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 白龍娘娘誕辰
白龍觀位於紫霞峰南坡,與大林寺隔嶺相望,始建於宋紹興年間,相傳有項女誤食仙桃而孕,含羞自盡,胎化白龍,因此建廟奉祀,供奉白龍娘娘。清光緒四年(1878)重建玉皇大殿、東岳殿、十王殿、聖母殿、接官廳、歡樓等主要建築,有屋百楹。
傳說起始南宋,明朝有《重建潛靈廟》碑文(潛靈觀,即今白龍觀),記載龍母(白龍娘娘)應求顯靈,降雨滅蝗之奇事。清朝乾隆十八年(1754),常州知府胡文伯記有取龍井之水,求雨得雨、袪病延年的碑文。1985年《橫山鄉志》有《白龍娘娘》傳說記載。
宋朝時候,橫山橋清明山黃貓山腳下有一村莊叫杏花村(即今觀前村,屬橫山橋西崦村),村上有位姓項的員外名瑞慶,其妻郝氏,生一兒一女,兒叫鳳興,娶妻嚴氏;女名鳳秀,年方十八。有個陳姓的媒婆為村西錢莊村錢員外之子錢王富說媒,瑞慶夫婦當即同意,卻不料鳳秀潛心修行,不願嫁人,自然心中不悅。嫂嫂為解其悶,一天與鳳秀二人來到村前河灘碼頭上洗衣服,忽見水上飄來兩只大桃子,嫂嫂撩起,給一只姑娘吃,鳳秀吃了連說「甜得,甜得!」嫂嫂吃時,卻說「苦得,苦得!」就將自己一只又給鳳秀吃,鳳秀連吃兩只都覺鮮甜。
過了三、四個月,鳳秀有了身孕,父母得知,責怪女兒行為不端,敗壞名聲,要架火焚女。嫂嫂知情後,急將一雙繡鞋給鳳秀穿上,催她連夜逃走,投奔舅家躲避。鳳秀哭別嫂嫂,來到村後衝虛觀(即今大林寺),跪在井旁,想起如此冤屈,不禁失聲痛哭,哭的眼淚在井台上滴出無數石眼,跪的石板上陷下兩個膝蓋凹塘,悲痛至極時,便脫下繡鞋,決然投井,以表清白。
姑娘一投井,剎時狂風大作,雷雨傾盆,地動山搖,天吼地鳴,兩條白龍左右伴護鳳秀姑娘,穿越黃貓山腹,向東直到潛靈觀(今白龍觀)井下,穿井而出,騰飛而起,只見兩龍緊緊盤護鳳秀,直上九天而去。
第二天,人們奔走相告,爭相傳說項家女兒羽化成仙的傳奇故事。項家人在井旁發現繡鞋也不得不信,錢家人更欽佩鳳秀貞烈懿德,願出資為她建廟。邑裡鄉親,齊皆贊助,乃建潛靈觀,後改白龍廟,現稱白龍觀。進觀祈求消災袪病、求男求女,皆有靈驗。白龍每年陰歷八月初一必回橫山橋探母,屆時香火更盛,信士雲集,商販匯聚,久而遂成橫山橋傳統廟會集場。
(筆者註:此條坊間各譜皆列「十八日白龍誕辰」,遍查並無「白龍」事蹟及圖像,後於「白龍觀」內容中查得「白龍娘娘」事蹟,傳統烈女升仙故事應為此條主題,改此條為「白龍娘娘誕辰」;至於為何誕辰日訂在三月十八日則待考。)
▲白龍觀位於江蘇常州、無錫交界、橫山橋鎮。橫山風景區紫霞峰南黃貓嶺之東,座北朝南,亭台樓閣、依山而建,山環水抱,氣勢非凡,候鳥雲集,四季花香鳥語,人間佳境。
十八日 南天廖天君誕辰
廖天君統領南天左部,受命玉帝揮毫,積功勳兼掌雷令,管諸魔鬼、眾陰兵,治怪安民。
南天廖天君:儒家名將,姓廖名化,三國蜀漢時人,隸屬,關候所部,鎮守四家塞,因與關平兵劫魏塞中計而潰,會主帥關候敗走麥城,時情況危急,廖將軍自願突圍前往上庸求取救兵,奈上庸守城副將劉封誤聽孟達讒言,坐視不發救兵,廖將軍痛罵之,而後直奔成都報請劉先主發兵往救關侯,但為時已晚(按關侯已麥城夜走臨沮,被吳將呂蒙計獲,義不屈節,而父子同殉難),稍後捐驅沙場。元至正十六年敕封「建功侯廖化糾察速報威靈公」。關聖帝君秉攝「南天文衡聖帝」後,鸞門中尊稱廖將軍為「南天廖天君」,玉帝封「南天真相博施真人道德天君」。
▲左圖:高雄意誠堂主祀太上道祖神像右下小像為廖天君神像。左二圖:廖化繪像。右二、右圖:河南洛陽市關林鎮關帝塚,相傳是關羽首級埋葬處。此處關羽二神像旁侍皆有廖化之塑像。
十八日 中嶽大帝誕辰
中嶽嵩山包括太室山和少室山,因其鄰近洛水和古都洛陽,故在五嶽中地位較高。所以很早就獲得歷代統治者尊崇。為五嶽中始封五帝者。《中嶽嵩山太室石聞銘》載:「嵩高神君,岱氣最純。春生萬物,膚寸起雲。並天四海,莫不蒙思。聖朝肅敬,眾庶所尊。」
中嶽的信仰,比其他的四嶽為早。《山海經•中山經》雲:「苦山、少室、太室、皆家也。其神皆神面而三首,其餘屬皆 獸身人面也。」嵩山東為太室,西為少室。可知嵩山之神的形象,是半人半獸,正是人類早期所造 的神明形象。中嶽大帝的名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載:「中央嵩山君神,姓春名選群。中嶽嵩高山將軍,姓石名玄。一云嵩山君角普生。」
東方朔《神異經》云:「神姓渾、諱善。」《無上秘要》云:「中嶽嵩山君,姓角諱普生。」中嶽大帝的神職:《五嶽名號》載:「主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稻。」《神異經》云:「中嶽者主於世界地澤川谷溝渠山林樹木之屬。」中嶽大帝的形象,《雲笈七纖》載:「中嶽嵩高君,領他官玉女三萬人。中嶽君服黃素之飽,戴黃玉太乙之冠,佩神宗陽和之印,乘黃龍,從群官。中嶽五土之主,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無上秘要》云:「中嶽嵩山君,姓角諱普生。頭戴黃農玉冠,衣黃錦飛裙,被黃文裘,帶黃神中皇之章。常以四季月干支俱土日,乘黃霞飛輪一,奏真他名錄,上言於帝。」
武則天垂拱四年(688),「雍州永安人唐同泰偽造瑞石于洛水,獻之。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則天於是加封洛水之神,又以嵩山與洛水接近,因改嵩山為神嶽,授天中王,並為登廟(見《舊唐書•禮儀志四》)。唐玄宗時,改封中嶽神為中聖王,宋真宗時封為中天崇聖帝,元時加封為中天大寧崇聖帝。
▲左、左二圖:中嶽大帝之繪像。右二、右圖:河南鄭州中嶽廟。
十八日 三茅真君得道日
相傳大茅君茅盈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於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升天。江蘇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稱,其進香之香期為農歷之正月至三月,當條大茅君得道之時日為進香之高潮期。
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縣的東南方。茅山本名句曲山因三茅真君得道成仙於此,因名是山曰茅山。茅叔申兄弟三人,創三清法壇,以符籙行天濟世,為求困者化厄解難,扶危消災,叔申、固、衷因稱三茅君,開茅山道派,世稱茅山道。句曲山有大茅峰,大茅峰內華陽洞,相傳是三茅君得道處。得道成仙後太上老君拜叔申為司命真君,固為定祿真君,衷為保生真君。
三茅真君誕辰為十月初三,三茅真君生平及圖像見「十月初三日三茅真君誕辰」。
▲左圖:三茅峰頂的老祖廟。中圖:岱岳殿之東配殿,為三茅殿,供奉茅山上清派祖師大茅君茅盈,其成道前修鍊服氣、闢谷術,並以醫術救治世人。對于大茅君的功德,道書《茅山志》中說:茅盈道舉後,天皇太帝封他以「太元」為號,屈宰上卿,總括東岳,又加司命之主,以領錄圖籍,給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極。農歷十月初三為大茅君聖誕,是日,廟觀道士必淨壇開經,拜《三茅懺》上《三茅表》。右圖:蘇州玄妙觀位於蘇州市中心,始建於西晉。有玉皇殿、天醫殿、高真殿、三茅觀及轉藏、豐教、十王諸殿。
十八日 茅山鶴會
陶弘景《真誥》記載:齊梁之際,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鶴會,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有四、五千,道俗男女,登茅山作靈寶唱贊。茅山至齊梁之後,每年春季鶴會已相沿成俗。《夷堅丁志》卷第六載:紹興癸酉三月,秦同其姪詣茅山觀鶴會。《夷堅志》之志景卷第九《陳待制》載:每歲春二月大茅君生朝,士庶道流輻輳,凡宮觀十七所,供醮無虛席,惟山北元符萬靈宮香火最盛。《夷堅志》之志庚卷第九《朱少卿家奴》稱朱少卿:「來赴三茅千道齋會」。時至今日,茅山道院每年春三月的香期廟會,四方奔赴的香客信眾多達二十餘萬。民國時期武當山每年六月的真武誕辰,要舉行祭祀真武祖師的齋醮法會,朝真參會的信眾每天達萬人,祭祀真武祖師的科儀已形成為廟會習俗。北京白雲觀的燕九節民俗迎春會,嵩山的中岳廟會,西安八仙宮的重陽廟會,都是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民俗盛會。道教齋醮與民俗信仰能夠結合,在於齋醮具備的宗教功能。在神道設教思想濃鬱的中國古代社會,人們相信道教齋醮的祈禳濟度功能,期望建齋設醮以感動上蒼,賜福消災,濟死度生。道教齋醮與民俗結合的根本原因,在于齋醮能夠滿足民眾的心理需要。在天災人禍之後,開建驅邪禳災的齋醮儀式,藉道教神靈之信仰,以撫慰死者,振奮生者。道教祈祥祓厄的齋醮儀式,能充分滿足民眾紅白喜事所需,民眾普遍的心理需要,會蘊積轉化為社會需要,社區定時舉行地域性的祈安大醮,以表達民眾懷德報恩、敬謝天地祖先之情,此已成為近現代民間祭祀習俗的重要內容。
