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38年的中國食堂票券文化
◆也算是「前言」
我要寫的內容關係著中國十幾億的老百姓近四十年的生活,而且大部份都跟吃吃喝喝的動作是密不可分的,特別在「中國糧票」收藏中,挑出了一堆「飯票 麵票 饅頭票」來細細的訴說這一段過去的事兒,談談食堂中糧票跟食客的酸甜苦辣,也讓更多的聽也沒聽過、見也沒見過「飯票」的現代人見識一下這些操縱了中國人民半輩子的小紙片兒。
◆什麼是「飯票」
簡單的說,「飯票」就是能夠憑以吃飯的票子;仔細的分析起來,「飯票」太複雜了,「飯票」的種類就有千千百百種,中國地大民族多,不是每個人都吃飯的,有人愛吃麵,有人要吃饅頭----都得要有對應的票子才能給不同的食品;也不是有飯票就能吃飽肚子的,飯票上是有「面額」的,有論斤兩計算的,論公克秤重量的,饅頭是算「個」的,偶而發現有麵條、稀做是以「碗」作單位計算的;也有特殊集會包餐制的飯票是以「餐」、「頓」、「天」來計算的。這還只是「飯票」的部份,吃飯沒有菜怎麼吃?飯票代表的是糧食,菜是副食,是次要的、可精可的,是要用錢買的,所以,「菜票」的面額是跟人民幣一樣,單位是「角」、「分」,很少用到「元」的;這也突顯了「菜票」的重要性,有的地區、有一段時期,「菜票」幾乎變成了代用貨幣,除了吃飯的時候點菜以外,還可以在食堂以外的店舖買貨品時代替現金付款用。
「飯票」(包括所有在食堂中使用的票子)的設計、紙張、尺寸、印刷、用字、字體、顏包------等等,都是沒在限制、規定的,因應使用單位的需要,可以自由發揮,非常的自由;有雙面印刷的,多半是只印正面的,或是在背面加蓋單位印章的;有的複雜精緻得跟鈔票一模一樣,有的又簡單得在一張白紙上用刻好的印章蓋幾個字,也算一張飯票了;飯票的大大小小,差異是很大的,有的大到半張信紙那麼大,小的又小得比一張郵票還小;製作(印刷)的方式,當然更是多采多樣的了,有用彩色、套色或單色精印的,更多的是只有文字用鉛字排版印刷的,有的地方限於物質條件的關係,連排鉛字版印刷都辦不到的窮鄉僻壤,用刻鋼版手工油印的也很多,更有木刻版、手寫版,油印加毛筆字手寫製成的,手寫加印章的------各出奇招,花樣多得不得了。
◆標準的「飯票」
任何一件收集品,到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歸類,但是,收集品本身沒有任何線索的時候,無法認清品種、來源、背景、價值,就沒有辦法分類歸檔,等於說,根本不知道是一件什麼東西;在收集飯票類的票品時,就常常會碰到這種情形。有時候收集到一張票子,上面只有「壹兩」二個字,看樣子是一枚「飯票」,票面上沒有可以使用的單位名稱,沒有品種,沒有日期,上面似乎蓋過一個印章,但是模糊淺淡得只看見一點點紅色,真的是亳無辦法辨認了,只好歸入了「三無票券檔」,這是一個暫時無法分類的檔案,等到將來再收集到同樣(或同類)的票券而上面有可辨認的線索時,再一齊整理歸類。
那麼,一枚標準的、最適合收藏者需要的「飯票」是什麼樣子呢?理想的是:票面的正面要有使用的單位名稱及食堂名字,使收集者可以據以查出縣份,票券的橫向分類多數人都是運用省、縣、鄉、村(或人民公社、大隊、分隊)來區分的;還希望票面上要有使用日期或發行日期,譬如「1956年製、限73年使用」之類的字樣,這樣就方便於縱向分類了。當然,一枚票子總得要告訴使用人,是飯票、菜票,還是湯麵票、肉包子票------,最好,票子的背面蓋一個可以看清楚文字的發票單位印章。至於票面上有沒有「毛主席語錄」或「最高指示」,也許會影響買賣價格的高低,倒不是收藏家重視的重點。
在鈔票、糧票的收藏來說,品相(新舊程度)的好壞是價值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但在飯票類這一領域內看法不同,一枚票子在經過機關發放(或出售)、使用人携帶、食堂內收取、回到管理機關若是不註銷銷毁的話,就是再度發放出來,在一定的效期以內(有的票子沒有日期或效期)可能會循徊好幾次到幾十次,再硬的紙張也會磨得沒有四角了,而且經過食堂工作人員難免沾上湯湯水水,品相是又髒又舊的;一般認為,這是正常的品相。現在收集市場有些飯票太新了,整捆整疊地碰都沒有人碰過的樣子,有的是從印刷廠倉庫中發現的,或是公司、機關儲藏室裡的存貨。沒有在食堂上流通過的樣子,就少了一份經過風浪的滄桑感覺,不是飯票應有的模樣。
一枚同版式的飯票到底可以發行到多少數量(鈔票和郵票所重視的發行量),還沒有發現到有文字資料討論這個問題,偶而在某一枚飯票下端看見「印刷25,000張」,真是驚喜,起碼有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數字。
有的飯票上有加印編號的,表示是數量是列入管理的,但不多見。
◆ 分門別類 挑肥撿瘦
在這裡介紹給大家欣賞的票品,都是個人幾十年來糧票類收集的「副產品」,在大家驚覺糧票是一類值得收藏的項目時,飯票只能算是「雜票」,沒有人特別重視,市場價格也較低,個人倒覺得飯票因為亳無規範而發展得可以「天馬行空」地多采多姿,又因為物資缺乏製作方面因陋就簡而添增的拙樸趣味,反而特別喜歡收集;再者,飯票票面資訊的欠缺而造成的漫無頭緒,雖然也很無奈,但偶有旁敲側擊發現端倪則更有喜出望外的樂趣。
飯票的收集分類整理比起糧票、布票來說,找不出順序、規範,不能按糧、布票的以省份、地區來劃分,只好先以食物類別粗分,再按設計、印刷、特殊用途等的組合來介紹;這都是一些多半以文字堆砌的小紙片,試圖儘量發掘出其中的故事和趣味,免得讀友看來索然無味。
▲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
這幾枚是很小、文字很簡單,但是票面上包含的資訊很完整的糧票,也可以說是較受收集者歡迎的飯票;首先,有發票子機關(或使用處)的名稱,其次,知道這是一枚飯票,而且註明了可以得到的份量,無論用的計量單位是「分」、是「斤」還是「碗」,可以吃到多少份量的飯,最後,票上有使用的時間,是那一年,或那一個月份。這五枚飯票是 (由上而下) :(一)1982年金卜糧所食堂飯票壹分,這是河南省汝南縣金卜鄉的「糧所食堂」的飯票,難得一個鄉村食堂的飯票能夠只以鉛字排版印製得這麼完整。(二)1960年銅仁區農村公共食堂飯票半市斤,這個年份的時代背景正趕上1958年下半年開始的開辦農村公共食堂大風潮,全國農民都不用自己做飯了,都湧進公共食堂吃飯。這個政策的起末和功過是另外一個故事,貴州省銅仁區的這枚飯票是這一套系列中的一枚,票面上的兩個方框框是用來填寫糧食種類和編號用的。此票是由設計圖製成膠版單色印刷。(三)紅衛食堂雜糧半碗(很特別的計量單位)1973年3月印,有印製的日期,應該就是使用的日期;紅衛食堂在陜西省銅川縣偏橋街道,票面上蓋了一個大長方形的「紅衛食堂」紅色印章,雖無飯票字樣,「雜糧」兩字已可代替。(四)1972年1月西安交大教工食堂粗糧壹兩,陝西省西安市交通大學的教職工作人員食堂一直到現在還有,是一個價廉物美很有名氣的食堂。此枚飯票是鉛字排版加框單色印刷在粉紅色薄紙上。(五)1959年駐馬店農具機械廠食堂飯票壹分加蓋紅印章壹角,在河南縣駐馬店市,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農具機械廠。
▲太簡化了的票子歸不了類
左邊的這一類票子是收集者最不願意見到的,每一枚票子最好是有四個要素,可是這裡的只有一項,或是二項,沒有食堂名稱就查不出發的源頭,只好在收藏夾中增列了一個「不可考」類別;沒有年份則排不出順序來,只有堆在一起了。票子上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計量單位,這個「單位」至少能幫助區分出是「飯票」還是「菜票」,飯票是用斤、兩來計算的,而菜票則用元、角、分。有的票子看起來設計精良,圖畫細緻美觀,又有清楚的《毛主席語錄》,可是只有「壹角」兩個字,叫收集者把這一枚歸到那裡去呢?
