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07-1七月神佛誕辰


初一日    丁府八千歲誕辰

    丁府八千歲是明朝末年,生於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陳江,名丁啟濬,字享文,號哲初,繼號廖江,明朝萬曆十六年鄉舉〈西元一五八八年〉,萬曆二十年中進士,曾任寶慶、杭州二府官,處事精明,毫不敷衍,累年積案,立即清理辦妥,絕不苟且,有「半神仙」之稱。升任戶部主事,轉吏部文選。遷考功員外。為官清廉,絕不收取紅包賄賂。蒙朝建重任,起文選司郎中,未及上任服母喪,待服除、補原官、再擢升翰林院提督四譯館太常寺少卿,調南太僕少卿。崇禎初為太僕正卿,晉刑部右侍郎,適逢刑部都察院二正卿俱缺,於是兼理二職。掌管織造的太監李實,也是魏忠賢的黨羽,李實為圖奸黨勢力壯大,不惜殺害‘忠良’,捏造罪名,上奏朝廷,害死周起元、同順昌、繆昌期等十三人,丁啟濬欲究辦李實罪責,建議朝廷將李實處死以敬效尤,適逢溫體仁當宰相,以其權勢之掩護更使奸黨肆無忌憚。丁啟濬見滿朝奸黨有滋蔓難圖之勢。雖義慎填 可惜無法剷除而告病辭職回鄉。歸隱未幾年即辭世,年六十八歲。追贈刑部尚書,著有平圃文集,平圃詩稿流傳後世。
    丁啟濬一家三代進士,為官顯達,為人謙遜,剛正不阿,高風亮節,飲譽華夏。據民間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問知府,「此地曆朝名臣賢士,試舉一二」。知府跪奏:「吾主聖明,良臣賢士眾多……明臣太僕寺少卿丁啟濬蒞杭時,剛正廉明,愛民如子,斷案如神,民稱「半神仙」,可謂良臣。」乾隆命道其詳知府又奏:「丁公因彈劾太監李實罪行,被魏忠賢奸黨陷害,昭雪後,欽賜「權宜行事」出巡江南,到處為民除害造福,卒賜刑部尚書,御賜祭葬蔭子。杭州百姓感念其豐功碩德,建造丁公祠奉祀」乾隆聽後沈吟片刻,然後說「宰輔三公為九千歲,彼乃八千歲也」。從此,丁尚書又稱「丁府八千歲」。
    自清代以來,「丁府八千歲」〈又稱丁尚書、丁巡按、讀書王爺、慈善王爺公〉在晉南一代威代威靈顯赫,大展神功,為民消災造福,排憂解難。乾隆三十二年,晉江三大鹽場之一的丙州發生瘟疫,染病者上吐下瀉,死亡近百人。後恭迎「三十六進士」驅除疫魔,其中『丁尚書公』顯靈要留鄉保境安民。連續三天巡護鄉里。出巡前鄉民清掃街道、曠地、陰溝,焚燒清理出之物,家家戶戶焚燒「滿爐香」放鞭炮,放香槍,頂禮恭迎聖駕。事後果然瘟疫逐漸消除。〈光緒十五年〉,由于商業來往,晉南沿海由廈門傳入鼠疫,深滬、衙口、圍頭、丙州、哉東、伍堡等鄉鼠疫猖狂。丙州「丁府八千歲」顯靈,神示將死者衣物食具全部「送草青」〈焚毀〉。「丁府八千歲」神輦出巡三天,鄉民焚香放鞭炮,香煙、硝煙瀰漫,果然奇蹟出現,鄉中五十多人染疫,只死亡五人。衙中潯中村也迎「丁府八千歲」鎮境驅除疫魔,疫情也逐步減少,只病死十二人。其他各鄉災情慘重,死傷累累。從此「丁府八千歲」能驅魔逐瘟的威名遍佈遐邇。
    「丁府八千歲」為一文官,又被號稱為讀書王爺,故據傳全省各地學子一到聯考季節時,均紛紛至宮廟參拜,祈求神聖助其一臂之力或抽籤問吉凶,果然有求必應。
    ▲左圖:丁府八千歲又稱讀書王爺,是學生和考生最愛的神明偶像。丁尚書自幼至老,手不釋卷,凡歷代沿革典故,識練習熟,故神像造型右手拿筆,左手拿書,頭徵傾做看書狀,此乃台灣獨一無二之神像造型。左二圖:台西鄉六塊厝福安宮主祀丁府八千歲。右二圖:左至右分別是丁府八千歲、馬府千歲、哪吒三太子、楊府千歲,北港南陽國小附近的鎮安宮內供奉紙糊神像,都是出自於北港紙糊師傅許永護之手,當初是夢到王爺托夢指示,要求像身用紙去做,這樣才能常換衣服,因此就流傳下紙糊王爺的歷史典故。右圖:鎮安宮因歷經百年香火,廟內盡是煙燻的暗黑顏色。


