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小板凳之戀

武漢市「板凳壹個」票證,有兩種不同的版本。

早在二十幾年前,我就喜歡收集糧票了。第一,這是一種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票證;第二,看準了將來總有一天會掀起收藏風潮。雖然沒有去過中國大陸,透過各種管道,倒也收藏了幾百種、幾千枚。同時,也因為喜歡而愛屋及烏地收集票證文字資料及圖片;時有新發現,趣味無窮。

票證的種類之多也是令人驚訝,糧食油鹽、布線鞋襪、日常用品--------無所不有。有一天在網上看見了一枚「板凳一個」票證,是197(空一格)年武漢市發行的,印有「全市流通 過期作廢」,更有一組六位數的編號。看起來是用鉛粒打字機打成印在粉紅色薄紙上的,還蓋有一個很大的紅色票證印章。是一枚粗糙但是資訊完整的票證,尤其票證有六位數的編號是很罕見的,如果是從一號開始編號的話,豈不是賣了近二十萬個板凳了。這是一枚很有趣的票證,我也收藏到了二個不同的版本。

由於這一枚網路上看到的「板凳一個」,連想到一生之中,倒有許多記憶是跟小板凳有關;小時候因戰亂隨父母避居大後方,大約是六歲時,住在重慶。有一次重病臥床很久,痊癒後竟不能走路了,母親用一張小竹凳教我扶著,一步一移的練習走路。這張小竹凳在我幼年的印象中記憶鮮明而深刻,以致於在往後的生活中,只要看到竹凳就會想起幼年時學步的那一段記憶。

另外一個板凳的記憶早已忘記那張凳子長得是什麼樣子了,但是那一段生活卻沒有忘記。我們在台灣唸書時唸到大學第二年,暑假時就要參加預備軍官暑期集訓,我是「預九期」,在台南虎頭碑軍營首嚐軍旅生活,每天聽教官直著脖子喊:「帶-------小板凳,集合!」就是要我們這些大頭兵到操場去上課。此情此景是不會忘記的,每天形影不離的那張板凳卻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到美國之後,工作緊張、生活忙碌,休閑時段倒是正常而漫長,我就重拾我喜好的木匠嗜好,在院子裡搭棚架、建陽台。鋸剩下來的零碎木料丟了可惜,拼拼湊湊釘了好多小板凳,一方面可以給愛好園藝的太太在後院隨處可坐,當時四歲的小外孫女來玩時也可以「辦家家酒」玩。

一個朋友看我喜歡小板凳,就說他有一張古老的小板凳要送給我,我當然很高興的接受了。更高興的這是一張小板凳,從凳腳的高度、凳面的彎曲來看,分明是一件很古老的木枕。我是一個喜歡古董的人,我沒告訴朋友這不是一張小板凳,怕他要回去。

我們家親戚中有一位大畫家,就是住在靠海城市托倫市的吳學讓,他是我姨丈。在東海大學的教授生涯退休後,就在自家有大玻璃窗的畫室中畫畫、寫字。他跟我一樣,也喜歡釘小板凳。他的小板凳可有名了,凳面上都有他的畫,都是他抽象畫中比較有裝飾性風格的作品。他釘了很多小板凳,也畫了很多,他一個都留不住,都給親友要走了。有一天,我把我釘的小板凳和小茶几裝進我的老爺車統統送給他了。過了一陣子,他還給我三件,都畫有他拿手的抽象作品。怎麼捨得坐在屁股底下呢,高高的放到書架上去了。(此稿於2009年曾被世界日報家園版選刊一小部份,此為全文。)





開門七件事:票票票票票票票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書中提到當時生活中的「八件事」是指「柴米油鹽酒醬醋茶」,由於「酒」在生活中的需求並不普遍,到元朝的時候就被刪除了。所以後來的「開門七件事」中就剩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國推行用糧票(包括其他票證)購糧,是因為物資缺乏,為了要計劃供需,從1955年開始以票證限制供應,所有的物資都要有票券才可以憑票購買,當然,生活中最重要的「七件事」也都包括進去了。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要有對應的票證才可以購買,更要有足夠份量的票證才可以讓人吃得夠、吃得飽。

這就是「開門七件事」的七類票券,(左起)1968年山東濰坊市柴票10公斤、1982年四川石棉縣糧食供應票大米壹市斤、1991年陝西西安市油票250克、1988年湖南懷化地區漵浦縣食鹽500克、1992年河北邯鄲市蔬菜公司醬油票、1969年西南街大隊副業股醋票半斤、1964年新疆伊寧哈薩克州商業處茶(葉票)250克。
個人的票證收藏數量上雖然有數千枚,但品種類別不夠廣泛,想到要讓讀友瞭解、欣賞「七件事」票券的真面目,自己覺得還不太夠哩。

