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12-1十二月神佛誕辰

初一日    五年千歲誕辰

    五年千歲是知名的王爺信仰之神祇,另稱「十二瘟王」。通常最常見的有張、徐、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等十二位被尊稱為「王爺」的神祇。
    盛行的說法是,十二位王爺各為「子年張王、丑年余王(或徐王)、寅年侯王、卯年耿王、辰年吳王、巳年何王、午年薛王、未年封王、申年趙王、酉年譚王、戌年盧王、亥年羅王」。
    一般傳說:五年千歲為殷末周初之英雄,因輔周武王牧野之戰東征克殷商紂王有功,受上天玉皇大帝勅命,封為「代天巡狩之王爺」。以十二地支為順序,每年輪值降世,巡按人間,監察善惡。世人尊稱為「千歲爺」,並且至漢代張天師倡行道教時,顯現靈蹟。
    供奉五年千歲的廟宇,會在寅年、午年、戌年作醮,每十二年間,三度作醮。因為每次作醮,相隔四年,若連首尾,即是五年一度,故信徒通稱其為「五年千歲」。學者認為,五年千歲原是屬於瘟神信仰的一種。爾後,逐漸演變成消災除疫、守護鄉里的神祇。
    台灣嘉義東石港先天宮,則用另一種說法,五年千歲共十三位天王,分別為中國歷史或傳說中的英雄豪傑,如下:李府千歲(托塔李天王)、太子千歲(哪吒太子)、包府千歲(包拯)、白府千歲(白起)、葉府千歲(葉適)、伍府千歲(伍子胥)、方府千歲(方叔)、薛府千歲(薛仁貴)、知府千歲(參知政事范仲淹)、武府千歲 (武穆王岳飛)、盧府千歲(盧醫扁鵲)、羅府千歲(羅一峰)、侯府千歲(侯贏)等十三位王爺。
    ▲左、中圖: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鎮安祈安三朝清醮是每年著名的五年千歲慶典。右圖:台北縣土城震安宮五年千歲牌樓 為南方五間雙柱式建築,鋼結構主體跨距達26公尺,南方式剪黏屋頂,預鑄水泥彩繪結網,雙柱包覆青斗石,為北部少見之大型牌樓工程。

初一日    譚千歲誕辰

    『譚千歲』為酉年值年歲科監科主神,是『五年千歲』十二王爺中的『三番王爺〈侯、封、譚〉』之一,亦是『五年千歲』中排行第“ 十” 位的王爺,也是番邦人氏的王爺,其聖誕千秋日為 農曆十二月一日 。
    『譚千歲』之神歷由來,眾說紛紜,也無從考證。依據【道經藏】法海遺書第三五部中的記載,商朝紂王暴政,民不聊生,周武王興師伐之朝綱大振,有十二位金蘭異姓兄弟,原本是天皇十二帝〈老君弟子康續步下十二巨人〉,奉玉旨轉世降生,皆為進京求功名,途中奇逢結同盟,商紂時代,中心輔殷,旋因為國成仁,英烈永垂萬世,周武王敕封為『中天十二宮辰』,執掌十二天支,蒞任上界輪年值科,奉玉旨查察人間善惡,除暴安良,迴奏天府,稱之為『代天巡狩』。而“譚王”即是『中天十二宮辰』之一,亦是天皇十二帝之一,降生於湖南省,三代持齋譚家庭,家住瀏陽眼山表,姓譚名智字柔兆。
    若按嘉南地區的『玉敕代天巡狩十二行瘟王』說,“譚王”為酉年值年千歲譚起大王。
    『譚千歲』之神尊造型,為紅底〈偏赭色〉花面黑鬍鬚、武甲身造型、頭戴四角金冠、身著黑色龍袍;職掌:凡消災、解厄、制煞,及經過喪家受到陰煞其擾,均可求之保佑。
    五年千歲當中『三番王爺』為『侯千歲』、『封千歲』、『譚千歲』。『侯千歲』,為『寅年』的值年歲科監科主神;『封千歲』,為『未年』的值年歲科監科主神;『譚千歲』,為『酉年』的值年歲科監科主神;分別是『五年千歲』中排行第“三、八、 十”位的王爺,也都是番邦人氏的王爺,其聖誕千秋日分別為農曆五月五日、五月一日、十二月一日。
    三番王爺『侯千歲』之神尊造型,為青底〈偏綠豆色〉花面紅鬍鬚、武甲身造型、頭戴三翅王帽、身著青綠色龍袍。三番王爺『封千歲』之神尊造型,為黑底花面黑鬍鬚、武甲身造型、頭戴元帥帽、身著紅色龍袍。三番王爺『譚千歲』之神尊造型,為紅底〈偏赭色〉花面黑鬍鬚、武甲身造型、頭戴四角金冠、身著黑色龍袍。
    古代中原本土之外的領域,稱為『番邦』,據傳:封王為「北遼」人;侯王為「南遼」人;譚王為「西遼」人;因為此三位王爺皆屬中原域外的番邦人氏,所以稱之為「三番」王爺。
    ▲五年千歲三番王爺譚千歲的不同神像。

