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12-1十二月神佛誕辰

初一日    五年千歲誕辰

    五年千歲是知名的王爺信仰之神祇,另稱「十二瘟王」。通常最常見的有張、徐、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等十二位被尊稱為「王爺」的神祇。
    盛行的說法是,十二位王爺各為「子年張王、丑年余王(或徐王)、寅年侯王、卯年耿王、辰年吳王、巳年何王、午年薛王、未年封王、申年趙王、酉年譚王、戌年盧王、亥年羅王」。
    一般傳說:五年千歲為殷末周初之英雄,因輔周武王牧野之戰東征克殷商紂王有功,受上天玉皇大帝勅命,封為「代天巡狩之王爺」。以十二地支為順序,每年輪值降世,巡按人間,監察善惡。世人尊稱為「千歲爺」,並且至漢代張天師倡行道教時,顯現靈蹟。
    供奉五年千歲的廟宇,會在寅年、午年、戌年作醮,每十二年間,三度作醮。因為每次作醮,相隔四年,若連首尾,即是五年一度,故信徒通稱其為「五年千歲」。學者認為,五年千歲原是屬於瘟神信仰的一種。爾後,逐漸演變成消災除疫、守護鄉里的神祇。
    台灣嘉義東石港先天宮,則用另一種說法,五年千歲共十三位天王,分別為中國歷史或傳說中的英雄豪傑,如下:李府千歲(托塔李天王)、太子千歲(哪吒太子)、包府千歲(包拯)、白府千歲(白起)、葉府千歲(葉適)、伍府千歲(伍子胥)、方府千歲(方叔)、薛府千歲(薛仁貴)、知府千歲(參知政事范仲淹)、武府千歲 (武穆王岳飛)、盧府千歲(盧醫扁鵲)、羅府千歲(羅一峰)、侯府千歲(侯贏)等十三位王爺。
    ▲左、中圖: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鎮安祈安三朝清醮是每年著名的五年千歲慶典。右圖:台北縣土城震安宮五年千歲牌樓 為南方五間雙柱式建築,鋼結構主體跨距達26公尺,南方式剪黏屋頂,預鑄水泥彩繪結網,雙柱包覆青斗石,為北部少見之大型牌樓工程。

初一日    譚千歲誕辰

    『譚千歲』為酉年值年歲科監科主神,是『五年千歲』十二王爺中的『三番王爺〈侯、封、譚〉』之一,亦是『五年千歲』中排行第“ 十” 位的王爺,也是番邦人氏的王爺,其聖誕千秋日為 農曆十二月一日 。
    『譚千歲』之神歷由來,眾說紛紜,也無從考證。依據【道經藏】法海遺書第三五部中的記載,商朝紂王暴政,民不聊生,周武王興師伐之朝綱大振,有十二位金蘭異姓兄弟,原本是天皇十二帝〈老君弟子康續步下十二巨人〉,奉玉旨轉世降生,皆為進京求功名,途中奇逢結同盟,商紂時代,中心輔殷,旋因為國成仁,英烈永垂萬世,周武王敕封為『中天十二宮辰』,執掌十二天支,蒞任上界輪年值科,奉玉旨查察人間善惡,除暴安良,迴奏天府,稱之為『代天巡狩』。而“譚王”即是『中天十二宮辰』之一,亦是天皇十二帝之一,降生於湖南省,三代持齋譚家庭,家住瀏陽眼山表,姓譚名智字柔兆。
    若按嘉南地區的『玉敕代天巡狩十二行瘟王』說,“譚王”為酉年值年千歲譚起大王。
    『譚千歲』之神尊造型,為紅底〈偏赭色〉花面黑鬍鬚、武甲身造型、頭戴四角金冠、身著黑色龍袍;職掌:凡消災、解厄、制煞,及經過喪家受到陰煞其擾,均可求之保佑。
    五年千歲當中『三番王爺』為『侯千歲』、『封千歲』、『譚千歲』。『侯千歲』,為『寅年』的值年歲科監科主神;『封千歲』,為『未年』的值年歲科監科主神;『譚千歲』,為『酉年』的值年歲科監科主神;分別是『五年千歲』中排行第“三、八、 十”位的王爺,也都是番邦人氏的王爺,其聖誕千秋日分別為農曆五月五日、五月一日、十二月一日。
    三番王爺『侯千歲』之神尊造型,為青底〈偏綠豆色〉花面紅鬍鬚、武甲身造型、頭戴三翅王帽、身著青綠色龍袍。三番王爺『封千歲』之神尊造型,為黑底花面黑鬍鬚、武甲身造型、頭戴元帥帽、身著紅色龍袍。三番王爺『譚千歲』之神尊造型,為紅底〈偏赭色〉花面黑鬍鬚、武甲身造型、頭戴四角金冠、身著黑色龍袍。
    古代中原本土之外的領域,稱為『番邦』,據傳:封王為「北遼」人;侯王為「南遼」人;譚王為「西遼」人;因為此三位王爺皆屬中原域外的番邦人氏,所以稱之為「三番」王爺。
    ▲五年千歲三番王爺譚千歲的不同神像。

