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03-2三月神佛誕辰


初九日    尹真人飛昇

    尹真人又稱文始真人,在道教中的地位較高。一說是周至縣龍鄉聞仙里人(今陝西週至縣)人。或說他是天水(今甘肅天水市)人,姓尹名喜。。順帝至元三年六月,加封文始尹真人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旦真君。
    《列仙傳》曰: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星宿,服精華,醫隱德仁行,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先見其氣,知其人當過,後回物色而迹之,果見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豆沙之西,服巨勝實,莫知其所終。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述尹喜得道經過云:周康王時尹喜為大夫,後為東宮賓友,結草為樓,仰觀乾象。一日,觀見東方紫氣西回邁天文顯瑞,知有聖人當度關而西,乃求出為函谷關令。遇老子,迎為師,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歷三十五章》及《道德經五千言》而去。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
 尹真人得道成仙後,老君授他《玉冊金文》,號文始先生,位為巨無上真人,賜紫芙蓉冠,飛青羽裙,丹得綠袖,交泰霓裳,羅紋目黃級,九色之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土。
 元順帝至元三年六月,加封文始尹真人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旦真君。
    樓觀道尊尹喜為祖師。尹喜原是春秋時代與老聃齊名的道家關尹。 《莊子天下》將其與老聃並列,嘆為「古之博大真人哉」。關尹主張「在己無居,形物自著1,做人要「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所以他「未嘗先人,而常隨人。」 《呂氏春秋不二篇》在論諸家學術特點時,稱「老聃貴柔」、「關令貴清」。高誘注雲:「關尹,關正也,名喜,作《道書》九篇。」
    ▲左圖:尹真人銅像。左二圖:《老子八十一化圖》中「第二十三化」為「訓尹喜」。中及右二圖:《性命雙修萬神圭旨》簡稱《性命圭旨》,是明代中期的道教典籍,傳為南宋全真尹清和著,主要講的是道家鍊氣導引之術,全書四集,每種導引法配一圖,共有插圖五十餘幅,此段《臥禪圖》也是其中之一。右圖:青羊宮是中國最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是成都市內現存建築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宮觀。傳說老子曾在這裡為尹喜講《道德經》。

初九日    蓬萊仙昇仙

    《群仙錄》:三月九日蓬萊都水使者陶隱士昇仙。
    《神仙感遇傳》、明抄本作《神仙拾遺》云:桓闓者,不知何許人也,事華陽陶先生,為執役之士,辛勤十餘年。性常謹默沉靜,奉役之外,無所營為。一旦,有二青童白鶴,自空而下,集隱居庭中。隱居欣然臨軒接之,青童曰:「太上命求桓先生耳。」隱居默然,心計門人無姓恆者,命求之,乃執役桓君耳。問其所修何道而致此,桓君曰:「修默朝之道積年,親朝太帝九年矣,乃有今日之召。將升天,陶君欲師之,桓固執謙卑,不獲請。陶君曰:「某行教修道,勤亦至矣,得非有過,而淹延在世乎?願為訪之,他日相告。」於是桓君服天衣,駕白鶴,升天而去。三日,密降陶君之室言曰:「君子陰功著矣,所修本草,以虻蟲水蛭輩為藥,功雖及人,而害於物命。以此一紀之後,當解形去世,署蓬萊都水監耳。」言訖乃去。陶君復以草木之藥可代物命者,著別行本草三卷,以贖其過焉。後果解形得道。(查無圖像)

初九日    張玉蘭女真人飛昇

    張玉蘭女真,道家女真之一,張道陵天師之孫女,其父即嗣天師張衡也。益州溫江(今四川省溫江縣)有「女郎觀」奉祀張玉蘭女真人,每逢三月九日,鄰里俱設齋祭之,盛況異常。 (查無圖像)

初九日    祭靈山祠

 靈山位于現海口市美蘭區南渡江東岸的靈山鎮境內,《瓊山縣志》記載:「靈山,舊名黑山,在縣東南十五早英岳都,俗名聖山。喬木陰翳,自北渡海,中洋望之即見,及抵其地,則不甚突兀。上有靈山祠,所祀之神有六:曰靈山、曰香山、曰瓊崖、曰通濟、曰定邊、曰班帥。禱雨多應。以三月初九為祭期。其官市曰靈山市。」因此,靈山被稱為古代海口的地理性標誌之一。
    靈山有座「六神廟」,也稱靈山祠,古籍記載,由於靈山祠供奉有六位神祗, 相傳在南朝的陳代,黑山一帶森林茂密,且臨近江邊,經常有盜匪出沒為害地方百姓,後來朝廷派兵前來勦匪,其中有六位將領是結拜的異姓兄弟,他們戰亡後,化成六片樹葉飛到皇帝陳霸先夢裡請罪。後來,黑山地區一片太平,不再有盜匪擾民,當地百姓便在黑山高處建廟祭祀他們,據說有求必應,非常靈驗,後人便將「黑山」改名為「靈山」。這就是「六神廟」的來歷。
    從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廣東按察司副使塗撰寫、瓊州知府莊琪所立的《重建靈山祠記》中可以得知:靈山六神,在宋元時已被封為「靈山、香山、瓊崖、通濟、定邊和班帥」稱號,但六人的履歷已經無從查考。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整頓各地寺廟時,認為「六神」封號太多,褻瀆禮儀,很不正規,便統一稱號為「靈山之神」,列入國家祀典,祭日定在每年三月初九,新官到瓊上任都要前去拜謁。
    史料顯示,出於對名勝古蹟的呵護和對神顯靈的酬謝,僅明清二代,官方大規模新建或重修靈山祠達六次之多,而民間的維護行為則更多。遺憾的是,該祠廟經歷了上個世紀的「破四舊」之後,許多珍貴的花梨桌椅已被焚毀,那些雕刻上名人題寫的對聯也未能保留下來,廟宇也逐漸荒廢坍塌,直到1993年才由當地居民發起重建。
    ▲海南海口縣新坡鎮東潭村六神廟也叫靈山祠。史料稱六神故事出於漢而不在先秦。《正德瓊台記》云:珠崖侯王「合祀靈山祠」。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征蠻再次還瓊琼即扎營於「六神庙」地界。

