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05-1五月神佛誕辰

初一日    南極長生帝君誕辰

    民間常將南斗星與南極星視為一個,而作為壽星崇拜,其實南斗有六星,主祿壽,南極則一星,主福壽。南極老人星是指二十八星宿的角和亢這二宿,被認為是二十八宿之長,也被稱為壽星,據說在戰亂或是治安不好的時候,這兩顆星不會出現,等到天下太平的時候才看得見。因此人們一看到此星出現,就會競相祈求降福和長壽,而代代的皇帝們,也都會設壽星祠,或壽星壇,來祭拜此神,祈求天下太平。另一方面,把此星加以神格化的南極老人,也被認為是司掌人類幸福和長壽之神,人們都會向祂祈求幸福和長壽。
    壽星古指二十八宿的東方角、亢二宿,因位於列宿之首,故名壽。壽星的另一含義,是指屬於西宮的南極老人星。古代立祠奉祀的壽星是指南極老人星,古人將南極老人星與國家的命運聯繫起來,認為老人星「為人主占壽命延長之應。見,國長命,故謂之壽昌,天下安寧;不見,人主憂也。」所以秦時有壽星祠,用以祈福延祚。後來壽星被視為主人間壽夭之神,所以東漢時將祭祀老人星與敬老活動聯繫起來。《後漢書。禮儀志》載:「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於國都南郊老人廟。」
    秦漢以來,歷代上朝都將祭祀老人星,列入國家祀典,至明代始罷。但唐宋時已經不知壽星的原始意義了,認為壽星就是指角、亢二宿與老人星,故將二者合在一起祭祀。《 通典。禮四 》:「大唐開元24年7月,勑宜令所司特置壽星壇,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二宿。」
    ▲左圖:山西省平陸縣黃河北岸永樂宮壁畫中的南極長生帝君繪像。左二圖: 即俗稱南極星君也。《史記天官書》:「狼比有大星,曰南極老人」,又《觀象玩占》云:「南極老人星主壽考」《正義》云:「角亢在辰為壽星,三月之時,萬物始生,建于春氣,布養各盡其性,不罹災天,故壽。」俗以為壽星明現,天下理安。若備醴祭告,可得福享壽,故南極曰長生大帝,而總禦萬靈也。右二圖:南極長生帝君繪像。右圖:二十八宿中的「角」,就是龍角。「亢」,就是龍的咽喉。


初一日    平仲節仙翁昇仙

    《曆世真仙體道通鑒》:西晉時河中(今山西永濟縣)人。因避戰亂隱於括蒼山,師事宋君、修煉存心明鏡之法。精勤修行四十五年,於晉穆帝永和元年得道仙去。
    平仲節仙翁:《神仙傳》括蒼山有學道者平仲節,河中人。以大胡亂中國時來。渡江入括蒼山,受師宋君,存心鏡之道,具百神,行洞房事,如此積四十五年。中有精思,身形更少,體有真氣。晉穆帝永和元年五月一日,中央黃老君,遣迎,即日乘雲駕龍,白日升天。今在滄浪雲臺(河中-今山西省永濟鄉,括蒼山主峰在浙江省仙居縣東南,別稱真隱山,天鼻山。)
    ▲傳說中平仲節飛升的括蒼山是浙江名山之一,山勢雄拔陡絕,峰巒疊障。山上長年雲霧繚繞,盤山公路自白雲深處旋繞而下,勝似錦帶飄舞與碧海、藍天相映,山海奇觀。

初一日    東方朔仙翁誕辰

    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人。性詼諧幽默,善辭賦,武帝時大臣、文學家。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也給漢武帝上書,上書用了三千片竹簡,兩個人才扛得起,武帝讀了二個月才讀完。在自我推薦書中,他說:「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養長大成人。我十三歲才讀書,勤學刻苦,三個冬天讀的文史書籍已夠用了。十五歲學擊劍,十六歲學《詩》,《書》,讀了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學孫吳兵法和戰陣的擺布,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
    東方朔的散文賦以上述兩篇最著名。現存作品十八篇,以《七諫》、《答客難》最著名。《七諫》借屈原的身世寫自己的不遇,表白對國君的誠貞。《答客難》用滑稽口吻說明了專制君主愚弄臣下的把戲,反映了當時政治上的混亂。兩篇雖不以賦標題。實際上卻是賦體。屬於神話傳說的《神異經》、《海內十洲記》,雖題為東方朔撰,實際上是偽託。
    ▲東方朔繪像。中圖為東方朔最著名的散文賦《答客難》。

