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06-3六月神佛誕辰


二十日    立祠律閭神    不可考,暫無資訊。

二十日    馬丹陽真人誕辰

    馬鈺(1123-1183年)原名從義,字宜甫,後更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故亦稱馬丹陽。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人。家富,號「馬半州」。弱冠能詩,擅針灸。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陽到寧海傳道,遂與妻孫不二師事之,後拋棄巨大家業,皈依重陽君出家,勵行苦節,專務清靜。重陽君臨終時授以全真秘訣、托以弘教大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贈為「丹陽抱一無為真人」。世稱「丹陽真人」。為「北七真」之一。
    馬丹陽真人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在山東收下的首位弟子。大定十年王重陽逝世後, 馬鈺成為全真道第二任掌教。入到後潛心修鍊,每日僅食一碗鉢麵,誓死赤腳,作蓬瀛赤腳仙人,以清靜修鍊為主旨。元朝贈為[丹陽抱一無為真人]。馬丹陽真人繼承重陽性命雙修理論,以清靜無為而定全真修煉風貌,以心合性,以神氣釋性命而終以靜淨無為統道。創立全真支派[遇仙派]。弟子極多,著名者十人,弟子李守寧為元初四大高道之一。主要著作有《丹陽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左圖:遼金元拓片《元重陽宮抱一無為真人馬宗師道行碑》:「全真第二代丹陽抱臺無為真人馬宗師道行碑銘」。左二圖:馬丹陽在三年守墓期間所植銀杏樹,現已800餘載。文革時祖師墓遭毀,樹亦枯死,後復活,漸生枝葉,至重陽宮恢復道教活動以來,枝葉繁茂,如獲重生。當地信徒稱其為「神仙樹」。右二圖:全真教祖庭「重陽宫 」。右圖:馬丹陽真人繪像。

二十一日    陳府王爺誕辰

    陳府千歲又稱陳府王爺,姓陳名稜;隋大業三年(西元607年),因琉球國〈台灣〉三十六島,拒絕納貢,隋煬帝遂派隋虎賁中郎將陳稜,率兵萬餘渡海攻台,後擄土酋王子等九百餘人,因而受封為「右光錄大夫」;後見隋煬帝昏庸無道,遂棄官掛印潛崑崙山學道,後隋亡唐興,隋室遺民不屈新朝,與將軍隨從軍民,避難渡海遷台,拓墾荒蕪定居,感戴隋虎賁中郎將陳稜將軍開台勳業,乃建祠奉祀,千秋永享煙祀,並稱為「將軍祠」。
    一說誕辰為十月十三日。
    ▲左圖:陳府王爺神像。左二圖:台南六興境開基 「開山宮」。右二圖:台南六興境開基 「開山宮」陳府千歲 虎賁中郎將陳稜畫像。右圖:「開山宮」陳府千歲神位。

二十一日    歐陽修先生誕辰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宋詞《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詞集名。北宋歐陽修作。三卷。南宋羅泌編次。收入《歐陽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單行本。明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改題《六一詞》,僅一卷,據前本而有所刪節。
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編》六卷,多有《近體樂府》未收之詞。公集三代以來金石刻為一千卷。代表作有《醉翁亭記》。
 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詩》、《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闢之功,編輯和整理了週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史學成就尤偉,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鑑戒。
 嘉佑五年(西元1060年),歐陽修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英宗治平二年(西元1065年),上表請求外任,不准。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准。神宗熙寧二年(西元1069年),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曾表異議,且未執行。熙寧三年(西元1070年),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這一年,他改號『六一居士』。熙寧四年(西元1071年)六月,乙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卒謚文忠。
    ▲左圖:歐陽修繪像。左二圖:歐陽修提倡平實的文風,對北宋文風的轉變很有影響。右二圖:河南新鄭市歐陽修陵園。右圖:歐陽修撰「六一詞」。

二十二日    曹娥娘娘誕辰    一說為五月二十二日,見「五月二十二日孝娥神誕辰」條。

二十二日    張元化真人飛升

    《洞真部記傳類~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載:道士張元化者,不知何許人,稱華蓋先生。弟游汝墳,汝人因請主北極觀,焚修外以慈愛及物,而汝人無不悅之。獨不知其密修何道,但混俗和光,未始自、異於人。有施油燈於北極殿者,元化以大盆貯水,泛八燈,而自成星斗之列。杓建所指,隨曉昏而轉。郡人有請齋者,老少無異志而預議之,然未之請而師黎明必至。其問有意欲請,而夫妻忽反目者,有男女不承順顏色者,雖來請,而逆知其意,拒而不往,但勸諭而使之去。觀之側有果園蔬圃,里人俟其出而竊之,至其園而師已在彼,其先知之見,多此類。郡中周司馬與師最相善,然不知授之以何術。師嘗因歲旦,.秉葦炬繞巷陌,雖數刻方匝,而炬之燼若初。人訝而詢之,對曰:有行瘟鬼,吾故逐去。人以是為狂而不信。及夏,城外果疾疫暴作,而城中貧賤富貴皆無恙,每以符藥救人,有所得悉為焚修之費。一日,有客召入酒肆,元化辭以素不飲。後欲與茹葷,又辭以佩法錄。客稍怒,元化熟視之、知其非人也。謂曰:暫歸觀中,願子少待,即再相見。因取劍而誘出郊,叱使坐而戮之,即鬼也。朱髮藍面,脊薄如五七歲小兒。擭其首以視人,曰:此鬼輒敗,吾故戮之,以去民害。遂積薪於通衢焚之,而腥氣累日不散。一夕,郡人皆夢元化見別云:暫遠遊,希善愛。是夕寢中,忽珊化。達旦,人有疑而來訪者,大小皆同。宋太宗太平興國初,進士安鴻漸寓郡中,恃才傲物,自謂無人可意。見元化則擎踞服,從而就弟子列。既葬,及舉襯,甚重,若有鐵石物圓轉於其中。鴻漸遂命酒致禱,則漸覺輕。臨墳發視之,則頂上有一竅,可容臂。識者曰:此蟬蛻矣。未幾,有客自河陰來,貨石榴于汝墳。途中遇一道士,自云:我乃汝墳張觀主,托附一書。仍市石榴數十顆,獻於北極殿。客諾之。既至,其徒曰:此書乃師之真墨邇也。引客至影堂,客曰:向所見者,與此像略無異。至今汝人圖像而事之。嘗撰還丹訣并小詞二闋,叔修行事,傳於世。(查無圖像)

二十三日    火德星君誕辰    一說為十月初八日,見「十月初八日火德星君誕辰」條。

二十三日    南無清涼寶海慶音觀世音菩薩示現

    「南無清涼寶海慶音觀世音菩薩示現」幾乎所有神佛誕辰資料中皆有此記錄,遍查觀世音菩薩各式各樣名號中皆無此名。清宣統時翰林院侍讀學士薛寶辰(號「佚道人」)在他的花卉小品畫作上曾題「寶海慶音菩薩示現日識」,可見得當時這是一個會被人提起的一個日子。其他資料不可考,待查。(查無圖像)

二十三日    南極王夫人降

    南極王夫人者,王母第四女也,名林字容真,一號紫元夫人,或號南極元君,理太丹宮,受書為金闕聖君上保司命。漢平帝時,降於陽洛山石室之中,授清虛真人小有天王王褒字子登《太上寶文》等經三十一卷。夫人年可十六、七許,著錦帔青羽裙,左佩虎書,右帶揮靈,形貌真正,天姿和藹,乘羽蓋之車,駕以九龍女騎九千,居渤陽丹海長離山中主教,當為真人者,晉興寧三年乙丑降真人楊羲之家,與八真同會,因吟授羲曰:「控飈扇太虛,八景飛高清。仰浮紫晨外,俯看絕落。玄心空同間,上下弗流停。無待兩際中,有待無所營。體無則能死,體有則攝生。東賓會高唱,二待何足爭。」(東賓東岳上卿大茅君也)又曰:「命駕玉錦輪,舞轡仰徘徊,朝遊朱火宮,夕宴夜光池。浮景清霞杪,八龍正參差。我作無待遊,有待輒見隨。高會佳人寢,二待互是非。有無非有定,待待各自歸。」是歲六月二十三日,又吟授楊君曰:「林振須類感,雲鬱待龍吟。玄數自相求,觸節皆有音。飛出西華,總轡忽來尋。八遐非無娛,同詠理自欽。悼此四羅內,百變常在心。俱遊北寒台,神風開爾襟。」夫人昔授王子登實經既畢,告之曰:「我道飛空八景,浮虛上清,子勤修之,吾不相欺也。」於是西城王君攜子登北觀玄洲,拜謁太上丈人及二十九真主仙道君。道君,即太上公子勒伯黎也,道君即命侍女範運華、趙峻珠、王抱台發瓊笈綠蘊出上清隱書《龍文八靈真經》二卷,以授子登,又以雲碧陽水晨飛丹腴二升賜之。子登拜受,還西城宮,精修九年,日行三千裡,視見萬裡之外,坐在立亡,役使群神,乘飛□之車,遊觀天下。東度啟明之宮,廣桑之山,謁見太帝,受紫鳳赤書。南渡丹海長離之山,朝南極元君紫元夫人,再受太丹書。又詣赤台童子,受雲琅水霜。夫人曰:「昔日之言,豈負舉哉。」子登稽首謝恩訖,西渡庾丘巨海沉羽之泉,登麗農之岳,詣三皇道君紫蓋華晨夫人,受玉道綠字太真隱書。又北遊雕柔玄海,登廣野之山,遇高上虛皇大道君、玄清六微元君,賜以絕玄金章絳和雲芝。子登拜而服之,還升中岳龜台昆陵,朝太真金母,乃受冊為太素清虛真人,領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左保上公,主領洞府三洞寶文,出入上清,受事太極,乃夫人之弟子也。 (查無圖像)

二十三日    虞真人昇仙

    作家宋大哥《洞宫山魏真人考》: 魏真人《參同契》成書問世後,很快就出現了第一個注本,注解者為江東名士經學家虞翻(164-233年)。虞注本今佚,但包括胡適在內的專家們公認虞翻確實注過《參同契》,「實為歷代研究《參同契》之第一人。」關於虞翻,《三國誌吳書十二.虞翻》中說:「虞翻字仲翔,會稽餘姚人也,太守王朗命為功曹」 ,「翻既歸,(孫)策復命為功曹,待以交友之禮,身詣翻第。7從中可以看出,虞翻先是在會稽太守王朗手下為官,後來又漢室分崩,他乃歸入東吳孫策麾下。虞翻成為魏伯陽弟子,有人分析其可能性是存在的。據史書所載,虞翻出生於公元164年,比魏伯陽年齡小約十五到二十歲左右。且與魏伯陽同為會稽人,餘姚距上虞境僅數十里,最重要的是,虞翻何以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得到魏伯陽的《週易參同契》原本並為其作注?在神法秘傳的方術中,《週易參同契》在當時應該是一本十分珍貴的秘籍,加上由於當時的復制以抄寫為主,一般人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得到,並為之作注。要得到這種秘籍的,一般只能是自已極親近的人。只有作為嫡傳弟子,才有最大的可能獲得此秘籍。再者,虞翻對《週易參同契》相當了解程度,後來有位鍊丹家陰長生也曾為《週易參同契》作注,注中引虞翻注「委時去害,依託丘山,循遊廖廓,與鬼為鄰」句時云:「虞翻以為委邊著鬼是魏字。」可見虞翻是知道《參同契》為魏伯陽所著。而在虞翻所注中,其學術觀點上表現出的一致性,也證明他們之間的師承關系,至少也有過相當密切的交往。而這一點也恰恰從另一個角度證明魏真人即是魏伯陽。
    歷史傳聞記載,使得魏、虞真人成為洞宮山一帶百姓信仰的重要神仙之一。盡管沒有專門供奉魏、虞真人的道觀,卻有好幾處他們的神像。除洞宮山魏虞洞天之外,上也有供奉,並在一些重大祭祀活動中出現。
    ▲左起二圖:虞翻是一個文武全才,既能紅兵打仗又著書立說的人物。圖為虞翻繪像。中起二圖:光孝寺位於廣東省廣州光孝路北端。據《光孝寺誌》載,初為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世稱虞苑。右圖:《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關於鍊丹理論的著作,是鍊丹史方面最古的著作。

二十三日    護法鎮山靈官王善誕辰

    王靈官是道教的護法鎮山神將,和佛教的韋馱相似,有的書說他是武當山中五百靈官的統帥,叫華光元帥,又叫五顯靈官。到了宋代,又出現了一位「火車王靈官」,鎮守道觀山門的靈官一般就指這位王靈官。
 《明史》的《禮志》稱,「隆恩真君,則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又嘗從薩真君傳符法。永樂中,以週思德能傳靈官法,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宣德中(1426-1435)改廟為大德觀,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觀曰顯靈宮。」「夫薩真君之法,因王靈官而行。王靈官之法,因週思德而顯。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靈素輩所附會」。據明清時期的神仙傳記稱,王靈官原名王惡,湘陰浮梁之廟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薩守堅,飛符火焚,將王惡燒成火眼金睛。王惡不服,奏告于天庭。玉皇大帝即賜慧眼並金鞭,準其陰隨薩真人,察有過錯,即可報復前仇。十二年間,王惡以慧眼觀察無遺,竟無過錯可歸咎于薩真人。後至閩中,拜薩真人為師,誓佐行持。薩真人乃以「善」易其名,改王惡為王善,並且奏告天庭,錄為雷部三五火車雷公,又稱豁落靈官。
 根據《新搜神記》的記載,王靈官本名叫做王善,是宋徽宗時候的人。又據《列仙全傳》卷八說:王靈官是淮陰(今江蘇淮陰)城隍廟的城隍。薩真人修得正果後,路過湘陰,投宿于城隍廟。數日後,湘陰太守夢見城隍要求自己將薩真人轟走。于是天一亮,太守立即帶人來到廟中,迅速地將薩真人攆走了。薩真人十分氣惱,走不多遠。見有人抬著一頭豬到廟裡還願,他拿出香給人家,央求幫他燒燒香。這些人如約辦理,不料突然降下一陣雷火,將城隍廟燒了個精光。可見薩真人惱怒之極,用法術將城隍老爺鬧得無法安身。另外一種說法見于《三教搜神大全》卷二,書中稱薩真人路過此處、見人用童男童女活祭本處廟神,大怒道:「此等邪神,該焚其廟。」說畢,雷火穿空,上焚此廟,人莫能救。
 薩真人雲遊四方,遍行救濟。據《歷代神仙通鑑》卷二十一記載,十多年後的一天,薩真人來到龍興府,正在江邊洗手時,水中突然冒出一員神將,方臉膛,黃袍金甲,左手持火輪,右手執鋼鞭,對真人口:「吾乃先天大將火車靈官王,久執靈霄殿,奉玉帝之命廟食湘陰,以懲四方惡業。自真人焚吾廟後,私隨十二年,今見真人功行已高,將供職天庭,願為部將,奉行法旨。」可見王靈官還是玉帝的御前大將,專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但根據《明史禮志四》曰:「宋徽宗時,嘗從薩守堅傳符浩」,又回:「靈官受法薩守堅,薩復受法於林靈素,而林乃一詩棄道土耳。」由此表明,王靈官曾師從西蜀道士薩守堅,受道符秘象,是道士林靈素的再傳弟子。
    ▲左起三圖:「火車王靈官」繪像。右二圖:王靈官神像。右圖:襄垣仙堂山風景區「靈官廟」。正面供俸王靈官,本名王善,是薩真人守堅弟子,後成為道教重要護法神將,驅妖壓魔,助人升官,保佑仕途通達。右圖:台北市行天宮中央大殿供奉王靈官神像。

二十三日    馬王爺誕辰

    馬王爺就是道教神話中的馬趙溫關四大元帥之馬元帥 ,又名馬天君,又稱華光天王、華光大帝 ,他曾大鬧三界,後來被真武帝收服,成為其手下的三十六天將之一,是一位道教的重要護法神。玉帝曾封他為「火部兵馬大元帥」,三隻眼為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陽,是火神的象徵,馬王爺有三隻眼比喻其厲害。
    馬王爺三隻眼傳說:魯班是春秋時的能工巧匠,被世人推為木、泥、石、畫匠的始祖。他與妹妹魯姜比賽本領,一夜之間在河北趙縣交河上造了一座趙州橋。因該橋設計新穎,堅固奇巧,一時轟動四方。魯班一生謙恭,從不說大話,這時只說了一句「我造的橋堅固耐用,無論多重都不會出問題。」引來了遠居蓬萊閣的眾神仙紛紛前來試探。張果老倒騎毛驢,驢背上馱著一個搭褳過來了,魯班不以為然;柴王爺手推一輛獨輪車過來了,魯班更是不屑一顧。誰知驢、車剛上橋,橋身就「咯叭」作響,搖搖欲墜。魯班急身跳到橋下,託著拱腹,橋才平安無事。原來,張果老毛驢馱的搭褳裡一邊裝著太陽,一邊裝著月亮。柴王爺的獨輪車上載著泰、華、恆、衡四座名山。張果老說了聲,「橋修得不錯,就是眼力差了點。」說罷揚長而去。魯班懊悔地說,「有眼無珠,不識泰山,要它何用?」說著就把自己的左眼珠摳出,摔在橋上。誰知這眼珠轉眼間變成一顆玲瓏剔透的夜明珠,滴溜溜滾落橋下,被迎面而來的馬王爺和牛王爺看見。二人爭著要這顆珠子。馬王爺先行一步拿到手,正在高興之時,一看牛王爺來搶,慌張中把珠子按在額頭上,成了三隻眼。據說,趙州橋面上至今還留有張果老毛驢的八個蹄印、柴王爺獨輪車三尺多長的車轍和魯班手託拱腹的兩個大手印。木匠吊線時閉上左眼,是因為魯班「有眼不識泰山」,把左眼珠摳掉的緣故,警示世人要謙虛。歷史上的趙州橋是隋朝傑出的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傳說畢竟不是歷史,卻是趣味無窮。
    ▲左圖:平遙城隍廟的馬王爺神像。左二圖:雲南勐麻總祠堂的馬王將軍神像。右二圖:「火部兵馬大元帥」馬王爺繪像。右起二圖:北京居庸關之關城内馬王廟的馬王爺三眼、三頭、六臂,坐在馬背上。右圖為庸關之關城形勢。

