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03-1三月神佛誕辰

初一日   長真祖師誕辰


    長眞祖師是道家北宗七眞人之一,師承王重陽祖師,開道教南無派正宗。祖師姓譚名處端,字長眞,山東登州寧海州人,生於金太宗天會元年卯歲(宋微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七眞中之老二,於四月一日飛昇,天帝考校其功程,以道心堅固,名列第三,封爲「玄靜蘊德眞君」,元世祖勅封爲,「長眞雲水蘊德眞人」。按辭海引譜源流圖云:長眞真君,姓譚名處端,封「長眞凝神元靜蘊德眞君」。
    ▲左圖:譚處端為全眞七子之一。左二圖:長眞祖師塑像。右二圖:全真教南無派奉譚處端為創教始祖。右圖:譚處端繪像。


初一日   二殿楚江王誕辰


    楚江王主掌第二殿,司掌活大地獄。來此受罪,皆因生前造作無量無邊殺業,所受罪刑,相同於生前所造之業,怎麼殺它,就怎樣被殺。經云:合墮活地獄者,生前樂行殺生,所造之業若有上、中、下之別,則此獄亦有上、中、下之分;總之,一切皆隨業的輕重,受一處報或多處報乃至十六處,若尚有餘罪,再墮他獄受餘報。至百千年歲方竟。而此地獄之十六別處,一處比一處痛苦,彷佛連環獄一般,種種刑苦,永無間斷。
    ▲左圖:第二殿活大地獄,種種刑苦,永無間斷。右圖:二殿楚江王塑像。

初一日   玉峰神降

    唐許填家近玉峰山,貞元三年(768)三月,有神緋衣朱鬣,降為頊曰:余仕前代,汝開宗也,帝敕血食此山,山甲幔亭婺水之秀,居之則昌。瑱遂依指,主祠奉祀,致禱輒應。至宗觀、宣和、淳祐,三加封錫焉。(查無圖像)

初一日   真人房長鬚飛升

    隱仙岩是武當山36岩中的一座大型岩洞。明永樂十年敕建磚殿三座,供奉真武、鄧天君、呂洞賓等道教神仙。據史料記載,古代有許多高隱之士在這裡得道。有一位叫房長鬚的道人,他在武當期間,不避寒暑,終年在山上挖坑栽樹,一日,他睡覺醒來,只見鬍鬚長滿胸前,自此不知去向。
    ▲隱仙岩是武當山36岩中的一座大型岩洞。

