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05-3五月神佛誕辰


十九日    九天馬恩師誕辰

    馬府千歲生於東漢末,西元前353年,距今2361年,姓馬,名仙池,字元仙。自幼習武,成年後帶兵打仗。善於符籙。得道於魏晉南北朝,當時玉皇上帝敕封為「九天馬恩師」。為全台所有馬府千歲之開基。來台時間為清同治,西元1873年,距今135年。金尊雕於中國大陸,山東省臨濟縣,神像於西元1793年所雕,距今已有215年歷史。馬府千歲聖誕之日為農曆五月十九日,開基馬府千歲成道日農曆五月二十七日。三頭六臂馬府千歲昇天日:農曆五月十二日。
    馬府王爺生前乃是後漢光武帝駕前征南大將軍馬援,因為天生異相,猶如九頭十八手,鼻大嘴尖,眼大如鈴,相貌雖是驚人,卻是是非常溫純可敬,十八支手所持的兵器都不一樣,自小就好武成性,曾經前往雲名山大澤學習符咒法術,又登上崑崙山拜仙人為師,號仙池,學習陰陽六滔大法以及武功絕藝。相傳馬府身高丈餘,腳盤大有尺外,在崑崙山上聽講有留下他練武的大腳印。跟據相關資料記載,他是茂陵扶風人,在東漢光武帝時代曾經為國家建立很多的汗馬功勞以及濟世救人功勳,可說黎庶同欽,得道飛昇之後,玉帝勒封專門管理五斗米教法術科儀之事,是法師的總掌管。
    雲林北港鎮安宮記載:馬府千歲,神像威猛碩壯,環目腮鬚,身背八位童子,雙手突出,形成九頭十八隻手形體,面黝黑戴將帽。相傳馬府神明,是早期先民自大陸移居笨港,迎奉自家鄉的守護神。
    ▲左圖:雲林縣古坑崁腳村道聖府馬府千歲神像。左二圖:雲林縣水林鄉豐德宮馬府千歲神像。右二圖:馬正宮屏東縣新埤鄉萬隆村馬正宮馬府千歲廟。右圖:台南市灣里馬鎮宮主神馬府千歲神像。

十九日    佛印禪師誕辰

    佛印禪師自幼飽讀經史,博學多才。熙寧年間,因準備參加禮部考試,始前來京師暫住。那時,東坡在直史館任職,佛印慕名來訪,受到禮遇。他們一見如故,互相敬重,又經常一起論文賦詩,遂成了莫逆之交。
 一天,佛印邀東坡上樊樓品茗。談笑間,東坡悄悄告訴佛印:「皇上因見天時亢旱,要在大相國寺設齋求雨,命愚兄寫作《祈雨齋文》,充當主齋行禮官,協助操辦一切。」佛印聽了很高興,說:「請兄長設法帶小弟進去觀禮,一睹御駕龍顏,不知可否?」東坡便耳語說:「足下想去,只消扮成侍者模樣在齋壇上執役,待聖駕臨幸時,便可看個夠。」佛印滿口贊成,東坡回去也作了安排。
 舉行祈雨典禮那天,神宗皇帝坐著龍鳳大轎,在執宰大臣的簇擁下來到大相國寺。東坡和眾僧列隊跪接,迎入大殿。禮畢,駕臨藏經樓休憩,佛印獻上香茗。神宗接過香茗,見佛印身材碩大,方面大耳,眉清目秀,氣宇不凡,心中詫異,隨口問道:「侍者何方人氏,在寺幾年了。」佛印叩頭奏道:臣姓林名佛印,饒州(今江西省波陽縣浮梁縣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鎮人,是新來寺中出家的。今日有幸得瞻天容,欣喜無量。」神宗見他聰明伶俐,說:「卿既名叫佛印,可通曉佛法。」佛印奏道:「臣自幼讀書,素喜禮佛聽禪。佛學經典,略知一二。」神宗道:「既然這樣,朕賜卿法名了元,紫袈裟一領,金缽一只,羊皮度牒一道。就在御前披剃為僧吧。」君命難違,佛印怎敢說是假充的侍者,只得假戲真做,叩頭謝恩。
    當下,住持引佛印重來正殿,拜過如來佛祖,再帶到御前剃去頭髮,披上袈裟。頃刻間,佛印便由一名鄉貢成為一個英俊的和尚。從此,佛印先後又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承天寺,廬山開先寺,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焦山寺出家。經過一番苦心修道,精通佛法,被升為潤州金山寺的住持。同時,又不忘刻意做詩,終于成為江南一代著名詩僧。
    ▲左起二圖:佛印禪師與蘇東坡是莫逆之交。右二圖:佛印禪師出家的大相國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成為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右圖:佛印禪師是潤州(今鎮江)金山寺住持。

