,蚧蟲鱗類支分於坎震之宮。人皇時,太上老君博施濟眾,與人皇為師,號盤古先生,三百六十之川,初分血脈,一萬五千之策,乍配偶奇,三壬三乙之神,離胎于水木,六丙六辛之將,出孕於火風。伏羲時,太上老君降世,以道弘濟,降跡為師,號郁華子,教之以畫八卦,指之以分三才,助之以造書契之文,制之以代結繩之政。
太上老君授三乘妙道,係指大乘佛教的「三乘」之說,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他們以聲聞,緣覺為小乘,而菩薩乘為大乘。佛演說正法有「初、中、後」的次第,次第不同,所以教有三乘。初時演說的是聲聞乘,內容是苦,集,嚴,道「四諦法」,以「究竟涅槃」為修習目標;中時演說的是辟支佛乘,即緣覺乘,進一步提出人生痛苦根源「十二因緣法」,使其聽眾能「自求涅槃」;最後說的是菩薩乘,以普賢行的「六波羅蜜」為內容,以獲得「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一切種智」為目標,一直到修習成佛,建立起自己獨立的佛國境土。因為眾生各有不同程度的「不善根」,佛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採取方便靈活的說法,以便他們接受,才「於一佛乘分說為三」,但總的目的都在於引導眾生達到佛乘妙道。(見《妙法蓮華經》釋譬喻品)
▲太上老君繪像。
三十日 土府太歲尊神出遊
元代《修真十書》逐日戒忌之辰:七月三十日,土府太歲尊神出遊,檢察人問禍福善惡之日。
據古代文獻記載,土府太歲是傳說中的凶神,出於中國北方民間。俗語常說,「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犯太歲」等,都是指土府太歲,又稱為土府太歲神君。
民間信仰中「陽宅安神謝土秘本」有「請神咒」一則,說明「土府太歲至德尊神」並非單一神尊,有關土府、土地之神眾多,內容是:「一柱明香上天宮,十方萬靈來壇中,奉請本宅土府神,保佑人間永安寧,信仕弟子合家人等,修造動土,惟恐冒犯土府太歲至德尊神,眾位神煞,今日設香壇,虔備香紙供獻,奉請土府九壘高皇大帝,坎宮一白土壘皇君,坤宮二黑土壘皇君,震宮三碧土壘皇君,巽宮四綠土壘皇君,中宮五黃土壘皇君,乾宮六白土壘皇君,兌宮七赤土壘皇君,艮宮八白土壘皇君,離宮九紫土壘皇君,五方帝君,東方青帝土府神君,南方紅帝土府神君,西方白帝土府神君,北方黑帝土府神君,五方土神,四季土神,本宅當方土神,土神土府土翁土母土子土孫,土外土內土家圈屬一切之神,本年太歲神君,過去太歲神君,未來太歲神君,歲破歲煞神君,大將軍之神,奏書博士之神,力士蠶室之神,卻煞災煞之神,歲煞三煞之神,坐煞向煞之神,伏兵大禍之神,飛廉大煞之神,大耗小耗之神,天官符地官符之神,蠶宮蠶命之神,畜官五鬼之神,金神七煞之神,死符病符之神,喪門吊客之神,黃幡豹尾之神,青龍白虎之神,太陽太陰之神,龍德神德之神,太歲都天之神,戊子都天之神,正都遊都之神,傍都坐都之神,正陰府傍陰府之神,戊己陜煞之神,丙丁火獨之神,破敗五鬼之神,陽刃血刃之神,疊刃血刃之神,紅羅天喜之神,重遊膳箭之神,戊己小刃之神,大月建小兒煞之神,年建月建之神,日建時建之神,年煞月煞之神,日煞時煞之神,太歲以下諸位神煞之神,門神戶尉之神,竈君家宅一切之神,青龍白虎一切之神,滿垣本宅一切之神,本宅當方土神,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災之神,五方五帝十二元辰之神,是日虛空過往一切之神,列位諸神請到壇中,今辰謝土祈保平安,急急如令。」(查無圖像)
三十日 鄭成功誕辰 一說為十三日,見「七月十三日延平郡王誕辰」條。
註:全年神佛誕辰記錄全部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