【柴】用木柴作燃料大部份地區現在已經看不到,家庭中用柴火灶燒飯炒菜是50年代以前的事了。但是票券中還真的有此一類,這類票券還分為劈柴票、木柴票、柴草票、鋸末票、刨花票等等,花樣還蠻多的。見過一枚「中國人民解放軍預借憑證」,說明軍方可向民間借用「燒柴三百斤」,憑票可以向人民政府抵繳公款。可見得解放軍在當時「埋鍋造飯」是用柴火炊煮的。

收藏中真正稱「柴」的票券只得二枚,一是山東濰坊市的10公斤柴票,粗牛皮紙雙面雙色印刷,直型加框,最上端是紅字「最高指示 要節約鬧革命。」中段是黑字「濰坊市柴票10公斤」,下面是紅色的「濰坊市煤炭公司」小圓印章,很特別的是下段有「愛國路煤店」字樣指明購煤地點,最下面的「1988年5月1日」應是發票日期。背面有「柴票說明」三條。二是陝西漢中縣的國營八一三廠煤廠的「木柴(票)」,為二聯式發票,有編號,註明50斤¥1.00壹元整,紅色印刷於很薄的染黃色道林紙上,未使用年月日未填。
廣義的木柴就是後來的木炭、煤、煤球、煤油和液化瓦斯,此類的票券就常見了。煤油是70年代普遍的家用燃料,用鐵皮製作棉蕊點火的煤油爐在當時是脫離炭爐、煤球爐的新式廚房爐具。藏品中有數種煤油票,年度從1977年跨越到1988年,可見煤油爐流行了十幾年。煤球有二種,一種是用手搓成的圓球型,一種是用模具壓成的圓桶型,因為中間有直通的小圓孔,又叫蜂窩煤。這種煤球一直到90代落後地區的一般家庭還在使用,我也藏有數種。北京市不用煤票而用「市民購煤證」,每戶每年有一張三折六頁的牛皮紙票證,可供全年購用煤球、蜂窩煤。

最常見的燃料就是煤,這裡是幾枚較重的煤票,(左上)中國鐵路工會長春機車的煤票,重達「壹噸」,只是簡略的打字油印,有效期只有五天,而且沒有年份,好在有一個清晰的大圓章,雖然品相破舊,仍算是喜歡的好票券。下面是1976年新疆巴州第一煤礦煤票「肆噸」,票幅最大、印製精美。右邊是1985年遼寧庄河縣燃料公司的「農村生活煤票」,五枚相連,上二枚200公斤、下三枚100公斤,品相陳舊。
傳統的煤票:左上為1984年山東濰坊市燃料公司「坊子煤票壹佰公斤」。左下是河北邯鄲市燃料公司的「購煤票證」小冊子,每頁三枚,這裡還剩六頁,每一枚都在「貳口人」下加蓋可購煤的重量,有的是「二人100公斤」,也有蓋「二人80公斤」的,一個月使用一枚,這一冊是從1993年7月可用到1995年3月。右上二枚都是「揚州市購煤券」,淺藍色的一枚是1991年的「柒拾千克」下面有駐(140市斤);旁邊一枚是1993年的「三人戶」,不知道到底是多少斤。右下是1974年山東「昌濰區煤票壹佰公斤」和曲阜縣煤建公司「生活用煤伍公斤」,票上大字用的隸書很好看。
火柴票有個「柴」字,而火柴也是這些燃料點火必備的,理當歸在這一類。藏品中有1989年上海百貨公司發行的火柴票,另有一種「庄百火柴票」,票面太簡單,只有這幾個字和號數,加蓋了一個三角形的章也僅是「庄百」二個字,經過好久的追查搜尋才弄出了一個眉目,原來是甘肅省蘭州市下設有五個市轄區,西固區莊浪路有一家大型百貨商場,當地人就稱其為「莊百商場」,簡稱「庄百」。這枚簡單極了的火柴票就是他們發行的。