▲精緻得像鈔票一樣
雖然大部份的飯票類票子都比較簡單,其實也有極其慎重而印製得像鈔票一樣細緻的,右邊列出來的十幾枚,就是張張精采,都是按照印製鈔票的規格來設計的;(左排上起):(一)1958年12月1日荷澤縣人民委員會食堂午飯壹餐(加蓋)甲、(加蓋)粗餗二個,此枚餐券以紅色印在薄牛皮紙上,單面印刷,完全是鈔票的規格,計量單位「壹餐」印在左邊,字跡上被加蓋遮住不太看得清楚,右邊是荷澤風景很四邊是只有鈔票才用的細花紋粗框,四角以「午飯」二字壓角;另外還有二個加蓋,「甲」字可能是餐菜的等級,另一個加蓋長方形細框四個字「粗餗二個」,第二個字怎麼看都像是食字邊加一個「末」字,字典上沒這個字,可能是「饃」的簡體字。(二)坑口黑硐子食堂飯票叁分,坑口是廣州市芳村區的坑口村,此票無年份,深藍色印於厚模造紙上,計量單位置中及四周粗框都用細紋底很像是一枚小額鈔票。(三)1958年甘肅畜牧學校學生食堂捌市兩,深咖啡色印在楮色厚紙上,四角嵌「捌」字於寬邊細紋框中,很像一枚鈔票,因係食堂發放的斤兩票,認定是一枚飯票。(四)1965年七九七廠食堂伍分,綠色印製於楮色厚紙上,四邊有花框,四角嵌「五分」字樣,雙面印刷;此枚菜票上的七九七廠是指北京市朝陽區的「國營第七九七廠」,又名北京第一無線電器材廠。(五)1955年印歷城縣人民政府食堂陸佰圓(加蓋改)6分,也應是最早年份印行的飯票,原是老人民幣的面額,深綠色印在白色厚模造紙上,用紅色加蓋遮在原有面額上,圖案和花樣幾乎就是一枚鈔票的翻版。(右排)這一排六枚較小的票子也都是極像鈔票的飯票,尤其是第一枚,簡直精細得比許多鈔寶還要精緻;不過,票面的信息少,只看得出是面額「一斤」的飯票,要從背面蓋的一個印章,勉強讀出是「黔東南自治州化肥廠提發貨專用章」,才知道這個廠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票子沒有年份,但是底下有一行很小的字「十進位計算」,意思是這張飯票的一斤是「十兩」,而不是「十六兩」;中國的「衡器計量改革」是從1958年開始實施的,剛開始實施的時候才會在飯票上印字提醒,所以這枚飯票應是1958年印製的。這一排的另外五枚是1963年桂平江口供銷合作社飲食票壹兩、(背面印章)安陽市幹部療養院(正面)食堂飯票飯票貳(兩)、長沙市金江印刷廠供應飯票伍兩(無年份)、(背面印章)萬榮縣糧食局(正面)1955年7月外出工作飯食證叁市兩晉南專署糧食局印製、1958年蘭州工程局職工醫院食堂壹角。
▲飯麵種類很多很多
中國人餵飽肚子,北方人愛吃麵食,南方人吃飯,山東人喜歡饅頭,北京人啃窩窩頭------各個地域的食堂,當然得供應當地人的伙食,飯食方面花樣應該是最多樣的,但是反應在飯票上的不多,舉例如圖:(最上一條)通道臨口飯店白飯叁兩,藍色印在薄白紙上,四連枚外加存根聯,存根上還有編號,沒有日期;這家飯店是在湖南省懷化市通道縣臨口鎮。(第二個長條)國營天柱冷飲部凉稀飯壹碗,綠色印在白模造紙上,有存根聯及編號,無日期;此冷飲部在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天柱山。(左邊直型票)195?年靖江縣機關人員教師委托代膳證明單粥,綠色印在有格表格紙背面,加蓋「清江縣人民政府計劃供應專用印」紅色官防大印;靖江縣在江蘇省。(第三排左)1955年萊陽專區人民醫院飯票伍分,紀色印在厚牛皮紙上,加蓋藍色「細糧」及「新」字,細糧是指白米飯,萊陽縣在山東省。(第四排)1983年哈爾濱師範大學粗糧壹兩(或)一分五厘,深藍色印在粉紅色塑膠片上;哈爾濱師範大學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排右)1966年元月鹽城縣幹部招待所會議就餐券,黑紅雙色套印在白色卡紙上,有編號;鹽城縣屬江蘇省。
麵條種類雖不少,收集到的麵票不多;(左上)凉水井飯店麵粉壹碗(五連枚),紅色印在白紙上,有黑色編號,無年份;凉水井飯店在四川重慶市。(右上)(印章文字)北京市朝陽區和平中阿友好人民公社畜牧水產站食堂專用章麵貳兩,綠色印於白卡紙上,無年份;此人民公社在北京市東郊區金盞鄉。(下排左起一)1960年山西省交通廳公路局食堂白麵二兩,機製票面紫色印製於使用過帳冊紙頁上並有手寫帳目,中間加鉛字印綠色字,再加蓋「山西省交通廳公路局總務科」印章。(二)1986年紡織設計院食堂代麵券壹兩,紅綠二色印製於淺綠色軟塑膠片上。(三)(背面印章文字)國營文安縣小務農場粉絲加工廠麵粉貳兩,綠色印於粗卡紙上,有《語錄》,無年份;文安縣在河北省。(四)沙飲總店餛飩1兩,黑色印於單面紅紙上,無年份;沙飲總店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
▲饅頭和饃饃及其他
飯是人人天天要吃的,北方人沒饅頭 不飽,新疆人就愛吃饃饃,老北京喜歡窩窩頭------食堂裡就得供應大家吃得慣的食物,所以,飯票以外,這幾類的票子不少。左排帶中排第四枚有六枚饅頭票,發行的地點包括湖南、貴州、江西、江蘇等地的都有。饃票只得三枚,新彊二枚、甘肅一枚,有一枚是「細饃」。窩窩頭在飯票上都寫「窩頭」,有一枚寫的是「食堂飯票窩頭拾個」,這可不是一個人一頓吃得了的,大概是集體用的,沒日期、沒發行處;另一枚 很有意思,是「天津市公私合營自行車車閘車鎖廠職工食堂飯菜票憑票領取白飯壹碗(五分)」很淺色的黑色小字印在白色卡紙上,應該是很清楚的,但是用得很舊了紙已發黃,又有三層加蓋,一個大圓紅色印章,另再重叠一個由四個粗體楷書深紫色的大字「窩頭壹個」的印章,猜想本來有「白飯壹碗」四個小字可是完全看不見了;此票沒有年份,只加蓋一個很大的「11月」紅章,票的四邊殘破發毛,又有一些綠色的痕跡,不知是故意製作的還是不小心染上去的。右上角一枚是「山東省水利廳工程局第二水利工作隊飯票陸分」,像鈔票一樣的設計綠色印在白厚紙上,加蓋一為藍字「山東省水利廳機關食堂」,一為紅字「薯類」,說明此飯票只能吃紅薯。右下角一枚是新疆特有的饢票:「鄯善縣紅旗供銷社食堂饢0.12」,此票是中文和維吾爾文並用,但是太簡略了,「0.12」的單位應是公斤,有編號,無年份。饢是新疆各民族喜愛的主要麵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種。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饢」字源於波斯語,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
▲飯票之外的飯票
「飯票」是一枚能夠餵飽肚子的憑證,更有許多不同的名稱,目標都是一樣的,要飽餐一頓。先介紹一類特訂日期、特別用途的短期飯票:「1970年上半年全國金屬預撥訂貨會議餐證」,分早、中、晚三種餐別,鉛字排版印在不同顏色的紙上,每一種餐別六枚連在一起,每枚的左邊五分之二位置是《毛主席語錄》,很特別的是所選的語錄不是「應付公事」式的千篇一律那幾個字,而是每枚所印的都不同,至少是花了一點心思的;發票的單位是(在印章上)「河南省新鄉地區革命委員會招待所」。
現在介紹幾枚零碎的飯票類餐券,有幾枚還蠻特別的。(上排左)「1958年河南省新鄉專區馬工頓餐憑證」,猛一看還真看不懂是什麼票子,幸虧下面有說明文字三行,其中二行是「每證只限一人一餐 只限途中食堂使用」,這就瞭解了是馬匹或馬車運送貨物,旅途中馬伕要吃飯時任何食堂都得接受此證,憑證供應。(上排中)「1968年11月20日北京市飲食業飯費報銷憑證正餐一頓(按規定標準報銷。飯費不足二角的,不給此證。)經北京市稅務局批准印製」,票子頂端還有長達四行的「最高指示」,這一大堆字黑色印在薄模造紙上,只有6位數的編號是紅色的。(上排右)「1968年7月印市革委機關食堂餐證」,上端有三行「最高指示」,黑色印在牛皮紙上,較大張,正面要填姓名、部別、編號,背面有月份及1-12字樣,可見得這枚餐證是要使用一年的。(中排左)196 ◇年長沙市服務公司旅館總店開餐證明糧票4兩金額叁角整」,黑色印在黃色薄紙上,另有6位數紅色編號及加蓋「寄存收據伍分」,左小半為「開餐聯」,文字全部相同。(左中下)「縣委幹部學習班餐證」,就這麼簡單的九個字,沒有年份,沒在來源,有一個大紅印章上面什麼字都看不清楚,票子上端有一行「毛主席教導」,所用的字比全部餐證上的字還要多。(下排左)「炊事費收據信陽專商業局招待所一餐壹分」黑色印在藍色薄紙上,紅色加蓋「叁」字,無年份。(下排中)「天門縣革委會岳口招待所特灶正餐」,綠色字印在白紙上,有語錄,無年份;天門縣屬湖北省。(右下三枚) 「天門縣革委會岳口招待所進餐券」一組三枚以不同顏色薄紙印刷,有語錄,無年份,很特別的是藍色那一枚進餐券是「加飯票」,為大胃口的人用的。
一張很特別的飯票小版張,「板峪礦區炬光飯證」壹分至壹角五個不同票額共10枚一版,全版約信紙大小,特別的是用手工油印在牛皮紙上,背面是用過寫有很多字的紙張。(41.5KB)
▲蛛絲馬跡尋覓源頭