初十日    雲神誕辰

    雲中君,是楚人所祭祀之雲神。據考古資料證實,1977年在湖北江陵天星觀一號出土了一批記錄楚人祭祀及占卜情況的竹簡。其中記載了楚人祭祀「雲君」。學者們已肯定「雲中君」即「雲君」,是雲神。雲、雨、雷、電本是極常見的自然現象,因此在原始神話思維中,雲神、雨神、雷神、電神也往往互相轉化、 互相替代、互相混淆。雲神「雲中君」又叫「豐隆」(即雷神、電神)和「屏翳」(即雲神、雨神)。
    屈原《九歌》有《雲中君》: 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 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謇將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 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週章; 靈皇皇兮既降,遠舉兮雲中; 覽冀洲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 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
    雲雨和古代農耕之民的關系極其密切,從這篇歌詞中反映出人們對雲神的真摯感情。祭者齋戒沐浴,衣飾華麗,虔誠地迎接雲神,對其敬禮贊頌;在他降臨時,人們無限歡欣;在他飄然離去時,又思慕憂念,長勞夢想。整首詩寫得華採若英,靈動飛揚。
    ▲左、左二圖:雲神又名雲中君,此二幅為古代繪像 。中圖:《四庫全書》中之雲中君插圖。右二圖:近人繪「雲中君和大司命圖」。右圖:北宋李公麟元豐三年紙本白描「九歌圖」,右下角款識為:「元豐三年五月既望畫龍眠居士李公麟」及「李龍眠記」朱文小印。

十二日    華陽真人昇仙    華陽真人誕辰為五月初一,事蹟及圖像見「五月初一日華陽真人誕辰」條。

十二日    中央五道誕辰

    五道,或稱五道將軍,是地獄主宰東岳大帝的屬神,同時也是東岳大帝的重要助手,傳說掌管世人生死榮祿,與閻王的判官職司略有相同,但在一般理解中,五道地位比判官高,地位居於閻王之下。
    佛教地獄冥王中,有掌管五道輪迴的冥司,正與中國泰山信仰中固有的「五道大神」近似,因藉以翻譯,而出現在漢譯佛典中。隨著佛教的傳播與發展,逐漸滲入中國喪葬文化之中。不過佛教掌管五道輪回的冥司為一人,而中國分掌五路的神明為五人。且由於佛教中的五道大神具武夫形象,所以後來又稱為「五道將軍」的情形。雖原本各有不同,然其專管死鬼之事這一冥陰神屬性則是一致的。隨著時代發展,二者漸趨混淆,終至合為一。
 唐宋時期地藏與十王信仰流行,第十殿的轉輪王,執掌冥間亡人第三年於「中有」將盡之時的最後判決,並具以投生於五道、六道之中。因此又有合五道將軍與轉輪王為一而稱為「五道轉輪王」。五道將軍為武夫形象,唐宋十王圖中,唯十殿五道轉輪王作頭戴兜鍪身穿鎧甲的武將形象,其餘九殿各王均作文官或帝王裝扮。
    ▲左圖:五道將軍之神禡像。左二、右二圖:五道廟在北京宣武區韓家潭處。廟有玉帝殿,內有明代萬歷年間兵部尚書王象乾撰記立碑,謂此處為正陽,宣武龍脈交通之地,故於廟側建玉帝行宮,率諸神以鎮之。今玉帝殿已不存。另一說法是諸宦官為魏忠賢所建,以祈福安。右圖:榆次後溝村的五道廟,小得像土地公廟。