初一日    八仙蓬萊會

    蓬萊山,又稱為蓬萊、蓬山、蓬丘、蓬萊仙島等。傳說渤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萊、瀛州、方丈 (神話),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始皇、漢武帝求仙訪藥之處,其上物色皆白,黃金白銀為宮闕,珠軒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吃了能長生不老。《山海經•海內北經》中就有「蓬萊山在海中」之句;《列子•湯問》亦有「渤海之東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的記載。記載中另外兩座山被傳說中的龍伯國巨人釣去了守護神龜,因此沉沒于海中,「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
    「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也發生在這裡,相傳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萊閣醉酒後,展示各自的寶器,凌波踏浪、渡海而去,「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傳說便由此流傳。
    ▲左圖:故宮收藏之古畫「蓬萊仙島圖」。左二圖:故宮博物院藏 清袁江所繪「蓬萊仙島圖」軸 。右二圖:圓明園中蓬萊仙島景觀區的二處景色。

初二日    三茅真君茅衷誕辰

    茅山仁佑觀在江蘇省句容與金壇兩縣之間的茅山小茅峰巔。 仁佑觀建于元代延祜年間(1314─1320),專祀小茅真君茅衷之所。抗日戰爭期間被日寇燒毀。峰上「雷轟池」,傳為天雷開劈而成;另有一泉,因泉水色赤似朱砂,人稱「朱砂泉」。 (三茅真君茅衷為真君三兄弟之一,其事跡可參考「十月初三日大茅應化真君茅盈誕辰」條。)
   ▲茅山原名句曲山,又稱地肺山,位于江蘇省西南部。道教將其列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相傳西漢景帝時,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鍊,並為民治病,後于此山得道成仙。後人為紀念他們,遂將句曲山改稱三茅山,簡稱茅山。

初三日    北斗北極降

    北斗真君又稱北斗星君、北斗七元星君。來源于古人對北斗七星的崇拜,其依次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道經中命名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史記•天官書》說:北斗七星,分陰陽,建四時(春、夏、秋、冬),均五行(金、木、水、火、土),移節度(二十四節氣),定諸紀(年、月、日、時、星辰、歷數)。據《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卷一、《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經注》卷上記載,北斗七元星君為:北斗陽明貪狼星君,北斗陰精巨門星君,北斗真人祿存星君,北斗玄冥文曲星君,北斗丹元廉貞星君,北斗北極武曲星君,北斗天關破軍星君。
 第一星日正星,主陽德,天子之象。二曰法星,主陰刑,女主之位。三曰公星,主禍害。四曰伐星,主天理,伐無道。五曰殺星,主中央,助四旁,殺有罪。六曰危星,主天倉五谷。七曰部星,亦曰應星,主兵。第一星主天,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主土,六主木,七主金。  
 第一星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吳,五主趙,六主燕,七主齊。並稱天子不恭宗廟,不敬鬼神,則第一星不明或變色。若廣營宮室,妄鑿山陵,則第二星不明或變色。若發號施令,不順四時,不明天道,則第四星不明或變色。若廢正樂,務淫聲,則第五星不明或變色。若不勸農桑,不務稼穡,峻法濫刑,退賢傷政,則第六星不明或變色。若不務四方,不安夷夏,則第七星不明或變色。(誕辰一說為八月初三日,可參閱「八月初三日北斗星君誕辰」條。)
    ▲左圖:北斗北極武曲星君。 左二圖:北斗賜福解厄保命符。右二圖:北斗星君,又稱「北斗真君」,乃北斗之星神。一名:北斗七元真君;又名:七元解厄星君亦稱九皇大帝。右圖: 一般多認為北斗注「死」,北斗星君主解厄,其道教把北斗真君、三台星及其他掌管人類壽命、富貴貧賤的神同列為司命之神,可以替人註銷死籍,甚至得以除邪驅凶。因此祭拜北斗或斗燈,就成為一種祈求長生不老的方法,被認為具有渡過凶難的效果。

