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10-1十月神佛誕辰

初一日 東華帝君誕辰

 仙人東華帝君。仙班領頭男仙,常與仙班領頭女仙西王母並稱。姓倪,字君明。在天下蒼生爲始時,生於碧海之上,創造萬物。在東方主理陰陽之氣。亦號「東王公」。凡升仙的,要先拜木公(即東王公)後拜金母。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殿,拜太上老君,見元始天尊。仙界地位崇高。
 東華帝君乃是西王母之夫,男神之王。主掌仙籍,凡男子成仙必要仙拜東王公,仙人升品也要拜東王公。《塵外記》所說與《列仙傳》略同,稱東王公居方諸山上,並說方諸山在東海之內,其諸司命三十五,所以錄天上人間罪福,帝君爲大司命總統之。
    誕辰一說為二月初六日。
    ▲左圖:台北縣板橋市聖天真武宮奉祀之東華帝君神像。中圖:苗栗縣後龍鎮無極聖宮主祀東華帝君。右圖:無極聖宮所面對的第一道建築,就是高大的照壁,正面為清靜經全文,背面則是九龍,代表九龍護八卦的意義。

初一日   下元定志周真君誕辰


    下元定志周真君:道教神明。周真君,指周顛,明代方士,性顛狂,人以為仙,後被道教尊為下元水官。三官大帝為天官、地官和水官,一说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道經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元真君:「上元道化唐真君,中元護正葛真君,下元定志周真君。」
    ▲左圖:廬山天池寺所藏周顛畫像。左二圖:下元水官解厄大帝神像。右二圖:廣州陸豐市碣石鎮福星塔又名玄山塔,始建于明代泥灰塔,清代改建为石塔。1969年被毁,1981年重建。福星塔分三層,第一層三元宫,供三官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

初一日    台北府城隍祭祀

    台北府城隍廟,座落於台北市松山區虎林街3號,興建於民國前31年、公元1881年,廟地面積約兩百多坪,主祀台北府城隍爺,已有129年廟史,年度祭典是農曆十月一日,香火鼎盛。
    台北府城隍廟,原為松山昭明廟,於91年4月4日第七屆主任委員楊榮次,經信徒大會決議復名,向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申請,於民國91年8月8日核准復名為「臺北府城隍廟」,並舉行創廟120週年慶典〈公元1881年建廟〉,經臺北市長馬英九先生蒞臨本廟頒發「臺北府城隍廟」匾額,以示慶賀。
    現台北市武昌街有台灣省城隍廟、虎林街有台北府城隍廟等兩座城隍廟,溯源於早先漢口街一帶有間奉祀台北府城隍,因故被拆除,台北府編制取消時期,善信在武昌街興建「台灣省城隍廟」;而有善信將「台北府城隍」神像,移到虎林街興建「昭明廟」,現改為「台北府城隍廟」。
    城隍廟裡的城隍一般以省城隍尊稱為公爵、威靈公,府城隍尊稱為侯爵、綏靖侯,縣誠惶尊稱為伯爵、顯佑伯,人世間堅信城隍爺為懲惡獎善的正義之神。
    台北府城隍廟,一樓正殿供奉城隍爺,有城隍軟身神尊三大尊,分別為大祖、二祖、三祖鎮座正中,神前之左侍立文判官、招財童子,右侍立武判官、進寶童子。扈從神將:身長爺謝必安,俗稱七爺,矮爺范無救,俗稱八爺,外加鍾魁神將護衛,兩旁從祀:土地、糾察、獎善、增祿、延壽、罰惡、速報、陰陽等八司判輔助神。配祀:城隍夫人。副祀:孚佑帝君〈呂仙祖〉,另設有五營兵將神位、虎爺神位。一樓西側,增祀福德正神佛龕。二樓為佛祖殿,中殿供奉三寶佛,左殿供奉觀音菩薩,右殿供奉地藏王菩薩。外側左邊設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左右天聾、地啞祿財二神隨侍。外側右邊設太歲殿,每尊神像莊嚴慈祥、威靈顯赫,令人肅然起敬。二樓佛祖殿〈三寶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昌殿等。
    台北府城隍廟是典型古廟建築,燕尾飛翅、花鳥雕刻、層層藻井,龕飾、結網交叉斗栱,每座石柱除了聯對外,彩畫裝飾、麒麟、石獅鎮門等,鏤刻細膩、姿態生動莊嚴。