十三日    神農皇帝誕辰

    神農大帝是五千多年前五帝紀中的第二位炎帝神農氏,原始時代,人民不知耕種稼穡,僅以禽獸或草果充飢,神農氏觀相天時地利,製作耕犁,教人民種五穀糧食,而稱神農,同時,為治療民間病痛,親自嚐試各種藥草,曾一日中毒七十次,自開藥方解毒,知藥理,奠定了中國藥用本草基礎,又教導人民日中集市,互相交換貨物,以通有無,各得所需,對社會啟導有極大貢獻,堪稱促進人類生活進步的先聖先帝,因此,神農大帝又稱先帝、藥仙或藥王大帝。先帝神像有文面、赤面、黑面三種,黑面乃表示嚐百草,以身試藥,中毒後的聖顏。
    桃園縣新屋鄉九斗村的長祥宮,又有五榖先帝廟的別稱,廟中供奉一尊神農大帝塑像,其塑像全身由青銅打造,號稱是台灣最大的神農大帝神像。相傳二百多年前,有一位信士背負一尊五穀神農像在新屋鄉奉祀,由於神蹟靈驗,由范姜開望捐地擴建廟身,並定名為長祥宮,至此之後,新屋鄉在神農大帝的守護下,物產豐饒,魚米之鄉的美名,不逕而走。
    ▲左、左二圖:神農氏繪像。右二圖:桃園縣長祥宮的五穀神農大帝塑像全身由青銅打造,號稱是台灣最大的神農大帝神像 。長祥宮正殿供奉五穀神農大帝、註生娘娘、天上聖母娘娘、關聖帝君等,二殿供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南北二斗星君、文昌帝君等。右圖:台北縣土城五穀先帝廟神農宮。

 十四日    廬山教主誕辰

    慧遠大師,東晉高僧﹙西元三三四~四一六年﹚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省崞縣﹚人,淨土宗初祖,廬山白蓮社創始者。十三歲時隨舅父令狐氏遊學許昌、洛陽,二十一歲時原想尋找隱士范宣子遁世隱居,因路途阻塞而未成行。聽說高僧道安大師在太行恆山﹙河北曲陽西北﹚講經傳法,遂偕胞弟慧持慕名前往,聽道安講解<般若經>,豁然開悟,嘆曰:「儒道九流皆糠耳」此言並不表示,聽道安講解,慧遠大師徹底否定儒學,他還曾以老莊學說解釋《般若經》。
    慧遠大師敬仰道安佛學,遂與胞弟慧持落髮俱投道安座下受業,兄弟倆勤學奮勉,精進修行。慧遠大師博覽群籍,於儒︰精通《周易》、《毛詩》、《三禮》;於道︰尤其專擅《老子》、《莊子》義理學說,於釋︰擅般若、涅槃、禪觀、淨土。慧遠學說融攝法性本體與彌陀信仰,主張形滅神存之說,亦提倡因果報應之教。
    刺使桓伊特為慧遠在廬山東側的香爐峰下建造一座宏偉寬敞的佛寺,名為「東林寺」,慧遠大師即在此傳法,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直到八十三歲圓寂為止不曾離開過此地,平時送賓遊履以虎溪為界限,從不逾越。
    慧遠除了宣揚大乘般若學,亦提倡小乘禪學,在慧遠的大力推廣下,使禪法因而興盛於江南和江東,實為慧遠努力所成。不久,有位曇摩流支法師來到中土,曇摩流支法師善於背誦《十誦律》,慧遠立即迎請他到完整譯出《十誦律》。由於慧遠大師的努力不懈,得使多部經典於亂世中廣傳流佈。
    慧遠大師的德風行儀遠播,各地文人、名僧、雅士紛紛前來依止修行,如︰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今河南汝陽)畢穎之、南陽(今河南南陽)宗炳、張季碩…等人,皆捨棄世間名利,紛紛親近大師辦道,成為慧遠大師的在家弟子。他們皆因深信因果報應、輪迴轉世之說,隨大師修學淨土法門,專念彌陀。
    名士謝靈運負才傲俗,亦對慧遠大師肅然欽服,而為大師在東林寺開鑿東西二池,廣植白蓮。晉元興元年(西元四○二年),慧遠大師率眾一百二十三人,於般若台阿彌陀佛像前,建齋誓願,創建白蓮社,共修念佛三昧,以期求生西方淨土,各名士賦詩讚詠淨土,詩集合書名為〈念佛三昧詩集〉,慧遠大師撰序。
    因慧遠大師倡導彌陀淨土法門,後人敬尊為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於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八月六日圓寂,得壽八十三,距今一千五百多年。

    ▲左圖:台北縣淡水鎮佛聖堂供奉慧遠大師。左二、右二圖: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在江西創辦的淨土宗第一道場東林寺 。右圖:東林寺中紀念慧遠大師的「遠公堂」。