初四日    閻羅王降

    閻羅王,簡稱閻王,又叫「閻摩羅王」、「閻魔王」等,閻羅王的職責是統領陰間的諸神,審判人生前的行為並給與相應的懲罰。在佛教中,閻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聯系的說法,如「平等王」、「雙王」等等。 
 閻羅王是民間傳說中陰間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輪回。在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裡面,人死後要去陰間報到,接受閻王的審判。
 閻羅王,又譯夜摩耶摩、燄摩、燄摩、琰摩、剡魔、閻摩、琰魔。另又能譯作雙、雙世、遮上、靜息、、深惡勝業,可布眾,深能靜息、平等。再加「王」而成燄摩王、閻羅王、琰魔王、閻王魔、或閻摩羅社、琰魔邏、燄摩邏、閻魔羅、閻魔羅王。閻羅王又簡稱閻羅、閻邏、燄羅、剡王、閻王。或稱燄摩天、死王。
    閻王被迷信是鬼世界的審判主,諸鬼中的大王。梵語中的另一譯名「雙」,據說是因閻王兄妹兩人共同統管鬼世界之故。兄閻王治男鬼,妹閻王治女鬼,是統管女鬼的「女王」。但中國佛教僧人對信徒絕對不提這個「女頭頭」,這是因為「女人」在佛教中地位低微,惟恐女人在佛教中起「革命」。「雙世」意為閻王自身苦樂並受,自身難保。「遮止」意為閻王令人不再造惡,予以遮止。「靜息」意為罪人聽王示語,便知己罪而靜息。「平等」意為業鏡平等,其罪自能彰顯。玄應音義二十一:「燄摩」或作閻摩,聲之轉也,舊雲閻羅,又雲閻摩羅。此言縛,或言雙世也,謂苦樂並受,故雲雙世,即鬼官總司也,又作夜磨盧迦,亦作閻摩羅社。閻摩,此雲雙,羅社,此雲王,兄及妹,皆作地獄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雙王」。
 佛教在古代印度興起後,採用了很多婆羅門教的神話,耶摩神的信仰也被佛教吸收。佛教中閻王的職責是統領陰間的諸神,審判人生前的行為並給與相應的懲罰。在佛教中,閻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聯系的說法,如「平等王」、「雙王」等等。
    平等王:中國古代的僧人翻譯佛經,有時也把閻王意譯“平等王”,意思是認為閻王可以賞善罰惡,處事公正,待人平等。後來,“平等”的說法和“因果報應”的說法結合起來,成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民間信仰之一。
    雙王:在梵語中,耶摩的又譯「雙王」,這點歷來有兩種解釋:其一,據說是因為閻王在地獄身受苦、樂兩種滋味,所以稱為「雙王」。其二,據說是因為閻王有兄妹倆人,共同管理地獄的死神和死者,兄長專門懲治男鬼,妹妹專門懲治女鬼,因此也稱為「雙王」。
    在中國民間的傳說中,包拯成為公正的化身。有的認為他死後成為閻羅王,繼續審理陰間的案件。有的則認為他「日斷人間,夜判陰間」,就是說白天在人間審案,晚上則成為閻羅王,在陰間斷案。人死後,靈魂到陰間接受包拯的審判,如果確實是受人陷害,包拯會把他放回陽間活命;如果的確有罪,則被送入地獄受罰。
    民間傳說中,「四大閻王」一說認為閻王有四位:除包拯外,還有韓擒虎、範仲淹和寇準。另一說則認為閻王有三位,分別是:包拯、範仲淹和寇準。
    從佛教的六道輪回看,閻羅王屬于天。從道教的神系劃分,閻羅王屬于神(神比仙低一等,現在很多網絡小說都認為仙比神爛,修了仙又去修神,實際在中國的傳統神話裡,神都是被仙和人冊封的。
 中國古代原本沒有關于閻王的觀念,佛教從古代印度傳入中國後,閻王作為地獄主神的信仰才開始在中國流行開來。中文「閻王」是從梵語中音譯過來的詞匯,本意是「捆綁」,具體意思是捆綁有罪的人。在古代印度神話中,閻王是管理陰間的王,印度現存最古老的詩集《梨俱吠陀》中已經有關于閻王的傳說。而閻王觀念的形成可能要更早,來源也不止一個,實際上閻王在古印度有很多版本不同的傳說。佛教創立後,沿用了閻王的觀念,認為閻王是管理地獄的王。關于閻王的信仰傳入中國後,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統相互影響,演變出具有漢化色彩的閻王觀念:十殿閻羅。
 明清以來,十殿閻王之說盛行,以致有替代道教原有的東岳大帝主宰生死之勢。但是民間少有專門奉祀十殿閻王的廟觀(除了四川酆都)。一般均在當地城隍廟內設閻王殿,奉祀十殿閻王。各王誕辰之日,雖然也有香火,但主要奉祀十殿閻王,當是在為亡魂舉行超度科儀之時,以祈求各殿閻王開釋亡魂,使其早日受度升天。
 閻王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傳說他是陰間的國王,人死後都要到陰間去報道,接受閻王的審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貴,生前作惡者,會受懲罰,下地獄。中國佛教中,又有十殿閻羅之說。十殿閻羅是中國佛教所說的十個主管地獄的閻王的總稱,這一說法始于唐末。分別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轉輪王。此十王分別居于地獄的十殿之上,因稱此十殿閻王。
   ▲左圖:中國民間神畫中的閻羅王繪像。左二圖:閻羅王繪像有包公的形象,包拯亦為四大閻王之一。右二圖:藏於大英博物馆的大威德明王「閻曼德迦」。右圖:閻王手持的大輪,可以分為四層排列。