二十日    長玄真人誕辰

    長玄真人:遇仙派是全真道支派之一,為北七真之一的長玄真人馬鈺所創,以清淨修煉為主旨。馬鈺字玄寶,號丹陽子,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贈號「丹陽抱一無為真人」,元武宗加封為「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
    丹陽子創遇仙派,重陽真人羽化後,行化於各地。《丹真人馬公登真記》說:「凡在三州五會之眾,傾赴雲集,歡喜踴躍,不啻如見慈父,爭相延致以為濟度師焉。」其門人弟子有曹頊、雷大通、劉真一、于志道(一作志遠)、楊明真、李大乘等,事跡多見《終南山》祖建山真內傳」。
    ▲左起三圖:長玄真人馬鈺繪像及石雕像。右二圖:「全真七子」繪像,前列左一為長玄真人馬鈺。右圖:全真派禮儀繪像,人數眾多。

二十二日    中明王誕辰

 「持明」即持有智慧的意思,持明院位於中台八葉院下方(代表西方)第一重,配屬於佛部,由中尊般若菩薩與四大明王(由左至右)勝三世明王、大威德明王、降三世明王、不動明王所組成,又稱「五大院」,如來的慈悲與智慧,以慈愛和威嚇同步付諸實踐。其中般若菩薩為正法輪身,引導眾生實際修法,代表如來正法的開展;明王為教令輪身,以忿怒之姿教化冥頑眾生;與大日如來的自性輪身形成了三輪身的關係。
 輪即法輪,有說法之意,能摧破煩惱;自性輪身是如來教育的本體;正法輪身是如來正法的展現,實際引導眾生;教令輪身則是以忿怒之姿,真實面對、教化、調伏、引導剛強難度的眾生。
    ▲左圖:中尊般若菩薩與四大明王(由左至右)勝三世明王、大威德明王、降三世明王、不動明王所組成。右二圖:不動明王具有在遇到任何的困難時,均能掃除障礙的作用。他顯現出憤怒的法像,使親擾眾生的邪魔畏懼而遠離,適合協助修道從善、積福積德。右圖:明王形象,多種多樣。

二十二日    孝娥神誕辰

    端午節的又一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西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宋熙寧中,太常博士王右建議詔以曹孝女墳廟載於祀典。大觀四年,封靈孝夫人,政和、淳佑年間又屢加封號。還封其父為和應侯,其母為慶善夫人,每年進行祭祀。孝女廟左有一座關帝廟。海潮漲時,海水倒灌入江,至曹娥村則平伏無虞,村民說就是這兩座廟靈驗的緣故。
    ▲左圖:曹娥繪像。左二圖:河南省湯陰岳飛故皇「宋岳忠武王廟」。寢殿後還有岳雲祠、四子祠、岳珂祠、孝娥祠等。右二圖:。曹娥廟,早年又叫靈孝廟、孝女廟,是為彰揚東漢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處紀念性建築。現有廟宇布局嚴謹、錯落有致、氣勢恢宏的建築基調。右圖:曹娥廟匾額。