初一日    許遠真人受真    即唐忠臣許太守,許威顯王。見「五月二十九月許威顯王誕辰」條及「十二月初八日張英濟王誕辰」條。

初一日    桐柏真人受真


    桐柏真人又稱「右弼王領五嶽司侍帝晨」。《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稱其名為晉,字子喬;亦名喬,字子晉。本為同代靈王之太子。生而神異,幼年時即好道學。通音律,善吹笙,每每奏出鸞鳳之音。後遠遊,至伊、洛間,感遇天台山道士浮丘生,接引其上嵩山,授其大道之要,使其修鍊石精金光藏景錄神之法。自此修鍊達二十年,終于得道仙成。後在緱氏山頂峰,乘自鶴飛升登仙。受封為「桐柏真人」。
    桐柏真人王君,即周靈王之太子子晉也。按《史記》云:「太子聖而早卒。」據《列仙傳》曰:「隱而登仙。」兩說不同,蓋有由矣。司馬公述乎國史,劉子政驗以道書,國史戴其前卒之蹤,道書著其後仙之事。真仙相反,尚見異於同時;彼我相違,況與懸於數紀?且其特稟靈氣,已積習於前生;假孕人胎,暫應身於此世。幼而通聖,是習性之久也;誕而有髭,是身貌之昔也;煉神入微,讁仙促限,知賓帝之一舉,期師曠於三載。說賓帝乃衝形之旨,豈肯沈魂;誡師曠慎不壽之言,明知弗夭。良以早斃人間,遽還仙境,輕此儲位,重彼真仙,遊洛川以佇懷,暢笙歌之逸韻,感浮邱而降接,傳出世之奇方。故能蛻形示終,隱山學道,振羽之日,謝時衝天,其初卒後仙,亦不足疑怪也。是以京陵之墓,經古啟而劍飛;緱氏之祠,迄今立而神在。化昇之致,事理昭然。
    ▲左起二圖:桐柏真人王。中圖:王子喬吹笙引鳳銅鏡。右二圖:河南偃師縣緱氏山升仙太子碑。右圖:桐柏山脈中段的豫鄂兩省交界地帶。


初一日    泗州聖佛誕辰

    「泗州大聖」的奉祀最流行的地區當屬福建。那裡城鄉的大街小巷多供泗州大聖,或作小龕,或鑿壁為龕,有供立像的,也有供牌位的,還有在牆壁雕鑿「泗州大聖」四字來敬奉的。福建城鄉人們都把泗州大聖當做觀音大士來供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也曾為泗州僧伽塔題過詩。
    泗州大聖,又叫泗州佛。傳說他為西域僧人,世稱「僧伽大師」,是觀音的化身。唐高宗時大師來到長安、洛陽一帶化緣,後來又去了吳楚等地。他手執楊樹枝,到處說法。有人問他:「你姓什麼?」他就答道:「我姓何。」又問:「大師是那裡人氏?」他就答道:「我是何國人。」「何國」據說在西域碎葉國以北。後來,他來到泗州定居。他曾在一家留宿,一天,他突然對主人說:「這兒本是一座寺廟。」主人聞聽格外驚奇,忙讓僕人在院內掘地,果然發現了一塊古碑,碑上題名「香積寺」,又刨出一個金像,人們看過之後都說是「燃燈古佛」,而大師卻說是「普光王佛」。
    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唐中宗派特使迎接大師來京城,皇上遠接高迎,百官行禮,頗為隆重。皇上還親筆題寫了佛寺「普光王寺」的匾額。景龍四年三月三日大師圓寂,歸葬泗州,並漆身起塔。傳說中宗曾問萬回大師:「僧伽大師何人?」萬回回答:「觀音化身。」從此泗州僧伽大師的聖名廣為傳揚。宋朝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下令翻建泗州僧伽大師塔。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太宗又加封僧伽大師「大聖」謚號。從此「泗州大聖」更是名揚四海。
    ▲左圖:江陰悟空寺泗州大聖寶塔塔基。左二圖:西域名僧僧伽大師來中國,後在長安圓寂,唐中宗為他在泗洲建塔。于是,各地仿效泗洲建僧伽塔,故稱為泗洲塔。右二圖:存有“泗州大聖”舍利的影青點彩淨瓶。右圖:《宋高僧傳》記載,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師時代留傳下來的灰塑工藝一存在在今天的民間手工行業當中。


初一日    先天節

    《宋史誌》記載:先天節,宋大中祥符元年,以七月一日聖祖降日為先天節,休假五日,兩京諸路州、府、軍、監前七日建道場設醮(祈禱神靈的祭禮),斷屠宰;節日,士庶特令宴樂,京師燃燈。宋朝建立之後,追封趙公明為聖祖皇帝。
    大中祥符五年閏十月,新設了兩個節日「先天節」和「降聖節」。都與聖祖降臨,以及與真宗相會並勉勵他「善為撫育蒼生,無怠前志」有關,放是以七月一日聖祖下凡日為先天節,十月二十四日與真宗相會日為降聖節。二節日的活動內容與天慶節差不多,增加了令天下以延壽帶、續命縷、保生酒相互饋送的內容,最大的不同則是將天慶節時地方各州建道場設醮的時間由三天延長到七天。
    ▲左起三圖:被封為「聖祖皇帝」的財神趙公明繪像和神像。左起二圖:宋時以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你百官。節日戴以入朝。應是類似的這種掛飾,當然不會有這麼漂亮的材料。

初三日    縣城隍誕辰

    城隍廟各都市都有,依據明代禮制,城隍廟裡的城隍爺因為管轄區域而分為四個等級,京都的城隍廟稱「天下都城隍」,城隍爺稱「成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府減的城隍廟稱「府城隍」,城隍爺稱「威靈公」;州府的城隍廟稱「州城隍」,城隍爺稱「靈應侯」;縣城的城隍廟稱「縣城隍」,城隍爺稱「縣祐伯」。
    台的首邑縣城隍廟座落於台南市,其他縣市也都有自己的縣城隍廟。
    ▲左起:雲林縣城隍爺縣顯祐伯神像、台北縣城隍板橋安溪城隍殿顯祐伯神像、全台首邑(台南市)縣城隍廟縣城隍爺、金門浯島城隍廟城隍爺、新竹縣慈和宮城隍爺、林永裕香燭行製作的精製城隍爺神像。

初四日    邱處機真人飛升    生平及圖像見「一月十九日長春祖師邱處機誕辰」條。

初四日    司命東卿君降

    「三茅真君」中「大茅君茅盈」全稱為「司命東嶽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簡稱為「司命東卿君」。生平及圖像見「十月初三日大茅應化真君茅盈誕辰」條。

