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日 觀世音菩薩誕辰
觀世音菩薩在早期的佛經中,多直接自梵語音譯為「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竺法護譯為「光世音菩薩」,南北朝姚秦鳩摩羅什譯為「觀世音菩薩」。唐代玄奘法師則譯為「觀自在菩薩」,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
「觀世音菩薩」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出自《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來自山西的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菩薩像。現藏於美國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朝鮮和日本。觀世音菩薩信仰在七世紀也傳入西藏,以四臂觀音的法相為主,達賴喇嘛被認為是其化身。宋朝以前,觀世音菩薩為男性形象,《華嚴經》中形容觀世音為勇猛丈夫,《悲華經》則稱善男子,因為諸佛菩薩本無男女之相,乃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本願中有隨願因緣化身救度的誓願,所以大眾依願可化為女性形象,以女性的母愛和慈悲來感化救度眾生。
觀世音菩薩的起源目前已不可考,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稱他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中的大菩薩,如《無量壽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淨土中阿彌陀佛的左右脇侍菩薩。
《悲華經》敘述阿彌陀佛於過去生中曾為轉輪聖王,他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咰,他出家之後,即號「觀世音」;在久遠的將來,阿彌陀佛涅槃後,他將候補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明代德化窯觀音像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世音菩薩像的種類最多,大概與觀世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普門品》當中提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化身,因應眾生的需要而現身說法。可以化身為佛、辟支佛、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毘沙門、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婦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人、非人、執金剛神等等。一般來說,作為西方三聖之一,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顯著差別。
在佛教據《悲華經》卷二記載,觀世音本名不煦,是無量劫前轉輪聖王無諍念的長子,因為其在寶藏佛前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沒有人可去請求保護,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那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則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
寶藏佛授記:「善男子!汝觀人天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發大悲心。欲斷眾生諸 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我當字汝為觀世音。」此說菩薩因地具大悲心普令眾生離苦得樂,因此寶藏佛為其命名觀世音。
▲左圖:來自那爛陀寺的波羅王朝公元9世紀的觀音菩薩像,現藏於印度新德里國家博物館。左二圖:來自山西的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菩薩像。現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中圖:明代德化窯觀音像。右二圖:觀音菩薩之唐卡。右圖:觀音菩薩之頭像 。