十五日    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誕辰

    玉皇大帝是民間信仰中神格至尊的天神,他上掌三十三天,統領天地人三界神祇,下握七十二地、四大部洲,主宰億萬生靈。天原本石無形無像的,自古以來敬天畏天的思想,使人們自然的崇奉天,並具體化為「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簡稱玉帝,俗稱天公。宇宙中一切的神明,都是在他的統轄下,沒有天地以前,就先有了他,天地萬物由他而創造,他本身永住天上,但委派諸神到世間來觀察人間的善惡,因此,他可以說是統一神,神格至尊,一般人信奉他為至高無上之神。
    台灣民眾奉祀「玉皇大帝」是神中的至尊,或稱「玉天大帝」、「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天租公」、「天帝」、「玉皇」,俗稱「上帝」、「天公」等。「玉皇大帝」居住在天上的玉京,故名之「玉皇」。不但授命人界的天子管轄民眾、還統攝天、地諸神,諸教仙佛都受其令,可謂神中之神。
    玉皇大帝,簡稱玉帝,俗稱天公。宇宙中一切的神明,都是在他的統轄下,沒有天地以前,就先有了他,天地萬物由他而創造,他本身永住天上,但委派諸神到世間來觀察人間的善惡,因此,他可以說是統一神,神格至尊,一般人信奉他為至高無上之神。
    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級的神明之一,他是萬物元始的至尊,故又敬稱「元始天尊」。地位僅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卻是中國最大的神祗,是眾神之王。
    玉皇大帝的塑像或畫像,一般是身穿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有的手持玉笏,旁侍金童玉女,完全是秦漢帝王的打扮。道士們只能用世間最高貴的形象去塑造諸神之王,人間帝王也很樂于看到仙國主宰的身上有自己的影子。
    玉皇大帝是如此的崇高偉大,所以民間無法為他塑造神像,而以「天公爐」象征。如果信徒要祭拜玉皇大帝,就每天對「天公爐」焚香膜拜﹔另有一說:玉皇大帝是三官大帝中的「天官」,故而供奉「三界爐」上香致意。有些鄉下民家僅在庭院門前豎立一根插香竹竿,表示玉皇大帝的無影無形,每天早晚燒香祭拜。
    民間認為農歷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謂的「玉皇誕」,台灣俗稱「天公生」。是日道觀要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誦經禮拜。家家戶戶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可参閱「一月初九日玉皇大帝誕辰」條。
    ▲玉皇大帝之繪像及塑像。


十五日    正一教開山張道陵祖天師誕辰

    張道陵字輔漢,是張良的八世孫。他身長九尺三寸,濃眉大臉,紅頂綠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個角。垂手過膝,有濃密的鬍子,龍行虎步,十分威武。漢光武進武十年生於天目山,他母親夢見巨人自稱是魁星下降。身穿錦繡並且拿了一枝奇花給她。他母親接過來就醒了,只覺得滿室異香,整月不散。由此感應而懷孕,張道陵誕生那天,有黃雲籠罩在房子上,紫氣瀰漫在庭院中。房間裏光華如有日月照耀,並且又聞到夢中的異香,久久不散。
    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就讀通了老子道德經,天文地理河圖洛書地無不通曉。後來被選為賢良方正的官,然而雖然做官,而他卻志在修道,不久就隱居到北邱山裏,有一隻白老虎銜神符送到他座榻旁。漢和帝曾經賜他做太傅,並封他為冀縣侯,三次下詔他都婉拒了。他後來到了四川,愛上四川的山明水秀,於是就隱居在鶴鳴山上。
    張道陵和弟子王長一起修煉龍虎大丹,一年有紅光照室,兩年有青龍白虎來保護丹鼎,三年丹成,他也就成了真人。不久他又遇到神人指點,修成了最高的道術。他能飛行天上,能聽見極遠的聲音,又能分身隱形,比如他能一面在池上划船,同時又在堂上吟詩,變化萬千、神奇莫測。
    順帝年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在他住的地方,授給他雌雄劍和許多符籙,要他誅滅橫行四川的六大鬼神。張道陵精修千日,煉成了種種降魔的法術。不久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共億萬數為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張道陵於是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鐘扣罄,呼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張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回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真人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回去後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張道陵神閒氣定,不為所動,他只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人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只好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裏面,動彈不得。於是魔王只得答應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張道陵除魔去病,救活萬人,百姓都跑來追隨他,拜他為師的一時竟達好幾萬人。張道陵就把他們組織起來,並且訂定律令、分配職務,教給他們道理,勸他們努力行善,就這樣慢慢成立了道教團體,而張道陵本人也就名副其實地成了道教的祖師。
    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冊,封張道陵為正一真人,他在飛昇前授給長子衡斬邪二劍,叫他要驅邪誅妖,佐國安民,世世由一個子嗣來繼承他教主的地位。囑咐完畢,張道陵就和弟子王長、趙昇三人一起昇天而去,而他所創立的道教一直在民間傳到今天,由於他規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稱「五斗米教」。
    ▲左起三圖:祖天師張道陵繪像。右圖:龍虎山上清宮天師府第。