「鋸末」是一種很特別的燃料,要有特別的土灶才能使用。浙江「平陽建築公司預製車間」有五枚一聯的「鋸末票」(「末」字錯寫成「未」字),份量從伍市斤到伍拾市斤,無年份。
用碎煤加少許黏土做成型來作燃料的稱為煤球、煤餅或大型的蜂窩煤,是普遍而延用到今天仍有人使用的煤品。(上排左起)1988年浙江「金華市煤餅票貳拾公斤」雙連。接著是1992年浙江「寧波市煤球票2-3人50公斤」雙連。下二枚是遼寧赤峰市紅山商店的「白煤球20公斤」和「煙煤20公斤」。上排最後一枚是「蜂窩煤定額券161塊」,只有「市煤炭公司」而不知是那個市,日期也只有「29日」而不知是何年何月。下排是江蘇「常州市衛東煤炭革命領導小組取貨票蜂球肆拾公斤」10枚一聯,每枚「金額0.88元」。 火柴票多半設計簡單,只有「上海百貨公司」才在票上花了點功夫,下排左上角一枚是1989年的,另外11枚是1990年郊縣用的。上排左一枚是1989年天津「武清縣供銷社火柴購買証」字體小得比大頭針還小,「火柴一戶份」不知道是幾盒。右四枚是甘肅蘭州市的「庄百火柴票」,應該算得上是最簡單的設計了。
煤油是比煤炭更進一步的燃料,但煤油票並不普遍,這裡是其中的幾種:「上海市石油公司」的「居民煤油購買卡」,要自填戶名住址,有數目字的小格子在購買後蓋戳記或是划記號用的。左下角是1977年湖北「江陵縣石油公司煤油票」4連。右上是1984年安徽「天長縣石油公司煤油票貳市斤」,票中間還畫了一盞煤油燈。右下是1988年浙江「溫州市區煤油票」,四連枚分四個季。
【米】中國是一個以米飯為主食的民族,在所有的票證中,以糧票最重要。糧食部就在「計劃經濟」公佈的1955年同年九月份,發行了第一枚「全國通用糧票」,糧票的正面還不脫鈔票的式樣,背面全為說明文字,其中不厭其煩的仔細刊印了「市斤」從傳統的十六兩一斤轉換成十進位市秤方式。最早的每月發放糧是廣東省糧食廳1955年開創的,我只收集到1956年四月份的版式,設計古色古香,是多枚連刷直型票,單色無印章,版紋細緻。

左上角二枚就是糧食部在1955年發所的中國發行了第一套「全國通用糧票」,下角是這套糧票的背面,其中第二條說明「本票票面額的每市斤為十六市兩,折合十進位的市秤為十市兩。每半市斤折合十進位市秤為五市兩。每四市兩折合十進位市秤為二市兩半。」右上角三連票為廣東省糧食廳1955年開創的每月糧票。右下角二枚就是糧食部1965年和1966年發行的「全國通用糧票」,這二套糧票從來沒有更換過版式一直使用了28年。
還有兩套糧票是中國票證史上有著最重要的地位,一套是糧食部1965年發行的「全國通用糧票」,分半市斤、一市斤、三市斤、五市斤四枚;另外一套是翌年1966年版的同樣一套。這二套糧票從來沒有更換過版式一直使用了28年,直到1993年票證全面退出市場才算收山,這也是政府採用印鈔紙印製的第一套糧票,也是最早使用水印(僅66年版五市斤票,圖案為麥穗及五角星)仿偽造的糧票。

票證中糧票最重要,糧票中更以米類最重要,但花樣太多了,將來會以系列的專文來介紹,本篇則單挑有「米」字在票面上的來說明和欣賞。這一小版張是1995年遼寧「瀋陽市居民定量糧票」,份量是「壹人份」,一版12枚,每枚有月份,在月份下有「大米票」字樣。
糧票本身花樣繁多,大分為細糧和粗糧,細分又有大米、小米、秈米(即在來米)、粳米(即蓬來米)、糯米、麵粉、包穀、番薯(又稱紅苕或鮮苕)、玉米糝(沙粒狀的玉米粉)、標準粉(中筋麵粉)、精粉(魔芋粉、蒟蒻粉)、大麥、小麥、高梁米-----,任何一種可以作為糧食的材料,都有特定的或規劃成粗糧、細糧的糧票才能買。

各地各式各樣的大米糧票:(左起)1983年四川「石棉縣糧食供應票大米壹市斤」、1955年湖南「華容縣人民政府糧食管理局大米票壹斤」、1996年湖南「湘鄉市中心糧站居民口糧票大米一人券」、1988年湖北房縣糧食局購糧券大米半公斤」、1988年遼寧「丹東市居民大米供應票伍公斤」、1987年吉林「四平市糧食局居民口糧供應票大米拾公斤」、1996年江西「貴溪縣糧食局優惠價購糧券拾公斤大米」。
兩枚較特別的米票:(左)「水洞底人民公社流動開歲證大米肆市兩」無年份,背面有章是湖南「漣沅縣水洞底人民公社養的場」。本糧票形制特別,票面文字用手寫制版即刷,連「專用印」也是手寫,使用說明也寫在正面,最下面手寫「水洞底人民公社糧食科印制」。(右)1955年四川「羅江縣小春供應糧購買證大米伍斤」,手寫紅色油印在很薄紙上,印章為「羅江縣糧食公司」,粗糙而有拙樸之美。
【油】食用油也是生活必需品的一類,糧食部在印發全國通用糧票的同時,沒有印製油票,所以沒有全國通用油票,油票都是由地方各級政府自行印發,而且,沒有中央政府的油票作參考,各級省、市自行研發,名稱、設計、使用方式------各式各樣的油票紛紛出籠。