二十一日 普賢菩薩誕辰
普賢菩薩,梵名三曼多跋陀羅,即普遍賢善的意思。菩薩具足一切無量行顧,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妙善故稱普賢。是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文殊菩薩同為釋尊之脅侍。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
據《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願:(1)禮敬諸佛(2)稱讚如來(3)廣修供養(4)懺悔業障(5)隨喜功德(6)請轉法輪(7)請佛住世(8)常隨佛學(9)恆順眾生(10)普皆迴向。因此普賢菩薩又稱「十大願王」。
中國佛教相傳,四川峨嵋山是普賢菩薩說法道場。在寺院中釋尊的脅侍有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普賢菩薩像大多是頭戴寶冠,身穿菩薩裝,佩瓔珞飾物,乘坐於六牙白象上。
六牙白象;象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順。無漏無染稱之為白;白象六牙表示六度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般若。白象之四足,表示四如意足:1. 欲如意足,2. 精進如意足,3. 念如意足,4. 思惟如意足。
▲普賢菩薩繪像、佛像。
二十一日 顧真人昇仙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二十二日 祭馬神
《冏政要覽》:太僕寺每年祭馬神,在通州北四十里安德鄉鄭村壩,奉祭在二月廿二日,前期題請遣少卿一員行禮。
祭馬神即馬祭也,《爾雅釋天》:既伯既禱,馬祭也。注:伯,祭馬祖也,將用馬力,必先祭其先。
《周禮》:春祭馬祖,夏祭先收。秋祭馬社,冬祭馬步,皆馬祭也。祭馬祖,馬祖星名也,即房星。《孝經說》曰:房為龍馬。疏:馬與人異,無先祖可尋,而言祭祖者,則天駟也,故取孝經說房為龍馬,是馬為祖。 按古之戰爭,惟馬為力,以馬首是瞻,故將用馬力,必先祭其先-馬祖星;今者戰場以車代馬,雖少用馬,但仍有養馬者也。
馬神,又稱「馬明王」、「水草馬明王」、「水草大王」等,早在周朝時已有史籍記載如何祭祀馬神。
北京城裡有十幾座馬神廟、馬王廟、馬祖廟等。街以廟名,於是有了馬神胡同,當中最著名的馬神廟,首推明代御馬監中的馬神祠。明朝御馬監馬神廟在北京景山東街,廟內原有明正德年間和清康熙年間所鑄大鐘。御馬監是明代宦官十二監四司八局二十四衙門中的重要機關,所掌管的正是騎兵部。供奉馬神建廟亦並非北京所有,全國各地皆然。
最早記載祭祀馬神的《周禮.夏官.校人》說:「周人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所謂馬祖、先牧、馬社、馬步,正是四時所祭的馬神,以後歷代沿襲。
近代,四時祭祀簡化為每年一次,祭日是農曆六月二十三日。《京都風俗志》記載說:「六月二十三日祭馬王,京中畜養驛馬之人、館家及機關皆舉行之。馬王紙像供奉於桌上,前列錢糧、蠟燭、香爐、水果、雞、魚、羊頭之類。……神禡上寫「水草馬明王神位」,神像下繪一供桌,桌前繪一小馬,並供清水一碗、淨草一小斗,以示專誠供此馬王。每屈此時,極為熱鬧……。」
古代祭祀馬神的傳統習俗亦影響到道教方面,因此流傳下來的有「八馬追財符」、「八馬追胎符」等。追財符自然是利於財運方面。由於古時以其馬匹座騎定其官職的高低,所以追財符亦可用於祈求升職者。
「八馬追胎符」是用於催生胎兒。因為古代的醫學不太昌明,如果過了預產期還遲遲未誕下嬰兒,就需要燒化追胎符催生。追胎符也有分「三馬追胎符」、「五馬追胎符」、「八馬追胎符」,當然以八馬效力最快最急。
▲左圖:馬神繪像。左二圖:唐密佛教的「緊那羅」神像。中圖:馬神木雕神像。中二圖:水草馬明王神禡。右二圖:水草馬明王神像。右圖:「八馬追胎符」。
二十三日 保德真君誕辰
四聖真君,亦稱「北極四聖」、「北方四元帥」,即「天蓬元帥」、「天猷副元帥」、「真武 將軍」以及「黑煞將軍」。道教護法神將「四聖真君」的崇奉,起於隋唐以後,宋代「神霄派」則將「四聖」與「雷部」歸結為道派重要神真之一。《太上三洞咒 經》稱:天蓬紫微大帥萬神祖宗、天猷副元帥遊行太空、黑煞將軍堯火斬凶、真武角將乞水玄酆。宋代以後,黑煞將軍為「翊聖保德將軍」所取代或合而為一,稱其 為:「天蓬大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真武靈應佑聖真君」。