初一日    八仙蓬萊會

    蓬萊山,又稱為蓬萊、蓬山、蓬丘、蓬萊仙島等。傳說渤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萊、瀛州、方丈 (神話),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始皇、漢武帝求仙訪藥之處,其上物色皆白,黃金白銀為宮闕,珠軒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吃了能長生不老。《山海經•海內北經》中就有「蓬萊山在海中」之句;《列子•湯問》亦有「渤海之東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的記載。記載中另外兩座山被傳說中的龍伯國巨人釣去了守護神龜,因此沉沒于海中,「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
    「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也發生在這裡,相傳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萊閣醉酒後,展示各自的寶器,凌波踏浪、渡海而去,「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傳說便由此流傳。
    ▲左圖:故宮收藏之古畫「蓬萊仙島圖」。左二圖:故宮博物院藏 清袁江所繪「蓬萊仙島圖」軸 。右二圖:圓明園中蓬萊仙島景觀區的二處景色。

初二日    三茅真君茅衷誕辰

    茅山仁佑觀在江蘇省句容與金壇兩縣之間的茅山小茅峰巔。 仁佑觀建于元代延祜年間(1314─1320),專祀小茅真君茅衷之所。抗日戰爭期間被日寇燒毀。峰上「雷轟池」,傳為天雷開劈而成;另有一泉,因泉水色赤似朱砂,人稱「朱砂泉」。 (三茅真君茅衷為真君三兄弟之一,其事跡可參考「十月初三日大茅應化真君茅盈誕辰」條。)
   ▲茅山原名句曲山,又稱地肺山,位于江蘇省西南部。道教將其列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相傳西漢景帝時,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鍊,並為民治病,後于此山得道成仙。後人為紀念他們,遂將句曲山改稱三茅山,簡稱茅山。

初三日    北斗北極降

    北斗真君又稱北斗星君、北斗七元星君。來源于古人對北斗七星的崇拜,其依次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道經中命名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史記•天官書》說:北斗七星,分陰陽,建四時(春、夏、秋、冬),均五行(金、木、水、火、土),移節度(二十四節氣),定諸紀(年、月、日、時、星辰、歷數)。據《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卷一、《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經注》卷上記載,北斗七元星君為:北斗陽明貪狼星君,北斗陰精巨門星君,北斗真人祿存星君,北斗玄冥文曲星君,北斗丹元廉貞星君,北斗北極武曲星君,北斗天關破軍星君。
 第一星日正星,主陽德,天子之象。二曰法星,主陰刑,女主之位。三曰公星,主禍害。四曰伐星,主天理,伐無道。五曰殺星,主中央,助四旁,殺有罪。六曰危星,主天倉五谷。七曰部星,亦曰應星,主兵。第一星主天,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主土,六主木,七主金。  
 第一星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吳,五主趙,六主燕,七主齊。並稱天子不恭宗廟,不敬鬼神,則第一星不明或變色。若廣營宮室,妄鑿山陵,則第二星不明或變色。若發號施令,不順四時,不明天道,則第四星不明或變色。若廢正樂,務淫聲,則第五星不明或變色。若不勸農桑,不務稼穡,峻法濫刑,退賢傷政,則第六星不明或變色。若不務四方,不安夷夏,則第七星不明或變色。(誕辰一說為八月初三日,可參閱「八月初三日北斗星君誕辰」條。)
    ▲左圖:北斗北極武曲星君。 左二圖:北斗賜福解厄保命符。右二圖:北斗星君,又稱「北斗真君」,乃北斗之星神。一名:北斗七元真君;又名:七元解厄星君亦稱九皇大帝。右圖: 一般多認為北斗注「死」,北斗星君主解厄,其道教把北斗真君、三台星及其他掌管人類壽命、富貴貧賤的神同列為司命之神,可以替人註銷死籍,甚至得以除邪驅凶。因此祭拜北斗或斗燈,就成為一種祈求長生不老的方法,被認為具有渡過凶難的效果。