二十三日    南方火神誕辰

    按方位南方為丙丁火,火神俗稱南方火德真君,民間祀之,以禳火災。古稱火神為祝融氏,亦稱回祿,火星又名熒惑,為凶星,故火德真君面有三目,赤髯蝟張,手執長劍,威猛可畏。
    日、月及五星之崇拜,起源很古。西漢以前,雍州即有專門祭祀它們的祠廟。《史記•封禪書》曰:「雍有日、月、參、辰、南北鬥、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之屬,百有餘廟」。兩漢時,多據星象以佔驗人事。現存緯書輯文中,即多以日、月、五星運行之位置及表露之顏色等,以預言人事之吉兇。道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給以姓氏、服色,賦予威權職掌,使之具有完全的擬人神表征而崇拜之。 此名目又見於《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訣》及《太上飛步五星經》等書中。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經》則徑直以木、金、火、水、土稱五星君,對火德星君如下描述:「南方火德星君,主長養萬物,燭幽洞微。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災厄疾病之尤,宜弘善以迎之」。
    ▲左圖:火德星君神禡。左二圖:小型張木刻火神版畫。右二圖:火德真君神像。右圖:火神廟。

二十三日    虞翁生真人飛升

    虞真人:《群仙錄》記載:「六月廿三日虞翁生,白日昇仙。 」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之十七記載:虞翁生:狼五山中有學道者虞翁生,會稽人也。昔受仙人介君食日精法,以昊時來隱此山。兼行雲氣迴形之道,精思積久,形體更少如童子。晉穆帝永和元年七月二十三日,東大帝遣迎,即日乘雲昇天,今在陽谷山中。狼五山有海,中對白章岸谷,直呼為狼山。(此兩則記錄昇仙日期略有不同。)(查無圖像)

二十四日    關聖帝君誕辰

    關公誕辰日期很多,台省各地各廟宇多有不同,有的以正月十三日,有的五月十三日,有的六月廿四日,據說官方自明代開始定於每年的五月十三日祭祀,訂為「聖誕」。關聖帝君民間尊為「武聖」,又有「恩主公」之稱。乃蜀漢名將,是中國人武德典範。
    關聖帝君姓關,名羽,字雲長 ,生於東漢桓帝延熹三年(西元一六0年)六月二十四日,自小骨格非凡,英氣勃發,平日陶冶武學,又喜讀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及長,身長九尺 六寸,面如重棗,唇似丹硃,臥蠶眉,丹鳳眼,器宇軒昂,胸懷大志,自許文 武兼備,當為志士國族貢獻已學。年十 七,娶妻胡氏,而後育有關平、關興、 關索三子。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東吳呂蒙詐病,誘使關公移師圍攻樊城,兩面夾攻,關公腹背受 敵,退走麥城,因援兵未到,為東吳伏兵所擒,關平聞訊來救,力盡被俘。天明,孫權命斬關公父子,二人同時遇害。關公享壽六十,關平年四十一。
    唐朝儀鳳元年( 676年 )玉泉山建造佛院時,以關公曾在鎮國寺聽經及普淨和尚點化之因緣,授命關公為「伽藍之神」,成為佛道兩教共祀之神明。關公遇害後,身首分葬兩地。於是 民間有「頭定洛陽,身困當陽,魂歸故鄉」的說法,在這三處均有建廟立祀, 分別為:山西省解州運城市關公故鄉常平村的「常平家廟」、河南省洛陽市的「關林」、湖北省當陽縣的「關陵」。
    關聖帝君乃儒、釋、道三教均尊其為神靈者,在儒家中稱為「關聖帝君」外,另有「文衡帝君」之尊稱。佛教以其忠義足可護法,並傳說他曾顯聖玉泉山,皈依佛門,因此,尊他為「護法伽藍神」。道家由於歷代封號不同,有協天大帝、翔漢天神、武聖帝君、關帝爺、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爺、關壯繆、文衡聖帝、崇富兵君等。
    關公不但被儒、釋、道三家稱為神,更被歷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由「侯」加封至「聖」。七十年代台中聖賢堂出版扶鸞善書,記述說:由儒釋道耶回五教教主,共議選舉關聖於甲子年元旦,受禪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位,其尊號曰「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統禦諸天。從此以後,「關帝當玉皇」的說法,便被臺灣的鸞堂所普遍接受並加以傳播。現今山西解州關帝廟中所存關帝神像即為帝王像。
    據傳關帝具有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辟惡、誅罰判逆、巡察冥司,尤其招財進寶,庇護商賈等全能法力,成為「萬能之神」。
    ▲左圖:廣州佛畫家蘇英毅油畫作品關聖帝君神像,關聖帝君頭戴帝王冠,面頰豐腴,臥蠶眉,丹鳳眼,眉頭緊蹙,雙目睜開,留有五綹長髯,神態威嚴。肩胸寬厚,身著青色龍袍,衣緣處繡上雲龍紋飾。雙手交握象牙朝笏,腳蹬雲靴,垂足端坐於龍椅上,擁氣蓋山河之勢。左二、中圖:傳統的關帝繪像。右二圖:巨大的關帝塑像。右圖:台中市東區的南天宮高達一百四十六公尺的關聖帝君大神像成為台中市的地標景點之一。

二十四日    西秦王爺誕辰

    西秦王爺是台灣特有的戲曲神,也是絕大多數北管音樂戲曲界的祖師爺。唐玄宗生前酷愛音樂、戲劇,生性風流文雅,在位期間醉心於歌舞樂曲,曾在宮中設置「梨園」,培養優伶,並將這些藝人安置在「梨園」,所以後世稱戲劇界為「梨園子弟」,因此唐玄宗被戲劇界尊為開山祖,也當作音樂之神供奉。
    天寶十四年間因安祿山造反致長安陷落,玄宗把皇位讓給太子,自己駐西蜀,由於地屬西秦地方,所以民間稱他為「西秦王爺」,此後台灣民間即傳說凡是想要從事戲劇工作的人,必先供奉「西秦王爺」,才能使自己的技藝高超。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可是台灣傳統戲劇界的大日子,是西秦王爺的誕辰。只有唱北管音樂的亂彈戲,或以北管音樂伴奏的布袋戲,及福祿派的北管社團供奉西秦王爺。一生靠祖師爺賞飯吃的藝人家中大多設有西秦王爺的神像。
    ▲左圖:西秦王爺繪像。左二圖:台北縣瑞方鄉弓橋里同安宮祭拜主神是「西秦王爺」,相傳是唐朝玄宗皇帝,是台灣特有的戲曲神,也是絕大多數北管音樂戲曲界的祖師爺。西秦王爺神像。右二圖:西秦王爺神像。右圖:華清宮梨園。


二十四日    雷祖大帝誕辰

    普化天尊為先天陽精之神,即雷祖天尊也。道經以雷祖居九天之上,二澆二院為五雷院,驅邪院,三司為萬神雷司,雷霆都司,雷霆部司也(綜司五雷,應化九天,運心三界,而總管雷霆都府,及二院三司。)按道稱為道稱為:雷聲普化天尊,嘗於玉清天中,坐七寶層台,持金光如意,集諸天仙帝,說玉樞寶經傳垂於世。誦是經者,能消災度厄,為道家經典之要。今世人奉普化天尊為九天雷祖天尊也。
    ▲左起二圖:九天雷祖大帝繪像。右二圖:雷廟位於邕州老街附近,,古邕州縣誌上說,南寧最早的舊城遺址在現在的白沙村雷廟。右圖:白沙村雷廟供奉的是雷祖大帝。

二十四日    極大帝誕辰

    南方南極長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為元始天王九子。傳說經常供奉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長壽,這位仙神就是南極仙翁。南極仙翁,又稱南極真君、長生大帝,因為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或「老人星」。道教是一個追求長生的宗教,因而在其神系中,有一位主掌人壽命的天神。傳說經常供奉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長壽,這位仙神就是南極仙翁。南極仙翁,又稱南極真君、長生大帝,因為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或「老人星」。
 明朝以後,民間常把壽星與福、祿二星結合起來祭祀,合稱福、祿、壽,成為人們最受歡迎的三個福神,作為民間吉祥如意象征,故民間祝壽時,常在正屋面牆上懸掛福、祿、壽的中堂兩側面壽聯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或「名高北斗,壽比南山」。全稱「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統天元聖天尊」,居高上神霄玉清府,簡稱神霄玉府。
    ▲左圖:元代壁畫中的南極長生大帝像。左二圖:兩幅民俗南極仙翁之繪像。中圖:台北市松山慈祐宮奉祀南極大帝神像。右起二圖:兩座民俗南極仙翁之瓷像擺飾。

二十四日    二郎神誕辰

    道教神,傳說司水,宋朝以後各地多建二郎神廟。其來歷有如下說法:
    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第二子,助父斬蛟鎖龍,築堰平患,蜀人奉為灌口二郎神,祠祀不絕。亦稱為灌口二郎。
    隋代嘉州太守趙昱斬蛟定患,後又顯靈平定水災,民感其德,立廟灌口,奉為二郎神。亦稱為灌口二郎。
    《西遊記》與《封神演義》中記玉皇大帝外甥楊戩,神通廣大,曾誅六怪、劈桃山,號為灌口二郎。
    晉鄧遐為襄陽太守,斬沔水蛟除患,鄉人立廟祠祀,因嘗為二郎將,後尊為二郎神。
    相傳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二子獨健,曾率天兵救唐明皇于危難之中,是佛教護法神之一。毗沙門天王有五子(一說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張政引述不空《毗沙門儀軌》。所載獨健率天兵救援安西事,指出二郎神就是這個獨健,認為這樣就可以解釋二郎神在早期的雜劇為什麼和哪吒關系密切,因為哪吒是多聞天王毗沙門第三子,和獨健是兄弟關系。他還特別談到了獨健手中的金鼠與二郎神的細腰犬之間的聯系.
    ▲二郎神之繪像及神像,近代有以其形象為主角製作的多個電腦遊戲。

二十四日    玄靈高上帝誕辰

 鸞門五恩主之首 ,現任玉皇大天尊,尊號玄靈高上帝,龍潛時任南天文衡聖帝,本相乃 關聖帝君,又稱協天大帝,俗稱武聖關公,民間生意人普尊其為武財神,儒門學子又尊奉為五文昌之ㄧ,鸞門即尊為 關恩主,領袖眾神開壇闡教。帝自成仁後,歷代均有封諡,其最後封稱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計長廿六字),享春秋二祭。民國三年,與岳飛合祀,用示尊崇,成為曠古蓋世「武聖」之最,與文聖孔夫子並重,而稱為「關夫子」。
 依據鸞書刊述,儒釋道耶回五教教主,共議推舉,關聖帝君於甲子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元旦受禪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統御諸天,管轄萬靈,迄今已越一百餘年,鸞門弟子深信而虔誠奉祀。
    但是,南投縣草屯鎮新豐里玉皇宫轉發的一份「歲次辛酉年(1981年)七月廿七日 降筆於彰化八卦山天真堂」稱:「悠悠甲子年以來,世人接靈有誤,鸞門正神失了偏差,吾神一再被稱為玉皇大天尊 玄靈高上帝,無意中陷吾於不忠不義的罪孽深淵。玉皇上帝雖慈悲為懷,不加罪責,但是,吾神至今猶自不安。玉帝是至高無上的道源主宰,祂的名號是為了顯化世人而化名,何人知其顏?何人知其壽?何人德堪取代?吾神現居於中天昭明聖殿,經極初大帝之幫忙,已經向全宇宙宣佈此一正名消息,天曹諸神,不得違誤。」
    ▲左圖:南聖宮台北行宮主殿祀奉關聖帝君(中)及孚佑帝君、司命真君、豁落靈官、岳武穆王五聖恩主聖像。左二圖:淡水無極天元宮位於淡水鎮水源里,正殿供奉無極老祖,主神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右二圖:關聖帝君繪像。右圖:南投縣草屯鎮新豐里玉皇宫發出了「更正」玄靈高上帝的消息。


二十五日    辛天君誕辰

    辛天君、道教之雷神也。《清嘉錄》載:「 陰曆六月廿五日為辛天君誕辰。天君為雷部中主簿,凡奉雷齋者,至日,皆茹素,以祈神佑。又月之辛日(即每逢辛日)及初六日,俗呼三辛一次,初六不御葷,謂之「辛齋」。
    辛天君、又稱辛元帥。《三教搜神大全》云:辛元帥、名辛興,字震宇,傳係雍州人,居地的雷神山,每逢驚蟄就大發雷聲,摧折萬物,但至夏、秋即潛藏入地,變作雞形。某一日,辛興入山採藥,為母治病,忽見有雞行動於山中,遂抓回五隻,但不知其為雷神,摧回家宰殺與其母食之,以為進補;結果,其母遭雷殛歿。辛興痛苦不已,即拾木棍槌雷雞,卻仍不知雞為雷神之化身也。天神為之感動,姑念其一片孝心,變化一道士度化指點,囑其謝罪,並贈辛興十二粒火丹。殊料,辛興吞食火丹後,竟變化為雷公,腳踏五雷鼓,升天而去。玉帝敕封為「雷部元帥」,奉命行天,翦滅邪魔惡鬼。辛天君立地成佛事遍傳鄉里,遂立廟奉祀,並以此日茹素,謂之辛齋、又日雷齋,流傳至今。
    ▲左圖:天曹三十六將之一辛元帥繪像。左二圖:木刻雕飾中的辛亢帥像。右二圖: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遶境活動時的辛亢帥神像。右圖:北港武德宮是台灣五路財神的開基祖廟。,配祀有辛元帥之神像。

二十五日    三茅真君茅固誕辰

 二茅君名固,字季偉。生于後元戊戌(公元前143年)。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茅盈二弟茅固舉賢良,拜五官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轉太子傅。漢昭帝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拜破胡校尉,武威太守。茅固在漢景帝時,官至察孝廉。(注:清《茅山志》對茅固所任官職年代記述不詳)《茅山志》、《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載其曾官拜執金吾,聽說兄長茅盈學仙得道,遂棄官渡江,從兄入句曲山學道,後得道仙成。《後漢書•郭太守傳》附有《茅季偉傳》,後漢流行《茅山父老歌》,又作《三茅歌謠》,即頌詠三茅事蹟。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將茅固列為太清左位,名「右禁郎定祿真君中茅君」 。
 三茅真君原來是出生在鹹陽南關的三兄弟。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歲時就棄家赴北岳恆山讀老子書及《易》經,服餌內修積六年,後面見西王母,受玉佩金鐺之道、太極玄真之經,四十九歲時學成得道而歸。中茅君茅固,字季偉,漢景帝時舉孝廉,累遷至武威太守 三茅真君。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漢宣帝時遷洛陽令,後拜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茅盈飛升後,兩兄弟均棄官還家,求兄于東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兩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轉還丹後,亦飛升成仙。茅氏三真得道後,來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蘇省句容之茅山),掌管此山,故句曲山後名茅山。齊梁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即稱大茅君茅盈為「司命東岳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稱中茅君為“句曲山真人定祿右禁師茅君”「右禁郎定祿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稱三茅君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屢有加封。茅盈被封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衝虛聖佑真應真君」,茅固被封為「中茅地仙上真定祿右禁至道衝靜德佑妙應真君」,茅衷被封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衝慧神佑神應真君」,總稱三茅真君。
    ▲左起二圖:三茅真君神像。右二圖:二茅真君茅固神像。右圖:光緒三年刊本「三茅真君寶卷」。