四聖的第三位是「黑煞元帥」,亦名「翊聖元帥」,因得北宋皇室的推崇,在宋初即成為護佑宋室的大神。《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妙經》說「天庭位列,總三洞五雷之號令,掌八天九地之權衡,憫造化之樞機,僚真仙之將吏,無邪不斷,何鬼敢當。攝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光華日月,威震乾坤。」其《黑殺咒》曰:「走符攝錄,絕斷鬼門,行神布氣, 攝除五瘟,左右吏兵,三五將軍,雷公霹靂,電激風奔,刀劍如雨,隊仗如雲,手把帝鍾,頭戴昆侖,行繞天下,搜提鬼神,九州社令,血食之兵,不許拒逆,敢有張鱗,鎮星縛手。」《道法會元》卷一七五謂:「翊聖元帥主治元照靈虛府,有元照靈虛府印、丁甲合同印及六丁六甲符、三天五斗符傳世。」
▲左圖:翊聖保德將軍繪像。左二圖:北方四元帥繪像。右二圖:保德真君神像。右圖:江西龍虎山正一觀正門,建築端莊凝重。儀門上繪有道教護法四大門神:手執寶印的是天蓬玉真壽元真君,手持寶劍的是天猷仁執靈福真君,持戟的是日聖保德儲慶真君,手持火輪的是佑聖真武靈應真君。
二十五日 金真人昇仙 一說為十五日昇仙,見「十五日金真人昇仙」條。
二十五日 玄天聖父明真帝誕辰
聖父、聖母,是武當道教對北極真武玄天上帝之親生父母的尊稱。據《太上說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載,玉帝特賜玄帝父母尊號:聖父曰「靜樂天君明真大帝」;聖母曰「善勝太后瓊真上仙」。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又加封聖父曰「啟元隆慶天君明真大帝」;聖母曰「慈甯毓德天后瓊真上仙」。在《玉匣記》所載的道教節日中,二月二十五日被定為「玄天聖父明真大帝聖誕」。
《耆舊相傳》云:「靜樂國王之塋」。《大嶽太和山志》有:「玄帝之先曾為淨樂 國王,淨樂治麇,而均為麇地」。《敕建大嶽太和山志》解釋說:「均州上古之時即有麇之國,謂人民樸野,安靜樂善。《仙傳》云:不欲以有麇稱之,易之曰靜樂。喻為玄天上帝的父母恩德普照,灑向人間,施惠眾民。明成祖大修武當道宮時,在均州城內修建了靜樂宮,他在《敕建(靜樂宮)紫雲亭》書中說:「靜樂國之東有紫雲亭,乃玄帝降生之福地」。後人題有匾聯:功垂造物大乾坤,德育玄天聖父母,對聖父聖母以好的品行養育了玄天上帝深懷敬意,視為楷模。
早在元代,武當山就建有王母宮,奉祀聖母善勝太后。元明所建的各大宮觀,在正殿後面的崇台之上,一般都建有父母殿(或稱明真殿),殿內神龕供奉著聖父明真大帝和聖母善勝皇后的坐像。
春秋戰國以來孝文化的影響很大,玄帝崇拜的盛行也大致與儒家程朱理學的流布同時代,故道經強調玄帝雖出家修道,但仍不忘父母生身之恩,功成飛升後,父母證仙,榮享褒封,玄帝也特作《報恩經》以訓世(《正統道藏》第三四五冊《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至親配封,以顯玄天上帝之大孝。因此,道教為表彰玄帝之大孝, 特在供奉玄帝的大殿後面修建父母殿,奉祀聖父聖母,這是對孝文化的重視和傳揚,也展現了道家和儒家文化的交融。
註:很大一部份神佛誕辰日期皆將此條錯寫為「玄天聖文明真帝誕辰」,特此註明。
▲左圖:湖北武當山聖父聖母殿,殿内主要供奉真武大帝的聖父聖母。左二圖:宜蘭縣頭城鎮武當祖廟台灣第一行宮外澳接天宮主祀淨樂國玄天上帝聖父、聖母神像。右二圖:武當山之靜樂宮。右圖:玄天上帝寫的《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部份石刻拓本。
二十五日 虛靜沖和真人誕辰
《虛靜衝和先生徐神翁語》二卷 ,南宋朱宋卿編撰。《宋史'藝文志》著錄作一卷。今《道藏》本分作二卷,收入正一部。本書記述北宋末著名道土徐神翁生平事蹟。由編者根據民間流傳的《徐神翁語錄》、《徐神翁行化狀》,並參考其它史料增刪編次而成,書成于淳熙丁未年(1187)。書中記載徐神翁事蹟一百七十餘條,大致按年代編次。據稱徐神翁本名徐守信,十九歲入泰州海陵天慶觀充灑掃之役,後遇至人授以佔卜之術,言人禍福無不靈驗。宋微宗祟寧二年(1103)賜號曰"虛靖衝和先生",卒于大觀二年(1108)。壽76歲。(查無圖像)
二十六日 趙子龍誕辰
南宮輔佐真君趙恩師誕辰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本為公孫瓚部下,後轉隨劉備。 長阪坡大轍退時,他手抱剛滿月的劉禪,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百萬軍中藏阿斗。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備於當陽長板坡兵敗逃亡。趙雲因於亂軍中救出少主劉禪而拜為牙門將軍。
劉備入蜀後,以雲為翊軍將軍。當劉備興兵攻吳為二弟報仇時,雲曾諫說劉備當務之急應伐魏而非討吳。但備不聽,遂至兵敗,先帝駕崩時,他是唯一一個受命託孤的五虎將。