    ▲左圖:台北府城隍廟,以道教科儀法術見長,在北部相當知名。

初一日    三田都千歲誕辰

    三田千歲又稱三田都千歲。即雷萬春,唐朝儒家名將,經兄長雷海青推薦於河南節度使張巡毫下,官拜郎將,天生智勇兼備,博通群書驍勇善戰。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張巡起兵討伐燕軍,圍攻雍丘數月。張巡派雷萬春登城跟叛將令狐潮對話,話還沒說完,燕軍突發弩箭,雷將軍面中六矢,血流滿面仍屹立不搖,其剛毅無與倫比,叛將驚嘆其神勇。 十月令狐潮增兵數萬再攻雍丘,張巡命雷萬春出城迎戰,大破燕軍,令狐潮逃走。十二月令狐潮再增援數萬大軍,伏勢逼進雍丘,張巡放棄雍丘退守睢陽郡,與許遠會合嚴正以待,大破燕軍,賊兵南下受阻於睢陽,不能直下江淮。 天寶十四年5月,燕軍將領尹子奇領兵數十萬大軍向睢陽郡再發動猛烈攻擊,數月屢攻不下。賊軍就地紮營,切斷對外支援,臨郡擁兵自危坐視不救,睢陽郡遂成一座孤城。將士只剩千百人,城內糧盡,掘鼠羅雀以食,軍將都餓的骨瘦如豺贏瘦患病,無法出擊作戰,明知必死終無叛志。城陷,雷萬春與主帥張巡同殉難。外如張忭、姚誾、南齋雲等將三十六人,亦同殉義烈於天寶十四年10月。 雷萬春英勇功績追褒「威烈忠靖侯」,後人以供奉雷王爺為「雷霆驅魔大將軍」膜拜。台灣民間信仰則封號為「三田都千歲」。
    ▲左一、二圖:雷萬春原貌是一位玉面秀士,在雍丘城戰役中面頰中七箭,傷痊後已面目全非,故在民間奉祀神像中,有雕塑玉面與青面著七點金星之二種不同面貌,而尊稱雷王爺、厲王爺、大將爺、大眾爺、雷府千歲。右二圖:中壢元德宮主祀三田都千歲。右圖:三田都千歲誕辰時的巡遊陣仗。

初一日   龐元帥誕辰

    龐元帥為雷部天神之一,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載:帥姓龐名喬,字長清,漢江渡口,父龐定,母姚氏,生于漢獻初癸丑年十一月癸亥日丑時。世雖駕渡,心行菩提,待凡往來客無不平等。一夕、客重陽日夜渡歸急,頓遺百金于船。次日:泣而訴其情,帥出其封貼如故也,客願委一,不受。又除夕前二日,幼婦孤行晚,告以渡,來一日雪禁,無有行者,氏無處,帥留之而火其衣,鬻其食,凜然尺寸清洌,次日雪愈。其人蹤絕矣。又次日,帥忙于應接,其父被簑揭竿而渡,婦從之,至岸而反,江風大作,渡覆矣。帥見而忙跳遊于波,隨逝隨投,勢若浮梗,直至父處,深入而負之,至崖而力竭矣,無如狂瀾者何,則帥沒而父亦墮矣。帥失婦在,復俱沒.負之以出,如是其三。蓋除夕時鬼夜出沒叫冤取替,乃帥固一六之精,以坎為府,沸濤不能彈之殆,而向所渡之氏者非他,乃自在觀音化身佛也,以故父亦無恙,第帥已出險,方嗚嗚然抱父以泣,而數十鬼泣曰:餘今年當取代,無奈為孝子所攘,予無輪回日矣!帥聞而鞭之,不獲。明日,又如是泣陰風颯颯,鬼哭慘人,況父以羸弱之質,蹈于薄滂之後,其幾死者屢矣。帥不得已,以香塵貼于掌中,以火薰其上,祝于天。而玉帝聞而憐之,救為混氣元帥,手執金刀,唯天門之出入是命,以降陰魔。除陽惡,秋毫不爽。
    ▲左圖:《二仙庵木刻》龐元帥像。左二圖:雷府都督龐元帥神像。右二圖: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神碼。右圖: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内府刊本「御製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