初五日    邵康節先生飛升

    宗熙寧十年七月初五日丑時卒),字堯夫,又稱安樂先生、百源先生,諡康節,後世稱邵康節,北宋五子之一,北宋理學家。邵雍的祖先是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幼隨父遷共城百源(今河南輝縣)蘇門山下。後,人稱雍為「百源先生」。
    雍青年時期即有好學之名,《宋史》記載:「雍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已而歎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獨未及四方。」於是逾河、汾,涉淮、漢,周流齊、魯、宋、鄭之墟,久之,幡然來歸,曰:「道在是矣。」」遂不復出。雍後居洛陽,與司馬光、二程、呂公著等交遊甚密。邵雍與二程、周敦頤、張載,合稱為「北宋五子」。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陽,以教授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自號安樂先生。出遊時必坐一小車,由一人牽拉。宋仁宗嘉祐與宋神宗熙寧初,兩度被舉,均稱疾不赴。邵雍病重時,程頤去看望他,問道:「從此永訣,列有見告乎?」邵雍說:「前面路徑須令寬,路窄則自無著身外,況能使人行乎?」[2]熙寧十年(1077年)卒。宋哲宗元祐中賜諡康節。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漁樵問對》等。1975年江西星子縣宋墓出土《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九卷。
    邵雍對易經極有研究,開拓了「象數」學的領域,他「探跡索隱,妙悟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邵雍繼承並發揚了陳摶的「周易先天圖說」朱震說:「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种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朱熹則認為邵雍傳自陳摶,陳摶亦有所承傳:「邵子發明先天圖,圖傳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邵雍說:「道生一,一為太極;一生二,二為兩儀;二生四,四為四象;四生八,八為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後天地之數備焉。天地萬物莫不以一為本原,於一而演之以萬,窮天下之數而復歸於一。」
    ▲左起二圖:邵康節先生繪像。左二圖:北宋《邵康節先生梅花神數》現代寫本。右圖:《梅花神數》刊本,宋朝易理學家邵雍(字康節),於辰年十二月十七日下午申時觀賞梅花,看到兩隻麻雀在樹上爭玩,以致梅枝落地,這先兆意味著什麼呢?邵康節好奇而占之,捏指一算得澤火革變澤山咸卦,他於是推斷「隔晚會有少女來折梅花,園丁不認得她而追逐之,少女失驚跌倒竟傷其股」。結果真的發生了這件事。不動不占、不因事不占、不問不占,推算明理即一占必中,未卜先知可以神奇得讓人目瞪口呆。


初六日    禹王尊神誕辰

    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之子啟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中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關於禹的出生地說法不一,近年來的考古研究表明,禹的故鄉為現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他的活動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紀,是中國第一個世襲制國家,夏王朝的奠基者和創始人,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大禹的兒子啟是夏朝的第一位國王。夏禹在位十五年後逝世,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終年一百歲。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偉人,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還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安居樂業。孔子曾頌揚禹治水的功德說: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平治水土,開溝洫,發展農耕,鼓勵人民從事勞動。
    ▲左圖:陝西省韓城市蘇東鄉周原村北,原名大夏禹王廟,始建於元大德五年(1301年),明萬歷七年(1579年)重修。中圖:王陵位於浙江省紹興東南會稽山北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典建築群,由禹陵、禹祠、禹廟三部分組成。右圖:四川「蝌蚪文」天書,據說是消失己久的禹王碑拓片,其文字內容無人能識。

初七日    七星娘娘誕辰

    依照《晉書天文誌》之記載,七星即北斗星之總稱,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根據魏晉以後民間傳說:天上有星座,住有七仙女,是為織女,她們的織藝高超,能織出美麗若雲彩的綢紗,做成「天衣」,披穿天衣,可以自由飛翔於天上人間。
    而地上有位忠厚老實的耕稼少年,受到兄嫂的苛待歧視,霸佔家產,只分給弟弟一條老牛,弟弟遂與老牛相依為命。有一天,老牛忽然對主人說,有天上的織女,將到附近的河裡洗澡,只要你到河邊守候,你將得到一位貌美妻子。這牛郎聽信此言,果然在那夜的河邊,看到七位美女下凡,脫衣入浴。牛郎沒有看過那麼漂亮的衣裳,隨手拿起一件端詳,事被其他仙女發覺,她們便都起身披衣,飛返天上了。只剩一織女無衣可穿,又見牛郎清秀老實,即決意留在人間,做牛郎的牽手(妻子)。
    婚後,生活幸福美滿,也生了兩個兒子。不料事後被天帝知曉,即命天兵天將,趁牛郎外出,將織女押回天上。牛郎自然心碎欲絕,老牛便對牛郎說:凡人是不能上天的,但你若披上我的皮,就可以飛上天去,與織女相會。你對我仁慈照顧,我已老了,你就殺了我吧!這是我唯一的報答。牛郎不忍心,老牛無計可施,只好自己撞牆而死。
    牛郎依囑披上牛衣,用籮筐挑了兩個孩子,飛上天去了,眼見就要追上織女,沒想到西王母(據傳是天帝之妹),拔下頭上金釵,在兩人間一劃,便成一條天河,隔絕了兩人,牛郎進退兩難,只好隔河相望,成了織女星與牽牛星的故事(及七夕的神話)。早先上去的六位姊姊,也甚同情自己的妹妹,便暗中助祐那兩個孩子,使孩子平安健康長大成人。由這個傳說,得以堅信七娘媽(天女七星娘娘),關懷照顧庇祐孩子的原因,即民間重視祭祀七娘媽(即天女七星娘娘)的由來。
    ▲左圖:「七娘夫人」神禡。左二圖:台南市開隆宮「七娘媽」神像。右二圖:台南地區的居民在孩子滿十六時,為其添購新衣新帽,全身穿戴整齊,並敬備供品,如麻油雞酒、麵線、四果、六齋碗、七碗甜芋、紅龜粿、二根帶尾甘蔗、金紙、娘媽衣、五牲等,以及事先特別訂作一座七娘媽亭,攜帶孩子來到廟方讓滿十六歲的孩子鑽過七娘媽亭。並由廟方執事人員或父母站在廟旁的木雕狀元亭供桌前,男轉左女轉右,連續三次,表示孩子已成年從此可「出娘媽宮」或「出婆姐宮」、「出姐母宮」,不用再受到七娘媽或婆姐等的特別照顧。
台南地區的七娘媽亭,多由糊紙店製作,為紙紮的神亭,以細竹條及多種色紙糊成,亭內並會張貼一張七娘媽的大符、或用紙糊成七尊七娘夫人像。右圖:祭祀七娘媽所用的供品。