初一日    陶宏景仙翁誕辰

    陶弘景(452-536),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梁著名的醫學家、道家學者和文學家。精通棋術,善彈琴,也是個書法家,故被稱為「山中宰相」。《梁書》中有《陶弘景傳》。
    陶弘景曾任大官,但後來看破紅塵,棄官去了山裡隱居修道。當時的梁武帝每遇國家大事,就去山中尋訪,與其商討國事,當人就稱陶弘景「山中宰相」,故得名。
    陶弘景也是著名的醫學家,對中醫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心得經驗,比較全面地總結了如何養生,著有《養性延命錄》。陶弘景對中醫藥物分類法做了改進創新。還著有《本草經集注》、《名醫別錄》等。
    他是道教上清派的領袖人物,但兼修儒、佛、道。仿照佛經的格式編纂道經,全面承襲佛教的科儀、咒術、梵唄等宗教形式,系統地改造了道教,如仿《佛說四十二章經》造出旨在規範道教戒律的《真誥》。
    《南史陶弘景傳》載其臨終遺令:「既沒不須沐浴,不須施床,止兩重席於地,因所著舊衣上加生裙及臂衣 ,冠巾法服,左肘錄鈴,右肘藥鈴,佩符絡左腋下,繞腰穿環結於前,釵符於髻上,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明器有車馬。」
    姚思廉《梁書》說他:「善闢谷導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壯容。深慕張良之為人,云古賢莫比,曾夢佛授其菩提記,名為勝力菩薩。乃詣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最後皈依佛門。
    陶弘景堪稱得上是中國醫藥學史上對本草學進行系統整理,並加以創造性地發揮的第一人。 陶弘景在醫藥方面的最大貢獻,是對《神農本草經》的科學整理。《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代以前積累的藥物知識,共收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成上、中、下三品。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產地、性質、採集和主治的病症,都作了詳細的記載。對各種藥物如何配合以及簡單的製劑,都做了概述。但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到了南北朝時期,漢代的這本《神農本草經》,不僅輾轉傳抄,「遺誤相繼,字義殘缺」,而且內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實際的需要。 因此,陶弘景便對本草學做了一次較全面的總結。他從自己《名醫別錄》篇中挑選出了三百六十五種新品種附入《神農本草經》,使原書只有三百六十五種的藥物增加到七百三十種,並予以一一訂正、調整、分類注釋,編成《本草經集注》一書。
    ▲左圖:澄心寺位於橫山南麓十保山西側,前身隱居院,因南朝齊梁間「山中宰相」陶宏景在此隱居而聞名。左二圖: 紫蘇,又名蘇子、蘇麻等。種植歷史悠久,初始見於公元前二世紀《詩經爾雅》,南北朝陶宏景著《名醫別錄》曾載蘇子製油,曰:「笮其子作油,日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斷谷亦用之。」右二圖:茅山石壁上所刻詩人陶宏景詩句。右圖:梁陶宏景注《鬼谷子》三卷。


初一日    五年千歲封千歲誕辰

    五年千歲 封千歲為「未年」的值年歲科監科主神,是五年千歲十二王爺中的「三番王爺〈侯、封、譚〉」之一,亦是五年千歲中排行第八位的王爺,也是番邦人氏的王爺,其聖誕千秋日為農曆五月一日 。
    「封千歲」之神歷由來,眾說紛紜,也無從考證。依據《道經藏》法海遺書第三五部中的記載,商朝紂王暴政,民不聊生,周武王興師伐之朝綱大振,有十二位金蘭異姓兄弟,原本是天皇十二帝〈老君弟子康續步下十二巨人〉,奉玉旨轉世降生,皆為進京求功名,途中奇逢結同盟,商紂時代,中心輔殷,旋因為國成仁,英烈永垂萬世,周武王敕封為「中天十二宮辰」,執掌十二天支,蒞任上界輪年值科,奉玉旨查察人間善惡,除暴安良,迴奏天府,稱之為「代天巡狩」。而「封王」即是中天十二宮辰之一,亦是天皇十二帝之一,降生於福州閩縣,姓封名照陽。按嘉南地區的「玉敕代天巡狩十二行瘟王」說,「封王﹔為未年值年千歲封立大王。
    「封千歲」之神尊造型,為黑底花面黑鬍鬚、武甲身造型、頭戴元帥帽、身著紅色龍袍;職掌:制小人、桃花、防止小人暗害,更保家庭和諧。
    ▲左圖:台北縣金山鄉鎮天宮供奉的封千歲 。左二圖:台北縣金山鄉鎮天宮全景。右二圖:封千歲神像在巡行中。右圖:五年千歲十二王爺是天庭中天十二宮辰。