各地各式各樣油票:(上排左起)1967年「武漢市地方糧油機動票壹份」,此票上存居民在糧油供銷站打油買米的圖像,極為精細傳神,特地放大圖像供同好欣賞。1990年湖北襄樊市「萬福農場香油票半公斤」、1991年湖北漢川市「城隍棉花收購加工廠食油寄存票壹兩」、1990年安徽「巢湖市定點油票伍佰克」、1990年江蘇「灌雲縣購油券0.5公斤」、1992年江蘇「常熟市定量購油券壹公斤」。(下排左起)1955年湖南「鳳凰縣食油購買證憑票購買食油貳市兩整」、1969年「山東省食油票壹市斤」、1982年湖南「常德市糧食局油票茶油伍兩」、1969年湖北「襄樊市通用油票壹份」、無年份湖南「湘鄉縣供銷合作社獎售篦麻子食油票壹兩」、1992年浙江寧波市「油票」。
從榨油的材料分,有花生油票、豆油票、菜油票、葵花油票、麻油票、香油票、茶油票、棉油票、酥油票、豬油票、植物油票------等等。
從使用方式性質分,又有流動油票、機動油票、工種補差油票、保健油票、以籽換油票等等;浙江省1957年印發了「長期流動人口隨證購油票」,更有一種「高級腦力勞動者食油補助供應油卡票」,其實就是保健油票和工種補差油票的一個綜合體。

「武漢市地方糧油機動票」上的這一幅「糧油供銷圖」是所有票券中唯一一枚有如此生動描寫生活的圖像,圖中左邊賣米,右方打油,背景是滿倉的米袋和三個大油桶,充分表現了供應充足的景象。
除了票、券、證、卡單張的票子之外,也有像布票一樣多枚連刷印成一大張的油票,我收藏了一版1991年「成都市食油供應票250克」的號數票整版,全版是16號,可惜缺了一個15號。
【鹽】
食鹽有一個人身體不能缺少的重要元素,也是市場上最便宜的食材,看似最不起眼的東西,卻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視。中國從建國開始就一直實施鹽業的專營管理,且對食鹽生產實行指令性的計劃管理。

幾種鹽票:左上角是1988年吉林「前郭縣鹽業公司一人份鹽票」、1988年吉林「盤石縣鹽業公司鹽票2.5公斤」、其右是1969年「上海鐵路局職工生活供應站提鹽憑證憑證發給鹽2斤」、右上角一枚小小的票子是四川「達縣地區購鹽票」,沒有年份、沒有計量,票中央的「伍」字是號數。其左是1988年湖南「懷化地區芷江縣食鹽500克」、1989年陝西「紫陽縣紅椿供銷社鹽票2公斤」、下排右為1989年江西「彭澤縣鹽業公司食鹽票壹斤」、左邊是1989年江西「南昌市食鹽券壹人」小版張,很有意思的是左上角「鹽票」二個字也佔一枚票,其他二排十三張票,每月一枚,十二月的二枚。
從鹽票本身看,國家沒有發行過全國通用鹽票,連省級和直轄市也都沒有鹽票,幾乎所有的鹽票都是縣或省轄市所發行的,而且,所有的鹽票都是只有簡單的文字,沒有設計、沒有圖案,看起來很不受重視,但是人人都知道鹽是廚房中絕不可缺少的調味料。
北京市也沒有鹽票,北京人做菜不放鹽嗎?「北京市居民購貨證」的內頁中第二項就是「食(石字旁咸字)」(這個字用什麼輸入法都打不出來,應是鹽字。)這就是北京居民購鹽的憑證。 有一小版陝西省一個小鄉鎮「九股樹」的手工印刷鹽票,有樸拙的趣味,特別以圖片介紹給讀友欣賞。