初七日    大成魁星誕辰

    魁星又稱魁斗星君,一說係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星,亦即西方虎七宿的第一宿,共包括十六顆星;另一說為晉書天文誌所載:「北斗第一至第四星為魁,第五星至第七星為杓,合而為斗。」此說認為魁星即北斗七星;又一說指魁星就是北斗的貪狼星;另有一說,認為文曲星乃北斗第四天權星,主科甲文章之宿,因文曲屬斗魁第四星,故稱「文曲魁星」,簡稱「文魁」;不論何說,不僅古代的讀書人相信祂與科舉功名的關係十分密切,就是現代的讀書人亦頗多拜魁星,以祈求考試順利,榮登金榜。
    魁星又稱綠衣星君,係因魁星掌科甲之名,而是否能名列科甲之金榜,在九星中為四綠木星所管,故又將魁星稱為綠衣星君,早期喜慶慶典演戲及春秋三獻禮中,若有安排「進魁甲」節目,當「魁星踢斗」一角出現時,所著戲裝即為「綠袍」。古時書院,每科開卷之前,依例均要先設案敬拜魁星,讀書人在農曆七月初七魁星聖誕之日,要舉行月下拜魁星儀式,據沈平山老師著「中國神明概論」載:
    「士子在月光下舉行拜魁儀式,天井裏擺上魁星,牛郎、織女二席香案,以公羊頭(吉祥)犒祭,烹熟羊角貼紅紙,祭於魁星神前,燭夜下,祭畢,鳴炮,焚香,燒紙鏹,大夥兒在香案前圍餐,以龍眼(狀元)、榛子(榜眼)、花生(探花)三果,代表三元,往桌上投放,跳至某人前,既稱狀元、榜眼、探花,如都滾偏即表示沒得功名,重新投擲叫復考,都投中叫三元及第,投一次,飲酒一巡,叫一科,大家紛向科狀元、榜眼、探花敬酒,直到散席」。後來隨時代的進步,演變簡化為祭拜魁星僅以龍眼、榛子、花生為供品,三果齊拜,代表「三元及第」;公羊頭及公羊角亦以麵粉作成。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載:「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不知奎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為北斗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異。今以文而祀,乃不予奎而予魁,宜乎今之應試而獲中者,皆不識字之不與」?錄中將奎列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而查二十八星宿中,北方玄武七宿為斗、牛、女、虛、危、室、壁,玄武七宿中並無奎宿;西方白虎七宿為奎、婁、胃、昂、畢、嘴、參,白虎七宿方有奎宿,顯係顧炎武引用天星資料有誤。據孝經援神契載:「奎主文章」;史記正義解:「奎,天之府庫」;春秋合誠圖載:「奎主武庫」。
    魁星與奎星是不同體系的星辰之神,魁星是北斗星辰擬神化,與科甲功名有關;奎星為西方白虎星辰擬神化,奎星又稱奎木狼,性喜好經典,與文章有關,古代士子要博取功名,必須要能寫出好文章,所以古代士子就將不同星宿之神結合在一起,冀求化不同為同(謂之天同),祈求一體兩面的「文思泉湧(奎),金榜題名(魁)」 ;奎又為府庫,府庫乃一種建築體,故建閣以奎為名,奎為西方白虎七宿,白虎主武,建奎閣供魁星,取象出文武雙狀元,此即所謂的「魁星拈筆點雙魁」。「獨占鰲頭」的由來是與魁星有關的,所謂「魁星點斗,獨占鰲頭」是也,即表示魁星爺用筆點定應試學子的名字,就能高中金榜。唐宋之時,皇宮正殿台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及鰲,考中的進士要站在台階下迎榜,僅狀元一人站在鰲頭上迎榜,以示為首及尊榮,故稱獨占鰲頭。
    ▲左圖:赤崁樓魁星爺:魁星爺掌管文運,其造型來自一個「鬼」字,右手持硃筆,是點功名的動作,左手握著墨斗,右腳踩在鰲魚頭上,另一腳向後踢向星斗,有「獨佔鰲頭」、「魁星踢斗」之意。左二圖:文魁夫子乃魁星爺或稱大魁夫子。魁星踢斗獨佔鰲首所指是夫子,因此北斗有七星,一至四星為斗魁,尊稱 魁星或璇璣,五至七星為斗柄,尊稱為 玉衡。而魁斗星又是北斗星排列第一星,人們視為鰲首,並尊魁星為五文昌夫子之一。右二圖:台南市赤嵌樓文昌閣二樓供奉魁星爺。右圖:赤崁樓文昌閣的魁星爺又是全台最有名專門點榜的神祇,所以神前揭示板上掛滿祈求魁星爺保佑的考生們的祈福牌,他們都希望能夠被魁星爺的硃砂筆點中而金榜題名。