有一類飯票太簡略了,多半是印刷廠印好的成的,分售給食堂去使用,並不是專門替某公司或某食堂訂購的,所以票面上沒有食堂名稱,全靠在飯票背面加蓋公司、企業或食堂的印章來證明這枚飯票的來頭;可是,對飯票作蓋章動作的人,並不是很認真,可能是要蓋印的飯票太多了,蓋印的速度太快了,結果沒有一枚是蓋得清清楚楚的,這對收集飯票者想要找出票子的源頭可難了;左邊一行一共有七枚飯票,看正面圖案和加蓋的私章,七枚不同面額肯定是同一家食堂的飯票,但是背面的印章在仔細的辨認之下,一枚也只能認出一、二個字,好不容易才拚凑出「河南省地質礦產勘察開發局工程隊」,駐地在河南省鄭州市。(右行前二枚)此二枚飯票正面雖有「福州泉州市曙光冲印社出品」一行小字只是指飯票的印製而已,從印章上辨認出來的字跡是「平興縣人民公社玉皇廟村委員會」,這才是此二枚飯票的源頭;平興縣在河南省。(右所第三、四枚)「(背面印章)洮安縣安定公社中心校食堂票伍兩、壹斤」。(右行第五枚)票面上只有「糧票貳兩」四個字,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地方的糧票?幸虧有一個印章:「崗李公社賈坡大隊」,崗李人民公社在河南省尉氏縣崗李村;印章上還有三個字「准報銷」,證明這枚票子不是糧票,是可以報帳的飯票。(右行第六枚)「六冶二公司食堂壹分」黑色鉛字排版印在牛皮紙上,源頭的公司名稱太簡略了,好在還查得出來,是「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六冶第二工程公司」簡稱「六冶二公司」,公司在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區。(右下角)很漂亮的一枚直型菜票,長沙市一家印刷廠印製的,(背面印章)「益華苧麻紡織有限公司」,公司在湖南省益陽市。
當然,製作發行飯票的人,不會考慮到將來收藏家的需要的,一定要自行在票證有限的蛛絲馬跡中去尋覓。有一本罕見的「飯票購買證」,被使用了好幾年了,又髒又舊,是「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所」發出的,封面裡有「195◇年發」,在內頁使用記錄的角落上發現寫了一個小小的「62年」,再往前搜尋就可以算出,是1961年4月開始使用的;此證為128開小本,有24頁,在封底裡有一頁的「使用規則」,其中「(二)購買飯票時,自行填好數字每月需用數,要一次購買。」再隨便查一下這位使用人的記錄,他在1962年11月「自行填好」的數字是「11日1日細糧票22斤金額3.96元、粗糧票11斤金額1.65元、菜票3元、合計8.61元」,每個月的第一天就要算好這一個月要吃多少飯和菜,真是不可思議的事;「規則」的(四)是:「如調動工作時,須將本證交回食堂。」表示這一切運作都是列管的;此食堂在山東省濟南市。
▲背景也有可觀之處
飯票不是屬於國家、政府、官方的票證,發行單位當然也有大公司、大企業,有時候小到食堂、飯店也可以製作、發行,所以很簡略、很粗糙的出品很多,而且,為了節省,多半是只有正面,背面空白;當然也有特殊的,背面也不放過利用價值,印些規定、說明;此處選了一些飯票背面的「風景」,也有看頭。左行三枚皆用來印製說明,上枚是「1952年製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司令部飯票壹天」,大型而像一張直型鈔票一樣的飯票,此票的一大特色是全部用繁體字,包括背面的五條說明文字在內。中國官方的《漢字簡化方案》是1956年1月31日才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在這之前的文字運用,當然還是繁體字。飯票背面的說明文字:「二、此票限于吃飯,不得兌換現品及買賣和兌換其他物品。三、此票收發不分大、中、小灶均按二十六兩計算。」以及:「五、此票以關內十六兩秤計算之。」這些說明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些訊息,譬如,中國建國初期食堂內的餐食是分大、中、小灶的,也就是分上、中、下三等。(左行中)「1960年蘭新無線電廠糧票貳市兩肆分」,背面說明這是一段「流動券」是既可以作飯票也可以當菜票,更可以買饅頭,說明有:「1.本券只限在本食堂使用,購買饅飯。2.本券是按十進位標準,每可頂十六進位的1.6兩kg。」另二則是一般的規定,該廠在甘肅省蘭州市。(左行下)「1957年進口大樓管委會食堂主食飯票陸分」,背面是「註意事項」四則,都是一般規定;「進口大樓」在北京市海淀區甘家口街。(中行上)這是一枚很普通的飯票,只是看起來像鈔票一樣的精緻,而且背面也像鈔票,來源從一枚小小的印章看,是「一四五廠行政科職工食堂」,仔細一查才知道,來頭不小,原來就是「石家莊印鈔有限公司」,前身稱為「國營一四五廠」,怪不得飯票印得會跟鈔票一樣哩。(中行中)及(右行中)連續介紹二枚完全不相干的飯票和菜票,但是卻有出奇的相似處,一枚是「1972年國營東河公司五○一廠飯票四兩」,另一枚直型的是「1991年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菜票壹角」,此處看見的並不是將同一個票面連印二次,而是正面跟背面完全一樣,而是二枚票子的使用時間相差十九年,竟然用了相同的設計,真是不可思議。(中行下)「1951年山東濟南生運公司招待飯票」是一類很罕見的飯票,可能是專營有集體活動時的餐飲公司,必須要有預訂才製作餐菜,正面新有二則「註意事項」:「無負責人蓋章恕不備飯。一等客飯須在開飯前一點鐘通知否則無效。背面更特別,等於是訂單、菜單和價目表,這一枚「飯票」是要供應二名工人的普通餐點,主菜是六千元(老版人民幣),再加一盤煎魚,要外加作料二千元和白糖一千元。(右行上及下)這三枚飯票都是印在用過的紙張背面的:「秋坪人民公社紅旗大隊食堂飯票拾貳兩一九五八年十一月」、「紅旗人民公社飯票」無年份、「食堂飯票貳兩」無來源、無年份;想像得出來,越是小地方的食堂資源越困苦,連印飯票的紙張都找不到新紙,不過,這也反映出那一個時代的困苦和特殊的食堂文化。
▲飯票像版畫一樣精采
有一枚飯票,不得不稱讚簡直是一幅版畫。這一枚菜票很大,寬16公分、高11.5公分,字不多:「崇德職校肉卷0.02市斤一九六八最高指示:造反有理」,特別之處是全張是用木刻版畫的技法製作,右側刻有一隻豬,刀法拙樸有力,左側的斤兩數字外加隋圓粗框,框內空白處還留有一些刀痕,造成了一些斑剝效果,整個外框很粗獷,字體也故意用了粗宋、黑體、隸書和行草四種,都是有意的安排;黑色油墨手工壓印在薄紙上,壓印的力道並不太大,使得墨色留有飛白效果,更有金石味;票中有一圓印章,依稀有「付訖」二字,應該有一些特別的設計,可惜看不太清楚。「崇德職校」可能是遼寧省瀋陽市「崇德教育發展公司」,其屬下有一所職業學校。
▲菜票超越了菜票的作用
有年份的菜票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但是在沒有印上年份的菜票中肯定會有早於這個年份的,只是無從考據;最晚的發現有2009年的菜票,還有一個旁證是各省各大都市的印刷廠、廣告公司都有在推銷他們設計精美、印製精良的菜票,可見得現在還是很流行的。
由於菜票有強勢地穩定流行作用,使得慢慢地超越了只能在「食堂中買菜吃」的本身價值了。菜票使用得數量大的地方,尤其是大學附近,各類店家(多半為吃食生意者)看準了消費者可能身上沒有多餘的人民幣,可是一定有夠用的菜票,於是打出了「菜票也可以消費」的招徠手法,吸收消費者手中的菜票,然後到學校的出納部門換回人民幣。如此一來,菜票搖身一變成為貨幣了。
但是,菜票倒底不是人民幣。菜票的「壽命」是操在印製發行的單位(學校、公司------)手上的,用舊了是說換就換的,到時候佈告欄貼一張告示:「菜票下個月起更換新版,舊版一律作廢,未用完者可退錢或換新版繼續使用。」這個告示對學生或員工絲毫沒有影響,可是街上的商店有的持有大量菜票的商人可麻煩了,他們必須立即全部換成人民幣,否則就變成廢紙了。
問題是,學校的菜票必須要學生才能兌換,工廠的菜票必須員工才可以兌換,要學生或員工幫忙總得要給點甜頭才能順利呀?於是,有的飯店使出每十元人民幣換十一元菜票的手腕爭取學生幫忙,到了時間緊迫的時候,更祭出十元錢換十五元菜票大犧牲來。菜票大貶值,學生發小財,商家大失血,消費者撿到便宜。
菜票就靠本身的小巧、便宜、信用穩定變成了單位(尤其是大學校園)中的強勢「貨幣」,除了在食堂中必須使用之外,校園中繳圖書館罰款、福利商店支付貨款、同學間借貸償還等等,一律可以用菜票1:1的代替人民幣付款,任何單位收到菜票之後,都可以到後勤單位分亳不差的取回人民幣。這樣看起來,菜票就是「校幣」,是不折不扣的人民幣代金券。
對發行菜票的單位(無論是學校或工廠)來說,甚至於是比人民幣更受歡迎的「貨幣」,因為,菜票的製作紙質太差、票幅太小、使用頻繁,經常會被忘記在口袋中洗衣服時一洗就爛了,更容易遺失、破損,發行單位就會因此而回收少掉一定的比例,因發行而收換的人民幣沒有被兌換回去,這就是合法的利潤;發行單位何樂而不為呢?
