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06-2六月神佛誕辰


十三日    太乙真人朝九

    太乙救苦天尊,簡稱太乙天尊、救苦天尊,是道教尊神,又稱青玄大帝、青華大帝、尋聲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誕辰為舊曆十一月十一日,與先秦時楚國流行的太一神信仰有關,同時受到佛教淨土宗影響,有淨土崇拜的意味。一般造像駕著獅子,持淨瓶或蓮花、桃柳枝等,類似佛教的淨瓶觀音與乘獅文殊菩薩。道教經典記太乙天尊居「東方長樂世界」妙嚴宮(「嚴」或作「巖」),可引渡受苦亡魂往生,一如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對於積德行善、曉道明玄而功德圓滿之人,太乙救苦天尊亦能「乘九獅之仙馭,散百寶之祥光」,接引其登天成仙。
    稱號道教以太乙天尊大慈如父,又居於「東方妙嚴宮」,故尊稱其為「東宮慈父」。《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說太乙天尊「此聖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洲帝君』。」在山海各險遇難,只要虔誠誦念「太乙救苦天尊」聖號,即可「解憂排難,化凶為吉」。 故曰「尋聲救苦天尊」。
    神職太乙天尊有無限化身,四處救苦救難。據《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說:「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恆沙數,物隨聲應。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耶,或為仙童玉女,或為帝君聖人,或為天尊真人,或為金剛神王,或為魔王力士,或為天師道士,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功曹,或為男子女子,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師,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師雨師,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 《漂放蓮燈集‧放生咒》曰:「天羅神,地羅神,慧劍出鞘斬妖精,一切災難化為塵,尋聲救苦解救羅網苦辛,太乙救苦天尊救苦救難度眾生。」
    太乙真人誕辰為十一月十一日,可參閱「十一月十一日太乙救苦天尊誕辰」條。
    ▲左起三圖:太乙真人神像及繪像。右圖:太乙洞風景區位於咸寧市溫泉城區的石烏山,該洞的形成至今約360萬年,相傳是太乙真人為民治水掘鑿而成。

十三日    鲁班先師誕辰    一說為五月初七日,見「五月初七日巧聖先師誕辰」條。

十三日    井龍王誕辰

    《佛說天地神咒鎮宅八陽經》云:「宅龍神龍王、護法龍王、地龍王、山龍王、海龍王、日宮龍王、月宮龍王、歲時龍王、五方行雨龍王、護眾生龍王、神龍王、井龍王,一切龍神,合掌聽是,有天眼天耳者,受此神符鎮宅八陽經,宅上若有諸般不吉祥事,一切官符龍神土地,願降吉祥,若有天厭者、火厭者、風厭者、日月厭者、諸頭百下厭者、門戶響嚎厭者、釜鳴厭者、出入相沖厭者、出口毒厭者、產婦孝子厭者、惡夢者、相厭者、官司口舌厭者、非災橫禍。疾病纏身厭者、若犯此厭者,每日焚香念誦此經,即得長壽百年、牛羊千口、五谷盈倉,遍告十方、天地神王、日月五星、森羅萬眾、二十八宿、十二宮神、九曜諸星,聞聽佛言,年無非災、月無橫事、日無病患、時時安寧,邪魔外道。不敢與人為害。」這段經文中有提到「井龍王」。
    「井龍王」也應是家庭普遍祭祀的神祗,在一段民俗紀事中曾提到:「母親蒸兩個饅頭,一個是「井龍王」,一個是「麥秸垛」。「井龍王」盤旋成一坨,露出兩個紅蘿卜粘的眼睛,這是用來祭祀井龍王的,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富水長流;「麥秸垛」是不規則的多面體,上面滿是「麥秸」,這是用來象徵來年糧豐人足,六畜興旺。這幾種都是要在正月十五夜點燃,祭祀用的。」
    ▲左圖:井龍王神像。左二圖:一個拍賣會上拍賣的「井龍王」神禡版模。右起二圖:雲南大理風景區「紅龍井」,說明文字有簡單介紅井龍王的傳說。