初七日    衛房聖母誕辰

    床公床母還有自己的「官銜」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岳廟裏,正院的西配殿叫廣嗣殿,裏面供奉的都是送子娘和子孫爺,主神叫「九天監生明素真君」和「九天衛房聖母元君」,這男女二神據說就是床公床母,他們那長長的名字,即床公床母的「官銜」。
 《大慈好生九天衛房聖母元君靈應寶簽》曰:「九天衛房聖母元君高居九天之上,總職三界之中,宣太上好生之聖德,敕陰陽生成之號令,上自後妃,下及民婦,俱蒙敕命人物生成,錄人間之善惡,察女子之貞邪。有德者奏聞玉京,敕神祗而護佑,書名仙籍,益算延年。有過者申告三官,付五雷斬勘之司,照依玉律,施行刑遭疾苦困危,魂系豐都,常沉苦海。」尤其是婦女懷孕,臨產之時,皆須恭請聖母及諸神護佑。大足南山聖母窟中的主像當即主宰人間生育的九天衛房聖母,所謂「注生」也就是「主生」。其左、右二聖母,當為護胎聖母、保胎聖母。
    《道法會元》卷二一亦載監生司神靈多達百千,其中即有「九天衛房三十六聖母、注生君、催生君、乳母君、導生君、生母君、三天都禁司命君、衛房靈妃、天門紫戶速生君、衛房夫人、救生玉女、抱送衛房仙女」等。其護法主帥即為九天監生大神。《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法》卷二曰:「監生大神,即度生真人也,字扶義。」《上清天心正法》卷三描述其形像說:「頂力士冠,金甲,全披皂履,卓劍而立。」
    床母生日就在七夕。台省人將十六歲以下的孩子稱為「花園內」,均受床母的保護。所以在這天,這些少男少女,都要從下午六點起,在自己的寢室供祭床母,供品要有雞酒、油飯,並燒床母衣(木刻衣服圖案之金紙),以拜謝床母保護幼兒。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左圖:大足南山聖母窟中的主像即主宰人間生育的九天衛房聖母。其左、右二聖母,當為護胎聖母、保胎聖母。左二圖:衛房聖母繪像。中圖:「床公床母」神禡。右二圖:祭拜床母要燒用「床母金」。右圖:床母衣是三張金紙疊在一起,用剪刀剪出一個有頭穿裙子的人形,就是床母衣,和金紙一起焚燒,祭祀床母。

初七日    王方平仙翁降

    因北宋蘇軾題詩「平都天下古名山」更名。「鬼國幽都」之說由平都山而起,據《豐都縣志》和晉人葛洪《神仙傳》載,民間傳云,漢代王方平、陰長生兩方士曾於平都山修鍊成仙,道家遂於此山設天師,並將其列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
    民間認為南極仙翁即南極老人星、南極壽星。《史記天官》載:「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後漢書禮儀志》載:「仲秋之月,祀老人星於國都南郊老人星廟。」可見其祭祀由來已久。
 道教之「星辰信仰」謂:南極星注生,其位居南斗垣,主控南斗星辰,故尊為「萬靈帝主南極長生大帝」或「南極長生司命君」,神格崇高。有傳奇載:「仙翁姓王,諱名改生,字易度,是太虛世紀,孟商初啟,天開運行,天元尚冥遯三暉時,有長生司命君誕於東林廣昌城長樂鄉。」
 民間傳說:仙翁鶴髮紅顏,長鬚凸額,一手執拐,一手捧桃,時乘仙鶴(長壽之象徵),時坐花鹿(祿之諧音),顯現時,則天下太平。而《封神演義》敘述,南極仙翁為玉虛宮元始天尊之弟子,隨侍於天尊之側。第五十一回〈子牙劫營破聞仲〉,仙翁奉天尊之命破紅沙陣,敵營謂仙翁是「為善行樂之士,亦非破陣之流。」第六十五回〈殷郊岐山受犁鋤〉敘述:殷郊阻撓姜子牙,須得「聚仙旗」始得成事。瑤池金母之女龍吉公主曰:「此旗別人去不得,須得南極仙翁,方得借來。」仙翁聞之,即忙收拾換上朝服,繫了叮噹玉珮,手執朝笏,離了玉虛宮,足踏祥雲,飄飄蕩蕩,駕鶴而行。怎見得?有詩為證:「祥雲托足上仙行,跨鶴乘鸞上玉京;福祿並稱為壽曜,東南常自駐行旌。」由此可知,仙翁乃福祿並稱之壽星。
 ▲左圖:十七世紀木刻雕塑南極仙翁像。左二圖:相傳為長壽兄妹的麻姑及其兄王方平仙翁。右二圖:南極仙翁繪像。右圖:新疆石河子市花園鎮蟠桃園景區,以南極仙翁景點為中心。

初七日    鑄冶師陶安公昇仙

    陶安公,古代仙人。據《列仙傳》記載,陶安公為六安(今屬安徽)鑄冶師。相傳陶安公數行火。火一旦散,上行,紫色衝天,安公伏冶下求衷,須輿,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至期,赤龍果到,安公騎之東南上一城邑,與數萬人眾辭決,昇仙而去。又據《南昌郡乘》,陶安公跨龍仙去,二女修其術亦仙去,天寶中名其居為陶仙觀。
    《列仙傳》云:「陶安公者,六安鑄冶師也。」 唐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詩:「 陶公矍鑠呵赤電,回祿睢盱揚紫煙。」(查無圖像)

初七日    麻姑降

    麻姑,道教神話人物。據《神仙傳》記載,其為女性,修道于牟州東南姑餘山,中國東漢時應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經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謂“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故古時以麻姑喻高壽。又流傳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于絳珠河邊以靈芝釀酒祝壽的故事。過去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
    古籍記載:麻姑為道教所尊的女仙。葛洪《神仙傳•麻姑傳》曰:「漢孝桓帝時,神仙王遠,字方平,降于蔡經家,……與經父母、兄弟相見。獨坐久之,即令人相訪(麻姑)。7繼云:「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於頂中作髻,餘髮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目,不可名狀。入拜方平,方平為之起立。坐定,召進行廚。……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復揚塵也。」又說:「麻姑鳥爪。蔡經見之,心中念言,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方平已知(蔡)經心中所念,即使人牽經鞭之。謂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謂爪可以爬背耶?但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宴畢,方平、麻姑命駕,升天而去,簫鼓、道從如初焉。」杜光庭《墉城集仙錄麻姑傳》全抄上文,僅在傳前冠一句云:「麻姑者,乃上真元君之亞也。」
 《神仙傳•王遠傳》所記內容略同。但上述二傳皆無王遠與麻姑有親屬關系的記述,而《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集》卻謂:「麻姑乃王方平之妹,修道得仙」。自為後人所增益者。葛洪《麻姑傳》以其所具有的豐富想象力而聞名於後世。
    ▲左起三圖:麻姑繪像。右二圖:唐代大書法家、撫州刺史顏真卿的《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字牌,記述了麻姑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經家裡相會的神話故事,及麻姑山道士鄧紫陽奏立麻姑廟經過。右圖:麻姑仙廟,宋真宗時詔賜為「仙都觀」。宋仁宗、高宗都曾頒賜御書法貼於觀內。