初四日    閻羅王降

    閻羅王,簡稱閻王,又叫「閻摩羅王」、「閻魔王」等,閻羅王的職責是統領陰間的諸神,審判人生前的行為並給與相應的懲罰。在佛教中,閻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聯系的說法,如「平等王」、「雙王」等等。 
 閻羅王是民間傳說中陰間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輪回。在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裡面,人死後要去陰間報到,接受閻王的審判。
 閻羅王,又譯夜摩耶摩、燄摩、燄摩、琰摩、剡魔、閻摩、琰魔。另又能譯作雙、雙世、遮上、靜息、、深惡勝業,可布眾,深能靜息、平等。再加「王」而成燄摩王、閻羅王、琰魔王、閻王魔、或閻摩羅社、琰魔邏、燄摩邏、閻魔羅、閻魔羅王。閻羅王又簡稱閻羅、閻邏、燄羅、剡王、閻王。或稱燄摩天、死王。
    閻王被迷信是鬼世界的審判主,諸鬼中的大王。梵語中的另一譯名「雙」,據說是因閻王兄妹兩人共同統管鬼世界之故。兄閻王治男鬼,妹閻王治女鬼,是統管女鬼的「女王」。但中國佛教僧人對信徒絕對不提這個「女頭頭」,這是因為「女人」在佛教中地位低微,惟恐女人在佛教中起「革命」。「雙世」意為閻王自身苦樂並受,自身難保。「遮止」意為閻王令人不再造惡,予以遮止。「靜息」意為罪人聽王示語,便知己罪而靜息。「平等」意為業鏡平等,其罪自能彰顯。玄應音義二十一:「燄摩」或作閻摩,聲之轉也,舊雲閻羅,又雲閻摩羅。此言縛,或言雙世也,謂苦樂並受,故雲雙世,即鬼官總司也,又作夜磨盧迦,亦作閻摩羅社。閻摩,此雲雙,羅社,此雲王,兄及妹,皆作地獄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雙王」。
 佛教在古代印度興起後,採用了很多婆羅門教的神話,耶摩神的信仰也被佛教吸收。佛教中閻王的職責是統領陰間的諸神,審判人生前的行為並給與相應的懲罰。在佛教中,閻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聯系的說法,如「平等王」、「雙王」等等。
    平等王:中國古代的僧人翻譯佛經,有時也把閻王意譯“平等王”,意思是認為閻王可以賞善罰惡,處事公正,待人平等。後來,“平等”的說法和“因果報應”的說法結合起來,成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民間信仰之一。
    雙王:在梵語中,耶摩的又譯「雙王」,這點歷來有兩種解釋:其一,據說是因為閻王在地獄身受苦、樂兩種滋味,所以稱為「雙王」。其二,據說是因為閻王有兄妹倆人,共同管理地獄的死神和死者,兄長專門懲治男鬼,妹妹專門懲治女鬼,因此也稱為「雙王」。
    在中國民間的傳說中,包拯成為公正的化身。有的認為他死後成為閻羅王,繼續審理陰間的案件。有的則認為他「日斷人間,夜判陰間」,就是說白天在人間審案,晚上則成為閻羅王,在陰間斷案。人死後,靈魂到陰間接受包拯的審判,如果確實是受人陷害,包拯會把他放回陽間活命;如果的確有罪,則被送入地獄受罰。
    民間傳說中,「四大閻王」一說認為閻王有四位:除包拯外,還有韓擒虎、範仲淹和寇準。另一說則認為閻王有三位,分別是:包拯、範仲淹和寇準。
    從佛教的六道輪回看,閻羅王屬于天。從道教的神系劃分,閻羅王屬于神(神比仙低一等,現在很多網絡小說都認為仙比神爛,修了仙又去修神,實際在中國的傳統神話裡,神都是被仙和人冊封的。
 中國古代原本沒有關于閻王的觀念,佛教從古代印度傳入中國後,閻王作為地獄主神的信仰才開始在中國流行開來。中文「閻王」是從梵語中音譯過來的詞匯,本意是「捆綁」,具體意思是捆綁有罪的人。在古代印度神話中,閻王是管理陰間的王,印度現存最古老的詩集《梨俱吠陀》中已經有關于閻王的傳說。而閻王觀念的形成可能要更早,來源也不止一個,實際上閻王在古印度有很多版本不同的傳說。佛教創立後,沿用了閻王的觀念,認為閻王是管理地獄的王。關于閻王的信仰傳入中國後,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統相互影響,演變出具有漢化色彩的閻王觀念:十殿閻羅。
 明清以來,十殿閻王之說盛行,以致有替代道教原有的東岳大帝主宰生死之勢。但是民間少有專門奉祀十殿閻王的廟觀(除了四川酆都)。一般均在當地城隍廟內設閻王殿,奉祀十殿閻王。各王誕辰之日,雖然也有香火,但主要奉祀十殿閻王,當是在為亡魂舉行超度科儀之時,以祈求各殿閻王開釋亡魂,使其早日受度升天。
 閻王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傳說他是陰間的國王,人死後都要到陰間去報道,接受閻王的審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貴,生前作惡者,會受懲罰,下地獄。中國佛教中,又有十殿閻羅之說。十殿閻羅是中國佛教所說的十個主管地獄的閻王的總稱,這一說法始于唐末。分別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轉輪王。此十王分別居于地獄的十殿之上,因稱此十殿閻王。
   ▲左圖:中國民間神畫中的閻羅王繪像。左二圖:閻羅王繪像有包公的形象,包拯亦為四大閻王之一。右二圖:藏於大英博物馆的大威德明王「閻曼德迦」。右圖:閻王手持的大輪,可以分為四層排列。