十三日    龍母誕辰

    龍母的傳說很多,流傳較廣的有以下三種:
    (一)龍母廟座落在德慶縣悅城鎮水口,距市區51公里。龍母姓溫,秦時人。自少能預知禍福,且樂善好助,人稱神女。傳說一天,溫氏在西江邊洗衣時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只小動物,能為溫氏捕魚。長大後五物竟變成頭角崢嶸、身皆鱗甲的五條真龍。溫氏讓他們施雲播雨,保境安民。人們便稱溫氏為龍母。後來龍母仙逝,五龍悲痛欲絕,化作五秀才,將龍母葬于北岸的珠山下。後人感于五龍的孝心,就此建廟,名曰“孝通廟”。今為龍母廟,系重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為磚、木、石結構,建有石級碼頭、石牌坊、山門、香亭、正殿、兩廡、妝樓、行宮、廟側有龍母墳、碑亭、觀音。龍母廟最為值得稱贊乃其精湛的建築藝術,其建築系按低水區特點設計:柱基特高,牆四週砌以水磨青磚,蓋以琉璃瓦,殿內外地面,全以花崗岩石板鋪設,每逢水淹過後,別處淤泥淹膝,廟內稍作清掃地面便幹淨如故。此乃龍母祖廟建築之中的神奇。
    龍母廟這座古建築,是集兩廣能工巧匠,運作七年才完成。它與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合稱為嶺南建築三瑰寶。每年的農歷五月初八“龍母誕”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海內外遊客上香朝拜,香火經年不衰。
    (二)相傳,龍母原是一個砍柴姑娘,跟媽媽住在綠桃村耪田種莊稼。一年,騰越坎子凹的黑龍佔據了洱海的出水口,把大理變成一片汪洋。老百姓無法安生,紛紛逃往外地。母女倆無人幫助,無法逃走,只好到蒼山的蘭峰以割草砍柴為生。一天,女兒口渴,見樹上結了一個又綠又大的桃子。她摘下桃往嘴裡放,桃子滑到肚裡,從此懷了孕,生下一個兒子。女兒怕別人笑語,把兒子丟進深山。山上的大蛇每天給小孩喂食,不僅沒餓死,還長得天真活潑。龍母很疼他,把他抱回家撫養,長大後跟龍母上山砍柴、割草。母子倆有一次割草回家,在龍潭邊歇腳,得知龍王生病,孩子被請進龍宮,用仙草治好了龍王的病,在宮時,孩子出于好奇,穿上了龍王的共袍,變成了黃龍,然後打敗了黑龍,解除水患,大理重又變成了肥沃的田野。綠桃村的百姓為他建了龍王廟,尊小黃龍為本主,稱小黃龍的媽媽為龍母。
    (三)傳說龍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廣西藤縣人氏,姓溫,名天瑞;母親系廣東德慶縣悅城人氏,姓梁。她一生下來,頭發就有一尺長,身體奇偉,臉慈祥。從小喜歡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特別值得珍貴的是,她有一顆晶瑩的善良的心,當她長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時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鄰居的四位姑娘結成“金蘭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澤天下,為老百姓做點好事。龍母有預知人間禍福的本領,精通各種醫述,經常救死扶傷,義務為鄉裡百姓服務。當時,各種病疾、水災、旱災威脅著西江流域倉吾(蒼梧郡)、西甌各族人民,一逢這些天災人禍出現,蒼梧古郡、西江流域就會瘡痍滿目,餓殍遍野。聰明、勤勞的龍母,率領“百越”群眾戰天鬥地,戰勝天災人害,讓當地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們的擁戴,被推為倉吾氏族的領袖。使溫女成為龍母是拾卵豢龍一件的事。一天溫氏到江邊去洗衣服,洗著,洗著,突然見到旁邊水中熠熠發光,覺得生奇,便慢慢地走過去,只見水中沉著一顆象“鬥”那麼大的巨蛋,使她感到生奇,于是把它抱起來帶回家裡,當作寶貝一樣珍藏起來。經過了七個有又二十七天,那只石蛋忽然裂開,從中竄出五條如蛇狀能活動的蜥蜴,個個非常喜歡玩水,溫氏象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細心喂養。到長大它們卻是五條活靈活現的小龍。五小條感于溫女的養育之恩,銜魚孝敬溫女,不斷幫助溫女與水災、旱災、蟲災和官災鬥,造福黎民百姓。于是,溫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尊稱為“龍母”,成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後來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及為生計到東南沿海和東南亞某生的群眾,世代仍念念不忘龍母的恩澤,建龍母廟,年年都祭祀龍母,企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一說誕辰為五月初八日。
    ▲左起二圖:龍母祖廟位於德慶縣悅城鎮五龍山下,寢宮有龍母塑像,東裕堂前有龍母墓,墓前有墓碑一座,上有「秦龍母墓」題刻,是乾隆四十七年重修龍母墓時所豎石碑原件。右二圖:梧州龍母太廟。右圖:龍母太廟中的龍母神像及龍床。

十三日    小龍王誕辰
    幾乎所有神佛誕辰表都有「小龍王誕辰」之記錄,但小龍王傳說並不肯定,唯「西海龍王三太子變化白龍馬」一說較能附合。
    傳說西海龍王敖閏殿下三太子敖玉。因縱火燒了殿上玉帝賜的明珠,觸犯天條,犯下死罪,幸虧大慈大悲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出面,才幸免於難,被貶到蛇盤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經。無奈他不識唐僧和悟空,誤食唐僧坐騎白馬,後來被觀世音菩薩點化,鋸角退鱗,變化成白龍馬,皈依佛門,取經路上供唐僧坐騎,任勞任怨,歷盡艱辛,終於修成正果,取經歸來,被如來佛祖升為八部天龍。
    洛陽白馬寺為中國第一古剎,乃佛教傳入我國後官辦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譽為釋源祖庭。白馬寺創建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因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抵洛陽,漢明帝躬親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僧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故名該僧院為白馬寺。
   ▲左圖:揚州市龍山龍王廟,龍山之名即由小白龍傳說而得名,廟中龍首神像即為「小龍王」。左二圖:梧州龍母太廟。右圖:頤和園龍王廟中神像。中圖:西海龍王三太子敖玉之原形小白龍。右二圖:西海龍王三太子變化成的唐僧坐騎白龍馬。右圖:洛陽古剎白馬寺及寺前的白馬雕像。

十四日    于長文真人昇仙

    《仙鑑》卷三十:法師于章,字長文,扶風人,年七歲,父母教讀孝經,數日乃曰聞有道德經,意願習誦,父母異之,隨其所好,令習於侯法師。法師為開三洞眾真要法,倒筴相付。
    《樓觀先師傳碑》于章(533—614)北朝末年扶風(今屬陝西)人,字長文。師從侯楷出家為道士。後遭佛、道二教夷廢,于章雖涉艱厄,卻不以窮蹙易節。後道價日重,沼為大德,賜居通道觀,為田穀十老之一。有道術,每以符章為人祛邪除災,神異非常。隋大業十年卒,年八十二。
    樓觀道是在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之後在北方興起的一個道教派別。以尹喜為祖師,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堅信老子化胡之說,對《老子化胡經》、《西升經》、《老子開天經》和《妙真經》非常重視,修鍊上雜採眾家,以鍊形和服食丹藥為主。樓觀道的真實創始者已經不大可能知曉。根據資料,是由西國的尹喜所創。歷史上實際傳播和發展樓觀道的主要是北魏的梁諶、王浮,以及王延、嚴達、蘇道標、程法明、週化生、王真微、史道樂、于長文、張法成、伏道崇等十人(號稱“田谷十老”)。(查無圖像)