▲左圖:江蘇省句容縣茅山道院。中圖:惟山北元符萬靈宮香火最盛。右圖:西安八仙宮。
十八日 玉陽子王處一真人誕辰
王處一(1142-1217)號玉陽子(一說字玉陽,號全陽子,一說號華陽子)。寧海(今山東牟平)人。金大定七年(1168)師事王重陽,長期隱居崑崳山煙霞洞,煉形九年,人稱「鐵腳先生」。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應金世宗之召,赴闕主持萬春節醮事。生前創全真道崳山派,仙化後元世祖封贈「玉陽體玄廣度真人」。為「北七真」之一,曾奉敕掌教。
繼承王重陽思想,以道教本門為本位,以無為主教,主張全拋世事,內煉心性,名之為「齊修萬行,聚神一氣」。修行講求「真實」,即真性、真功、真行。
著述有《雲光集》、《清真集》、《西嶽華山志》。 傳承弟子很多,碑言:「條分派出,多於六宗,數不啻萬。」弟子見於金石者有解道樞、朱景逸等。
▲左圖:王處一繪像。左二圖:崑崳山煙霞洞是王處一長期隱居和修練的地方。右二、右圖:烟霞三洞,即石屋洞,水樂洞,烟霞洞,位於於南高峰下的烟霞嶺上。烟霞洞内壁上的石窟造像,為五代時作品,造型生動,自然流暢。
十八日 梨園祖師爺誕辰
戲劇界工作者常被稱為「梨園子弟」,尊唐明皇為「梨園祖師」,並尊稱為「老郎神」,但部分戲班之神龕則在神牌上書有「九天翼宿星君」,更能顯示祖師爺的崇高地位。而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卻指戲神為西川灌口神;清代戲劇家李漁又附會西川灌口二郎神之說,指是都江堰水利功臣李冰父子。於是與「二郎神」相關之神明如楊戩、張仙、趙昱、鄧遐等也被奉為戲神。
就歷史真相而言,「梨園」為唐皇帝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在開元二年(713)特設「梨園」,選樂伎子弟三百人在園內受教樂曲與歌舞雜戲,而玄宗則身兼演員、作曲、指揮、導演一身,樂曲名家「李龜年」亦領導傑出樂工參與,諸凡傑出之演藝人員皆出身「梨園」,以致後世戲劇界自稱為「梨園界」或「梨園子弟」,唐明皇被奉為「梨園神」,殆無爭議。
至於梨園神又稱「老郎神」,亦有其根據;唐玄宗常自稱「三郎」,梨園子弟及民間不便直呼,遂尊稱「老郎」。道教將梨園奉為翼宿星君,可能是崇敬明皇之意,並定三月十八日為誕辰日。
▲左圖:唐玄宗繪像。中二圖:三聖宮中的梨園祖師神像。右圖:華清宮是梨園創始地。
十八日 秦裕伯夫人誕辰
據上海人傳說,城隍老爺姓秦,單名俊,字裕伯。北宋詞人秦少遊的第七代孫,1296年生於上海,歷任山東高密縣縣尹、福建行省郎中等職,卓有成就。
元末世亂,秦裕伯遂辭去官職,在家侍奉老母。元末義舉,張士誠在蘇州時﹐曾請去做官﹐秦不願前往。明太祖朱元璋曾三次手書召秦入仕,也被拒絕。曾曰:「裕伯受元爵祿二十餘年,背之是不忠也;母喪不終,忘哀而出是不孝也。不忠不孝之人﹐何益於國?」
明洪武十年﹙1377﹚﹐秦裕伯去世﹐朱元璋聞訊大哭道:「生不為我臣﹐死當衛吾土。」當即敕封為上海城隍神。明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張守約將金山廟改為城隍廟。
上海城隍誕辰為四月初八,廟會從初一到初十都很熱鬧,秦裕伯夫人誕辰為三月十八日,婦女湧往城隍廟祈願,香火鼎盛。
▲左圖:上海城隍廟。中圖:上海城隍秦裕伯神像。右圖:城隍殿西面為娘娘殿,供奉上海縣城隍神夫人儲氏。
十八日 盧茂真人昇仙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十八日 祭黃石公
夏黃公,又稱黃石公,原來姓崔名廣,字少通,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一說本是齊國人,因隱居夏里修道而得名。秦漢之際一位著名隱士,與隱士綺里季,東園公,甪里並稱為「商山四皓」。秦末天下大亂,四位老人為躲避戰亂而隱居商山。漢高祖曾召夏黃公入廷為官,輔佐太子。
傳說張良年輕時曾得到黃石公的指點。張良在圯橋替黃石公「三次進履」,得黃石公送的一部《太公兵法》。黃石公後來回故里隱居,並在鄞西一帶行醫。傳說黃石公逝世於黃古林,享年九十餘歲,葬於餘姚覆船山。黃石公有一女兒名叫黃姑,繼承父志,在鄉里行醫看病。
經考證,西漢初期的著名軍事家黃石公是濟南人。 除了濟南平陰,在安徽亳州、湖北黃石,尤其是江蘇下邳,都盛傳著黃石公的有關傳說。然而,黃石公是否確有其人,其故里究竟在何處卻不得而知。多方考證,並仔細研究了黃石公的族譜及有關歷史記載,還考察了平陰境內眾多黃石公遺跡,最終確證了黃石公實有其人,且其故里就在今平陰縣東阿鎮魏院村。
▲左圖:台北市內湖區的黃石公祠。左二圖:黃石公祠前的唐碑。右二圖:《黃石公素書》中的「張良拾履」插圖。右圖:張良拾履繪圖。
十八日 祭夏禹王
祭夏禹王:《名勝誌》稱:火山在河曲縣西五里,山高四、五丈,黄河過此,如遇覆釜,河流為之曲折。山有大禹廟,在河東岸巨石上,水不能浸,有司以三月十八日致祭。
各朝多於是日有《祭夏禹王文》雍正元年遣穆理渾致祭夏禹王文:「自古帝王繼天出治,建極綏猷,莫不浲被生民,仁周海字。維我皇考峻德鴻動,媲美前古,謨承烈,垂裕后昆。联以躬,纘應大寶。当兹嗣位始,宜修享祀之儀。特遣官,虔申昭告,惟冀时和歲稔,特阜民安,淳風洽乎區,厚德長妥於率土。尚其歆格,鑒此精誠。 」
三月初五為夏禹王誕辰,可参閱「三月初五日夏禹王誕辰」條。
▲左圖:禹王廟(又名禹稷行宮),在龜山禹功礬上。為紀念大禹治水成功而建。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元大德、明成化時兩次重修。明天啟年間再修。清順治九年又修。原供奉大禹像,後增後稷、伯益、八元、八愷等先賢像。中、右圖:清康熙年間以來,河曲、保德一帶人民從這裡渡過黃河,到內蒙古河套地區墾荒種田、通商貿易,俗稱「走西口」。渡口現建有禹王廟(俗稱河神廟)。
十八日 后土娘娘誕辰
后土皇地祇居「四御」第四位,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全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俗稱「后土娘娘」。「后土」之稱始於春秋,其身份、來歷有人名、官名、神名等不同說法,但古人對於土地的崇拜由來已久,如《禮記‧郊特性》記載:「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為陰地者,五方相乘,五氣凝結,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所謂:土者,乃天地初判黃土也,故謂土母焉。
「虛空地母至尊」即后土娘娘、又稱后土夫人,俗稱「地母娘娘」。「后土」是道教神名,全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神位極高。周禮載:「王大封,則先告后土」;左氏云:「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后土神亦為主宰大地山川之大神、與主宰天界「玉皇上帝」,同樣受到人間崇敬。西漢文帝(公元前一七九年)詔令全國統一祭祀地祇(后土),規定「冬至祭太一,夏至祭地祇。」漢武帝時(140)命建后土祠,親自祀拜,如上帝禮。此後歷代帝王皇朝,皆列入祀典。 大約在唐朝(公元六一八年)以後,由於國人觀念,天陽地陰,男為陽,女為陰,后土神遂漸奉為女神。唐杜佑通典記載,汾陰后土祠為婦人像,民間乃稱為后土娘娘。唐代並有「后土夫人傳」,而后土夫人祠以楊州最盛,並指沿自西漢。宋代以後,道教列為四御尊神之一,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山川之秀,道觀並設后土殿。民間建后土娘娘祠,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相傳是「后土娘娘」聖誕日,隆重祭祀之。
一說誕辰為十月十八日。
▲左圖:后土夫人像。左二圖:后土廟供奉后土夫人,是位掌管陰陽生育、主宰大地山川的女神,俗稱「后土娘娘」。 右二圖:后土廟中供奉的后土娘娘。右圖:后土祠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是神最古老的后土娘娘廟。
十九日 太陽星君誕辰
五星七曜星君是道教的七位星神。五星指的是歲星(木星)、熒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鎮星(土星)。五星又絲五曜,加上日、月,合称七曜。道教尊七曜為神,名為星君。日月和星神的崇拜,起於上古。
太陽星君,為道教的太陽神,主掌太陽。道教尊稱「日宮炎光太陽星君」,又稱「大明之神」,俗稱「太陽帝君」、「太陽公」。
其誕辰為農曆的三月十九日,而事實上三月十九日是明朝崇禎皇帝自盡殉國之日。崇禎皇帝在李闖攻入帝都燕京時,在煤山上吊。俗話說「天上有日,民中有君」,民間編造太陽星君三月十九日誕辰,即為了於不被清朝政府發現的情況下,紀念曾經身為皇帝的崇禎忌日。
