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12-3十二月神佛誕辰

十九日    蘇東坡夫子誕辰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裡。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裡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相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仕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于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新黨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于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學士。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
    ▲左圖:蘇東坡繪像。左二圖:蘇東坡書法名帖「寒食帖局部」。右二圖:廣州惠州湖邊的蘇東坡塑像。右圖:浙江杭州的「蘇東坡紀念館」。


十九日    九蓮菩薩誕辰    一說為九月十九日,見「九月十九日九蓮佛祖」條。

二十日    魯班先師誕辰

    「巧聖先師」就是我們熟知的「魯班先師」,土木工人奉為祖師。魯班的姓名,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以「公輸班」及「魯班」之說最盛。
    公輸班,春秋魯巧匠:《史記》集解及《後漢書》注和《文選》注都引稱作公輸般;《孟子.離婁》注稱公輸子魯班;《墨子》作公輸盤;《太平廣記》稱魯般;《朝野僉載》作魯般,更以魯般與公輸班為兩人。
    台灣祀奉巧聖先師,或稱魯班公、老班公、大師府,亦有人說也有荷葉仙師之稱(但一般人大都認為荷葉仙師乃魯班公的白門弟子,又有謂荷葉仙師是泥水業守護神)。台灣主祀巧聖仙師的廟宇不多,有些廟宇配祀巧聖先師。
    魯班在木工的建造方面,有神乎其技的成就,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土木建築師。魯班是中國史上名聲最大,影響中國工藝文化最久的土木業祖師爺。
    魯班心思神巧,曾相繼發明製造了當時人們無法想像到的精巧農器用具,如農家用的畚箕、船家用的櫓槳等。不但發明了「雲梯」,更發明了「木鳶」,有點像現在的滑翔機,又發明了一座純木造的機器人「木人車」。此外,更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如刨子、鑽子、鋸子、鏟子、曲尺、鑿頭、斧刀,鑽鉤、鐸石磨、鏟鋸子、規角尺、墨斗、魯班真尺(門公尺)等等,均成為後代工匠必備的工具。
    他所使用的尺是以生、老、病、死、苦五個字作基數,每個字一寸四分長,當他為人建築房屋時,以不碰到死、苦為原則,這種方法流傳到今天,還為許多木工、裝潢師傅所採用,大家都稱這種尺為「魯班尺」。
    魯班對木匠業的最大貢獻,就是定了「規」和「矩」,也就是丈量和畫線的工具,最後衍化成為人的處世標準之意。俗稱:「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又說:「墨守成規」;前者說明器皿之製成方或圓形者,必須以規或矩為之準則,意即凡有模型有秩序之專業或組織,必須有其章則或規程,作為辦事之準則,這句成語,就是出自魯班的發明。
    魯班是土木建築業者的守護神,在台灣每年誕辰日農曆五月七日,業者都會到魯班廟祭拜,平時業者家中也供奉有神位祭拜。誕辰日香港訂為六月十三日,另一說為十二月二十日。

    ▲左圖:魯班先師繪像。左二圖:魯班先師雕像。右二圖:香港魯班先師廟。右圖:傳說中魯班發明攻城用的木馬雲梯。

二十日    雨神誕辰

    雨神是古代人們崇拜的自然神靈之一。從商代開始,中國經濟以農業為主,雨情與收成關系密切,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條件下人們自然把自然界的雨奉為神靈。殷商時雨神是女神名媚,西週時稱雨師,西漢之後,奉赤松子為雨師求雨祭神,一般用奏樂、歌舞儀式,也有用柴燃燒供物的獻祭,有時甚至焚人以祭神。
    赤松子又名赤誦子,號左聖南極南嶽真人左仙太虛真人,秦漢傳說中的上古仙人。《太平寰宇記》說赤松子是在金華山以火自燒而化,其升天處為赤松澗,故山上有赤松祠,赤松澗。
    劉向的《列仙傳》記載赤松子本是神農時人,為雨師,他服食水玉,把它教給神農,能夠在烈火中任火燒烤。赤松子常常去昆崙山上,在西王母的石室里歇息,隨風雨自由上下。炎帝的小女兒曾跟隨他,亦成仙飛升而去。又據《韓詩外傳》載,赤松子曾為帝嚳之師。
    關於赤松子服水玉一事,文獻中記載中多有不同。《山海經•南山經》注中說赤松子所服食的水玉就是水精(水晶),干寶的《搜神記》則稱為冰玉散,葛洪的《抱朴子》則說赤松子服食的是神丹,並有赤松子丹法傳世。相傳也是葛洪所著的《神仙傳》中則稱皇初平為赤松子,服松臘茯苓。《丹台錄》則稱赤松子為昆林仙伯,轄牿南嶽山,可化玉為水而服。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西漢名臣張良在輔助劉邦建立政權後,為保全自己,功成身退,對漢高祖說:「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由此人們相傳此赤松子就是那個早年傳張良兵法的黃石公。但是在《太平廣記》中也有記載墨子年八十二歲時「世事已可知,榮位非常保,將委流俗,以從赤松子游耳」之嘆,與《史記》中張良語相似。所以赤松子可能只是在秦漢時聲名極隆的上古神仙而已。
    ▲左圖:殘存古畫中的風伯雨師。左二圖:風伯雨師神禡。右二圖:石窟石刻中的雨神赤松子。右圖:衡陽道教聖地「東岳觀」供奉有赤松子等傳說中的上古神祗。