初一日 樓觀派馬儉真人飛升

    樓觀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時期,流傳至隋唐間。
    相傳春秋晚期周康王時,天水人尹喜,來此修道,結草為樓,觀星望氣,精思至道,所以叫做「樓觀」。後來老子李耳去周西行,過函谷關,尹喜迎入,執弟子禮,老子乃在說經台講授《道德五千言》,於是這裏便成為道教的發祥地。今「說經台」即當年老子授道之壇,乃《道德經》之誕生地。第二年,老子卒,葬於說經台西就峪口之大陵山。山頂「吾老洞」為老子修煉飛升之地。這裏留下了「說經台」、古銀杏(雌雄兩株)、「系牛柏」等為道教最古的聖跡,為後人景仰朝拜之地。因此在《終南山說經台歷代真仙碑記》裏說:「樓觀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也是道教最早的教祖聖跡,而且道教宮觀的「觀」字,也是從這裏沿襲下來的。
    魏晉之際,關中京兆有一道士梁堪,自幼志尚高邈,好樂仙道。十七歲 ,來到樓觀師事鄭法師學道。西晉永興二年(305),老君命真人尹軌降於樓觀,其後梁堪便隱居終南修道,至晉元帝大興元年(318) ,告別弟子王嘉,飛升而去。
    梁椹弟子王嘉,是十六國時著名隱士,不食五殼,不衣麗服,清虛服氣,不與世人交遊,在山中鑿崖穴居。其弟子受業者數百人,亦皆穴處。後來他捨棄徒眾,潛至終南山隱居。王嘉弟子孫徹、孫徹弟子馬儉,也受到後秦國主姚萇禮遇。
    ▲「樓觀說經台」位於陝西省周至縣城東南十五公里的終南山北麓,山水秀麗,風景優美,素有仙都之稱。西周穆王時(約前900年),這裏山青水秀,林深谷幽,故常有方士、神仙家、煉丹家出沒於此。周穆王也曾慕名西巡於此訪道求仙。因而春秋時此地便有「神就鄉聞仙里」之名。(查無馬儉真人圖像)

初二日   紫橘真人誕辰    生平事跡不詳、查無圖像。

初二日    林中觀世音誕辰

    觀世音菩薩每年有三大節日,此三大節日為誕辰、得道、成道(一說出家)。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紀念日。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得道紀念日。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或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林中觀世音誕辰」各處神佛誕辰皆有此記錄,但查無詳細資料。且佛教各地各宗派的觀音應化身「六觀音」及「三十三觀音」中皆無「林中觀世音」之名號。
    ▲左圖:相傳觀世音曾居住在普陀落珈山的紫竹林中,所以至今觀音廟旁大多植有紫竹林。中圖:嘉義縣番路鄉民和村紫雲寺觀世音菩薩道場,廟中壁畫有觀音坐在紫竹林前之圖畫(右圖)。曾子,名參,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南)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曾子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曾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他還是孔子之孫、孟子之師子思的老師,對儒家思想的傳承起到承上啟下的功績,後人將其與孟子、顏回、子思並稱為「四大賢人」,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初二日    投地夫人誕辰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初三日    宗聖真人誕辰