十四日    曹洞四祖誕辰

    第四代祖師道信禪師:曹洞四祖姓司馬氏諱曹洞,號道信,唐高僧,大醫禪師,乃靈皇尊者化身,五月十四日降生,世居河南懷慶府河內縣人氏,幼慕空宗,宛如夙習,年十四歲,求道於三祖,嗣入僧燦之門,遂紹法統,授以如來正法眼藏,且授偈曰:「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四祖受道後,攝心不寐,身不倒蓆六十年。後嘗居破頭山,學侶雲集。後往湖北省黃州府,黃梅縣東禪寺,將金線道脈傳於黃梅祖,弘忍大師執掌。永徽二年示寂,代宗時追諡大醫禪師。
    ▲左圖:四祖道信禪師繪像。中圖:四祖禪寺唐宋時盛極一時,有殿堂樓閣八百多間,僧侶達千餘人。整個古寺建築殿堂樓閣八百多間,僧侶達千餘人。整個古寺建築殿堂樓閣盤垣交錯,層層疊疊,古色古香,主體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祖師殿、觀音殿、方丈室等。除寺高建築外,還有許多古蹟景觀,如一天門、二天門、花橋、碧玉流以及毗盧塔、魯班亭、傳法洞等三十餘處景觀。 右圖:四祖寺在黃梅縣城西西山上,西山又名破額山、破頭山、雙峰山,有詩為證:「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1619年破山禪師來到湖北黃梅的佛教聖地四祖寺、東禪寺參禪,在破頭山結廬,清修苦行,閱讀大量佛經和高僧著述。因為有感於明代江山易主,山河破碎,自號破山。

十五日    王靈天君誕辰

    王靈官乃玉樞火神降為山靈精氣,為湘陰之廟神也。鐵面朱髯,初無姓名。西河薩真人為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之弟子(按係虛靖尸解後所收)。見其廟祀血食太甚!乃飛符火焚其廟,王靈官燒成火眼金睛。以係無辜被焚,奏於天庭,玉帝賜予慧眼並金鞭;准 其陰隨薩真人,察其有過錯時,則可報前仇!歷十有二年,以慧眼觀察,見真人無過可尋。及至閩中,遂拜為師,誓佐行持。真人乃劈乾卦「王」字為之姓,以 「善」字號其名。為奏天庭,錄為雷部三五火車雷公,又稱豁落靈官,為道家護法監壇之神。閩人稱為天君,立廟祀之,香火不絕也。
    王靈官 ,即玉樞火府天將,隆恩真君。俗稱王靈官。 《明史》的《禮志》稱,「隆恩真君,則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又嘗從薩真君傳符法。永樂中,以周思德能傳靈官法,乃於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宣德中(1426-1435)改 廟為大德觀,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觀曰顯靈宮。」「夫薩真君之法,因王靈官而行。王靈官之法,因周思德而顯。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靈素輩所附會」。據明清 時期的神仙傳記稱,王靈官原名王惡,湘陰浮梁之廟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薩守堅,飛符火, 將王惡燒成火眼金睛。王惡不服,奏告於天庭。玉皇大帝即賜慧眼並金鞭,准其陰隨薩真人,察有過錯,即可報復前仇。十二年間,王惡以慧眼觀察無遺,竟無過錯 可歸咎於薩真人。後至閩中,拜薩真人為師,誓佐行持。薩真人乃以「善」易其名,改王惡為王善,並且奏告天庭,錄為雷部三五火車雷公,又稱豁落靈官。
    道觀內多塑有王靈官之像,紅臉,滿髯高翹,開口,露獠牙,披甲執鞭,正對山門。額上有火眼金睛,能辨識真偽,護鎮山門。因此,王靈官之職當是道教護法監壇之神靈。明永樂年間(1403-1424),杭州道士周思德能傳靈官之法,附神降體,禱之有應,顯於京師。周思德還在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和薩祖師殿,以王靈官為火府天將,天庭二十六天將之首。宣德年間(1426-1435),又改為火德廟,歲時致祭。
    由於奉祀王靈官的殿堂一般都在道觀山門處,因此道教徒進山門後首先朝拜王靈官。只有福建地區民眾有稱王靈官為天將而專為其建廟,稱天將廟。王靈官神誕之日為六月十五日,道教徒進廟奉祀王靈官的連綿不絕。
    ▲左圖:王靈天君神像。左二圖:王靈官之像,紅臉,滿髯高翹,開口,露獠牙,披甲執鞭,正對山門。額上有火眼金睛,能辨識真偽,護鎮山門。 右二圖:台南縣西港鄉慶安宮主祀王靈天君。右圖:金臉的王靈天君神像。

