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08-3八月神佛誕辰

十七日:太白長庚降

    晨見東方,為啟明;昏見西方,為太白,又曰長庚。《小雅•大東篇》曰︰「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朱熹注之曰︰「啟明、長庚,皆金星也。以其先日而出,故謂之啟明;以其後日而入,故謂之長庚。葢金水二星常附日行而或先或後,但金大水小,故獨以金星為言也。行,行列也,言啟明、長庚亦無實用,但施之行列而已。」《漢書•天文志》曰︰「太白曰西方秋金,義也,言也。」是故金星又曰太白。傳說太白金星主殺伐,古代詩文中多以比喻兵戎。
    《西遊記》有太白金星奉玉皇大帝旨下界詔安孫悟空之說。太白金星是道教中最高神祇之一,對百姓中影響很大,白髮蒼蒼、表情慈祥的老人,忠厚善良,主要職務是玉皇大帝特使,負責傳達旨意,受到人間喜愛。
    左二圖為太白金星繪像。中圖為金星。右圖:天童禪寺位於寧波市東之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晉永康元年。相傳義興法師雲遊至此,結茅開山,建造精舍,日夜誦經,一片虔誠感動玉皇大帝,命太白金星化為童子下凡,為義興服持供奉。待精舍建成,太白金星騰雲而去。故以天童名寺,以太白名山。

十八日 酒仙誕辰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這遇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生于此。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李白少年時,就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其間曾因吳筠等推薦,于天寶初,任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李幕僚,因李失敗而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卒于當塗。
    李白一生嗜酒,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極其傳神地描繪了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又說李白任供奉翰林時,經常醉臥在酒店裡。天子愛其才,召他進宮作詩。李白醉醺醺地來到宮中,叫楊國忠磨墨,高力士脫靴。高力士懷恨在心,用李白寫的詩挑撥楊貴妃,楊貴妃進讒言,玄宗才疏遠了李白。又說李白酒醉泛舟在採石磯附近的江面上,見水中月影而捉之,遂溺死等等。
 承德酒仙廟建于清乾隆年間,為工商業者、手工業工人等集資修建,佔地面積達7350平方米,建築形式和風格與市內其它大寺相比獨具特色。據老人們介紹及筆者親見,酒仙廟不是完整的中軸對稱的北方四合院式,也不是突出主體、不講對稱的藏教都罡法式,而是類似家廟性質的謐靜幽雅的園林式古剎。
 酒仙廟山門前有十三級石階,正門兩側有掖門2座,門前僅立一座石幢旗桿,並無石獅盤踞。廟門對面(東面)的坡下有廣場,建露天戲台一座,廟內亦無鐘鼓二樓。正殿3間,進深3間,前出廊,為硬山筒瓦小卷棚式。殿內外的梁、檁、簷、柱均施彩繪,院內以大塊青磚鋪地,伴之以古老的鬆柏綠蔭,更使古剎生輝。殿內原供呂祖、劉伶、杜康三尊木骨泥塑的酒仙。
 南、北配殿各3間,不置神祗。後殿面闊3間,進深略窄,前出廊。內為曲形神案,上供有“五行八作”及360行(另一說130行)的神位祖師牌。後殿左側毗連3間側房,右側沒有建築物,形成了不對稱的建築形制。
    左二圖為酒仙李白繪像。近人繪製的杜甫《飲中八仙歌》: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鬥方卓然談雄辯驚四筵。

十八日 裴元靜女真昇仙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集》云:裴元靜:裴氏道名元靜,緱氏縣令裴昇之女,鄠縣尉李言之妻也。幼而聰惠,母以詩書示之,覽誦不忘。及笄,不以華艶自飾,迥然好道,請於父母,置一靜室披戴。父母亦崇道,深念許之。日以香水瞻禮道像,以女使伴之,弗納也。其獨居若別有女伴言語者,父母窺之,不見人。詰之,堅不言。潔思閑澹,雖骨肉常拘之以禮,曾無慢容。及年二十,父欲歸於李言。聞之,深以為不可,唯願入道修真,以求度世。父母抑之,曰:女生有歸,是為禮婦,時不可失,禮不可虧。倘入道,是畢世無所歸也。南嶽魏夫人亦嘗從夫,後為上仙。遂逼之,以事李言,及奉箕箒,婦禮臻備。未一月間,告於李言曰:某素修道,神人不許為君妻,請絕俗。李言早慕道,聞妻之言甚異,乃獨居靜室焚修,夜中,聞言笑聲,李言稍疑之。未敢驚,乃壁隙窺之,見光明滿室,芬郁異香。有二女子可十七八,鳳髻霓裳,恣態宛麗,侍女數人,皆雲鬟綵服,綽約在側。元靜與二女言笑。李言異之而退。及旦,問於元靜,曰:有之,此崑崙仙女相省。更來,慎勿窺也,恐君為靈官所責。且元靜與君宿緣薄,暫會人間爾。仙人亦念君未有後,俟真仙再降,當為祈請。後一夕,有天女降李言之宅。經年復降,送一兒與李言曰:此君之子也,元靜即當去矣。後三日,有雲盤旋,仙女奏樂,白鳳載元靜沖天向西北而去。(查無圖像)