    曾子,名參,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南)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曾子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曾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他還是孔子之孫、孟子之師子思的老師,對儒家思想的傳承起到承上啟下的功績,後人將其與孟子、顏回、子思並稱為「四大賢人」,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左圖:孔廟東西廡內部神龕奉祀孔子傑出的弟子及歷代弘揚儒學有功的先儒先賢共一百五十四位中圖:宗聖曾子繪像。左圖殿內上方高懸掛「有教無類」匾額,
牆奉祀四配(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

初三日   助順將軍誕辰

    北台灣比較有名的將軍廟應該就是助順將軍廟了。助順將軍廟是北台少數地方供奉的廟宇,除了萬華,淡水各有一間外,另一間即座落於五股鄉福德村,奉祀主神助順將軍,每年農曆十月初三助順將軍聖誕都會舉行盛大遶境。   助順將軍廟從民國五十七年由地方仕紳發起,遵照助順將軍爺指示擇地點籌建廟宇。助順將軍亦稱老石將軍,主祀的助順將軍原名黃道周,是明末抗清的英雄。黃道周,字幼平,文號石齊,世居閩南、漳浦,明末進士,與清兵戰,敗而被俘,臨刑不屈而死。殉節於南京;賜謚忠烈。後人因其「浩氣足以塞天地,正性足以扶綱常」,欲加祀拜,又怕清忌,乃以助順將軍之名作為掩飾。
    ▲左圖:台北縣五股鄉助順將軍廟。左二圖:河溝頭助順將軍廟繞境。三茅應化真君誕辰。右二圖:黃道周像。右圖:黃道周 行楷書七言律詩扇面。

初三日 大茅應化真君茅盈誕辰
    三茅真君為漢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師。道教稱為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他們在道教中具有較高的影響力。
    三茅真君原來是出生在鹹陽南關的三兄弟。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歲時就棄家赴北岳恆山讀老子書及《易》經,服餌內修積六年,後面見西王母,受玉佩金鐺之道、太極玄真之經,四十九歲時學成得道而歸。中茅君茅固,字季偉,漢景帝時舉孝廉,累遷至武威太守。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漢宣帝時遷洛陽令,後拜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茅盈飛升後,兩兄弟均棄官還家,求兄于東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兩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轉還丹後,亦飛升成仙。茅氏三真得道後,來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蘇省句容之茅山),掌管此山,故句曲山後名茅山。齊梁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即稱大茅君茅盈為「司命東岳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稱中茅君為「句曲山真人定祿右禁師茅君」、「右禁郎定祿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稱三茅君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屢有加封。茅盈被封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衝虛聖佑真應真君」,茅固被封為「中茅地仙上真定祿右禁至道衝靜德佑妙應真君」,茅衷被封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衝慧神佑神應真君」,總稱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祿為名,亦以司命、定祿為職。據《太元真人東岳上卿司命真君傳》稱,大茅君茅盈治宮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極,總括東岳,司命司祿。中茅君和三茅君僅為地仙。中茅君治茅山,兼統地真。三茅君治良常之山,總括岱宗,領生記生,位為地仙九宮之英,勸教童蒙,教訓女官,授諸妙靈,蒞治百鬼,鎮陰宮之門。相傳,大茅君茅盈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于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升天。今江蘇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稱于世,其進香之香期為農歷之正月至三月,當系大茅君得道之時日為進香之高潮期。
▲三茅真君之繪像及神像。

初三日   龍聚日

    海龍王有四位,依其轄區不同,分稱東海龍王、西海龍王、南海龍王、北海龍王,合稱四海龍王。龍王有呼風喚雨,興風作浪之本領,令人敬畏,因此沿海各地居民為求保庇地方安寧,多建廟俸祀海龍王。清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敕封東海龍王曰[顯仁],西海龍王曰[正恆],南海龍王曰[昭仁],北海龍王曰[崇禮]。
    《封神演義》記載;東海龍王名敖光,西海龍王名敖順,南海龍王名敖明,北海龍王名敖吉。二月初三,為龍神朝帝〈玉黃大帝〉日。八月十八日為四海龍王神學會日。十月初三日為四海龍王會奏水府,稱「龍聚日」。
    ▲圖左起:東海龍王的電影角色造型、東海龍王卡通造型、南海龍王神像、西海龍王繪像、北海龍王神像。