二十五日    五谷神誕辰

 五穀先帝,乃上古五帝之一 ( 一作三皇中之「人皇」 ) 炎帝神農氏。神號:五穀 ( 谷 ) 大天尊、五稼道真仙。又稱:神農大帝、神農先帝、五穀大帝、五穀仙帝、藥王大帝、開天炎帝;簡稱:五穀王、五穀仙、五穀爺、藥王、藥仙、藥師王、先農、先帝爺;別稱:粟母王、田祖、田主、先嗇。
 炎帝神農氏係古神話之帝王。傳言謂:少典 ( 古國號 ) 氏之君,娶于有蟜 ( 古貴族名 ) 氏之女曰安登。安登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石年,育於姜水,乃以姜為姓。後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曰「炎帝」。
 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時民不粒食,未知耕稼,炎帝乃斷木為耜,揉木為耒,刀耕火種,以啟山林,教民藝 ( 種種 ) 五穀,興農事,故號「神農氏」。 《逸周書》云:『神農之時,天雨粟 。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 』至是,人類進入農業時代,後人因尊炎帝曰「先農」、「田祖」、「先嗇」 。
 炎帝時代,民有疾病,未知藥石,炎帝乃嘗藥與鞭樂。 《淮南子.修務訓》云:『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 』《搜神記》載:『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 。 』神農遂為醫藥之祖,而有「藥王」、「藥王大帝」之稱 。傳言神農嚐百藥之時,一日百死百生,而得三百六十五種,以應周天之數,後世承傳為書,謂之 《神農本草》 。
 炎帝首倡「日中為市」,以物易物。 《周易繫辭》云:『神農氏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至是人類又知互通有無,而有商業行為 。炎帝時又有煮海為鹽之記載, 《通志.三皇紀》云:『上古諸侯,曰風沙氏,始煮海水為鹽 。炎帝時,不用命,或勸殺之,帝退而修德,風沙之民自攻其君而來歸。 』從此沿海海鹽得通內陸,初民生活益加改善 。
 炎帝神農氏既教人耕種,又嘗百草以療疾病,使人類脫離漁獵畜牧時代,而邁入農業社會。「在生為德,死後為神」,後人因奉之為神。漢代以降,天子之祭「先嗇」,皆以太牢祀之。清雍正年間,詔令各省府州縣擇地設「先農壇」,壇後立廟,每年由地方官率老農致祭。臺灣民間對神農大帝之信奉甚為崇敬,尤以農人、穀商、藥商、中醫師為最,每年 農曆四月二十六日 神誕,祭典隆重。
  神農大帝之神像,狀似未開化之原始人。頭角崢嶸,豹頭環眼 ( 《帝王世紀》謂係「人身牛首」 ) ;袒胸露臂,頸部與腰圍綠葉,右手執金黃色成熟之稻穗,赤手跣足。其臉部或為紅色,係與其炎帝之火有關;亦有黑色或白色者,傳言係其嘗百草所致。
    ▲左圖:五谷神繪像。左二圖:五穀大帝神像。右起二圖:宜蘭市神農大帝廟祖廟五穀廟及廟中主祀的神農大帝。

二十五日    九華真妃降

    《真誥》記載:「晉興寧三年,眾真降楊義家,紫薇王夫人(王母第二十女)與一神女俱來,年可十三、四許。紫薇夫人曰:此太虛元君金台李夫人之少女,詣龜山學道成,署為紫清上宮九華真妃,於是賜姓安,名鬱嬪,字靈蕭。真妃手握三棗,一枚見與,一枚與紫薇夫人,自留一枚,各食之。真妃曰:君師南真夫人實良德之宗也。聞君德音甚久,不圖今日得敘因緣,君不得有謙飾。因作一紙文相贈。紫薇夫人復作一紙文曰:今我為因緣之主矣。真妃又曰:宿命相與,願儔中饋,內藏真方,非有邪也。南岳夫人授書曰:偶靈妃以接景,聘貴真之少女,與而親交,亦大有益。」謂在紫薇夫人的主持下與西王母侍女、李夫人少女的紫清上宮九華真妃、天台女仙結為秦晉之好,很可能是在學道期間與身為女冠的戀人結合;然而不久就遭到厄運,「丹泥因未控,萬劫猶逡巡。荊蕪既以蓄,舟壑永無湮。」因元神失控未能屍解而登真,墮入劫難之中。
    據《真誥》所述, 九華真妃爲仙女,名安鬱嬪,字靈蕭,昵稱安妃。 (查無圖像)

二十五日    紫微王夫人降    見「六月十五日紫微王夫人降」條。

二十六日    九華安妃降金曲壇    九華安妃即九華真妃,「金曲壇」則不可考。見「二十五日九華真妃降」條。

二十六日    赤城王二郎真君趙昱誕辰

    趙昱(生卒年不詳),字元達,東漢末期人物,琅琊人,名士。與王朗、張昭為友。地方官員常常邀請出仕,都以病為由拒絕。陶謙任為別駕從事,初時拒絕,但陶謙以刑罰威嚇逼其屈服。好友張昭拒絕陶謙邀請出仕時被陶謙拘押,趙昱拼命營救其出獄。與王朗提議陶謙出使長安奉承天子,天子封其為廣陵太守。笮融掠徐州物資路經此地,趙昱待之以禮,笮融因貪廣陵物資殺害趙昱,大掠廣陵。
 道教吸收民間信仰,所稱之「二郎神」,係指隋代趙昱。 《龍城錄》云:『趙昱字仲明,與兄冕俱隱青城山 。隋煬帝拜為嘉州太守,時犍為潭中有老蛟為害,昱持刀入水,左手執蛟首,右手持刀,奮波而出,州人事為神。 』其後唐太宗封為「神勇大將軍」,廟食灌江口;唐玄宗加封「赤城王」,又封「顯應侯」;宋真宗加封「清源妙道真君」;民間則稱之為「灌口二郎神」 。元明雜劇所演之「二郎神」亦係趙昱。北宋時,趙二郎之信仰頗為普及。
    ▲左圖:二郎真君趙昱神像。左二圖:高雄市覆鼎金保安宮的二郎神趙昱神像。中圖:二郎妙道真君神禡。右起二圖:天津二郎神廟,不知奉祀的是楊戩還是趙昱。


二十六日    清凉真人誕辰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二十八日    催生娘娘誕辰

    「多子多福,子孫滿堂」是中國人傳統的文化心態和追求,為了禮佛拜神、祈求子嗣,眾多的送子神仙也應運而生。送子神仙名目繁多,一般都稱為催生娘娘或子孫娘娘。
    北京著名的東岳廟內「娘娘殿」中,所供九位娘娘分三組奉祀︰「引蒙娘娘、斑疹娘娘、乳母娘娘、子孫娘娘、天仙娘娘、眼光娘娘、催生娘娘、培姑娘娘 送生娘娘。」這九位子孫娘娘在北京崇文門外南藥王廟的「娘娘殿」中也同樣供奉,而且她們的牌位寫的 是全銜,按照她們的級別分別為︰1.天仙聖母永佑碧霞元君、2.眼光聖母惠照明目元君、3.子孫聖母育德廣嗣元君、4.痘疹聖母立毓隱形元君、5.斑疹聖母保佑和慈元君、6.送生聖母錫慶保產元君、7催生聖母順度保幼元君、8.乳母聖母哺嬰養幼元君、9.引蒙聖母通穎導幼元君。
    南方的民俗風俗又不一樣,廣州著名的祈子神廟「金花廟」中,主神為金花夫人,附祀的有張仙、華陀、月老、花王、桃花女、斗姆等,大都與生育有關;還有二十奶娘神像,也都和生育有關。這二十位子孫娘娘的名目如下:保痘夫人胡氏、梳洗夫人張氏、教食夫人劉氏、白花夫人曹氏、養育夫人鄧氏、血刃夫人週氏、轉花夫人寧氏、送子夫人謝氏、大笑姑婆祝氏、剪花夫人吳氏、紅花夫人葉氏、小笑姑婆黃氏、羊刃夫人蘇氏、瀨花夫人林氏、保胎夫人陳氏、教飲夫人梁氏、教行夫人黃氏、腰抱夫人萬氏、栽花夫人杜氏、送花夫人蔣氏。
    所謂「花」,是指胎兒、嬰兒。「白花」指男孩,「紅花」指女孩。「轉花」是指女轉男。這裡的子孫娘娘眾多,分工細致,從投胎、懷胎、定男女、保胎,直到分娩、養育,乃至吃、喝、梳洗、行走、去病等無所不包,所以很受人們、特別是婦女們的歡迎與崇拜。正如清道光時《佛山忠義鄉志》卷十四所說:「金花會盛於省城河南,鄉內則甚少。惟婦人則崇信之。如亞媽廟各處,內有十二奶娘,婦人求子者入廟禮拜,擇奶娘所抱子,以紅繩繫之,則託生為己子,試之多驗。然年卒不少。」
    金花夫人是廣東地區婦人信奉的生育女神,據《廣州府誌》記載:金花夫人原為廣州巫女。她14歲那年,廣州巡撫陳濂的夫人難產危殆,夢神告曰:「請金花女至則產矣。」巡撫因遣差役訪求,將女用轎迎至署,入門,夫人即平安產子。巡撫化悲為喜,迎女於上座,厚禮以送還。此女於是聲傳四方,後來民間凡遇難產者,紛紛求其救助。女至,孕婦多獲順產,遂以為神女臨凡。其後此女失足溺水而死,後人建廟於月泉側,以資紀念,名「金花小娘廟」。再後,廣州官紳又在河南江畔,建一金花廟,奉金花夫人與十二奶娘,並八十多位尊神,均與婦女生育有關,香火甚盛。金花廟于抗日戰爭時已毀。
    台灣的子孫娘娘又各不同:台灣的子孫娘娘叫注生娘娘,「注生」是執掌生育之事。這位注生娘娘是從大陸傳過去的,原為福建的臨水陳夫人,又被當作婦女難產之神。福州的注生娘娘廟在主神兩側竟有三十六婆祖,而台灣和福建其它地方的注生娘娘廟中的婆祖一般為十二位。天津天後宮中的子孫娘娘也很有代表性:正殿中的主神是天后聖母,左右則是她的化身娘娘,名曰眼光娘娘、子孫娘娘、耳光娘娘、斑疹娘娘、千子娘娘、引母娘娘、乳母娘娘。
    另可參閱「四日初五日送生娘娘誕辰」條。
    ▲左圖:催生娘娘神禡。左二圖:雲霄、瓊霄、碧霄三位女神均為財神趙公明之妹,被分別封為送子娘娘(中)、接生娘娘(左)、催生娘娘(右)。凡需求兒求女、保佑子女平安者,必求此神。右二圖:廣東人的生育女神金花夫人神像。右圖:注生娘娘神像。

二十八日    火節

    火節風俗各國各民族都有,中國邊疆民族間也特別重視,雲南的佤族和彝族都有每年定期舉辦的慶祝和祭祀活動。
    佤族新火節時間在佤曆七八月份,相當於新曆四五月份,具體日子由各村寨自由選定,節日時間三至五天不等。
 傳說雷神達賽和虹神牙遠兄妹通姦,觸怒了天神「里」,「里」發洪水衝毀了寨子,淹死了不少人畜。牙董〈傳說佤族母系民族第三位女首領〉把這事報告了莫偉〈創造萬物的神〉,莫偉很生氣,指示牙董抄了達賽的家,把達賽攆到天上去了,牙遠很羞愧,鑽到地下躲起來。達賽和牙遠遺有一子名叫岩秋。岩秋很頑皮,有一次敲石子玩,引起了火災。
 大火燒毀了佤族所有的寨子,燒毀了整個世界。人們恨透了岩秋,發誓永遠不再使用雷神的火〈傳說 人類最早使用的火是雷神給的〉,莫偉教給了人類鑽木取火的新方法。從此佤族每年都要舉行「送舊火,造新火」的活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傳統的新火節。
    雲南阿細人是彝族的一個分支,現在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紅河州一帶。農歷二月初三,是阿細人傳統的“祭火節”。在每年的這一天,他們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火儀式。相傳,遠古的阿細部落沒有火,祖先過著沒有光明的生活,他們不僅吃的是生肉,時常還會遭受野獸的侵襲。在一次水災過後,一位名叫木鄧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鑽又磨,終于在農歷二月初三這天鑽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種。從此以後阿細人告別了沒有火的日子,所以阿細人崇尚火,他們從生下來要在火塘邊進行命名儀式。他們認為,是火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帶來了熟食,驅走了兇猛的野獸,因此把火尊為神。阿細人把傳說中鑽木取火的發明者「木鄧賽魯」當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襲了下來。
    ▲左圖:老畢摩莊嚴神秘儀式,裝扮成火神模樣的彝族壯士開始鑽木取火。左二圖:人人跳過火堆表示驅除惡神、迎接新火。右二圖:阿細祭火節,神台上放着猪頭開始祭典。右圖:瓦族人的甩髮舞。

二十九日    天樞左相真君文天祥誕辰    誕辰日一說為五月初二日,見「五月初二日文天祥夫子誕辰」條。

三十日    九華真妃降、紫微王夫人降、南岳夫人降

    紫虛元君又稱「南岳夫人」、「魏夫人」,亦稱南真。姓魏名華存字賢安,晉任城(今山東濟寧)人。
    據《南岳魏夫人傳》載:魏夫人者,晉司徒劇陽父康公舒之女。幼而好道,靜默恭謹。讀《莊》、《老》、《列》三傳,五經百氏,無不涉覽。志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衝舉,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納氣液,攝生夷靜,親戚往來,一無關見。常欲別居鬧處,父母不許。年二十四,強適太保掾南陽劉文字幼彥,生二子,長日璞,次日瑕。幼彥後為修武(今河南境內)令。夫人心期幽靈,精誠彌篤。二子粗立,乃離隔宇室,齋于別寢。後眾真下陣,而清虛真人王君(王褒)為之師,授以《太上寶文》、《八素隱書》、《大洞真經》、《靈書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經,合三十一卷據《太平廣記•魏夫人傳》記載,隨後景林真人又授其《黃庭內景經》諸真命玉女撫琴歌唱,一時仙樂繚繞,室居隔壁的劉文全然不知。
    其後,劉文去世後,華存知中原將亂,遂攜二子渡江,璞為庾亮司馬,又為溫太真司馬,後至安城(今江西安福)太守,華存因此隨子來到安城。瑕為陶太尉侃從事中郎將。
    其後,華存冥心齋靜,潛心修道,道行與日俱增。晉成帝鹹和(326-335年)九年(334年),諸真授華存成藥二劑。華存服之,七日後撫劍化形而去,升仙為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亦稱南真。治天台大霍山,後多次降仙茅山。並傳法於琅琊王舍人楊羲,授以《上清經》宋元(1086-1094年)年間,加封為高元宸照紫虛元道元君,道教尊其為上清派第一代宗師。著有《元始大洞玉經》三卷《元始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一卷《大洞玉經壇一卷,《總論》一卷行於世。
    另參閱「六月十五日紫微王夫人降」條及「二十五日九華真妃降」條。

    ▲左圖:麻姑仙境位於天柱峰下,相傳為南岳魏夫人侍女麻姑给魏夫人祝壽的地方。中圖:一般祀奉紫虛元君的廟稱為黃庭觀,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南岳衡山集賢峰下的黃庭觀。右圖:玉皇宮位於嘉義市的安和街與延平街交接處,集「天神」玉皇宮、「地祇」南嶽殿(奉祀南岳魏夫人)及「人神」城隍夫人祠三聖廟於一處,也就是嘉義人俗稱的「天公廟」、「三間廟(台語)」。

:七月初一日以後神佛誕辰見「07-1七月神佛誕辰」。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06-2六月神佛誕辰


十三日    太乙真人朝九

    太乙救苦天尊,簡稱太乙天尊、救苦天尊,是道教尊神,又稱青玄大帝、青華大帝、尋聲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誕辰為舊曆十一月十一日,與先秦時楚國流行的太一神信仰有關,同時受到佛教淨土宗影響,有淨土崇拜的意味。一般造像駕著獅子,持淨瓶或蓮花、桃柳枝等,類似佛教的淨瓶觀音與乘獅文殊菩薩。道教經典記太乙天尊居「東方長樂世界」妙嚴宮(「嚴」或作「巖」),可引渡受苦亡魂往生,一如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對於積德行善、曉道明玄而功德圓滿之人,太乙救苦天尊亦能「乘九獅之仙馭,散百寶之祥光」,接引其登天成仙。
    稱號道教以太乙天尊大慈如父,又居於「東方妙嚴宮」,故尊稱其為「東宮慈父」。《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說太乙天尊「此聖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洲帝君』。」在山海各險遇難,只要虔誠誦念「太乙救苦天尊」聖號,即可「解憂排難,化凶為吉」。 故曰「尋聲救苦天尊」。
    神職太乙天尊有無限化身,四處救苦救難。據《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說:「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恆沙數,物隨聲應。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耶,或為仙童玉女,或為帝君聖人,或為天尊真人,或為金剛神王,或為魔王力士,或為天師道士,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功曹,或為男子女子,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師,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師雨師,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 《漂放蓮燈集‧放生咒》曰:「天羅神,地羅神,慧劍出鞘斬妖精,一切災難化為塵,尋聲救苦解救羅網苦辛,太乙救苦天尊救苦救難度眾生。」
    太乙真人誕辰為十一月十一日,可參閱「十一月十一日太乙救苦天尊誕辰」條。
    ▲左起三圖:太乙真人神像及繪像。右圖:太乙洞風景區位於咸寧市溫泉城區的石烏山,該洞的形成至今約360萬年,相傳是太乙真人為民治水掘鑿而成。