太陽帝君乃陽剛之神,司日之運行,掌火焰之輕重,日由東升,再由西墜,光熙普照大地,施恩萬民,凡世人代代祭祀之故也。
▲左圖:太陽星君繪像。左二圖:五星七曜星君中的太陽星君繪像。 右二圖:太陽星君神像。右圖:創建於民國37年的地母廟是全省信仰地母的中心,地母廟外觀富麗堂皇,整座建築共分乾元、神農、地母三大殿,分別奉祀天父、太陽星君、太陰星君等神祇。
二十日 註生娘娘誕辰
註生娘娘又稱子孫娘娘,為生育之神,世俱不詳其姓氏,或謂臨水夫人陳靖姑。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於臨水夫人項下,云:「神名進姑,福州陳昌女,唐大歷二年生,秉靈通幻,嫁劉,孕數月,會大旱,因脫胎祈雨,尋卒,年僅二十有四。訣云:吾死後必為神,救人產難。建寧府陳清叟子婦懷孕,十七月不產,神見形療之,產蛇數斗,其婦獲安。」清梁章鉅於「退庵隨筆」,有詳述陳靖姑之事蹟云:「吾鄉婦女,必崇祀臨水陳氏夫人,所傳靈異事蹟非盡無因。因靖姑姓陳,後人為之立廟,初以「陳夫人」稱之,嗣以其出生地為古田縣臨水鄉,又以「臨水夫人」稱之,再後以其度次化身救產,遂以「註生娘娘」稱之。
註生娘娘掌管婦女之生育,每一個婦女該生幾個兒子幾個女兒,她的生育簿上均有記載,所以,只要她一查,便知道該讓婦女生男或育女,或是接受祈願予以刪改。註生娘娘大權在握,難怪那麼多婦女要來燒香祈求跪拜了。註生娘娘是位女神,頭不戴紗帽,因為她從沒有被歷代的皇帝冊封,所以共有梳捲髻髮。她梳的髮型近似漢代婦女髮型,衣服也是漢代女服。臉龐豐盈,更有漢唐婦女人物的健壯柔美感。她左手拿著生育簿,右手執筆。
註生娘娘手下也有不少附祀娘娘,當地稱「婆姐」。福州的註生娘娘廟,在主神兩側,竟有三十六位婆姐,而台灣和福建其他地方的註生娘娘廟中的婆姐,一般為十二位︰註生婆姐陳四娘、註胎婆姐葛四娘、監生婆姐阮三娘、抱送婆姐曾生娘、守胎婆姐林九娘、轉生婆姐李大娘、護產婆姐許大娘、註男女婆姐劉七娘、送子婆姐馬五娘、安胎婆姐林一娘、養生婆姐高四娘、抱子婆姐卓五娘。
▲左圖:註生娘娘神像。左二圖:五星七曜星君中的太陽星君繪像。 右二圖:桃園龜山振天宮媽祖廟後殿奉祀註生娘娘。右二圖:台南學甲十二婆姐陣。
二十三日 天上聖母媽祖林默娘誕辰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道教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為媽祖察聽世情的兩大駕前護衛神,分別為右手持月眉斧頭,左手舉至額前做遠視狀的千里眼(又稱金精將軍),以及右手持方天畫戟,左手舉至側耳作聽音狀的順風耳(又稱水精將軍)。
相傳媽祖俗名默娘姓林,出生於宋朝(或曰五代末年[2])福建省興化郡莆田縣湄洲島,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因此又稱林默娘。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官府承認的神祇。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等沿海省份,並向臺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傳布,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現存關於媽祖最早的文獻,是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1150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據此,媽祖生前是一個女巫。文中並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盪,舳艫相衝者八,而覆溺者七。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竿為旋舞狀,俄獲安濟……」船員說這是湄州女神顯靈,於是路允迪返國後上奏朝廷請封,詔賜順濟廟額。
▲左起三圖:第一圖為鹿港湄洲開基媽祖神像。第三圖為筆者於1975年初次出版之「神誕譜」封面。右圖:巍峩壯觀的莆田媽祖廟。
二十三日 祭英烈妃
五妃墓為明末寧靖王朱術桂從死之姬妾袁氏、王氏、勝妾秀姑、梅姐、荷姐等五人合葬之處 。明永曆三十七年六月間,清大軍破澎湖,鄭克塽投降,寧靖王見大勢已去,決心殉國,其五位姬妾深明大義寧願全節,相繼自縊於中堂。次日,寧靖王將五妃之靈柩安葬於南門城外魁斗山後(即今五妃廟址) 後亦自縊。自寧靖王與五妃先後殉節後,本省同胞即在墓前建廟祭拜。而寧靖王墓則在高雄縣湖內鄉湖內村。
清乾隆年間,因廟宇荒頹,隨即整修,並立碑曰「寧靖王從死五妃墓」。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時稱五妃墓,清光緒年間再整修,亦稱「五妃娘廟」。日治時期,亦曾整修,當時台南州知事手撰「五妃之碑」(該碑現立於廟旁)。最近一次於民國八十六年修復完成,現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五妃廟最大特色是「墓廟合一」的陰廟,墓塚與廟宇緊密相連,建築屬單殿式,但殿前還有拜亭,且廟門位於拜亭下方內側,使門兩旁的牆微微外斜,形成「八字牆」,與一般單殿加拜亭之廟宇大不相同,兩側還有廂房,與正身之間夾有天井。與其他古蹟相較,五妃廟的造型簡潔、小巧玲瓏、色彩端重。其周遭庭園寬闊、古樹濃蔭、草木扶疏。
一月十六日為五妃誕辰,見「一月十六日為五妃娘娘誕辰」絛。
▲台南五妃廟。
二十五日 通天大王誕辰
尖崗嶺是南粵道教的發祥地,南粵道教始祖陳符經、曾一在此清修至殞,至今在次峰仍有陳符經清修堂古蹟;古化州人為州仙羅辯在此立廟,人稱「通天大王」,有「通天大王廟」存留至今,香客甚眾;民族首領冼英(冼夫人)在此留有遺蹟;清代廣東狀元林紹堂為此山題了「翟鳥兆高飛」、「載弄之璋」兩個石匾,其拓品為茂名博物館珍藏。
西晉永嘉年間,傳說當時潘州有個道士潘茂名,採藥鍊丹于西山上,去世後人們在西山上建潘仙殿以祀;羅州有個羅辯,種橘紅鍊橘膏為民治病,成了四鄉聞名的橘地郎中。羅辯去世後,州民稱之為橘仙,于州城建辯仙門以紀念,還在華嚴庵中設羅仙殿祀其父女偶像。
▲化州市南山廟。
二十五日 祭五星
道教星神。五星君即:東方木德歲星星君,南方火德熒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辰星星君,中央土德鎮星星君。《雲笈七簽》卷二四曰:「五星者是日月之靈根,天胎之五臟,天地賴以綜氣,日月係之而明。」 又名五炁真君,五德星君,五曜星君。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經》詳述五星之職掌,稱東方木德真君「主發生萬物,變慘為舒。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福慶,宜弘善迎之」。南方火德真君「主長養萬物,燭幽洞微。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災厄疾病之尤,宜弘善以迎之」。西方金德真君「主就斂萬物,告成功肅。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災怪刑獄之咎,宜弘善而迎之」。北方水德真君主「通利萬物,含真娠靈。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災滯劾掠之苦,宜弘善而迎之」。中央土德真君「主四時廣育萬類,成功不愆。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憂塞刑律之厄,宜弘善以迎之」。至於日和月,《太上洞神五星諸宿日月混常經》中稱,有遇日君者,「必得仙術」;有遇月君者,「所求皆得,有所得者即是度世不死之術」。
《玄門寶海經》雲,「陽精為日,陰精為月。分日月之精為星辰。星辰共以真道,要養萬二千物,下及六畜糞土草木,皆被服其秘道要德而生長焉」。意為五星七曜皆是道的體現。天地依靠日月星辰之真氣,長養萬物。
▲左圖:五星君即:「東方木德歲星星君,南方火德熒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辰星星君,中央土德鎮星星君。」右圖:「南方火德星君」亦五星君之一。
二十五日 五公菩薩誕辰
五公菩薩是指:誌公菩薩、朗公菩薩、康公菩薩、寶公菩薩、化公菩薩。有的說法說他們是濟公活佛的五個兄弟,亦有另一個說法說他們是濟公活佛五次投胎的五個形象,更有說他們是一百零八位羅漢中的五位,皆不可考。