初七日    祭機神

    張衡是古代有名的發明家,他不但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還發明了許多的機械儀器。因為張衡似乎有著掌精密機械的天才。人們信奉紡織的技術也是張衡發明的。所以張衡很自然地被人們稱尊奉為「機神」。
    人們對機神的身份和來歷說法不一,但還是有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江南一帶大多數人們認為機神名叫「伯余」,他是紡織和製衣的始祖,他以麻布縷絲做出了最初的衣料,漸漸發明出了紡織這一行業,後來又改進了紡織技術,開始以機杼作為紡織的主要手段。因此,人們奉伯余為機神。
    在杭州機神廟,廟堂裏面所供奉的機神,原是河南人氏。此人姓褚,不知道叫什麼名字。褚氏先祖世代居住在河南,後來才遷居到了錢塘一帶生活。到了錢塘之後,褚氏一家人將自己家傳的紡織技術教給當地無以為生的民眾,當地的民眾因此紛紛學習紡織技術,借此發家致富。而杭州一帶的紡織業,也由此興起,並成為歷史紡織業中的翹楚。錢塘以紡織為生的後人們便將褚氏父子看成是當地紡織業的先祖,奉為機神。
    每年的七月七日被定祭祀神的日子,地方在天祭祀神,民也如此。因一天是中牛郎女天河相會的日子,也有人把其中的織女看成了機神。
    杭州有三處機神廟,明代建於慶春紡東園巷稱中機神廟,湧金門又建一所,稱上機神廟,艮山門石弄口又建一所,稱下機神廟。每年春秋,機戶用隆重儀式祭祀機神。厲鶚《城東雜記》中收有《機神廟碑》。詳記興革事,碑曰:「物創於臣,功歸於帝,然則機有神,非伯余莫屬矣。」按伯余何許人也?有人認為即黃帝,亦有認為是黃帝的臣屬,按碑文則記機神為黃帝之臣伯余。乾隆六十年覺羅吉慶撰文,仁和縣事鄧雲龍渤石於機神廟的《秩祀軒轅廟先蠶孝碑》,碑曰:「浙西杭嘉湖三郡蠶事之利侔放力田。……得機神廟於城東北隅,乃躬癸祭 矣。……因考先蠶之說不一,惟疏仡紀黃帝命元妃西陵氏如教民育蠶。則先蠶之神以西陵。」
    ▲左圖:南韓新版一萬元鈔票用機神張衡的繪像和他發明的「渾天儀」作為圖案。左二圖:張所發明的「地動儀」。中圖:織女白描繪像。右二圖:明代的「織女織布圖」。右圖:宋王居正「紡車圖」(局部)。

初七日    祭百蟲將軍

    馬姓血緣始祖:「土地爺」伯益,又作伯翳、柏翳、柏益、鷖伯等,約出生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出生地大約位於今天的山東省的西南部地區,具體地址不詳。伯益來自於歷史上的東夷九族。傳說,他能領悟飛禽語言,被尊稱為「百蟲將軍7。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早期先民學會了建築房屋,鑿挖水井。戰國初年,伯益的後代趙襄自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包括馬姓始祖趙奢在內的趙氏子孫都是伯益的後代,伯益因此被尊稱為今天馬姓族人的血緣始祖。
    伯益亦稱大費,是中國古代贏姓各族的祖先。相傳伯益善於畜牧和狩獵,並且發明了中國最早的屋舍,他因此被中國民間尊稱為「土地爺」並受到不同形式的供奉。圖為位於廣東省汕頭市石風景區白花尖大廟內的一座伯益公像。
    民間傳說,伯益是凰鳥轉世,精通鳥語言,並可以與鳥類對話,是所謂的「百蟲將軍」。這一傳說雖然有明顯的神話色彩,卻不斷地為後人所傳頌。今天發現的許多古文中,「伯益」也通常寫作「伯翳」。「翳」在古代其實就是指的一種神鳥,民間稱為能庇佑百姓的翳鳥,傳說其在飛翔時翅膀極其舒展,能夠遮蔽方圓數里。伯益被神話成「翳」,被稱作「百蟲將軍」,與其說是原始先民渴望神靈的庇護,不如說是原始先民渴望戰勝自然。
    傳說,由於伯益的能力非凡,堯帝就派伯益帶領原始先民燒山開荒、種植谷物,開墾處女地。在燒山驅趕野獸的過程中,伯益發現,經過大火烤燒過的泥土出奇的堅硬。這一點讓伯益和族人想到,與其搬運厚重的石頭搭建巢穴,何不就地取材燒土築穴呢?於是,伯益就帶領族群中將泥土和石頭壘砌在一起,再用大火燒,這樣就形成了早期的牆。伯益又根據飛禽搭窩的原理,在牆的基礎上堆放如蘆葦草之類的植物用以遮風避雨,這就是最早的屋舍。
    由於伯益最早發明了利用土地建築房屋,民間就一直把伯益當做“土地爺”加以供奉。在中國南方的部分農村,至今仍然可以見到一些簡陋的神廟,就被稱為“伯爺廟”,裡面供奉的土地公,就是傳說中的伯益。在供奉有伯益的地方,一般以每月的初一、十五向伯益敬奉香火。也有部分地區在“伯爺公生日”那天,舉行比較隆重的供奉儀式。至于伯爺公的生日,各地的說法也不盡相同,流傳于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族譜記載,伯益的生日是農歷三月廿九日,而北方地區則多以農歷二月初二為伯益的生日。考慮到伯益出生之際,尚沒有確鑿的文字記載,伯益的生日多半是後人牽強附會的結果。
    伯益廟,又稱土地爺廟,是後人為了紀念伯益而建設的廟宇。各地建設的廟宇規模不等,供奉的伯益塑像也不盡相同。目前現存的規模和影響較大的伯益廟位於浙江紹興會稽,傳說伯益就是在這裡與南方的三苗族達成和解,為今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最終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紹興會稽的伯益廟大約修建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明代的南畿學政蕭鳴鳳還曾為此廟撰記。由于當地人奉伯益為稽山大王或稽山大帝,所以該廟又被稱為稽山大王廟。
    ▲左圖:伯益繪像。左二圖:「伯益陶璧」的正面內圈為裞福的寓意畫「五(福)臨門」,外圈文字為「丼吉祥」、「伯益費」。背面文字為「五穀豐登」。這是夏朝時大禹的重臣伯益費的陶璧。右二圖:稷益廟俗稱陽王廟。在山西新絳縣城西南20公里陽王村。是供奉後后稷和伯益的廟堂。右圖:土地爺小廟。
    ▲左圖:伯益費版畫繪像。左二圖:《山海經》北海篇中,曾經提到有一種名為翳鳥的神獸,這是一種身上五彩羽毛的神鳥,相傳其飛行時候雙翼展開可以遮蓋方圓千尺。右二圖:《山海經》云:「有五彩之鳥,飛蔽一鄉,名曰翳鳥。」。右圖:伯益廟,又稱土地爺廟,是後人為了紀念伯益而建設的廟宇。