初四日    觀音洗目日    一說為十一月初四日,見「十一月初四日觀音洗目日」條。

初六日    雷齋日

    齋日就是指齋月中某一天或祖師聖誕或有齋醮科儀等活動時,道教徒必須嚴格按照道教儀範所規定內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時,還特別設立了齋日,齋日是一月之中應持齋戒的日子。這一天必須嚴格遵守道教戒律,這樣舉行儀式時才能有天神護佑,才能有求必應,心神感應。
 道教的齋日有十直齋日、八節齋日、三元齋日、四始齋日、三會齋日。
 十直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王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八節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三元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四始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三會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這些齋日是持戒做齋的特定時間,齋日裡必須嚴格持戒、護戒,這樣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淨心感,化世人。
 違戒的處罰:違戒謂受戒道士違背所應受持的規戒條律。破戒謂道士受持規戒後重又違犯規戒。對違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統一規定,後來各宮觀以清規作為處罰的標準,現在基本是以批評教育為主,直至催單(開除)。
    現行主要齋日:現在各全真廟宇中的齋日與傳統定制有些變化,十方叢林主要以農歷初一、十五及祖師聖誕日等作為齋日,子孫廟裡還以傳統定制齋日為主。
    農歷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為 「天地交泰九毒日」及 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
    五月初六是雷齋日。(一說為十二月初六日)雷齋日,夭亡奇禍不測。(查無圖像)

初七日    八臘神誕辰

    八臘廟原為祭祀農作物害蟲的綜合神廟,後來演變為專門祭祀蝗蟲的廟.在華北地區,蝗蟲向來是農作物最大的敵害,其為害程度常極慘烈。農民們為求消災,只好立廟來祭祀它。很多地方,蝗蟲被稱為蟲王;而奉祭蝗蟲的八臘廟,也便被當地稱為蟲王廟。
    另外有少數地方,農民們為了表示週到,除八臘廟和劉猛將軍廟外,還有蟲王廟。例如河北省的徐水和武安等縣,便有這種「三重祭」的情形。更專立蟲王廟,「呼蝗為八臘,以為神蟲,每飛過境,則焚紙錢拜祀之。」(《棗強縣志》)
    八臘廟俗稱蟲王廟,在北門外,康熙末年建,後改為劉猛將軍廟。劉能驅蝗,有 求必應,江浙多祀之。雍正六年奉文捐建。”(《威海衛志》)
    相傳驅蝗神俗名劉猛,是員武將。清朝的大詩人袁枚在文章中說:「蟲魚皆八蠟神所管,只需向劉猛將軍處燒香求祝禱,可保無事。」農民們紛紛興建蟲王廟。蟲王廟叫法很多,有叫猛將廟的,有叫劉將軍廟的。
    據說農曆正月十三是驅蝗神的誕辰,人們要祭祀驅蝗神。祭祀中有一個儀式叫「燒蝗」,祭祀的人找來乾柴,擺成井字形,點燃焚燒,人們認為這樣可以驅除蝗災。還有的地方在七月間祭祀驅蝗神,人們在田地中間插上一些彩旗祭祀驅蝗神。
    蝗蟲給人們帶來的災害是非常嚴重的,人們痛恨蝗災,因此形成了驅蝗祈求神靈保佑的習俗。

    ▲三重市先嗇宮奉祀八臘神,分別為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以及昆蟲等八種。每一種都有其特殊意義,例如先嗇即神農、司嗇則是社稷,而昆蟲就是祈求不害田苗。其中,先嗇就擺在八臘第一位。可見,農業社會五穀能夠順利興旺,是多麼地重要。

    註:十二月初八日以後神佛誕辰,請見「12-2十二月神佛誕辰」。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11-3十一月神佛誕辰