▲左圖:五公菩薩:誌公菩薩、朗公菩薩、康公菩薩、寶公菩薩、化公菩薩。左二圖:高雄市左營區啟明堂原祀奉五公菩薩,後來祀奉主神改為關聖帝君。右二圖:光緒二十一年時,設置了「明德堂」,此為堂前麒麟。右圖:民國四十年時建的春秋兩閣,當時是全台十大美景之一,美輪美奐。
二十六日 度昺真人昇仙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二十六日 鬼谷仙師誕辰
王禪祖師即鬼谷仙師,通稱鬼谷先生、鬼谷子先師。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雲夢山採藥修道。錄異記云:鬼谷先生者古代高士,真仙也,自軒 轅時代起立經商周朝,曾隨太上老君赴西域流沙國修道,後返周歸居漢濱漢水之濱今天的湖北省遠安縣東南方〉之西的鬼谷洞中潛修,因以鬼谷子為號,弟子百餘人拜其門下,惟不慕神仙,勤學縱橫之術。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名將龐涓、孫臏亦為鬼谷先生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鬼谷先生又被說是戰國人,以鄉里為名,本姓王名利,號玄微子,在世數百年,不知所終。拾遺記指「鬼谷」為今之湖北省遠安縣之東南,青溪〈亦名清溪〉之西有鬼谷洞,鬼谷先生在此地傳授仙術。鬼谷先生傳云:「楚有清溪,下深千仞,其水靈異。」,可證清溪實為鬼谷先生最後之居處。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經陰符七術》。《鬼谷子》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而《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
《東周列國志》中有段關於《陰符》的精彩描寫。當年蘇秦辭鬼谷子下山,盡破家財得黃金百鎰,黑貂裘衣一件,治車馬僕從,遨遊列國,訪求山川地形,人民風土,得天下利害之詳。然而如此數年,未有所遇。其時錢財以盡,只得回家。回家後,一家老小盡責其之。妻不以其為夫,嫂不以其為叔,母不以其為子。絕望之餘,想起鬼谷子之臨別贈言:「若遊說失意,只須熟玩《陰符》一書,自有進益。」於是蘇秦乃閉門探討,務窮其趣,晝夜不息。夜倦欲睡,則引錐刺股,血流滿足。如此一年,於陰符有悟,乃將列國形勢,細細揣摩,天下之勢,盡在掌中。後又出遊列國,成功於燕、趙。隨之又將六國合縱,共同抗秦,建立不朽功績。
《列仙全傳》載:鬼谷仙失常入雲夢採藥,顏如少童,居青溪之鬼谷。在人間數百歲,著作有「陰符」、「鬼谷子」二書。後世人因其精通玄學,遂奉為算命卜卦業之祖師;又傳鬼谷仙師雙目失明以鏡掩之,故又為民間眼鏡業奉祀為祖師。台北市設有「鬼谷先生紀念堂」,為先師第七十二代傳人陳英略所設,民間咸以王禪祖師知名奉祀。
▲左圖:鬼谷仙師神像。左二起三圖:鬼谷仙師擅畫符,圖為相傳所繪製的逆緣符、絕緣符及催合符。右二圖:相傳戰國時期鬼谷仙師在此講學期間掘石為泉,鬼谷先生長年飲用此泉水,終年一百三十一歲,故稱為鬼谷神泉,至今享有神泉之譽,該泉因地下礦藏資源豐富,水中含有鍶、鋅、鎂、鐵等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長期飲用能開發智力、益壽延年。右圖:鬼谷洞。
二十七日 七殿泰山王誕辰
閻羅王第七殿泰山王殿,司掌燋熱大地獄。經云:「此地獄四面熾火,罪人一切身分盡被燒盡,生而復死,死而復生,苦痛萬分。」由此可見,此獄之苦更勝於前。凡是生前所造殺、盜、淫或邪見、邪行、妄語、酒惑等惡業,雖經前獄種種刑報,然其餘習猶存,須墮此獄,經真火熾燒,燒盡宿世一切惡習與身分,以至業盡得脫,方有出離機會。或因前世貪婪心重,先墮三百世於餓鬼身;或因愚痴心重,墮二百世於畜生身;或因瞋恨心重,若得人身,則成瘖啞無智之身,百世與貓狗同食同伍,而不知羞慚,無力自足,盡其一生,實無福德。
▲第七殿泰山王殿,司掌燋熱大地獄。圖為割舌地獄、頂石地獄慘狀。右圖:七殿泰山王神像。
二十七日 車大元帥誕辰
車公廟紀念的車公(車大元帥)是宋朝(960--1279)名將,曾成功平定江南之亂。據說在南宋末年,宋帝昺南下避難,車大元帥一直護駕至香港。后來,車大元帥不幸去世,后人為表其忠勇,便為他立廟供奉。
民間亦相傳,車大元帥在南宋末年護駕宋帝昺到香港后,便駐守西貢。車大元帥深受村民敬重愛戴,后來獲道教奉為神明,並在西貢蚝涌立廟供奉。農歷年初二是車公誕,在每年傳統的「赤口」年初三,民眾都會蜂擁而至到車公廟參拜祈福。
明末崇禎年間,新界各地突然疫症流行。當地鄉民研究史書及縣志,發現車大元帥,不特平賊有功,所到之處,疫症亦立刻停止。因此便建廟供奉,以祈疫症停止。沙田村民原先希望請車公到沙田救災,但蠔涌的父老只准沙田村民請車公的孫兒到沙田供奉。
香港以正月初二日為車公誕辰,坊間神佛誕辰表皆以三月二十七日為準。
▲左圖:香港沙田大圍車公廟中的車大元帥神像。左二圖:車公廟香火鼎盛。右二圖:車公廟廟內設有金色四片車葉的風車,信眾轉一轉風車,男用左手,女用右手,順時針轉一下,就可以把衰運轉走,好運轉來。右圖:香港廟宇建築及用色與大陸、台灣皆不相同。
二十八日 東嶽大帝誕辰
東嶽大帝是泰山的山神,又稱東嶽帝君,簡稱「嶽帝」,古稱「泰山府君」。
東嶽大帝此神的來由,眾說紛紜。主要說法如下:西晉道教學者葛洪說泰山之神是伏羲的後裔太昊,掌管東方。也有人說,東嶽大帝是盤古的後裔金虹氏,在泰山修練得道,被賦與「東嶽大帝」之職位。在封神演義一書中,「東嶽大帝」則是商紂王的大臣,後來歸附周武王的黃飛虎。
東嶽大帝統轄了五嶽及天下名山,並且掌管十殿閻王,是道教地府的最高神明,中國大陸信徒則認為,東嶽大帝可以主宰人間、陰間的禍福,是統轄陰陽界的大神。在佛教則認為,地獄由地藏王菩薩負責救度。而台灣一般民眾在墳墓、靈骨塔、廟宇也多奉祀地藏王菩薩而非東嶽大帝。
東嶽是指山東省的泰山,東嶽大帝就是泰山神。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東嶽大帝是盤古氏九世苗裔金輪王少海氏與妻彌綸仙女所生之子,初名金虹氏。金虹氏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犧氏時封為太歲。至神農朝,賜天符都官,號名府君。漢明帝時,封為泰山元帥。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封東嶽為「神嶽天中王」。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又尊為「天齊君」。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加封「天齊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詔封東嶽天齊仁聖王,四年又尊為帝,稱「東嶽天齊仁聖帝」。對泰山神之祭祀和崇奉,自上古三代就有,三代民居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故天子「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其中五嶽之長就是泰山,泰山被尊稱為岱宗。《風俗通義》引孔子語稱,「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七十有二」,當指王者功成封禪,以告天地的意思。漢魏以後,道教沿襲古制,奉祀東嶽大帝。
一說誕辰為十月初一日,參閱「十月初一日東嶽大帝誕辰」條。
▲左圖:東嶽大帝繪像。左二圖:大足石刻中的東嶽大帝、帝后像。右二圖:北京市朝陽門外的東嶽廟。右圖:泰山廟。
二十八日 倉頡先師誕辰
制字先師姓蒼,名頡(或作倉頡),黃帝史臣,制字造書之袓也。許慎說文解字自序云:「黃帝之史蒼頡,見鳥獸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書者,文字;契者,刻木。而書其側,故曰書契也)。」
蒼頡之初作書,刻字於竹木,聯之為編,編之為冊,謂之竹簡,亦稱竹簡書。書者,如也。
蒼頡又稱曰史皇,呂氏春秋勿躬註:「史皇即蒼頡。」淮南子修務註:「史皇蒼頡生而見鳥獸之跡,知著書,故曰史皇。」按說文曰:「皇,大也。廣雅釋詁曰:「皇,美也。」意者蒼頡為制字之始袓,後人嘉其功之美大,遂皇之耳!而世人有謂蒼頡為上古之帝皇恐不足據。
蓋古來可信之書記載,如許慎的說文解字自序及漢書古今人表、呂氏春秋、淮南子等,皆以蒼頡為黃帝之史官。世本註:「黃帝之世始立史官(史,掌書者,即記事官),蒼頡、沮誦居其職。」假使蒼頡果為帝皇,直稱曰皇可矣!今冠以史字,可知其為史之皇,即制字之皇,非君臨天下之皇也。
▲左圖:倉頡繪像。左二圖:陝西省白水縣的倉聖廟。右二圖:倉聖廟中之倉頡神像。右圖:西螺有名的振文書院旁邊就是「南天修文院懿德分院」外觀造型很獨特,主要奉祀文昌帝君、孚佑市君、關聖帝君、朱衣帝君、綠衣帝君等帝君,以及孔夫子和倉頡先師,後來當地百姓直接將其簡稱為「文祠」。
註:四月初一日以後神佛誕辰見「04-1四月神佛誕辰」。