十五日    雷萬春誕辰

    「雷府千歲」是唐朝安史之亂的英雄張巡的部將雷萬春。雷萬春,逐州人士,自幼習武,秉性剛直,驍勇善戰,有志為國效力,可是未得逢時,因往京都訪兄雷海青與南霽雲相識,兩人情投意合遂‘義結金蘭’。時傳聞安祿山於范陽起兵叛唐,兩人誓為國效勞,聞之當時雍丘城張巡是位武精學博之將領,遂相偕前往投其麾下為部將。
    長安淪陷,令孤潮附賊引兵四萬攻打雍丘城,張巡率領雷萬春、南霽雲等諸將迎戰,令孤潮屢次攻打均因張巡之奇謀策略與諸將之奮戰而無功敗退。其時長安失守消息傳至雍丘城 , 雷萬春得知雷海青殉節消息 , 悲憤填膺之際,受命登城防守,不料叛軍弓箭齊發 , 雷萬春冷不防面頰被射中七箭 , 令孤潮眼見雷萬春中箭,即刻揮兵直逼城下 , 但見雷萬春乃挺然立於城上 , 自拔面上的箭而血流滿面,忽聞雷萬春在城上大罵令孤潮,不該助賊反唐,叛軍兵將個個膽破心驚,倉促而退。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王嘉許其忠勇為國捐軀,諡封殉難諸將,雷萬春,勇猛剛烈難與倫比,諡封「雷霆驅魔大將軍」。
    雷萬春原貌是一位玉面秀士,在雍丘城戰役中面頰中七箭,傷痊後已面目全非,故在民間奉祀神像中,有雕塑玉面與青面著七點金星之二種不同面貌,而尊稱雷王爺、厲王爺、大將爺、大眾爺、雷府千歲。
    一說誕辰為九月初九日。
    ▲左起四圖:雲林縣台西鄉五港村安西府、協天堂及板橋靈安宮供奉之雷萬春神像。右圖:馬鳴山五年千歲廟,是供奉雷千歲等五年千歲的祖廟。

十五日    保生大帝誕辰

    吳本,也被稱為吳真人,俗稱「大道公」。原是民間醫生,宋代龍海白礁人,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87年)。吳本少聰穎,不妄言,正值年少,父親卻患惡疾,因貧窮無力就醫而逝世;不久,母親也憂傷操勞過度而離開人世。從此,吳本立志學醫,出外拜師學道。四海雲遊,多方求學,又能博採民間驗方,終成為一名醫術高明的醫生,一位道行高深的道長。吳真人一生以慈悲濟世為懷,施醫不問貧富貴賤,又不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常常奔走崇山峻嶺、鄉野村落,深得人民的愛戴。他的弟子很多,包括當時著名的黃醫官、程真人、鄲仙姑等人。
    天聖九年(1031),仁宗之母乳疾,太醫百治無效,乃標榜天下良醫。正在京華雲遊的吳本應征脂闕,細察病情,謂可望治愈。帝準之,乃施針炙,處良方,敷草藥,服丹丸,數日後果奏奇效。仁宗大喜,欲封他為禦史太醫,永留朝廷。吳本卻告辭云:「我志在修真,榮華富貴,非我所願。」遂雲遊而去。
   宋景佑三年(1036),五月初二凌晨,吳本在診視完畢返回白礁途中,因過分疲勞,採藥心切,在攀登懸崖時不慎跌落深淵而謝世,享年58歲。人們出於對他的崇敬和緬懷,民間開始追謚他為「醫聖真人」,並修起龍湫庵,塑像供奉,這是真人羽化後的第一座神廟。翌年,又集資擴建為廟宇。鄉裡遠近有病痛疾苦,甚至戰亂天災也都求真人保護,於是,真人便由醫神成了地方保護神,隨後便有了「保生大帝」的稱號。
   在福建同安和漳州分別建有的「青礁慈濟宮」和「白礁慈濟宮」,供奉保生大帝,為閩南第一大民間信仰。這種崇拜不僅傳播到沿海各地,而且隨著移民東渡台灣,傳播到了台灣。
   明萬歷三十年(1002)前後,泉州金門先祖從故鄉帶來保生大帝香火,在澎湖島的北山嶼(即今日之白沙鄉)定居,建造了台灣最早一座保生大帝廟「威靈宮」。
    明鄭時期,保生大帝信仰大規模傳入台灣。明永歷十五年(1661)鄭成功率軍來台時,漳、泉一帶軍民紛紛到祖地白礁慈濟宮、青礁慈濟宮拜別保生大帝,並帶上香火以求平定,有時還帶著保生大帝神尊一路供奉。之後,不斷又有先民將保生大帝請進台灣。在台灣的許多保生大帝的宮廟都有從閩南奉迎保重大帝經過的記載。近來年,台灣多次組團到海滄青礁謁祖過爐,彰顯出一種血濃于水的民族薪傳信仰。
   每年農歷二月中旬,各地慈濟宮就開始籌備慶祝保生大帝誕辰,台灣各保生大帝宮廟都極為重視各種傳統祭典活動,規模盛大、儀典完備。有些宮廟會組織青少年聽講他生前真誠為民治病解危事蹟,並演唱他當年傳給弟子的閩南方言歌《鳥暗誓》。這首歌高度歌頌了為民治病、不怕艱險的無畏精神。青礁、白礁慈濟宮都要接待來自閩、台各地保生大帝、吳真人廟宇的謁祖進香活動,尤其是農歷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生這天達到高潮。
   ▲左圖:保生大帝神像。左二圖:青礁「龍湫庵舊址」石碑。右二圖:青礁慈濟宮。右圖:白礁慈濟宮。