初二日    保生大帝飛昇    保生大帝誕辰為三月十五日,生平及圖像見「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條。

初二日    文天祥夫子誕辰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別號文山,吉州廬凌(江西省吉安縣)人,出生於南宋末年多難的朝代,因此文天祥的一生可說是坎坷多劫。
    自幼父母親灌輸他做人的道理,並以精忠報國的岳飛為例來教導他要忠君、愛國,由於受了父母的薰陶,從小他就好學不倦,立志要做一個盡忠盡孝、頂天立地的好男兒。
    文天祥二十歲那年,他參加了科舉考試,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字裡行間,涵蓋了古今治國的大道理,充滿了作者的赤膽忠心,因而受到主考官的青睞,皇帝在殿試後果然選文天祥為狀元。
    外敵元軍終於發動攻擊,文天祥一聽到京城危殆的消息,立刻趕回臨安去保護皇帝,就在這危急之下,文天祥被任命為宰相,並奉派去跟元軍將領伯顏談判。結果談判破裂,反而扣押了文天祥,好不容易才重獲自由。但他並不害怕,趕回宋軍陣營,繼續指揮作戰,可是臨安不久就被元軍攻陷了,文天祥只好趕到溫州,繼續輔佐幼帝趙罡,再與元軍抗衡。
    經過幾年的干戈,文天祥的妻女都被元軍擄去了,他忍受妻離子散的悲痛,仍不放棄任何能與元軍對抗的機會。在爭戰中,元軍最終吞噬了南宋,文天祥也被俘虜了,元軍將領欣賞他的忠義氣節,費盡心思想要招降他,而文天祥傷心欲絕說:「我身為南宋之臣,我怎麼能為榮華富貴而背叛國家?」每到夜裡,他總是默默的哀悼已滅亡的故國山河。
    文天祥被押解到元朝京城大都去囚禁,受盡了折磨,氣節絲毫不變。元世祖忽必烈以他們全家團聚做為條件,要他投降,而他沒半點猶豫,絕口不言投降。忽必烈對他激賞不已,說:「你有甚麼願望,朕一定答應」,文天祥淒然笑說:「亡國之囚能有甚麼鴻願?天祥只求一死,於願已足。盼勿為難南宋百姓與家人。」
    文天祥死後,他妻子獲准前來收屍,從他衣帶中發現了他在獄中所寫留傳千古的贊文:「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左起三圖:文天祥繪像 。右圖:文天祥紀念舘。

初三日    定遠帝君誕辰

    定遠帝君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其身高八尺餘,個性寬和,武藝高超,擅長使用長槍,富有領導力。由於趙雲非常勇猛,而且擅於騎戰,劉備特命之為騎兵督導,並常兼任先鋒部隊指揮。在劉備所有的軍團中,日後和諸葛亮配合最好的,也是趙雲。
    因趙子龍單騎救後主,殺退眾軍將,直透重圍。曹操在景山頂上,望見一將,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急問左右是誰。曹洪飛馬下山大叫曰:「軍中戰將可留姓名!」雲應聲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曹操曰:「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遂令飛馬傳報各處:「如趙雲到,不許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趙雲得脫此難。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
    故後人有詩曰: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衝開長板圍。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因得顯神威。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因其至忠至勇、克勝克剛,故歸真昇天後為神,玉帝加封為「定遠帝君佐漢大天尊 」。
    一說趙子龍誕辰為二月二十六日,可參閱「二月二十六日趙子龍誕辰」條。
    ▲左圖:趙雲繪像 。左二圖:近人繪製趙子龍騎戰圖。右二圖:《三國演義》插圖中的五虎將趙子龍。右圖:晚清天津楊柳青版畫,圖為趙雲躍上大船奪阿斗的場面。