十八日 開臺鄭國姓聖誕

 原名鄭森的鄭成功,有許多封號。民間為感念其趕走荷蘭人以及開墾台灣,尊稱他為台灣的「開山王」、「開台聖王」。國姓爺名稱的由來,來自明亡後,拜謁隆武帝的鄭森,被賜「明」王朝的國姓「朱」而得名,「成功」此名字,也是當時所改成。
 1657年,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更爵封鄭成功為「延平王」,在1875年由清光緒皇帝封為「延平郡王」。爾後鄭成功為復興明王朝,遷移台灣於府城登陸,大敗荷蘭在台統治政權38年。隨後的開拓台灣,以及軍隊屯田制度帶給台灣另一番新氣象,寫下台灣三百多年近代史輝煌的一頁。
    左四圖為鄭成功的神像、木雕像及銅像。右為珍藏在台南赤嵌樓的「台灣民主國」旗幟。

十八日 四海龍四神會日

    四海龍王:佛經常有龍王興雲布雨之說,唐宋以來,帝王多次下詔封龍為王。道教也有四海龍王致雨之說,四海是指東、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龍王的名字卻有不同的說法。《封神榜》︰東海龍王名為敖光,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乾隆17年《台灣縣志》:「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禮。」
    至於其名諱見於明代徐道《歷代神仙通鑑》:東海,滄寧德王敖廣。南海,赤安洪聖濟王敖潤。西海,素清潤王敖欽。北海,浣旬澤王敖順。
    現台灣民間所傳說的四海龍王是根據明代《封神榜》的記載而來。
    左二圖是四海龍王的繪像、神像。中圖:毗盧寺位於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新华区上京村东。始建于唐天寶年間,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名刹古寺,以存有明代精美的宗教壁畫而馳名中外。毗盧寺壁畫繪製方式是直接畫在經過處理的牆面上,也就是刷地壁畫。右圖:毗盧寺壁畫上的四海龍王的繪像。

十九日 胡公誕辰(胡大海)

    胡大海字通甫,泗州虹(今安徽泗縣)人。朱元璋起義軍將領。祖籍波斯,先人隨蒙古軍來華,原來是賣油條的小販。元末從朱元璋起兵。渡江後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將楊完者打敗,苗將蔣英、劉震、李福等歸降。任江南行省參正政事。鎮守浙江金華。雖是文盲,但是能折節下士,曾薦劉基、宋濂、葉琛、章溢於朱元璋。胡大海軍紀嚴明,曾說:「吾武人不知書,惟知三事,不殺人,不掠婦女,不焚毀廬舍。」[1]。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命樞密院判耿再成、參軍胡大海率兵取處州。至元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七日,蔣英邀請胡大海前往八詠樓,視察將士操弩演兵,大海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未上馬時,有苗將鍾矮子跪於馬前稱「蔣英欲殺我!」胡大海未及回答,即被蔣英以鐵錘打死,次子胡關住同時被殺,耿再成亦死。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贈光祿大夫,追封越國公。其長子因犯軍紀被朱元璋下令判處死刑,朱元璋說:「寧可讓胡大海造反,也要殺他兒子」[2]。 《胡氏家譜》記載:大海,字通甫,號百川,明初封越國,謚武莊公,年五十七歲陣亡.妻徐、朱、葛氏,生八男。長子德濟,次子德源,三子德清,四子德淮,五子繼成,六子德山,七子德水,八子德林。
    左起圖一:武莊公胡大海繪像。圖二:《胡氏家譜》有「生八男」記載。圖三:京劇「采石磯」中胡大海的淨角臉譜。右圖:昌國衛城傳為胡大海所建。