菜票為什麼會在飯票、開水票之間脫穎而出而成為人民幣的代金券,只是因為票面的價值計算單位。飯票多半以「兩」為計算單位,開水票以「壺」或「瓶」為計算單位,只有菜票的計算單位是與流通的人民幣是相等的,菜票上寫的是「一分」就等於人民幣一分,一角的菜票就有人民幣一角的實際價值。所以,在許多場合,菜票就是人民幣。
▲從喝的水到用的水都得要票
生存的三大需要是陽光、空氣、水,陽光和空氣是沒有計量單位的,可是水可以計算,用瓶裝叫一瓶,用桶子提是一桶,所以也可以有票子。關於跟水有關的票子,收集到的計有:開水票、茶水票、茶票、水票、熱水票、取水票、洗水票、供水證;相信還有其他沒有收集到的名稱。開水票最普遍,公私企業、學校、人民公社、醫院、工廠的食堂都供應開水,這是中國人已經習慣了上百年的飲料,即使不是喝滾燙的熱開水,也是要喝溫開水、白開水、冷開水、冰開水,開水票的計量單位,大多數以「瓶」計算,「瓶」是指熱水瓶,以前很多家庭一定會有的那種真空玻璃膽製成的暖水瓶,有三磅、五磅等不同的容量,滾燙的開水灌進去,温度可以保持大半天;也有的開水票是以錢數計量的,一瓶開水在五○年代多半賣一分錢,後來也有賣五分、壹角的,左上角那三枚連在一起的「糖酒市場開水票」竟然是「三角」,大概是物價逐年上漲的關係吧。開水票除了食堂供應之外,還有專門供應的小鋪子,最早叫「老虎灶」,是泥土爐子大鐵鍋,用稻穀或木材燒火,早就沒了,最後一間在南京市,十幾年前拆除的時候還上了報哩。還有一種茶水票或茶票,也是一瓶一瓶賣的,也有一分錢一瓶的記錄。有一枚油印的熱水票「工人醫院熱水票人民幣五厘憑票取水一面盆」,大概是住院病患要用熱水洗把臉、擦個澡用的。洗水票是論桶的,水票是壹擔壹擔算的。另一種(見右上角)供水證,是自來水公司提供的,每枚堂角,没供應的量,票上的文字是中文和維吾爾語的拚音文字,倒很少見,新疆的票子用中文和維吾爾文是常見的,譬如右行第三枚「新疆廣播局開水票壹分」就是用的維吾爾文。
特別介紹二種水票,是因為票幅的面積太大,不能跟上面那些小得跟郵票一樣的小票子拚在一起展示意圖,一是「內蒙古自治區准格條旗薛家灣商店水票」16枚小版張,票上有油印的「水票」12枚和「水票大桶」4枚,每枚都蓋有清晰的印章,像信紙這麼大的白紙(已舊得發黄)、邊角破損,不失為一版值得珍藏的文物,因為製作精細負責、整齊美觀;另一張是「湘潭柴油機廠冷飲部冰水票貳公斤」,很奇怪的種類、很奇怪的計量單位,很少以重量來計算水的,算是開了眼界。
▲一枚飯票可以印到多少張
要想瞭解一下,食堂發行的飯票每一枚到底印刷了多少?其實這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問題,印製量的多少不會影響到市場收藏價值的高低,只是想知道一下而已。引不起共鳴,只好自己來想辦法了。有的飯、菜票有編號,編號總是從1開始的吧,四位數、五位數的編號較普遍,譬如,右行的「三明市印刷廠食堂飯票」貳兩的編號是19647號、肆兩是10000號、陸兩是11283號,這幾枚飯票至少印製了一萬枚以上了;又如最上面一條「凉水井飯店粉麵壹碗」的五連枚飯票編號都是一樣的,表示每一個編號是一條五枚,號碼已編到26160號,表示已用出去130800枚了;這只是一個理論根據,不敢說就是事實。
另外一組飯票是個很確定的事實,這些票子上都註明了發行量,不過,這種飯票很少。左邊這一行五枚票子是1986年「上砂廠浦東食堂」的飯、菜票,是在硬塑膠片上以微凸做出文字和圖像,此處以掃描方式製成圖片,很不容易看清楚,(從上而下)第一枚紅色是伍兩飯票4萬枚;第二枚藍色壹兩飯票9千枚;第三故淺藍色壹分菜票3萬枚;第四枚淺紫色伍分菜票2萬枚;第五枚黄色貳角菜票6萬枚;票子發行的數字是不同的,可見得是根據使用率來决定的。(右上角)「青紡機械廠職工食堂粗糧飯票肆兩」,使用得很舊了,下端有一行很小的字「起自 1969.3.1.印製80,000張」,很大的印量,再看牛皮紙被使用的情形,肯定是被重覆使用了幾十次以上了,這樣略略估計這家食堂的供應量,真是一個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了。下面還有一枚直型的「紡機職工食堂粗糧飯票貳兩」,應是同一食堂而名稱略有不同,下面的小字是「1965年9月印製40,000張」,「青紡」即青島紡織機械廠,在山東省青島市四方區。中心那一枚是「1974年姜埝水爐業開水拾瓶」,這一枚也有發行數字是10萬枚;姜埝就是山東省臨沂市費縣竹園鄉姜埝村,但是一個鄉村的「水爐業」能夠印製可出售到一百萬瓶開水的票子,也是難以置信的。最下面的一枚是「霞浦縣幹部招待所食堂飯票肆大兩」,也是在最下端印有一行小字「1965年1月1000張」,霞浦縣在福建省;這一組舉例的圖片說明飯票的發行數字是非常懸殊的。
再介紹一張小版張「1960年銅仁區農村公共食堂飯票貳市两」,全版三十枚,也曾收集過多枚同類的零碎飯票,總覺得票子中間兩邊各有一個方框,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只到收集了這個小版張才瞭解,原來是填寫編號用的;這一版的票子,編號從121號開始到150號,左邊的空框是填飯食的類別,這一版是雜糧,寫了一個「雜」字,是用毛筆逐枚填寫,真是一個「大工程」,而只有這一版,也估不出什麼發行數字了。
▲油印機時代的蠟紙出版文化
現在七、八十歲老人的少年時代,才經歷過油印機是印刷大幫手的蠟紙版文化生活,那時候,除了報紙、書籍才用鉛字印刷之外,機關公文、學校教材,多半都用鋼針筆、鋼版刻寫在蠟紙上,用手推滾筒在油印機上印出來,就算是很進步的出版了。尤其是在小城鎮、小鄉村裡,很多公文書、文化活動都是依靠油印機來作傳播的,食堂的飯、菜票運用油印設備來印製,是很普遍的。油印機印刷有一個先天性的缺陷,就是數量受到限制,一份刻畫好的蠟紙放進油印機上的絲網版上之後,連續印十幾次應該沒有問題,但是印四、五十張就很勉強了,而且越到後面品質越差。用油印機印出來的票子,數量上是非常有限的,跟鉛字排版或膠版印刷動輒數千、數萬枚的印量是有天壤之別的,因此,油印票券是物以稀為貴,應是更有價值的收藏品。本文前面曾介紹過二件小版張「板峪礦區炬光飯證」及「內蒙古自治區准格條旗薛家灣商店水票」,是較罕見的飯票類藏品,此處再選出一些單枚油印飯、菜票介紹:(上排)三枚都是新疆烏魯木齊的飯票,左枚是「烏魯木齊縣鑽井隊食堂細糧200克」,全用漢字,上下加了花邊,用深紅色油墨印刷,看起來清爽、漂亮,可惜沒有年份;中枚是一枚全用維吾爾文組成(只有「公分」二個漢字)的飯票,四周加了細花邊,字跡有分粗細,也算是精心設計;(第二排中)這是一枚年份相當早期的油印飯票「忻縣專區寧武縣下鄉幹部飯食證原糧壹斤四兩五五年一月一日施用」,小小一枚油印票顯示出數項特點:一、字體全部是繁體字,難怪,中國的「漢字簡化方案」是在1956年才開始實施的;二、註明是「原糧」,原糧又稱「自然糧」,一般是指未經加工帶殼帶皮糧食的統稱,這怎麼吃呀?換成白米飯肯定在份量上又得打個折扣了;這是在其他飯票上很少用到的糧食類別長;三、此票是在1955年年初就開始用的,當時糧票還沒有開始發行,糧票是1955年10月才開始有第一枚「全國通用糧票」的,所以這一枚票子也算是開風氣之先了。(第四排中)「1959年晉源東街營區飯票肆兩」油印飯票印在有字跡的廢紙背面,紙質非常粗糙,但是這張票子刻意想製作得像一枚鈔票一樣,四邊有花框,中心有花紋,四角還嵌了花邊的「肆」字,下端的年份數字,都是鈔票的規格,雖是油印票印得並不漂亮,想想在物力維艱的文革初期,手工刻寫出這樣一枚飯票來,已是難能可貴了。
▲從帳單讀出來的食堂菜單
我們看過了各式各樣的飯票,又見到過很多菜票,但是,食堂裡供應的是什麼菜,有沒有肉、雞、魚、海鮮,從簡簡單單的菜票上可看出來。很巧,在收集飯票的同時,接觸到一份食堂的伙食報表,真是如獲至寶,報表的逐項詳細內容,等於是一盤一盤的炒菜端到了面前。這份報表是「景德鎮市商業管理局附設三食堂伙食公布表」,時間是1961年10月31日,表格用的是16開薄紙一大張,帳冊式的表格和固定文字、項目是用油印機印好的,每日的數據再用複寫紙手填複製戍若干份;收藏的這一份共有四份表格,有興趣的只有一頁,就是包括食堂每天使用的「實物名稱」和「今日實際消耗量」的那一份;首先,想在報表上查出來三個食堂有多少人吃飯,四大頁的文字、數字間抽絲剝繭,查不出有多少人吃飯的記錄;突然想到,何不在用糧上面研究呢?在「今日實際消耗量」的大米項目下,當天用糧是2,605斤,再從1961年糧票配給量的資料上去找,資料很亂,有的說成人每人每天配給7兩,也有說10兩、12兩的,從最高的量去計算,這三個食堂一天有868人用餐。再看看他們一天的其他消耗,比較重要的是:小猪1隻、豬肉142.5斤、小豬1隻、小雞2隻、糟魚29斤、鹹魚15.5斤、鮮魚39斤、豆乾50斤、豆豉6斤、腐竹7斤、腐乳200塊等等,其他還有調味料、木柴等,這裡面沒有蔬菜瓜果類,可能是自已種植吧;其中既有豬肉又買了一隻小豬,而且價格只有20.78元,可能是買來飼養的,小雞也是如此;這樣看起來,有魚、有肉,可以作一盤豉椒蒸魚、一盤香乾肉絲,再配二樣蔬菜,就是很不錯的一餐了。
▲《毛主席語錄》無所不在
《毛主席語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編輯出版,文化大革命期間風靡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毛澤東主席銘言、警句的選編本。發行量高達50億冊,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聖經》)。因為最流行的版本用紅色封面包裝,又是紅色領袖的經典言論,所以,文化大革命中被普遍稱為《紅寶書》。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人人對此記憶深刻。在那個時代的生活裡,人民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但《紅寶書》不可不讀,大街小巷抬頭一看到處都有《毛語錄》,公文來往、書本簿冊、收據借條一定得帶一條,糧票飯票面積雖小流通廣泛怎麽能少得了《語錄》呢。飯票面積小,所以安排的語錄多半也是很短小的,最常被用到的是「要鬥私,批修。」和「為人民服務」,有一組「哈絹食堂伍分」菜票只有六個字,票面的語錄用字還更多哩;看起來,添印語錄有一點「應付公事」的感覺,語錄的用語跟飯票的內容毫無關係,假如是為了宣導政令,用「學人民服務」或「要節約鬧革命」等是蠻合適的,用「要鬥私,批修。」對普通老百姓來講,能瞭解的人就太少了。「鬥私批修」是文革時期最夯的名之一,最先出現在1967年10月6白《人民日報》的社論中,「鬥私」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自己頭腦中的「私心」去鬥爭;「批修」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去反對修正主義;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鬥私批修」,全國掀起熱潮。
另外一組飯票上的《語錄》用的字數較多,是真正在宣導毛澤東思想的作法,所刊出的兩種票子上的語錄是經過思考而印上去的;「北京市飲食業飯費報銷憑證」更「奇兵突出」的刊印了林彪最著名的句子「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林彪」林彪出事之後,大家趕緊把《毛主席語錄》書中林彪那一頁的題詞撕掉,不知道「北京飲食業」有沒有也趕緊處理一下。(右下)小本子是「兵團建工師鋼鐵廠食堂糧食供應證」封面上端印了一段《毛主席語錄》,肯定是每一個國家都可以適用的:「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鬥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兵團駐在新疆烏魯木齊市。
◆後語
在中國大陸轟轟烈烈使用了38年的糧票(糧票是泛稱,包括了所有的票證。)終於在1993年宣布全面停用,當時就有人分析,這個小小的票子不會被消滅的,只是步上了另外一個旅程,而是永遠永遠被收集、被收藏、被尋覓、被研究,成為更多人的瑰寶。而「飯票」,只是這一大塊寳藏中的一個小區塊而已,而且更特別,它不管政策上的「停用」,從來就沒有被停止過的仍在使用,只要食堂存在,就需要「飯票」存在,只是,社會進步了,科技發達了,油印的小紙片再也看不見了,連高科技精製的小卡片也在漸漸的退伍了,今天在校園裡流行的「一卡通」,裡面就有「飯票」,刷一下就可以在餐廳裡吃飯了,肯定的,這還不會是終點,下一步變成什麼玩意兒,誰知道呢?