白龍觀位於紫霞峰南坡,與大林寺隔嶺相望,始建於宋紹興年間,相傳有項女誤食仙桃而孕,含羞自盡,胎化白龍,因此建廟奉祀,供奉白龍娘娘。清光緒四年(1878)重建玉皇大殿、東岳殿、十王殿、聖母殿、接官廳、歡樓等主要建築,有屋百楹。
傳說起始南宋,明朝有《重建潛靈廟》碑文(潛靈觀,即今白龍觀),記載龍母(白龍娘娘)應求顯靈,降雨滅蝗之奇事。清朝乾隆十八年(1754),常州知府胡文伯記有取龍井之水,求雨得雨、袪病延年的碑文。1985年《橫山鄉志》有《白龍娘娘》傳說記載。
宋朝時候,橫山橋清明山黃貓山腳下有一村莊叫杏花村(即今觀前村,屬橫山橋西崦村),村上有位姓項的員外名瑞慶,其妻郝氏,生一兒一女,兒叫鳳興,娶妻嚴氏;女名鳳秀,年方十八。有個陳姓的媒婆為村西錢莊村錢員外之子錢王富說媒,瑞慶夫婦當即同意,卻不料鳳秀潛心修行,不願嫁人,自然心中不悅。嫂嫂為解其悶,一天與鳳秀二人來到村前河灘碼頭上洗衣服,忽見水上飄來兩只大桃子,嫂嫂撩起,給一只姑娘吃,鳳秀吃了連說「甜得,甜得!」嫂嫂吃時,卻說「苦得,苦得!」就將自己一只又給鳳秀吃,鳳秀連吃兩只都覺鮮甜。
過了三、四個月,鳳秀有了身孕,父母得知,責怪女兒行為不端,敗壞名聲,要架火焚女。嫂嫂知情後,急將一雙繡鞋給鳳秀穿上,催她連夜逃走,投奔舅家躲避。鳳秀哭別嫂嫂,來到村後衝虛觀(即今大林寺),跪在井旁,想起如此冤屈,不禁失聲痛哭,哭的眼淚在井台上滴出無數石眼,跪的石板上陷下兩個膝蓋凹塘,悲痛至極時,便脫下繡鞋,決然投井,以表清白。
姑娘一投井,剎時狂風大作,雷雨傾盆,地動山搖,天吼地鳴,兩條白龍左右伴護鳳秀姑娘,穿越黃貓山腹,向東直到潛靈觀(今白龍觀)井下,穿井而出,騰飛而起,只見兩龍緊緊盤護鳳秀,直上九天而去。
第二天,人們奔走相告,爭相傳說項家女兒羽化成仙的傳奇故事。項家人在井旁發現繡鞋也不得不信,錢家人更欽佩鳳秀貞烈懿德,願出資為她建廟。邑裡鄉親,齊皆贊助,乃建潛靈觀,後改白龍廟,現稱白龍觀。進觀祈求消災袪病、求男求女,皆有靈驗。白龍每年陰歷八月初一必回橫山橋探母,屆時香火更盛,信士雲集,商販匯聚,久而遂成橫山橋傳統廟會集場。
(筆者註:此條坊間各譜皆列「十八日白龍誕辰」,遍查並無「白龍」事蹟及圖像,後於「白龍觀」內容中查得「白龍娘娘」事蹟,傳統烈女升仙故事應為此條主題,改此條為「白龍娘娘誕辰」;至於為何誕辰日訂在三月十八日則待考。)
▲白龍觀位於江蘇常州、無錫交界、橫山橋鎮。橫山風景區紫霞峰南黃貓嶺之東,座北朝南,亭台樓閣、依山而建,山環水抱,氣勢非凡,候鳥雲集,四季花香鳥語,人間佳境。
十八日 南天廖天君誕辰
廖天君統領南天左部,受命玉帝揮毫,積功勳兼掌雷令,管諸魔鬼、眾陰兵,治怪安民。
南天廖天君:儒家名將,姓廖名化,三國蜀漢時人,隸屬,關候所部,鎮守四家塞,因與關平兵劫魏塞中計而潰,會主帥關候敗走麥城,時情況危急,廖將軍自願突圍前往上庸求取救兵,奈上庸守城副將劉封誤聽孟達讒言,坐視不發救兵,廖將軍痛罵之,而後直奔成都報請劉先主發兵往救關侯,但為時已晚(按關侯已麥城夜走臨沮,被吳將呂蒙計獲,義不屈節,而父子同殉難),稍後捐驅沙場。元至正十六年敕封「建功侯廖化糾察速報威靈公」。關聖帝君秉攝「南天文衡聖帝」後,鸞門中尊稱廖將軍為「南天廖天君」,玉帝封「南天真相博施真人道德天君」。
▲左圖:高雄意誠堂主祀太上道祖神像右下小像為廖天君神像。左二圖:廖化繪像。右二、右圖:河南洛陽市關林鎮關帝塚,相傳是關羽首級埋葬處。此處關羽二神像旁侍皆有廖化之塑像。
十八日 中嶽大帝誕辰
中嶽嵩山包括太室山和少室山,因其鄰近洛水和古都洛陽,故在五嶽中地位較高。所以很早就獲得歷代統治者尊崇。為五嶽中始封五帝者。《中嶽嵩山太室石聞銘》載:「嵩高神君,岱氣最純。春生萬物,膚寸起雲。並天四海,莫不蒙思。聖朝肅敬,眾庶所尊。」
中嶽的信仰,比其他的四嶽為早。《山海經•中山經》雲:「苦山、少室、太室、皆家也。其神皆神面而三首,其餘屬皆 獸身人面也。」嵩山東為太室,西為少室。可知嵩山之神的形象,是半人半獸,正是人類早期所造 的神明形象。中嶽大帝的名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載:「中央嵩山君神,姓春名選群。中嶽嵩高山將軍,姓石名玄。一云嵩山君角普生。」
東方朔《神異經》云:「神姓渾、諱善。」《無上秘要》云:「中嶽嵩山君,姓角諱普生。」中嶽大帝的神職:《五嶽名號》載:「主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稻。」《神異經》云:「中嶽者主於世界地澤川谷溝渠山林樹木之屬。」中嶽大帝的形象,《雲笈七纖》載:「中嶽嵩高君,領他官玉女三萬人。中嶽君服黃素之飽,戴黃玉太乙之冠,佩神宗陽和之印,乘黃龍,從群官。中嶽五土之主,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無上秘要》云:「中嶽嵩山君,姓角諱普生。頭戴黃農玉冠,衣黃錦飛裙,被黃文裘,帶黃神中皇之章。常以四季月干支俱土日,乘黃霞飛輪一,奏真他名錄,上言於帝。」
武則天垂拱四年(688),「雍州永安人唐同泰偽造瑞石于洛水,獻之。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則天於是加封洛水之神,又以嵩山與洛水接近,因改嵩山為神嶽,授天中王,並為登廟(見《舊唐書•禮儀志四》)。唐玄宗時,改封中嶽神為中聖王,宋真宗時封為中天崇聖帝,元時加封為中天大寧崇聖帝。
▲左、左二圖:中嶽大帝之繪像。右二、右圖:河南鄭州中嶽廟。
十八日 三茅真君得道日
相傳大茅君茅盈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於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升天。江蘇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稱,其進香之香期為農歷之正月至三月,當條大茅君得道之時日為進香之高潮期。
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縣的東南方。茅山本名句曲山因三茅真君得道成仙於此,因名是山曰茅山。茅叔申兄弟三人,創三清法壇,以符籙行天濟世,為求困者化厄解難,扶危消災,叔申、固、衷因稱三茅君,開茅山道派,世稱茅山道。句曲山有大茅峰,大茅峰內華陽洞,相傳是三茅君得道處。得道成仙後太上老君拜叔申為司命真君,固為定祿真君,衷為保生真君。
三茅真君誕辰為十月初三,三茅真君生平及圖像見「十月初三日三茅真君誕辰」。
▲左圖:三茅峰頂的老祖廟。中圖:岱岳殿之東配殿,為三茅殿,供奉茅山上清派祖師大茅君茅盈,其成道前修鍊服氣、闢谷術,並以醫術救治世人。對于大茅君的功德,道書《茅山志》中說:茅盈道舉後,天皇太帝封他以「太元」為號,屈宰上卿,總括東岳,又加司命之主,以領錄圖籍,給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極。農歷十月初三為大茅君聖誕,是日,廟觀道士必淨壇開經,拜《三茅懺》上《三茅表》。右圖:蘇州玄妙觀位於蘇州市中心,始建於西晉。有玉皇殿、天醫殿、高真殿、三茅觀及轉藏、豐教、十王諸殿。
十八日 茅山鶴會
陶弘景《真誥》記載:齊梁之際,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鶴會,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有四、五千,道俗男女,登茅山作靈寶唱贊。茅山至齊梁之後,每年春季鶴會已相沿成俗。《夷堅丁志》卷第六載:紹興癸酉三月,秦同其姪詣茅山觀鶴會。《夷堅志》之志景卷第九《陳待制》載:每歲春二月大茅君生朝,士庶道流輻輳,凡宮觀十七所,供醮無虛席,惟山北元符萬靈宮香火最盛。《夷堅志》之志庚卷第九《朱少卿家奴》稱朱少卿:「來赴三茅千道齋會」。時至今日,茅山道院每年春三月的香期廟會,四方奔赴的香客信眾多達二十餘萬。民國時期武當山每年六月的真武誕辰,要舉行祭祀真武祖師的齋醮法會,朝真參會的信眾每天達萬人,祭祀真武祖師的科儀已形成為廟會習俗。北京白雲觀的燕九節民俗迎春會,嵩山的中岳廟會,西安八仙宮的重陽廟會,都是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民俗盛會。道教齋醮與民俗信仰能夠結合,在於齋醮具備的宗教功能。在神道設教思想濃鬱的中國古代社會,人們相信道教齋醮的祈禳濟度功能,期望建齋設醮以感動上蒼,賜福消災,濟死度生。道教齋醮與民俗結合的根本原因,在于齋醮能夠滿足民眾的心理需要。在天災人禍之後,開建驅邪禳災的齋醮儀式,藉道教神靈之信仰,以撫慰死者,振奮生者。道教祈祥祓厄的齋醮儀式,能充分滿足民眾紅白喜事所需,民眾普遍的心理需要,會蘊積轉化為社會需要,社區定時舉行地域性的祈安大醮,以表達民眾懷德報恩、敬謝天地祖先之情,此已成為近現代民間祭祀習俗的重要內容。
▲左圖:江蘇省句容縣茅山道院。中圖:惟山北元符萬靈宮香火最盛。右圖:西安八仙宮。