建興五年,隨丞相諸葛亮北伐。其後箕谷兵敗,惟靠趙雲死守,終不至大敗。 建興七年,趙雲病逝,享年七十三。 遺子趙統和趙廣,隨姜維北伐,戰死沙場。
民間信的奉趙雲為「南宮輔佐真君趙恩師」,稱其為三國勇將趙雲,字子龍,蜀(四川)常山真定人,姿顏雄偉,驍勇善戰,與關羽( 關聖帝君),張飛同為先主劉備之大將,甚獲軍師諸 葛孔明先生所器重,常被指派護衛劉備參與吳魏兩國議約,均能化險為夷。約在獻帝建安六年(公元前201年),曹操大軍打敗劉備軍追至長阪(今湖北當陽,俗稱長阪坡),劉備倉惶間棄妻與子南逃,張飛率二十騎,斷橋拒於河畔,橫矛瞋目,曹軍不敢進;趙子龍則單槍匹馬,直搗長漀如入無人之境,救出甘 夫人與後主阿鬥,衝出曹軍重圍。劉備讚稱子龍一身是膽,封為 「 翊軍將軍 」 ,卒謚順平。民間尊稱為 「 子龍爺 」 ,二月二十六日為其誕辰日。
▲左二圖:趙子龍繪像及塑像。中二圖:永昌宮前的趙子龍騎白馬像。右圖:台南縣佳里鎮子龍廟永昌宮。趙雲曾被封為永昌亭侯故廟名永昌宮。
二十七日 蔣大士佛化
蔣大士,佛家居士,姓蔣(名不詳),人直稱其為蔣大士(《四教儀集解》:「運心廣大,能建佛事,故云大士,大智度論以菩薩為大士,金光明經以佛為大士,諸文不同。」(見辭海),江華(今湖南省江華縣)人。自少即孝父母睦兄弟,鎮日虔誦《金剛經》,至宋神宗寧熙七年(公元一○六八年),豁然領悟,辭別父母妻子,往就「浪石寺」開壇說法,盡蠲火食。於徽宗崇寧二年(公元一一○三年)二月廿七日升宅巖,跌坐而化,其徒立塔祀之。
另傳:唐天寶元年(724年)在此建浪石寺,相傳宋朝蔣永雄在此闢谷好道,坐石化去,其身不壞。明朝時此寺毀于兵火。寺旁有一條小溪,溪水之上有座石拱橋,溪水經橋下流入瀟水河。溪內另有一股清泉從石縫中湧出,泉水晶瑩透澈。如遇雨季,四週溪水混濁,此泉水獨清,溪泉相連而涇渭分明,因此得名「浪石清流」。現泉水被當地百姓築圍成石井(即「鯉魚井」)。石井四週古木成蔭,環境幽雅,酷暑漫步其間,涼風沁人心脾,令人心神爽朗,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二十八日 蘇仙公昇仙
仙公者,桂人也,汶帝得道。先生早所怙,中以仁孝。宅在郡城北,出入往,不避燥。至於食物,不精粗。先生家,常自牧牛,中小更日牛郎。先生牧之,牛徘徊近,不自。餘小牧牛,牛四散,跨越。曰:「何也?」先生曰:「非汝所知。」常乘一鹿。先生常母共食,母曰:「食,他日可往市也。」先生於是以箸插中,而去。斯即以至,母食去。母曰:「何?」曰:「便市也。」母曰:「便去此百二十,道途。往遽至,汝欺我也。”欲杖之,先生跪曰:「之,舅在市,我雲,明日來此。請待舅至,以驗虛實。」母遂之。明曉,舅果到,雲昨先生便市。母即,方知其神。先生曾持一竹杖,人曰:「生竹杖固是也。」之後,先生庭,修宇。友人曰:「有何邀迎?”答曰:「仙降。」俄之乃天西北隅紫氤氳,有十白翔其中,翩翩然降於氏之,皆化少年,形端美,如十八九人,怡然。先生容逢迎,乃跪白母曰:「某受命仙,被召有期。已至,色,即便拜。」母子欷。母曰:「汝去之後,使我如何存活?」先生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簷橘可以代。井水一升,橘一枚,可一人。」兼封一留之:「有所缺乏,扣言之,所至,慎勿也。」言即出,踟躕望,身入。紫捧足,群翱翔,遂升宵而去。 年,果有疾疫,近悉求母之,皆以水及橘,不愈者。有所缺乏即扣,所即至。三年之後,母心疑,因即之,白去。自後扣之,有。母年百餘,一旦疾而。人共葬之如世人之。葬後,忽州北牛脾山紫上有哭之,鹹知君之神也。郡守鄉人皆就山吊慰,但聞哭聲,不見其形。郡守鄉人苦請相見,空中答曰:「出俗日久,形貌殊凡。若當露見,誠恐驚怪。固請不已,即出半面,示一手,皆有細毛,異常人也。因請郡守鄉人曰:「遠勞見慰,途徑險阻,可從直路而還,不須回顧。」言畢,即見橋亙嶺旁,直至郡城。行次,有一官吏輒回顧,遂失橋所,墮落江濱。乃見一赤龍于腳下宛轉而去。先生哭處有桂竹枝,自,其地。三年之後,哭。因白常在上,遂改牛脾山白。自後有白止郡城北上,人或之,以爪攫板,似漆雲:「城廓是,人民非,三百甲子一,吾是君何?」至今修道之人每至甲子日,焚香於仙公之故第也。 (查無圖像)
二十九日 天妃昇仙
天妃,即天上聖母也,姓林名默娘,俗稱[媽祖]。東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州嶼,五代時閭都巡林愿第六女,生於太平興四年(公元979年)以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二月二十九昇化。(昇化查無圖像)
二十九日 聖母元君降
聖母元君誕辰為三月二十三日,詳見「三月二十三日聖母元君誕辰」條。
註:三月初一日以後神佛誕辰見「03-1三月神佛誕辰」。