二十四日    雷尊誕辰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神霄九宸的第三位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他的神威亦重。《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經》謂其主治玉霄府,「所統三十六天內院,中司東西華台玄官妙閣,四府六院及諸有司,各分曹局,所以總司五雷,天臨三界者也。」(69)普化天尊又號九天貞明大聖,道書謂其乃玉清真王的化身,化形而滿十方,談道而趺九鳳,「三十六天之上,閱寶笈,考瓊書;千五百劫之先,位上真,權大化。手舉金光如意,宣說《玉樞寶經》不順化作微塵,發號疾如風火。以清靜心而弘大願,以智能力而伏諸魔,總司五雷,運心三界,群生父,萬靈師。」(70)「恩被十方,德沾萬匯,統天三十六,天天歸宰制之權;歷劫千五百,劫劫軫慈悲之念。苟運寸誠而稱誦,當令萬願以克從。凡所希求,悉應其感。」
    白玉蟾解釋說:九天乃統三十六天之總司,正出雷門,所以掌三十六雷之令,受諸司府院之印,卿師使相,列職分司。「主天之災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檢押啟閉,管龠生成,上自天皇,下自地帝,非雷霆無以行其令;大而生死,小而榮枯,非雷霆無以主其政。雷霆政令,其所隸焉。」故曰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自浮黎元始天尊生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聲普化天尊,天尊以歷劫應化,隨時示號,本元始祖劫一氣分真,乃玉清真王九霄主宰,一月四辰,監觀萬天,浮游三界九洲萬國,賞善錄愆,是為普化,至大至貴也。」(72)在中國民間,雷聲普化天尊的信仰非常普遍。《歷代神仙通鑒》卷四謂黃帝得道升天後,封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居雷城之中,「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真王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時,真王親擊本部雷鼓一聲,實時雷公雷師發雷聲也。」《封神演義》載:雷部正神,乃聞仲也。因其證修大道,貞烈可憫,元始天尊特敕封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之職,率領雷部二十四大護法天君。《西遊記》中亦有雷聲普化天尊應孫悟空之請,差鄧、辛、張、陶諸師率領雷部眾真,隨大聖下凡施法。經過這些文藝小說的宣染,民眾對雷聲普化天尊的崇拜更加深入人心。
    ▲左圖: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繪像。左二圖: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神像。中圖:雷尊神像的又一種形象。右二圖:台北市中和霹靂宮的雷公爺神像。右圖:江蘇省蘇州玄妙觀,內有雷尊殿。