初七日    浮丘超應真君飛升    不可考,查無生平。

初七日    乞巧節

    晉代周處《風土記》中記述乞願有乞富、乞壽、乞子等內容,此後才以乞子和乞巧為主,故又稱為巧節、乞巧節、女兒節等。唐五代時,北方民間多以七月六日為夕,宋太宗曾頒布詔令恢復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過節的。膠東的招遠、萊州、長島等部分地區,多以七月六日為七夕,有「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之諺。
    從前山東各地都以七夕為節,舉行多種多樣的乞巧活動。單縣的七月七日之夜,乞巧活動十分熱鬧,穿著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擺上香案,陳列各種瓜果和化妝品,一起祭拜七姐姐,邊拜邊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然後每人從老太太手中接過一根針、七根線,藉著香頭的微光穿針引線。誰穿上線,誰就算乞得巧了,穿得最快者最巧。漂針乞巧,用一碗水在太陽底下晒一中午,然後將針或谷物的芽放進碗裡,讓它飄浮水面,看水底的針影,成各種花紋者為得巧,如針影粗直、細微則是拙的徵兆。曲阜地方於七夕做巧果與巧燈。巧果與巧燈都有各種各樣造型,巧燈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藥、玉簪、蘭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蘭、梅花等花卉燈,八仙過海、群仙祝壽、童子拜觀音、福祿壽等人物燈。孔府把巧果和巧燈作為節日禮品送給各府本家和親友。七夕之夜,從孔府大門,沿中儀路到後堂樓各院門口,花園各路、各景點,都擺設巧果與巧燈,各庭院和花山頂上,擺以巧果為主的點心和茶水。入夜,府中人坐庭院中仰望牛郎織女會面。膠東地區在乞巧之前有請七姐姐的活動,姑娘們白天到田地裡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頭,不說話,回家後扎一佛龕,或在土臺上搭一小棚,內供織女圖。入夜後,姑娘們再手持秫秸圍井臺轉一圈,請七姐姐位歸佛龕,然後坐在織女像前,對拍巴掌向織女乞巧。邊拍邊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納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繡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
    乞巧節的飲食,一般是麵條、水餃、饅頭和烙果子等。臨沂習慣用儲蓄的露水做麵條,堂邑縣把七夕做的麵條叫雲面,意為巧雲,昌邑用七種野菜包包子,膠東家家戶戶烙「巧果子」(先用油、雞蛋、糖把麵粉和好,再用荷花、桃、魚等模子製成各種花樣,最後烙熟),用線穿起來,給小孩挂在脖子上,邊玩邊吃,親友之間相互饋送。臨朐等地,婦女習慣在七夕之日回娘家串親。
    ▲乞巧節的圖像。


初七日    七夕節

   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牛星、織女星,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系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于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又如《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船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可參閱「乞巧節」條。
    ▲七夕牛郎織女鵲橋會的繪圖。

初八日    徐府七王誕辰

    徐府七王徐達,字天德,明鳳陽臨淮(今安徽陽鳳東北)人,為明朝五虎將之首。初務農,元至正十二年投郭子興軍。次年,率二十四人從朱元璋取定遠,元璋軍渡江,下集慶(今江蘇南京),徐達皆為軍鋒,由鎮撫升至樞密院同知,中書右丞。鄱陽湖大戰,身先士卒,敗陳友諒前鋒,進左相國,二十七年統軍爭吳,破江平,擒張士誠,封「信國公」。復拜征虜大將軍,同副將常遇春率步騎二十五萬北伐,平山東,破潼關,克元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洪武三年授中書右丞相,改封「魏國公」。奉命鎮守北平(今北京),大興屯田。他善撫軍,嚴號令,士卒皆樂為用。長年在外征守,有「謀勇絕倫」之譽。為開國第一功臣,與明太祖有布衣兄弟之稱。後病卒(另有一說是被名太祖毒害)。追封「中山王」諡「武寧」。
    另外傳說徐達是協助明太祖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第一開國功臣,但因太祖朱洪武是個能共甘苦,而不能同享樂的人,故在登基王位之後,相繼設法除去眾多開國功臣義士,當然徐達將軍亦不能逃過此劫,死後,其英魂不散,盤據在泉州市郊外的石龜山內修行,後因蕭太博代巡時之先鋒官,待來台之後,完成北巡大業,蕭太博再上奏天庭,玉帝正式冊封為「七府千歲」,位列仙班神職,因此徐達生前與眾家豪傑結義時,排行第七,故後來朝中之人皆尊稱其為「七王爺」。
    ▲左圖:台北三重順天宮徐府七王神像。左二圖:台中龍井鄉太和壇徐府千歲神像。右二圖:徐府七王雕像。右圖:高雄縣永安鄉天文宮慶祝徐府千歲及眾神聖誕千秋啟建五朝王醮及水火醮大典。