觀世音菩薩在早期的佛經中,多直接自梵語音譯為「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竺法護譯為「光世音菩薩」,南北朝姚秦鳩摩羅什譯為「觀世音菩薩」。唐代玄奘法師則譯為「觀自在菩薩」,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
「觀世音菩薩」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出自《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來自山西的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菩薩像。現藏於美國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朝鮮和日本。觀世音菩薩信仰在七世紀也傳入西藏,以四臂觀音的法相為主,達賴喇嘛被認為是其化身。宋朝以前,觀世音菩薩為男性形象,《華嚴經》中形容觀世音為勇猛丈夫,《悲華經》則稱善男子,因為諸佛菩薩本無男女之相,乃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本願中有隨願因緣化身救度的誓願,所以大眾依願可化為女性形象,以女性的母愛和慈悲來感化救度眾生。
觀世音菩薩的起源目前已不可考,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稱他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中的大菩薩,如《無量壽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淨土中阿彌陀佛的左右脇侍菩薩。
《悲華經》敘述阿彌陀佛於過去生中曾為轉輪聖王,他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咰,他出家之後,即號「觀世音」;在久遠的將來,阿彌陀佛涅槃後,他將候補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明代德化窯觀音像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世音菩薩像的種類最多,大概與觀世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普門品》當中提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化身,因應眾生的需要而現身說法。可以化身為佛、辟支佛、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毘沙門、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婦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人、非人、執金剛神等等。一般來說,作為西方三聖之一,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顯著差別。
在佛教據《悲華經》卷二記載,觀世音本名不煦,是無量劫前轉輪聖王無諍念的長子,因為其在寶藏佛前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沒有人可去請求保護,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那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則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
寶藏佛授記:「善男子!汝觀人天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發大悲心。欲斷眾生諸 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我當字汝為觀世音。」此說菩薩因地具大悲心普令眾生離苦得樂,因此寶藏佛為其命名觀世音。
▲左圖:來自那爛陀寺的波羅王朝公元9世紀的觀音菩薩像,現藏於印度新德里國家博物館。左二圖:來自山西的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菩薩像。現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中圖:明代德化窯觀音像。右二圖:觀音菩薩之唐卡。右圖:觀音菩薩之頭像 。
二十一日 普賢菩薩誕辰