二十四日    牛明王誕辰

    大威德金剛,梵語稱「閻曼德迦」,藏語譯為「怖畏金剛」,漢譯為「大威德明王」,俗名「牛明王」。由放此本尊威德極大,能制伏毒龍,斷除諸障,特別是降伏閻羅死魔,佛經說「有伏惡之勢,謂之大威;有扶善之力,謂之大德」,因此稱大威德金剛;又由於本尊的形象為牛首人身,所以又稱牛頭明王。
    《密續經》中說:「一見威嚴大威德,兇煞變癱武器落。」在密宗中,大威德金剛有什麼殊勝奇特之處呢?一切兇猛的神中沒有一個威力勝過大威德的,此本尊法中有別的法中所沒有的文武合修法和頭面、法器的獨特修法。此本尊的護法就是掌握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生死命運,裁決善惡、是非的閻羅法王。此法能使重罪大惡之人強行解脫,傳承成就從未間斷,加持之流暖流常存。精修此法,上智之人在此身、中智之人臨終之時、下智之人中陰(即死後到再次投生之間)定能成佛,是不需要等到後世即可成佛的無比殊勝大法。大威德金剛的形象和修法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兩臂、四臂、18臂、34臂等,有單體的,有雙身的。其中最能代表其修法的是34臂雙身形象,也是其最復雜、最恐怖的一種形象。
    其特徵是:本尊身藍黑色,擁抱明妃,9面34臂16足,矗立於熊熊燃燒的光焰烈火之中。捲舌、獠牙、露齒、蹙額、赤發上沖、鬚眉似火。五骷髏為冠,50鮮人首為項飾、黑蛇絡腋、骨輪骨飾等為莊嚴,身帶六種骨飾象徵菩薩的施捨、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行圓滿。頭各三隻眼睛,為「空」的符號,意謂洞察三時。九頭分三層排列,居中牛頭,藍色,有一對水牛角,象徵閻王。右邊三頭,中青,右紅,左黃,各象徵憤怒、威權、善靜,即具備三種德能之意;左列三頭,中白,右灰,左黑,灰即死色。第二層為一個紅頭,為吃人羅刹,名參怖。最高一頭為黃色,象徵慈善和平,為文殊本像。頭髮上指,意謂向著佛地。
 34條手臂,分左右兩排。右17手各屈拇指、中指、無名三指,伸食指與小指,掌平,向天王、藥叉等挑戰;左17手,手印同右手,惟掌向上,意謂給諸佛菩薩獻供。左右34條手各執法器:第一對手高揚,抓著象皮,表示“無明”即愚昧已除;第二對右執鉞刀,左執顱骨缽盛滿鮮血,象徵喝“四魔之血”,二臂擁抱明妃,明妃叫“羅浪雜娃”,一面二臂;第三對手右執白簡,裝三孔雀翎,左執天王參窪頭(即四面梵天首級);第四對右執搗米杵,左執藤牌;第五對右執月牙勾刀,左執鮮左腿;第六對右執標槍,左拿鉤環索,一端為勾,一端是金剛;第七對右執月斧,左執角弓;第八對右劍,左人腸;第九對右箭,左搖鈴,鈴以弘法;第10對右鐵鉤,左執鮮左臂;第11對右骷髏棒,左裹屍布,意謂無常或無主(在輪回中無以自主):第12對右天杖,杖端以金剛為頂,頂下為骷髏及黑紅二人頭;左叉屍,三尖矛穿男體活人;第13對右劍輪,左三角爐,爐內生風;第14對右金剛杵,左帶發頭骨碗;第15對右金剛錘,左怒斥印人手;第16對右寶劍,左三色幡;第17對右變音搖鼓,意為弘法,左招風旗,揚以生風,停以止風。
 16條腿,意為鎮壓閻王16面鐵城,也代表16種空性,如內空,外空,內外皆空,空也空,一切空,分別空等。右八腿屈,腳下依前向後為俯著的人、水牛、黃牛、驢、駝、狗、綿羊、狐,此八種人獸代表八成就;人獸之下踩著大梵天、帝釋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天神,象徵此法是與印度教之類的世間禪完全不同的超世法;左八腿伸,腳下依次為禿鷲、貓頭鷹、大烏鴉、鸚鵡、鷂鷹、雄鷹、肉翎雞、駝鳥八種飛禽,代表八自在清淨,之下踩著六面童子天、象頭魔、月亮神、太陽神等天神。
 身佩50顆鮮人頭,以34代表梵文子音,以16代表梵文母音,子母數全,即一切佛經的根子都有了。遍體披人骨念珠,謂一切經都全了。佩死人的東西,一方面象徵無常,一方面象徵戰勝惡魔和死亡。
    所擁之妃名「羅浪雜娃」,譯音「金剛起屍母」,藍身,頭佩五頭骨,身披人骨念珠。三隻眼睛,長髮下垂。右手執鉞刀上揚,意為割斷愛欲魔之命;左手執盛血頭骨碗,意謂呈獻樂空。右腿伸,鎮壓一切邪魔;左腿高彎,象徵得到了快樂。
 二像身為天藍色,天是空的,以空色象徵無色無相的法相性空。皆裸體,表示遠離塵垢世界,破除煩惱、知識二障,佛性顯露;男女擁抱,是陰陽合和,樂空二法合一,即智慧與慈悲方便法門相合不離;蓮座是紅、黃、綠、黑四色花瓣組成的“雜色蓮”,象徵土、火、水、風四大為生起之源,蓮花亦代表已出輪回。蓮座中心平鋪一輪紅日,象徵菩提心圓滿,利眾之光四射。身、背放射出熊熊烈火,象徵降妖伏魔的金剛光,也表示智慧和德行如火之盛,能燒掉一切煩惱和愚妄。
 大威德金剛的形象,蘊含了深邃而豐富的佛教含義:
 九頭代表大乘佛教的九部經典(即長行、重頌、孤起、本事、本生、未曾有、無問自說、方廣、授記);二牛角表示佛教真俗兩種諦理(俗諦是指世俗習慣所形成的見解以及事物、現象,即一切都是緣起;真諦是指智慧真見和事物的本質,即一切都是性空);34手加身、口、意三業代表佛教修行的37道品,即: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念住就是意念集中在所觀物件上,久久觀想所得到的一種智見境界。四念住所觀想的境界就是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指身心和感受以外的一切思想感情活動)無我。
 四正斷:斷除已生之惡、杜絕未生之惡、增廣已生之善、培育未生之善。這是對身心品質的修煉。
 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修這四種定能產生神通變化,故稱「神足」。
 五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與「五力」的不同是:「力」是經過修煉,達到純熟階段,足以對抗與信、勤等相反的思想行為的干擾;而「根」是修得尚不成熟,難以抵抗相反的東西。
 七覺支(又稱七菩提分):念覺支、分辨覺支、勤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念覺支。這七種修定境界是產生超世真智的前兆,所以稱「覺支」。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包括了戒、定、慧三個方面,是見道的思想境界,又稱「八聖道」。正語(斷除妄言、口舌是非等)、正業(遠離殺生、邪淫、偷盜等不正行為)、正命(合理合法謀生),就是戒學;正念(不生邪念,專注正道)、正定(一心專注,以定生慧),就是定學;正見(正確的知見)、正思維(正確思考經典中闡述的義理),就是慧學。
 大威德金剛的形象總義為通達37道品,徹悟16空性,自與空樂無有差別,成就殊勝與共同兩種悉地,障礙消盡,自得大涅。
    ▲左圖:大威德金剛雙身神像正面。左二圖:大威德金剛神像之頭部。中圖:大威德金剛之唐卡。右二圖:大威德金剛之壇城。右圖:大威德金剛之繪像。