十五日   玄壇趙元帥誕辰

    趙元帥即趙公明,又稱黑虎玄壇趙元帥、趙玄壇。道教護法四帥之一。初為惡神,明以後被道教奉為財神。其信仰普及民間。據《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記載,趙公明為終南山人,秦時避亂于山中,精修至道,功成之日,欽奉玉帝之旨為神霄副帥。又稱趙元帥本乃皓廷霄度天慧覺梵氣所化生,其位在乾,頭戴鐵冠,手執鐵鞭,黑面虯髯,跨黑虎,動則有雷霆相伴,以彰其聲威。主掌太華山西台府。上奉天門之令,役使三界,巡察五方,提點九州,為直殿大將軍。北極恃禦史。昔天師張道陵于鶴鳴山修鍊仙丹,曾奏請玉帝遣威猛神吏為其守護丹爐。趙公明遂奉旨降臨,得授正一玄壇元帥,司守爐之職。天師飛升後,其又鎮守龍虎名山,三元之日,曾開壇傳度修道之人。掌管趨菩謝功謝過之人及冥頑不化之徒,司賞罰之責,稱為“龍虎玄壇”。部下有八部猛將,以應八卦。有六毒大使,以應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時煞。有五方雷神、五方神兵,以應五行。有二十八將,以應二十八宿。有天合、地台二將,以象征天門地戶之闔闢。有水火二營將,以象征春生秋煞之往來變化。其神通廣大,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袪瘧,保病禳災。聚訟冤獄,能公平裁斷;買賣求財,能使之宜利和合。祈之無不靈驗。上天多有加封,號為“高上神雷玉府大都督”、“五方之巡察使”、“九州社令都大提點”、“直殿大將軍”。主領雷霆副帥、北極恃禦史、三界大都督、應元昭烈候、掌定命設帳使,為二十八宿總管、上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帥。
    ▲左圖:玄壇趙元帥繪像。左二圖:玄壇趙元帥神禡。中圖:正一玄壇趙元帥符。右二圖:印有繪像做玄壇趙元帥符。右圖:玄壇趙元帥神像。


十五日    無極老申娘誕辰

    無極老母,又尊稱為「無生老母」、「無極天母」,是自明清以來民間興起的宗教,最主要的女神。這些宗教包括了:羅教、無為教、大乘教、聞香教、天理教、一貫道等等。在這些宗教中,都認為無極老母的起源,是從羅教的始祖羅祖,所寫的《五部六冊》著作中,「無生父母」的概念演變而來的。而一貫道則認為,無極老母是至上神,是創造神,五教(儒、道、佛、基、回)諸神,都是由無極老母所生。
    還有另一派的說法認為:無極老母是大家尊稱三皇(神農氏、伏羲氏、女媧)中的一皇,是所有人類的始祖,又稱為驪山老母,或是女媧。也就是古人一直傳頌的「古女神而帝者。」在這一派的說法中,女媧娘娘就是無極老母,黄帝時期,還轉世為九天玄女娘娘。
    無極老母其實就是一貫道中,所說的「慈元」。「慈元」的意思,是來自於無極五母,而無極五母,指的就是無極老母至尊、驪山老母娘、瑤池金母娘娘、九天母娘、地母至尊。
    無極老母全名為「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又名「無生老母」、「瑤池金母」、「育化聖母」、「維皇上帝」、「明明上帝」,簡稱「老母 」。是一貫道最高的主神,一貫道認為,統領眾佛神仙的大神,也可以把「無極老母」寫成「老申」。其中「申」字,口代表無極「O」,口內兩點,是一個橫放的「母」字,而貫穿「申」字中間的「│」,就是「太極圖」中分開「陰陽」的劃分界,表示「一畫開天」之意。一貫道認為「老申」在儒教被尊稱為「維皇上帝」;在釋教則尊稱為「西天古佛」;在道教則尊稱為「無量清虛」。

    ▲左圖:「無極老母」神像。左二圖:「無極老母」可寫成「老申」,其中「申」字,口代表無極「O」,口內兩點,是一個橫放的「母」字,而貫穿「申」字中間的「│」,就是「太極圖」中分開「陰陽」的劃分界,表示「一畫開天」之意。右二圖:河南嵩山「老母洞」,位於太室山南麓金壺峰下,逍遙谷北的山梁上,為唐代著名道士潘師正所鑿。形似雞卵,亦名雞卵洞,俗稱老母洞。始建於唐代,歷經翻修,形成道院一所。三進院落,中為無極洞,為潘師正隱居之處。內供潘師正、老君、無極老母像。右圖:台南市南化區「一貫道玉光寶光聖堂」無極天母殿南殿內供奉的無極老母聖位。