初四日    十真人示現

    十真人生平不詳,僅於《黃帝陰符經集解》經前發現「原題赤松子等十真人撰」,經中有「赤松子、子房真人張良、太極左仙、翁葛玄、西山真人許遜、正陽真人鍾離權、純陽真人呂嚴、華陽真人、施肩吾、至一真人崔明公、海蟾真人劉玄英、清虛真人曹道沖。」等名。
    又《圖畫見聞誌》:左禮、張南,並工畫佛道,二人筆意不相遠。有《二十四化圖》、《十六羅漢》、《三官》、《十真人》等像傳於世。查無圖像。

初五日     達摩祖師佛辰

    『達摩祖師』,俗家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改號菩提達摩,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三子;二十七世祖般若多羅尊者得道祖師的密跡,因而說:『汝於諸法,已經得到通量,要知達摩的意義,為通為大,宜名達摩;』此後,祖師便改名為菩提達摩了。
    祖師易名之後,又向尊者說:『我既已得法,應當去哪一國作佛事,願垂開示。』尊者說:『汝雖得法,還不可遠遊,而且最好待在南天竺,等我滅後六十七載,前往震旦(支那的譯音),設大法藥,直接上根,千萬不移速行。』祖師又說:『那有大士堪為法器否?千載之下,有留難的否?』尊者說:『汝所化的地方,獲菩提的不可勝數,我滅後六十七年, 其國正有難,水中文布,自可善為降之,汝到時,不要去南方,那裡好為功業,不見佛理,縱然到那裡,也不可久留。』聽我偈說:『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悽悽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演八偈,都是預為佛教隆替的暗示,祖師恭稟教義,服侍左右達四十年之久;等到尊者演化後,祖師便於粱朝武帝普通元年(或說武帝中大通元年),泛海到了廣州,武帝立即派遣使者迎接他到建業(在今南京市南);可是話不投契,便渡江去到魏朝,在嵩山少林寺那個地方停留下來,闡揚佛法,為達摩禪宗佛法東土的初祖,又稱祖師為中嶽嵩山少林寺的始祖;隨即面壁達九年之久,後來傳法和袈裟給慧可大師(二十九祖,姓姬名光,武牢人),便端居入寂了,時在後魏孝明市太和十九年十月五日,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定林寺。祖師圓寂之後三年,魏朝宋雲奉使西域,道經蔥嶺,遇見祖師手攜隻履,翩翩獨行,雲問祖師何往?祖師說去西天,並對雲說: 『汝主已厭世。』,雲聽說之後,茫茫然道別東去,等到回國覆命,明帝已經遐升,雲奏聞,孝莊帝令人啟開祖師的墓穴,空棺裡祇有革履一隻,朝野都為之驚嘆,詔命把遺履供奉在少林寺;唐朝開元年間,又被竊取到五臺華巖寺供奉。梁武帝曾撰寫墓誌,刻碑豎立於鍾山,唐太宗並賜謚號曰『圓覺大師』。
    ▲左圖起:達摩祖師典型的造型。達摩祖師木雕像。達摩祖師浮雕造型。少林寺旁空相寺是達摩祖師涅槃之地。

初六日    天曹諸司誕辰

    即天曹諸司五嶽五帝聖誕,天曹諸司傳錄生死名姓,宜夜明燈供養。 「五帝」說法,大致約有四種,一是五靈五老天君,二是五方五帝,三是日中五帝,四是五嶽五帝。道書云:「五帝者,五方五炁之主」、「五帝與天地同存,陰陽始判,化生五行」、「五帝在天為五行,在地為五岳,在人為五臟之神」、「五帝在天主領飛仙,在地鎮於五嶽,主領鬼神,在人主領五臟五神」。五嶽,東嶽天齊仁聖帝,南嶽司天昭聖帝,西嶽金天順聖帝,北嶽安天元聖帝,中嶽中天崇聖帝。東嶽君諱區更生、南嶽君諱祝昌中,中嶽君諱王(玉)精,西嶽君諱辱曲正、北嶽君諱玄尹(月)豐。《五嶽真形圖序》述其職司形貌:「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世俗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歸泰山受罪考焉。五岳泰山为宗主,故名岱宗。
    ▲圖左起:五嶽五帝圖。東嶽天齊仁聖帝,南嶽司天昭聖帝,西嶽金天順聖帝(缺),北嶽安天元聖帝,中嶽中天崇聖帝