初三日    天竺觀音示現

    上天竺講寺因得奇木觀音,遂被世人視為觀音顯靈聖地。從五代至明代,上天竺都是屬於觀音信仰者崇拜的香火道場。明代上天竺觀音更被認為具有祈雨轉晴的神力,而且具有非男、非女的神性,能應身普門救渡眾生。
    上天竺,晉天福間,僧道翊結茅庵於此。一夕,見毫光發於前澗,晚視之,得一奇木,刻畫觀音大士像。後漢乾祐間,有僧從勳自洛陽持古佛舍利來,置頂上,妙相莊嚴,端正殊好,晝放白光,士民崇信。錢武肅王常夢白衣人求葺其居,寤而有感,遂建天竺觀音看經院。宋咸平中,浙西久旱,郡守張去華率僚屬具幡幢華蓋迎請下山,而澍雨沾足。自是有禱輒應,而雨每滂薄不休,世傳爛稻龍王焉。南渡時,施舍珍寶,有日月珠、鬼谷珠、貓睛等,雖大內亦所罕見。嘉中,沈文通治郡,謂觀音以聲聞宣佛力,非禪那所居,乃以教易禪,令僧元淨號辨才者主之。鑿山築室,幾至萬礎。治平中,郡守蔡襄奏賜「靈感觀音」殿額。辨才乃益鑿前山,闢地二十有五尋,殿加重簷。建咸四年,兀術入臨安,高宗航海。兀術至天竺,見觀音像喜之,乃載後車,與《大藏經》並徙而北。時有比丘知完者,率其徒以從。至燕,舍家都城之西南五里,曰玉河鄉,建寺奉之。天竺僧乃重以他木刻肖前像,詭曰:「藏之井中,今方出現」,其實並非前像也。乾道三年,建十六觀堂,七年,改院為寺,門匾皆禦書。慶元三年,改天台教寺。元至元三年毀。五年,僧慶思重建,仍改天竺教寺。元末毀。明洪武初重建,萬歷二十七年重修。崇禎末年又毀,清初又建。時普陀路絕,天下進香者皆近就天竺,香火之盛,當甲東南。
    ▲左圖:杭州三天竺古寺「上天竺法喜寺」之山門 。左二圖:觀世音菩薩道場。右二圖:「上天竺寺」觀音道場的照壁。右圖:台灣仿製的「奇木觀音」是以阿里山檜木為材料雕製。

初五日    五福大帝得道日    生平及圖像見「九月初二日五路瘟神誕辰」條。

初五日    五年千歲侯千歲誕辰

    五年千歲 侯千歲,為「寅年」的值年歲科監科主神,是五年千歲十二王爺中的三番王爺〈侯、封、譚〉之一,亦是五年千歲中排行第三位的王爺,也是番邦人氏的王爺,其聖誕千秋日為農曆五月五日 。
    侯千歲之神歷由來,眾說紛紜,也無從考證。依據《道經藏》法海遺書第三五部中的記載,商朝紂王暴政,民不聊生,周武王興師伐之朝綱大振,有十二位金蘭異姓兄弟,原本是天皇十二帝〈老君弟子康續步下十二巨人〉,奉玉旨轉世降生,皆為進京求功名,途中奇逢結同盟,商紂時代,中心輔殷,旋因為國成仁,英烈永垂萬世,周武王敕封為『中天十二宮辰』,執掌十二天支,蒞任上界輪年值科,奉玉旨查察人間善惡,除暴安良,迴奏天府,稱之為『代天巡狩』。而「侯王」即是『中天十二宮辰』之一,亦是天皇十二帝之一,降生於武寧侯家,姓侯名著雍。若按嘉南地區的『玉敕代天巡狩十二行瘟王』說,「侯王」為寅年值年千歲侯彪大王。
    侯千歲之神尊造型,為青底〈偏綠豆色〉花面紅鬍鬚、武甲身造型、頭戴三翅王帽、身著青綠色龍袍;職掌:制車關五鬼,求行車平安。
    ▲左圖:台北縣金山鄉鎮天宮供奉侯千歲神像 。左二圖:侯千歲神像 。右二圖:鎮天宮之廟匾。右圖:瑞明麒麟是五府千歲廟的表徵。

初五日    南天駱恩師誕辰

    駱恩師封號為普濟護世天尊,為鸞門諸恩師之一;俗名駱賓王,唐代義烏人(今浙江義烏縣),幼年極聰異,七歲時所賦,其文章與初唐時王勃、楊烔、盧照鄰同為四傑,曾任長安主簿(職掌軍器簿書),武後時,改任臨海丞,以誌趣不合而棄官。與徐敬業(徐勣之孫)、唐之奇、杜求仁等,於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六八四年)興兵楊州討伐武則天皇帝,駱恩師為敬業作討武 檄,武後讀之贊曰:「 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 」 敬業義軍敗,駱恩師傳被誅,但有人說亡命靈隱寺為僧。
    《太平廣記》云: 「 唐明堂主簿駱賓王帝京編曰: 「倏息搏風生羽漢,須臾失浪委泥沙。 」賓王與敬業兵敗於楊州,投水而死。此其讖也。」則駱恩師投江而逝,符合其詩讖。唐中宗即位(705)羨駱恩師奇才,認令收集其生平著作百餘萬篇為 「 駱丞集 」 ,明代鄭能編 「 駱賓王集 」十卷。顯見駱恩師天賦才學奇高,尚好以數字對,時人又稱為 「 算博士 」。明朝神宗萬曆十四年丙戍(公元一五八六年)祀駱賓王於金華之鄉賢祠;並漸受鸞門奉為恩師而普遍奉祀之。
    ▲左圖:駱賓王繪像 。左二圖:畫家范曾所繪之駱賓王圖像 。右二圖:駱賓王著名五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右圖:駱賓王墓園。