初二日   祭馬謖

    祭馬謖事《蜀志》中云:順應廟在敘州府慶符縣南廣洞,以陰祐神木之功有司每歲是日致祭。
    一般論說皆以「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為基準,但正史未有記述,其實是馬謖兵敗後畏罪潛逃,緝拿歸案後被判死刑,還未行刑便病故獄中 。
    馬謖,字幼常,襄樊宜城人。歷來人們都認為馬謖是在街亭之敗後回到諸葛亮大營負荊請罪,最後被諸葛亮揮淚斬首。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其中95回描寫馬謖立下軍令狀,以王平為副將,率兵25000人出守街亭。抵達街亭後,以兵法雲「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等理由,拒絕遵守諸葛亮於路口紮營的吩咐,並置王平的「魏軍斷我水源」的警告於耳後,屯兵山頭。後來禁不住王平苦諫,分5000兵與王平,讓其于山下扎寨。魏名將司馬懿及張郃率軍到達後,一面敵住王平,一面圍馬謖而不攻,並斷其水源,馬謖不戰自亂,司馬懿最後發動火攻,馬謖慘敗而回。王平此時兵少力薄,抵不住張郃的猛攻,也與馬謖一起退兵。 街亭失守後,使前方蜀軍進無據點、退無可守之地,不得已放棄已攻佔的隴右三郡,退守漢中。為此,諸葛亮上表請後主自貶三等,馬謖於大營自首領死。斬首之時,全軍落淚,諸葛亮亦失聲痛哭,這就是所謂的「孔明揮淚斬馬謖」。
 但是,晉代陳壽所著的《三國誌》及後來裴松之為其作的註釋中,對此事的描寫散落在諸列傳中,應為真相。
    《向朗傳》中的記述,當時向朗為丞相長史,隨軍征戰,而向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顯,就是街亭之戰後,馬謖並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潛逃,而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
    第二個是《馬謖傳》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陽記》中的記載說馬謖臨死前曾寫信給諸葛亮,大意是:「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兒子一樣,我也把丞相當做自己父親。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後,丞相能夠像舜殺了鯀還用禹一樣,對待我的兒子,我死了也沒牽掛了。」後諸葛亮待其遺孤如同己出。看這一段,就知道馬謖死前未曾有機會再與諸葛亮謀面。
 而後又稱「十萬之眾為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馬謖的確是死了, 但以上均未提及馬謖是如何死的。在《諸葛亮傳》中只稱諸葛亮「戳謖以謝眾」,《王平傳》中又載:「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從這兩傳來看,馬謖確實是被諸葛亮下令處死,但在《馬謖傳》中有明確記載:「謖下獄物故」,即病死獄中。
    綜合史料得出的結論:馬謖在街亭由於不遵諸葛亮的指示,慘敗而歸,導致隴右三郡得而復失,蜀軍退回漢中。馬謖深知後果嚴重,因此便畏罪潛逃,而身為丞相長史的向朗礙於情面或出於愛才之心,知情不報,事泄後導致他也在家賦閒達20年之久,馬謖最終被緝拿歸案,並被諸葛亮處以極刑,然而還未及行刑,馬謖便於獄中病故了。這便是史書的馬謖之死。
    史書有「祭馬謖」之事,為何定在三月初二則尚待考證。
    ▲左圖:馬謖繪像。左二圖:馬謖不遵循諸葛亮部署,依阻南山,不下據城,而張派人截斷其水源,大舉進攻,蜀軍大敗,馬謖逃走,街亭失守。此為失街亭之戰示意圖。中圖:古籍插圖描繪「孔明揮淚斬馬謖」。右二圖:近人繪製「斬馬謖」圖。右圖:京劇中馬謖臉譜。

初二日   陸修靜真人誕辰    陸真人於二月初二昇仙,其生平及圖像詳記於「二月初二白陸真人昇仙」條。

初三日   北極玄天上帝誕辰

    玄天上帝,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也稱北極玄天上帝。常被簡稱為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其又有玄武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開天大帝、元武神等稱;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
    其象徵北極星,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統領所有水族(故兼海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屬於黑色,又稱黑帝。
    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鎮邦護國之神、戰神,明朝公家建了許多玄天上帝廟,並由官方祭祀。北帝據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禦火,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故頗受擁戴。
    玄天上帝誕於農曆專門用來消災解厄的上巳節三月初三,一如其他神明的誕辰,善信均帶備香燭元寶紙錢祭拜,以祈消災解難,平平安安。其中以武當山進香朝拜為最盛,其他各地的賀誕活動亦壯觀非常。
    北帝廟為崇拜北帝的廟宇,亦常作真武廟、玉虛宮、玄天宮、北極殿等眾多名稱,當中又以武當山上的真武廟最為著名,而又多數散佈於珠江三角洲一帶各地,台灣亦有建廟。
    ▲ 左圖:玄天上帝神像。左二圖:壁畫中的玄天上帝。右二圖:嘉義縣竹崎鄉緞繻村真武廟。右圖:真武廟位於泉州豐澤區東海鎮法石村石頭街,俗稱上帝宮。廟建在石山上,枕山漱海。宋代始建,為當時泉州地方長官祭海神的地方,是泉州宋元時期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蹟。