初七日   神光二祖誕辰

    一貫道的源流,天命金線,薪火相傳,道統傳授。道統是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顏回、曾子、子思、孟子、直到宋儒,接續道脈,一脈相傳 。第一代祖菩提達摩, 南天竺國人,胡成古佛化身。第二代祖神光 (慧可), 武牢人、老子分靈。
    相傳二祖慧可為向達摩求法,屢屢不成。當時下大雪,二祖慧可站在達摩誦經的屋外,積雪沒膝,二祖慧可仍站在那裡。達摩出來見到說除非天降紅雪方可傳法,二祖慧可便斷臂明志,終于感動達摩,傳授衣缽,光大禪宗。後人立碑紀念。兩邊的對聯是:禪宗初祖達摩僧;斷臂求法立雪人。據說,少林寺的和尚都是單手行禮,就是為了紀念二祖慧可,他們披的紅色袈裟和露出的一側肩膀也是為了紀念二祖慧可。
    洛陽少年姬光博覽經籍,尤善老莊。每自遺憾感嘆:孔子、老子教化,只建立人文禮教與世風學術的範,《莊子》、《易經》雖然高推玄奧,但仍然未能極盡宇宙人生妙理,于是便放棄世間的學問,出家為僧,更名神光。從此遍學大小乘佛學奧義。
    神光三十三歲時,回轉香山,終日宴坐八年,後來慕名求道,遂到少林寺去見達摩大師,可是大師時常面壁端坐,並不加以教誨,神光便暗自心想:古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發布掩泥,投崖飼虎;在人心純樸的上古時代,尚且如此,我又算得了什麼?于是(二祖慧可)便在寒冬大雪之際,徹夜立正侍候在達摩大師身旁,直到天明,地下積雪已經過膝,侍立愈加恭敬。達摩大師這時乃回頭問道:徹夜立雪,求什麼?于是神光痛哭流涕說:惟願大師慈悲,開示像甘露一樣的法門,藉以廣度眾生。但達摩大師卻以訓斥的口吻說:請佛無上妙道,要經歷無數劫的精勤修持,經過許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德行的鍛鍊,那裡就憑你這樣的小德行、小智慧,以輕忽僑慢的心情,便欲求得真正的道果。神光聽了這訓斥,當下取出利刀,自己砍斷了左臂,送到達摩前面,表示自己求道決心。
    達摩大師認為他為擔當大任的法器,又為他更改法名叫慧可。神光便問:請佛心印的法門,可以說給我聽嗎?達摩大師說:諸佛心法,並不是從別人那裡得到的!他聽了又問道:我心不得安寧,請大師為我說安心法門。
    達摩大師便說:你把心找出來,我便為你安心。神光聽了這話,當時便怔住了,良久,方說:我找我的心在那裡,了不可得啊!達摩大師又說:對啊!這便是你安心的法門啊!並且又教他修持的方法,要摒棄一切的外緣,做到內心沒有喘息波動的程度,歇下此心猶如牆壁一樣,截止內外出入往來的妄動,那麼,便可由此而入道了,後來又吩咐他要以《楞伽經》來印證自己修悟的工夫與見地,這就是達摩大師在中國初傳禪宗,傳授二祖神光慧可的經過。
    據說達摩帶給佛教兩樣東西,一個是棉布袈裟,一是吃飯缽盂,佛教把這兩件東西作為傳法的憑證。
    ▲左圖:慧可大師之繪像。左二圖:後人為紀念二祖慧可立雪斷臂改達摩亭為立雪亭。右二圖:二祖禪堂。右圖:古稱「司空原」的司空山,在岳西城西四十公里的店前區。據《太湖縣志》記載:世傳週朝「淳于司空居此」,山因之得名。山上有傳衣石,為釋教二祖慧可傳衣處,並有「二祖禪堂」。司空山二祖慧可大師傳衣缽于三祖,即天柱山名僧燦大師。