二十一日    多寶佛誕辰

    多寶佛,又譯作大寶佛、寶勝佛、多寶如來。此佛于《法華經》中出現,他是久遠劫前已滅度,但是為了證明《法華經》的真實妙意,而安住在多寶佛塔中,從地湧出的佛佗。
    據《法華經》卷四《見寶塔品》中所載:此佛為東方寶淨世界的教主,往昔行菩薩道時,發願在成佛滅度之後,凡十方世界有宣說《法華經》之處,必自地湧現于前,以證明此經真義。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時,有七寶塔從地湧出,聳立于空中,塔內安坐著多寶如來,全身如入禪定,並分半坐與釋尊,形成二佛並坐的特殊景象。
    關於此佛形象,依據《法華曼荼羅威儀形色法經》偈語所載,多寶如來頭戴紺發冠,眉間放白毫光,普照一切。身相金黃色,結智拳印,身披袈裟,跏跌坐于大蓮花上。而釋尊的形象,是頂上紺青髻,眉間放白毫光,照東方八萬佛土,身相黃金色,左手結拳印,右手向外展開;身著袈裟,跏跌坐于白蓮花上。這是以多寶佛象征金剛界大日如來,以釋尊象征胎藏界大日如來。
    ▲左起三圖:多寶佛之繪像及石刻像。右圖:炳靈寺石窟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以精美石雕而著稱於世。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擴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炳靈寺石窟雕像776軀,其中主要神佛有釋迦牟尼、多寶佛、觀世音菩薩、無量壽佛、彌勒佛以及各種菩薩、佛等。

二十一日    天猷大帝誕辰

鑿造於紹興年間(1131─1162)的舒成岩第三號窟。窟正壁上雕刻紫微大帝像,面西坐于靠背上方各刻有一龍頭的寶座上。大帝頭戴通天冠,身著圓領寬袖袍服,項下佩方心曲領於胸部,雙手在胸前捧玉圭,兩足著靴踏于四方幾上。紫微大帝的左右二側,各立一神將,均頭戴束發冠,身著兵甲。左神將三頭六臂,手持帝鍾、法印等,面容猙獰,這就是天蓬元帥。右神將為一頭四面,手持法印、寶劍、法索等,即是天猷元帥。天猷副元帥是道教護法神將「四聖真君」之一。宋代「神霄派」將「四聖」與「雷部」歸結為道派重要神真之一。天猷元帥遊行太空,為四臂神將,威制群魔,與天蓬元帥形象相近,手持法器則有差異。
    ▲左圖:天猷元帥畫像。左二圖:畫家戴敦邦「道教人物集」中的天猷元帥。右二圖:臨摹之永樂宫壁畫天猷元帥真武局部像。右圖:古代壁畫:天猷副元帥.三頭六臂,鬚發蝟立,相貌猙獰,三個面孔表情各不相同。兩手執劍,兩手捧刀,一手拿鉞,一手握鐘,雙腿叉立。身著飄帶飛舞,更增加了動感,線條流暢而變化豐富,在整個壁畫中頗具典型性。