二十二日    元始天尊誕辰

    元始天尊為道教經典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首。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唐代以后道教宮觀大多設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在大型道教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或神像,均以元始天尊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誕之日是正月初一。民間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
    「元始天尊」首見於東晉葛洪的《枕中書》記載:「昔二儀未分,溟滓鴻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元始天王,開天闢地,治世成功以後,蛻去軀殼,一靈不昧,遊行空中,見聖女太元,喜其貞潔,即化成青光入其口。聖女懷孕十二年,始化生於背膂之間,言語行動常有彩雲護體。因其前身是盤古、元始天王,就稱為元始天尊。《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稱:「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此氣化為開闢世界之人,即為盤古;化為主持天界之祖,即為元始。」
    居天最高:據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稱,神靈所居之處是「玉清三元宮」,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內,有紫雲之閣,碧霞為城。眾神仙按時上玉清境朝元始天尊。
    《隋書‧經籍志》稱元始天尊以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即授以秘道,開劫度人。「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
   ▲左三圖:元始天尊之繪像、神像及銅雕像。右圖:被稱為貝彀廟的彰化縣福興鄉福南村三清三元宮,主祀元始天尊。

二十二日    青山尊王誕辰

    青山王,又稱靈安尊王。此神源由,有兩種說法。其一:青山王原名張滾,是三國時代東吳將領,212年,張滾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張滾死後,埋葬在惠安縣官署附近,惠安縣每有新官上任,都前往祭拜。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縣令崔知節上任,前往祭拜,而墓碑突然傾倒,才看到碑上竟刻有四句詩:「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於是崔將其墓遷往青山山下(今福建省惠安縣山霞鄉青山東麓),並建「青山宮」供奉之,從此張即被鄉民稱為「青山王」。
    其二:五代十國時,「閩國」的將領張悃,鎮守惠安一帶,軍紀嚴明、愛民如子,死後埋在青山附近,並且屢屢顯靈,鄉民因而建廟祭祀,尊稱其為「青山王」。宋高宗建炎年間,金兵入侵,青山王顯靈助戰,因此被加封為「靈惠侯」,青山王夫人也被封為「昌順夫人」。宋端宗南渡時遭遇風浪,青山王顯靈救難,端宗於是加封青山王為靈安王。明太祖征元時,青山王又顯靈助戰,於是明太祖加封青山王為「靈安尊王」,夫人為「昭安妃」。青山王,為泉州三邑人的守護神,有司法神的神格,相當於三邑的城隍爺,故青山王配祀有范謝將軍,也常常有出巡、暗訪等活動,主要目的就是明察轄區善惡,緝捕惡鬼凶神。 
    相傳在清咸豐四年,艋舺地區發生了一場大瘟疫,當時惠安籍漁民,從故鄉奉請泉州府惠安縣青山宮的靈安尊王來台,而途經西園路,神轎就抬不動,無法繼續向前進,於是眾議擲筊卜問神意,神意指示信眾要就地建廟。因此,就決定在西園路上創建「青山宮」。
    清咸豐六年,當時歡慈市街(即「蕃薯市街」的雅化稱呼,今貴陽街)正好流行瘟疫,因歡慈市街向靈安尊王祭拜而平安渡過浩劫,街民一同感受到靈安尊王的庇佑與靈驗,因此靈安尊王的信徒愈來愈多,但是位於西園路的廟宇空間太小,於是就決定在清咸豐六年改建於貴陽街(今青山宮廟址)處。改建後的青山宮不僅寬敞,更加堂皇富麗。
    ▲左三圖:青山靈安尊王的神像、副靈(令牌)及台北市艋舺青山宮的廟匾。右圖:泉州惠安青山宫是青山靈安尊王的祖廟。

二十三日    張仙大帝誕辰

    張仙,又稱送子張仙。是一個傳說中能夠賜給世人兒女後嗣的道教男性神祇,類似於送子娘娘、鬼子母神,此神來源有多種說法:
    孟昶說:《金台紀聞》認為張仙是孟昶。後蜀君主孟昶之妻花蕊夫人,為紀念孟昶,故向宋太祖假稱祭拜送子之神「張仙」。
    金台紀聞:世所傳「張仙像」者,乃蜀王孟昶挾彈圖也。初,花蕊夫人入宋宮,念其故主,偶攜此圖,遂懸於壁,且祀之謹。太祖幸而見之,致詰焉。夫人詭答之曰:「此蜀中張仙神也。祀之能令人有子。」非實有所謂「張仙」也。
    張遠霄說:《續文獻通考》認為張仙是指四川仙人張遠霄,可為人消災避邪且助人得子。
    《續文獻通考》張遠霄,眉山人,宋時遊青城山,一日見一老人持一竹弓,三鐵彈,賣與他要價三百千。對他說“吾彈能辟疫病,當寶而用之”。再見老人,遂授度世法,熟視老人,見其目各有兩瞳子。數十年後,張遠霄經白鶴山,峰上有石像,一老人說:“此乃四目老翁,君之師也,不記竹弓、鐵彈時耶?”張猛然大悟,舉事修之,時常往來鄧州挾仙樓,以挾彈為人家散災難,甚著靈效。人因稱為張仙或呼張四郎,敬之如神。後民間多繪其像懸以祀之,謂能避邪,又可令人有子。
    《歷代神仙通鑒》則認為張仙還有以彈弓逐打凶神「天狗」,保護世人生兒育女的能力。
    《歷代神仙通鑒》帝(宋仁宗)晝寢,見美男子粉面五髯,挾彈而前曰:「君有天狗守垣,故不得嗣,賴多仁政,予為彈而逐之。」帝請詳其說,曰:「予桂宮張仙也,天狗在天掩日月,下世啖小兒,見予則當避去。」帝頓足而覺,即命圖像懸之。
    民間流傳的《桃園明聖經》則認為張仙奉天帝指派為關帝君的屬神。《桃園明聖經》:吾(關帝君)乃紫微宮裡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祇因張仙無主轄,敕令隨吾為從神。
    ▲左、左二圖:張仙大帝繪像及神像。中圖:台南市中西區開基武廟主祀文衡聖帝 。右二圖:開基武廟俗稱 「小關帝廟」。右圖:「衡文天闕」1776年立的匾額。