初五日    孟嘗君誕辰 (孟嘗君廟)

    孟嘗君(?-前279年):媯姓,田氏,名文,中國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的異母弟弟,曾於齊威王時擔任軍隊要職,於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今山東滕州東南官橋張汪一帶),權傾一時。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是為孟嘗君,以廣招賓客,食客三千聞名,同時也是權傾一時,孟嘗君死後,葬於薛國東北內隅,與其父親的墓塚東西排列,為古薛“四門八堆”之中兩大堆。
    ▲左起三圖:孟嘗君繪像及塑像 。右三圖:西漢帛書《馮諼客孟嘗君》 。右二圖:山東滕州官橋村南大橋橋頭有一座 「孟嘗君養士處」碑刻,背面記事碑文說明,清咸豐三年立,滕州知縣鄒崇孟書。據《滕縣志》載,鄒為廣西臨桂人,進士出身,以儒術治滕,政績斐然,歷道光、咸豐、同治凡十五年而卒於任。據傳,咸豐初年,清王爺南巡路過滕縣,鄒知縣陪其遊覽了薛國故城址,講述孟嘗君禮賢下士、養客三千的故事,清王爺感嘆之餘,提出應在此設立一個標志。鄒知縣深明大義,送走清王爺後,遂令石匠鐫碑一通,並親題了「孟嘗君養士處」六個大字,立於九州通衢的官橋橋頭。右圖:孟嘗君墓園中柱石刻「毛遂自薦」。

    孟嘗君廟;孟嘗君廟在古薛城內(即今山東滕州縣南、薛城區北的故薛城裡)。在皇殿崗和孟嘗君墓之間稍偏南的尤樓村中,其距離孟嘗君墓(今亦名之孟嘗君陵園)約五百米西南,距離皇殿崗故址約四百米東南。而且至今其廟還有大殿台基之殘存。這座古老的廟宇在歷史上卻經歷了數次演變,叫了好幾個名字,但都是一個地方。由奚仲廟到薛國太廟宗廟,由孟嘗君廟到孟嘗君祠,由天齊廟到東岳廟。在史書上,這些名字有時卻是交互使用者。
    齊國滅任薛封田嬰後,擴建為田氏薛國宗廟,秦滅六國至漢代後,改建東岳天齊廟為道教廟宇,有時單稱東岳廟,有時單稱天齊廟,又漸為道儒合一的廟宇,但是該廟也一直伺奉孟嘗君,曾塑有孟嘗君像,直到民國年間。又據《滕陽渠氏譜》載:東岳天齊廟,為滕縣南古老而又名氣的廟宇。東西廊坊配十八羅漢等像,後殿為孟嘗君祠,也有稱為「孟嘗君廟」的。
    又據《滕縣志》(明萬歷十三年[1585] 版)記載有:「東岳廟,在薛城,中祀天齊,正殿五間,梁、棟、榱、結構工整,基石柱礎皆細畫龍紋,花石綱遺巧,兩廡各三間,石門坊一座,簷溜水渠皆石砌,中為小橋,鑿石為券,鐫細花,精巧如殿石。土人(當地人)云:薛中聚人甚眾,後遭大火,廬舍一空,而廟巋然而存。」豈有神靈護之耶?今村民以三月二十七設蘸會(香火會),遠近走祠焉。門外稍東有孟嘗君廟,今廢,碑存。”
    ▲左圖:孟嘗君廟唯一殘存的廟門牌額,上楷書:東岳廟。左二圖:東岳廟殘存的精美雕龍建築構件龍和蓮的雕像,形象逼真,應是後期該廟佛道相融的象徵。右起二圖:古磚淹漬粉化,隨時有倒塌的可能,亟待重修。