初三日   祭吳鳳

    吳鳳(1699-1769),字元輝,台灣諸羅(今嘉義)人,原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漢族,通曉高山族語言。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吳鳳被委派到台灣阿裡山高山族曹人部落擔任「阿里山理番通事」(翻譯)。上任伊始,便把辦公地點設在高山族村寨裡開始工作。他先解情況,征求意見,幫助他們發展生產、提高文化,很快便贏得了高山族同胞的尊敬與愛戴,成了他們的朋友、知己。
    當時曹人部落習俗,即每年秋收時都要去獵取外族人的首級來祭神,俗稱「獵首」。就在他上任的這一年秋天,高山族同胞又準備下山獵首,進行秋祭。吳鳳得知後,極力勸阻,並決心一定要幫助他們革除這一陋習。他說:「無罪而殺人,不仁也。」勸說他們不要再隨便殺人,並建議他們先用過去獵得的40多個首級骷髏來祭祀,一年一個。大家聽了他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便依計而行。吳鳳也很高興,讓部下牽出許多牛羊,拿出不少布匹,送給高山族同胞,還派了一些官兵幫助他們收割谷子,並親自參加他們的祭典。由於他的威望,加之他苦口婆心的勸導,此後40多年他們一直沒有下山獵首祭祀。但時光飛逝,當存下來的首級骷髏全部用完之後,高山族同胞們又來找他,他又設法拖延了兩年。可到了第三年,堅決要求恢復獵首祭神習俗。知道再也拖不過去了,吳鳳便決心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感化和教育高山族同胞。他說:「你們這種殺人的風俗是國法不能容忍的!但我與你們已有言在先,答應過幫你們解決這一問題的。明天早晨,在村社旁有個穿紅衣戴紅帽的人走過,你們可以把他殺死,取下首級去祭祀。不過,千萬不能殺別人,否則,神會發怒而懲罰你們的。」第二天清晨,如時出現的紅衣人被高山族同胞眾箭射殺。可當他們歡呼雀躍,奔上前去準備割取首級時才發現,這個雙眼緊閉、渾身鮮血外溢的人竟是他們一向敬仰的吳通事!他們驚呆了,他們實在難以接受這一事實。傾刻間,真情的呼喚聲、因內疚而失聲痛哭聲交織在一起,連滿山遍野的樹木也在晨風中發出低沉的哀鳴。這一天,是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8月10日。
 為了紀念吳鳳的英雄壯舉,當地的高山族同胞砍來樹木,割來茅草,搭起廟亭,築起祭台,定期舉行紀念典禮,並立誓永遠聽吳鳳的話,不再獵首行祭。後來,人們于其犧牲處立方形牛肝石碑,上刻「義人吳鳳殉難處」,碑側豎立吳鳳騎馬大銅像,植古榕兩株。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阿里山通事主持修建「吳鳳廟」,又名「阿里山忠王廟」。後幾經重建、修茸,擴為一大祠,殿內塑有吳鳳像。每年農歷八月十日為「忠王大祭日」,每年三月初三則舉行春祭,前往焚香祭拜者絡繹不絕。
    ▲吳鳳紀公園是國際建築大師漢德寶教授精心規劃,採閩南式建築,地舖馬齒石,迴廊紅柱八角亭,依山坡地高低起伏而走,牆上有圓形、甕形、八角形、多角形的開口,每一個開口依造型採用不同的材質裝飾。

