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行用糧票(包括其他票證)購糧,是因為物資缺乏,為了要計劃供需,從1955年開始以票證限制供應,所有的物資都要有票券才可以憑票購買,當然,生活中最重要的「七件事」也都包括進去了。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要有對應的票證才可以購買,更要有足夠份量的票證才可以讓人吃得夠、吃得飽。

個人的票證收藏數量上雖然有數千枚,但品種類別不夠廣泛,想到要讓讀友瞭解、欣賞「七件事」票券的真面目,自己覺得還不太夠哩。
【柴】用木柴作燃料大部份地區現在已經看不到,家庭中用柴火灶燒飯炒菜是50年代以前的事了。但是票券中還真的有此一類,這類票券還分為劈柴票、木柴票、柴草票、鋸末票、刨花票等等,花樣還蠻多的。見過一枚「中國人民解放軍預借憑證」,說明軍方可向民間借用「燒柴三百斤」,憑票可以向人民政府抵繳公款。可見得解放軍在當時「埋鍋造飯」是用柴火炊煮的。

廣義的木柴就是後來的木炭、煤、煤球、煤油和液化瓦斯,此類的票券就常見了。煤油是70年代普遍的家用燃料,用鐵皮製作棉蕊點火的煤油爐在當時是脫離炭爐、煤球爐的新式廚房爐具。藏品中有數種煤油票,年度從1977年跨越到1988年,可見煤油爐流行了十幾年。煤球有二種,一種是用手搓成的圓球型,一種是用模具壓成的圓桶型,因為中間有直通的小圓孔,又叫蜂窩煤。這種煤球一直到90代落後地區的一般家庭還在使用,我也藏有數種。北京市不用煤票而用「市民購煤證」,每戶每年有一張三折六頁的牛皮紙票證,可供全年購用煤球、蜂窩煤。


火柴票有個「柴」字,而火柴也是這些燃料點火必備的,理當歸在這一類。藏品中有1989年上海百貨公司發行的火柴票,另有一種「庄百火柴票」,票面太簡單,只有這幾個字和號數,加蓋了一個三角形的章也僅是「庄百」二個字,經過好久的追查搜尋才弄出了一個眉目,原來是甘肅省蘭州市下設有五個市轄區,西固區莊浪路有一家大型百貨商場,當地人就稱其為「莊百商場」,簡稱「庄百」。這枚簡單極了的火柴票就是他們發行的。




【米】中國是一個以米飯為主食的民族,在所有的票證中,以糧票最重要。糧食部就在「計劃經濟」公佈的1955年同年九月份,發行了第一枚「全國通用糧票」,糧票的正面還不脫鈔票的式樣,背面全為說明文字,其中不厭其煩的仔細刊印了「市斤」從傳統的十六兩一斤轉換成十進位市秤方式。最早的每月發放糧是廣東省糧食廳1955年開創的,我只收集到1956年四月份的版式,設計古色古香,是多枚連刷直型票,單色無印章,版紋細緻。

還有兩套糧票是中國票證史上有著最重要的地位,一套是糧食部1965年發行的「全國通用糧票」,分半市斤、一市斤、三市斤、五市斤四枚;另外一套是翌年1966年版的同樣一套。這二套糧票從來沒有更換過版式一直使用了28年,直到1993年票證全面退出市場才算收山,這也是政府採用印鈔紙印製的第一套糧票,也是最早使用水印(僅66年版五市斤票,圖案為麥穗及五角星)仿偽造的糧票。

糧票本身花樣繁多,大分為細糧和粗糧,細分又有大米、小米、秈米(即在來米)、粳米(即蓬來米)、糯米、麵粉、包穀、番薯(又稱紅苕或鮮苕)、玉米糝(沙粒狀的玉米粉)、標準粉(中筋麵粉)、精粉(魔芋粉、蒟蒻粉)、大麥、小麥、高梁米-----,任何一種可以作為糧食的材料,都有特定的或規劃成粗糧、細糧的糧票才能買。


【油】食用油也是生活必需品的一類,糧食部在印發全國通用糧票的同時,沒有印製油票,所以沒有全國通用油票,油票都是由地方各級政府自行印發,而且,沒有中央政府的油票作參考,各級省、市自行研發,名稱、設計、使用方式------各式各樣的油票紛紛出籠。

從榨油的材料分,有花生油票、豆油票、菜油票、葵花油票、麻油票、香油票、茶油票、棉油票、酥油票、豬油票、植物油票------等等。
從使用方式性質分,又有流動油票、機動油票、工種補差油票、保健油票、以籽換油票等等;浙江省1957年印發了「長期流動人口隨證購油票」,更有一種「高級腦力勞動者食油補助供應油卡票」,其實就是保健油票和工種補差油票的一個綜合體。

除了票、券、證、卡單張的票子之外,也有像布票一樣多枚連刷印成一大張的油票,我收藏了一版1991年「成都市食油供應票250克」的號數票整版,全版是16號,可惜缺了一個15號。
【鹽】
食鹽有一個人身體不能缺少的重要元素,也是市場上最便宜的食材,看似最不起眼的東西,卻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視。中國從建國開始就一直實施鹽業的專營管理,且對食鹽生產實行指令性的計劃管理。