初七日 楊公祖師誕辰

    楊公風水是堪輿祖師楊筠松以風水鼻祖郭璞之《青囊經》理論為基礎之風水集大成者。楊筠松,字叔茂,唐代人,唐僖宗時官至光祿大夫,是風水國師,楊公是人們對其尊稱。傳說楊公看風水相當神奇,有午時做未時發的功效。因此世人稱作「寅作卯發」。由于其看風水不為權不為利,只為有德有緣的人,甚至是一些家庭貧困的窮人做風水,使窮人發達變富,因此,人送外號「楊救貧」。
    楊公風水在巒頭方面重視龍、向、水及內局與外局;在理氣方面重視元運的生旺衰死、一家骨肉親、正零神、城門訣、三般卦的收山納水和父母三般卦七星打劫;在擇日方面以正五行為基礎,並結合天星擇日的真太陽真太陰、七政四餘、烏兔太陽的臨方到日到時,若太陽未到日,這時則需要用日奇門來補救;若太陽未到時,則需要用時奇門來補救。楊公風水要求嚴格,講究雌雄交媾;楊公擇日重重把關,不忌任何神煞。其立向分金、抽爻換象也與各派均不相同。
    祖師楊公在做風水的同時特別注重接龍脈、接血脈。楊公風水是風水中的大宗之法。實踐證明,用楊八篇的理論做風水,可以救貧,可以拍板速發。學會楊公風水除了能催丁財貴秀婚,化解官非以外,還可做生基去病免災,延年益壽。
    利用楊公風水不論是給福主做陽宅還是做陰宅,其風水理氣心印更是非同尋常,特別靈驗神奇。
    ▲左一、二圖:楊筠松之繪像及塑像。右二圖:風水江西學派的宗師楊筠松,著書多以述巒體為主。右圖:楊筠松祖廟。