二十五日    張睢陽公誕辰

    誕辰日有多種說法,請參閱「四月二十五日武安尊王誕辰」條及「十二月初八日張英濟王誕辰」條。

二十五日    太平真人昇仙

    《群仙傳》:五月廿五日太平真人昇仙。
    東漢道士于吉,琅琊(今山東膠南)人,被普遍認為是道教經典《太平經》的作者。 東漢順帝時,于吉的門徒宮崇到皇宮進獻其師所著「神書」(道教典籍)《太平青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多巫覡雜語,被視為妖妄不經,順帝命有命藏之,並未為其立學,故其書未見皇室重視。後來,于吉寓居在中國東部,經常往來于吳、會稽兩地,建造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給人治病。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于吉被孫策以「幻惑人心」的罪名斬首。
    《三國誌》云:宮崇詣闕上師。吉先寓居東方,往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孫策嘗於郡城門樓上,集會諸將賓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畫之,名為仙人鏵,趨度門下。諸將賓客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之,掌賓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諸事之者,悉使婦女入見策母,請救之。母謂策曰:「于先生亦助軍作福,醫護將士,不可殺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眾心,遠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不可不除也。」諸將復連名通白事陳乞之,策不從,即催斬之,懸首於市。諸事之者,尚不謂其死而云屍解焉,復祭祀求福。初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師吉所得神書於曲陽泉水上,白素朱界,號太平青領道,凡百餘卷。順帝至建安中,五、六十歲,吉是時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禮不加刑。又天子巡狩,問百年者,就而見之,敬齒以親愛,聖王之至教也。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謬誅,非所以為美也。
    《後漢書三十卷》云:臣前上瑯邪宮崇受于吉神書,不合明聽。臣聞布穀鳴子孟夏,蟋蟀吟於始秋,物有微而誌信,人有賤而言忠。臣雖至賤,誠願賜清閑,極盡所言。書奏不省。初,順帝時,瑯邪宮崇詣闕,上其師于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臧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
    ▲左起三圖:查無太平真人于吉圖像,此為近代電子遊戲軟體中有關「三國誌」版本中的于吉圖像。右圖:東漢以後的道家經典對疫病的解釋,都沒有脫離《太平經》所陳述的一些基本觀點,依據漢代《太平經》的解釋,認為疫病的發生,是上天派遣神鬼至人間降災。此為書中插圖「五瘟使者」圖。