十三日    鲁班先師誕辰    一說為五月初七日,見「五月初七日巧聖先師誕辰」條。

十三日    井龍王誕辰

    《佛說天地神咒鎮宅八陽經》云:「宅龍神龍王、護法龍王、地龍王、山龍王、海龍王、日宮龍王、月宮龍王、歲時龍王、五方行雨龍王、護眾生龍王、神龍王、井龍王,一切龍神,合掌聽是,有天眼天耳者,受此神符鎮宅八陽經,宅上若有諸般不吉祥事,一切官符龍神土地,願降吉祥,若有天厭者、火厭者、風厭者、日月厭者、諸頭百下厭者、門戶響嚎厭者、釜鳴厭者、出入相沖厭者、出口毒厭者、產婦孝子厭者、惡夢者、相厭者、官司口舌厭者、非災橫禍。疾病纏身厭者、若犯此厭者,每日焚香念誦此經,即得長壽百年、牛羊千口、五谷盈倉,遍告十方、天地神王、日月五星、森羅萬眾、二十八宿、十二宮神、九曜諸星,聞聽佛言,年無非災、月無橫事、日無病患、時時安寧,邪魔外道。不敢與人為害。」這段經文中有提到「井龍王」。
    「井龍王」也應是家庭普遍祭祀的神祗,在一段民俗紀事中曾提到:「母親蒸兩個饅頭,一個是「井龍王」,一個是「麥秸垛」。「井龍王」盤旋成一坨,露出兩個紅蘿卜粘的眼睛,這是用來祭祀井龍王的,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富水長流;「麥秸垛」是不規則的多面體,上面滿是「麥秸」,這是用來象徵來年糧豐人足,六畜興旺。這幾種都是要在正月十五夜點燃,祭祀用的。」
    ▲左圖:井龍王神像。左二圖:一個拍賣會上拍賣的「井龍王」神禡版模。右起二圖:雲南大理風景區「紅龍井」,說明文字有簡單介紅井龍王的傳說。

十三日    龍母誕辰

    龍母的傳說很多,流傳較廣的有以下三種:
    (一)龍母廟座落在德慶縣悅城鎮水口,距市區51公里。龍母姓溫,秦時人。自少能預知禍福,且樂善好助,人稱神女。傳說一天,溫氏在西江邊洗衣時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只小動物,能為溫氏捕魚。長大後五物竟變成頭角崢嶸、身皆鱗甲的五條真龍。溫氏讓他們施雲播雨,保境安民。人們便稱溫氏為龍母。後來龍母仙逝,五龍悲痛欲絕,化作五秀才,將龍母葬于北岸的珠山下。後人感于五龍的孝心,就此建廟,名曰“孝通廟”。今為龍母廟,系重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為磚、木、石結構,建有石級碼頭、石牌坊、山門、香亭、正殿、兩廡、妝樓、行宮、廟側有龍母墳、碑亭、觀音。龍母廟最為值得稱贊乃其精湛的建築藝術,其建築系按低水區特點設計:柱基特高,牆四週砌以水磨青磚,蓋以琉璃瓦,殿內外地面,全以花崗岩石板鋪設,每逢水淹過後,別處淤泥淹膝,廟內稍作清掃地面便幹淨如故。此乃龍母祖廟建築之中的神奇。
    龍母廟這座古建築,是集兩廣能工巧匠,運作七年才完成。它與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合稱為嶺南建築三瑰寶。每年的農歷五月初八“龍母誕”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海內外遊客上香朝拜,香火經年不衰。
    (二)相傳,龍母原是一個砍柴姑娘,跟媽媽住在綠桃村耪田種莊稼。一年,騰越坎子凹的黑龍佔據了洱海的出水口,把大理變成一片汪洋。老百姓無法安生,紛紛逃往外地。母女倆無人幫助,無法逃走,只好到蒼山的蘭峰以割草砍柴為生。一天,女兒口渴,見樹上結了一個又綠又大的桃子。她摘下桃往嘴裡放,桃子滑到肚裡,從此懷了孕,生下一個兒子。女兒怕別人笑語,把兒子丟進深山。山上的大蛇每天給小孩喂食,不僅沒餓死,還長得天真活潑。龍母很疼他,把他抱回家撫養,長大後跟龍母上山砍柴、割草。母子倆有一次割草回家,在龍潭邊歇腳,得知龍王生病,孩子被請進龍宮,用仙草治好了龍王的病,在宮時,孩子出于好奇,穿上了龍王的共袍,變成了黃龍,然後打敗了黑龍,解除水患,大理重又變成了肥沃的田野。綠桃村的百姓為他建了龍王廟,尊小黃龍為本主,稱小黃龍的媽媽為龍母。
    (三)傳說龍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廣西藤縣人氏,姓溫,名天瑞;母親系廣東德慶縣悅城人氏,姓梁。她一生下來,頭發就有一尺長,身體奇偉,臉慈祥。從小喜歡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特別值得珍貴的是,她有一顆晶瑩的善良的心,當她長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時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鄰居的四位姑娘結成“金蘭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澤天下,為老百姓做點好事。龍母有預知人間禍福的本領,精通各種醫述,經常救死扶傷,義務為鄉裡百姓服務。當時,各種病疾、水災、旱災威脅著西江流域倉吾(蒼梧郡)、西甌各族人民,一逢這些天災人禍出現,蒼梧古郡、西江流域就會瘡痍滿目,餓殍遍野。聰明、勤勞的龍母,率領“百越”群眾戰天鬥地,戰勝天災人害,讓當地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們的擁戴,被推為倉吾氏族的領袖。使溫女成為龍母是拾卵豢龍一件的事。一天溫氏到江邊去洗衣服,洗著,洗著,突然見到旁邊水中熠熠發光,覺得生奇,便慢慢地走過去,只見水中沉著一顆象“鬥”那麼大的巨蛋,使她感到生奇,于是把它抱起來帶回家裡,當作寶貝一樣珍藏起來。經過了七個有又二十七天,那只石蛋忽然裂開,從中竄出五條如蛇狀能活動的蜥蜴,個個非常喜歡玩水,溫氏象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細心喂養。到長大它們卻是五條活靈活現的小龍。五小條感于溫女的養育之恩,銜魚孝敬溫女,不斷幫助溫女與水災、旱災、蟲災和官災鬥,造福黎民百姓。于是,溫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尊稱為“龍母”,成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後來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及為生計到東南沿海和東南亞某生的群眾,世代仍念念不忘龍母的恩澤,建龍母廟,年年都祭祀龍母,企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一說誕辰為五月初八日。
    ▲左起二圖:龍母祖廟位於德慶縣悅城鎮五龍山下,寢宮有龍母塑像,東裕堂前有龍母墓,墓前有墓碑一座,上有「秦龍母墓」題刻,是乾隆四十七年重修龍母墓時所豎石碑原件。右二圖:梧州龍母太廟。右圖:龍母太廟中的龍母神像及龍床。

十三日    小龍王誕辰
    幾乎所有神佛誕辰表都有「小龍王誕辰」之記錄,但小龍王傳說並不肯定,唯「西海龍王三太子變化白龍馬」一說較能附合。
    傳說西海龍王敖閏殿下三太子敖玉。因縱火燒了殿上玉帝賜的明珠,觸犯天條,犯下死罪,幸虧大慈大悲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出面,才幸免於難,被貶到蛇盤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經。無奈他不識唐僧和悟空,誤食唐僧坐騎白馬,後來被觀世音菩薩點化,鋸角退鱗,變化成白龍馬,皈依佛門,取經路上供唐僧坐騎,任勞任怨,歷盡艱辛,終於修成正果,取經歸來,被如來佛祖升為八部天龍。
    洛陽白馬寺為中國第一古剎,乃佛教傳入我國後官辦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譽為釋源祖庭。白馬寺創建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因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抵洛陽,漢明帝躬親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僧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故名該僧院為白馬寺。
   ▲左圖:揚州市龍山龍王廟,龍山之名即由小白龍傳說而得名,廟中龍首神像即為「小龍王」。左二圖:梧州龍母太廟。右圖:頤和園龍王廟中神像。中圖:西海龍王三太子敖玉之原形小白龍。右二圖:西海龍王三太子變化成的唐僧坐騎白龍馬。右圖:洛陽古剎白馬寺及寺前的白馬雕像。

十四日    于長文真人昇仙

    《仙鑑》卷三十:法師于章,字長文,扶風人,年七歲,父母教讀孝經,數日乃曰聞有道德經,意願習誦,父母異之,隨其所好,令習於侯法師。法師為開三洞眾真要法,倒筴相付。
    《樓觀先師傳碑》于章(533—614)北朝末年扶風(今屬陝西)人,字長文。師從侯楷出家為道士。後遭佛、道二教夷廢,于章雖涉艱厄,卻不以窮蹙易節。後道價日重,沼為大德,賜居通道觀,為田穀十老之一。有道術,每以符章為人祛邪除災,神異非常。隋大業十年卒,年八十二。
    樓觀道是在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之後在北方興起的一個道教派別。以尹喜為祖師,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堅信老子化胡之說,對《老子化胡經》、《西升經》、《老子開天經》和《妙真經》非常重視,修鍊上雜採眾家,以鍊形和服食丹藥為主。樓觀道的真實創始者已經不大可能知曉。根據資料,是由西國的尹喜所創。歷史上實際傳播和發展樓觀道的主要是北魏的梁諶、王浮,以及王延、嚴達、蘇道標、程法明、週化生、王真微、史道樂、于長文、張法成、伏道崇等十人(號稱“田谷十老”)。(查無圖像)

十四日    曹洞四祖誕辰

    第四代祖師道信禪師:曹洞四祖姓司馬氏諱曹洞,號道信,唐高僧,大醫禪師,乃靈皇尊者化身,五月十四日降生,世居河南懷慶府河內縣人氏,幼慕空宗,宛如夙習,年十四歲,求道於三祖,嗣入僧燦之門,遂紹法統,授以如來正法眼藏,且授偈曰:「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四祖受道後,攝心不寐,身不倒蓆六十年。後嘗居破頭山,學侶雲集。後往湖北省黃州府,黃梅縣東禪寺,將金線道脈傳於黃梅祖,弘忍大師執掌。永徽二年示寂,代宗時追諡大醫禪師。
    ▲左圖:四祖道信禪師繪像。中圖:四祖禪寺唐宋時盛極一時,有殿堂樓閣八百多間,僧侶達千餘人。整個古寺建築殿堂樓閣八百多間,僧侶達千餘人。整個古寺建築殿堂樓閣盤垣交錯,層層疊疊,古色古香,主體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祖師殿、觀音殿、方丈室等。除寺高建築外,還有許多古蹟景觀,如一天門、二天門、花橋、碧玉流以及毗盧塔、魯班亭、傳法洞等三十餘處景觀。 右圖:四祖寺在黃梅縣城西西山上,西山又名破額山、破頭山、雙峰山,有詩為證:「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1619年破山禪師來到湖北黃梅的佛教聖地四祖寺、東禪寺參禪,在破頭山結廬,清修苦行,閱讀大量佛經和高僧著述。因為有感於明代江山易主,山河破碎,自號破山。

十五日    王靈天君誕辰

    王靈官乃玉樞火神降為山靈精氣,為湘陰之廟神也。鐵面朱髯,初無姓名。西河薩真人為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之弟子(按係虛靖尸解後所收)。見其廟祀血食太甚!乃飛符火焚其廟,王靈官燒成火眼金睛。以係無辜被焚,奏於天庭,玉帝賜予慧眼並金鞭;准 其陰隨薩真人,察其有過錯時,則可報前仇!歷十有二年,以慧眼觀察,見真人無過可尋。及至閩中,遂拜為師,誓佐行持。真人乃劈乾卦「王」字為之姓,以 「善」字號其名。為奏天庭,錄為雷部三五火車雷公,又稱豁落靈官,為道家護法監壇之神。閩人稱為天君,立廟祀之,香火不絕也。
    王靈官 ,即玉樞火府天將,隆恩真君。俗稱王靈官。 《明史》的《禮志》稱,「隆恩真君,則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又嘗從薩真君傳符法。永樂中,以周思德能傳靈官法,乃於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宣德中(1426-1435)改 廟為大德觀,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觀曰顯靈宮。」「夫薩真君之法,因王靈官而行。王靈官之法,因周思德而顯。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靈素輩所附會」。據明清 時期的神仙傳記稱,王靈官原名王惡,湘陰浮梁之廟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薩守堅,飛符火, 將王惡燒成火眼金睛。王惡不服,奏告於天庭。玉皇大帝即賜慧眼並金鞭,准其陰隨薩真人,察有過錯,即可報復前仇。十二年間,王惡以慧眼觀察無遺,竟無過錯 可歸咎於薩真人。後至閩中,拜薩真人為師,誓佐行持。薩真人乃以「善」易其名,改王惡為王善,並且奏告天庭,錄為雷部三五火車雷公,又稱豁落靈官。
    道觀內多塑有王靈官之像,紅臉,滿髯高翹,開口,露獠牙,披甲執鞭,正對山門。額上有火眼金睛,能辨識真偽,護鎮山門。因此,王靈官之職當是道教護法監壇之神靈。明永樂年間(1403-1424),杭州道士周思德能傳靈官之法,附神降體,禱之有應,顯於京師。周思德還在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和薩祖師殿,以王靈官為火府天將,天庭二十六天將之首。宣德年間(1426-1435),又改為火德廟,歲時致祭。
    由於奉祀王靈官的殿堂一般都在道觀山門處,因此道教徒進山門後首先朝拜王靈官。只有福建地區民眾有稱王靈官為天將而專為其建廟,稱天將廟。王靈官神誕之日為六月十五日,道教徒進廟奉祀王靈官的連綿不絕。
    ▲左圖:王靈天君神像。左二圖:王靈官之像,紅臉,滿髯高翹,開口,露獠牙,披甲執鞭,正對山門。額上有火眼金睛,能辨識真偽,護鎮山門。 右二圖:台南縣西港鄉慶安宮主祀王靈天君。右圖:金臉的王靈天君神像。

十五日    無極老申娘誕辰    一說為三月十五日,見「三月十五日無極老申娘誕辰」條。

十五日    劉誠意伯誕辰    一說誕辰為四月十五日,見「四月十五日劉基誕辰」條。

十五日    台中城隍祭典

    台中城隍廟創建於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是一座百年歷史的城隍廟,最初的廟址在臺中市東區樂業里(現在的台中糖廠舊址),日治初期廟堂被日軍佔據作為軍營使用,後來又被改建為糖廠,直至1919年,當地人士在東區輕便車站蓮霧腳附近,搭建臨時的廟堂,1921年遷建到現址:臺中市南區城隍里(鄰近忠孝夜市)。
    台中城隍廟所奉祀的城隍爺是管理原省轄臺中市的地方官,由於民間的信仰篤定虔誠,城隍廟至今香火仍非常鼎盛,而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則為城隍爺的祭典日,也是當地宗教盛事,廟方會舉行隆重的祝壽祭典。從農曆六月初起,廟中便湧入從各地而來的大批香客,除了祭典,也會有遊行、演戲等民俗活動,因此,廟前的戲台也會鑼鼓喧天上演酬神的戲碼,呈現一番熱鬧景象。
    ▲左圖:台中城隍廟。左二圖:「城隍廟」匾額。 右二圖:台中城隍廟的城隍夫人神像。右圖:台中城隍廟的鎮宅靈符。

十五日    南投城隍祭典

    在清朝時,城隍被列入政府的祀典中,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地方官員都必須前往城隍廟進香祭拜,行三跪九叩的大禮,是非常慎重的一件事。而現在比較盛大的城隍爺祭典是城隍爺聖誕,在當天除了有隆重的祭拜儀式外,也會有遶境的活動。
    南投市指南宮北與配天宮為鄰。道光5年(1825),遷建於現址後方。同治7年(1868),縣丞何葆濂重修,不久坍毀,遷於觀音亭。明治9年(1899),由江仁厚、高金知、曹達等3人籌款130餘元重建。日治時期,南投市區重劃,由高知金、張萬鍵等人於大正6年(1917)遷建現址。廟中主祀城隍爺,配祀謝將軍、范將軍、牛將軍、馬將軍。每年農曆6月15日,為城隍爺聖誕,舉行祭典。
    耆老回憶,清末城隍聖誕期間應已有城隍爺出巡之廟會活動。南投城隍廟在台灣光復以前,多在每年城隍聖誕前1日,也就是農曆6月14日舉行出巡遶境活動。民國40年代在台灣省政府主管機關推行「改善民俗、統一拜拜」政策之後,南投市城隍遶境與彰化市城隍遶境、台中市城隍遶境、草屯鎮城隍遶境等,統一集中在農曆6月15日舉行,而暗訪活動也隨之提前到農曆6月14日夜舉行。
    每年農曆6月15日,城隍爺聖誕,舉行聖誕祭典是南投市的大事,居民皆備牲禮前往祭拜。聖誕祭典中,遶境遊行是慶典活動的高潮,舞龍、舞獅、八家將、謝范將軍等為前導,城隍爺乘轎出巡,祈求合境平安。隨行有花車藝閣、信徒等綿延數里,鑼鼓鞭炮聲不絕於耳。家家戶戶設案備果迎接,家中有小孩的民眾,爭求謝、范將軍繫在脖子垂在胸前的餅乾,讓幼兒食用,祈求平安成長。
   ▲南投城隍廟。

十五日    東華帝君誕辰    一說誕辰為十月初一日,見「十月初一日東華帝君誕辰」條。

十五日    佛囉神誕辰

    《月令廣義》:「佛囉國有飛依銅神二尊,一神六臂,一神四臂,於六月十五日生。」(查無圖像)