從鹽票本身看,國家沒有發行過全國通用鹽票,連省級和直轄市也都沒有鹽票,幾乎所有的鹽票都是縣或省轄市所發行的,而且,所有的鹽票都是只有簡單的文字,沒有設計、沒有圖案,看起來很不受重視,但是人人都知道鹽是廚房中絕不可缺少的調味料。
北京市也沒有鹽票,北京人做菜不放鹽嗎?「北京市居民購貨證」的內頁中第二項就是「食(石字旁咸字)」(這個字用什麼輸入法都打不出來,應是鹽字。)這就是北京居民購鹽的憑證。 有一小版陝西省一個小鄉鎮「九股樹」的手工印刷鹽票,有樸拙的趣味,特別以圖片介紹給讀友欣賞。

【醬】
「七件事」的後三項,實際上講已經不是生活必需品了;醬的部份全國各地區都用的是醬油,上海市1962年起為保證居民都有醬油用,開始發行醬油票,每戶每月可領醬油票一枚,可購醬油一市斤。如果不會有計劃使用,月頭有得用還沒到月底就沒了,有人「發明」了方法奔相走告,在瓶子上畫二條線印每月的十日使用不能超過第一條線,20日不得超過第二條線,這樣就可以用到月底了。上海市的醬油票只發行了一年多,在1963年的10月取消使用。
醬票不多,數枚如後:(左起)1961年陝西「西安市61年春節供應(票)」設計得很熱鬧,以綠紅二色印在很粗糙的牛皮紙上,碑形線框上端是「西安市」三字,紅色「第二商業局」的印章蓋在中間,兩邊是各一個同大的紅燈籠,整面分六格供應六種年節食品,右上角是「醬油二兩」,全面套印「春節歡渡」四個大紅色的空心字。這張供應票設計得古色古香又有人情味,是少見的好作品。中段上面二枚是1986和1988年江蘇南京市「機輪醬油券」、下面是1992年河北「邯鄲市蔬菜公司醬油票」、右邊上面是江蘇「徐州市蔬菜公司醬油專用券」、下面有二種是1977和1988年「天津市麻醬票」、最右是1980年「庄河縣蔬菜公司商品的買票大醬」。
醬類食材中還有大醬,我收藏有遼寧省莊河縣的大醬票,是東北人家家戶戶都使用的必需品。另一種麻醬則是山東人的嗜好調料,藏品中有天津市麻醬票,小巧精緻。

醬類食材中還有大醬,我收藏有遼寧省莊河縣的大醬票,是東北人家家戶戶都使用的必需品。另一種麻醬則是山東人的嗜好調料,藏品中有天津市麻醬票,小巧精緻。
【醋】
都說山西人愛吃醋也會吃醋,醋在山西也已成為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了。在票證的範圍裡,醋票卻並不多見,收藏有一枚是「西南街大隊副業股醋票半斤」,是1969年4月使用的,鉛字排版印在牛皮紙上,票的上下左右都有一行字,不知道是不是「語錄」,上邊是「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右是「愛集體」,左是「愛國家」,下面是「關心群眾生活」,四角還各輟了一個「半」字(見下圖) 。

另外一枚是「交城縣商業局1963年3月份陳醋(票)」,有日期而沒有面額,可能是整版或整本票證中的一枚。交城縣是山西省的一個重要產醋地方,出產的老陳醋遠近馳名,據說是「色澤黑紫、醋液清亮、酸香濃郁、入口綿柔、醇厚不澀、久存不腐。」醋票我見過的也只有這二枚。

另外一枚是「交城縣商業局1963年3月份陳醋(票)」,有日期而沒有面額,可能是整版或整本票證中的一枚。交城縣是山西省的一個重要產醋地方,出產的老陳醋遠近馳名,據說是「色澤黑紫、醋液清亮、酸香濃郁、入口綿柔、醇厚不澀、久存不腐。」醋票我見過的也只有這二枚。
【茶】
真正的茶票不多,見過一枚「新疆伊寧鞏留縣200克」,有毛語錄「為人們服務,節約鬧革命。」我有一個四連張的茶票,也是新疆的,是伊黎哈薩克自治州1963年一月發行的,票上只有「伊黎地方茶票」字樣,也有維吾爾文,加蓋的紅色印章上也是雙語。印製粗糙,但是我很喜歡。
茶票也是甚為罕見的種類,收藏莢中僅有四種八枚,而且都是新疆的:(左起)鞏留縣直版茶票,只是在下端看見一個被花紋圈起來小小的「茶」字,才確認是茶票,計量是「200克」,又從印章中勉強辨認,才看出是「鞏留縣」的。上排左枚是「1964年伊黎哈薩克自治州茶(票)250克」、右邊一枚小小的是1962年「茶葉票120克1962年1-12月有效」,有很淺的印章,看不出地名。下面四枚一聯的是1963年伊黍哈薩克自治州「伊黎地方茶票150克」。
以上概略介紹了票證中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部份,可見得樣樣都要票,起碼的生活條件也得靠一票一票的來維持生存。雖然長達近40年的控制經濟使得人民痛苦不堪,大家終究熬過來了,而且迎來了經濟飛揚的今天。更有趣的是,過去像是根子一樣的票票證證,今天卻變成了收藏市場上的寵兒,又躍上了另一個舞台,創造又一個光輝。(7-1-2010再修訂)

以上概略介紹了票證中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部份,可見得樣樣都要票,起碼的生活條件也得靠一票一票的來維持生存。雖然長達近40年的控制經濟使得人民痛苦不堪,大家終究熬過來了,而且迎來了經濟飛揚的今天。更有趣的是,過去像是根子一樣的票票證證,今天卻變成了收藏市場上的寵兒,又躍上了另一個舞台,創造又一個光輝。(7-1-2010再修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