特別介紹一張鹽票的小版張:1989年度「九股樹供銷分社鹽票」12枚小版張。是用鉛字粒打字機打在油臘紙上再加手工畫寫空心字號碼油印而成,可能是油印的份數已多過油臘紙的負荷,母版已經出現一個大皺折,而且整個版也已歪斜移位,印出來的成品就是這樣一個樣子。每枚都在票中央蓋有一個用水性印台蓋的大圓章,每個章都蓋得不清不楚,勉強辨認、逐字拼讀,這個印章是「略陽縣白水江供銷社九股樹分銷店」。此票到手時邊角破裂、全張皺捲,不能噴水除皺,怕印章的印色退掉,也不能用熨斗,怕紙質碎掉,只得用重物壓平,才能有今日這個印件。一番辛苦,如今成了收藏中最喜愛的票證了。右邊一張貴州「納雍縣供銷社食鹽供應票伍佰克」,白紙黑字,乾淨清爽,不過看起來就沒趣了,對嗎?
【醬】
「七件事」的後三項,實際上講已經不是生活必需品了;醬的部份全國各地區都用的是醬油,上海市1962年起為保證居民都有醬油用,開始發行醬油票,每戶每月可領醬油票一枚,可購醬油一市斤。如果不會有計劃使用,月頭有得用還沒到月底就沒了,有人「發明」了方法奔相走告,在瓶子上畫二條線印每月的十日使用不能超過第一條線,20日不得超過第二條線,這樣就可以用到月底了。上海市的醬油票只發行了一年多,在1963年的10月取消使用。

醬票不多,數枚如後:(左起)1961年陝西「西安市61年春節供應(票)」設計得很熱鬧,以綠紅二色印在很粗糙的牛皮紙上,碑形線框上端是「西安市」三字,紅色「第二商業局」的印章蓋在中間,兩邊是各一個同大的紅燈籠,整面分六格供應六種年節食品,右上角是「醬油二兩」,全面套印「春節歡渡」四個大紅色的空心字。這張供應票設計得古色古香又有人情味,是少見的好作品。中段上面二枚是1986和1988年江蘇南京市「機輪醬油券」、下面是1992年河北「邯鄲市蔬菜公司醬油票」、右邊上面是江蘇「徐州市蔬菜公司醬油專用券」、下面有二種是1977和1988年「天津市麻醬票」、最右是1980年「庄河縣蔬菜公司商品的買票大醬」。
醬類食材中還有大醬,我收藏有遼寧省莊河縣的大醬票,是東北人家家戶戶都使用的必需品。另一種麻醬則是山東人的嗜好調料,藏品中有天津市麻醬票,小巧精緻。
【醋】
都說山西人愛吃醋也會吃醋,醋在山西也已成為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了。在票證的範圍裡,醋票卻並不多見,收藏有一枚是「西南街大隊副業股醋票半斤」,是1969年4月使用的,鉛字排版印在牛皮紙上,票的上下左右都有一行字,不知道是不是「語錄」,上邊是「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右是「愛集體」,左是「愛國家」,下面是「關心群眾生活」,四角還各輟了一個「半」字(見下圖) 。


另外一枚是「交城縣商業局1963年3月份陳醋(票)」,有日期而沒有面額,可能是整版或整本票證中的一枚。交城縣是山西省的一個重要產醋地方,出產的老陳醋遠近馳名,據說是「色澤黑紫、醋液清亮、酸香濃郁、入口綿柔、醇厚不澀、久存不腐。」醋票我見過的也只有這二枚。

【茶】
真正的茶票不多,見過一枚「新疆伊寧鞏留縣200克」,有毛語錄「為人們服務,節約鬧革命。」我有一個四連張的茶票,也是新疆的,是伊黎哈薩克自治州1963年一月發行的,票上只有「伊黎地方茶票」字樣,也有維吾爾文,加蓋的紅色印章上也是雙語。印製粗糙,但是我很喜歡。

茶票也是甚為罕見的種類,收藏莢中僅有四種八枚,而且都是新疆的:(左起)鞏留縣直版茶票,只是在下端看見一個被花紋圈起來小小的「茶」字,才確認是茶票,計量是「200克」,又從印章中勉強辨認,才看出是「鞏留縣」的。上排左枚是「1964年伊黎哈薩克自治州茶(票)250克」、右邊一枚小小的是1962年「茶葉票120克1962年1-12月有效」,有很淺的印章,看不出地名。下面四枚一聯的是1963年伊黍哈薩克自治州「伊黎地方茶票150克」。
以上概略介紹了票證中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部份,可見得樣樣都要票,起碼的生活條件也得靠一票一票的來維持生存。雖然長達近40年的控制經濟使得人民痛苦不堪,大家終究熬過來了,而且迎來了經濟飛揚的今天。更有趣的是,過去像是根子一樣的票票證證,今天卻變成了收藏市場上的寵兒,又躍上了另一個舞台,創造又一個光輝。(7-1-2010再修訂)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一張鈔票 包羅西藏萬象