十五日    紫微王夫人降

    紫微夫人姓王,故又稱紫微王夫人。陶弘景《真誥》稱其名清娥,安愈意,或言愈音,為西王母的第二十位女兒,位為紫微宮左夫人,鎮守羽野玄隴之山。曾降凡人間,將太上寶經授給裴玄仁,並授以修鍊之法,使其登仙。又於晉興寧(363-366年)三年(365年)再度下凡,於道士楊羲之家授上清經書,指點楊羲修道成真。其勸善導引之功,在道教中廣泛流傳。陶弘景稱其才豐情綺,動言富逸,牽引始末,恆超理外。
    《墉城集仙錄》是杜光庭專為女仙立傳而作的,是道教史上第一部較為系統的女仙譜系。其中敘及紫微王夫人者云:「在聖母元君之後,是「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的西王母及其所統領的昆侖系女仙和她的女兒:「亞于瓊台金母1的上元夫人,「聖母元君弟子」九天玄女,「王母第四女」南極王夫人,「王母第十三女」雲華夫人,「王母第二十女」紫微王夫人,「王母之小女」太真夫人等。這些女仙,或是「統領十方玉童玉女之籍」,位於「上元之高尊」,或是「主領教童真之士」,地位尊崇。 」(查無圖像)

十五日    冲素真人飛升

    第十六代天師:張應韶。唐人。字治鳯。洞虛演道冲素真君。(查無圖像)

十六日    寒婆誕辰    一說為十月十六日,見「十月十六日寒婆誕辰」條。

十六日    寶陀示現

    寶陀禪寺位於招寶山巔威遠城內,該寺原建於東海梅岑山(即今之普陀山),唐大中年間(847--859)建築,供奉觀世音菩薩,宋元豐三年(1080年),賜額「寶陀」,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作亂,海寇出沒將該寺據為巢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浙江總督胡宗憲命所部去海島征勦時把該寺遷來鎮海,並由胡宗憲和都督盧膛鎮、知府張丁知縣宋繼祖等捐出部分資金,加上僧侶十方募化所得,于招寶山頂建起了“寶陀禪寺”。接著,鎮海的僧尼和佛教信徒,又按觀音道場和普陀山格局,陸續在招寶山上建起了紫竹林、上天竺、中天竺、潮音洞等20餘處寺、庵和茅蓬。當時海上倭寇出沒,實行“海禁”,又因寶陀寺觀音菩薩原是從普陀山遷來,於是各方香客都來招寶山朝拜,故當時香火極盛,後來,倭寇平定,普陀山寺院復興,各方香客又多去普陀山朝拜,然而寶院寺的香火並未間斷,尤其是每年夏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誕生、出家、成道之日,善男信女上寶陀寺禮佛者仍絡繹於道。
 寶陀禪寺大殿正中,按唐代造像特征,塑有頭戴毗盧帽的觀音像一尊,稱「毗盧觀音」。佛像貼金,端坐蓮花台上,男性女相,慈眉善目,善才、龍女侍立兩側。三十二化身觀音分列大殿左右,佛像後壁另塑腳踏鰲魚的化身觀音一尊。
    ▲左圖:寶陀禪寺毗盧觀音貼金佛像端坐蓮花台上,男性女相,慈眉善目,善才、龍女侍立兩側。左二圖:寺前毗盧觀音石像高大莊嚴。中圖:廟匾「圓通禪寺」。右二圖:廟匾「寶陀殿」。右圖:寶陀禪寺。

十六日    潘仙昇仙

    潘茂名(290年─371年),晉永嘉(307─313)末處士,今高州人,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詩》。一日入山,遇老人對弈,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頗解此耶?」對曰:「入由蛇竇,出似雁行。」老者異之,勸令學道,授以長生夜視之術。從此,潘茂名便在這裡「朝汲泉於此山,暮洗術於鑑水,採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瑤筍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脫塵凡,取精華而去渣滓」,終於鍊成大還丹和小還丹,用此神效丹藥,在粵西一帶特別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撲滅了瘟疫。高州有多處廟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來。
    相傳潘茂名在提鍊丹膏時,對鍊丹之水的要求十分講究,不用受到污染的山溪水及河水,而是要用特別清純的龍泉水。為此,潘茂名在他的草藥種植園內(即今高州城東門外的園村),開鑿了一口水井,讓它與龍山水脈相通,使井內流出的都是龍涎之泉,專門用作鍊丹之用。潘茂名升仙之後,這口古井就留了下來,後人稱之為「思前井」,取其思念前輩之意。宋《太平寰宇記》有載:「潘真人鍊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試之,與諸水異。力士奏取其水歸朝。」
 傳說潘茂名上東山取藥,下潘坡鍊丹時,煙通鑑江西岸觀山上的玉井則為白煙;煙通觀山稍北一裡仙井嶺上的金井則為黃煙。觀山是潘茂名坐石船飛升處,故又名升真岡。“山舊有升真觀,既圮,石香爐猶存。明太守張邦伊即其遺址建觀山寺。寺右為玉泉庵,玉井在焉。泉涸井堙,久淪榛莽。崇禎二年(1629),邑人李為相叡復,構亭於其側,以志靈蹟(見《茂名縣志稿(上)》。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在觀山之東建有潘仙殿以奉祀潘茂名。清高州知府蔣應泰有《觀山懷潘仙詩》,雷州參將潘拱宸也有《觀山懷潘仙詩》,署分巡道文星瑞:《觀山有懷潘仙詩》等,均見于舊《高州府志》或舊《茂名縣志》。

    ▲左起二圖:潘仙祠在廣東高州,紀念晉朝道士潘茂名,三進格局,正殿為樓閣式建築,前殿南面有石船,左側有鍊丹爐。右圖:思前井位於高州市城東門外的園村。修建於晉代,是西晉仙人潘茂名當年鍊丹時親手開鑿和使用的古井。

十七日    閃電娘娘誕辰

 電母為道教神譜中掌管閃電的女神,俗稱閃電娘娘 金光聖母。其信仰源于中國古代的自然崇拜,其神性最初概為男性神,是自電父衍化而來。在早期的民間信仰中,雷神兼司閃電,故雷公造型有兩目如鏡。後來雷公電父分職,至漢時已有電父之稱。《三國志•魏志•管輅傳》注引《輅別傳》雲:天昨檄召五星,宣布星符,剌下東井,告命南箕,使召雷公電父風伯雨師。隨著雷神逐漸男性化,電神也自電父過渡到雷神的配對神,遂稱為電母。唐崔致遠《桂苑筆耕集》卷一六《補安南錄異圖記》曰:然後使電母雷公,鑿外域朝天之路。宋蘇軾《次韻章傳道喜雨》中有麾駕雷公訶電母的詩句。
 關於電母的來歷又有諸神傳說。《鑄鼎餘聞》云:致道觀雷部前殿,列電母秀使者,名文英。元代軍中有電母旗。《元史•輿服志》稱:電母旗,其上形象為:畫神人為女人形,衣朱裳白褲,兩手運光。電母形象還出現在《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等小說中,後者稱其為金光聖母。明代餘象鬥《北遊記》又稱電母為朱佩娘娘,雷神曾給予她兩面雷電鏡,為雷神打人時照明。清代黃斐默《集說詮真》載,清代民間將電母塑成容貌端雅的女子,兩手各執一鏡,號為電母秀天君。其形象應與明代小說有關。
 電母為雷神屬部神,與雷神相配,民間信仰中多與其他氣象神合祀。蘭州金天觀中設有雷壇,專門供奉雷祖,左右分列十大雷神、雷公、電母、風伯、雨師恃立其下。
    ▲左起四圖:閃電娘娘、電母不同形象的繪像和神像。右圖:葑山禪寺,位於蘇州吳中區東山鎮著名的龍頭山,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始名真武行宮,明末改名葑山寺、葑山禪院。現前殿供奉雷公菩薩、閃電娘娘、風師、雲師、雨師等諸神,後殿供奉真武大帝,同時還有星宿殿、蛇王殿、古砲台、古石龍、訴月樓等和葑山芰荷、葑山探梅等景觀。因龍頭山景色優美,葑山不僅是一處佛道相容的獨特宗教場所,也成了東山著名的旅遊勝地。


十七日    四海龍王誕辰

    四海龍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個神仙,弟兄四個中東海龍王敖廣為大,其次是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四海龍 王的職責是管理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統帥無數蝦兵蟹將。唐僧西天取經,四海龍王曾多次幫忙,或去興風作雨,或率兵助陣,自己的外甥小鼉龍觸犯了 聖僧,他們也不徇私情,逮捕歸案。
    龍王是道教神祇之一,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因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日本亦有信奉。被認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 管雨,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大龍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龍王形像多是龍頭人身。龍王被認為與降水相關,遇到大旱或大澇的年景,百姓就認為是龍王發威懲罰眾生,所以龍王在眾神之中是一個嚴厲而有幾分兇惡的神。中 國東部的廣大地區由於多受旱澇災,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廟內多設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龍王。
    佛經常有龍王「興雲布雨」之說,唐宋以來,帝王多次下詔祠龍、封龍為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龍王致雨之說,四海是指東、南、西、北四 海,但四海龍王的名字卻有不同的說法。《封神榜》∶東海龍王名為敖光,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乾隆17年《臺灣縣誌》:「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禮。
    ▲左圖:四海龍王繪像。左二圖:石家莊古代建築毗盧寺壁畫中的四海龍王繪像。右二圖:台南市安平開台天后宮中的四海龍王神像。右圖:龍首人身的四海龍王繪像。

十七日    趙廣信真人飛升

    《紹興道教文化》紀載:東晉至南北朝,道家許邁、褚伯玉、趙廣信等亦相繼至會稽建館、鍊丹、講經。魏晉南北朝時期浙江《嵊縣志》上最早出現的是魏末渡江人小白山的道士趙廣信,他學習李法成的服炁法,又受師左君守元中之道,買賣藥品,製作九華丹,剡山上留下了他鍊丹的廣丹井。《青陽縣誌》記載:三國時道教人物趙廣信,曾來九華山採藥鍊制「九華丹」。北宋施宿《嘉泰會稽誌》卷九記載東白山「峻極崔嵬,吐雲含影,乃趙廣信煉九華丹登仙處。」石筍對立如闕。(查無圖像)

十八日    趙友欽真人誕辰

    趙友欽或名敬,字子恭,自號緣督,因此別人就稱他為緣督先生。宋末元初人。他是宋室漢王十二世子孫。籍貫為江西鄱陽。宋朝滅亡後,為避新王朝,浪蹟江湖,隱逸道家。
 趙友欽是中國古代卓越的科學家,在天文學、數學和光學等方面都有成就。他注《周易》數萬言,著有《革象新書》、《金丹正理》、《盟天錄》、《推步立成》等書,可惜除《革象新書》外的其他著述,都已失散了。
    中國古代光學有著許多輝煌的成就,對光線直進、小孔成像與照明度最有研究並最早進行大規模實驗收的當推趙友欽。他的這些實驗在世界物理學史上是首創的,它被記載在《革象新書》的「小罅光景」那一部分中。「小罅光景」中介紹了兩個關於小孔成象的光學實驗。第一個是,利用壁間小孔成象,第二個實驗則是一個在樓房中進行的、更為復雜技的大型實驗。趙友欽既重視實驗,又重視理論探索。在安排實驗步驟時,每一個步驟都確定一個因素作為研究對象,而將其它的因素控制不變。這種思想方法也是十分科學的。趙友欽是十三世紀末的光學實驗物理學家。
    在《革象新書》第五卷「乾象周髀 」中記載了趙友欽對於圓周率的研究。他的研究特點是,他分析了歷代圓周率的近 似值,並提出了外圓內接正四邊形起算圓周率的方法,由圓內接正方形算起,逐次由四邊求八邊,八邊求十六邊,求到16384邊,獲得近似值為3.141592,驗證了祖沖之π值估計的正確性。
    ▲左圖:趙友欽繪像。左二圖:趙友欽對於圓周率研究的繪像。右起二圖:趙友欽的「小罅光景」對光學研究的實驗繪圖。

十八日    梨園祖師降    誕辰為三月十八日,見「三月十八日梨園祖師爺誕辰」條。

十八日    南鯤鯓池王爺誕辰

    臺灣南部沿海一帶漁民,大都奉祀池府千歲;尤其是北門鄉南鯤鯓代天府的池府千歲非常靈驗能掌握潮水,幫助許多漁民海上作業順利。根據南鯤鯓代天府述說一則關於「五百力池王」的傳奇,相傳在清朝時期,位於台灣嘉義縣西南沿海以捕魚為生的布袋嘴一個村莊內擾攘不安,經過莊內神明指示,須迎請南鯤鯓代天府池府千歲前來才能解決。於是莊民決議前往南鯤鯓代天府迎請神明,眾所皆知池府千歲神威忠烈威猛,因此迎請池府千歲大駕的轎手,必須是身強力壯,於是從庄內挑選四名轎手及一名前導,五人都是能舉百斤的壯漢,在耆老及莊民的陪同下,渡過八掌溪還有急水溪一路來到了南鯤鯓代天府迎請池府千歲。
    一行人滿心歡喜的來到南鯤鯓代天府,因為開基池府千歲已經外出辦事,只好迎請殿內的副尊池府千歲回布袋嘴,回程中,同行者不斷發出怨言,並嘀咕著「副尊池府千歲是否也那麼有神威?」轎陣來到了急水溪,渡過對岸時,突然狂風大作,前導及抬轎四人連同神轎騰空盤旋,飛越急水溪,奔回南鯤鯓代天府,這時,池府千歲大發神威震懾住這群人,神明發威消息不脛而走,並傳回布袋嘴的莊內。莊內大老知道迎請轎陣對神明不敬,因此發動全庄前往南鯤鯓代天府,以隆重八人大轎、旗鼓陣頭熱鬧的再把池府千歲迎請入庄,庄內家戶門前擺出香案跪地迎神。因為當時抬轎及前導共5人能舉五百斤,所以當時坐轎的池府千歲就尊稱為「五百力池王」。而這個傳奇神蹟至今眾人還是繪聲繪影傳頌至今。
    池府王爺姓池名夢彪,陳留人氏,文質仁心,天資聰穎,性情剛直,治軍嚴正,用兵如神。唐高祖入關時,因助唐開國有功,授封中郎將、折衝都尉。貞觀十七年(643年),隨唐太宗親征高麗國(即今韓國),勢如破竹,又加封為宣威將軍。
 池府王爺是一位文質彬彬的神聖,為何金身造型是黑臉,眼大如豆,看起來威嚴無比,傳說池府王爺某夜夢見一位瘟神,奉玉帝旨令下凡降災、散佈瘟疫,池王知道後,便請這位瘟神到府中飲酒暢談。瘟神暢飲之後,已有幾分酒意,就吐露下凡之意,池王心腸慈悲,害怕百姓受災,託言借看藥粉,趁瘟神不注意時將那包瘟疫粉全部吞下。藥粉進入池夢彪腹中,藥性發作,隨即滿臉變黑,兩眼突出而亡。瘟神帶著池夢彪的靈魂參見玉帝,玉帝感念其愛民救民的精神,敕封祂為代天巡狩池府千歲,六月十八日為誕辰。
    ▲左圖:池府千歲神像。左二圖:有「五百力池王爺」之稱的南鯤鯓代天府池府千歲神像。右二圖:南鯤鯓代天府 最熱鬧的王爺祭,除了本地的信徒外,各地王爺廟也都會組團前來進香,乩童與各式陣頭形成了大會串,頗有互相較勁的意味,蔚為奇觀,卻也是王爺祭最有看頭的表演之ㄧ。右圖:南鯤鯓代天府創建於明永曆15年(1661),佔地約六萬坪,供奉李、池、吳、朱、范5位王爺,又稱五府王爺廟,是台灣歷史最為悠久也最大規模的王爺總廟,每到王爺誕辰日(一年有四個進香期),當地會舉行盛大的祭典,也就是王爺祭,各地王爺廟都會回來進香,廟內雕刻精緻、彩繪與傳統剪黏非常特別,尤以正殿上和三川門最有特色。

十八日    十二面觀音世現

    《佛學大辭典》:經文中無「十二面觀音」,是誌大士等之化現也。《佛祖通載》曰:「梁武令僧繇寫誌公像,公以指面門分披出十二面觀音妙相。」《山谷外集》曰:「十二面觀音無正面,注僧伽至臨淮,嘗臥賀跋氏家,現十二面觀音形。其家欣慶,遂捨宅歸焉,即今寺也。見宋高僧傳。」《臨濟錄》曰:「問十二面觀音阿那面正。」
    示現最多面相的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十一面相:十一面觀音,一面化惡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靜面化導出世淨業。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業需要有極大威嚴和極大意樂方能無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總為成佛的方便。
    ▲左圖:有十一面相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神像。左二圖:十二面觀音繪像。中圖:十一面觀音為一般立姿,其十一面有不同排列法,常見的作五層排列;最頂為阿彌陀佛聖像,其下為一個金剛忿怒像,再下三層,每層三個慈悲的菩薩面;其手臂以八臂為最常見。十一面觀音主要功德是,消除眾生輪迴畜生道所染者的痴業。 右二圖:大悲十一面觀音繪像。右圖:十一面觀音神像。

十八日    太陽星君誕辰

    太陽星君,為道教的太陽神,主掌太陽。道教尊稱「日宮炎光太陽星君」,又稱「大明之神」,俗稱「太陽帝君」、「太陽公」。太陽帝君乃陽剛之神,司日之運行,掌火焰之輕重,日由東升,再由西墜,光熙普照大地,施恩萬民,凡世人代代祭祀之故也。《拾遺記》:「炎帝神農築圓丘以祀朝日。」
    ▲左起三圖:太陽星君繪像。 右起二圖:大悲十一面觀音繪像。右圖:漆壁畫《開天闢地神仙卷》鑲嵌在城隍廟主殿牆面永久展示,這二幅是「太陽星君」神像部份。