◆也算是「前言」
我要寫的內容關係著中國十幾億的老百姓近四十年的生活,而且大部份都跟吃吃喝喝的動作是密不可分的,特別在「中國糧票」收藏中,挑出了一堆「飯票 麵票 饅頭票」來細細的訴說這一段過去的事兒,談談食堂中糧票跟食客的酸甜苦辣,也讓更多的聽也沒聽過、見也沒見過「飯票」的現代人見識一下這些操縱了中國人民半輩子的小紙片兒。
◆什麼是「飯票」
簡單的說,「飯票」就是能夠憑以吃飯的票子;仔細的分析起來,「飯票」太複雜了,「飯票」的種類就有千千百百種,中國地大民族多,不是每個人都吃飯的,有人愛吃麵,有人要吃饅頭----都得要有對應的票子才能給不同的食品;也不是有飯票就能吃飽肚子的,飯票上是有「面額」的,有論斤兩計算的,論公克秤重量的,饅頭是算「個」的,偶而發現有麵條、稀做是以「碗」作單位計算的;也有特殊集會包餐制的飯票是以「餐」、「頓」、「天」來計算的。這還只是「飯票」的部份,吃飯沒有菜怎麼吃?飯票代表的是糧食,菜是副食,是次要的、可精可的,是要用錢買的,所以,「菜票」的面額是跟人民幣一樣,單位是「角」、「分」,很少用到「元」的;這也突顯了「菜票」的重要性,有的地區、有一段時期,「菜票」幾乎變成了代用貨幣,除了吃飯的時候點菜以外,還可以在食堂以外的店舖買貨品時代替現金付款用。
「飯票」(包括所有在食堂中使用的票子)的設計、紙張、尺寸、印刷、用字、字體、顏包------等等,都是沒在限制、規定的,因應使用單位的需要,可以自由發揮,非常的自由;有雙面印刷的,多半是只印正面的,或是在背面加蓋單位印章的;有的複雜精緻得跟鈔票一模一樣,有的又簡單得在一張白紙上用刻好的印章蓋幾個字,也算一張飯票了;飯票的大大小小,差異是很大的,有的大到半張信紙那麼大,小的又小得比一張郵票還小;製作(印刷)的方式,當然更是多采多樣的了,有用彩色、套色或單色精印的,更多的是只有文字用鉛字排版印刷的,有的地方限於物質條件的關係,連排鉛字版印刷都辦不到的窮鄉僻壤,用刻鋼版手工油印的也很多,更有木刻版、手寫版,油印加毛筆字手寫製成的,手寫加印章的------各出奇招,花樣多得不得了。
◆標準的「飯票」
任何一件收集品,到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歸類,但是,收集品本身沒有任何線索的時候,無法認清品種、來源、背景、價值,就沒有辦法分類歸檔,等於說,根本不知道是一件什麼東西;在收集飯票類的票品時,就常常會碰到這種情形。有時候收集到一張票子,上面只有「壹兩」二個字,看樣子是一枚「飯票」,票面上沒有可以使用的單位名稱,沒有品種,沒有日期,上面似乎蓋過一個印章,但是模糊淺淡得只看見一點點紅色,真的是亳無辦法辨認了,只好歸入了「三無票券檔」,這是一個暫時無法分類的檔案,等到將來再收集到同樣(或同類)的票券而上面有可辨認的線索時,再一齊整理歸類。
那麼,一枚標準的、最適合收藏者需要的「飯票」是什麼樣子呢?理想的是:票面的正面要有使用的單位名稱及食堂名字,使收集者可以據以查出縣份,票券的橫向分類多數人都是運用省、縣、鄉、村(或人民公社、大隊、分隊)來區分的;還希望票面上要有使用日期或發行日期,譬如「1956年製、限73年使用」之類的字樣,這樣就方便於縱向分類了。當然,一枚票子總得要告訴使用人,是飯票、菜票,還是湯麵票、肉包子票------,最好,票子的背面蓋一個可以看清楚文字的發票單位印章。至於票面上有沒有「毛主席語錄」或「最高指示」,也許會影響買賣價格的高低,倒不是收藏家重視的重點。
在鈔票、糧票的收藏來說,品相(新舊程度)的好壞是價值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但在飯票類這一領域內看法不同,一枚票子在經過機關發放(或出售)、使用人携帶、食堂內收取、回到管理機關若是不註銷銷毁的話,就是再度發放出來,在一定的效期以內(有的票子沒有日期或效期)可能會循徊好幾次到幾十次,再硬的紙張也會磨得沒有四角了,而且經過食堂工作人員難免沾上湯湯水水,品相是又髒又舊的;一般認為,這是正常的品相。現在收集市場有些飯票太新了,整捆整疊地碰都沒有人碰過的樣子,有的是從印刷廠倉庫中發現的,或是公司、機關儲藏室裡的存貨。沒有在食堂上流通過的樣子,就少了一份經過風浪的滄桑感覺,不是飯票應有的模樣。
一枚同版式的飯票到底可以發行到多少數量(鈔票和郵票所重視的發行量),還沒有發現到有文字資料討論這個問題,偶而在某一枚飯票下端看見「印刷25,000張」,真是驚喜,起碼有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數字。
有的飯票上有加印編號的,表示是數量是列入管理的,但不多見。
◆ 分門別類 挑肥撿瘦
在這裡介紹給大家欣賞的票品,都是個人幾十年來糧票類收集的「副產品」,在大家驚覺糧票是一類值得收藏的項目時,飯票只能算是「雜票」,沒有人特別重視,市場價格也較低,個人倒覺得飯票因為亳無規範而發展得可以「天馬行空」地多采多姿,又因為物資缺乏製作方面因陋就簡而添增的拙樸趣味,反而特別喜歡收集;再者,飯票票面資訊的欠缺而造成的漫無頭緒,雖然也很無奈,但偶有旁敲側擊發現端倪則更有喜出望外的樂趣。
飯票的收集分類整理比起糧票、布票來說,找不出順序、規範,不能按糧、布票的以省份、地區來劃分,只好先以食物類別粗分,再按設計、印刷、特殊用途等的組合來介紹;這都是一些多半以文字堆砌的小紙片,試圖儘量發掘出其中的故事和趣味,免得讀友看來索然無味。
▲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
這幾枚是很小、文字很簡單,但是票面上包含的資訊很完整的糧票,也可以說是較受收集者歡迎的飯票;首先,有發票子機關(或使用處)的名稱,其次,知道這是一枚飯票,而且註明了可以得到的份量,無論用的計量單位是「分」、是「斤」還是「碗」,可以吃到多少份量的飯,最後,票上有使用的時間,是那一年,或那一個月份。這五枚飯票是 (由上而下) :(一)1982年金卜糧所食堂飯票壹分,這是河南省汝南縣金卜鄉的「糧所食堂」的飯票,難得一個鄉村食堂的飯票能夠只以鉛字排版印製得這麼完整。(二)1960年銅仁區農村公共食堂飯票半市斤,這個年份的時代背景正趕上1958年下半年開始的開辦農村公共食堂大風潮,全國農民都不用自己做飯了,都湧進公共食堂吃飯。這個政策的起末和功過是另外一個故事,貴州省銅仁區的這枚飯票是這一套系列中的一枚,票面上的兩個方框框是用來填寫糧食種類和編號用的。此票是由設計圖製成膠版單色印刷。(三)紅衛食堂雜糧半碗(很特別的計量單位)1973年3月印,有印製的日期,應該就是使用的日期;紅衛食堂在陜西省銅川縣偏橋街道,票面上蓋了一個大長方形的「紅衛食堂」紅色印章,雖無飯票字樣,「雜糧」兩字已可代替。(四)1972年1月西安交大教工食堂粗糧壹兩,陝西省西安市交通大學的教職工作人員食堂一直到現在還有,是一個價廉物美很有名氣的食堂。此枚飯票是鉛字排版加框單色印刷在粉紅色薄紙上。(五)1959年駐馬店農具機械廠食堂飯票壹分加蓋紅印章壹角,在河南縣駐馬店市,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農具機械廠。
▲太簡化了的票子歸不了類
左邊的這一類票子是收集者最不願意見到的,每一枚票子最好是有四個要素,可是這裡的只有一項,或是二項,沒有食堂名稱就查不出發的源頭,只好在收藏夾中增列了一個「不可考」類別;沒有年份則排不出順序來,只有堆在一起了。票子上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計量單位,這個「單位」至少能幫助區分出是「飯票」還是「菜票」,飯票是用斤、兩來計算的,而菜票則用元、角、分。有的票子看起來設計精良,圖畫細緻美觀,又有清楚的《毛主席語錄》,可是只有「壹角」兩個字,叫收集者把這一枚歸到那裡去呢?