十五日    無極老申娘誕辰    一說為三月十五日,見「三月十五日無極老申娘誕辰」條。

十五日    劉誠意伯誕辰    一說誕辰為四月十五日,見「四月十五日劉基誕辰」條。

十五日    台中城隍祭典

    台中城隍廟創建於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是一座百年歷史的城隍廟,最初的廟址在臺中市東區樂業里(現在的台中糖廠舊址),日治初期廟堂被日軍佔據作為軍營使用,後來又被改建為糖廠,直至1919年,當地人士在東區輕便車站蓮霧腳附近,搭建臨時的廟堂,1921年遷建到現址:臺中市南區城隍里(鄰近忠孝夜市)。
    台中城隍廟所奉祀的城隍爺是管理原省轄臺中市的地方官,由於民間的信仰篤定虔誠,城隍廟至今香火仍非常鼎盛,而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則為城隍爺的祭典日,也是當地宗教盛事,廟方會舉行隆重的祝壽祭典。從農曆六月初起,廟中便湧入從各地而來的大批香客,除了祭典,也會有遊行、演戲等民俗活動,因此,廟前的戲台也會鑼鼓喧天上演酬神的戲碼,呈現一番熱鬧景象。
    ▲左圖:台中城隍廟。左二圖:「城隍廟」匾額。 右二圖:台中城隍廟的城隍夫人神像。右圖:台中城隍廟的鎮宅靈符。

十五日    南投城隍祭典

    在清朝時,城隍被列入政府的祀典中,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地方官員都必須前往城隍廟進香祭拜,行三跪九叩的大禮,是非常慎重的一件事。而現在比較盛大的城隍爺祭典是城隍爺聖誕,在當天除了有隆重的祭拜儀式外,也會有遶境的活動。
    南投市指南宮北與配天宮為鄰。道光5年(1825),遷建於現址後方。同治7年(1868),縣丞何葆濂重修,不久坍毀,遷於觀音亭。明治9年(1899),由江仁厚、高金知、曹達等3人籌款130餘元重建。日治時期,南投市區重劃,由高知金、張萬鍵等人於大正6年(1917)遷建現址。廟中主祀城隍爺,配祀謝將軍、范將軍、牛將軍、馬將軍。每年農曆6月15日,為城隍爺聖誕,舉行祭典。
    耆老回憶,清末城隍聖誕期間應已有城隍爺出巡之廟會活動。南投城隍廟在台灣光復以前,多在每年城隍聖誕前1日,也就是農曆6月14日舉行出巡遶境活動。民國40年代在台灣省政府主管機關推行「改善民俗、統一拜拜」政策之後,南投市城隍遶境與彰化市城隍遶境、台中市城隍遶境、草屯鎮城隍遶境等,統一集中在農曆6月15日舉行,而暗訪活動也隨之提前到農曆6月14日夜舉行。
    每年農曆6月15日,城隍爺聖誕,舉行聖誕祭典是南投市的大事,居民皆備牲禮前往祭拜。聖誕祭典中,遶境遊行是慶典活動的高潮,舞龍、舞獅、八家將、謝范將軍等為前導,城隍爺乘轎出巡,祈求合境平安。隨行有花車藝閣、信徒等綿延數里,鑼鼓鞭炮聲不絕於耳。家家戶戶設案備果迎接,家中有小孩的民眾,爭求謝、范將軍繫在脖子垂在胸前的餅乾,讓幼兒食用,祈求平安成長。
   ▲南投城隍廟。

十五日    東華帝君誕辰    一說誕辰為十月初一日,見「十月初一日東華帝君誕辰」條。

十五日    佛囉神誕辰

    《月令廣義》:「佛囉國有飛依銅神二尊,一神六臂,一神四臂,於六月十五日生。」(查無圖像)

十五日    紫微王夫人降

    紫微夫人姓王,故又稱紫微王夫人。陶弘景《真誥》稱其名清娥,安愈意,或言愈音,為西王母的第二十位女兒,位為紫微宮左夫人,鎮守羽野玄隴之山。曾降凡人間,將太上寶經授給裴玄仁,並授以修鍊之法,使其登仙。又於晉興寧(363-366年)三年(365年)再度下凡,於道士楊羲之家授上清經書,指點楊羲修道成真。其勸善導引之功,在道教中廣泛流傳。陶弘景稱其才豐情綺,動言富逸,牽引始末,恆超理外。
    《墉城集仙錄》是杜光庭專為女仙立傳而作的,是道教史上第一部較為系統的女仙譜系。其中敘及紫微王夫人者云:「在聖母元君之後,是「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的西王母及其所統領的昆侖系女仙和她的女兒:「亞于瓊台金母1的上元夫人,「聖母元君弟子」九天玄女,「王母第四女」南極王夫人,「王母第十三女」雲華夫人,「王母第二十女」紫微王夫人,「王母之小女」太真夫人等。這些女仙,或是「統領十方玉童玉女之籍」,位於「上元之高尊」,或是「主領教童真之士」,地位尊崇。 」(查無圖像)

十五日    冲素真人飛升

    第十六代天師:張應韶。唐人。字治鳯。洞虛演道冲素真君。(查無圖像)