二十六日    谷神誕辰
    五谷神,依中國神話,一說是神農氏,一說是後稷。潮汕農民習俗且有兩個神誕,一是六月初六(或六月廿六),一是十月半;都是拜農業神。
    五谷神生日潮汕話叫「五谷母生」。“五谷母”即五谷神。潮汕俗諺說:「十月十,新米飯,脹到目。」潮汕晚谷收成時間約在農歷十月初,秋收完畢,為了報答五谷神的恩德,便在每年十月十五日這天,用大米粉末兒製成扁擔形狀的品,備上三牲,挑到剛剛收割過的那塊土地上,焚香點燭祭拜。對五谷神的祭祀,源於上古秋收時節的嘗新祭祖活動。
    《禮記‧月令》載:「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荊楚歲時記》亦云:「十月朔日......今北人此日設麻羹、豆飯,當為其始熟嘗新耳。」後來,這種習俗沿襲下來,而且由于人們對於自然的崇拜,便想象冥冥之中有一位能主宰五谷生長的女神,稱之為「五谷母」。而且將五谷豐登時作為她的生日行祭祀之禮,答謝她的恩德。
    變下元節為五谷神誕,依道教儀規,農歷十月十五,是下元節。潮汕農民沒有下元節之俗,而稱這一天是五谷神誕。五谷神,依中國神話,一說是神農氏,一說是後稷。潮汕農民習俗且有兩個神誕月,一是六月初六(或六月廿六),一是十月半;總之,都是拜農業神,一年兩次,大概是因為水稻一年兩收,分兩次答謝神恩之故。農民在這天早上,用米筒裝白米,貼一圈紅紙,插上三支香,便算是五谷主神位。有的地方如潮陽則有裝在小鏡框裡的神農像掛在神座上供奉。在這不分男神女神的兩神誕的日子裡,農民用米粉、花生、油麻、黃豆等混合制成各種象形的品:谷穗、人仔、豆目、尖擔、谷籮等,城鎮米店以五谷主為行業神。
    相傳,天下的五谷是天上的五谷神賜給的。在很早的時候,人們種的谷子,每一片葉根上秀一個穗兒,一棵谷子上有十幾個穗兒,玉米也是每一個葉兒包一個穗兒,收下的糧食吃不盡,用不完,家家過著富足的日子。有一年的六月六,五谷神來到人間視察人們的日子過得怎麼樣。他裝扮成一個普通的老人,先走進了一戶農家,問一個中年婦女:「大嫂子,我走路走得餓了,你家有沒有吃的,舍給我一點吧。」那婦女正忙著家務,頭也不抬地說:「早起留下一張麵餅,方才叫我給小兒子墊屁股了。」五谷神一看,她的小兒子屁股下果然坐著一張好大的餅。五谷神從那家出來,又走進了另一家,問一個老太太:「老大娘,我走路餓了,有沒有吃的東西,給我一點兒。」老太太瞅了他一眼說:「俺方才把一個饅頭給小孫女兒擦屁股用了。」五谷神從這家出來,又走進了第三家。這是一個富戶,老當家的正在用糧食漚肥。五谷神看了說:「當家的,我走路餓了,有沒有吃的東西,給我一點兒吧。」那當家的惡狠狠地說:「糧食有的是,可那是我的,爛了漚糞也不能給別人。」五谷神惱怒極了,心想:「本來玉皇大帝不准把多穗谷賜給人間,是我說了天上要靠人間香火生活,才把多穗谷賜給人間的,不想人們對糧食這麼糟踏,不愛惜,而且有的還為富不仁,我要把五谷收回天上去,叫人們嘗一嘗餓肚子的苦頭。五谷神想到這裡,就起身往外走。他出了村子,來到一塊田裡,伸手掠住一棵谷子,從根兒掠到尖兒,把每個葉根兒都掠掉了,正要把谷子尖兒上的最後一個穗兒也掠掉時,這時一只狗跑了來,向他跪下說:「五谷神,求你留下谷子尖兒上這一個穗吧,不然我會餓死的。」五谷神看著狗說:“天下的人太作孽了,把糧食任意糟踏。我要是把這一個谷穗兒給你留下,人們還要吃怎麼辦?」狗說:山我一定看好,不叫人吃。如果叫人吃了,我就吃屎。」五谷神一聽狗立下了那麼重誓,就把這一個谷穗兒留下了,回了天宮。從此谷子就留下了一個穗兒,每畝的產量大減。就這一個穗兒,果然又被人們享用了,狗不背自己的誓言,便白吃糧食改成了吃屎。人們擔心五谷神知道了再來把這一穗兒谷子收走,于是就在每年的六月初六,在五谷神下凡視察人間的那個日子,家家燒香、上供,祈求豐收,生怕五谷神把留下的這一穗兒谷子也收走。就這樣,年復一年,留下了六月六敬谷神的風俗。
    稷神,在惠來等地的潮人心口中,是位乳豐臀肥的裸婦,因主管五谷而且又是女性,故稱「五谷母」。五谷母有弱点就是快嘴。所以在她的生日,就特意製作糯米糍祭拜她。一是庆祝自己的收成,更重要的还是取糯米糍有粘性,能糊住「五谷母」的嘴巴,使其說話不再漏嘴泄露人間秘密。
    谷神誕辰有多種日期,計有六日十五日、六月二十六日、十月十五日等。
    ▲左圖:五谷神后稷。左二圖:青苗五谷神眾像。中圖:神農氏被後世尊為五穀神。右二圖:陕西中部的杨陵镇是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建有后稷石像。右圖:「落湯錢」是用優質精白糯米洗淨磨成米粉,做成圓形(中間留有一圓洞),形狀有如舊時的銅錢,放進水中煮熟,撈起後放在「揖缽」中,用「槌」絞拌成粘狀,趁熱用手捏起一小塊,粘上佐料(即用炒熟的芝麻、花生米碎和白砂糖研磨而成的佐料,民間叫「麻豆砂」),逐一擺上盛器,即可食用。