八月二十日:封西嶽

    《華山志》記載:黃帝軒轅氏曾在華山大會群仙。許多著名的仙人高道,如馮夷、青鳥公、毛女、赤斧、古丈夫、簫史、弄玉、三茅真人、寇謙之、焦道廣曾在華山隱居修道。唐高祖、唐太宗等都曾親上華山舉行拜祭活動,尊封西嶽神爲金天王。宋代,著名道士陳摶,居華山潛心修四十年,不僅修道有成,而且著作甚豐,並以自己的博學卓識令朝野所重視,至今華山仍流傳著陳摶與宋太祖趙匡胤下棋賭華山之輸贏的故事。華山現有玉泉院、鎮岳宮、東道院、翠雲宮、群仙觀、玉女祠等建築,宮觀建築與奇險的山峰景觀和諧,真是別有洞天。
     左圖:西嶽華山。中圖:西嶽華山以險著稱,整座華山就是一塊大岩石地形,山上遊客步道沿著山鑿出來,加上鎖鏈保護,還算安全。右圖:《御製華山銘碑》:今殘碑東西寬3、1米,南北寬1、6米,高2、1米,碑四週為線雕的神獸圖案,碑身“駕如陽孕“四字是文”仙駕如聞“陰陽孕育“句的殘存。碑座由兩塊巨石構成,中間用生鐵鑄成的線板相連。碑座四週為身高1、6米的金甲力士浮雕。玄宗親自撰寫碑文。《唐書、呂向傳》載:華岳碑,玄宗 年邁方製碑,碑高五十餘尺,闊礦餘,厚四尺五寸。其繪制扈從太子王公以下名,製作壯麗,鐫琢精巧,天下碑莫比也,世人稱之為天下第一碑,可惜黃巢起義軍自潼關進兵長安,經華陰焚西 岳廟,碑隨之毀壞。

二十一日 燃燈古佛聖誕

    《辭海》:燃燈佛,佛名。燃亦作然。《智度論》:如燃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舊名錠光佛。錠光或作定光誤也。《玄音應義》:錠光,即燃燈佛也。
    燃燈真人乃道教元始天尊身邊十二天尊之一,十二天尊或稱「十二真人」,都是元始天王的化身,神格極為崇高。而燃燈古佛,是佛教的佛聖之一,又名「定光佛」。因為佛出生時,身邊一切如燈,因此取名「燃燈」,相傳燃燈古佛是釋迦佛的啟蒙 老師,當釋迦佛為儒童時,曾以五百錢買了五朵蓮花獻給燃燈佛。有一次釋迦佛跟隨燃燈佛外出時,見道路泥濘,即時脫下衣服舖在地上,讓燃燈佛踩衣通過,燃燈對釋迦的感念,於是傳他佛法,並預言九十一劫後會由釋迦佛掌教。
    燃燈佛與佛經的三世說有關,所謂三世即是指前世、現世、來世,佛經說:各世皆有一千佛,稱為過去世莊嚴劫一千佛(釋迦諸佛),是未來世星宿劫一千佛(彌勒諸佛)為五億六千萬年後的前世再現劫一千佛,故燃燈、釋迦、彌勒三者合稱為「三世佛」。
    圖一:神禡「燃燈古佛」。 圖二:燃燈古佛彿像。 圖三:台南市香光聖堂供奉燃燈古佛。右圖:雲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大窟「潛溪寺」供奉燃燈古佛。

二十二日 廣澤尊王千秋

    廣澤尊王俗稱「郭聖王」、「聖王公」、「聖公」或「保安尊王」,被福建泉州人視為保護神。民間對廣澤尊王的來歷,有三種傳說:關於其出生年代雖有五代、晉朝、清代不同,生平事蹟則大同小異。
    一說尊王姓郭名洪福,幼時雙亡,為謀生計,在一富豪家中當牧童,因為心地善良,蒙受地理師的指點,得到靈峰吉穴,埋葬父母骨灰,終於得道昇天。而後,常顯靈保國安民,歷代皇帝都封他為「保安尊王」。
    二說尊王本名郭乾,秉性忠孝,某日外出,一去不返,為人發現坐立松樹下,叫之不應,與死無異。經數月,而體溫猶存,當地居民認係肉身坐化昇天,乃立廟奉祀,並奉請朝廷敕封,,曰「保安尊王」。
    清朝雍正皇帝在太子時代,得了嚴重的天花,藥石罔效,群醫無策,正病危時,某夜夢見一孩童送來「降痘丹」,問其姓名,答云:「泉州郭乾」,夢醒,果然病癒,遍訪其人,始知乃廣澤尊王顯靈,逐加封為「保安廣澤尊王」。
                        