二十三日    南斗星君誕辰

    南斗星君掌管福壽的星君,民間傳說南斗星君也是南極老人、南斗天神、南極星、南極大帝,又稱之為南極仙翁,一般稱為壽星。所以也稱之為南斗。
    《史記大觀書注》「南斗六星,在南也。」星經謂「南斗六星,是主天子壽命,亦云主宰相爵祿之位。」楊炯《渾天賦》謂「南斗主爵祿,東壁主文章 。」
    南極星又稱壽星、老人星、南極老人星、南極老人。《史記封蟬書索隱》說,壽星,就是南極老人星,奉祀他求祈福壽。(后漢收天志說),老人星叫做南極。
    根據上面所說,南斗有六星,主福壽,南極則一星,主福壽。至于南極仙翁,則俗喻人們的長壽,既非南斗星,也不是指南極星。
    民間相信南斗星與南極星具有決定人命運的權力,因此受民間的尊敬,而南斗星君職掌國祚的昌隆及人民的福壽,所以人們尊稱祂為「壽星」、「仙翁」。
   ▲ 左圖:南斗六星,是主天子壽命,亦云主宰相爵祿之位。此為南斗六星繪像。中圖:高雄市萬興宮的「南斗星君」匾。右圖:南斗真經。

二十五日    感天大帝誕辰    一說為九月二十五日,見「九月二十五日許真人」條。

二十六日    朱橘真人誕辰

 朱橘號翠陽,世居淮西安慶之望江,其先世皆無聞於時。橘之生也。母嚴氏夢吞一星,光大如斗。已有娠十五月,母常憂焉。一日遇道人於門首,手持一物,如橘,謂其母曰:食此,子生矣。母喜而受之,請問名氏,道人乃出袖中一扇示之,上有鞠君子三字,曰:吾姓名也。
    言訖,遂失其所。移時而橘誕,時壬戌仲冬二十有六日也。父異之,因命名橘子。及六歲,而估恃俱失。橘生而聰慧,有志儒業,尤精易數。且謂丹道造化之妙,無出於此。嘗兩領鄉薦,未遂科第之志。喜閱道釋之書,後因臨池顧影,倏然驚悟,乃厭薄名利,欽慕修煉。所至名山勝地,必遂登覽,意在得師以證入道。歲在戊子,因往惠之博羅。一日,塵中遇一道人,手握一橘,狀若風狂,且行歌笑而吟曰:橘橘橘,無人識。
    惟有姓朱人,方知是端的。眾皆駭之?莫曉其意。獨橘有所感,隨至郊外無人之境,乃拜而問曰:真人非鞠君子乎?道人驚曰:子何人也?橘以姓名告,乃悟昔之時事。道人曰:子自謂平日所欲者何,或富或貴,惟汝擇之,吾從所請。橘笑而答曰:'人生富貴,如海上嘔、空中雲,聚散何有定據。惟聞神仙有長生不死之旨,換骨回陽之妙,可得聞乎?道人默然弗答。橘乃涕泣而復請曰:宿生慶幸,獲遇仙君,不揣愚蒙,願垂點化。
    道人因為之說曰:夫息者,自心也,元氣也,乃虛無之根,造化之主。升降離合,悉從心起。眾生所以迷失本真,輸迴六道,流浪四生者,為不能了此心爾。故古仙上人,惟欲人明了此心。了心則見自性,見自性則去聖不遠。若此心不明了,皆非正覺無上至真之妙道也。橘一璘斯語,恍如自失。道人乃指山前一大石,約以明日早至,吾當度汝。橘一再往,道人已先坐於石上,曰:子來何遲?橘乃愧謝而退。
    及夜半而往焉,道人曰:子之來,今其時矣。遂與之盟天誓地,即以九鼎刀圭火符之訣、五雷金書玉篆之文、九八飛神陽道之法、心傳口訣,悉以付之,且誠令往皖公山築室,依法修煉。後當有一小兒至,宜以道法傳之,繼汝後也。餘皆勿許。功成之日,吾當保舉汝登雲天矣。橘拜謝訖,道人乘雲冉冉而去。道人者即橘母所遇之鞠君子,號九霞。九霞之師,則翠虛陳泥丸也。橘敬遵其教,入皖公山築室修煉。後有登山者,見一小兒潔白如玉,洗手庵前皖水之上,其行如流星之速。及隨其所之入庵,而不知其所止,惟橘儼然端坐。
    人皆謂橘,嬰兒之顯相也。橘後為寇所撓,入閩,至惠之博羅,有鄉人陳六者在彼,因為少留,與之終日醉酒為樂,茹葷食肉,無所忌擇。或訝而問曰:先生平日齋戒如此,今反嗜如彼,何邪?橘答曰:吾所以混俗,和光同塵,不欲自異爾。子不聞魚之與虎乎?魚若異群,棄水躍岸,則死;虎若異群,棄山入市,則擒。吾但心與道冥,超乎萬幻,至理之妙,身外有身,故非世俗所得而知也。橘留惠三載,一日天氣嚴寒,忽謂鄉人陳六曰:吾將去矣,汝盍為我圖之。
    陳莫能測。翌日,橘乃坐化於旅館中。陳乃與其館主謀之,扛抬橘於門首,綠化得錢十餘貫,為殯埋之奉。及次日,橘乃復甦。越數日,入城中,又謂陳六曰:吾今當立化於縣衙前。陳從其言。化後用泥塑之,駭而聚觀者千餘人。忽博羅狠吏醉呼而前曰:汝前日假為坐化,今復假為立化。遂執凳鞭之,惟見堆泥墮地而已。眾人方知橘示神變而尸解云,時宋理宗淳祐二年十一月十三日也。橘有弟子,姓鄭名孺子,號翠房。 (查無圖像)