    古老西藏的文化 藝術 民俗 工藝 信仰 宗教------全在這一張鈔票中 。
真的,世界上沒有一張鈔票,能把一個民族的所有元素都包融在一起的。只有這一張「一百兩」西藏紙幣,告訴我們古老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工藝、宗教、信仰------都在鈔票的身上明白、清楚的顯示出來,訴說西藏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民族。

西藏鈔票100兩之正面,套版印刷了十三次印刷而成,華麗
莊重、風格獨特。

    1912年十三世達賴喇嘛指示地方政府成立了西藏地方銀行,開始印製紙鈔。第一套紙鈔是以木版單色手工印刷,用「章噶」作單位發行了五種面額的紙幣。「章噶」即「兩」的藏語發音。不同面額的紙幣有不同尺寸的紙張,也有不同的刷色,但是圖案的尺寸卻都是一樣的145毫米×85毫米,這就是西藏紙幣的第一個特色。
    一直到1926年派去印度學習印刷的專人回到西藏,開始了以水力為動力的機械印刷,而且可以做多色套印,新版50章噶紙鈔用四種顏色套色,再加上紙鈔的序號由專人手工填寫,防堵了當時甚為囂張的藏鈔偽造。 1937年,印製鈔票的扎西造幣廠因已裝設發電設備可以作更精確的印刷,西藏攝政王熱振批示,用鐵模雕版印一百兩大鈔,在印鈔用紙上更發展出雙層壓製的技術,在未壓製前先印二行字作暗記夾在兩層之間,然後再雙面多色套印,正背兩面各用五種顏色套印,印製完成後再加紅色達賴喇嘛印璽和黑色印刷廠鋼模用印,一共印刷了十三次,這樣印出來的鈔票還不能用,還得等專職手寫每一枚鈔票編號的公成班覺把編號填上,登記好再捆紮裝袋運到銀行發行,才能在地方上流通。
     仲多‧格桑羅布繪製的100兩鈔票把西藏文化中的所有元素幾乎都融進了這一張鈔票之中。(這是背面)

    手寫編號的工作,從開始有藏鈔就是公成班覺一個人完成的,後來鈔票的印刷數量越來越大,一個人手工填寫來不及供應,就增加到三個人,都是山南拉加里宗的人,他們手寫的字體特別,別人無法摩仿。到1950年後共有六人做手寫號碼的工作。
     鈔票正面正中央的主要圖案是「獅面人雙托聚寶盆」,獅面人一
左一右對稱,各用一手托住一大盆珠寶,空的地方穿插祥雲。

    有人認為西藏鈔票上沒有發行銀行名稱、沒有發行年份,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是認知的問題。從有藏鈔以來,無論面額大小,正面都有二處藏文,這正是銀行和年份,只是,是用西藏的文字和習慣用語表達的方式而已。筆者也不識藏文,是查證了大量關於這兩行字的譯文後,認為從5章噶至25章噶票面上的文字較為完整,譯文上端為「政教合一雪域大西藏國地方政府無往不勝屬於拉薩王宮」,這一段文字說明鈔票是西藏地方政府所發行的,文字的位置就是一般鈔票用來置放銀行名稱的部位。下端的譯文是「政教合一利益四方豐富圖滿第十六繞迴之水馬年銀紙十章噶」,這就是發行年份,只是非西藏人不瞭解是那一年而已。「第十六繞迴之水馬年」是公元1942年。
    簡略的說明一下藏曆的推算方式:藏曆跟漢曆一樣,是以天干和地支搭配紀年,只是天干僅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地支也用十二生肖,配合起來一輪是60年,跟我們熟習的「一甲子」一樣,藏人稱「繞迴」,而且是從訂立曆法的公元1027年開始統計,第一個60年為「第一繞迴」,一直計算到今天,應是「第十七繞迴之土牛年」。
    100兩鈔票的背面精采百出,是為了表達和平、豐足、安祥、美滿景象。