十八日 玉陽子王處一真人誕辰
王處一(1142-1217)號玉陽子(一說字玉陽,號全陽子,一說號華陽子)。寧海(今山東牟平)人。金大定七年(1168)師事王重陽,長期隱居崑崳山煙霞洞,煉形九年,人稱「鐵腳先生」。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應金世宗之召,赴闕主持萬春節醮事。生前創全真道崳山派,仙化後元世祖封贈「玉陽體玄廣度真人」。為「北七真」之一,曾奉敕掌教。
繼承王重陽思想,以道教本門為本位,以無為主教,主張全拋世事,內煉心性,名之為「齊修萬行,聚神一氣」。修行講求「真實」,即真性、真功、真行。
著述有《雲光集》、《清真集》、《西嶽華山志》。 傳承弟子很多,碑言:「條分派出,多於六宗,數不啻萬。」弟子見於金石者有解道樞、朱景逸等。
▲左圖:王處一繪像。左二圖:崑崳山煙霞洞是王處一長期隱居和修練的地方。右二、右圖:烟霞三洞,即石屋洞,水樂洞,烟霞洞,位於於南高峰下的烟霞嶺上。烟霞洞内壁上的石窟造像,為五代時作品,造型生動,自然流暢。
十八日 梨園祖師爺誕辰
戲劇界工作者常被稱為「梨園子弟」,尊唐明皇為「梨園祖師」,並尊稱為「老郎神」,但部分戲班之神龕則在神牌上書有「九天翼宿星君」,更能顯示祖師爺的崇高地位。而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卻指戲神為西川灌口神;清代戲劇家李漁又附會西川灌口二郎神之說,指是都江堰水利功臣李冰父子。於是與「二郎神」相關之神明如楊戩、張仙、趙昱、鄧遐等也被奉為戲神。
就歷史真相而言,「梨園」為唐皇帝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在開元二年(713)特設「梨園」,選樂伎子弟三百人在園內受教樂曲與歌舞雜戲,而玄宗則身兼演員、作曲、指揮、導演一身,樂曲名家「李龜年」亦領導傑出樂工參與,諸凡傑出之演藝人員皆出身「梨園」,以致後世戲劇界自稱為「梨園界」或「梨園子弟」,唐明皇被奉為「梨園神」,殆無爭議。
至於梨園神又稱「老郎神」,亦有其根據;唐玄宗常自稱「三郎」,梨園子弟及民間不便直呼,遂尊稱「老郎」。道教將梨園奉為翼宿星君,可能是崇敬明皇之意,並定三月十八日為誕辰日。
▲左圖:唐玄宗繪像。中二圖:三聖宮中的梨園祖師神像。右圖:華清宮是梨園創始地。
十八日 秦裕伯夫人誕辰
據上海人傳說,城隍老爺姓秦,單名俊,字裕伯。北宋詞人秦少遊的第七代孫,1296年生於上海,歷任山東高密縣縣尹、福建行省郎中等職,卓有成就。
元末世亂,秦裕伯遂辭去官職,在家侍奉老母。元末義舉,張士誠在蘇州時﹐曾請去做官﹐秦不願前往。明太祖朱元璋曾三次手書召秦入仕,也被拒絕。曾曰:「裕伯受元爵祿二十餘年,背之是不忠也;母喪不終,忘哀而出是不孝也。不忠不孝之人﹐何益於國?」
明洪武十年﹙1377﹚﹐秦裕伯去世﹐朱元璋聞訊大哭道:「生不為我臣﹐死當衛吾土。」當即敕封為上海城隍神。明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張守約將金山廟改為城隍廟。
上海城隍誕辰為四月初八,廟會從初一到初十都很熱鬧,秦裕伯夫人誕辰為三月十八日,婦女湧往城隍廟祈願,香火鼎盛。
▲左圖:上海城隍廟。中圖:上海城隍秦裕伯神像。右圖:城隍殿西面為娘娘殿,供奉上海縣城隍神夫人儲氏。
十八日 盧茂真人昇仙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十八日 祭黃石公
夏黃公,又稱黃石公,原來姓崔名廣,字少通,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一說本是齊國人,因隱居夏里修道而得名。秦漢之際一位著名隱士,與隱士綺里季,東園公,甪里並稱為「商山四皓」。秦末天下大亂,四位老人為躲避戰亂而隱居商山。漢高祖曾召夏黃公入廷為官,輔佐太子。
傳說張良年輕時曾得到黃石公的指點。張良在圯橋替黃石公「三次進履」,得黃石公送的一部《太公兵法》。黃石公後來回故里隱居,並在鄞西一帶行醫。傳說黃石公逝世於黃古林,享年九十餘歲,葬於餘姚覆船山。黃石公有一女兒名叫黃姑,繼承父志,在鄉里行醫看病。
經考證,西漢初期的著名軍事家黃石公是濟南人。 除了濟南平陰,在安徽亳州、湖北黃石,尤其是江蘇下邳,都盛傳著黃石公的有關傳說。然而,黃石公是否確有其人,其故里究竟在何處卻不得而知。多方考證,並仔細研究了黃石公的族譜及有關歷史記載,還考察了平陰境內眾多黃石公遺跡,最終確證了黃石公實有其人,且其故里就在今平陰縣東阿鎮魏院村。
▲左圖:台北市內湖區的黃石公祠。左二圖:黃石公祠前的唐碑。右二圖:《黃石公素書》中的「張良拾履」插圖。右圖:張良拾履繪圖。
十八日 祭夏禹王
祭夏禹王:《名勝誌》稱:火山在河曲縣西五里,山高四、五丈,黄河過此,如遇覆釜,河流為之曲折。山有大禹廟,在河東岸巨石上,水不能浸,有司以三月十八日致祭。
各朝多於是日有《祭夏禹王文》雍正元年遣穆理渾致祭夏禹王文:「自古帝王繼天出治,建極綏猷,莫不浲被生民,仁周海字。維我皇考峻德鴻動,媲美前古,謨承烈,垂裕后昆。联以躬,纘應大寶。当兹嗣位始,宜修享祀之儀。特遣官,虔申昭告,惟冀时和歲稔,特阜民安,淳風洽乎區,厚德長妥於率土。尚其歆格,鑒此精誠。 」
三月初五為夏禹王誕辰,可参閱「三月初五日夏禹王誕辰」條。
▲左圖:禹王廟(又名禹稷行宮),在龜山禹功礬上。為紀念大禹治水成功而建。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元大德、明成化時兩次重修。明天啟年間再修。清順治九年又修。原供奉大禹像,後增後稷、伯益、八元、八愷等先賢像。中、右圖:清康熙年間以來,河曲、保德一帶人民從這裡渡過黃河,到內蒙古河套地區墾荒種田、通商貿易,俗稱「走西口」。渡口現建有禹王廟(俗稱河神廟)。
十八日 后土娘娘誕辰
后土皇地祇居「四御」第四位,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全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俗稱「后土娘娘」。「后土」之稱始於春秋,其身份、來歷有人名、官名、神名等不同說法,但古人對於土地的崇拜由來已久,如《禮記‧郊特性》記載:「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為陰地者,五方相乘,五氣凝結,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所謂:土者,乃天地初判黃土也,故謂土母焉。
「虛空地母至尊」即后土娘娘、又稱后土夫人,俗稱「地母娘娘」。「后土」是道教神名,全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神位極高。周禮載:「王大封,則先告后土」;左氏云:「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后土神亦為主宰大地山川之大神、與主宰天界「玉皇上帝」,同樣受到人間崇敬。西漢文帝(公元前一七九年)詔令全國統一祭祀地祇(后土),規定「冬至祭太一,夏至祭地祇。」漢武帝時(140)命建后土祠,親自祀拜,如上帝禮。此後歷代帝王皇朝,皆列入祀典。 大約在唐朝(公元六一八年)以後,由於國人觀念,天陽地陰,男為陽,女為陰,后土神遂漸奉為女神。唐杜佑通典記載,汾陰后土祠為婦人像,民間乃稱為后土娘娘。唐代並有「后土夫人傳」,而后土夫人祠以楊州最盛,並指沿自西漢。宋代以後,道教列為四御尊神之一,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山川之秀,道觀並設后土殿。民間建后土娘娘祠,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相傳是「后土娘娘」聖誕日,隆重祭祀之。
一說誕辰為十月十八日。
▲左圖:后土夫人像。左二圖:后土廟供奉后土夫人,是位掌管陰陽生育、主宰大地山川的女神,俗稱「后土娘娘」。 右二圖:后土廟中供奉的后土娘娘。右圖:后土祠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是神最古老的后土娘娘廟。
十九日 太陽星君誕辰
五星七曜星君是道教的七位星神。五星指的是歲星(木星)、熒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鎮星(土星)。五星又絲五曜,加上日、月,合称七曜。道教尊七曜為神,名為星君。日月和星神的崇拜,起於上古。
太陽星君,為道教的太陽神,主掌太陽。道教尊稱「日宮炎光太陽星君」,又稱「大明之神」,俗稱「太陽帝君」、「太陽公」。
其誕辰為農曆的三月十九日,而事實上三月十九日是明朝崇禎皇帝自盡殉國之日。崇禎皇帝在李闖攻入帝都燕京時,在煤山上吊。俗話說「天上有日,民中有君」,民間編造太陽星君三月十九日誕辰,即為了於不被清朝政府發現的情況下,紀念曾經身為皇帝的崇禎忌日。