十六日    寒婆誕辰    一說為十月十六日,見「十月十六日寒婆誕辰」條。

十六日    寶陀示現

    寶陀禪寺位於招寶山巔威遠城內,該寺原建於東海梅岑山(即今之普陀山),唐大中年間(847--859)建築,供奉觀世音菩薩,宋元豐三年(1080年),賜額「寶陀」,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作亂,海寇出沒將該寺據為巢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浙江總督胡宗憲命所部去海島征勦時把該寺遷來鎮海,並由胡宗憲和都督盧膛鎮、知府張丁知縣宋繼祖等捐出部分資金,加上僧侶十方募化所得,于招寶山頂建起了“寶陀禪寺”。接著,鎮海的僧尼和佛教信徒,又按觀音道場和普陀山格局,陸續在招寶山上建起了紫竹林、上天竺、中天竺、潮音洞等20餘處寺、庵和茅蓬。當時海上倭寇出沒,實行“海禁”,又因寶陀寺觀音菩薩原是從普陀山遷來,於是各方香客都來招寶山朝拜,故當時香火極盛,後來,倭寇平定,普陀山寺院復興,各方香客又多去普陀山朝拜,然而寶院寺的香火並未間斷,尤其是每年夏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誕生、出家、成道之日,善男信女上寶陀寺禮佛者仍絡繹於道。
 寶陀禪寺大殿正中,按唐代造像特征,塑有頭戴毗盧帽的觀音像一尊,稱「毗盧觀音」。佛像貼金,端坐蓮花台上,男性女相,慈眉善目,善才、龍女侍立兩側。三十二化身觀音分列大殿左右,佛像後壁另塑腳踏鰲魚的化身觀音一尊。
    ▲左圖:寶陀禪寺毗盧觀音貼金佛像端坐蓮花台上,男性女相,慈眉善目,善才、龍女侍立兩側。左二圖:寺前毗盧觀音石像高大莊嚴。中圖:廟匾「圓通禪寺」。右二圖:廟匾「寶陀殿」。右圖:寶陀禪寺。

十六日    潘仙昇仙

    潘茂名(290年─371年),晉永嘉(307─313)末處士,今高州人,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詩》。一日入山,遇老人對弈,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頗解此耶?」對曰:「入由蛇竇,出似雁行。」老者異之,勸令學道,授以長生夜視之術。從此,潘茂名便在這裡「朝汲泉於此山,暮洗術於鑑水,採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瑤筍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脫塵凡,取精華而去渣滓」,終於鍊成大還丹和小還丹,用此神效丹藥,在粵西一帶特別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撲滅了瘟疫。高州有多處廟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來。
    相傳潘茂名在提鍊丹膏時,對鍊丹之水的要求十分講究,不用受到污染的山溪水及河水,而是要用特別清純的龍泉水。為此,潘茂名在他的草藥種植園內(即今高州城東門外的園村),開鑿了一口水井,讓它與龍山水脈相通,使井內流出的都是龍涎之泉,專門用作鍊丹之用。潘茂名升仙之後,這口古井就留了下來,後人稱之為「思前井」,取其思念前輩之意。宋《太平寰宇記》有載:「潘真人鍊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試之,與諸水異。力士奏取其水歸朝。」
 傳說潘茂名上東山取藥,下潘坡鍊丹時,煙通鑑江西岸觀山上的玉井則為白煙;煙通觀山稍北一裡仙井嶺上的金井則為黃煙。觀山是潘茂名坐石船飛升處,故又名升真岡。“山舊有升真觀,既圮,石香爐猶存。明太守張邦伊即其遺址建觀山寺。寺右為玉泉庵,玉井在焉。泉涸井堙,久淪榛莽。崇禎二年(1629),邑人李為相叡復,構亭於其側,以志靈蹟(見《茂名縣志稿(上)》。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在觀山之東建有潘仙殿以奉祀潘茂名。清高州知府蔣應泰有《觀山懷潘仙詩》,雷州參將潘拱宸也有《觀山懷潘仙詩》,署分巡道文星瑞:《觀山有懷潘仙詩》等,均見于舊《高州府志》或舊《茂名縣志》。

    ▲左起二圖:潘仙祠在廣東高州,紀念晉朝道士潘茂名,三進格局,正殿為樓閣式建築,前殿南面有石船,左側有鍊丹爐。右圖:思前井位於高州市城東門外的園村。修建於晉代,是西晉仙人潘茂名當年鍊丹時親手開鑿和使用的古井。

十七日    閃電娘娘誕辰

 電母為道教神譜中掌管閃電的女神,俗稱閃電娘娘 金光聖母。其信仰源于中國古代的自然崇拜,其神性最初概為男性神,是自電父衍化而來。在早期的民間信仰中,雷神兼司閃電,故雷公造型有兩目如鏡。後來雷公電父分職,至漢時已有電父之稱。《三國志•魏志•管輅傳》注引《輅別傳》雲:天昨檄召五星,宣布星符,剌下東井,告命南箕,使召雷公電父風伯雨師。隨著雷神逐漸男性化,電神也自電父過渡到雷神的配對神,遂稱為電母。唐崔致遠《桂苑筆耕集》卷一六《補安南錄異圖記》曰:然後使電母雷公,鑿外域朝天之路。宋蘇軾《次韻章傳道喜雨》中有麾駕雷公訶電母的詩句。
 關於電母的來歷又有諸神傳說。《鑄鼎餘聞》云:致道觀雷部前殿,列電母秀使者,名文英。元代軍中有電母旗。《元史•輿服志》稱:電母旗,其上形象為:畫神人為女人形,衣朱裳白褲,兩手運光。電母形象還出現在《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等小說中,後者稱其為金光聖母。明代餘象鬥《北遊記》又稱電母為朱佩娘娘,雷神曾給予她兩面雷電鏡,為雷神打人時照明。清代黃斐默《集說詮真》載,清代民間將電母塑成容貌端雅的女子,兩手各執一鏡,號為電母秀天君。其形象應與明代小說有關。
 電母為雷神屬部神,與雷神相配,民間信仰中多與其他氣象神合祀。蘭州金天觀中設有雷壇,專門供奉雷祖,左右分列十大雷神、雷公、電母、風伯、雨師恃立其下。
    ▲左起四圖:閃電娘娘、電母不同形象的繪像和神像。右圖:葑山禪寺,位於蘇州吳中區東山鎮著名的龍頭山,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始名真武行宮,明末改名葑山寺、葑山禪院。現前殿供奉雷公菩薩、閃電娘娘、風師、雲師、雨師等諸神,後殿供奉真武大帝,同時還有星宿殿、蛇王殿、古砲台、古石龍、訴月樓等和葑山芰荷、葑山探梅等景觀。因龍頭山景色優美,葑山不僅是一處佛道相容的獨特宗教場所,也成了東山著名的旅遊勝地。