▲精緻得像鈔票一樣
雖然大部份的飯票類票子都比較簡單,其實也有極其慎重而印製得像鈔票一樣細緻的,右邊列出來的十幾枚,就是張張精采,都是按照印製鈔票的規格來設計的;(左排上起):(一)1958年12月1日荷澤縣人民委員會食堂午飯壹餐(加蓋)甲、(加蓋)粗餗二個,此枚餐券以紅色印在薄牛皮紙上,單面印刷,完全是鈔票的規格,計量單位「壹餐」印在左邊,字跡上被加蓋遮住不太看得清楚,右邊是荷澤風景很四邊是只有鈔票才用的細花紋粗框,四角以「午飯」二字壓角;另外還有二個加蓋,「甲」字可能是餐菜的等級,另一個加蓋長方形細框四個字「粗餗二個」,第二個字怎麼看都像是食字邊加一個「末」字,字典上沒這個字,可能是「饃」的簡體字。(二)坑口黑硐子食堂飯票叁分,坑口是廣州市芳村區的坑口村,此票無年份,深藍色印於厚模造紙上,計量單位置中及四周粗框都用細紋底很像是一枚小額鈔票。(三)1958年甘肅畜牧學校學生食堂捌市兩,深咖啡色印在楮色厚紙上,四角嵌「捌」字於寬邊細紋框中,很像一枚鈔票,因係食堂發放的斤兩票,認定是一枚飯票。(四)1965年七九七廠食堂伍分,綠色印製於楮色厚紙上,四邊有花框,四角嵌「五分」字樣,雙面印刷;此枚菜票上的七九七廠是指北京市朝陽區的「國營第七九七廠」,又名北京第一無線電器材廠。(五)1955年印歷城縣人民政府食堂陸佰圓(加蓋改)6分,也應是最早年份印行的飯票,原是老人民幣的面額,深綠色印在白色厚模造紙上,用紅色加蓋遮在原有面額上,圖案和花樣幾乎就是一枚鈔票的翻版。(右排)這一排六枚較小的票子也都是極像鈔票的飯票,尤其是第一枚,簡直精細得比許多鈔寶還要精緻;不過,票面的信息少,只看得出是面額「一斤」的飯票,要從背面蓋的一個印章,勉強讀出是「黔東南自治州化肥廠提發貨專用章」,才知道這個廠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票子沒有年份,但是底下有一行很小的字「十進位計算」,意思是這張飯票的一斤是「十兩」,而不是「十六兩」;中國的「衡器計量改革」是從1958年開始實施的,剛開始實施的時候才會在飯票上印字提醒,所以這枚飯票應是1958年印製的。這一排的另外五枚是1963年桂平江口供銷合作社飲食票壹兩、(背面印章)安陽市幹部療養院(正面)食堂飯票飯票貳(兩)、長沙市金江印刷廠供應飯票伍兩(無年份)、(背面印章)萬榮縣糧食局(正面)1955年7月外出工作飯食證叁市兩晉南專署糧食局印製、1958年蘭州工程局職工醫院食堂壹角。
▲飯麵種類很多很多
中國人餵飽肚子,北方人愛吃麵食,南方人吃飯,山東人喜歡饅頭,北京人啃窩窩頭------各個地域的食堂,當然得供應當地人的伙食,飯食方面花樣應該是最多樣的,但是反應在飯票上的不多,舉例如圖:(最上一條)通道臨口飯店白飯叁兩,藍色印在薄白紙上,四連枚外加存根聯,存根上還有編號,沒有日期;這家飯店是在湖南省懷化市通道縣臨口鎮。(第二個長條)國營天柱冷飲部凉稀飯壹碗,綠色印在白模造紙上,有存根聯及編號,無日期;此冷飲部在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天柱山。(左邊直型票)195?年靖江縣機關人員教師委托代膳證明單粥,綠色印在有格表格紙背面,加蓋「清江縣人民政府計劃供應專用印」紅色官防大印;靖江縣在江蘇省。(第三排左)1955年萊陽專區人民醫院飯票伍分,紀色印在厚牛皮紙上,加蓋藍色「細糧」及「新」字,細糧是指白米飯,萊陽縣在山東省。(第四排)1983年哈爾濱師範大學粗糧壹兩(或)一分五厘,深藍色印在粉紅色塑膠片上;哈爾濱師範大學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排右)1966年元月鹽城縣幹部招待所會議就餐券,黑紅雙色套印在白色卡紙上,有編號;鹽城縣屬江蘇省。
麵條種類雖不少,收集到的麵票不多;(左上)凉水井飯店麵粉壹碗(五連枚),紅色印在白紙上,有黑色編號,無年份;凉水井飯店在四川重慶市。(右上)(印章文字)北京市朝陽區和平中阿友好人民公社畜牧水產站食堂專用章麵貳兩,綠色印於白卡紙上,無年份;此人民公社在北京市東郊區金盞鄉。(下排左起一)1960年山西省交通廳公路局食堂白麵二兩,機製票面紫色印製於使用過帳冊紙頁上並有手寫帳目,中間加鉛字印綠色字,再加蓋「山西省交通廳公路局總務科」印章。(二)1986年紡織設計院食堂代麵券壹兩,紅綠二色印製於淺綠色軟塑膠片上。(三)(背面印章文字)國營文安縣小務農場粉絲加工廠麵粉貳兩,綠色印於粗卡紙上,有《語錄》,無年份;文安縣在河北省。(四)沙飲總店餛飩1兩,黑色印於單面紅紙上,無年份;沙飲總店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
▲饅頭和饃饃及其他
飯是人人天天要吃的,北方人沒饅頭 不飽,新疆人就愛吃饃饃,老北京喜歡窩窩頭------食堂裡就得供應大家吃得慣的食物,所以,飯票以外,這幾類的票子不少。左排帶中排第四枚有六枚饅頭票,發行的地點包括湖南、貴州、江西、江蘇等地的都有。饃票只得三枚,新彊二枚、甘肅一枚,有一枚是「細饃」。窩窩頭在飯票上都寫「窩頭」,有一枚寫的是「食堂飯票窩頭拾個」,這可不是一個人一頓吃得了的,大概是集體用的,沒日期、沒發行處;另一枚 很有意思,是「天津市公私合營自行車車閘車鎖廠職工食堂飯菜票憑票領取白飯壹碗(五分)」很淺色的黑色小字印在白色卡紙上,應該是很清楚的,但是用得很舊了紙已發黃,又有三層加蓋,一個大圓紅色印章,另再重叠一個由四個粗體楷書深紫色的大字「窩頭壹個」的印章,猜想本來有「白飯壹碗」四個小字可是完全看不見了;此票沒有年份,只加蓋一個很大的「11月」紅章,票的四邊殘破發毛,又有一些綠色的痕跡,不知是故意製作的還是不小心染上去的。右上角一枚是「山東省水利廳工程局第二水利工作隊飯票陸分」,像鈔票一樣的設計綠色印在白厚紙上,加蓋一為藍字「山東省水利廳機關食堂」,一為紅字「薯類」,說明此飯票只能吃紅薯。右下角一枚是新疆特有的饢票:「鄯善縣紅旗供銷社食堂饢0.12」,此票是中文和維吾爾文並用,但是太簡略了,「0.12」的單位應是公斤,有編號,無年份。饢是新疆各民族喜愛的主要麵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種。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饢」字源於波斯語,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
▲飯票之外的飯票
「飯票」是一枚能夠餵飽肚子的憑證,更有許多不同的名稱,目標都是一樣的,要飽餐一頓。先介紹一類特訂日期、特別用途的短期飯票:「1970年上半年全國金屬預撥訂貨會議餐證」,分早、中、晚三種餐別,鉛字排版印在不同顏色的紙上,每一種餐別六枚連在一起,每枚的左邊五分之二位置是《毛主席語錄》,很特別的是所選的語錄不是「應付公事」式的千篇一律那幾個字,而是每枚所印的都不同,至少是花了一點心思的;發票的單位是(在印章上)「河南省新鄉地區革命委員會招待所」。
現在介紹幾枚零碎的飯票類餐券,有幾枚還蠻特別的。(上排左)「1958年河南省新鄉專區馬工頓餐憑證」,猛一看還真看不懂是什麼票子,幸虧下面有說明文字三行,其中二行是「每證只限一人一餐 只限途中食堂使用」,這就瞭解了是馬匹或馬車運送貨物,旅途中馬伕要吃飯時任何食堂都得接受此證,憑證供應。(上排中)「1968年11月20日北京市飲食業飯費報銷憑證正餐一頓(按規定標準報銷。飯費不足二角的,不給此證。)經北京市稅務局批准印製」,票子頂端還有長達四行的「最高指示」,這一大堆字黑色印在薄模造紙上,只有6位數的編號是紅色的。(上排右)「1968年7月印市革委機關食堂餐證」,上端有三行「最高指示」,黑色印在牛皮紙上,較大張,正面要填姓名、部別、編號,背面有月份及1-12字樣,可見得這枚餐證是要使用一年的。(中排左)196 ◇年長沙市服務公司旅館總店開餐證明糧票4兩金額叁角整」,黑色印在黃色薄紙上,另有6位數紅色編號及加蓋「寄存收據伍分」,左小半為「開餐聯」,文字全部相同。(左中下)「縣委幹部學習班餐證」,就這麼簡單的九個字,沒有年份,沒在來源,有一個大紅印章上面什麼字都看不清楚,票子上端有一行「毛主席教導」,所用的字比全部餐證上的字還要多。(下排左)「炊事費收據信陽專商業局招待所一餐壹分」黑色印在藍色薄紙上,紅色加蓋「叁」字,無年份。(下排中)「天門縣革委會岳口招待所特灶正餐」,綠色字印在白紙上,有語錄,無年份;天門縣屬湖北省。(右下三枚) 「天門縣革委會岳口招待所進餐券」一組三枚以不同顏色薄紙印刷,有語錄,無年份,很特別的是藍色那一枚進餐券是「加飯票」,為大胃口的人用的。
一張很特別的飯票小版張,「板峪礦區炬光飯證」壹分至壹角五個不同票額共10枚一版,全版約信紙大小,特別的是用手工油印在牛皮紙上,背面是用過寫有很多字的紙張。(41.5KB)
▲蛛絲馬跡尋覓源頭