初五日    地祗温瓊元帥誕辰    一說誕辰為十月十三日,見「十月十三日温元帥誕辰」條。

初五日    雷霆鄧天君誕辰

    《封神榜》中聞仲太師在黃花山收鄧、辛、張、陶四將,後來姜子牙封神,聞仲被封為「雷聲普化天尊」,四將也都被封為雷部天君。實則上述諸神都是源自道教神宵、清微等道派的雷神信仰。道教傳說雷部天將有三十六位,諸如鄧、辛、張、陶、龐、劉、苟、畢等等,為首的就是欻火大神鄧天君。天君三目青面,鳳嘴肉翅,左手持鑽,右手持錘。
    據《道法會元》記載:欻火大神鄧伯溫,名燮,一字鬱光,是太昊伏犧氏的次子,因為有功被分封在鄧墟,家是就以鄧為姓氏了。後來幫助黃帝打敗了蚩尤,封為河南將軍。鄧大神見黃帝得道升天,於是也舍棄官位入武當山修道,經過百載能隨意升降。又見世人不行忠孝,殺害侵欺,以強凌弱,國王輔弼不能制禦。遂日夜發大願,欲為神雷,代天誅伐此惡逆,念念不絕,怒髮衝天。一日忽變形如鬼質,狀若蝙蝠,鳳嘴銀牙,朱髮藍身,左手持雷鑽,右手持雷錘,身長百丈,兩腋生翅,展開則數百里皆暗,兩目放火光二道,照耀百里,手足皆龍爪。遍體烈火,騎赤龍。飛遊太虛,吞陷精怪,斬伐妖龍。玉帝敕封其為火律令大神,光妙橫天演真大元帥,總統三元八十一天,雷霆都總管。為雷部三十六天將為首之神。
   ▲左圖:太和宫中的雷震子鄧天君神像 。左二圖:《大岳太和山誌》記載,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五年(1417)下聖旨:「武當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大岳太和山。大頂金殿,名大岳太和宫。」中圖:雷震子鄧天君神像。右二圖:隱仙岩是武當山36岩中的一座大型岩洞。明永樂十年敕建磚殿三座,供奉真武、鄧天君、呂洞賓等道教神仙。右圖:京劇中花臉臉譜「雷震子」。

初五日    萬回和尚誕辰

    萬回,傳為虢州閿鄉(今屬河南)人氏,姓張。生于唐朝貞觀六年(632年)五月初五。張萬回「生而癡愚,至八、九歲方能語,嘯傲如狂,鄉堂莫測。」長到二十多歲,還整日傻呆呆的不說話,他有個哥哥在遼東當兵,久絕音信,有傳聞說他哥已死,父母頗為惦念,日夜涕泣。張萬回說:「二老不用著急,請準備兄長的食品衣物,我去看望他。」
    第二天一早,張萬回離家,「出門如飛,馬馳不及,及暮而還」,告訴父母說:「兄平安無事。」還帶來一封書信,封口還濕著呢,打開一看,正是他哥哥的筆蹟。他往返一日,可行萬里,故號為「萬回」。
    還有一種說法,稱萬回是菩薩轉世。《談賓錄》載,當年玄奘法師去佛國(印度)取經,曾見一佛龕題柱曰:「菩薩萬回,謫向閿鄉地教化。」閿鄉實有其地,今屬河南靈寶縣。看來,萬回犯了錯誤,被佛祖貶到人間,到「閿鄉地教化」。據說玄奘回國後,專門到閿鄉訪萬回,還真的訪到了。玄奘對他十分敬重,一口一個「菩薩」。萬回跟他聊起印度的風土情,「了如所見」。後來,皇室聽說此事,唐高宗把他召進宮,武則天還送他錦袍玉帶。萬回長得高大魁偉,能吃能喝,他跟武則天談天說地,「語事多驗」。萬回死於長安,活了八十歲。
    由於得到宮廷的崇拜,萬回脾氣很大,在社會上很有影響。當時許多把他看成是異僧。寶志是南朝時僧人,言行怪異,與人說禍福,後皆效驗;「時或賦詩,言如讖記」(《高僧傳》卷十)。
    唐時,宮廷、民間信奉他,認為他能預卜休咎,排解禍難。唐玄宗時,張天師驅疫鬼,「敕和合二仙助顯道法」,其中即有萬回,唐明皇封其為萬回聖僧。此後,萬回又有了「和合」的名目,並被視為「團圓之神」,還被暱稱為「萬回哥哥」。
    宋時,百姓在臘日禮萬回,其像「蓬頭笑面,身著綠衣,左拖把擎鼓,右手執捧,去和合之神」。民間把他稱為萬回哥哥,為的是在萬國之外的親人可回家團圓。人們根據「和合」的含義,又將其作為喜慶之神,並由一神而衍為二神「寒山與拾得」。
    ▲左起二圖:張萬回繪像 。右起三圖:和合二仙繪像。