    不過多色套印的50兩和100兩票面上,上下端的文字較為簡略,上端的譯文為「西藏地方政府無往不勝」,下端為「政教合一銀紙100兩」。
老實說,深橘紅色的藏鈔100兩在感觀上講是非常獨特而漂亮的鈔票,這與設計及繪製的藝術家非常有關係。100兩藏鈔是由設計和規劃十三世達類喇嘛靈塔「如意妙善塔」的總工程師仲多‧格桑羅布繪製的。他是當時裝飾圖案繪畫的藝術大師,他所設計的壁畫作品圖案精細豐富、疏密安排得當、風格典雅莊重,所以政府特別指定他設計100兩鈔票。
仲多‧格桑羅布繪製的100兩鈔票果然不負眾望,他把西藏文化中的所有元素幾乎都融進了這一張鈔票中。
鈔票正面正中央的主要圖案是「獅面人雙托聚寶盆」,獅面人一左一右對稱,各用一手托住一大盆珠寶,空的地方穿插祥雲。這一幅圖案中顯示出二項宗教及民間的含義,一是的獅面人的表徵,其形象很像西藏軍旗「雪山獅子旗」上的兩頭獅子,而將其改繪成獅面人身。筆者仔細比較藏傳佛教唐卡佛像之形象,認為格桑羅布是採用了「獅面空行母」的造型元素而塑造了這一對「獅面人」。「獅面空行母」是觀世音菩薩的一種示現,以兇忿相顯示特別威力,能夠治理一切時難、兵禍、瘟疫、天災、水旱、饑荒,這才是設計者想要藉著一張鈔票表達給大眾的意念。在形象上,「獅面人身」是第一個印象,「獅面空行母」的構圖中「上身袒露、兩乳隆起」跟鈔票上的「獅面人」也是一模一樣的。格桑羅布應該有這樣的設計概念。
    另外一個「聚寶盆」的含義是明顯的,這個民間故事在中原也是很流行的。原文出於「挑燈集異」,是講明初財雄天下的沈萬三家中有聚寶盆故事。
鈔票的外框用「西藏八寶」是一定的,這是西藏民俗中最常見而且含義深刻的吉祥組合,又稱為「八吉祥」,其中包括:
白海螺:右旋白海螺最受尊崇,被認為是佛陀名聲遠揚三千世界之象徵。
寶瓶:象徵吉祥、清淨、財運,又寓意俱寶無漏、福智圓滿、永生不死。
寶傘:象徵遮蔽魔障、守護佛法,亦象徵佛陀教誨之權威。
吉祥結:象徵跟隨佛陀,能從海洋中撈起智慧珍珠和覺悟珍寶。
金輪:象徵佛法如輪,旋轉前行,永不停息。
金魚:魚游水中暢通無礙,象徵解脫、復甦、永生、再生。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至清至純,象徵修成正果。
勝利幢:寓意煩惱孽根得解脫,悟得正果。
鈔票上的圖案雖簡略而不失其象徵形態,西藏銀幣上也有此「八寶」,當然更為簡單了。
    大部份的鈔票上都有兩個「總經理印」之類的圖章,西方的鈔票上是兩個財經首長的簽名式,西藏鈔票上沒有。雖也右兩枚印記,卻是貨真價實的「玉璽」。左邊一枚寬邊陽文的紅色印章,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璽印(上圖左)。要把這一枚印章印上鈔票,是很慎重的一道手續,有一定的過程。首先,印製廠要先寫一個呈報卷宗,報到達賴的宮裡,說明什麼時段要印製鈔票,需用璽印。達賴就會按時派一位侍衛僧侶,帶著印章的密封包裹騎馬直奔印刷廠。印廠接到包裹之後,先要檢驗達賴的傳達官員卓尼欽波密封的蠟章,然後才能打開包裝取出印章安裝在機器上,用紅油墨印在鈔票上。印好了立即取下印璽交還侍衛僧人帶回去。這一次一共印了多少張鈔票,馬上清點清楚後寫報告呈報達賴喇嘛。
鈔票右邊的黑色長方形印章,是拉薩王宮的印記(上圖右),為了配合印刷設備,用鋼模複製了三枚可以同時使用。這個鋼模現在還在西藏拉薩的寶藏局造幣廠博物館內展出。
    鈔票正面一上一下有二個手寫編號,幾乎是一模一樣,只有些微的差異。

    鈔票正面還有一樣重要的防偽特色就是手寫編號。
從5兩鈔票開始就是手寫的編號,由五個號碼組成,寫在鈔票下端特別留出來的白色框中。10兩鈔票就改六個號碼了。25兩鈔票變動更大,編號成為左上、右下兩組,每組是六個號碼,前面再加一個輔音字母,上下兩組號碼寫得一模一樣。50兩鈔票也是兩組號碼,不過位置改成了右上、左下,而且沒有加輔音字母。100兩鈔票是藏鈔中面額最高、票幅最大,也是最後發行的一枚,手寫號碼兩組,左上、右下,有加輔音字母。
     鈔票用紙是以二張壓合成一張再印製的,先在一張紙上印「勝利歸於甘丹頗章宮」,再和另一張紙壓成一張,這一行字就被隱藏到紙張裡面,要透光才能看見。