太陽帝君乃陽剛之神,司日之運行,掌火焰之輕重,日由東升,再由西墜,光熙普照大地,施恩萬民,凡世人代代祭祀之故也。
▲左圖:太陽星君繪像。左二圖:五星七曜星君中的太陽星君繪像。 右二圖:太陽星君神像。右圖:創建於民國37年的地母廟是全省信仰地母的中心,地母廟外觀富麗堂皇,整座建築共分乾元、神農、地母三大殿,分別奉祀天父、太陽星君、太陰星君等神祇。
二十日 註生娘娘誕辰
註生娘娘又稱子孫娘娘,為生育之神,世俱不詳其姓氏,或謂臨水夫人陳靖姑。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於臨水夫人項下,云:「神名進姑,福州陳昌女,唐大歷二年生,秉靈通幻,嫁劉,孕數月,會大旱,因脫胎祈雨,尋卒,年僅二十有四。訣云:吾死後必為神,救人產難。建寧府陳清叟子婦懷孕,十七月不產,神見形療之,產蛇數斗,其婦獲安。」清梁章鉅於「退庵隨筆」,有詳述陳靖姑之事蹟云:「吾鄉婦女,必崇祀臨水陳氏夫人,所傳靈異事蹟非盡無因。因靖姑姓陳,後人為之立廟,初以「陳夫人」稱之,嗣以其出生地為古田縣臨水鄉,又以「臨水夫人」稱之,再後以其度次化身救產,遂以「註生娘娘」稱之。
註生娘娘掌管婦女之生育,每一個婦女該生幾個兒子幾個女兒,她的生育簿上均有記載,所以,只要她一查,便知道該讓婦女生男或育女,或是接受祈願予以刪改。註生娘娘大權在握,難怪那麼多婦女要來燒香祈求跪拜了。註生娘娘是位女神,頭不戴紗帽,因為她從沒有被歷代的皇帝冊封,所以共有梳捲髻髮。她梳的髮型近似漢代婦女髮型,衣服也是漢代女服。臉龐豐盈,更有漢唐婦女人物的健壯柔美感。她左手拿著生育簿,右手執筆。
註生娘娘手下也有不少附祀娘娘,當地稱「婆姐」。福州的註生娘娘廟,在主神兩側,竟有三十六位婆姐,而台灣和福建其他地方的註生娘娘廟中的婆姐,一般為十二位︰註生婆姐陳四娘、註胎婆姐葛四娘、監生婆姐阮三娘、抱送婆姐曾生娘、守胎婆姐林九娘、轉生婆姐李大娘、護產婆姐許大娘、註男女婆姐劉七娘、送子婆姐馬五娘、安胎婆姐林一娘、養生婆姐高四娘、抱子婆姐卓五娘。
▲左圖:註生娘娘神像。左二圖:五星七曜星君中的太陽星君繪像。 右二圖:桃園龜山振天宮媽祖廟後殿奉祀註生娘娘。右二圖:台南學甲十二婆姐陣。
二十三日 天上聖母媽祖林默娘誕辰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道教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為媽祖察聽世情的兩大駕前護衛神,分別為右手持月眉斧頭,左手舉至額前做遠視狀的千里眼(又稱金精將軍),以及右手持方天畫戟,左手舉至側耳作聽音狀的順風耳(又稱水精將軍)。
相傳媽祖俗名默娘姓林,出生於宋朝(或曰五代末年[2])福建省興化郡莆田縣湄洲島,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因此又稱林默娘。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官府承認的神祇。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等沿海省份,並向臺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傳布,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現存關於媽祖最早的文獻,是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1150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據此,媽祖生前是一個女巫。文中並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盪,舳艫相衝者八,而覆溺者七。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竿為旋舞狀,俄獲安濟……」船員說這是湄州女神顯靈,於是路允迪返國後上奏朝廷請封,詔賜順濟廟額。
▲左起三圖:第一圖為鹿港湄洲開基媽祖神像。第三圖為筆者於1975年初次出版之「神誕譜」封面。右圖:巍峩壯觀的莆田媽祖廟。
二十三日 祭英烈妃
五妃墓為明末寧靖王朱術桂從死之姬妾袁氏、王氏、勝妾秀姑、梅姐、荷姐等五人合葬之處 。明永曆三十七年六月間,清大軍破澎湖,鄭克塽投降,寧靖王見大勢已去,決心殉國,其五位姬妾深明大義寧願全節,相繼自縊於中堂。次日,寧靖王將五妃之靈柩安葬於南門城外魁斗山後(即今五妃廟址) 後亦自縊。自寧靖王與五妃先後殉節後,本省同胞即在墓前建廟祭拜。而寧靖王墓則在高雄縣湖內鄉湖內村。
清乾隆年間,因廟宇荒頹,隨即整修,並立碑曰「寧靖王從死五妃墓」。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時稱五妃墓,清光緒年間再整修,亦稱「五妃娘廟」。日治時期,亦曾整修,當時台南州知事手撰「五妃之碑」(該碑現立於廟旁)。最近一次於民國八十六年修復完成,現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五妃廟最大特色是「墓廟合一」的陰廟,墓塚與廟宇緊密相連,建築屬單殿式,但殿前還有拜亭,且廟門位於拜亭下方內側,使門兩旁的牆微微外斜,形成「八字牆」,與一般單殿加拜亭之廟宇大不相同,兩側還有廂房,與正身之間夾有天井。與其他古蹟相較,五妃廟的造型簡潔、小巧玲瓏、色彩端重。其周遭庭園寬闊、古樹濃蔭、草木扶疏。
一月十六日為五妃誕辰,見「一月十六日為五妃娘娘誕辰」絛。
▲台南五妃廟。
二十五日 通天大王誕辰
尖崗嶺是南粵道教的發祥地,南粵道教始祖陳符經、曾一在此清修至殞,至今在次峰仍有陳符經清修堂古蹟;古化州人為州仙羅辯在此立廟,人稱「通天大王」,有「通天大王廟」存留至今,香客甚眾;民族首領冼英(冼夫人)在此留有遺蹟;清代廣東狀元林紹堂為此山題了「翟鳥兆高飛」、「載弄之璋」兩個石匾,其拓品為茂名博物館珍藏。
西晉永嘉年間,傳說當時潘州有個道士潘茂名,採藥鍊丹于西山上,去世後人們在西山上建潘仙殿以祀;羅州有個羅辯,種橘紅鍊橘膏為民治病,成了四鄉聞名的橘地郎中。羅辯去世後,州民稱之為橘仙,于州城建辯仙門以紀念,還在華嚴庵中設羅仙殿祀其父女偶像。
▲化州市南山廟。
二十五日 祭五星
道教星神。五星君即:東方木德歲星星君,南方火德熒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辰星星君,中央土德鎮星星君。《雲笈七簽》卷二四曰:「五星者是日月之靈根,天胎之五臟,天地賴以綜氣,日月係之而明。」 又名五炁真君,五德星君,五曜星君。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經》詳述五星之職掌,稱東方木德真君「主發生萬物,變慘為舒。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福慶,宜弘善迎之」。南方火德真君「主長養萬物,燭幽洞微。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災厄疾病之尤,宜弘善以迎之」。西方金德真君「主就斂萬物,告成功肅。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災怪刑獄之咎,宜弘善而迎之」。北方水德真君主「通利萬物,含真娠靈。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災滯劾掠之苦,宜弘善而迎之」。中央土德真君「主四時廣育萬類,成功不愆。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憂塞刑律之厄,宜弘善以迎之」。至於日和月,《太上洞神五星諸宿日月混常經》中稱,有遇日君者,「必得仙術」;有遇月君者,「所求皆得,有所得者即是度世不死之術」。
《玄門寶海經》雲,「陽精為日,陰精為月。分日月之精為星辰。星辰共以真道,要養萬二千物,下及六畜糞土草木,皆被服其秘道要德而生長焉」。意為五星七曜皆是道的體現。天地依靠日月星辰之真氣,長養萬物。
▲左圖:五星君即:「東方木德歲星星君,南方火德熒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辰星星君,中央土德鎮星星君。」右圖:「南方火德星君」亦五星君之一。
二十五日 五公菩薩誕辰
五公菩薩是指:誌公菩薩、朗公菩薩、康公菩薩、寶公菩薩、化公菩薩。有的說法說他們是濟公活佛的五個兄弟,亦有另一個說法說他們是濟公活佛五次投胎的五個形象,更有說他們是一百零八位羅漢中的五位,皆不可考。
▲左圖:五公菩薩:誌公菩薩、朗公菩薩、康公菩薩、寶公菩薩、化公菩薩。左二圖:高雄市左營區啟明堂原祀奉五公菩薩,後來祀奉主神改為關聖帝君。右二圖:光緒二十一年時,設置了「明德堂」,此為堂前麒麟。右圖:民國四十年時建的春秋兩閣,當時是全台十大美景之一,美輪美奐。