十七日    四海龍王誕辰

    四海龍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個神仙,弟兄四個中東海龍王敖廣為大,其次是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四海龍 王的職責是管理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統帥無數蝦兵蟹將。唐僧西天取經,四海龍王曾多次幫忙,或去興風作雨,或率兵助陣,自己的外甥小鼉龍觸犯了 聖僧,他們也不徇私情,逮捕歸案。
    龍王是道教神祇之一,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因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日本亦有信奉。被認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 管雨,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大龍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龍王形像多是龍頭人身。龍王被認為與降水相關,遇到大旱或大澇的年景,百姓就認為是龍王發威懲罰眾生,所以龍王在眾神之中是一個嚴厲而有幾分兇惡的神。中 國東部的廣大地區由於多受旱澇災,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廟內多設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龍王。
    佛經常有龍王「興雲布雨」之說,唐宋以來,帝王多次下詔祠龍、封龍為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龍王致雨之說,四海是指東、南、西、北四 海,但四海龍王的名字卻有不同的說法。《封神榜》∶東海龍王名為敖光,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乾隆17年《臺灣縣誌》:「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禮。
    ▲左圖:四海龍王繪像。左二圖:石家莊古代建築毗盧寺壁畫中的四海龍王繪像。右二圖:台南市安平開台天后宮中的四海龍王神像。右圖:龍首人身的四海龍王繪像。

十七日    趙廣信真人飛升

    《紹興道教文化》紀載:東晉至南北朝,道家許邁、褚伯玉、趙廣信等亦相繼至會稽建館、鍊丹、講經。魏晉南北朝時期浙江《嵊縣志》上最早出現的是魏末渡江人小白山的道士趙廣信,他學習李法成的服炁法,又受師左君守元中之道,買賣藥品,製作九華丹,剡山上留下了他鍊丹的廣丹井。《青陽縣誌》記載:三國時道教人物趙廣信,曾來九華山採藥鍊制「九華丹」。北宋施宿《嘉泰會稽誌》卷九記載東白山「峻極崔嵬,吐雲含影,乃趙廣信煉九華丹登仙處。」石筍對立如闕。(查無圖像)

十八日    趙友欽真人誕辰

    趙友欽或名敬,字子恭,自號緣督,因此別人就稱他為緣督先生。宋末元初人。他是宋室漢王十二世子孫。籍貫為江西鄱陽。宋朝滅亡後,為避新王朝,浪蹟江湖,隱逸道家。
 趙友欽是中國古代卓越的科學家,在天文學、數學和光學等方面都有成就。他注《周易》數萬言,著有《革象新書》、《金丹正理》、《盟天錄》、《推步立成》等書,可惜除《革象新書》外的其他著述,都已失散了。
    中國古代光學有著許多輝煌的成就,對光線直進、小孔成像與照明度最有研究並最早進行大規模實驗收的當推趙友欽。他的這些實驗在世界物理學史上是首創的,它被記載在《革象新書》的「小罅光景」那一部分中。「小罅光景」中介紹了兩個關於小孔成象的光學實驗。第一個是,利用壁間小孔成象,第二個實驗則是一個在樓房中進行的、更為復雜技的大型實驗。趙友欽既重視實驗,又重視理論探索。在安排實驗步驟時,每一個步驟都確定一個因素作為研究對象,而將其它的因素控制不變。這種思想方法也是十分科學的。趙友欽是十三世紀末的光學實驗物理學家。
    在《革象新書》第五卷「乾象周髀 」中記載了趙友欽對於圓周率的研究。他的研究特點是,他分析了歷代圓周率的近 似值,並提出了外圓內接正四邊形起算圓周率的方法,由圓內接正方形算起,逐次由四邊求八邊,八邊求十六邊,求到16384邊,獲得近似值為3.141592,驗證了祖沖之π值估計的正確性。
    ▲左圖:趙友欽繪像。左二圖:趙友欽對於圓周率研究的繪像。右起二圖:趙友欽的「小罅光景」對光學研究的實驗繪圖。