初三日   五年千歲吳千歲誕辰

    考五年千歲之發祥史略係,商殷年代民族英雄即張、徐、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等十二位神將〈老君弟子康續步下十二巨人〉因輔周伐射有功於國家社稷,立譽於世上造福社會大眾,故生而為英沒後成靈,至洪代道教張天師倡行道法時「五年千歲」則顯現靈異奇蹟相傳〈神〉受玉皇上帝敕命為代天巡狩十二天王〈大巡〉主宰民間善惡,驅蘊除魔禳災植福司命,因此世人遇有年災月厄常以舉建祈安植福法會則需虔請十二天王〈五年千歲〉臨法壇,主司法事掃除邪魔瘴癘冀保安寧,會畢為酬謝神恩則有雕製王〈彩〉船燒化或送進汪洋大海任其漂流表示送駕歸位之意,於是民間相傳習俗迄今猶在,嗣不知五年千歲自本宮在草港迎回王船立宮雕像奉祀即已顯示奉〈天〉命就地主吏神事饗授〈受〉民間香火,保護萬眾生靈,查察凡塵善惡依命行使隨時復旨。
    ▲左圖:吳府千歲神像。左二圖:台南市東區靖保府供奉之吳府千歲。右二圖:雲林縣馬鳴山鎮安宮之建立,溯自前清康熙元年〈1662〉由馬鳴山居民奉祀之古神「老朱王爺」有一天鑾示曰:「本庄西北方草港有天神駕臨應即前往迎接鑾駕回來供奉」村民雖在信疑之下,乃遂派人前往草港觀望,果見浮海隨波而來王船一艘,停靠港灣,船上橫披紅綾一富墨書:「代天巡狩五年千歲」字樣,船中有三尊神像〈綢身〉,香爐一只,立炷靈香三支,斯時馬龍山村民遂即邀同附近之昌南、新厝、芋頭、呂厝、同安、林非寮等七庄居民共同前往草港迎歸馬龍山擇地建立草壇奉祀,時神曾鑾示曰:「吾神兄弟奉玉旨代天巡狩,主宰各年行使神事,查察四方,賞善罰沁、除暴安良,保民護國隨機顯化」,於是地方逢有疾病禱求皆即痊癒、六畜遇有瘴癘求以爐丹施治隨即立驗顯著靈效,香火相續,播之邇頂禮踵相接焉由此香煙大振,逐漸瀰漫全省也。右圖:桃園鎮龍宮五年千歲祭祀原從杉林鄉鎮安宮分香奉祀。

初三日    陳府元帥

 雲林縣東勢鄉圳頭厝「船元府」,廟中奉祀的主神「陳府元帥」,配祀則是「三山國王、張府千歲」。陳府元帥是當地的守護神,其傳奇救人的事蹟,更令外地許多信眾前往進香、分靈供奉。

 據說,在民國六十年代,目前的廟址原是小型的亂葬崗,並僅有一座小廟奉祀「百姓公」。某日,村民在廟中扶轎出乩,百姓公指示,玉皇大帝派遣「陳府元帥」到此鎮守,即用紅紙書寫「陳元帥」神位供奉。當時因為醫學不發達,村民若有任何病痛,都會前往該廟扶轎出乩,陳元帥皆會降駕寫出治病草藥名,村民依指示食用,病苦皆能解除。因此陳元帥的名聲和神威也擴展開來,當地村民尊稱為「元帥公」。


 後來三山國王降駕指示,由東勢鎮信仰中心的賜安宮三山國王,引薦陳府元帥前往台南白河大仙寺(台灣早期的佛教寺廟)跟隨寺中主祀「釋迦牟尼佛」修行。蒙佛超薦,陳府元帥因此提昇了神格,位入天界,並正式受到玉皇大帝的認證為正神,神名:陳府元帥。


 後來村民得知消息後,並籌備集資建廟,即現今這個規模。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陳府元帥的聖誕千秋,外地許多分靈奉祀的信眾,皆於三月初一,陸續回府準備前往大仙寺進香,以報佛恩。因為陳府元帥受白河大仙寺佛祖渡化成神,所以每年才前往大仙寺進香紀念。
    ▲雲林縣東勢鄉圳頭厝「船元府」,主祀陳府元帥,是具有民間傳奇色彩的民俗信仰。
初四日   五年千歲張千歲誕辰