    左起圖一:廣澤尊王神像。圖二:方便漁民攜帶上船出海的廣澤尊王佛龕。圖三:台灣最早供奉廣澤尊王的「全台開基永華宮」。右圖:紅毛港「飛鳳寺」,原主祀觀音佛祖,光緒年間一尊廣澤尊王神像從海上漂流至紅毛港(令高雄市小港區)外海,托夢信徒而尋獲供奉在飛鳳寺,後因神蹟顯赫,觀音佛祖讓位,廣澤尊王成為飛鳳寺主祀迄今。

二十三日 桓侯張大帝聖誕

    張飛,字翼德,於《三國演義》中則稱為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將領。曾任別部司馬、征虜將軍、巴西太守、右將軍等,封新亭侯,官至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死後諡為桓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雖然此形象主要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但已深入人心。
    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明代又叫雄威廟,位于古城西街北側,包括張飛的陵墓和祭祠,原祠雖遭兵火毀壞,但累毀累建,「土宇幾更,墓田如故」。明代典膳黎重,在墓塚四週築圍牆47丈。此後還有多次續修。現在的桓侯祠為明清時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築群,佔地10餘畝,由大門、敵萬樓、牌坊、大殿、後殿、廂房、墓亭、墓塚組成,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
    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拜張飛為右將軍。公元221年,張飛升為車騎將軍,司隸校尉,封為西鄉侯。三國志裡說張飛「雄壯威猛,亞于關羽」、「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成為他致命弱點,公元221年劉備伐吳時張飛率軍自閬中出發,臨出發前張飛被帳下將領張達、範疆殺死,享年55歲,追謚為桓侯。
    左圖:張飛神像。中圖:四川省閬中市有「漢桓侯祠」,更有「萬夫莫敵」的牌匾。右圖為京劇中的張飛造型。

二十三日 邢府王爺千秋

    石精臼是台南市赤嵌樓附近的舊地名,屬中西區天后里,因往昔此地接近米街(今新美街),因此有舂米穀的行業產生,日久成地名。亦作「石精臼」,石臼為舂稻去穀的用具,可以用來搗去稻穀的穀皮;早期米街附近一帶放置許多這些舂米的器具,地以器具為名而得稱 。
    石精臼開基共善堂 主祀保護大帝邢府千歲七位兄弟,稱為邢府大千歲、邢府二千歲、邢府三千歲、邢府四千歲、邢府五千歲、邢府六千歲而至邢府七千歲。創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俗稱為「石精臼王爺」。
    左圖一:木雕邢府王爺神像。圖二:軟身邢府王爺神像。右二圖是位於台南市赤崁樓附近的「開基共善堂」。

二十四日 囝仔公萬善爺誕辰

    年幼得道囝仔公萬善爺是南鯤鯓萬善堂的主神,在世時即因發現靈地而得道成神。根據南鯤鯓萬善堂沿革記載,是清康熙年間人,在世俗名不為人所知。相傳萬善爺囝仔公原本是個牧童,稟性聰明,年幼時父母就雙雙過世,由其舅父收留在側,以放牛為生。一日萬善爺在翠綠的北康榔山放牛,突然間天上烏雲密佈,下起大雨,萬善爺情急之際,竄進長滿針刺的林投樹下避雨,卻發現樹林內竟有一丈方圓的空地,寸草不生,在大雨滂沱下這塊空地竟然滴水不入。驚異之餘,萬善爺跑進那塊一丈方圓的空地避雨,在靈地感召下,聰穎過人的萬善爺,頓然了悟宇宙的廣闊無邊、包羅萬象。從此以後,囝仔公每天到北康榔山放牛時,一定會到這塊空地靜坐,以參悟宇宙萬物的玄妙。某日,萬善爺靜坐時,恍惚遁入虛空的境界,證得照覺明知,在這塊靈地上,修成正果,無疾而終。萬善爺的舅父得知此事,就將祂的屍體用草蓆覆蓋,葬於其靜坐得道之處。
    萬善爺靈感顯赫,南鯤鯓的居民就興建宮堂,廟名為萬善堂。十九世紀初期至二十世紀末期的兩百年來,因萬善爺的神威靈驗無比,分靈而出的廟宇,大約有二十多座。凡是到南鯤鯓代天府參香的信眾,也必定會到萬善堂膜拜祈求,而專程前來參拜萬善爺囝仔公的弟子,也不計其數。南鯤鯓萬善爺囝仔公,以農曆八月二十四日為聖誕千秋。南鯤鯓萬善堂所祭祀的主神萬善爺,又稱囝仔公。
    左二圖:囝仔公萬善爺神像。右圖:雲林縣口湖鄉的萬善爺廟。