普賢菩薩,梵名三曼多跋陀羅,即普遍賢善的意思。菩薩具足一切無量行顧,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妙善故稱普賢。是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文殊菩薩同為釋尊之脅侍。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
據《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願:(1)禮敬諸佛(2)稱讚如來(3)廣修供養(4)懺悔業障(5)隨喜功德(6)請轉法輪(7)請佛住世(8)常隨佛學(9)恆順眾生(10)普皆迴向。因此普賢菩薩又稱「十大願王」。
中國佛教相傳,四川峨嵋山是普賢菩薩說法道場。在寺院中釋尊的脅侍有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普賢菩薩像大多是頭戴寶冠,身穿菩薩裝,佩瓔珞飾物,乘坐於六牙白象上。
六牙白象;象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順。無漏無染稱之為白;白象六牙表示六度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般若。白象之四足,表示四如意足:1. 欲如意足,2. 精進如意足,3. 念如意足,4. 思惟如意足。
▲普賢菩薩繪像、佛像。
二十一日 顧真人昇仙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二十二日 祭馬神
《冏政要覽》:太僕寺每年祭馬神,在通州北四十里安德鄉鄭村壩,奉祭在二月廿二日,前期題請遣少卿一員行禮。
祭馬神即馬祭也,《爾雅釋天》:既伯既禱,馬祭也。注:伯,祭馬祖也,將用馬力,必先祭其先。
《周禮》:春祭馬祖,夏祭先收。秋祭馬社,冬祭馬步,皆馬祭也。祭馬祖,馬祖星名也,即房星。《孝經說》曰:房為龍馬。疏:馬與人異,無先祖可尋,而言祭祖者,則天駟也,故取孝經說房為龍馬,是馬為祖。 按古之戰爭,惟馬為力,以馬首是瞻,故將用馬力,必先祭其先-馬祖星;今者戰場以車代馬,雖少用馬,但仍有養馬者也。
馬神,又稱「馬明王」、「水草馬明王」、「水草大王」等,早在周朝時已有史籍記載如何祭祀馬神。
北京城裡有十幾座馬神廟、馬王廟、馬祖廟等。街以廟名,於是有了馬神胡同,當中最著名的馬神廟,首推明代御馬監中的馬神祠。明朝御馬監馬神廟在北京景山東街,廟內原有明正德年間和清康熙年間所鑄大鐘。御馬監是明代宦官十二監四司八局二十四衙門中的重要機關,所掌管的正是騎兵部。供奉馬神建廟亦並非北京所有,全國各地皆然。
最早記載祭祀馬神的《周禮.夏官.校人》說:「周人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所謂馬祖、先牧、馬社、馬步,正是四時所祭的馬神,以後歷代沿襲。
近代,四時祭祀簡化為每年一次,祭日是農曆六月二十三日。《京都風俗志》記載說:「六月二十三日祭馬王,京中畜養驛馬之人、館家及機關皆舉行之。馬王紙像供奉於桌上,前列錢糧、蠟燭、香爐、水果、雞、魚、羊頭之類。……神禡上寫「水草馬明王神位」,神像下繪一供桌,桌前繪一小馬,並供清水一碗、淨草一小斗,以示專誠供此馬王。每屈此時,極為熱鬧……。」
古代祭祀馬神的傳統習俗亦影響到道教方面,因此流傳下來的有「八馬追財符」、「八馬追胎符」等。追財符自然是利於財運方面。由於古時以其馬匹座騎定其官職的高低,所以追財符亦可用於祈求升職者。
「八馬追胎符」是用於催生胎兒。因為古代的醫學不太昌明,如果過了預產期還遲遲未誕下嬰兒,就需要燒化追胎符催生。追胎符也有分「三馬追胎符」、「五馬追胎符」、「八馬追胎符」,當然以八馬效力最快最急。
▲左圖:馬神繪像。左二圖:唐密佛教的「緊那羅」神像。中圖:馬神木雕神像。中二圖:水草馬明王神禡。右二圖:水草馬明王神像。右圖:「八馬追胎符」。
二十三日 保德真君誕辰
四聖真君,亦稱「北極四聖」、「北方四元帥」,即「天蓬元帥」、「天猷副元帥」、「真武 將軍」以及「黑煞將軍」。道教護法神將「四聖真君」的崇奉,起於隋唐以後,宋代「神霄派」則將「四聖」與「雷部」歸結為道派重要神真之一。《太上三洞咒 經》稱:天蓬紫微大帥萬神祖宗、天猷副元帥遊行太空、黑煞將軍堯火斬凶、真武角將乞水玄酆。宋代以後,黑煞將軍為「翊聖保德將軍」所取代或合而為一,稱其 為:「天蓬大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真武靈應佑聖真君」。
