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結婚樣樣都要票:難啊!



「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給我們開闢了一條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實現還要我們的辛勤勞動。」假如一對年輕的戀人在結婚證書上讀到這樣一段「毛主席語錄」,不知道會作何感想。這就是中國在六十、七十年代最標準的「結婚證」內容。這樣的一段文字是以紅底白字印在證書的上半張,下面才是「某某某、某某某自願結婚,經審查合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關於結婚的規定,發給此證。」

有一段頗具感性的毛語錄也會常常印在「結婚證」上:「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文革時期的「結婚證」更有十足的時代特色,那時候印在證上的語錄是:「最高指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斯列寧主義。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要鬥私,批修。」證書上面還印著很大的毛澤東頭像。

有一段法律文書常會被印在證書上:「夫妻有互愛互敬、和睦團結、勞動生產、撫育子女,為家庭幸福和新社會建設而共同奮鬥的義務。」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八條的內容,記錄在婚書上倒是挺合適的。

有的沒有印這麼長段語錄的話,至少也有八個字:「勤儉建國 勤儉持家」。

兩口子要好要結婚才能成立家庭,首先,先得申請結婚。上面左邊這一張是「結婚申請書」,不會寫字的人「由承辦人員代為填寫」。右邊的是「准婚證」,是由「計劃生育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審查及批准。

左邊一份山東省聊城市區冠縣桑阿鎮1972年時的結婚證,下端有「勤儉建國 勤儉持家」的賀詞。算是較傳統的老式結婚證書。右邊的就是新式像是護照一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結婚証」。

結婚一定要申請「結婚證」,因為市場商品奇缺,家庭日常用品只有在有了「結婚證」之後才能夠一次獲得補充。

有了「證」,在法律上這一對男女就是夫妻(那時候稱為愛人)了,至於要不要舉行婚禮、宴客,人民政府可管不著,全看男女雙方及家人,看看你們手上有多少票證再作打算。

極受新人歡迎的「江蘇省結婚補助棉胎專用券」。

那時候是「計劃經濟時期」,有的地方會對新人發放特別的結婚購貨票證,可以憑票購買木床、暖水瓶、臉盆、馬桶、糖果等等,有的地方不發票券,但是可以憑「結婚證」購買一些貨物,在證書的背面加蓋或書寫戳記,也算是特別優待。

新娘子穿白紗禮服,在當時只是天方夜譚,習慣上新人結婚,要是能穿上全新衣衫就算是很體面了。要是連新衣衫也沒有,把舊衣服漿洗熨平穿著結婚,也沒有人會笑話的。

成立新家庭,最起碼的家具總是要有的,在婚前一定得先弄到大床、馬桶等等基本設備。這裡是1980年時蘇州市吳縣一個「渡村公社鐵木農具生產合作社」的三份家具分配單,每一份後面都貼有一張比正面更大的提單,用漿糊全面貼住。在我收藏的票券中,這是唯一有這樣做法的一套。
武漢市土產公司1977年曾發行一套家具票證,肯定是最受新家庭需要的必需品,其中包括棕床、櫃子、方桌、圓桌,甚至還有腳盆,我有不同的六枚,不知全部共有幾種。

一對新人組織新家庭,總要有一床兩個人可以合蓋的大棉被,通常稱為「喜被」。江蘇省的票券中,從1982年開始,一連三年都有發行「江蘇省結婚補助棉胎專用券」,一定是憑「結婚證」發給新婚家庭使用的。這一系列的票券,肯定是極受新人歡迎的,領了票買了棉胎,找彈棉花師傅彈成棉被心子,配合布票做好被套,就有了「喜被」了。「棉胎專用券」的設計有濃厚的喜氣和人情味,四邊有像鈔票一樣的花邊和纏枝圖案,82年和84年的底紋圖案是兩大朵牡丹花、83年是一對鴛鴦,正中失是一個大大的紅邊空心囍字,設計得喜氣洋洋又熱熱鬧鬧,是票券中一枚難得的作品。

很多地方的習俗新家庭至少要有新被褥,有的老規矩講究「四平八穩」,新房至少要有四床新被面。兩套新衣加上四床新被,那得要多少布料呀?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譬喻,1957年時的濟南市,那時候棉花生產穩定,布匹市場供應增長,布票的發放定量不再分階層、職業、市郊,一律每人13尺半。1959年更增加到每人25尺。做一床被子至少要26尺布料,隨便怎麼算,全家人全年的布票加起來也絕不夠一次結婚用的。向親戚、朋友商量索訂、暫借、交換,總得把起碼的布票集夠了才能結婚。