有一類飯票太簡略了,多半是印刷廠印好的成的,分售給食堂去使用,並不是專門替某公司或某食堂訂購的,所以票面上沒有食堂名稱,全靠在飯票背面加蓋公司、企業或食堂的印章來證明這枚飯票的來頭;可是,對飯票作蓋章動作的人,並不是很認真,可能是要蓋印的飯票太多了,蓋印的速度太快了,結果沒有一枚是蓋得清清楚楚的,這對收集飯票者想要找出票子的源頭可難了;左邊一行一共有七枚飯票,看正面圖案和加蓋的私章,七枚不同面額肯定是同一家食堂的飯票,但是背面的印章在仔細的辨認之下,一枚也只能認出一、二個字,好不容易才拚凑出「河南省地質礦產勘察開發局工程隊」,駐地在河南省鄭州市。(右行前二枚)此二枚飯票正面雖有「福州泉州市曙光冲印社出品」一行小字只是指飯票的印製而已,從印章上辨認出來的字跡是「平興縣人民公社玉皇廟村委員會」,這才是此二枚飯票的源頭;平興縣在河南省。(右所第三、四枚)「(背面印章)洮安縣安定公社中心校食堂票伍兩、壹斤」。(右行第五枚)票面上只有「糧票貳兩」四個字,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地方的糧票?幸虧有一個印章:「崗李公社賈坡大隊」,崗李人民公社在河南省尉氏縣崗李村;印章上還有三個字「准報銷」,證明這枚票子不是糧票,是可以報帳的飯票。(右行第六枚)「六冶二公司食堂壹分」黑色鉛字排版印在牛皮紙上,源頭的公司名稱太簡略了,好在還查得出來,是「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六冶第二工程公司」簡稱「六冶二公司」,公司在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區。(右下角)很漂亮的一枚直型菜票,長沙市一家印刷廠印製的,(背面印章)「益華苧麻紡織有限公司」,公司在湖南省益陽市。
當然,製作發行飯票的人,不會考慮到將來收藏家的需要的,一定要自行在票證有限的蛛絲馬跡中去尋覓。有一本罕見的「飯票購買證」,被使用了好幾年了,又髒又舊,是「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所」發出的,封面裡有「195◇年發」,在內頁使用記錄的角落上發現寫了一個小小的「62年」,再往前搜尋就可以算出,是1961年4月開始使用的;此證為128開小本,有24頁,在封底裡有一頁的「使用規則」,其中「(二)購買飯票時,自行填好數字每月需用數,要一次購買。」再隨便查一下這位使用人的記錄,他在1962年11月「自行填好」的數字是「11日1日細糧票22斤金額3.96元、粗糧票11斤金額1.65元、菜票3元、合計8.61元」,每個月的第一天就要算好這一個月要吃多少飯和菜,真是不可思議的事;「規則」的(四)是:「如調動工作時,須將本證交回食堂。」表示這一切運作都是列管的;此食堂在山東省濟南市。
▲背景也有可觀之處
飯票不是屬於國家、政府、官方的票證,發行單位當然也有大公司、大企業,有時候小到食堂、飯店也可以製作、發行,所以很簡略、很粗糙的出品很多,而且,為了節省,多半是只有正面,背面空白;當然也有特殊的,背面也不放過利用價值,印些規定、說明;此處選了一些飯票背面的「風景」,也有看頭。左行三枚皆用來印製說明,上枚是「1952年製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司令部飯票壹天」,大型而像一張直型鈔票一樣的飯票,此票的一大特色是全部用繁體字,包括背面的五條說明文字在內。中國官方的《漢字簡化方案》是1956年1月31日才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在這之前的文字運用,當然還是繁體字。飯票背面的說明文字:「二、此票限于吃飯,不得兌換現品及買賣和兌換其他物品。三、此票收發不分大、中、小灶均按二十六兩計算。」以及:「五、此票以關內十六兩秤計算之。」這些說明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些訊息,譬如,中國建國初期食堂內的餐食是分大、中、小灶的,也就是分上、中、下三等。(左行中)「1960年蘭新無線電廠糧票貳市兩肆分」,背面說明這是一段「流動券」是既可以作飯票也可以當菜票,更可以買饅頭,說明有:「1.本券只限在本食堂使用,購買饅飯。2.本券是按十進位標準,每可頂十六進位的1.6兩kg。」另二則是一般的規定,該廠在甘肅省蘭州市。(左行下)「1957年進口大樓管委會食堂主食飯票陸分」,背面是「註意事項」四則,都是一般規定;「進口大樓」在北京市海淀區甘家口街。(中行上)這是一枚很普通的飯票,只是看起來像鈔票一樣的精緻,而且背面也像鈔票,來源從一枚小小的印章看,是「一四五廠行政科職工食堂」,仔細一查才知道,來頭不小,原來就是「石家莊印鈔有限公司」,前身稱為「國營一四五廠」,怪不得飯票印得會跟鈔票一樣哩。(中行中)及(右行中)連續介紹二枚完全不相干的飯票和菜票,但是卻有出奇的相似處,一枚是「1972年國營東河公司五○一廠飯票四兩」,另一枚直型的是「1991年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菜票壹角」,此處看見的並不是將同一個票面連印二次,而是正面跟背面完全一樣,而是二枚票子的使用時間相差十九年,竟然用了相同的設計,真是不可思議。(中行下)「1951年山東濟南生運公司招待飯票」是一類很罕見的飯票,可能是專營有集體活動時的餐飲公司,必須要有預訂才製作餐菜,正面新有二則「註意事項」:「無負責人蓋章恕不備飯。一等客飯須在開飯前一點鐘通知否則無效。背面更特別,等於是訂單、菜單和價目表,這一枚「飯票」是要供應二名工人的普通餐點,主菜是六千元(老版人民幣),再加一盤煎魚,要外加作料二千元和白糖一千元。(右行上及下)這三枚飯票都是印在用過的紙張背面的:「秋坪人民公社紅旗大隊食堂飯票拾貳兩一九五八年十一月」、「紅旗人民公社飯票」無年份、「食堂飯票貳兩」無來源、無年份;想像得出來,越是小地方的食堂資源越困苦,連印飯票的紙張都找不到新紙,不過,這也反映出那一個時代的困苦和特殊的食堂文化。
▲飯票像版畫一樣精采
有一枚飯票,不得不稱讚簡直是一幅版畫。這一枚菜票很大,寬16公分、高11.5公分,字不多:「崇德職校肉卷0.02市斤一九六八最高指示:造反有理」,特別之處是全張是用木刻版畫的技法製作,右側刻有一隻豬,刀法拙樸有力,左側的斤兩數字外加隋圓粗框,框內空白處還留有一些刀痕,造成了一些斑剝效果,整個外框很粗獷,字體也故意用了粗宋、黑體、隸書和行草四種,都是有意的安排;黑色油墨手工壓印在薄紙上,壓印的力道並不太大,使得墨色留有飛白效果,更有金石味;票中有一圓印章,依稀有「付訖」二字,應該有一些特別的設計,可惜看不太清楚。「崇德職校」可能是遼寧省瀋陽市「崇德教育發展公司」,其屬下有一所職業學校。
▲菜票超越了菜票的作用
有年份的菜票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但是在沒有印上年份的菜票中肯定會有早於這個年份的,只是無從考據;最晚的發現有2009年的菜票,還有一個旁證是各省各大都市的印刷廠、廣告公司都有在推銷他們設計精美、印製精良的菜票,可見得現在還是很流行的。
由於菜票有強勢地穩定流行作用,使得慢慢地超越了只能在「食堂中買菜吃」的本身價值了。菜票使用得數量大的地方,尤其是大學附近,各類店家(多半為吃食生意者)看準了消費者可能身上沒有多餘的人民幣,可是一定有夠用的菜票,於是打出了「菜票也可以消費」的招徠手法,吸收消費者手中的菜票,然後到學校的出納部門換回人民幣。如此一來,菜票搖身一變成為貨幣了。
但是,菜票倒底不是人民幣。菜票的「壽命」是操在印製發行的單位(學校、公司------)手上的,用舊了是說換就換的,到時候佈告欄貼一張告示:「菜票下個月起更換新版,舊版一律作廢,未用完者可退錢或換新版繼續使用。」這個告示對學生或員工絲毫沒有影響,可是街上的商店有的持有大量菜票的商人可麻煩了,他們必須立即全部換成人民幣,否則就變成廢紙了。
問題是,學校的菜票必須要學生才能兌換,工廠的菜票必須員工才可以兌換,要學生或員工幫忙總得要給點甜頭才能順利呀?於是,有的飯店使出每十元人民幣換十一元菜票的手腕爭取學生幫忙,到了時間緊迫的時候,更祭出十元錢換十五元菜票大犧牲來。菜票大貶值,學生發小財,商家大失血,消費者撿到便宜。
菜票就靠本身的小巧、便宜、信用穩定變成了單位(尤其是大學校園)中的強勢「貨幣」,除了在食堂中必須使用之外,校園中繳圖書館罰款、福利商店支付貨款、同學間借貸償還等等,一律可以用菜票1:1的代替人民幣付款,任何單位收到菜票之後,都可以到後勤單位分亳不差的取回人民幣。這樣看起來,菜票就是「校幣」,是不折不扣的人民幣代金券。
對發行菜票的單位(無論是學校或工廠)來說,甚至於是比人民幣更受歡迎的「貨幣」,因為,菜票的製作紙質太差、票幅太小、使用頻繁,經常會被忘記在口袋中洗衣服時一洗就爛了,更容易遺失、破損,發行單位就會因此而回收少掉一定的比例,因發行而收換的人民幣沒有被兌換回去,這就是合法的利潤;發行單位何樂而不為呢?