初四日    觀音洗目日    一說為十一月初四日,見「十一月初四日觀音洗目日」條。

初六日    雷齋日

    齋日就是指齋月中某一天或祖師聖誕或有齋醮科儀等活動時,道教徒必須嚴格按照道教儀範所規定內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時,還特別設立了齋日,齋日是一月之中應持齋戒的日子。這一天必須嚴格遵守道教戒律,這樣舉行儀式時才能有天神護佑,才能有求必應,心神感應。
 道教的齋日有十直齋日、八節齋日、三元齋日、四始齋日、三會齋日。
 十直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王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八節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三元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四始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三會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這些齋日是持戒做齋的特定時間,齋日裡必須嚴格持戒、護戒,這樣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淨心感,化世人。
 違戒的處罰:違戒謂受戒道士違背所應受持的規戒條律。破戒謂道士受持規戒後重又違犯規戒。對違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統一規定,後來各宮觀以清規作為處罰的標準,現在基本是以批評教育為主,直至催單(開除)。
    現行主要齋日:現在各全真廟宇中的齋日與傳統定制有些變化,十方叢林主要以農歷初一、十五及祖師聖誕日等作為齋日,子孫廟裡還以傳統定制齋日為主。
    農歷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為 「天地交泰九毒日」及 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
    五月初六是雷齋日。(一說為十二月初六日)雷齋日,夭亡奇禍不測。(查無圖像)

初七日    八臘神誕辰

    八臘廟原為祭祀農作物害蟲的綜合神廟,後來演變為專門祭祀蝗蟲的廟.在華北地區,蝗蟲向來是農作物最大的敵害,其為害程度常極慘烈。農民們為求消災,只好立廟來祭祀它。很多地方,蝗蟲被稱為蟲王;而奉祭蝗蟲的八臘廟,也便被當地稱為蟲王廟。
    另外有少數地方,農民們為了表示週到,除八臘廟和劉猛將軍廟外,還有蟲王廟。例如河北省的徐水和武安等縣,便有這種「三重祭」的情形。更專立蟲王廟,「呼蝗為八臘,以為神蟲,每飛過境,則焚紙錢拜祀之。」(《棗強縣志》)
    八臘廟俗稱蟲王廟,在北門外,康熙末年建,後改為劉猛將軍廟。劉能驅蝗,有 求必應,江浙多祀之。雍正六年奉文捐建。”(《威海衛志》)
    相傳驅蝗神俗名劉猛,是員武將。清朝的大詩人袁枚在文章中說:「蟲魚皆八蠟神所管,只需向劉猛將軍處燒香求祝禱,可保無事。」農民們紛紛興建蟲王廟。蟲王廟叫法很多,有叫猛將廟的,有叫劉將軍廟的。
    據說農曆正月十三是驅蝗神的誕辰,人們要祭祀驅蝗神。祭祀中有一個儀式叫「燒蝗」,祭祀的人找來乾柴,擺成井字形,點燃焚燒,人們認為這樣可以驅除蝗災。還有的地方在七月間祭祀驅蝗神,人們在田地中間插上一些彩旗祭祀驅蝗神。
    蝗蟲給人們帶來的災害是非常嚴重的,人們痛恨蝗災,因此形成了驅蝗祈求神靈保佑的習俗。

    ▲三重市先嗇宮奉祀八臘神,分別為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以及昆蟲等八種。每一種都有其特殊意義,例如先嗇即神農、司嗇則是社稷,而昆蟲就是祈求不害田苗。其中,先嗇就擺在八臘第一位。可見,農業社會五穀能夠順利興旺,是多麼地重要。

    註:十二月初八日以後神佛誕辰,請見「12-2十二月神佛誕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