四聖的第三位是「黑煞元帥」,亦名「翊聖元帥」,因得北宋皇室的推崇,在宋初即成為護佑宋室的大神。《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妙經》說「天庭位列,總三洞五雷之號令,掌八天九地之權衡,憫造化之樞機,僚真仙之將吏,無邪不斷,何鬼敢當。攝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光華日月,威震乾坤。」其《黑殺咒》曰:「走符攝錄,絕斷鬼門,行神布氣, 攝除五瘟,左右吏兵,三五將軍,雷公霹靂,電激風奔,刀劍如雨,隊仗如雲,手把帝鍾,頭戴昆侖,行繞天下,搜提鬼神,九州社令,血食之兵,不許拒逆,敢有張鱗,鎮星縛手。」《道法會元》卷一七五謂:「翊聖元帥主治元照靈虛府,有元照靈虛府印、丁甲合同印及六丁六甲符、三天五斗符傳世。」
▲左圖:翊聖保德將軍繪像。左二圖:北方四元帥繪像。右二圖:保德真君神像。右圖:江西龍虎山正一觀正門,建築端莊凝重。儀門上繪有道教護法四大門神:手執寶印的是天蓬玉真壽元真君,手持寶劍的是天猷仁執靈福真君,持戟的是日聖保德儲慶真君,手持火輪的是佑聖真武靈應真君。
二十五日 金真人昇仙 一說為十五日昇仙,見「十五日金真人昇仙」條。
二十五日 玄天聖父明真帝誕辰
聖父、聖母,是武當道教對北極真武玄天上帝之親生父母的尊稱。據《太上說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載,玉帝特賜玄帝父母尊號:聖父曰「靜樂天君明真大帝」;聖母曰「善勝太后瓊真上仙」。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又加封聖父曰「啟元隆慶天君明真大帝」;聖母曰「慈甯毓德天后瓊真上仙」。在《玉匣記》所載的道教節日中,二月二十五日被定為「玄天聖父明真大帝聖誕」。
《耆舊相傳》云:「靜樂國王之塋」。《大嶽太和山志》有:「玄帝之先曾為淨樂 國王,淨樂治麇,而均為麇地」。《敕建大嶽太和山志》解釋說:「均州上古之時即有麇之國,謂人民樸野,安靜樂善。《仙傳》云:不欲以有麇稱之,易之曰靜樂。喻為玄天上帝的父母恩德普照,灑向人間,施惠眾民。明成祖大修武當道宮時,在均州城內修建了靜樂宮,他在《敕建(靜樂宮)紫雲亭》書中說:「靜樂國之東有紫雲亭,乃玄帝降生之福地」。後人題有匾聯:功垂造物大乾坤,德育玄天聖父母,對聖父聖母以好的品行養育了玄天上帝深懷敬意,視為楷模。
早在元代,武當山就建有王母宮,奉祀聖母善勝太后。元明所建的各大宮觀,在正殿後面的崇台之上,一般都建有父母殿(或稱明真殿),殿內神龕供奉著聖父明真大帝和聖母善勝皇后的坐像。
春秋戰國以來孝文化的影響很大,玄帝崇拜的盛行也大致與儒家程朱理學的流布同時代,故道經強調玄帝雖出家修道,但仍不忘父母生身之恩,功成飛升後,父母證仙,榮享褒封,玄帝也特作《報恩經》以訓世(《正統道藏》第三四五冊《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至親配封,以顯玄天上帝之大孝。因此,道教為表彰玄帝之大孝, 特在供奉玄帝的大殿後面修建父母殿,奉祀聖父聖母,這是對孝文化的重視和傳揚,也展現了道家和儒家文化的交融。
註:很大一部份神佛誕辰日期皆將此條錯寫為「玄天聖文明真帝誕辰」,特此註明。
▲左圖:湖北武當山聖父聖母殿,殿内主要供奉真武大帝的聖父聖母。左二圖:宜蘭縣頭城鎮武當祖廟台灣第一行宮外澳接天宮主祀淨樂國玄天上帝聖父、聖母神像。右二圖:武當山之靜樂宮。右圖:玄天上帝寫的《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部份石刻拓本。
二十五日 虛靜沖和真人誕辰
《虛靜衝和先生徐神翁語》二卷 ,南宋朱宋卿編撰。《宋史'藝文志》著錄作一卷。今《道藏》本分作二卷,收入正一部。本書記述北宋末著名道土徐神翁生平事蹟。由編者根據民間流傳的《徐神翁語錄》、《徐神翁行化狀》,並參考其它史料增刪編次而成,書成于淳熙丁未年(1187)。書中記載徐神翁事蹟一百七十餘條,大致按年代編次。據稱徐神翁本名徐守信,十九歲入泰州海陵天慶觀充灑掃之役,後遇至人授以佔卜之術,言人禍福無不靈驗。宋微宗祟寧二年(1103)賜號曰"虛靖衝和先生",卒于大觀二年(1108)。壽76歲。(查無圖像)
二十六日 趙子龍誕辰
南宮輔佐真君趙恩師誕辰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本為公孫瓚部下,後轉隨劉備。 長阪坡大轍退時,他手抱剛滿月的劉禪,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百萬軍中藏阿斗。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備於當陽長板坡兵敗逃亡。趙雲因於亂軍中救出少主劉禪而拜為牙門將軍。
劉備入蜀後,以雲為翊軍將軍。當劉備興兵攻吳為二弟報仇時,雲曾諫說劉備當務之急應伐魏而非討吳。但備不聽,遂至兵敗,先帝駕崩時,他是唯一一個受命託孤的五虎將。
建興五年,隨丞相諸葛亮北伐。其後箕谷兵敗,惟靠趙雲死守,終不至大敗。 建興七年,趙雲病逝,享年七十三。 遺子趙統和趙廣,隨姜維北伐,戰死沙場。