初九日    神煞交會

    「神煞交會」是命相術名詞,是指吉凶交錯的關鍵時日。
    《八字神煞》是命運流程所出現之現像的解釋,每一個神煞都有它特定的吉凶詮註。八字裡面帶有不好的凶煞惡神,最好知命量力,以期減輕凶神惡煞的為害,避免造成生命之中不能抹滅的傷痛。今生定業是不可能改變的,但是歲運流程所發生的因緣業力,可以透過正確的方法而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這是事實證言。 (查無圖像)

初十日    劉海仙誕辰    一說誕辰為六月初十日,見「六月初十日海蟾祖師誕辰」條。

初十日    曹國舅大仙飛升

    八仙之一曹國舅,名佾,字景休。《宋史》記載他是宋朝慈聖光獻太后之弟,故稱國舅,所持之法器為玉笏,又稱「雲陽板」,是由一種神獸「辟水犀」(又叫 「通天犀」)身上之物做的,有點像玉石一樣。他生性淡泊,不喜歡功名利祿。除了處理日常的政事之外,空餘的時間,時常研究史學和人生哲學,對於人生的悲歡離合看得很淡,認為是因果循環的結果。
    他的弟弟曹景植,則自恃為皇室的親戚,常逞強行惡,門下養著一批恃強凌弱的門客,搶奪百姓的田地,霸佔民家的女子。曹國舅自始至終竭力規勸其弟,但都不能使其改過自新。國舅說對弟弟說:「天下之理,積善者昌,積惡者亡,這是不可更改的。我家行善事,累積陰功,才有今日之富貴。如今我弟積惡至極,雖然明裏能逃脫刑典的制裁,但暗裏卻難逃天法。如果一旦禍起,便會家破身亡,到那時想牽隻黃狗出東門,都是不可能的,我感到恥辱又害怕真的會發生此事。」景植聽了這些話後,有點慚愧,也收歛不敢在外面再惹事生非。可是有一天, 他在城內酒家又發酒癮 ,結果酒後亂性,失手殺人,當場被逮捕,送入監牢裏 。經過審問,縣太爺知道他是皇太后之弟弟,一直不敢動他一根汗毛。但曹國舅知道之後嚴厲地指責縣太爺說:「你身為人民的父母官,豈能有審判不公平的地方?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要和庶民同罪啊!何況是太后的弟弟呢? 這樣做,怎麼能叫民眾信服呢?」縣太爺聽了非常的慚愧,最後依照法令,把曹景植斬首了。
    老百姓知道這件事,都非常敬佩曹國舅。可是曹國舅的心裏卻十分悲痛,於是他向皇上請辭,告別家人和朋友, 散盡家財,周濟貧苦之人 ,身穿上道服到山中隱居專心修道。突然有一天,漢鍾離和呂洞賓遊至他修道之處,問他:「你閒居時修養什麼?」 國舅答:「其他的無所作為,只修道而已。」二仙問:「道在那裏?」國舅手往上指著天。二仙又問:「那天又在哪裏?」國舅指著心。表示天的道理就是自己的心,所以必須時常反省自己,才能得道。鍾離權和呂洞賓看了,笑了笑說:「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經洞悟「道」之真義了。」於是授他《還真秘旨》,精心修道。 兩位大仙離去前,還讓曹國舅每天到後山砍九根柴棍,鋪在自己腳下。三年過去了,柴棍在曹國舅腳下鋪了上千層,有二十多丈高。他也已達到心與道合一、形隨神化的境界。這天,漢鍾離和呂洞賓來到他眼前說:「三年來你在此虔誠修煉,我們都看在眼裏,現在你要徹底了卻凡間的恩怨。」說罷,駕起雲走了。曹國舅想都沒想就在腳下的柴堆放了一把火,只聽「轟」一聲,火光衝天。頓時,天空中霞光萬道,紫氣靄靄。曹國舅從衝天大火中,冉冉升上天空。
    天空中傳來一陣大笑聲,「曹國舅,我們恭候你多時了。」曹國舅睜眼一看,只見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等七位大仙都在向自己招手呢。鐵拐李說:「你三年沒白費,煉就了這塊無價寶」,曹國舅低頭一看,見自己踩了一塊像玉石一樣的板,上面寫到「雲陽板」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憑著這件寶物,曹國舅可以騰雲駕霧,漂洋過海,鎮妖辟邪。他笑了笑,踏著祥雲,隨眾大仙雲遊去了。不多久,就由漢鍾離、呂洞賓二仙引入仙班。曹國舅留下之事跡不多。相傳位於河北西倚太行山滿城縣曹家峪,有一大型天溶洞叫「曹仙洞」,隔漕河與狼牙山相望。據傳說,該洞為「曹國舅」修道成仙之所,故名曹仙洞,因他不滿當時官場腐敗,厭惡糜爛的宮庭生活而出家,始入山修道,成為八仙之一。世間有民謠流傳曰:曹國舅、愛逍遙,不戀榮華卸錦袍,世上萬般修行好,手執雲陽仙板敲。
    ▲曹國舅各式造型繪像及塑像。

註:七月十一日以後神佛誕辰見「07-2七月神佛誕辰」。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