二十六日    北方五道誕辰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二十六日    妙果天尊降現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二十七日    印肅禪師誕辰

    普庵祖師又稱 「 慧慶禪師 」 ,為臨濟宗十二世孫,牧庵忠禪之法嗣,俗姓余,名印肅,袁州宜春縣溥化村人氏。父余慈,母胡氏。
    祖師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 十一月二十七日 辰時,六歲時,夢見一和尚以手指點其心窩,並指示日後當闡揚佛法。父母以天命不可違,遂允其出家為僧。
    普庵祖師出家入壽隆院,二十七歲落髮、二十八歲受戒,後離院雲遊湖鄉,拜謁大溈牧庵忠公,嗣後駐錫慈化寺,日夜禪定,親契華嚴經,一日大悟,述云: 「 描不成撥不開,何須南岳又天臺,六根門首無人會,惹得胡僧特地來。 」 其後,在江西袁州府南泉山弘揚佛法,門徒無數,道場盛大。當時巡檢丁君驥慕祖師之名,請其出山,重修慈化佛殿,地方人士受祖師薰化,富者施財,貧者施力,佛殿於焉完成,至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 七月廿一日 跏趺圓寂,時年五十五歲。
    元朝初年,加贈『大德慧慶』之號,是以又有『慧慶禪師』之尊稱。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19〕 ,江西省南康府之沙門宗,於江蘇省吳縣西南方姑蘇城西五里許處創建『慧慶禪寺』,並築無量壽閣,閣後作『普光明殿』,安奉普庵祖師之像,供信徒禮拜。
    在江南一帶, 普庵禪師是雜揉佛教. 道教一體的人物, 他雖是佛門弟子, 卻完全以道教儀式,幫人處理災疾, 屬道教閭山派的分支--普庵派, 善用符籙,流行於江西、福建、廣東一帶,每年11月27日誕辰有建醮慶典,金門現存「會山寺」,正殿供一尊普庵祖師塑像。兩脅有兩佛童(1991,農曆正月 6日新雕);右脅佛童左手拿缽(或火令)右手執劍;左脅佛裡古手執法繩左手拿令牌,其中缽與法索是當今道教閭山派「法師」作法的法器。
    普庵祖師是一尊很標準的禪僧塑像,光頭或頭戴佛冠,身披袈裟,跏趺而座,右手結三山印,左手拿念珠或手執拂塵,芒鞋放在座下。
    臺南鹿耳門聖母廟與天后宮都有「法師」(紅頭),穿著與佩帶法器與澎湖的法師相似,常住在宮裡,替人消災解厄,宮廟並建「 七星橋」讓信徒過橋保平安。這些活動,都是普庵祖師信仰的一部份 。
    臺南市安南區土城鹿耳門聖母廟,後殿供奉觀音菩薩。左邊供普庵祖師,有二尊:古塑者型同金門普庵祖師造型,身披袈沙,結跏趺座,不見芒鞋,但右手 無名指與尾指並無伸直,結三山印,左手也無拿念珠,光頭,今已加冠,成鎮殿寶;新塑者高大,兩手結三山指印,提一串念珠,光頭,披袈裟,結跏趺而坐,芒鞋放在座下。
    澎湖現存各廟宇的普唵神咒、普唵符令和指法都是道教形式,又小法「普唵派」。他的靈驗,也是後世禪寺中常於佛殿背後設「普菴」畫像的來源。澎湖廟會建醮屬於道士(司公),法事屬於福官(小法),但平常亦有 消災解厄等。
    澎湖民間信仰有它的特色,就是「福官」這一法門,各村里廟宇名稱以宮多於廟,神誕有「請壇」、「犒軍」、「繞境」、「獻敬」、「抄營結界」、「造橋過限」等活動,平時接受民眾「問神」、「作法」,乃至「起土」、「制煞」、「安厝」..等等,隨時替人洗淨畫符。有「乩童」的宮廟,「小法」更是不可少。視廟宇需要,每過幾年就要點來六至八名兒童,來到廟宇學福官「小法」,學法過程很嚴肅。從「點小法」開始 ,學到「出抄」,視集訓時間鬆緊,短要三個月,長可能一年半載,如再作「坐禁」,修習時 間會更長。
    澎湖福官派別約略有「普唵派」與「閭山派」,而當今普唵派最為普及。
    ▲左起三圖:普庵祖師之繪像及神像。右圖:台南市鹿耳門聖母廟有奉祀普庵祖師。