民間信的奉趙雲為「南宮輔佐真君趙恩師」,稱其為三國勇將趙雲,字子龍,蜀(四川)常山真定人,姿顏雄偉,驍勇善戰,與關羽( 關聖帝君),張飛同為先主劉備之大將,甚獲軍師諸 葛孔明先生所器重,常被指派護衛劉備參與吳魏兩國議約,均能化險為夷。約在獻帝建安六年(公元前201年),曹操大軍打敗劉備軍追至長阪(今湖北當陽,俗稱長阪坡),劉備倉惶間棄妻與子南逃,張飛率二十騎,斷橋拒於河畔,橫矛瞋目,曹軍不敢進;趙子龍則單槍匹馬,直搗長漀如入無人之境,救出甘 夫人與後主阿鬥,衝出曹軍重圍。劉備讚稱子龍一身是膽,封為 「 翊軍將軍 」 ,卒謚順平。民間尊稱為 「 子龍爺 」 ,二月二十六日為其誕辰日。
▲左二圖:趙子龍繪像及塑像。中二圖:永昌宮前的趙子龍騎白馬像。右圖:台南縣佳里鎮子龍廟永昌宮。趙雲曾被封為永昌亭侯故廟名永昌宮。
▲圖:浪石清流浪石清流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 華瑤族自治縣縣城南郊原鯉魚井鄉政府駐地。 |
蔣大士,佛家居士,姓蔣(名不詳),人直稱其為蔣大士(《四教儀集解》:「運心廣大,能建佛事,故云大士,大智度論以菩薩為大士,金光明經以佛為大士,諸文不同。」(見辭海),江華(今湖南省江華縣)人。自少即孝父母睦兄弟,鎮日虔誦《金剛經》,至宋神宗寧熙七年(公元一○六八年),豁然領悟,辭別父母妻子,往就「浪石寺」開壇說法,盡蠲火食。於徽宗崇寧二年(公元一一○三年)二月廿七日升宅巖,跌坐而化,其徒立塔祀之。
另傳:唐天寶元年(724年)在此建浪石寺,相傳宋朝蔣永雄在此闢谷好道,坐石化去,其身不壞。明朝時此寺毀于兵火。寺旁有一條小溪,溪水之上有座石拱橋,溪水經橋下流入瀟水河。溪內另有一股清泉從石縫中湧出,泉水晶瑩透澈。如遇雨季,四週溪水混濁,此泉水獨清,溪泉相連而涇渭分明,因此得名「浪石清流」。現泉水被當地百姓築圍成石井(即「鯉魚井」)。石井四週古木成蔭,環境幽雅,酷暑漫步其間,涼風沁人心脾,令人心神爽朗,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二十八日 蘇仙公昇仙
仙公者,桂人也,汶帝得道。先生早所怙,中以仁孝。宅在郡城北,出入往,不避燥。至於食物,不精粗。先生家,常自牧牛,中小更日牛郎。先生牧之,牛徘徊近,不自。餘小牧牛,牛四散,跨越。曰:「何也?」先生曰:「非汝所知。」常乘一鹿。先生常母共食,母曰:「食,他日可往市也。」先生於是以箸插中,而去。斯即以至,母食去。母曰:「何?」曰:「便市也。」母曰:「便去此百二十,道途。往遽至,汝欺我也。”欲杖之,先生跪曰:「之,舅在市,我雲,明日來此。請待舅至,以驗虛實。」母遂之。明曉,舅果到,雲昨先生便市。母即,方知其神。先生曾持一竹杖,人曰:「生竹杖固是也。」之後,先生庭,修宇。友人曰:「有何邀迎?”答曰:「仙降。」俄之乃天西北隅紫氤氳,有十白翔其中,翩翩然降於氏之,皆化少年,形端美,如十八九人,怡然。先生容逢迎,乃跪白母曰:「某受命仙,被召有期。已至,色,即便拜。」母子欷。母曰:「汝去之後,使我如何存活?」先生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簷橘可以代。井水一升,橘一枚,可一人。」兼封一留之:「有所缺乏,扣言之,所至,慎勿也。」言即出,踟躕望,身入。紫捧足,群翱翔,遂升宵而去。 年,果有疾疫,近悉求母之,皆以水及橘,不愈者。有所缺乏即扣,所即至。三年之後,母心疑,因即之,白去。自後扣之,有。母年百餘,一旦疾而。人共葬之如世人之。葬後,忽州北牛脾山紫上有哭之,鹹知君之神也。郡守鄉人皆就山吊慰,但聞哭聲,不見其形。郡守鄉人苦請相見,空中答曰:「出俗日久,形貌殊凡。若當露見,誠恐驚怪。固請不已,即出半面,示一手,皆有細毛,異常人也。因請郡守鄉人曰:「遠勞見慰,途徑險阻,可從直路而還,不須回顧。」言畢,即見橋亙嶺旁,直至郡城。行次,有一官吏輒回顧,遂失橋所,墮落江濱。乃見一赤龍于腳下宛轉而去。先生哭處有桂竹枝,自,其地。三年之後,哭。因白常在上,遂改牛脾山白。自後有白止郡城北上,人或之,以爪攫板,似漆雲:「城廓是,人民非,三百甲子一,吾是君何?」至今修道之人每至甲子日,焚香於仙公之故第也。 (查無圖像)
二十九日 天妃昇仙
天妃,即天上聖母也,姓林名默娘,俗稱[媽祖]。東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州嶼,五代時閭都巡林愿第六女,生於太平興四年(公元979年)以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二月二十九昇化。(昇化查無圖像)
二十九日 聖母元君降
聖母元君誕辰為三月二十三日,詳見「三月二十三日聖母元君誕辰」條。
註:三月初一日以後神佛誕辰見「03-1三月神佛誕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