菜票為什麼會在飯票、開水票之間脫穎而出而成為人民幣的代金券,只是因為票面的價值計算單位。飯票多半以「兩」為計算單位,開水票以「壺」或「瓶」為計算單位,只有菜票的計算單位是與流通的人民幣是相等的,菜票上寫的是「一分」就等於人民幣一分,一角的菜票就有人民幣一角的實際價值。所以,在許多場合,菜票就是人民幣。
▲從喝的水到用的水都得要票
生存的三大需要是陽光、空氣、水,陽光和空氣是沒有計量單位的,可是水可以計算,用瓶裝叫一瓶,用桶子提是一桶,所以也可以有票子。關於跟水有關的票子,收集到的計有:開水票、茶水票、茶票、水票、熱水票、取水票、洗水票、供水證;相信還有其他沒有收集到的名稱。開水票最普遍,公私企業、學校、人民公社、醫院、工廠的食堂都供應開水,這是中國人已經習慣了上百年的飲料,即使不是喝滾燙的熱開水,也是要喝溫開水、白開水、冷開水、冰開水,開水票的計量單位,大多數以「瓶」計算,「瓶」是指熱水瓶,以前很多家庭一定會有的那種真空玻璃膽製成的暖水瓶,有三磅、五磅等不同的容量,滾燙的開水灌進去,温度可以保持大半天;也有的開水票是以錢數計量的,一瓶開水在五○年代多半賣一分錢,後來也有賣五分、壹角的,左上角那三枚連在一起的「糖酒市場開水票」竟然是「三角」,大概是物價逐年上漲的關係吧。開水票除了食堂供應之外,還有專門供應的小鋪子,最早叫「老虎灶」,是泥土爐子大鐵鍋,用稻穀或木材燒火,早就沒了,最後一間在南京市,十幾年前拆除的時候還上了報哩。還有一種茶水票或茶票,也是一瓶一瓶賣的,也有一分錢一瓶的記錄。有一枚油印的熱水票「工人醫院熱水票人民幣五厘憑票取水一面盆」,大概是住院病患要用熱水洗把臉、擦個澡用的。洗水票是論桶的,水票是壹擔壹擔算的。另一種(見右上角)供水證,是自來水公司提供的,每枚堂角,没供應的量,票上的文字是中文和維吾爾語的拚音文字,倒很少見,新疆的票子用中文和維吾爾文是常見的,譬如右行第三枚「新疆廣播局開水票壹分」就是用的維吾爾文。
特別介紹二種水票,是因為票幅的面積太大,不能跟上面那些小得跟郵票一樣的小票子拚在一起展示意圖,一是「內蒙古自治區准格條旗薛家灣商店水票」16枚小版張,票上有油印的「水票」12枚和「水票大桶」4枚,每枚都蓋有清晰的印章,像信紙這麼大的白紙(已舊得發黄)、邊角破損,不失為一版值得珍藏的文物,因為製作精細負責、整齊美觀;另一張是「湘潭柴油機廠冷飲部冰水票貳公斤」,很奇怪的種類、很奇怪的計量單位,很少以重量來計算水的,算是開了眼界。
▲一枚飯票可以印到多少張
要想瞭解一下,食堂發行的飯票每一枚到底印刷了多少?其實這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問題,印製量的多少不會影響到市場收藏價值的高低,只是想知道一下而已。引不起共鳴,只好自己來想辦法了。有的飯、菜票有編號,編號總是從1開始的吧,四位數、五位數的編號較普遍,譬如,右行的「三明市印刷廠食堂飯票」貳兩的編號是19647號、肆兩是10000號、陸兩是11283號,這幾枚飯票至少印製了一萬枚以上了;又如最上面一條「凉水井飯店粉麵壹碗」的五連枚飯票編號都是一樣的,表示每一個編號是一條五枚,號碼已編到26160號,表示已用出去130800枚了;這只是一個理論根據,不敢說就是事實。
另外一組飯票是個很確定的事實,這些票子上都註明了發行量,不過,這種飯票很少。左邊這一行五枚票子是1986年「上砂廠浦東食堂」的飯、菜票,是在硬塑膠片上以微凸做出文字和圖像,此處以掃描方式製成圖片,很不容易看清楚,(從上而下)第一枚紅色是伍兩飯票4萬枚;第二枚藍色壹兩飯票9千枚;第三故淺藍色壹分菜票3萬枚;第四枚淺紫色伍分菜票2萬枚;第五枚黄色貳角菜票6萬枚;票子發行的數字是不同的,可見得是根據使用率來决定的。(右上角)「青紡機械廠職工食堂粗糧飯票肆兩」,使用得很舊了,下端有一行很小的字「起自 1969.3.1.印製80,000張」,很大的印量,再看牛皮紙被使用的情形,肯定是被重覆使用了幾十次以上了,這樣略略估計這家食堂的供應量,真是一個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了。下面還有一枚直型的「紡機職工食堂粗糧飯票貳兩」,應是同一食堂而名稱略有不同,下面的小字是「1965年9月印製40,000張」,「青紡」即青島紡織機械廠,在山東省青島市四方區。中心那一枚是「1974年姜埝水爐業開水拾瓶」,這一枚也有發行數字是10萬枚;姜埝就是山東省臨沂市費縣竹園鄉姜埝村,但是一個鄉村的「水爐業」能夠印製可出售到一百萬瓶開水的票子,也是難以置信的。最下面的一枚是「霞浦縣幹部招待所食堂飯票肆大兩」,也是在最下端印有一行小字「1965年1月1000張」,霞浦縣在福建省;這一組舉例的圖片說明飯票的發行數字是非常懸殊的。
再介紹一張小版張「1960年銅仁區農村公共食堂飯票貳市两」,全版三十枚,也曾收集過多枚同類的零碎飯票,總覺得票子中間兩邊各有一個方框,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只到收集了這個小版張才瞭解,原來是填寫編號用的;這一版的票子,編號從121號開始到150號,左邊的空框是填飯食的類別,這一版是雜糧,寫了一個「雜」字,是用毛筆逐枚填寫,真是一個「大工程」,而只有這一版,也估不出什麼發行數字了。
▲油印機時代的蠟紙出版文化
現在七、八十歲老人的少年時代,才經歷過油印機是印刷大幫手的蠟紙版文化生活,那時候,除了報紙、書籍才用鉛字印刷之外,機關公文、學校教材,多半都用鋼針筆、鋼版刻寫在蠟紙上,用手推滾筒在油印機上印出來,就算是很進步的出版了。尤其是在小城鎮、小鄉村裡,很多公文書、文化活動都是依靠油印機來作傳播的,食堂的飯、菜票運用油印設備來印製,是很普遍的。油印機印刷有一個先天性的缺陷,就是數量受到限制,一份刻畫好的蠟紙放進油印機上的絲網版上之後,連續印十幾次應該沒有問題,但是印四、五十張就很勉強了,而且越到後面品質越差。用油印機印出來的票子,數量上是非常有限的,跟鉛字排版或膠版印刷動輒數千、數萬枚的印量是有天壤之別的,因此,油印票券是物以稀為貴,應是更有價值的收藏品。本文前面曾介紹過二件小版張「板峪礦區炬光飯證」及「內蒙古自治區准格條旗薛家灣商店水票」,是較罕見的飯票類藏品,此處再選出一些單枚油印飯、菜票介紹:(上排)三枚都是新疆烏魯木齊的飯票,左枚是「烏魯木齊縣鑽井隊食堂細糧200克」,全用漢字,上下加了花邊,用深紅色油墨印刷,看起來清爽、漂亮,可惜沒有年份;中枚是一枚全用維吾爾文組成(只有「公分」二個漢字)的飯票,四周加了細花邊,字跡有分粗細,也算是精心設計;(第二排中)這是一枚年份相當早期的油印飯票「忻縣專區寧武縣下鄉幹部飯食證原糧壹斤四兩五五年一月一日施用」,小小一枚油印票顯示出數項特點:一、字體全部是繁體字,難怪,中國的「漢字簡化方案」是在1956年才開始實施的;二、註明是「原糧」,原糧又稱「自然糧」,一般是指未經加工帶殼帶皮糧食的統稱,這怎麼吃呀?換成白米飯肯定在份量上又得打個折扣了;這是在其他飯票上很少用到的糧食類別長;三、此票是在1955年年初就開始用的,當時糧票還沒有開始發行,糧票是1955年10月才開始有第一枚「全國通用糧票」的,所以這一枚票子也算是開風氣之先了。(第四排中)「1959年晉源東街營區飯票肆兩」油印飯票印在有字跡的廢紙背面,紙質非常粗糙,但是這張票子刻意想製作得像一枚鈔票一樣,四邊有花框,中心有花紋,四角還嵌了花邊的「肆」字,下端的年份數字,都是鈔票的規格,雖是油印票印得並不漂亮,想想在物力維艱的文革初期,手工刻寫出這樣一枚飯票來,已是難能可貴了。
▲從帳單讀出來的食堂菜單
我們看過了各式各樣的飯票,又見到過很多菜票,但是,食堂裡供應的是什麼菜,有沒有肉、雞、魚、海鮮,從簡簡單單的菜票上可看出來。很巧,在收集飯票的同時,接觸到一份食堂的伙食報表,真是如獲至寶,報表的逐項詳細內容,等於是一盤一盤的炒菜端到了面前。這份報表是「景德鎮市商業管理局附設三食堂伙食公布表」,時間是1961年10月31日,表格用的是16開薄紙一大張,帳冊式的表格和固定文字、項目是用油印機印好的,每日的數據再用複寫紙手填複製戍若干份;收藏的這一份共有四份表格,有興趣的只有一頁,就是包括食堂每天使用的「實物名稱」和「今日實際消耗量」的那一份;首先,想在報表上查出來三個食堂有多少人吃飯,四大頁的文字、數字間抽絲剝繭,查不出有多少人吃飯的記錄;突然想到,何不在用糧上面研究呢?在「今日實際消耗量」的大米項目下,當天用糧是2,605斤,再從1961年糧票配給量的資料上去找,資料很亂,有的說成人每人每天配給7兩,也有說10兩、12兩的,從最高的量去計算,這三個食堂一天有868人用餐。再看看他們一天的其他消耗,比較重要的是:小猪1隻、豬肉142.5斤、小豬1隻、小雞2隻、糟魚29斤、鹹魚15.5斤、鮮魚39斤、豆乾50斤、豆豉6斤、腐竹7斤、腐乳200塊等等,其他還有調味料、木柴等,這裡面沒有蔬菜瓜果類,可能是自已種植吧;其中既有豬肉又買了一隻小豬,而且價格只有20.78元,可能是買來飼養的,小雞也是如此;這樣看起來,有魚、有肉,可以作一盤豉椒蒸魚、一盤香乾肉絲,再配二樣蔬菜,就是很不錯的一餐了。
▲《毛主席語錄》無所不在
《毛主席語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編輯出版,文化大革命期間風靡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毛澤東主席銘言、警句的選編本。發行量高達50億冊,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聖經》)。因為最流行的版本用紅色封面包裝,又是紅色領袖的經典言論,所以,文化大革命中被普遍稱為《紅寶書》。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人人對此記憶深刻。在那個時代的生活裡,人民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但《紅寶書》不可不讀,大街小巷抬頭一看到處都有《毛語錄》,公文來往、書本簿冊、收據借條一定得帶一條,糧票飯票面積雖小流通廣泛怎麽能少得了《語錄》呢。飯票面積小,所以安排的語錄多半也是很短小的,最常被用到的是「要鬥私,批修。」和「為人民服務」,有一組「哈絹食堂伍分」菜票只有六個字,票面的語錄用字還更多哩;看起來,添印語錄有一點「應付公事」的感覺,語錄的用語跟飯票的內容毫無關係,假如是為了宣導政令,用「學人民服務」或「要節約鬧革命」等是蠻合適的,用「要鬥私,批修。」對普通老百姓來講,能瞭解的人就太少了。「鬥私批修」是文革時期最夯的名之一,最先出現在1967年10月6白《人民日報》的社論中,「鬥私」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自己頭腦中的「私心」去鬥爭;「批修」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去反對修正主義;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鬥私批修」,全國掀起熱潮。
另外一組飯票上的《語錄》用的字數較多,是真正在宣導毛澤東思想的作法,所刊出的兩種票子上的語錄是經過思考而印上去的;「北京市飲食業飯費報銷憑證」更「奇兵突出」的刊印了林彪最著名的句子「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林彪」林彪出事之後,大家趕緊把《毛主席語錄》書中林彪那一頁的題詞撕掉,不知道「北京飲食業」有沒有也趕緊處理一下。(右下)小本子是「兵團建工師鋼鐵廠食堂糧食供應證」封面上端印了一段《毛主席語錄》,肯定是每一個國家都可以適用的:「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鬥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兵團駐在新疆烏魯木齊市。
◆後語
在中國大陸轟轟烈烈使用了38年的糧票(糧票是泛稱,包括了所有的票證。)終於在1993年宣布全面停用,當時就有人分析,這個小小的票子不會被消滅的,只是步上了另外一個旅程,而是永遠永遠被收集、被收藏、被尋覓、被研究,成為更多人的瑰寶。而「飯票」,只是這一大塊寳藏中的一個小區塊而已,而且更特別,它不管政策上的「停用」,從來就沒有被停止過的仍在使用,只要食堂存在,就需要「飯票」存在,只是,社會進步了,科技發達了,油印的小紙片再也看不見了,連高科技精製的小卡片也在漸漸的退伍了,今天在校園裡流行的「一卡通」,裡面就有「飯票」,刷一下就可以在餐廳裡吃飯了,肯定的,這還不會是終點,下一步變成什麼玩意兒,誰知道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