十八日    楊府聖主誕辰

    楊府太師:楊業又稱楊府聖王、楊府元帥、楊府爺、老令公,其妻稱佘老太君,為其事蹟被後人稱為「楊家將」。年輕時以驍勇聞名,屢立戰功,被稱「無敵將軍」。 楊家將是民間崇拜的神祇,計有楊府太師、四使爺、五使爺、六使爺。台省合稱楊家四、五、六使爺為「三尪祖」,在各地且有廟宇奉祀楊家各將。
    楊氏祖籍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北) 。北宋楊家將抗遼時期,北宋名將楊業(楊繼業)及其子孫先後率軍與遼軍作戰,其事蹟被後人稱為「楊家將抗遼」 , 事蹟廣為流傳,並被編為戲曲等。宋太宗下詔,稱楊業為「誠堅金石,氣傲風雲」。
    ▲左圖:楊府太師神像:楊業又稱楊府聖王、楊府元帥、楊府爺、老令公。右起三圖:台南縣七股鄉樹林村樹仔腳寶安宮,主祀楊府太師。

十九日    觀音菩薩得道紀念

    觀世音菩薩得道,佛教上有不同的記載,民間有不同的傳說。從唐代開始,中國民間已有大悲觀音菩薩為妙莊王幼女妙英之傳說。《觀音得道寶卷》中說:往昔過去劫,有個妙莊嚴王,王后名叫寶應。夫婦倆生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顏,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妙英公主年齡最小,但最善良、最聰明,因此也最討人喜歡。她五歲能誦經,知道尊重佛法、孝順父母。彬彬有禮,謙讓、溫和,善解人意。人們誇獎她疼愛她,尤其是父王,更把她視為掌上是明珠。大公主、二公主先後出嫁了,妙莊嚴王決心要為三公主尋找一個最理想的郎君。可是做父親的沒有去問問女兒的意願,沒有去了解女兒的心思,只是用自己的眼光,物色了一位乘龍快婿。他把這個消息告訴妙英,要馬上為她辦婚事。誰知平時最聽話的三公主,這時默默地搖搖頭,表示不同意。
    父王以為女孩子家害羞,便笑著對她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我為你找的是一個聰明英俊的小伙子,你們是十分相配的一對,你一定會滿意的。」不料妙英公主堅決地說:「父王,謝謝您為我操心,但我不想嫁人。」妙莊嚴王還是耐心地勸說:「結婚是終身大事,不可任性地一口回絕。你要聽父王的話。」可是妙英公主一點不肯讓步,神色凝重地說:「父王,孩兒別的都聽您的,但結婚之事萬難從命。我決心皈依佛門,今生今世不想嫁人 。」妙莊嚴王既失望,又生氣地說:「好吧,那你就去當尼姑吧。」一氣之下,就把三公主逐出了宮門。可憐妙英孤苦伶仃,浪蹟天涯,來到一座荒山,結廬拜佛,面壁苦修,終成菩薩。這尊菩薩由於自己曾受盡人生的苦難,所以最能體察世間的各種煩惱。人們在遇到困難或災變時,只要念誦其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及時趕去拯救。
    《香山寶卷》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須彌山西有一興林國,國王婆伽,年號妙莊。生二女,長女妙書,次女妙音;至妙莊十八年二月十九日,又生一女,名妙善,原為仙女轉世,一意念佛修道。妙莊王欲讓妙善出嫁,她不從父命,出家修行。妙莊王幾次勸說無數,便放火燒寺。妙善刺口噴血,救滅了火。妙莊王以為她是妖怪,下令將妙善絞殺。其幽靈遍遊地獄,發願普救眾生。閻羅王怕她把地獄毀壞,便讓其還魂歸陽。於是,妙善在太白金星指引下,在惠州澄心縣香山寺苦修九年,終於現觀世音化身。這時,妙莊王因為毀佛而患重病,妙善化為老和尚,施以良藥。後來又化為仙人,施以手、眼合藥。從此,她就成為千手千眼觀音被供養。
    現存於河南省寶豐縣的宋元符三年(1100)由蔣之奇撰文、蔡京書丹的「香山大悲菩薩傳碑」,記述了大悲觀音菩薩修道的經過,並說明碑文原本是唐代終南山道宣傳,由汝州香山寺住持沙門懷晝出示於蔣之奇。這塊碑昱珍貴的文物,在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觀世音菩薩繪像。

十九日    白衣觀音示現

    佛菩薩示現人間度化眾生,為了契機方便,因此示現的形像就有差別,譬如觀世音菩薩(常示現四臂觀音、二十五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龍頭觀音、白衣觀音、甘露瓶觀音、魚籃觀音、勇猛丈夫觀自在等等,這種種差別的觀音,是由法身所示現,因為觀世音菩薩已證成佛道,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因而示現千差萬別的形像來度眾生。
    由於觀音信仰的普及,及眾生的虔禱,而感應菩薩示現各種不同身相,以救苦救難,所以觀世音菩薩的造像亦多不勝數。如「白衣觀音」、「竹林觀音」、「魚籃觀音」、「水月觀音」、「琉璃觀音」、「蛤蜊觀音」、「送子觀音」、「馬郎婦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其中大多以莊嚴貌美的女性身相示現,因此有說觀世音菩薩是為女人身。其實觀世音菩薩的形像,由於應化無方,所以相狀也就不一,經載菩薩應眾生的祈求,而感應不同身份,作為度生方便。除以國王、婦女等身為有緣眾生說法度脫外,在必要的環境下,菩薩也示現天、金剛神、阿修羅,乃至龍、鬼、蛇、鳥等眾多類形,以攝化眾生。
    ▲白衣觀世音菩薩繪像。

十九日    周大將軍誕辰

    周倉將軍又稱周大將軍,本為黃巾賊地公將軍張寶麾下之將,被劉備率領之義勇軍降服後,與廖化一起成為關羽的部下,是關聖帝君的貼身侍衛。在關羽鎮守荊州對抗曹魏名將于禁與龐德時,與龐德有過一場激鬥,最後周倉在聽聞關羽父子被斬之後立即自刎,相隨關羽而去,其忠義精神堪為表率。後受封為「剛直忠勇大天尊」。
    一說誕辰 為十月廿三日。
    ▲左圖二圖:周大將軍神像。右起二圖:雲林縣斗六市南聖宮是2000年才落成的廟宇,主祀關聖帝君,主殿由交趾陶大師葉星佑歷經一年半的時間精心製作的關平、周倉二尊神像,各為18台尺高,矗立在南聖 宮殿兩側。

十九日    雷母誕辰    即電母,又稱閃電娘娘,見「十七日閃電娘娘誕辰」條。

:六月二十日以後神佛誕辰,見「06-3六月神佛誕辰」。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06-1六月神佛誕辰


初一日    南極大帝誕辰

    南方南極長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為元始天王九子。傳說經常供奉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長壽,這位仙神就是南極仙翁。南極仙翁,又稱南極真君、長生大帝,因為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或「老人星」。道教是一個追求長生的宗教,因而在其神系中,有一位主掌人壽命的天神。傳說經常供奉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長壽,這位仙神就是南極仙翁。南極仙翁,又稱南極真君、長生大帝,因為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 公八一說誕辰為八月二十六日,可參閱「八月二十六日南極大帝誕辰」條。
    ▲南極大帝不同造型的繪像及神像。

初一日    祀五龍神

    五龍廟,初稱「龍祥觀」,元代初年始建於五龍潭畔。祀五方龍神,由道士主持。天旱之年,人們常來此求雨。元代文學家張養浩著有《復祥龍觀施田記》一文,對元時的龍祥觀有所記述。此觀明清兩代屢經修葺和擴建,改稱「五龍廟」,由和尚主持。其中,寶池和尚及研慮和尚經常與文人交往,研慮更以其長於棋藝頗得稱道。相傳廟舊時有「鮫蟠獅蹲」的金色匾額,為當時濟南書法家張伴鶴醉後用石榴皮蘸墨書寫的。該廟早已廢圮,遺蹟無存。 客家人最簡單的五方龍神位,只擺放了五塊石頭,據說是代表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排列是從左邊開始。含義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生生不息,所以又俗稱「五星石」。同時五方龍神也代表:東方甲卯乙青帝龍神君,南方丙午丁赤帝龍神君,中央戊己土黃帝龍神君,西方庚酉辛白帝龍神君,北方壬子癸黑帝龍神君,五方面的龍神均包括在內,所以叫五方龍神。五方龍神是保佑本宅平安之神,客家人逢年過節及祭祖時須拜祭五方龍神祈求保佑本宅平安。 地主財神又名五方五土龍神或地主財神,全名是「五方五土龍神,前後地主財神」。在中國傳統社會裡,地主財神供奉在商鋪內,與供奉在大門外的“門口土地”,一內一外,作為商鋪的守護神。但現在很多大廈均不容許在公眾走廊供奉「門口土地」,因此商鋪內的地主財神便要身兼二職,必須面向大門來守護商鋪了。
    大部份廣東的人都知道,安奉五龍神神位必須要以風水羅盤找一個吉利的座向,即是財位,一般以神位是向門和玄空生旺方為主。 第二,要準備一塊牌位,供奉土地的衣包一份,上表文書一份; 第三,要有一個方形香爐和五谷等;在香爐前面放五個小酒杯,供五杯酒。 第四,五個古錢(最好是五帝錢)、還有茶葉、紅棗和白米,以黃色為佳的供品水果等。以五為單位數。一般家庭祭祀地基主是為了閤家平安順利,若是公司行號為了生意興旺,財源廣進,人員平安,則特別安奉土龍神神位的話,就是要在土地公神桌下,與虎將軍一起供奉。每天一杯清茶及清香,另還有有一顆高麗菜(或包梗等的瓜果)來祭祀。而每月初二、十六時,則準備比較多的祭品來祭祀。
   ▲左圖:由五塊形狀各異個石頭組成個五方龍神(客家習俗)。左二圖:五方五土龍神及地主財神的牌位。右二圖:土龍神的形象。右圖:五龍廟文昌閣,位於四川閬中河樓鄉白虎村五龍山麓,元代建築。廟為布筒瓦覆蓋的單簷歇山式屋頂,面闊三間,簷柱側腳明顯,前簷下施六鋪作鬥拱出雙挑,第一挑瓜子拱雕呈翼型,第二挑華拱左右各出斜拱,極為別致。斗拱用料粗大,梁架舉折小,屋面平緩。四根簷柱用料較大。整個建築,既具宋代《營造法式》中某些建築特點,又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其「叉手」用料為同期建築所罕見,左右次間還保持「草袱」及圓木椽子。建築造型優美。

初一日    清靈真人降

 真人姓裴,名元仁,漢代右扶風夏陽人,生于漢文帝二年(前178年)。從小相貌異常,目有青光,雙臂過膝,聲如洪鐘。少時即慕神仙之道,專務讀經。曾與趙康子、皓季成同出東遊,拜詣佛廟,遇有道之人支子元,得授長生內術。至身體閃光,不用休息。二十三歲時,應州裡征召,出任主簿。討伐匈奴,有功,被封為濉陽侯。又應淮南王劉安之邀,為其別駕。淮南王通曉仙道,遂與之居靜室齋戒,三月之後,南岳真人赤鬆子乘自鹿陣臨其處,授以仙道。遂棄官離家,後至名山,寂然遁隱,以求大道之微妙。朝廷多次召請,皆不應允,後避至北方阻裕山,旋至太華山,居西元洞石室修鍊。二十三年後,東方歲星大神、北方辰星大神、西方太白星大神、南方熒惑星大神、中央鎮星大神化為五位老人,授其經書、神芝。于是其誦經修鍊,歷經十載,舉目能見萬裡之外,日行千裡,役使鬼神。後週遊天下,東至青丘拜谷希子,至泰山見司命君,西至流沙拜太素真人求真訣,得二景飛華上奔日月之法及隱書,又修二景日法十一年,終于功成仙體,升天至太微宮,被玉帝封為清靈真人。(查無圖像)

初二日    梅山法主誕辰

   梅山派又叫「三元教」,此派是道教閭山派的分支 ,流行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間,道教儀式主持者, 有師公和道公兩種,師公以「梅山法主」唐、葛、周三將軍為其師主, 道公則信奉正一派道教,尊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為道祖。
    瑤族的祭祀就有「師邊」和「道邊」之分。但師公又尊道教為正教,並借用道教的「三元三官」的概念和含義來稱其師主為「上元唐相,中元葛相,下元周相」。道公舞以道教「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的教義為法則,形成了高、中、低三種位置進行舞蹈的「三元跳法」;師公舞則從陰陽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等觀念出發,形成按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進行舞蹈的「五方規則」。
    梅山派是道教在中國南方的一個支系,起源於洪州 分寧縣梅山,該處尚有旌陽 (許遜)的磨 劍地,宋徽宗曾降詔,令謝景仁去分寧縣,重修旌陽觀並賜詔書一道,送該觀收掌,遇天寧 節即撥放童行一人。此派在南方少數民族中流傳甚廣。道教傳入瑤族各支系後,又與原始宗教融合,形成頗具特點的教派。
    古梅山人多信梅山教,打獵、捕魚前後都要祭「梅山神」,特別對倒立的「張五郎」崇拜有加。梅山教屬巫教,先民巫醫不分,巫史不分。古云「治病工也,或從巫」。古巫祝、巫師,即今「老司」、「道士」、「仙娘」。
    張五郎,是流行於湘、黔、桂、瑜、鄂五省道教梅山教中的信仰神。也是原始宗教的獵神。梅山教有「三洞梅山」之分,「上洞梅山」為弓駑射獵者所信奉;「中洞梅山」為趕山打獵者信奉;「下洞梅山」為裝山套獵者所信奉。三洞梅山信奉的梅山教主神均為張五郎。是湘西南梅山教中唯一以木雕神像供奉的神明。人們往往對此神冠以「翻壇倒洞」四字,稱「翻壇倒洞張五郎」。張五郎是一個雙手撐地、兩腳朝天的倒立神。神像由民間專事神像刻作的工匠用野葡萄或家葡萄的藤雕刻。
    張五郎的神像為什麼是倒立,有一段傳說:獵人張五郎,到太上老君那裡學法,深得太上老君喜愛,而太上老君並不知道,他的女兒姬姬,暗中已經和張五郎相愛了。姬姬向父親稟明他對張五郎的愛慕。太上老君極力反對這樁婚事,並下令驅逐張五郎。姬姬無奈,邀約張五郎私奔。姬姬為了保證張五郎的安全,將他遮擋在手中的神傘之中。太上老君得知此情,勃然大怒,追至路途,放出飛劍,欲除卻張五郎。一劍、二劍,都被姬姬的神傘擋了回去,太上老君又放出神傘無法遮擋的第三劍。姬姬見心上人危在旦夕,急中生智,將月經布拋上雲頭,玷污了父親放出的飛劍。張五郎的性命得以保全。為了使張五郎不再受到傷害,姬姬讓他的身子倒轉,頭、手著地,兩腳朝天,變得面目全非,躲過了太上老君的追殺。後來,張五郎將法術在獵人中廣為傳播,這些法術便是民間流傳的梅山之法。張五郎受到獵人的擁戴,他也成為了獵人敬奉的梅山之神。因此,梅山教供奉著一尊倒立的梅山神像。
    明代建陽書林坊刻本《海遊記》中有張五郎的身世傳說。雍州府張百萬生有一子名世魁,乳名五郎。進京赴試得中,尚書郭正以其女月英招張為婿。張攜妻赴山東青州府,於途中嵩山嶺郵亭驛,聞當地有一烏虎廟,若不祭祀對地方有害,便往祭之。不料於祭廟時, 其妻被烏虎精攝入洞中。張世魁得太白星指點往閭山學罡法救妻。在返回途中, 由於救妻心切,致使其妻燒死洞中。太白金星救活其妻,夫妻回閭山謝恩,張被封為閭山護法神五郎。
    梅山派尊奉上元唐文保、中元葛文仙和下元周文達為最高神,尊張天師為祖師,以梅山法主大聖張九郎為教主。三元合稱“三元大道”,師公自稱“三元門下弟子”。據《鬼腳科》所記,所信神祗有120餘位。《鬼腳科》把三元化為三兄弟,唐朝時期, 生於梅山。三兄弟後來到雪峰山雪峰寺學道,授業法師為張九郎和真武,學成後被授予道名。所信神靈多為民間道教的神祗。
    ▲左起三圖:張五郎是一位雙手撐地,兩腳朝天的倒立神。神像由民間專事神像製作的工匠,用野葡萄或家葡萄的藤雕刻。神像的高度,一般二十至二十五公分,雕刻時,要以靠根的部份雕刻神像的頭。神像雕成之後,在背上開一方孔,方孔裡裝一副中草藥代表神的內臟、骨髓。這些藥包括:1、灶心土:常年燒結,是幹的土,代表肝;2、破故紙:故紙為聖賢之書,代表腎;3、杜仲皮:代表脾;4、神仙葉:形同肺葉,代表肺;5、野棉球:棉長在芯上,代表心;6、海馬:代表骨骼。除此之外,還要加千裡眼、順風耳、龍眼肉、珍珠四味明目、聰耳之藥。方孔封閉時,還要放少許金、銀在內。而後再將一副銀制喉管,安在神像的喉頭。張五郎神像由師父贈送給徒弟,徒弟學成時,師父要在梅山神壇前念動神詞和「金光咒」,為神像作開光科儀,而後將神像安放在徒弟的梅山神壇上。右圖:手繪「梅山圖」,該圖全長約3米,寬約15公分。紙質似白宣紙,已發黃,局部破損。據收藏者說,取自一個菩薩的肚腹。圖像為毛筆所繪,墨色。落款“丹青曾子瑞”,曾子瑞疑為巫師。結尾處署年「明萬歷四十四年」。這張圖是現今所發現的最早的一張關於梅山文化的圖像文獻。