二十六日 度昺真人昇仙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二十六日 鬼谷仙師誕辰
王禪祖師即鬼谷仙師,通稱鬼谷先生、鬼谷子先師。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雲夢山採藥修道。錄異記云:鬼谷先生者古代高士,真仙也,自軒 轅時代起立經商周朝,曾隨太上老君赴西域流沙國修道,後返周歸居漢濱漢水之濱今天的湖北省遠安縣東南方〉之西的鬼谷洞中潛修,因以鬼谷子為號,弟子百餘人拜其門下,惟不慕神仙,勤學縱橫之術。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名將龐涓、孫臏亦為鬼谷先生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鬼谷先生又被說是戰國人,以鄉里為名,本姓王名利,號玄微子,在世數百年,不知所終。拾遺記指「鬼谷」為今之湖北省遠安縣之東南,青溪〈亦名清溪〉之西有鬼谷洞,鬼谷先生在此地傳授仙術。鬼谷先生傳云:「楚有清溪,下深千仞,其水靈異。」,可證清溪實為鬼谷先生最後之居處。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經陰符七術》。《鬼谷子》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而《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
《東周列國志》中有段關於《陰符》的精彩描寫。當年蘇秦辭鬼谷子下山,盡破家財得黃金百鎰,黑貂裘衣一件,治車馬僕從,遨遊列國,訪求山川地形,人民風土,得天下利害之詳。然而如此數年,未有所遇。其時錢財以盡,只得回家。回家後,一家老小盡責其之。妻不以其為夫,嫂不以其為叔,母不以其為子。絕望之餘,想起鬼谷子之臨別贈言:「若遊說失意,只須熟玩《陰符》一書,自有進益。」於是蘇秦乃閉門探討,務窮其趣,晝夜不息。夜倦欲睡,則引錐刺股,血流滿足。如此一年,於陰符有悟,乃將列國形勢,細細揣摩,天下之勢,盡在掌中。後又出遊列國,成功於燕、趙。隨之又將六國合縱,共同抗秦,建立不朽功績。
《列仙全傳》載:鬼谷仙失常入雲夢採藥,顏如少童,居青溪之鬼谷。在人間數百歲,著作有「陰符」、「鬼谷子」二書。後世人因其精通玄學,遂奉為算命卜卦業之祖師;又傳鬼谷仙師雙目失明以鏡掩之,故又為民間眼鏡業奉祀為祖師。台北市設有「鬼谷先生紀念堂」,為先師第七十二代傳人陳英略所設,民間咸以王禪祖師知名奉祀。
▲左圖:鬼谷仙師神像。左二起三圖:鬼谷仙師擅畫符,圖為相傳所繪製的逆緣符、絕緣符及催合符。右二圖:相傳戰國時期鬼谷仙師在此講學期間掘石為泉,鬼谷先生長年飲用此泉水,終年一百三十一歲,故稱為鬼谷神泉,至今享有神泉之譽,該泉因地下礦藏資源豐富,水中含有鍶、鋅、鎂、鐵等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長期飲用能開發智力、益壽延年。右圖:鬼谷洞。
二十七日 七殿泰山王誕辰
閻羅王第七殿泰山王殿,司掌燋熱大地獄。經云:「此地獄四面熾火,罪人一切身分盡被燒盡,生而復死,死而復生,苦痛萬分。」由此可見,此獄之苦更勝於前。凡是生前所造殺、盜、淫或邪見、邪行、妄語、酒惑等惡業,雖經前獄種種刑報,然其餘習猶存,須墮此獄,經真火熾燒,燒盡宿世一切惡習與身分,以至業盡得脫,方有出離機會。或因前世貪婪心重,先墮三百世於餓鬼身;或因愚痴心重,墮二百世於畜生身;或因瞋恨心重,若得人身,則成瘖啞無智之身,百世與貓狗同食同伍,而不知羞慚,無力自足,盡其一生,實無福德。
▲第七殿泰山王殿,司掌燋熱大地獄。圖為割舌地獄、頂石地獄慘狀。右圖:七殿泰山王神像。
二十七日 車大元帥誕辰
車公廟紀念的車公(車大元帥)是宋朝(960--1279)名將,曾成功平定江南之亂。據說在南宋末年,宋帝昺南下避難,車大元帥一直護駕至香港。后來,車大元帥不幸去世,后人為表其忠勇,便為他立廟供奉。
民間亦相傳,車大元帥在南宋末年護駕宋帝昺到香港后,便駐守西貢。車大元帥深受村民敬重愛戴,后來獲道教奉為神明,並在西貢蚝涌立廟供奉。農歷年初二是車公誕,在每年傳統的「赤口」年初三,民眾都會蜂擁而至到車公廟參拜祈福。
明末崇禎年間,新界各地突然疫症流行。當地鄉民研究史書及縣志,發現車大元帥,不特平賊有功,所到之處,疫症亦立刻停止。因此便建廟供奉,以祈疫症停止。沙田村民原先希望請車公到沙田救災,但蠔涌的父老只准沙田村民請車公的孫兒到沙田供奉。
香港以正月初二日為車公誕辰,坊間神佛誕辰表皆以三月二十七日為準。
▲左圖:香港沙田大圍車公廟中的車大元帥神像。左二圖:車公廟香火鼎盛。右二圖:車公廟廟內設有金色四片車葉的風車,信眾轉一轉風車,男用左手,女用右手,順時針轉一下,就可以把衰運轉走,好運轉來。右圖:香港廟宇建築及用色與大陸、台灣皆不相同。
二十八日 東嶽大帝誕辰
東嶽大帝是泰山的山神,又稱東嶽帝君,簡稱「嶽帝」,古稱「泰山府君」。
東嶽大帝此神的來由,眾說紛紜。主要說法如下:西晉道教學者葛洪說泰山之神是伏羲的後裔太昊,掌管東方。也有人說,東嶽大帝是盤古的後裔金虹氏,在泰山修練得道,被賦與「東嶽大帝」之職位。在封神演義一書中,「東嶽大帝」則是商紂王的大臣,後來歸附周武王的黃飛虎。
東嶽大帝統轄了五嶽及天下名山,並且掌管十殿閻王,是道教地府的最高神明,中國大陸信徒則認為,東嶽大帝可以主宰人間、陰間的禍福,是統轄陰陽界的大神。在佛教則認為,地獄由地藏王菩薩負責救度。而台灣一般民眾在墳墓、靈骨塔、廟宇也多奉祀地藏王菩薩而非東嶽大帝。
東嶽是指山東省的泰山,東嶽大帝就是泰山神。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東嶽大帝是盤古氏九世苗裔金輪王少海氏與妻彌綸仙女所生之子,初名金虹氏。金虹氏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犧氏時封為太歲。至神農朝,賜天符都官,號名府君。漢明帝時,封為泰山元帥。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封東嶽為「神嶽天中王」。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又尊為「天齊君」。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加封「天齊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詔封東嶽天齊仁聖王,四年又尊為帝,稱「東嶽天齊仁聖帝」。對泰山神之祭祀和崇奉,自上古三代就有,三代民居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故天子「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其中五嶽之長就是泰山,泰山被尊稱為岱宗。《風俗通義》引孔子語稱,「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七十有二」,當指王者功成封禪,以告天地的意思。漢魏以後,道教沿襲古制,奉祀東嶽大帝。
一說誕辰為十月初一日,參閱「十月初一日東嶽大帝誕辰」條。
▲左圖:東嶽大帝繪像。左二圖:大足石刻中的東嶽大帝、帝后像。右二圖:北京市朝陽門外的東嶽廟。右圖:泰山廟。
二十八日 倉頡先師誕辰
制字先師姓蒼,名頡(或作倉頡),黃帝史臣,制字造書之袓也。許慎說文解字自序云:「黃帝之史蒼頡,見鳥獸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書者,文字;契者,刻木。而書其側,故曰書契也)。」
蒼頡之初作書,刻字於竹木,聯之為編,編之為冊,謂之竹簡,亦稱竹簡書。書者,如也。
蒼頡又稱曰史皇,呂氏春秋勿躬註:「史皇即蒼頡。」淮南子修務註:「史皇蒼頡生而見鳥獸之跡,知著書,故曰史皇。」按說文曰:「皇,大也。廣雅釋詁曰:「皇,美也。」意者蒼頡為制字之始袓,後人嘉其功之美大,遂皇之耳!而世人有謂蒼頡為上古之帝皇恐不足據。
蓋古來可信之書記載,如許慎的說文解字自序及漢書古今人表、呂氏春秋、淮南子等,皆以蒼頡為黃帝之史官。世本註:「黃帝之世始立史官(史,掌書者,即記事官),蒼頡、沮誦居其職。」假使蒼頡果為帝皇,直稱曰皇可矣!今冠以史字,可知其為史之皇,即制字之皇,非君臨天下之皇也。
▲左圖:倉頡繪像。左二圖:陝西省白水縣的倉聖廟。右二圖:倉聖廟中之倉頡神像。右圖:西螺有名的振文書院旁邊就是「南天修文院懿德分院」外觀造型很獨特,主要奉祀文昌帝君、孚佑市君、關聖帝君、朱衣帝君、綠衣帝君等帝君,以及孔夫子和倉頡先師,後來當地百姓直接將其簡稱為「文祠」。
註:四月初一日以後神佛誕辰見「04-1四月神佛誕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