二十一日    張果老誕辰

    張果老,名果,因年歲大,故稱張果老,是傳說中的八仙之一。《慶陽府志》、《正寧縣志》都有記載:張果老墓在縣(羅川)東七十裡。縣東有洞,相傳果老隱居鍊丹處,故有墓在焉。張果老墓,現在子午嶺腹地西坡鄉的碾盤山下。明左都禦史景清曾賦詩《題真寧縣境》雲:果老升仙遺墓存,蒙恬賜死故城荒。

    張果老的故事最早見于《明皇雜錄》。新舊《唐書》均在方技類載有《張果傳》。史書稱他久隱中條山,往來汾晉間,自言生于堯時,唐武則天時已數百歲。則天曾遣使欲召見之,即佯死。後人復見其居恆山中。他常倒騎毛驢,行走如風,邊走邊看書,遊遍名山大川。休息時即將驢折疊,藏于巾箱。曾被唐玄宗召至京師,演出種種法術,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張乞歸恆州,明皇又遣使征召,聞旨而卒,開棺驗之,竟是空棺,遂賜棲霞觀祀之。張果老常執魚鼓唱道情,所謂「魚鼓頻頻有梵音」。成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就是一則故事。說的是有一日,八仙自西王母蟠桃會醉別而歸,路經東海,但見白浪滔天,水勢浩淼。呂洞賓首倡過海東遊,不顯仙家本事,須各投一物,乘之而過。眾仙紛紛響應,各顯神通。張果老則以紙驢投水而渡。所以人們把八仙所持物件葫蘆、扇子、玉板、荷花、寶劍、簫管、花籃、魚鼓(張果老用具)稱「暗八仙」。
    在正寧,流傳著張果老的很多傳奇故事,《正寧民間故事集成》中錄有一篇《張果老和他的紙驢》,頗為神奇。傳說張果老須眉皆白,常倒騎毛驢巡遊天下。他的毛驢一不吃草料,二不飲水,一到夜晚拍一下驢頭,那咻咻喘氣的驢子就倒在地上變成一張紙驢。張果老拉起折成幾折往懷裡一揣,就睡了覺。第二天起來,掏出紙驢輕輕吹口氣,一匹活生生的驢子又站在面前。他拿起唱道情用的竹板又倒騎毛驢上路了。因為慣于變幻莫測,人稱「通玄道人」。
    ▲左起四圖:張果老之繪像。右圖:張果老山位於邢台市西部。據山上的唐代古碑記載,此山原名五峰山,廣宗道人張果在此隱居修行成為八仙之一。唐明皇李隆基抑佛興道,敕封張果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為仙翁山,並為張果修建了一座棲霞觀,改觀後的山洞為仙翁洞。

二十二日    開化真君誕辰

    開化真君即王重陽,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追封為「全真開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被帝君」。
    全真開化真君 一生致力于道教的發展,首創道教全真派,廣招門徒,著名者有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直,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世稱「北七真」。「北七真」分創遇仙、南無、隨山、龍門、蕭山、華山、清靜七派,極大地弘揚了全真教,在道教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王重陽遂被尊為「北五真」第五祖。
    北宋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113年1月13日),王重陽生在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金海陵王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1167年(金世宗大定七年)他忽燒其居所,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1269年(元世祖至元六年)追封「重陽全真開化真君」,1310年(元武宗至大三年)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其靈骨葬於今陝西戶縣重陽宮。
    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左圖:王重陽繪像。左二圖:全真七子繪像。右二圖:王重陽石刻像。右圖:全真觀供奉王重陽及全真七子。