二十七日 真人劉玄英飛升    即劉海蟾,誕辰為十月十四日,見「十月十四日海蟾帝君誕辰」條。

二十八日    勇悟真人昇仙

    施岑,字太玉,沛郡人。其父施朔,移居於九江赤烏縣。後來成為道家真君許遜弟子,《旌陽許真君傳》載其揮劍斬蛟,「吳君(吳猛)乃飛步踏其首,以劍劈其顙,蛇始低伏。弟子施岑、甘戰等引劍揮之。」著有《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原題『西山勇悟真人施岑編』。(查無圖像)

二十八日    神醫朱震亨誕辰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習儒學,後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于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為三家所論,于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故被後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藥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譽之為「朱一貼」。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此外,流傳有關丹溪之書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餘》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後人將朱氏臨床經驗整理而成。
    ▲左圖:朱震亨之著作《格致餘論》。左二圖:朱震亨繪像。右二圖:朱震亨之《丹溪心法附餘》最有代表性。右圖:至正十八年(1358)夏,一代醫學宗師朱丹溪與世長辭,終年78歲,葬于義烏東朱之郭頭庵。


二十九日    新竹城隍尊神誕辰

    新竹城隍廟本體建築採用三殿式,雕樑畫棟,層層藻井,整個廟體由福州運來的石材建成,並由福州延請雕工精雕簷柱石獅神像等,後殿則設夫人,大、二少爺及註生娘娘神座和彌勒佛殿。城隍是司法神,所以有部下也有六個執行官,文官、武判、牛頭、馬面、枷神、鎖神、七爺、八爺﹙也就是范、謝兩位將軍﹚,都可以在廟內看到其雕像的威武氣勢。

    ▲左圖:新竹城隍廟。中圖:都城隍神像。右圖:廟口和小吃的結合是台灣各地夜市等小吃聚集的重要組合,起因於以前人信仰的中心和聚集場所都以廟為主,形成人潮就有小吃等生意人因商機而漸漸聚集成型,形成台灣這樣的特有多樣小吃文化。

三十日    灶君奏事

    司命真君,竈神也,一般尊稱竈君公或司命灶君,鸞門奉為恩主公之一,敕號「玉清輔相九天東廚司命竈王真君」,又號「東廚司命定福真君」(東廚謂庖廚也,按昔時庖廚之門在東,故庖廚有東廚之稱。)竈神原係主竈火之神及司炊之神,由於東漢孔安國(孔子十二世孫)之說竈神以時錄人事上白於天,當祀之,以祈福祥。於是竈神職責加重,除掌理東廚外,負稽察一家大小善惡。迨道教興起後,道家乃沿用其說,而尊竈神為司命真君,俗稱司命,因主掌九天生籍,故謂九天司命真君。
    ▲ 司命真君神像及簡繁各式神禡。

註:十二月初一日以後之神佛誕辰見「12-1十二月神佛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