初八日 火德星君誕辰

    在民間有以火德星君爲火神者,則系依據「漢書五行志」:「帝喾則有祝融,堯有阏伯,民賴其德,以爲火祖,配祭火星。」而來,禮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注:「祝融,颛顼氏之子曰黎,爲火官。」左傳:「禳火于玄冥,回祿。」疏雲:「楚之先,吳回爲祝融,或雲回祿即吳回。」漢書律曆志:「大火,阏伯之星也。」則「祝融」「回祿」「阏伯」,都是上古時的火官,稱爲火祖,即後世所祀的火神,今則與火德星君合二爲,或曰火德星君,或曰火神矣。
    關于火神有下面幾種說法:
    《神誕譜》記載:「火德星君,爲炎帝神農氏之靈,祀之爲火神,以禳火災。」
    《史記》記載:「火神爲祝融,颛顼之子,名黎。」
    《廣雅》記載:「火神爲遊老。」
    《國語》記載:「火神爲回祿。」
    「回祿」或寫作「回陸」。古代楚國有一人,名叫吳回,掌管火正,有人說他就是「回祿」。
    《左傳》記載:「鄭禳火于回祿。」今人有稱火災爲「回祿之災」。
    中國古代已有星辰的習俗。「熒惑」就是火星的別名。故祭火星,就是祭「熒惑」。古代人祭禮「熒惑」爲五天神之一。五天神就是青帝居東方,赤帝居南方,黃帝居中央,白帝居西方和黑帝居北方。
    中國古代祀火神,始師帝堯。
    《史記》載:「帝堯陶唐氏命遇伯長火居商五祀大辰。」辰即大火,也就是說爲祖,就是火的祖神。那麽,火祖是誰呢?
 《馮書五行志》記載:「帝喾有祝融,堯時有阙伯,民賴其德,以爲火祖,配祭火星。」意言當時黃帝的曾孫帝喾時代有火官(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名祝融,帝堯時有火官名阙伯,因百姓感念他們的德行,奉祀他們爲火的祖神,配祀火星。
 《搜神記》記載:「神姓宋,名無忌,漢時人也,生有神異,死而爲火精,唐牛僧孺立廟祀之,以釀火災,廟在武昌府之城東七裏。」
 也有說火神並不全屬男性,其中亦有女性:《慎行紀程》記載:「元州火神不祀祝融而祀凌霄女,一不虔,則女神立遺火鴉銜火丸置茅屋之上,兩翅扇風發火,故多火災。」
    ▲左圖:火德星君繪像。左二圖:火德星君神碼。中圖:火德星君香條:台灣一般傳統各地方廟宇要出巡繞境或出門進香又叫刈香,均會在繞境經過的地點或要前往進香的廟宇,貼上一張長方形、黃色或紅色的紙,就是所謂的「香條」。它的材質一般均很薄,上面會印一些圖案或是用毛筆手寫,最上方會標上要進香(刈香)的廟的名稱,接著下方是該廟的主神名稱及所要辦的事,如:刈香或出巡繞境,最下方則是去的日期及回駕的日期。貼香條的目的即是公告給沿途的善信周知,某月某日什麼神明進香會經過此地,希望善信們擺設香案迎接,也就是「路關」會經過的地方。香條張貼的方式,如果是活動主辦單位以及將留駕、駐駕的廟宇,才會將香條直貼;如果僅路經此地,則香條必須斜貼,且必須指向前進的方向,讓有參與遶境的隊伍知道行進的方向,並在最後一頂神轎經過之後,隨即香條撕去,而廟宇也才可以將香案桌收拾起來。而「路」指整個隊伍所行經的路線,「關」則代表定點,如:廟宇、神壇…等。在繞境隊伍的最前面,都會由廟方的執事人員,手持著路關牌,上面貼有當天遶境的行程及路線,率領整個香陣緩緩前進。 右二圖:火德星君清朝木雕,美國人龐書樵收藏,滿臉通紅,鬍鬚亦呈紅黑色,一般信眾很少供奉火德星君,只有消防隊員會拜。右圖:南方荧惑火德真君繪像。

十月初八日    廖添丁祭

    廖添丁生於1883年5月21日(清光緒九年農曆四月十五),臺中大肚上堡秀水庄人,八歲時父親過世,母親改嫁,由其姑媽撫養成人。十八歲開始犯案,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因竊盜三犯付臺中地方法院,遭重禁錮十個月又十五天。1906年~1909年(明治三十九年~四十二年),廖又有多次竊盜記錄,並因此被逮捕,其後在同年出獄。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八月廖因犯下偷竊警槍彈藥及佩劍案,開始引起警方的極度重視(但是他從未被日方視為抗日份子),至此開始到同年十一月遇害為止,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其犯下的重大刑案包括:林本源家搶案、基隆槍殺密探陳良久案、八里坌堡五股坑庄保正李紅家搶案。這段期間可以說是廖添丁活動力最強、犯罪率及知名度最高的時期。其活動範圍以臺中、臺北、基隆、桃園為主要地點。
    ▲左圖:廖添丁照片。左二、三圖:八里廖添丁廟(漢民祠)位於八里鄉訊塘村,廟宇原本是祭祀代表忠義精神的關公,但日據時代日人不准鄉民祭拜關公,此廟宇因而傾圯湮滅。直至義賊廖添丁出現,他頑抗日人、劫富濟貧的英勇事蹟為人所津津樂道,然而最後卻仍為日人所害而死於八里鄉,所以光復後(民國47年)鄉民感念廖添丁之義行,於是把他同祀於此廟,且易廟名為「漢民祠」,現習稱「廖添丁廟」。右圖:廖添丁廟前攤販林立。

註:十月十日以後神佛誕辰請見「10-2十月神佛誕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