二十二日    太平護國天尊降

    道教主要道派之廣慧派。據《諸真宗派總簿》,為南宋道士章權孫所創,道號廣慧,祖居江西南昌府武寧縣三十五都順義鄉,石門仙潭人。
    章權孫是道教玄門廣慧派的創始人。他出生于江西省武寧縣,曾受教于武當,並親受呂洞賓點化,于1215年在武寧太平山創建道場。他死後被南宋理宗皇帝封為「自然靈應真君」。1467年,明憲宗皇帝又加封為「仁天教主太平護國天尊」。太平山道場香火鼎盛數百年。鼎盛之時榮耀地贏得過宋、元、明三朝“開明”皇帝的禦賜和誥封,被譽為江南道教聖地,現今仍為贛、鄂等省著名的道教聖地。
    據《江西省志•江西省宗教志》、《太平山傳奇》及《太平廣惠真君救世佑民寶經》介紹,章哲,字權孫,道號廣惠,江西武寧縣人。生于宋寧宗三年(1197),幼好神仙,27歲時父母雙亡後,遍遊名山。後至武當拜真武為師,33歲辭別武當回到武寧,入絲羅山(即現在的太平山)繼續修鍊傳道。
    《太平山志》記載,章哲曾兩次遇到呂祖,並受其傳授。後章哲招收鄭巡為其弟子,並在絲羅山修建宮觀,創立玄門廣慧派。章哲稱所創立的玄門廣慧派,傳自武當玄武,又稱受到呂祖真傳,遂稱之為「武當純陽大道」。宋理宗二十六年(1250)章哲羽化,其徒石九模等遵其遺留藥方將遺體處理後送回絲羅山,在正殿中建塔供奉,至今仍「雙目炯炯,面貌如生」。
    據《太平廣惠真君救世佑民寶經》所載,章哲先後受三位皇帝的冊封。先是章哲羽化後,異香簇鼻,數日不息,人皆驚駭,並將此事詳告武寧縣令,縣令將原由上報,宋理宗(1225-1264)封章哲為「自然靈應真君」。並「受香火永鎮絲羅」。
    元代,又稱章哲化身醫太後之病有功,於皇慶二年(1313)加封其為「太天乙佑聖宮,自然廣惠真君」。又加封其父母為「聖父聖母元君」。
    明代,成化丁亥(1467),因章哲顯聖助戰有功,皇帝改絲羅山為太平山,加封章哲為「仁天教主,太平護國天尊」。北京白雲觀藏《諸真宗派總簿》載有廣慧派的傳承字派。據《江西省志》稱玄門廣慧至今已傳至四十代,其三十九代與四十代傳人尚健在。(查無圖像)

二十三日    丹陽抱一無為真人馬鈺飛升    生平詳、查無圖像。

二十三日    華陀仙翁誕辰

    華陀仙翁:三國時,一代神醫也。東漢沛國譙人(今安徽省毫縣),名?,字元化,與曹操同鄉。仙翁士大夫出身,遊學徐士,兼習數理經典、通曉養性術、擅長醫術,精通婦產科、藥品學、診斷學等;而以外科剖割最享盛譽,曾為關帝刮骨治箭傷,後因違抗曹操之令,被處死。有著名門人陵廣吳普,彭城阿樊二人。
    《辭海》:「華陀,東漢譙人,一名?,字元化。兼通數經,舉辟皆不就,曉養性之術,精方藥針灸之術,又能破腹背,湔腸胃,以除其疾穢,嘗授門人以五禽之戲,如法行之可得高壽。曹操苦頭風,陀針之即瘥,因使常在左右,陀本土人,恥以醫見業,離家思歸,求還取方,既歸,以妻病,數期不反,操怒,收獄考死。臨死,出一卷書與吏日,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陀索火燒之,方遂絕。」
    《歷代真仙通鑑》載:神醫活了一百多歲,容貌與體力仍如壯年。有濟世宏願,但生性澹泊名利,一生拒不為官,尤精通藥鍼,擅長醫術,對外科手術更是神奇。曾為關公刮骨治箭傷,關公仍怡然自得的在看春秋,此一情景,至今仍為世人稱讚不已。
    ▲左圖:華陀仙翁繪像。左二圖:華陀仙翁神像。右二圖:位於廣東中山市大環村華陀廟山的山腰上,建於清代,1993年6月重修。坐東北向西南,面積94平方米。硬山頂,一座三開間。設頭軒廊,廟前簷牆上飾有精湛的灰塑藝術,左右兩旁門外牆存有篆書灰塑對聯。右門橫額為:「福地」,對聯為:「一林花影雲無際,半壑鬆濤月有聲。」,左門橫額為:「福地」,對聯為:「風清月白饒生趣,水繞山環極大觀」。現保存完好。右圖:藍屋是香港一座唐樓,位於香港島灣仔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1886年後變為用作供奉「神醫華陀」的廟宇。1920年代拆卸後興建現在四層高建築,地下為「華佗廟」。華佗廟後為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姪兒林祖開設的武館取代。