二十五日 祭防風

    上古傳說有「防風氏」族,今有「祭防風神」及「防風廟」一說;《國語.魯語》云:「昔禹致群神于會嵇之山。防風氏后致,禹殺而戳之,其骨節專車。」《敘异記》卷上云:「 今吳越間防風廟,土木作其形,龍首牛耳,聯眉一目。 昔禹會涂山,執玉帛者万國。防風氏后致,禹誅之,其長三丈,其骨頭專車。今南中民有姓防風氏,既其后也,皆長大。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發而舞。」《述异記》卷上:今吳越間防風廟,土木作其形,龍首牛耳,連眉一目。《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九七一云:防風氏廟,在(武康)縣東南封、禺二山之間,祀夏時防風氏之神。清李享特重修《紹興府志》卷三六云:防風廟。《嘉泰(會稽)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禹誅防風氏,此其遺跡。」(查無圖像)

二十六日 南極老人降

    南極長生帝君 尊號 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 人稱 南極長生大帝 又尊稱為 萬靈帝主南極長生大帝。全稱高上神霄玉清真玉長生大帝。
    南極長生大帝,即為俗稱南極星君或南極仙翁,居於南斗垣附近,即現天文之南極星也,因其恰好位於地軸正南方,故由地球上觀之亦僅僅稍微移動,而恒處於南方,故為南極星君。道教星辰信仰,認為南斗註生,南極星君居於南斗垣,主控南斗星辰,故尊之為萬靈帝主南極長生大帝。《觀象玩占》云:「南極老人星主壽考。」亦為六御之一,神格十分崇高。
    南極星又稱壽星、老人星、南極老人星、南極老人。《史記封禪書。索隱》謂:「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祀之以祈福壽。」《後漢書‧天文志》亦謂:「老人星曰南極」《史記天官書》又謂:「狼比有大星,曰南極老人」《正義》謂:「老人一星在弧南,亦曰南極,為人主之壽命延長之應。」又云:「角亢在辰為壽星,三月之時,萬物始生,見於春氣,布養各盡其性,不罹災夭,故壽。」俗以為壽星明現,天下理安,若備醴祭告,可得福享壽,故南極曰長生大帝,而總御萬靈也。
     左圖:神禡「本命」。中圖:交趾陶製「南極仙翁」及水墨畫。右圖:利用天然裸岩依山造像,加以雕琢,就形成了堪稱世界之最的蒙山壽星。雕像高達218米,寬198米,僅頭部就高85米,大腦門、白須飄逸長過腰際,一手拄鳩杖,一手託仙桃,慈眉善目,笑逐顏開。經過虛幻處理的雕像遠望氣勢雄偉,近看親切安詳,遊人站在拜壽台祈福禱壽,仿佛已經沐浴在南極老人星仙氣充盈的祥光裡。

二十七日 至聖孔子先師誕辰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左圖:石刻孔子像墨拓。左二圖:孔子繪像。右二圖:孔子銅像。右圖:孔子週遊列國的繪畫。