    西藏文字有四個原音字母和30個輔音字母,100兩鈔票發行得多,從1937年批准發行到1959年八月作廢,印行了136萬張以上。根據負責手工書寫號碼的公成班覺筆記記錄,他以每一個字母為序號寫二萬五千號,把30個字母用了一遍還不夠,又開始第二遍使用。錢幣收藏家只有根據鈔票上的序號來推斷發行年份,但序號被使用了二次,只好把用得破舊的鈔票推算是第一輪的序號,較新的算第二輪序號,雖然有道理,卻不是很可靠的推算。
    100兩鈔票的背面也是精采百出,主要的圖案比正面的設計要大得多,人物、動物、配景也複雜得多。畫的是老少兩聖者坐在菩提樹下,手執寶壼滋潤大地,右前方是一個盛滿瓜果的大盆,右後方有一聚寶鼎,左有一對仙鶴,前有一對花鹿,右邊是大海河流,整幅畫作表達的是和平、豐足、安祥、美滿的景象。畫幅之外有三層邊框,有一層是綠色牡丹花圖案,左右有九曲紋字「西藏政府無往不勝」。整幅畫面豪華豐滿,雖有套色並不精準的缺失,仍不失為一幅精釆的民俗傑作。
    當時的西藏,藝術文化水準甚高,科技工業還不夠先進,在西藏地區還沒有將平面圖象放大、縮小的設備或工具,設計鈔票的工作者,鈔票是多大的尺寸就得畫出多大的尺寸,所以,鈔票圖案的精細度,就是畫家能畫得出來的程度。對藝術家來說,難度是相當高的。
在鈔票中隱藏暗記是很有效的防偽方法,藏鈔100兩就使用了這一招,鈔票用紙是以二張壓合成一張再印製的,先在一張紙上印「勝利歸於甘丹頗章宮」,再和另一張紙壓成一張,這一行字就被隱藏到紙張裡面,要透光才能看見。「甘丹頗章」是達賴喇嘛在哲蚌寺的寢宮,也在此執掌了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大權,「甘丹頗章」也就成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同義詞,歷史學家也稱這一段時期為「甘丹頗章政權」。
    左圖是「狼毒草」開花時的生態,製紙的纖維是植株扭曲盤錯的根部,在外皮及木心之間的一層纖維層。

    說到紙張,藏鈔用紙更錢幣史上獨一無二的特殊紙張。 是由朗縣軍東區西日卡村所生產的,他們所造的紙原料中運用了當地一種「狼毒草」的根部纖維,非但紙張紙質細、韌性強,不易破損,而且蟲不蛀、鼠不咬,可以說是理想的印鈔紙,也是獨特而無法仿製的特色紙張。
「狼毒草」又稱為「斷腸草」,聽名字就知道是一種具有毒性的植物。生長在海拔四千公尺以上,植株的根部扭曲盤錯,在外皮及木心之間有一層纖維層,必用小刀手工剝離,放在大鐵鍋裡煮二個小時,取出砸成泥漿,加水攪拌後均勻地澆在紗布框裡,放在太陽下晾曬,四個鐘頭就曬乾了,揭下來就是藏紙。
    手工製作的藏紙用來寫的經書,使用了一千多年仍然完整,蟲鼠不咬,不會腐爛風化。聯合國文教基金會在2006年已將之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戶保護項目。用這樣的紙印出來的鈔票,當然是值得收藏的了。
    藏鈔的發行是沒有準備金作底的,也就是說,西藏地方政府想印多少就印多少。1951年西藏解放後,中央政府仍然允許使用藏鈔和藏銀幣,而西藏政府為了彌補赤字,大量印製藏鈔,到1959年八年印製了9290萬兩,平均每年發行了一千多萬兩,導致貨幣貶值,物價大漲。北京政府不得不干預,國務院在1959年三月查封造幣廠,七月15白簽署西藏全區使用人民幣通告,八月10日決定以人民幣一元兌換50兩的比率回收藏鈔,宣布藏鈔作廢,禁止流通使用。

     較為罕見的1930年版(藏曆第16繞迴之金羊年)50兩鈔票,右上角手寫號碼上另外蓋一枚較小的達賴喇嘛璽印,極為少見。

    關於藏鈔的收藏,西藏地方銀行是1912年設立的,1913年發行的單色印刷系列發行量少當然珍貴。1928年和1941年的雙色套印票,也因為稀少而搶手。反倒是設計精采、印製精美的100兩大鈔,由於濫印濫發,印刷量過多而市場存量豐沛,價格倒是相對的較為低下。
不過,不管怎麼講,西藏鈔票縱橫雪域四十多年,每一張鈔票都具有濃郁的藝術氣氛、民族特色,佔了中華民族錢幣史上了光輝的一頁,總也應該在你的錢幣收藏夾中佔據一塊地位吧。 (本文曾於1-24-2010世界日報的「世界週刊」刊出,重新修訂增刪配圖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