二十三日    五嶽神君下降

    五嶽神君即鎮守東嶽泰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的五位神明,民間稱為五嶽大帝,其神格居於三官大帝之下。
    據載:東嶽大帝姓玄丘,名目陸,全稱為東嶽太靈蒼光司命真君,主世人官職貴賤生死之氏,其服色為青袍加深,乘青龍;南嶽大帝姓爛,洋光,全稱為南嶽慶華紫光注生真君,主星野分界兼水族龍魚之事,穿朱光之袍,乘赤龍;中嶽大帝姓角,名普生,全稱中嶽黃元大光舍真君,主天下土地山川谷峪兼牛羊食稻種管之事,穿黃素之袍,乘黃龍;西嶽大帝姓浩,明元倉,全稱西嶽素元耀魄大明真君,主世界金銀銅鐵兼羽翼飛禽之事,穿白素之袍,乘白龍;北嶽大帝姓伏,名通萌,全稱為北嶽鬱微洞淵無極真君,主世界江淮河濟兼四足負荷之事,穿黑袍,乘黑龍。與封神榜記載迥然不同。
    五嶽神君經常下降人間,考察世人清濁善惡,以為賞罰的依據。
    ▲ 五嶽神君之繪像。

二十三日    逍遙大師問政先生聶師道真人飛升

    聶師道,唐末五代道士。字通微(一作宗微),封號「問政先生」。新安歙(今安徽歙縣)人。性聰淳直,言行謹謙,養親以孝聞名,深為鄉里所敬。少好道。唐末於濤為歙剌史,其從兄於方外為道士,居於郡之南山,師道往事之執弟子禮。於濤常往詣方外咨以郡政,乃稱其居為「問政山房」。師道十三歲披度為道士,十五歲傳方外法籙修真之要。後出遊績溪山,自言曾覽內傳見服松脂法,乃與道侶上百丈山採松脂,聞仙樂聲。又遊行歸南嶽禮拜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壇,住招仙觀,入洞靈源,遇古隱仙蔡真人、彭真人。修煉一年後回問政山,每入山拾薪採藥,虎豹見之則垂耳搖尾,俯伏於地。後慕古仙梅福與蕭子雲,乃入玉笥山清虛觀,遊郁木坑,遇仙人道士謝通修授其《素書》一卷﹔其中說龜山王母治化眾仙秘要真訣,後到南嶽九嶷山湘真觀月餘,尋訪通修弟子紫芝。曾夢神人稱紫芝教之,以解釋書中疑難問題。歲餘,復還問政山居二十餘年,每焚修,即以蔡、彭、謝真形畫像瞻禮。池州陶雅、宣州田頵兵圍歙州,師道至其軍中游說,邑人始獲安全。其後吳太祖霸江淮間,聞師道名跡,冀望其道德護佑軍庶,乃敕廣陵建玄元宮使居之。每升壇祈恩禱福,水旱無不應,人情咸依道化。遂任為淮浙宣歙管內道門威儀,褒美號稱「逍遙大師問政先生」,待之以國師之禮。至秦、吳、荊、齊、燕、粱、閩、蜀之人咸來奉事,並稱他如〝昔張君(張道陵)居蜀,天下之人悉往師之,隨其所修,各授以道要〞。居廣陵三十餘年,有弟子五百餘人。師道久行胎息,煉丹有成。(查無圖像)

二十四日    送灶

   司命真君:竈神也,一般尊稱竈君公,或司命灶君,鸞門奉為恩主公之一,敕號「玉清輔相九天東廚司命竈王真君」,又號「東廚司命定福真君」(東廚,謂庖廚也,按昔時庖廚之門在東,故庖廚有東廚之稱。)竈神原係主竈火之神,及司炊之神,由於東漢孔安國(孔子十二世孫)之說:竈神以時錄人,上白於天,當祀之,以祈福祥。於是竈神職責加重,除掌理東廚外,負稽察一家大小善惡。迨道教興起後,道家乃沿用其說,而尊竈神為司命真君,俗稱司命,因主掌九天生籍,故謂九天司命真君。
    ▲ 左圖:左起三圖:司命灶君神禡及神像。右二圖:灶君寶卷從十六世紀以來大為流行,教派多用來宣傳教義。這本是光緒年間印行的灶君寶卷,是向民眾宣講的勸善書,既有宗教獎懲,也條列具體的道德綱目。右圖:新竹五指山的灶君堂。