初三日    韋馱尊佛誕辰

    韋馱,又稱為塞建陀、私建陀、違陀、韋將軍……有說他是南方增長天王,八將之一的韋琨將軍。屬四天王下卅二將軍之首,生而聰慧,早離塵緣修清淨梵行,受佛咐囑而鎮東西南三洲(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南瞻部洲)。「韋將軍童真梵行,不受六欲……護助諸出家人……佛臨涅槃,親受咐囑,並令守護,不使魔嬈……韋將軍卅二將之中,最存弘護。1」。以上是在唐朝初年,因道宣律師,持戒謹嚴,精進修行,感得天人送供、擁護,律師問天人所得的回答。之後各處伽藍,均設置有韋馱聖像,做為寺院的守護神,來護持三寶。
    古來護法韋馱,有二種形像,一種身著甲冑、合掌當胸,腕捧寶杵,聽說供奉此種韋馱聖像的道場,屬十方叢林,歡迎十方雲水僧來掛單。
    另有一種,也是身著甲冑,姿態悠然,寶杵向下。此種形態的韋馱菩薩,護持常住,鎮住山門,眾魔不侵。不歡迎掛單的雲水僧。此種說法沒有記載,只是說說而已,但今天台灣的寺院所供養的韋馱菩薩。大部份為後者,腕捧寶杵的韋馱較少見,或許是因為台灣的民情,風俗習慣不同。要有過去的叢林制度也礙於地方太小,而難以實現。
    又聽說在大陸有一道場之韋馱菩薩,為了籌備道糧,護持三寶,奔波得汗流夾背,老和尚慈悲,拿了一把椅子請他坐下,從此這家寺院的韋馱菩薩即以坐相的姿態出現。
    韋馱的名稱,出於韋馱天,現(夜叉)天將身,執金剛杵,是佛教團體裡,最熱誠的護法者,他出現於密跡金剛,在中國佛教界相當流傳,佛弟子早晚要供養讚嘆,演變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護法韋馱。
    ▲護法韋馱的各種形象。

初三日    彭祖昇仙

 在我國傳說的壽星中,彭祖活了八百歲,是位最長壽的老人。是否真活了八百歲?實難考證,也難令人置信。不過,根據《國語》和《史記》的記載,彭祖是確有其人的,而且以長壽著稱。
 晉代醫學家葛洪撰寫的《神仙傳》中還特別為彭祖立傳。書中說彭祖在殷末時已活過七百歲不老,殷王特請他介紹長壽之道。
 彭祖的延年益壽養生法大致有如下四個方面。
 其一,注意鍛鍊身體。每日凌晨即起、端坐、揉目、按摩、砥唇咽液、意守丹田、吸氣數十遍;然後起身、熊徑鳥伸、運氣發功等,他是氣功的最早創始人,這套健身法,被後人寫成《彭祖引導法》。
 其二,是思想修養,他從不計較名利得失,不追求物質享受,情緒恬靜而達觀。殷王贈其萬金,他用來接濟貧困,自己無所留。不受“慎喜毀譽”所累,經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其三,是生活習慣,他堅持順乎自然,不傷害身體,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時常納涼,順應四時節氣,使身體舒適安康,重視勞逸結合,用腦切忌過度,衣著求適不求華髦,男女生活飲食合理調節,,並說:“凡此之類,譬猶之水,用之過當反為害也。”
 其四是夫妻生活諧而有節,他認為:情欲不可禁、男女相需猶如天地相合,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禁欲違反自然規律和人性有損健康;和諧的夫妻生活能增加精神活力,當然不可縱欲,過之亦影響健康。
 他還指出:當大寒大熱、大風、大雨、日蝕、月蝕、地震、雷電之時為天地交感、陰陽錯亂,人們不宜同房。飯飽、喜怒恐懼、酒醉時亦不宜同房,否則,不僅傷其身,尤其損其子。懂得了這些道理,就能“避眾傷之事”,夫妻雙方均能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左起二圖:彭祖繪像。右起二圖:彭祖山位於四川省彭祖縣,山不高、台階緩,满山綠樹成蔭,修竹滴翠,據傳是商賢大夫彭祖故里和安葬地,有彭祖墓等景點。

初四日    太素三元君朝真

    太素元君之三女,即紫素元君、黃素元君、白素元君。三素元君之稱,見於早期《上清大洞真經》。「太素元君長女紫素元君,即無英君之母也。紫素元君託瓊胎於紫胞,含虛秀於玉戶,結靈胤而體真,凝神挺於自然,厥諱霸鬱刃,字安耒上,頭建太真晨望之冠,三角售,餘發散之隨腰,上著紫錦袷示屬,下著飛霜羅裙,又帶靈飛之綬,坐於太空之上,常有紫之雲,冠復於元君之形。」「見紫素元君則壽三萬年。」(《上清三元玉檢三元布經》、《上清眾經諸真聖秘》卷一)「黃素元君即太素元君之中女,中央黃老君之母也。黃素元君厥諱圓華黃刃,字太張上,頭建太真晨{目目女}之冠,三角髻,餘發散之隨腰,上著黃錦袷示屬,下著五色飛青錦裙,佩鳳文琳華之緩,腰帶流黃揮精之劍,坐於玄虛之上,常有黃雲之氣,冠復於元君之身也。」「見黃素元君真形則壽萬年。」(《上清三元玉檢三元布經》、《上清眾經諸真聖秘》卷一)「白素元君即太素元君之少女也,白元君之母也。白素元君厥諱啟明蕭刃,字金門上,頭建太真晨娶之冠,三角髻,餘發散之隨腰。上著白錦光明抬示屬,下著飛霜綠錦飛裙,佩六山火王之佩,鳳文琳華之緩,腰帶日延耀暉之劍座於玄虛之上,常有白雲之氣冠復於元君之身也。」見白素元君真形,則壽三千。(《上清三元玉檢三元布經》,《上清眾經諸真聖秘》卷一)。(查無圖像)

初五日    南方五雷誕辰

    《高上神霄玉樞斬勘五雷大法》云:「夫五雷者,皆元始祖氣之所化也。祖氣既肇,太極立焉。雷公江赫沖,朱髮藍身,青衣,手執雷槌。雷母秀文英,黑髮朱衣,兩手電光。」又云:「五雷主宰:天雷威雄三郎、神雷望江三郎、龍雷石璧三郎、水雷玉泉三郎、社雷競渡三郎、蠻雷竹林三郎。五方雷將:東方甲乙風雷大將、南方丙丁火雷大神、西方庚辛山雷大神、北方壬癸水雷大神、中央戊己王雷大神。五雷主帥:天雷柏靈踪、神雷弋應辰、龍雷素璉琲、水雷印地良、社雷馮道彰。五雷祕諱:東方魔明使者、南方赫猛使者、西方烈煞使者、北方混電使者、中央惡轟使者。」
    雷部五元帥,指的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即雷祖主掌的雷部中五名元帥。雷部中元帥很多,一說雷部有鼓三十六面,各鼓均有一名元帥操持,故有元帥三十六名;一說雷部有催雲助雨護法天君二十四名,故有元帥二十四名。雷部五元帥就是常見於道教經籍之中、民間流傳最廣、在一些道觀中設像供奉的雷部五名元帥,即:鄧、畢、劉、辛、龐等五名元帥。
    鄧元帥為首:雷部諸元帥中,以鄧元帥為首。鄧元帥,名忠,傳稱其「銀牙耀目」、「火焰繞身」。《夷堅志補》稱「天元考召鄧將軍」。《鑄鼎餘聞》引明《常熟私志》稱「律令大神鄧元帥」,當係職掌雷部律令考召之意。
    雷精畢元帥:畢元帥,原名田華。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田華原係雷精,藏地中,寄胎於田間,得千年石鐘乳氣而生。出生時,白晝晴空霹靂,火光照天,風雨驟至。大蛇圍其外,群蜂以哺。及長,因田為田,指華為畢,修煉於漉瀘岩下。女媧補天不成,畢元帥助水火之精,聲吼天地,乃塞天漏。又煉五色火雹風雷陣,助黃帝擊死蚩尤,被拜為龍師。玉帝封以雷門畢元帥之職,敕掌十二雷庭,助玄天上帝誅瘟役鬼,上管天地潦涸,下糾群魅出沒,中擊不仁不義等等。
    掌事劉天君:劉天君,名后,東晉時人。生於岷江漁渡中,幼時落波心而不死。因貧,送於羅真人為侍讀,因精於五雷掌訣,能招風捉雨,隨叩即應,濟民助國。是年東京大旱,皇帝禱於劉天君祠,果有大雨。時秋大稔。皇帝敕命其為「立化慈濟真君」。玉皇大帝亦命劉天君職掌雷部王府的各種事務。
    雷齋辛元帥:辛元帥,原名辛興,字震宇,雍州人。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雍州地界有神雷山。辛興之母即為神雷山霹靂破膽而死。辛興抱母屍而哭。雷神感其至孝,變化為道士而謝罪,並贈辛興十二火丹以啖之。辛遂易形,妖其頭,喙其嘴,翼其兩肩,左執尖,右持槌,腳踏五鼓。玉皇大帝封其為元帥,與畢元帥「共五方事,往來行天,翦幽冥中邪魔鬼惡」。傳說六月十五日為辛元帥神誕之日,奉祀雷神的道教徒於是日茹素,稱為「雷齋」,以祈神佑。
    金刀龐元帥:龐元帥,原名龐喬,字長清。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龐喬家境貧困,世為駕渡之工。但龐喬心行善良,對往來渡客無不平等,救人急難。玉皇大帝聞其至孝至誠,敕為混氣元帥,手執金刀,唯天門之出入是命,以降陰魔,除舊惡,秋毫不爽。
    一些大道觀常有設天將殿堂,供奉雷部元帥或其他天將。其中由於各地道教徒的地方文化歷史背景的差異,因此供奉元帥之名號以及數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以雷部元帥作為護法神靈,祈求救難的神靈。
    ▲左起二圖:在宋代民間傳說中的雷神,因數名同時出現,所以才有雷部的稱謂。至明代,形成了固定的雷部眾神體系,如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及鄧,辛,張,套,胖,留,荀,畢等元帥,不僅執役于雷部,亦為玉帝守衛天門。壁畫中共有雷部神十餘位,形象刻畫非常生動,性格,表情格局典型。中圖:雷神繪像。右二圖:五雷令 ,道教三清雷部令,作為號令鬼神的令牌。右圖:五雷符。

初五日    月宫天子降

    二十四諸天是在二十諸天的基礎上增入四位天神而成「二十四天」的。二十諸天的名稱都本于印度教(婆羅門教),具體是:一大梵天、二帝釋天、三多聞天王、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六廣目天王、七金剛密蹟、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羅、九散脂大將、十大辯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韋馱天神、十三堅牢地神、十四菩提樹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十八月宮天子、十九娑竭龍王、二十閻摩羅王。
    月宮天子宮天子又叫月天子、月天、大白光神、野兔形神、寶吉祥等。月天住于月宮中,據佛經描述,此月宮是正方形建築,邊長四十九由旬,共有七重垣牆,七寶所成。殿中有一青琉璃做成的大輦,高達十六由旬,寬八由旬。月天據說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故稱“寶吉祥天”。又傳說,有狐、兔、猿異類相悅,帝釋天欲驗證修菩薩行者的道行,降靈應化為一老夫,讓三獸為他覓食,只有兔子空手而歸,一激之下,兔子就讓狐、猿找來草木樵蘇,兔子竟毅然投身由樵蘇點燃的火中,以求為老者充此一餐。帝釋于是恢復原形,讓兔子靈魂升天,寄之月輪,此即月宮天子,故又稱「野兔形神」。月天的形象本為男性,肉白色臉膛,手持之杖,上有半月形,乘坐三鵝拉的車。他還有個月天妃為配偶,也是肉白色臉,手持青蓮花。漢化寺廟中也有將月宮天子作為女性塑像的。
    ▲左起二圖:二十四諸天圖,最右即為月宮天子。右起三圖:月宮天子塑像及繪像。

初六日    九天李恩師誕辰    即雷都光耀大帝,見「一月二十四日雷都光耀大帝誕辰」條。

初六日    崔府君(護國西齊王崔珏)誕辰

   崔府君:古代神人。據《列仙全傳》記載,他姓崔,名,又名子玉。相傳其母夢吞美玉懷孕而生他。自幼聰慧,過目成誦。唐朝貞觀年間考中進士,做了潞州長子縣令。白晝審理人世刑案,夜晚審斷陰間鬼案,料事如神,判案準確,人鬼敬服,故稱崔府君。傳說他曾用靈符召來吃人老虎,判其刑後。虎撞階自殺。在滏陽縣令任上祭神壇殺死大蛇,制服洪水。後被玉帝召為「磁州都土地」,於是他書寫百字銘留下給兩個兒子,安寢去世,享年六十四歲。安史之亂時,曾顯靈佑助唐明皇,故為之建立祠廟,封為「靈聖護國侯〞。宋高宗時,又顯神用廟中白馬救高宗脫險。在宋代先後被封為「護國西齊王」和「護國顯應公」。舊時多以崔府君為公平審理陰陽兩界的神仙代表。
    ▲左圖:護國西齊王崔珏繪像。右起三圖:崔府君廟,位於陵川縣城西15公里的禮義鎮東北山崗上,是為祀奉滏陽縣令崔玨而修建的,是中國現存僅有的漢唐高台式建築。

初六日    楊四將軍誕辰

    楊四將軍廟建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頗具嶺南特色。楊四乃宋代湖南長沙人氏。傳說七歲成神,斬作惡多端的無義龍後,被封為將軍,能鎮水驅瘟,長江流域供奉者眾。清末廣州鬧瘟疫波及財崗一帶。宏崗村徐景良率十三個村民,徒步十多天赴江西省請回楊四驅瘟,瘟疫立止。嗣後村民建廟供奉,祈求吉星拱照,福壽康寧。廟內還供奉呂祖(純陽)、雲山仙姐、金山仙娘。
    ▲左起二圖:七歲成神的楊四將軍神像。右起二圖:廣州丹水坑楊四將軍廟。

初六日    崇寧真君誕辰

    解州關帝廟,又稱崇寧宮,位於山西運城市解州鎮。初創於隋開皇九年(589年),重建於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毀於地震,後由趙祖元主持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毀於火,後又重建。
    關帝廟的主殿為崇寧殿。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徽宗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祀奉關帝的主殿名「崇寧殿」。該殿重建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闊七間,深六間,為藍琉璃瓦歇山頂式建築。殿前月台寬敞,簷下額坊、斗拱富麗精緻,殿頂脊飾精美,殿四周有回廊和26根盤龍石柱。殿內木雕神龕內供奉帝王裝束的關帝坐像,神態端莊,衣飾線條流暢,兩旁侍者、武將,塑造講究。
    關帝廟另一獨具特色的建築為春秋樓,又名麟經閣,即寢殿,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樓下奉關帝金身坐像,樓上有關帝側身讀《春秋》像一尊,均為清代造像佳作。樓身結構奇巧別緻,上層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從外面望去,樓閣似懸在空中。這種建築結構,在我國建築史上是十分獨特的,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築之一。
    ▲左起二圖:崇寧真君神像及油畫像。右二圖:振頭崇寧真君廟。右圖: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

初六日    清水祖師誕辰

    清水祖師法號普足,俗名陳昭應(一說為陳榮祖、陳昭或陳應,1047年-1101年),本籍福建永春,是北宋時代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由於在安溪清水巖修道,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民間俗稱「祖師公」或「祖師爺」。
    圓寂後,原屬於佛教禪宗的清水祖師,逐漸民間化、道教化,被安溪人視為地方最重要的保護神祇。許多安溪人以種茶為業,再加上清水祖師以求雨聞名,也被視為安溪鐵觀音茶的保護神。另外,許多安溪人信奉的神祇,如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法主公都被視為有保護茶葉種植的職能。
    隨著安溪移民抵台,清水祖師的信仰在台灣也蓬勃發展,在台灣,有三峽長福巖祖師廟、艋舺清水巖、淡水清水巖等三祖師廟,號稱台北三大祖師廟,而大台北地區也是清水祖師信仰最盛之地。另外,松山慈祐宮、桃園三元宮、鳳山五甲龍成宮等各地著名廟宇,皆以清水祖師為配祀神。
    ▲左圖:福建安溪縣蓮萊鄉清水巖清水祖師神像。左二圖:龍泉岩清水祖師廟。右二圖:台北縣淡水清水祖師廟。右圖:安溪玄德廟清水祖師繞境神轎。