初五日    弔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或河南西峽[2])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早和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先後任三閭大夫、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傲,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棘之盟,但是楚是底投入了秦的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流放期間,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賈誼《弔屈原賦》: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羅而死。誼追傷之,因自喻。
    其辭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沈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弔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跖蹻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斡棄周鼎,寶康瓠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
    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鬱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螾?所貴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騏驥可得係而羈兮,豈雲異夫犬羊?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歷九州而 相其 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凰翔于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汙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鱣鯨兮,固將制於螻蟻。
    ▲左起三圖:屈原繪像。右二圖:屈原故里秭歸的屈原塑像。右圖:屈原祠位於秭的縣東卡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稱清烈公祠。

初五日    端五   九毒日

    端午: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挂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挂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九毒日:仲夏五月氣候炎熱、蚊蟲病菌孳生,疾病叢生,在古代是疫病流行的高峰,稱為惡月或毒月。這個時分的節氣陰陽相爭分明,乃死生分判之時,更需要安分守己,珍惜福緣,守齋戒、止欲念,宜從芒種節 (農曆五月初一) 禁起,戒過一月。五帝校定生人官爵犯者削祿奪爵,又九毒日犯者夭亡,奇禍不測。九毒日,又天地元氣造化萬物之辰,犯者三年內夫妻俱亡。
    ▲左起二圖:端午節是漢族人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右二圖:端午節需避五毒;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尤其孩童抵抗力較小,因此有讓孩童穿五毒背心、掛香包、捕蛤蟆、貼端午符等習俗,以防止五毒侵害。右圖:端午節時,百姓將菖蒲懸于家門,企盼驅病避邪。

初六日   仰山廟

    仰山古廟又稱仰山古祠或孚惠古祠,位于仰山南麓的古廟村,是舊時名播遐邇的仰山龍王香火地,也是週圍府縣大大小小龍王菩薩的發祥地。仰山之神是傳說中的二條神龍。早在漢文帝時便有祠廟立于仰山之阿,是祠俗稱"古廟",《宜春縣志》載:"仰山龍王天功廣博,在山為龍,出則為人。仰山古廟側有獺逕潭,又稱龍潭、靈潭、潭水泓清澄深,極冷,盛暑亦不可濯,是仰山神龍之所宅也。"在唐朝會昌間始敕建"仰山古廟",到北宋,最高統治者提高了它的身價,開始封它為"王",元符二年(1099年),又賜名為"護國孚惠真人",黃庭堅揮毫為它寫有"孚惠"榜書匾額。  
    舊時仰山龍王是"一方蒙雨露"之神,以後又有禦書在那裡,名氣很大,因此,仰山成了宜春郡或袁州府的鎮山。明文規定:每年春秋二季,郡府首腦照例要去仰山龍王廟致祭兩次。府官來宜春上任,或遇水旱災害也得前往燒香磕頭祈禱。如韓愈于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來袁州任刺史後,曾多次去仰山祈神求雨,並撰《仰山祈雨文》、《謝雨文》。前來宜春的達官顯宦、文士郢客,都會上仰山遊古廟,有的甚至還作文賦詩,道觀感,述情懷。  
    由於仰山古廟地處偏遠,城裡人祈禱不方便,唐朝代宗廣德年間(763-764年),袁州刺史閻瑜又分香火至距城南三十裡的堵田立"南廟",又稱"仰山正廟"。宋代仰山正廟敕額"孚惠",故又稱"孚惠正祠"(或孚惠正廟)。然而,城裡人去南廟仍感不便。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犯宜春城,說見二神著黃衣,持兵器,騎白馬,往來城牆與金兵對打,金兵嚇得魂飛魄散,屁滾尿流,因而人們說這是二龍王顯靈。于是,南宋紹興(1131-1162年)初年又在宜春台建有"仰山行祠",淳熙元年(1174年)又改祠為殿,即今宜春台山頂建築物的前身。
    ▲仰山古廟建築巍峩宏偉、殿堂宏偉、神像莊嚴,應是歷朝歷代改建添修之功。