二十四日    祀九宮貴神

 與九宮理論相關的一些宗教活動,在唐代就定期舉行,這就是以祭祀九宮貴神及其附屬神靈的名目。九宮太一在這時被尊為僅次于昊天上帝的神靈。《大唐郊祀錄》中有:「興唐盛制,凡祀有三等,曰大祀、中祀、小祀,各有差降。昊天上帝、九宮貴神、皇地祗、神州、太清宮、宗廟皆為大祀。」這裡的「九宮貴神」又被尊稱為「太乙神」,五方五帝與其相配,擁有眾多神秘的功能,如除災、布雨、退兵、避亂等等。
 唐對于九宮貴神的祭祀活動的重視在天寶時期達到高潮,唐玄宗根據術士蘇嘉慶的進言,在長安城郊東邊朝日壇旁建立九宮貴神壇,「其壇三層,成三尺,四階;其上依位置九壇,壇尺五寸。東南曰招搖,正東曰軒轅,東北曰太陰,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正北曰太一,西南曰攝提,正西曰鹹池,西北曰青龍。
    ▲ 左圖:九宮,源自洛書。歷來又有歷中九宮、九宮貴神、曲中九宮等說法。如《大戴禮記》中,以九宮和明堂九殿並稱。這裡所說的九宮,是與八卦對應排列組合的九宮。按中國傳統說法,東、西、南、北為四正位,在它們之間的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稱為四隅。在這四正四隅中加上中央,便成了九方位。在洛書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排列規律把八卦分配于九方位中,便成了九宮圖。中圖:太乙神局部 這是山西芮城永樂宮西壁壁畫的「太乙神」局部,圖中的人物鬚眉飛動,好像是對語、沉思、傾聽、注視,表現出了人物瞬間的變化,達到傳神的妙境。右圖:翠華山風景區距西安約23公裡,是終南山的支峰,山上名勝古蹟很多,風景如畫,因漢武帝曾在此祭太乙神,又稱太乙山。

二十五日    三清會邵雍先生誕辰

    邵雍,字堯夫,諡號康節,生於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於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歲。他生於河北范陽,後隨父移居共城,晚年隱居在洛陽。邵雍,雖然不像三國的諸葛孔明那樣家喻戶曉,但是,無論從才幹和品德來講,他都不亞於諸葛亮。只不過,因為長期隱居,名字不被後人知道而已。宋朝理學鼻祖之一的程顥曾在與邵雍切磋之後讚歎道:「堯夫,內聖外王之學也!」
    少年時,邵雍就胸懷大志,發憤刻苦讀書,於書無所不讀。據《宋史.邵雍傳》記載:邵雍「始為學,即堅苦自勵,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後來,為了增長見識,他還遊學四方,越黃河、過汾河,涉淮水、渡漢水,到過齊、魯、宋、鄭等各地,回來後,說道「道在是矣。」於是就不再雲遊。當時有高人李挺之,見其好學不倦,就傳授了他《河圖》、《洛書》、《伏羲八卦》等易學秘奧。以邵雍的聰穎才智,他融會貫通、妙悟自得,終於成為一代易學大師,風靡遐邇的鴻儒。他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獨特的宇宙觀,對於天地運化、陰陽消長的規律瞭如指掌。
    《宋史》記載道:他對於「遠而古今世變,微而走飛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曲暢」,通達不惑,而且「智慮絕人,遇事能前知」。北宋理學的另一位始祖程頤說他:「其心虛明,自能知之」。於是,他著書立說,撰寫了《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等著作共十餘萬言。他認為歷史是按照定數演化的。他以他的先天易數,用元、會、運、世等概念來推算天地的演化和歷史的循環。對後世易學影響很大的《鐵板神數》和《梅花心易》都是出於邵雍。後人也尊稱他為「邵子」。
    ▲ 左圖:邵雍先生繪像。右三圖:伊川縣神蔭原邵雍墓園「安樂佳城」,近千年来香火不斷。

二十五日    天神下降

    台灣習俗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因為諸神都已返回天庭述職,玉帝在農曆十二月二十 五日派遣天神下凡,巡視人間,臨監百姓,並防止陰鬼惡煞趁機危害人間,所以二十五日又稱「天神下降日」。 舊俗不得將女性內衣褲曬在外面以免對天神不敬。在這一天裡面,行為舉止要特別小心,不能夠摔壞東西,不能夠爭執吵鬧,不能夠說壞話、做壞事,否則若天神發現,就會被扣分、削減明年的福氣。(查無圖像)