二十八日 李天王誕辰

 歷史上和神話中的託塔天王託塔天王,姓李,名靖,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西人,是唐初名將,唐太宗時任兵部尚書,因為他戰功顯赫,故死後封為「衛國公」,又因死後經常顯靈,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為其建廟供奉,于是道晚唐時候,李靖漸漸被神化了。託塔天王是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傳入中國之後受到中國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影響而表現出了顯著的中國文化特征:身穿鎧甲,頭戴金翅烏寶冠,左手託塔,右手持三叉戟。塔是佛教的象征,一般的寺院都有塔,是佛門安置經文、佛物和舍利子(得道高僧圓寂後火化的遺留物)的地方。唐僧經常訓誡悟空說的“救人一命,生造七級浮屠”的“浮屠”就是指塔。
    在中國的佛門中,北方的多聞天王,就是「託塔李天王」的前身。
    北方多聞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梵文:Vaisramana。又名毗沙門,“多聞”以福,德知名聞于四方。住須彌山水晶,身為綠色,穿甲冑,右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臥神鼠-銀鼠。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在唐代他曾幫唐明皇退蕃兵的圍困,轟動一時,唐明皇為感恩,特命“諸道州府城西北及營寨並設其相”供養,佛也特設別院供養。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

    左圖:在石窟中發現最早期「托塔李天王」。左二圖:以琺瑯彩大銅章表現的「托塔李天王」。右三圖:從古代到現代以不同的繪畫手法表現的「托塔李天王」造型。

二十八日 祭馬神

    馬明王的傳說在《山海經》、《搜神記》、《太平廣記》等書中均有記載。是說一個姑娘的父親被強人擄走,女兒寢食不安,哭得十分傷心。當母親的,既為丈夫擔憂,又為女兒心疼,于是對鄰裡許願:「若誰能救出她的丈夫,就把女兒嫁給他。」正當眾鄉親無計可施時,家中的馬兒掙斷韁繩飛奔而去,千裡迢迢將她的丈夫馱了回來,母女自然欣喜無比。此後駿馬悲鳴不己,不肯飲,父驚問其故,母以實告之。父大怒,說:「哪有讓女兒嫁畜類的道理!」于是偷偷將馬射死,並把馬皮晾在院中,女兒悲憫不己,在去祭奠馬的亡靈時,馬皮蹶然而起,迅即將姑娘緊緊裹住,並隨著旋風飛奔而去。幾天後,人們在樹林裡找到姑娘,只見馬皮纏繞著她,頭已變成馬頭模樣,爬在樹上扭動身子,嘴裡不停吐出亮晶晶的細絲,把自己纏起來。「纏」、「蠶」諧音,人們即謂之為蠶;桑者,喪也,是說姑娘是在桑樹下獻身的。女兒亡故,父母自然十分傷心。一天,忽見蠶女乘流雲駕駿馬,隨著數十位隨從自天而降,對父母說:「天帝因我孝能致身,心不忘義,封我為女仙,位在九宮仙嬪之列,在天界過得很自在,請二老放心。」說罷,升天而去。于是,人們尊奉其為蠶神,也就是馬明(鳴)王,或稱蠶花娘娘、馬頭娘等。在蠶神廟中塑一女子像,並身披馬皮。
    左圖:神禡「水草馬明王」。左二圖:馬明王泥塑神像。右二圖:奉祀馬明王的「馬公廟」。

二十九日 中華聖母誕辰

    師母姓孫,諱素真,又名明善,道號慧明,山東單縣人,生於清光緒廿一年八月廿八日。幼承庭訓,嫻淑貞靜,民國七年得道,慈心廣博,悲願宏深,民國十九年道運推移,維皇明命師尊師母同領天命,使男女平等皆可修辦,乃道降庶民火宅之運數。又諸佛四處顯化,應驗斑斑,師母聞命深知天意難違,乃敬謹持慎輔佐師尊,使千百年來婦女得修大道不讓鬚眉;三十六年中秋師尊示寂,師母力挽狂瀾,安定道場,諸弟子為師母德化所召,拋家捨業傳遞心燈,重振聖業。四十三年移錫臺灣,師母宏愿感天,終於化危機為生機,使一貫道能頂天立地,合法傳道,再由台灣傳遍世界各國,紛紛受到各國政府肯定。六十四年二月廿三日一代明師溘然殞落,享年八十有一,維皇賜封中華聖母。
    左二圖:中華聖母遺像及繪像。右二圖:天元佛院位於鯉魚潭畔的山坡上,是屬於一貫道龍門山的佛院道場,院區分別設有正殿、光明樓、感恩樓、藏經閣、三寶塔白陽祖師紀念堂。

(八月神佛誕辰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