十五日    白玉蟾真人誕辰

    南五祖是道教全真派尊奉的南宗五位祖師,即張紫陽、石泰、薛式、陳楠、白玉蟾。相傳張紫陽於北宋熙寧二年(1069)在成都遇異人授以「金液還丹訣」,修鍊成道,以「金丹之道」授石泰,泰授薛式,式授陳楠,楠授白玉蟾。白玉蟾在理論上作進一步發揮,授彭耜、留長元、趙汝渠、葉古熙等,自此逐漸形成道派。元初,此派由於與北方的全真道的觀點比較接近而逐漸合流,因其活動多在南方,故後世稱為南宗,張紫陽等五人被尊為南五祖。五祖認為儒、道、釋同源,三教一理。以修鍊金丹(內丹)或稱修鍊「性命」為主,提出「精氣神」、「心為君」、「神為主」等修鍊理論,認為修鍊到神全氣和、陰盡陽純的境地,則金丹可成。
    白玉蟾白玉蟾(公元1194-?)現學界對其卒年尚有多種說法;)本姓葛,名長庚。為白氏繼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號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時人,祖籍福建閩清,生于瓊州(今海南瓊山)人,一說福建閩清人。幼聰慧,諳九經,能詩賦,長于書畫,曾舉童子科。及長,因“任俠殺人,亡命至武夷”。後出家為道士,師事陳楠九年,陳楠逝後,遊歷天下,後隱居著述,致力于傳播丹道。
    白玉蟾為南宗第五代傳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後,始正式創建了內丹派南宗道教社團。飛升後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
 白玉蟾「身通三教,學貫九流」。融攝佛家與理學思想,納《易》學以闡丹法,自稱“聖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內丹學說的基本理論為宇宙生成論和精、氣、神的修為。摻揉易學禪學的“知止”說,認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與氣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豈知此精此神氣,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嘗相返離,結成一塊大無邊。”
    白玉蟾師承陳楠的內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齋醮科儀,尤以神霄雷法著稱。在雷法及符咒應用上,認為靈驗與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內鍊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張以內鍊為基礎,雷法與內丹術相結合。而內鍊功夫,全賴心之作用。他稱“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守一則心專,心專則法驗,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且認為符咒召役的神靈實際上是行法者的精氣所化。
 臼玉蟾對內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寶,隱在丹田,輕如密霧,淡似飛煙”(見《道藏輯要》之《冬至小參文》),他主張性命雙修,先性後命,融道教修命之術與佛教養神之方于丹道一爐之中。
 白玉蟾的內丹學說理論,奉南宗傳統,主張獨身清修,他身體力行、終身無娶。其內丹學說之風格與張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張伯端以頓悟圓通釋內丹還虛,白玉蟾則謂“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純以禪理入道。又寓內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內鍊成丹,外用成法”的特點。對五代以後道教的修鍊方術有較大影響。
 白玉蟾還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創立者,他先後了收留元長、彭耜、陳守默、詹繼瑞等為徒。打破張伯端至陳楠以來南宗單傳的歷史。復歸武夷止止庵即傳道授法。同時取漢天師“二十四治”法,按“師家曰治,民家曰靖”的傳統,立“靖”為建宗傳法之所。這也標志著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團。
 ▲左圖:白玉蟾神像。左二圖:南關白真人廟。右二圖:白玉蟾草書《四言詩帖》,全詩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釋文 :「天朗氣清,三光洞明。金房曲室,五芝寶生。天雲紫蓋,來映我形。玉童侍女,為求天靈。九帝高氣,三光洞□,得爾飛蓋,升入紫庭。」右圖:近人作白玉蟾繪像。


十六日    八卦祖師誕辰

    碧龍宮地處鶯歌鎮郊山,俗稱龜公廟,主祀八卦祖師,每年農曆3月16日祖師誕辰,慶典儀式熱鬧非凡,是鶯歌鎮的一大盛事。建於光復初年的碧龍宮,廟體建築恢弘莊嚴,由於居高臨下,還可眺望鶯歌鎮全景;循其旁的登山步道,可抵鶯歌石。
    碧龍宮位於中正一路石灰坑山區,原本只是供奉「龜公石」的小廟。所以又稱「龜公廟」,是本島惟一的龜公廟,也是鶯歌區的公廟,香火鼎盛,祀奉「八卦祖師」創立於台灣光復之初,一農人於田間獲一造型奇特石塊,因久病不癒,乃趨前 祈禱,後來病果痊癒,乃建廟還願。
    碧龍宮是宏偉壯麗的三層建築,傍山而立,為台灣傳統雕樑畫楝、金碧煇煌的廟宇。民國卅八年國民政府遷台,民間盛傳國共內戰係龜精、蛇精鬥法所致,兩國民政府代表龜精,民眾於是競相前往一探,造成萬人空巷。
    ▲左圖:八卦祖師伏羲氏神像。左二、右二圖:新台北市鶯歌區碧龍宮,主祀「八卦祖師」。右圖:高雄的小型八卦祖師廟。