二十六日    北極五道誕辰    生平不詳、查無圖像。

二十七日    董公真仙誕辰

    董公真人出生於隋朝末年,生長在江南地方,因年少時賦性穎悟,對於當時遭逢時局亂世,自己也對富貴視若浮雲,所以自我起了雅慕清修的念頭,於是身體力行,在虎溪遁跡,鷲嶺修身,閩南頓悟,東麓成真,拓佛蹤於安溪科榜,顯神異域於桐城。
 董公真人本居西天,是為古佛,降臨東土,以做高僧,禪機早得,玄真詮秘,道學深研,微妙奧精,圓明真性,一佛歸心定靜,道德潤身,萬魔降伏,淨土消遙,常開方便法門,娑婆濟渡,闡述後學津梁,故獲玉封慈悲救世道德天尊,後因顯赫於福建安溪科榜進寶殿內,靈化於慈化寺中,人又稱老祖,且共有董、徐、楊、許、吳、薛、趙等七真人。因義竹鄉翁姓宗親大多從福建安溪科榜鄉入墾義竹而繁衍至今已有九代之多,董公真人顯靈護佑義竹翁姓宗親,清末時期的義竹貴溪公和濱溪公裔孫曾輪流供奉,現董公真人有二尊稱大董和三董的佛尊目前供奉在義竹慈化寺內,二董則供奉在義竹村碧興宮內。
   ▲ 左圖:來台南縣義竹鄉已近三石年的董公真人金身。右三圖:義竹慈化寺。

二十八日    老君化胡降九十六種邪魔
 
    據說,老子晚年西出函穀,不知所終。道教發現這是個可利用的題材,便加以發揮,杜撰出一部《老子化胡經》來。

 西晉惠帝年間(290~306年),道教中道士王浮,靜心翻閱佛典道經,作《老子化胡經》。其文本一卷,後人增為十一卷,聲稱老子西出函穀關,來到了天竺的迦毗羅衛國,此國王后名曰淨妙,老子乘其白日午睡之機,化為日精自口而入,居胎十月,於第二年的四月八日夜半時分自左腋而生,墮地即行七步,此人便是佛教祖師佛陀,佛教由此而興。
 此書一出,對當時的影響極大,為許多知識分子所認可。雖然佛教盛傳於世,也為許多知識分子所信仰,但佛教畢竟來自異國他鄉,是夷人的教化,漢人信奉佛教,在心理上確實有些隔閡。《老子化胡經》一出,這種隔閡便隨之消失,因為這樣一來,佛教便成了中華文化的產物,算不上胡夷之教了。所以,後世許多文人便先後採用此說:南朝宋範曄作《後漢書》,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之語;齊朝顧歡作論,亦以老子至天竺化為佛陀。
 「老子化胡」是中國佛教史上長期爭論的問題,雖然最後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廢除,但在佛教發展史上,《老子化胡經》確實給佛教帶來極大危害,有多次佛教法難皆與此事的爭論有關。故而佛教對此經的始作者王浮著實痛恨到了極點,他們認為王浮死後身入地獄,為械具夾住,痛苦萬分。閻羅王責罵王浮說:「你偽造經書,誹謗佛陀,需當世間偽經盡毀,你的罪惡才會免脫。」足見佛教對化胡經的痛恨程度。
    ▲左圖:老子繪像。中二圖:西晋道士王浮撰《老子化胡經》。右圖:河南省洛陽市上清宮規模宏偉,殿堂巍峨,門外有石獅石馬,內有吳道子所作壁畫《吳聖圖》和《老子化胡經》,十分輝煌壯觀。

二十九日    華嚴菩薩誕辰    一說為十一月十九日,見「十九日華嚴菩薩誕辰」條。

三十日    祭匾榜

    宋代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二:「國學以古者五祀之義,凡列齋扁榜,至除夕,必相率祭之,遂以為爐亭守歲之酌。祝辭惟祈速化而已。群儒執事者,帽而不帶,以縚代之,謂之叨冒。爵中皆有數鴨腳,每獻則以酒沃之,謂之僥幸。」宋岳珂《史•太學祭齋碑》沙隨先生雲:「往年在太學爐亭中,以此語同舍。」  
    上文中提到「五祀」,指五種小祀,即戶、灶、中溜、門、行等家居之神,祭之以報出入飲食之德。
    ▲左起:雍正四年御書匲額。乾隆皇帝御書匲額 《永祚瀛壖》。台南市赤嵌樓的匲額是台灣省前省主席黄所書。