初六日    五年千歲薛千歲誕辰

    五年千歲當中「三少王爺」為羅千歲、薛千歲、耿千歲。「薛千歲」,為「午年」的值年歲科監科主神;;分別是「五年千歲」中排行第七位的王爺,也都是年輕的王爺,其聖誕千秋日分別為農曆五月六日。三少王爺「薛千歲」之神尊造型,為粉面無鬍鬚、文武甲身造型、頭戴二龍冠、身著金黃色龍袍。
    ▲左圖:嘉義新港中洋福聖宮奉祀的薛千歲神像。左二圖:傳統手工雕刻的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 薛千歲神像,總高一尺三吋。右二圖:五年千歲之少王爺薛千歲 。右圖:雲林縣元長鄉鎮天宮奉祀的薛千歲神像。

初七日    巧聖先師誕辰

    巧聖先師:即魯班仙師也,俗稱魯班公,土木工人奉為祖師。
    《魯班經》魯班仙師源流云:師,諱班,姓公輸,字依智,魯之賢勝路東平村人也。其父諱賢,母吳氏。師,生於魯定公三年甲戌(公元前五○七年,即周敬王十三年甲午,非甲戌)五月初七日午時,是日白鶴群集,異香滿室,經月勿散,人咸奇之。甫七歲,嬉戲不學,父母深以為憂,迨十五歲,忽幡然從游於子夏門人端木起,不數月,遂妙理融,度越時流,憤諸侯僭稱王號,因游說列國,志在尊周,而計不行,乃歸而隱於泰山之南小和山焉。晦跡幾一十三年,偶出而遇鮑老(古劇腳色名)輩,促膝讌談,竟受業其門,注意雕鏤刻劃,欲令中華文物煥爾一新。其淑配雲氏,又天授一般神巧,所制器物,固難枚舉。年躋四十,復隱於歷山,卒遘異人授秘訣,雲游天下,白日飛昇,止留斧鋸在白鹿仙巖,迄今古跡如見昭然,贈為(永成待詔義士),後三年陳侯加贈(智惠法師),歷漢.唐.宋,猶能顯蹤助國,屢膺封號。明朝永樂,鼎劫北京龍聖殿,役使萬匠,莫不震悚,賴師降靈指示,方獲落成,爰建廟祀之,楄曰:魯班門封,待詔輔國大師北成侯。春秋二禮用太牢,今之工人,凡有祈禱,靡不隨叩隨應,誠縣像著明而萬古仰昭者。)從此,則公輸班之出生亦屬神奇,當游說列國不果之後,即隱跡十三年,再出後,曾學習戲劇,之後遇異人傳授土木營造秘訣,爰始成名聞天下,遂為蓋世土木造界之泰斗為一年宗師。
    《太平廣記》云:魯般,燉煌(今甘肅省敦煌縣)人,莫詳年代,巧侔造化,於涼州造浮圖,作木鳶,每擊楔三下,乘之以歸。無何,其妻有妊,父母詰之,妻具說其故,其父後伺得鳶,楔十餘下乘之,遂至吳會(江蘇省吳縣),吳人以為妖,遂殺之。般又為木鳶乘之,遂獲父屍,怨吳人殺其父於肅州(今甘肅省酒泉縣)城南作一(木仙人),舉手指東南,吳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為也。齍物巨千謝之,般為斷其一手(斷木仙人手),其月吳中大雨。國初(指宋朝)士人尚祈禱其木仙。六國時公輸班亦為木鳶以窺宋城。
    此說所云魯般者,係今甘肅省敦煌縣,惟莫詳年代,與六國時之公輸班,同為巧侔造化,能手,均曾創作木鳶,飛翔於空中,且所傳述事跡亦屬奇聞也。
    ▲左起二圖:魯班繪像。右二圖:魯班經。右圖:魯班廟。

初七日    五年千歲誕辰誕辰

    五年千歲當中「三少王爺」為羅千歲、薛千歲、耿千歲。「耿千歲」,為「卯年」的值年歲科監科主神;;分別是「五年千歲」中排行第四位的王爺,也都是年輕的王爺,其聖誕千秋日分別為農曆五月七日。三少王爺「耿千歲」之神尊造型,為紅面〈偏赭色〉無鬍鬚、文袍身造型、頭戴四角金冠、身著紅色龍袍。
   ▲左圖:嘉義新港中洋福聖宮奉祀的耿千歲神像。左二圖:新北市金山鎮天宮五年千歲耿千歲神像。右二圖:台南市朝天宮五年千歲王爺出巡之熱鬧情况。右圖:雲林縣麥寮聖藝神佛雕刻鋪雕製的耿千歲神像。

初七日    朱太尉誕辰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五月初八日以後神佛誕辰見「05-2五月神佛誕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