初六日    大禹誕辰    誕辰一說為三月初五日,見「三月初五日夏禹王誕辰」條。

初六日    北相府君誕辰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初六日    祀榖神

    《禮記‧王制篇》云:「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社:土地之神。稷:五穀之神。(稷米、黍米、麥子、豆子、麻是為五穀。(稻米是後來由南方進口來的,麻不能當主食,故由粱代替,三字經: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稷」是五榖之首,代表五穀神,所以禮記王制篇說:天子、皇帝在拜土地公,五穀神食用太牢之禮。也就是殺一隻牛、 一隻羊 一隻豬。 若是地方諸侯在拜土地神、五榖神時是用少牢之禮,是用一隻羊、 一隻豬,二樣而已。所以說:牛、羊、豬具備,這是大牲禮,叫作「太牢」,如果沒有 牛,是小牲禮,叫作「少牢」。這個禮教是周公定禮所訂,後來春秋、戰國時,各國諸侯勢力比周天子還大,禮教自然就變鬆動了。
    所以在《禮記‧天圓篇》又云: 「序五牲之先後貴賤.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饋食。無祿者.稷瞶。」牲:辭海(略記) 「體完具。(整隻好好的) 。」五牲:辭海:「謂牛、羊、豕、雞、犬也。」太牢:辭海:「牛、羊、豕凡三牲, 曰太牢。」牲羊、少牢:辭海:「羊、豕凡二牲,曰少牢。」特豕:辭海:「一牲曰特,士特豕。」饋:進食於尊曰「饋」, 用豕、雞、犬三牲為祭物者,總稱為「饋食」。
祿:沒有官職的,一般百姓。稷瞶:進食五榖。
    ▲左圖:桃園縣九斗鄉有一座高大的五穀神農大地神像守護著土地。左二圖:鄉村田間常
常可見的土地公廟,就是保佑農民五穀豐收的保護神,這是台北市四獸山上的一座小土地廟。右二圖:台北市北投區慈生宮,外牆上刻著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四幅圖。大門內牆壁刻著二十四節氣圖,正殿中央有一尊身披黃袍五榖先帝即神農氏神像;是五榖神也是藥王、醫王,到廟裡拜求豐收外,生病了還可以求藥籤。右圖:苗栗縣後龍溪的「五穀宮」。

初六日    祀湘妃

    湘妃祠,又名湘山祠,位於君山東側,為湖南最早的祠建築之一。《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八年(公元前219年),……,浮江至湘山祠。」唐代巴陵縣令李密思《湘君廟紀略》載:「昔人有立湘君祠于此山,復謂之君山,其廟宇為秦王毀廢後,亦久無構置。"可見秦代以前就已有湘妃祠,祠裡供奉湘妃、虞帝二妃。
    鑑於舜的兩個妃子的功德,漢代劉向《列女傳•母儀篇》推為第一○二妃。死後,成為湘水神,又稱淵德侯。人們為了紀念她們,便在君山建湘妃祠。歷史上,湘妃祠多次被毀,多次又被重修。今祠1986年復建,三進庭院風格,祠前立有「遐邇德馨」牌坊。一進內掛有清兩江總督張之洞書寫的湘妃祠聯,長達400字。二進兩側站有兩尊武將,三進內奉湘妃祠立像,祠內香煙繚繞,十分莊嚴肅穆。
    ▲左圖:湘妃繪像。右起三圖:湘妃祠,又名湘山祠,位於君山東側,祠裡供奉湘妃、虞帝二妃。傳說二妃是皇帝堯的二個女兒,堯帝覺著舜很有才能,想禪讓傳位給舜,進行三年考察,把自己的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繼堯之後登上帝位,成為中國上古時期最有作為的五帝之一。

初七日    瑤華帝君誕辰

    瑤華帝君:即韓湘子也,世傳為八仙之一,唐時人,姓韓,名湘,字若雲,又曰清夫,又日北渚;云是韓愈之姪,又云是姪孫,又云是其外甥,傳說不一,茲錄各說於次:
    《道書》:瑤華帝君韓湘子,字若雲,六月七日降生。
    《太平廣記引仙傳拾遺》云:「唐吏部侍郎韓愈外甥,忘其名姓,幼而落拓,不讀書,好飲酒。弱冠,往洛下省骨肉,乃慕雲水不歸,僅二十年杳絕音信。元和中(即唐憲宗年代,公元806-820年)忽歸長安,知識門茸(音──吸緝,眾踐之稱),衣服滓弊,行止乖角,吏部以久不相見,容而恕之。一見之後,令於學院中,與諸表話論,不近詩書,殊若士偶,唯與小臧賭博,或廐中醉臥,三日五日,或出宿於外。吏部懼其犯禁陷,時或勗之。暇日偶見,問其所長,云善卓錢鍋子,試令為之,植一鐵條尺餘,百步內,卓三百六十錢,一一穿之,無差失者。書亦旋有詩句,以質笑樂。又於五十步內,雙釣草天太平字,點畫極工;又能於鑪中累三十斤炭,支三日火,火勢常熾,日滿乃消。吏部甚奇之,問其修道,則玄機清話,該博真理,神仙中事,無不詳宛。因說小伎,云能染花,紅者可使碧,或一朵具五色,皆可致之。是年秋,與吏部後堂前,染白牡丹一叢;云來看必作含稜碧色,內合有金含稜紅間暉者,四面各合有一朵五色者,自石斤其根下置藥,而後春培之,俟春為驗,無可潛去,不知所之。是歲,上迎佛骨於鳳翔,御樓觀之,一城之人忘業廢食;吏部上表直諫,忤旨出為潮州刺史,至商山,泥滑雪深,頗懷鬱鬱;忽見是甥,迎馬首而立,拜起勞問,扶鐙接轡,意甚慇懃,至翌日,雪臍,送至鄧州,乃白吏部曰:某師在此,不得遠去,將入玄扈倚帝峰矣。吏部驚異其言,問其師,即洪崖先生也,東園公(即商山四皓之一)方使柔金水玉,作九華丹,火候精微,難於暫捨。吏部加敬曰,神仙可致乎?曰:得之在心,失之亦心,校功銓善,黜陡之嚴,倣玉禁也,其他日復當起居,請從此逝。吏為五十六字詩以別之,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本為聖朝除弊政,敢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與詩訖,揮涕而別,行入林谷,其速如飛。明年春,牡丹花開數朵,花色一如其說,但每一葉花中,有楷衵十四字,曰:「雲橫秦嶺家何處,雪擁藍關馬不前。」書勢精能,人工所不及,非神仙得道,立見先知,何以及於此也。或云其後吏部得見之,亦得其月華度世之道,而迹未顯爾。」
    《陔餘叢考》云:「韓湘子者,相傳韓昌黎之從孫,即韓詩『在遷藍關示姪孫』湘者也。然公詩中絕不言其有道術。而西陽雜俎.青 高議等書,轉以此詩附會,謂湘能為頃刻花。公末謫前,湘先有『秦嶺.藍關』一聯,現於花上,公至藝關,而湘適至,故公足成之云。按唐宰相世系表,湘乃老成之子(昌黎有贈姪老成詩),登長慶三年(唐穆宗,公元八二三年)進士,宜大理丞,初不言其有異術,惟昌黎有徐州贈族姪一道云:「擊門者誰子,問言乃吾宗,自云有奇術,探妙知天工。」日族姪,則非姪孫也,探妙知天工蓋火過如星士之類,能推人貴賤,故下又云:「朝我語非侫,當為佐時雍」也。而湘則隨昌黎至嶺南(昌黎有宿曾江口示湘詩,曾江口即廣州曾城縣江也),並非如徐州,族姪之能知天工也而轉以藍田詩除會之,其為荒繆更不待辦矣。」
    《韓仙傳》云:「湘祖名仲卿,父名會。自少學道,呂洞賓度之登仙。湘又欲度其叔愈;會愈拜刑部侍郎,朋僚宴賀,湘赴宴,勸愈棄官學道,呈愈詩有「解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花」等句,愈斥為異端,不從;湘乃以徑寸葫蘆,酌酒遍飲度客,又以火罐栽蓮,頃刻開花,花上有字成聯云:「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愈終不悟,乃別去。後愈以諫迎佛骨事,貶刺潮州,別家赴任,經藍關,值大雪,馬憊於道,湘忽至,愈悟曰:「子言驗矣。」然志忠於君,仍欲隨湘學仙,於是湘護愈抵任,以法代除鱷患,後隨愈移袁州,以法代除劇盜;最後乃度愈成仙。」
    《茶香室叢鈔》云;「全唐詩第十二函第七冊云:韓相,字清夫,愈之猶子也。落魄不羈,愈強之婚宦,不聽,學道仙去。」又云:「韓湘,字清夫,亦人所罕知,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則云湘字北渚,大理丞。」姚合為有答韓湘詩云:「子在名場中,屢戰還屢北。」又云:「昨聞過春闈,名係吏部籍,三十高登科,前途浩難測。」然則湘固功名之士,世傳為仙,非其實也。
    《池北偶談》云:「邯鄲黃梁夢社會,有道人,疥癩,衣屢垢敝,見市中粥竹簾者,輒臥其上,惡而逐之,每一簾,輒有一韓湘子像,鬚眉宛然,人競市之,粥者得利無算。」
    ▲左起二圖:韓湘子繪像。右起二圖:湘子廟,建於宋,盛於元明,全真道觀之一,傳說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故居。全國的湘子廟有十多處,西安南門裡的湘子廟是韓湘子得逆之地。故而,歷代以西安湘子廟為湘子文化的發源地。

初八日    天元甲子降

    《修真十書》:(六月)八日,天元甲子將會六下遊世界之日。(查無圖像)

初九日    陳府上誕辰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初十日    海蟾祖師誕辰

    海蟾祖師:是全真道北五祖之一,五代時道士。名操,字昭遠,又字宗成,以號行。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為遼進士,又說名哲,字元(鉉或玄)英。事燕主劉守光為丞相。好黃老之學。一日,有道人自稱正陽子來謁,海蟾待以賓禮。道人為演清靜無為之宗,金液還丹之要,並索雞卵十枚,金錢十文,一文置幾上,累十卵于金錢上,若浮圖狀。海蟾驚曰:「危哉。」道人曰:「居榮祿,履憂患,其危殆甚。」盡以其錢劈破擲之,辭去。海蟾「大悟」,遂棄官隱於華山,終南山。相傳得道仙去。元世祖封其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
   ▲海蟾祖師之繪像及雕像。

初十日    金粟如來誕辰

    維摩居士之前身為金粟如來。古來盛傳此說,然不見經文之本據,或謂《發跡經》,《思惟三昧經》說之,然二經皆不載於經錄。《維摩經會疏三》曰:「今淨名,或雲金粟如來,已得上寂滅忍。」《谷響集一》曰:「李善所著頭陀寺碑,註引發跡經云:淨名大士,是往古金粟如來。予(寂照)嘗檢藏中,不得此經。又按復禮法師十門辨惑論,稽疑曰:窮見維摩神力,掌運如來。但十地之觀如來,尚隔羅縠。若維摩是如來助佛揚化,未知何名何號何論何經?請煩上智示下愚。辨惑曰:金粟之名,傳而有據者也。自註云:吉藏師云:金粟事出思惟三昧經。自云:(復禮)未見其本。今檢諸經錄目(寂照)無此經名。窮謂西國有經,東方未譯矣。」祖庭事苑三曰:「十門辨惑論云:維摩是金粟如來。吉藏師云:事出思惟三昧經。自云:未見其本。」李白答湖州司馬問詩曰:「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是李白自比淨名居士也。
    維摩詰是梵文 的音譯,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淨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污而稱的人。他原是東方無垢世界的金粟如來,于釋迦佛在世時,化身為居士,住在中印度毗耶離城。
    《維摩詰經》深刻闡發了般若性空的理趣和「不往生死」,「不住涅」的菩薩行。本經初示「心淨則佛土淨」,指出「佛土」即是眾生之類,表達了佛法不離世間,諸佛菩薩不舍眾生的大乘思想。經中又說:「一切法皆是佛道」,「一切煩惱皆為佛種”,「一切施為無非佛事」,揭示了大乘要旨。
    《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經典之一,因為此經的主人公為維摩詰居士,故而得命。唐玄奘,宋法戒和尚都曾譯過此經。宣傳世俗生活也能修鍊成佛。唐詩人王維很受此經影響,故取字摩詰。
    《維摩詰經》運用不可思議的不二法門,消解一切矛盾,影響了禪宗思想、禪悟思維、公案機鋒。禪宗將《維摩詰經》作為宗經之一,將不二法門作為處世接機的態度與方法「,泯滅一切對立,從而獲得了生命自由的無限超越。在《維摩經》眾多的不二法門中,語默不二、小大不二是對禪宗影響最大的兩種。維摩不二禪機,對禪宗影響最大的除了斬斷葛藤的方法論,便是存在而超越的境界論。這主要表現在心淨佛土淨、在欲而行禪、處染而不染、無住而生心等方面。
   ▲左圖:金粟庵位於南京集慶路,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民國《首都誌》記載:金粟庵因地近瓦官寺而得名,為瓦官寺故地遺存。據說畫祖顧愷之畫「金粟如來」(維摩詰居士像)時在此打過草稿。左二、右二圖:維摩詰大居士藉由生病與前來問候他的文殊菩薩,展開辯論以闡述大乘佛教義理的故事。右圖:這是根據《維摩詰經.方便品》裡所說的維摩詰「若至博弈戲處,以度人」繪的弈棋場景:在城外曠地裡鋪著華麗的地毯,二人坐在矮桌前相對弈棋,維摩詰手持羽扇在一旁,作侃侃而談之狀。


十一日    田都元帥誕辰    一說誕辰為九月十八日,見「九月十八日田都元帥誕辰」條。

十一日    井泉龍王誕辰

    在自來水出現以前,人民都是用井水或河水,住在城市中的人就要向水鋪買水或僱人挑水,於是有了挑水業。經營水鋪者通常擁有數眼水井,僱挑水夫若干名為水井附近的住民送挑水業所奉之神有井泉龍王、水母娘娘等。北京的桃水業供奉井泉龍王。井旁多建有龍王廟,二月初一為祭神日。井泉龍王是龍王的一種,龍王即神話中的龍神,唐宋以來帝王封其為王,故稱龍王。凡有水處,如江河湖海、塘井池潭等,都認為有龍王駐守,負責水之盈缺。民國三十年國民雜志第一期《北京井窩的水夫》一文記有水夫廟祀情況:「水井前,多用方磚成二三尺高之小廟一座,廟門置香爐臘具,中祀龍王木主,朝夕焚香,所謂晨昏三叩首,早晚一柱香者是也。」另有奉水母娘娘的,傳說水母娘娘原是個童養媳,打井水時救了化身為小青蛇的東海龍王兒子,東海龍王為報恩給她一根鞭子,在水缸裡一攪水就出來,後來挑水業供奉為水母娘娘。
    吳地信仰井神,稱井神為「井泉童子」。蘇州俗:大年三十,將預先買好的井泉童子神像放在竹篩內,再放些糕果茶酒之類,算是祭品。然後,再將這竹篩放在井欄圈上,上面放些遮蓋物。這就叫「封井」。在送神之前,這井就不能再打水了。到正月初三或正月初五日,焚送神馬,然後開井汲水。據說用剛開井所汲的水拭目,能令目不昏。昆山等地,在焚送神馬之前,還要用糕果之類祭祀。
    ▲左圖:海南瓊海樂城有一口明代修建的古井,有一塊古井石碑,陰刻楷書「井泉龍王」。左二圖:井泉童子,為主掌井泉水源的神靈,與井神意義相同,明代時即有「小聖井泉童子」的記載,昔時人們定時祭拜,以祈求日常用水的順利。右二圖:。右圖:在潭西北山脚有一座青磚青瓦的龍王廟,龍王廟下有一眼 「龍泉井」,石壁上嵌着的一塊石匾,刻着篆書「靈泉」二字。是宋崇寧元年(1102)九月宋徽宗趙佶署。

十二日    薛府千歲聖誕

    薛府千歲又稱薛府王爺,諱禮,字仁貴,乃唐太宗時人,山西省絳州龍門縣〈今山西河津〉人。少貧好讀兵書,精韜略,高麗之役,遂從戎,初以伙頭軍入伍,仁貴驍勇善戰,每戰必身先士卒,先登陷敵,所向無敵。累封至前衛軍都統制〈正先鋒〉之職。最為膾炙人口者,以三矢定天山。故軍中有『將軍三箭定江山』之歌。力殲敵酋,遂平高麗,回朝之日,晉封「平遼王」。御賜王府一座建於故鄉,工程浩繁,三年始成,又圖入凌閣,皇恩之隆,臣功之大,無以加焉。
    ▲左圖:薛仁貴的寫真繪像。左二圖:馬鳴山鎮安宮薛府千歲神像,罕見的光頭造型。中圖:薛府千歲的俊臉神像。右二圖:歷史圖繪中的薛仁貴作戰。右圖:薛仁貴繪像。


十二日    黃庭堅先生誕辰

 黃庭堅 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于宜州貶所。
    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 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云:「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 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蹟有《鬆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遊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 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時,仿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意境,於今宜賓市郊北鑿石飲水為池,曰「流杯池」。
    ▲左圖:黃庭堅寫真繪像。左二圖:黃庭堅書法「寒山子龐居士詩」長卷(起始部份)。右二圖:為紀念宋代江西詩派創始人、書法「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而建立的紀念館。位於江西省修水縣縣城南山崖。右圖:黃庭堅繪「詠竹」。

:六月十三日以後神佛誕辰,見「06-2六月神佛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