三十日    迎送六神

    送諸神:即六神,《乾坤歲時記》:「除夜,此屋以五色紙錢酒果,以迎送六神於門。」 六神:即「青龍、朱雀、勾陳、騰蛇、白虎、玄武」。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勾陳,即鈎陳六星(在五帝下,為後宮,大帝正妃,又主天子六路將軍,又主三公),騰蛇,二十二星(在營室北,天蛇也,主水蟲)。
    ▲左起:青龍、朱雀、勾陳、騰蛇、白虎、玄武的代表圖形。

三十日    火神誕辰

    火神是中國神話中火神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之一,中華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但是,漢族史上記載和各民族傳說中的火神形象和來歷行事差異甚大,相關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區別,甚至在火神崇拜緣何而起這一關鍵問題上,專家們的觀點也互相有分歧,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有人認為民間火神信仰的源頭,是初民對大火星(即心宿)的崇拜。《左傳》載炎帝「以火紀」,其實是指借助對大火星運行變化的觀測以確定季節;而祝融擔任的「火正」是專門觀測大火星的運行變化以確定季節的官職。
 祝融,名重黎(簡稱黎),又稱祝誦,祝和。相傳帝嚳高辛氏時,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鄭)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以火施化,為民造福。帝嚳命曰祝融,後世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
    ▲左圖:木刻版火神神禡。左二圖:火德星君神禡。右二圖:京劇中演出的火神「火判」。右圖:武廟中「六和堂」供奉「火德星君」。

三十日    醉司命

    唐宋之際及南宋以降祀灶新出現的用品是酒糟、糖和豆。《輦下歲時記》最早出現「醉司命」的方法,是以酒糟抹灶門,使灶神醉後不能亂說話。《東京夢華錄》中亦有此俗,直至清代,湖南醴陵尚存此俗。宋代祀灶流行用「餳」、「花餳」、「膠牙餳」,這種用麥芽或谷芽等熬黏的軟糖,黏性很大,用之以粘固灶神的牙齒,使其難以開口言人過失。以糖祀灶在明清時代最為普及,明代方志記載的祀灶用糖,一般是「餳餅」、「糖糕」、「餳糖酒餚」、「粉團糖餅」之類。清代北京糖品甚多,有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南糖等等。豆在宋以後也是祀灶的必需品。《夢粱錄》說要備豆祀灶。明代《帝京景物略》說以炒豆祀灶君,以糟草秣灶君之馬。清代記載則多說以水、草、糟、豆等飼神馬。清人常將草剁碎,和上豆子放在灶旁,或者扔在屋頂。
    ▲左圖:早年雲南劍川神禡「東廚司命九靈灶君」。左二圖:近人繪祭灶圖,詩云:「時屆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塗灶醉司命,男兒酌獻女兒避。」右二圖:神像「灶王聖君」。右圖:清代北京祭灶糖品甚多,有江米竹節糕一種,又甜又黏,祭者用意不言可諭。

三十日    進儺神

 儺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災的文化現象。儺文化包括儺廟、儺神面具、儺舞、儺戲、儺符、儺服飾、儺兵器等組成的一個複雜整體,包含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許多方面的內容。
    ▲左起:儺舞的面具是一大特色。蘆溪縣南坑車湘儺舞隊在儺神廟前表演儺舞。常德桃花源秦人村的儺神廟。江西石郵南豐儺舞表演。

三十日    賽路神    事跡不詳,查無圖像。

三十日 廁神誕辰

    《上清鎮靈福祥安上大法》云:厠神主人壽命,疾病,禍福,財帛,負欠長短等事。
    一說正月十五日迎紫姑;紫姑,厠神也。世俗於其冥日,作麗卿之形,於厠間迎祝,以占衆事,頗多靈驗。
    《文會筆録六巻藝文類聚》正月十五日荊楚歳時記紫姑神卜。白孔六帖亦云,以柳枝挿門、以豆粥祭之。事物紀原八巻、異苑曰、世有紫子女相傳。人妾為大婦所嫉、毎以穢叓相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世人以其日作其形於厠間或猪欄邉迎之。曰:子胥不在。壻,名也。曹夫亦去。大婦也。小姑可出。捉者覺動是神來矣。圓機活法、紫姑神姓何、名媚。壽陽李景納為妾。大妻妬之、正月十五日遂隂殺之於厠中、後封為厠神。出氏族譜。(查無圖像)

神佛誕辰(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