十六日    陰林山祖師祭典日

    「慚愧祖師」又稱「陰林山(或作蔭林山)祖師公」,祖師公共有三位,為潘家三兄弟,生於福建省平和縣陰林山,父潘名達,母葛民,為人忠厚,被鄉里所推祟,生三子,長子達孔(或云達禮)、次子達德、三子達明(或云了拳),均自幼習文練武,達明尤擅長醫術,曾治痴皇太后有功。
    相傳慚愧祖師三兄弟,大祖師擅於地理之術,二祖師擅於岐黃之術,三祖師專於醫術及法術。
    慚愧祖師的造型,為粉面(或是黑面)無鬚,頭戴王冠(或是黑底紅字的五佛冠),身著文武裝,赤腳跣足,右手持寶劍(或黑色拂塵),左手掐道指,端坐於山頭之上,其聖誕為農曆三月十六日。
    大陸祖廟廣東梅州靈光寺「陰那山慚愧祖師」有稍不同說法:慚愧祖師又稱「陰那開山祖師」,俗姓潘,名了拳,別號慚愧,是福建沙縣人氏,生於唐朝元和十二年丁酉三月二十五日,仙逝於懿宗咸通二年辛巳九月二十五日,世壽四十四歲。
    祖師出生時,左手屈曲握拳,因此取名「拳」,滿月時,有一名遊僧來訪,見了祖師緊握的拳,就在祖師的左手上寫下一個「了」字,祖師的左手指才張開,潘父就為他改名為「了拳」。
    祖師自幼就與眾不同,聰明穎悟,從不茹葷,有一次與牧童在山麓放牛時,常用竹仗在地上畫出一個圓圈圈住牛群,又曾經將烤過的魚丟入水中,烤魚竟然死而復活,此後這種黑底白紋的魚,就稱為「尾上焦」。
    潘母過世後,祖師前往陰那武峰隱居修行,講經弘法,創建道場,信徒視為神佛再世。祖師仙逝前,自慚未能弘法濟世,於是告訴門徒在他的骨塔上寫「慚愧」二字,此後信徒們就稱他為「慚愧祖師」。 .
 ▲左圖:慚愧祖師神像。左二圖:鹿谷的信仰中心鶴山廟奉祀的主神是慚愧祖師, 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右二圖:二百多年前自福建遷往台灣的慚愧祖師神像,雕刻細緻講究,莊嚴威武。右圖:慚愧祖師位於廣東梅縣陰那山靈光寺的主廟全景。

十六日    山神誕辰

    山神,在一些人類的宗教信仰中,認為自然界充滿神靈。當然山岳亦不例外,尤其崇山峻嶺,更為人所崇拜。在戰國時代,楚國文豪屈原在《楚辭》《九歌》中,即有山鬼一篇,意即山的神靈。宋玉的文章中,甚至記載楚懷王曾夢見與巫山神女幽會。
    在中國,山神信仰不少,其中著名的有泰山神等五嶽山神,也有不少山神信仰與人鬼信仰混合,如江蘇南京紫金山神蔣子文;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君;閩南泉州惠安縣青山的青山王;廣東潮州人與客家人信奉的三山國王等。
 ▲左圖:台北市內湖內溝溪明舉山步道旁的山神廟。左二圖:東嶽大帝是泰山之神,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右二圖:山靈閣還被稱爲山神閣。山神閣是供奉山神的建築。右圖:玉山西峰有一座日治時期留下的山神廟。是台灣少數幾個保存完整的高山日式神社。


十六日    女仙玉陽真人誕辰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十六日    準提菩薩誕辰

    準提佛母漢譯有「準胝、尊提」,準提佛母又稱「準胝觀音、七俱胝佛母」等名。其以「準提咒」見稱,曾為顯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薩。在禪宗,則稱之為「天人丈夫觀音」,以準提為觀音部之一尊,深尊崇之,日本東密以準提為六觀音之一、攝於蓮華部(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準提觀音、如意輪觀音)中。獨台密以七俱胝佛母準提經之經名,準提入於佛母中以為佛部之尊。「準提」是清淨的意思,表示此菩薩心勝清淨,皎潔。
    準提經曰:「準字門者,于一切法是無等覺義;提字門者,於一切法是無取捨義。」 藏名拉嫫準提譯為清淨,或明覺,含有七億佛母,三世諸佛之母的意思,又稱七俱胝佛母。修持此法行者,凡事一切殊勝,無不如意,能降伏一切惡魔,百邪震驚,而不得便。此法唐密特重視之,為主要本尊法。又稱降伏金剛,是蓮華部諸尊之母,故加佛母兩字。「俱胝」當百千萬億講,「七俱胝佛母」就是七百億諸佛菩薩之母的意思,在胎藏界曼茶羅內,為遍知院的一尊,密號為:「最勝金剛」。
    ▲準提佛母唐卡、繪像及神像。

十七日    北岳神祠祭

    五嶽中的北嶽恒山,是指山西渾源的恒山,北嶽在五嶽中地位較低。清順治以前的恒山是指河北大茂山。相傳北嶽恒山,原來是山西渾源的恒山,舜去祭掃恒山,走到河北曲陽的大茂山,天下起大雪,無法再向北行。這時,又有石頭飛墮而下。於是就將大茂山祭掃一番,不再往北行去祭禮恒山了。後來,就在那裏立曲陽廟,將大茂山作為北嶽恒山祭祀了。
 北嶽大帝的姓名,說法不一,《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恒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云:「北方恒山君神,姓登名僧。」 北嶽恒山將軍,姓莫名惠,一云「恒山君伏通萌。」《歷代神仙通鑒》卷十五又云:「北嶽無慮山(太乙總玄)鬱微洞淵無極真君晨咢(金蟬第三子)。」《恒嶽志》:「北嶽恒山。天涯、崆洞二山為副。嶽神姓晨諱咢。」
    ▲左圖:北嶽大帝繪像。左二圖:曲陽北嶽廟。右二圖:恒山懸空寺。右圖:恒山北嶽廟。

註:三月十八日以後神佛誕辰,見「03-3三月神佛誕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