十八日    梨園祖師降    誕辰為三月十八日,見「三月十八日梨園祖師爺誕辰」條。

十八日    南鯤鯓池王爺誕辰

    臺灣南部沿海一帶漁民,大都奉祀池府千歲;尤其是北門鄉南鯤鯓代天府的池府千歲非常靈驗能掌握潮水,幫助許多漁民海上作業順利。根據南鯤鯓代天府述說一則關於「五百力池王」的傳奇,相傳在清朝時期,位於台灣嘉義縣西南沿海以捕魚為生的布袋嘴一個村莊內擾攘不安,經過莊內神明指示,須迎請南鯤鯓代天府池府千歲前來才能解決。於是莊民決議前往南鯤鯓代天府迎請神明,眾所皆知池府千歲神威忠烈威猛,因此迎請池府千歲大駕的轎手,必須是身強力壯,於是從庄內挑選四名轎手及一名前導,五人都是能舉百斤的壯漢,在耆老及莊民的陪同下,渡過八掌溪還有急水溪一路來到了南鯤鯓代天府迎請池府千歲。
    一行人滿心歡喜的來到南鯤鯓代天府,因為開基池府千歲已經外出辦事,只好迎請殿內的副尊池府千歲回布袋嘴,回程中,同行者不斷發出怨言,並嘀咕著「副尊池府千歲是否也那麼有神威?」轎陣來到了急水溪,渡過對岸時,突然狂風大作,前導及抬轎四人連同神轎騰空盤旋,飛越急水溪,奔回南鯤鯓代天府,這時,池府千歲大發神威震懾住這群人,神明發威消息不脛而走,並傳回布袋嘴的莊內。莊內大老知道迎請轎陣對神明不敬,因此發動全庄前往南鯤鯓代天府,以隆重八人大轎、旗鼓陣頭熱鬧的再把池府千歲迎請入庄,庄內家戶門前擺出香案跪地迎神。因為當時抬轎及前導共5人能舉五百斤,所以當時坐轎的池府千歲就尊稱為「五百力池王」。而這個傳奇神蹟至今眾人還是繪聲繪影傳頌至今。
    池府王爺姓池名夢彪,陳留人氏,文質仁心,天資聰穎,性情剛直,治軍嚴正,用兵如神。唐高祖入關時,因助唐開國有功,授封中郎將、折衝都尉。貞觀十七年(643年),隨唐太宗親征高麗國(即今韓國),勢如破竹,又加封為宣威將軍。
 池府王爺是一位文質彬彬的神聖,為何金身造型是黑臉,眼大如豆,看起來威嚴無比,傳說池府王爺某夜夢見一位瘟神,奉玉帝旨令下凡降災、散佈瘟疫,池王知道後,便請這位瘟神到府中飲酒暢談。瘟神暢飲之後,已有幾分酒意,就吐露下凡之意,池王心腸慈悲,害怕百姓受災,託言借看藥粉,趁瘟神不注意時將那包瘟疫粉全部吞下。藥粉進入池夢彪腹中,藥性發作,隨即滿臉變黑,兩眼突出而亡。瘟神帶著池夢彪的靈魂參見玉帝,玉帝感念其愛民救民的精神,敕封祂為代天巡狩池府千歲,六月十八日為誕辰。
    ▲左圖:池府千歲神像。左二圖:有「五百力池王爺」之稱的南鯤鯓代天府池府千歲神像。右二圖:南鯤鯓代天府 最熱鬧的王爺祭,除了本地的信徒外,各地王爺廟也都會組團前來進香,乩童與各式陣頭形成了大會串,頗有互相較勁的意味,蔚為奇觀,卻也是王爺祭最有看頭的表演之ㄧ。右圖:南鯤鯓代天府創建於明永曆15年(1661),佔地約六萬坪,供奉李、池、吳、朱、范5位王爺,又稱五府王爺廟,是台灣歷史最為悠久也最大規模的王爺總廟,每到王爺誕辰日(一年有四個進香期),當地會舉行盛大的祭典,也就是王爺祭,各地王爺廟都會回來進香,廟內雕刻精緻、彩繪與傳統剪黏非常特別,尤以正殿上和三川門最有特色。

十八日    十二面觀音世現

    《佛學大辭典》:經文中無「十二面觀音」,是誌大士等之化現也。《佛祖通載》曰:「梁武令僧繇寫誌公像,公以指面門分披出十二面觀音妙相。」《山谷外集》曰:「十二面觀音無正面,注僧伽至臨淮,嘗臥賀跋氏家,現十二面觀音形。其家欣慶,遂捨宅歸焉,即今寺也。見宋高僧傳。」《臨濟錄》曰:「問十二面觀音阿那面正。」
    示現最多面相的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十一面相:十一面觀音,一面化惡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靜面化導出世淨業。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業需要有極大威嚴和極大意樂方能無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總為成佛的方便。
    ▲左圖:有十一面相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神像。左二圖:十二面觀音繪像。中圖:十一面觀音為一般立姿,其十一面有不同排列法,常見的作五層排列;最頂為阿彌陀佛聖像,其下為一個金剛忿怒像,再下三層,每層三個慈悲的菩薩面;其手臂以八臂為最常見。十一面觀音主要功德是,消除眾生輪迴畜生道所染者的痴業。 右二圖:大悲十一面觀音繪像。右圖:十一面觀音神像。

十八日    太陽星君誕辰

    太陽星君,為道教的太陽神,主掌太陽。道教尊稱「日宮炎光太陽星君」,又稱「大明之神」,俗稱「太陽帝君」、「太陽公」。太陽帝君乃陽剛之神,司日之運行,掌火焰之輕重,日由東升,再由西墜,光熙普照大地,施恩萬民,凡世人代代祭祀之故也。《拾遺記》:「炎帝神農築圓丘以祀朝日。」
    ▲左起三圖:太陽星君繪像。 右起二圖:大悲十一面觀音繪像。右圖:漆壁畫《開天闢地神仙卷》鑲嵌在城隍廟主殿牆面永久展示,這二幅是「太陽星君」神像部份。

十八日    楊府聖主誕辰

    楊府太師:楊業又稱楊府聖王、楊府元帥、楊府爺、老令公,其妻稱佘老太君,為其事蹟被後人稱為「楊家將」。年輕時以驍勇聞名,屢立戰功,被稱「無敵將軍」。 楊家將是民間崇拜的神祇,計有楊府太師、四使爺、五使爺、六使爺。台省合稱楊家四、五、六使爺為「三尪祖」,在各地且有廟宇奉祀楊家各將。
    楊氏祖籍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北) 。北宋楊家將抗遼時期,北宋名將楊業(楊繼業)及其子孫先後率軍與遼軍作戰,其事蹟被後人稱為「楊家將抗遼」 , 事蹟廣為流傳,並被編為戲曲等。宋太宗下詔,稱楊業為「誠堅金石,氣傲風雲」。
    ▲左圖:楊府太師神像:楊業又稱楊府聖王、楊府元帥、楊府爺、老令公。右起三圖:台南縣七股鄉樹林村樹仔腳寶安宮,主祀楊府太師。