有的人實在布票不夠,做不了新被單,有人也「發明」了新布料。那時候,洗臉毛巾是不需要布票就可以購買的,才二毛錢一條,買幾十條縫在一起鋪在床上也是挺乾淨漂亮的。用過的人說,躺上去也很舒服,就是不經用,多洗幾次就變成「漁網」了。

當時家庭中最需要的物件被稱為「三大件」,或稱「三轉一響」,其中最普遍的一「轉」是自行車,也並不是有錢就買得到的,也要有票才行。這是三枚票券,有的註明了廠牌、尺寸、型號,是每個人渴望的必需品。

「三轉一響」最初是指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後來跟著時代的進步又換進了電視機。這裡是三枚「三大件」票證,電視機優惠券是「航天部京宇技術開發公司」1988年發行的,當時提供的是「美國原裝奧林匹亞牌20吋彩色電視機一台」。

喜宴上喝的酒,也得有酒票才能買得到。憑「結婚證」可以買到一些,平常的票券中不會配發酒票的,在節慶日的特別票中,會有酒票配在其中,或是供銷站貼出通知,用購貨證中的幾號「號數票」可以買幾斤或幾兩的酒,一般家庭都會把這些酒購存起來,留作特別用途時才有得用。

自己會釀酒的人家,早在幾個月前就準備了,無論是大米、雜糧人吃都不夠,是不可能留著釀酒的,民間多半用水果釀製,北方用大棗,南方用石榴,釀出來的酒又香又好看,是喜宴上最受歡迎的喜酒。
洛陽市1965年發行的煙票,只有當年下半年的半版12枚,每一排3枚用一種顏色印刷,色彩繽紛。


這裡是六枚各地的煙票,有的沒有數量,有的是每票5盒、拾包,最多的是「紙店參條」。

煙酒不分家,喜宴上香煙也是少不了的。煙票的配給並天是全民配發的,多半是由工作單位代表員工申請,按照工作性質、職位高低可以分到以甲、乙、丙分類的煙票。

甲級的煙0.31元一包,如西湖、大前門等,乙級的個0.29元一包,如利群、飛馬等,再差一點的煙是0.22元以下的,如勤豐、農家樂、大鐵橋、大紅鷹等等。通常不分級的煙票一張票可以買五包煙,店裡是好煙孬煙搭配著賣的。

煙票通常票幅很小,也沒什麼設計,只是幾個字而已。浙江省曾經發行過一張破記錄的大版煙票,是由一千一百枚小煙票拼成一個大版印製的。

參加婚禮,當然得送禮,雖然是「困難時期」物資極度缺乏,習俗人情還是要顧到的,一般送現金的話,多半是紅信封裡裝一張五角的票子,要是送一元的話就算是很夠份量的了。親友們還是送實用用品的佔多數,個人送茶杯、肥皂盒、湯匙、瓷碟子等等,年輕人、學生就送毛主席像章、毛語錄,政府領導、幹部送一本毛澤東選集就算是重禮了。要是好幾個人合起來送的話,就會買一個炒菜鍋、搪瓷洗臉盆、暖水瓶或煮飯鍋等這些家用品,是最受新人歡迎的了。
酒票數種。

當時最最貴重的禮物,就是「三大件」:收音機、縫紉機和自行車,但是這些商品都是限量供應的工業產品,是屬於奢侈品,都是要有特別的票券才能購買的。後來又有人把手錶加進去,改稱「三轉一響」,除了是人人都想得到的高級禮品以外,也是衡量一個家庭貧富、幸福、地位的物質指標。

這類的票券要怎樣才能得到呢?有一家有幾百個工人的大廠,每個月都可以得到二、三張奢侈品票,這個月是自行車票和手錶票的話,下個月就可能是收音機票了,票子到了之後就抽籤,每個月就只有二、三個人會得到這張票。有了票子還得要有錢才能買。那時候,上海牌的全鋼防水夜光錶要125元,一般工人的月薪是37‧50元,不吃不喝的話也得要三個多月才能買得起,真的是侈奢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