二十七日    范仲淹先生卒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後遷居蘇州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皇佐四年(1052 年)五月二十七日(一說二十日)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左圖:范仲淹繪像。左二圖:蘇州天平山腳范仲淹家。右起二圖:山東長山范公祠。

二十七日    保德真君降    誕辰為二月二十三日,見「二月二十三日保德真君誕辰」條。

二十九日    協英靈顯安鎮忠惠王誕辰

    協英靈顯安鎮忠惠王:東嶽大帝其殿下有佐神,敕封美號曰「協英靈顯安鎮忠惠王」,其神姓劉,父子俱為神,靈顯感應,人皆皈依。(查無圖像)

二十九日    許威顯王誕辰

    許遠(709年-757年)字令威,唐朝杭州鹽官(今浙江省海寧市伊橋鄉)人。許遠逝世後,與張巡並稱「雙忠」,在中國各地被廣泛地奉祀為神,在閩南,泉州安溪人奉其為鄉土保護神之一。父親是許望,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許玫、許現、許玖、許瑰。
    許遠,開元年間進士,曾入劍南節度使府為從事,因忤逆節度使章仇兼瓊,貶為高要尉。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玄宗召許遠為睢陽太守,後真源令張巡率兵三千人自寧陵入睢陽,與許遠合兵共六千八百餘人,許遠認為張巡軍事才能較高,主動將統帥權讓賢。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遭安慶緒部尹子琦合兵十餘萬圍攻,他與張巡固守睢陽。堅持至十月,糧盡,羅雀掘鼠充飢,草紙、樹皮食盡,復食人肉。終因外援不至,城破被執,送至洛陽,在安慶緒兵敗,渡河北走時,慘遭殺害。後詔贈荊州大都督,奉其圖像於凌煙閣。
    ▲左圖:許遠繪像。左二圖:台北縣景美集應廟主祀保儀尊王張巡及保儀大夫許遠。右起二圖:台北市木柵忠順廟保儀大夫許遠神像及出巡鸞駕。

註:六月初一日起神佛誕辰見「06-1六月神佛誕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