十九日    觀音菩薩得道紀念

    觀世音菩薩得道,佛教上有不同的記載,民間有不同的傳說。從唐代開始,中國民間已有大悲觀音菩薩為妙莊王幼女妙英之傳說。《觀音得道寶卷》中說:往昔過去劫,有個妙莊嚴王,王后名叫寶應。夫婦倆生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顏,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妙英公主年齡最小,但最善良、最聰明,因此也最討人喜歡。她五歲能誦經,知道尊重佛法、孝順父母。彬彬有禮,謙讓、溫和,善解人意。人們誇獎她疼愛她,尤其是父王,更把她視為掌上是明珠。大公主、二公主先後出嫁了,妙莊嚴王決心要為三公主尋找一個最理想的郎君。可是做父親的沒有去問問女兒的意願,沒有去了解女兒的心思,只是用自己的眼光,物色了一位乘龍快婿。他把這個消息告訴妙英,要馬上為她辦婚事。誰知平時最聽話的三公主,這時默默地搖搖頭,表示不同意。
    父王以為女孩子家害羞,便笑著對她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我為你找的是一個聰明英俊的小伙子,你們是十分相配的一對,你一定會滿意的。」不料妙英公主堅決地說:「父王,謝謝您為我操心,但我不想嫁人。」妙莊嚴王還是耐心地勸說:「結婚是終身大事,不可任性地一口回絕。你要聽父王的話。」可是妙英公主一點不肯讓步,神色凝重地說:「父王,孩兒別的都聽您的,但結婚之事萬難從命。我決心皈依佛門,今生今世不想嫁人 。」妙莊嚴王既失望,又生氣地說:「好吧,那你就去當尼姑吧。」一氣之下,就把三公主逐出了宮門。可憐妙英孤苦伶仃,浪蹟天涯,來到一座荒山,結廬拜佛,面壁苦修,終成菩薩。這尊菩薩由於自己曾受盡人生的苦難,所以最能體察世間的各種煩惱。人們在遇到困難或災變時,只要念誦其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及時趕去拯救。
    《香山寶卷》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須彌山西有一興林國,國王婆伽,年號妙莊。生二女,長女妙書,次女妙音;至妙莊十八年二月十九日,又生一女,名妙善,原為仙女轉世,一意念佛修道。妙莊王欲讓妙善出嫁,她不從父命,出家修行。妙莊王幾次勸說無數,便放火燒寺。妙善刺口噴血,救滅了火。妙莊王以為她是妖怪,下令將妙善絞殺。其幽靈遍遊地獄,發願普救眾生。閻羅王怕她把地獄毀壞,便讓其還魂歸陽。於是,妙善在太白金星指引下,在惠州澄心縣香山寺苦修九年,終於現觀世音化身。這時,妙莊王因為毀佛而患重病,妙善化為老和尚,施以良藥。後來又化為仙人,施以手、眼合藥。從此,她就成為千手千眼觀音被供養。
    現存於河南省寶豐縣的宋元符三年(1100)由蔣之奇撰文、蔡京書丹的「香山大悲菩薩傳碑」,記述了大悲觀音菩薩修道的經過,並說明碑文原本是唐代終南山道宣傳,由汝州香山寺住持沙門懷晝出示於蔣之奇。這塊碑昱珍貴的文物,在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觀世音菩薩繪像。

十九日    白衣觀音示現

    佛菩薩示現人間度化眾生,為了契機方便,因此示現的形像就有差別,譬如觀世音菩薩(常示現四臂觀音、二十五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龍頭觀音、白衣觀音、甘露瓶觀音、魚籃觀音、勇猛丈夫觀自在等等,這種種差別的觀音,是由法身所示現,因為觀世音菩薩已證成佛道,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因而示現千差萬別的形像來度眾生。
    由於觀音信仰的普及,及眾生的虔禱,而感應菩薩示現各種不同身相,以救苦救難,所以觀世音菩薩的造像亦多不勝數。如「白衣觀音」、「竹林觀音」、「魚籃觀音」、「水月觀音」、「琉璃觀音」、「蛤蜊觀音」、「送子觀音」、「馬郎婦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其中大多以莊嚴貌美的女性身相示現,因此有說觀世音菩薩是為女人身。其實觀世音菩薩的形像,由於應化無方,所以相狀也就不一,經載菩薩應眾生的祈求,而感應不同身份,作為度生方便。除以國王、婦女等身為有緣眾生說法度脫外,在必要的環境下,菩薩也示現天、金剛神、阿修羅,乃至龍、鬼、蛇、鳥等眾多類形,以攝化眾生。
    ▲白衣觀世音菩薩繪像。

十九日    周大將軍誕辰

    周倉將軍又稱周大將軍,本為黃巾賊地公將軍張寶麾下之將,被劉備率領之義勇軍降服後,與廖化一起成為關羽的部下,是關聖帝君的貼身侍衛。在關羽鎮守荊州對抗曹魏名將于禁與龐德時,與龐德有過一場激鬥,最後周倉在聽聞關羽父子被斬之後立即自刎,相隨關羽而去,其忠義精神堪為表率。後受封為「剛直忠勇大天尊」。
    一說誕辰 為十月廿三日。
    ▲左圖二圖:周大將軍神像。右起二圖:雲林縣斗六市南聖宮是2000年才落成的廟宇,主祀關聖帝君,主殿由交趾陶大師葉星佑歷經一年半的時間精心製作的關平、周倉二尊神像,各為18台尺高,矗立在南聖 宮殿兩側。

十九日    雷母誕辰    即電母,又稱閃電娘娘,見「十七日閃電娘娘誕辰」條。

:六月二十日以後神佛誕辰,見「06-3六月神佛誕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