    張府千歲係唐朝忠臣良將張巡,河南南陽人,生於唐中宗景龍三年〈西元七○九年〉,生前博覽群籍,通曉戰陣,開元末,擢進士第,出任清河縣令,治績顯著,政通人和,除真源縣令。
    唐玄宗天寶年間,安祿山叛變,張公起兵征討,連戰皆捷,後率眾至睢陽,與太守許遠合,賊將尹子琦率眾十萬圍城數月,張公厲士固守,終因糧盡援絕,掘鼠羅雀以食,殺愛妾以饗士,使南霽雲冒圍至臨淮告急,賀蘭進明不肯出兵援救,城遂陷,張公被執,賊首詢以:『每交戰時,何以緊罄其齒?』巡罵日:『恨不吞賊耳。』,遂就義,卒於唐肅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享年四十九歲,唐肅宗追封為『揚州大提督』時隨張公殉難者有南霽雲、雷萬春等三十六將,其忠烈參天,天地同感,宋朝文天祥作正氣歌以『為張睢陽齒』誌之。後為玉皇上帝敕封為北巡代天巡狩千歲,濟世救民神蹟顯赫,受萬民所景仰。
    附記:在唐代安祿山之亂時,張巡、許遠堅守睢陽八個月,至城中糧盡,張巡殺愛妾並以其肉分食士卒,許遠亦殺其奴。後城破,二人被執,不屈而死。河南地區民眾感念其忠烈,立廟祭祀,以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民間亦有稱張巡為大使公、張元帥、張中丞、張睢陽、張巡千歲或英濟王等。
    ▲左圖:張府千歲神轎過火。左二圖:藝術家雕製張府千歲擬人神像。右二圖:厲王宮主祀張府千歲。右圖:厲王宮主祀之張府千歲神像。

初五日   夏禹王誕辰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號禹,後世尊稱大禹,是黃帝軒轅氏玄孫。堯時被封為夏伯,史稱伯禹、夏禹。
    黃帝軒轅氏到禹,共八世:禹的父親鯀,鯀的五世祖叫顓頊,顓頊的父親叫昌意,昌意是嫘祖為黃帝所生的次子。禹的父親鯀被封在汶山石紐地區(今四川省北川縣),母親為有莘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即中嶽嵩山)。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用水利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禹親自率領老百姓餐風露宿,整天泡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堅韌不拔,勇於開拓的精神,經過了十三年治理,終於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氾濫的災禍。大禹整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帝夏禹王登天子之位,並以自己的封國夏為天下之號,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禹之子啟是夏朝的繼位天子。建碑《大禹陵》。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量測儀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划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不敢進家門。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裏,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2]。因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左圖:大禹廟始建於元大德五年(1301),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在明清時期,此廟多次重修、擴建和增建。中圖:夏禹王繪像。右圖:紀念夏禹之「夏園」。

初六日   眼光聖母惠照明月元君眼光娘娘誕辰

    泰山娘娘與眼光娘娘、送子娘娘是一神三身,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均是由泰山娘娘基本職司所衍化出來的形象。泰山的遥參亭、王母池、紅門宫、斗母宫、碧霞祠均祀有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清朝時在金山還建有西眼光殿,殿西还有眼光泉。神軸中的眼光娘娘慈眉善目,右手執笏,左手托一只眼,代表她的職司。送子娘娘身邊有一天真活潑的童子,手中拿着蓮花,娘娘左肩的肩搭子中還有二童子。泰山娘娘,即碧霞元君,傳說中的泰山女神,亦是道教所尊奉的神。
    ▲左圖:泰山娘娘與眼光娘娘、送子娘娘是一神三身,三神之繪像,為廟中所掛神軸絹本裱裝,係明萬曆年御製,清光緒年間岱廟道紀張文齋重修。左二圖:眼光娘娘神像。右二圖:眼光娘娘神禡二幅。右圖:遼寧省北鎮市常興店鎮境内青岩寺有娘娘殿,奉祀眼光娘娘,神光普照,明察秋毫。病者祈之,眼清目明,心曠神怡。商賈祈之,慧眼細微,洞悉得失。仕者祈之,高瞻遠矚,心清如鑑。百姓祈之,消災免難,心想事成。雖雲遮霧障,必顯光明。

初六日   濟公活佛成道   濟公活佛誕辰為二月初二日,生平及圖像見二月「初二日濟公活佛誕辰」條。

初六日   張老相公誕辰

    民間相傳,張老相公是一位撐江船的船老大。他雖撐江船,卻一生屎尿不落江,是修得了「指潮回潮」的神法。潮水為害時,他只要指點潮頭,潮頭即退。某年,宋高宗趙構被金兵追擊,倉惶渡錢塘江逃命,乘坐的正是張老相公的船隻。船至江中,海龍王前來接駕,潮水鋪天蓋地而來,大幫倒忙,致使張老相公的神法失靈,他只得跳入江中,用自己性命換得海龍王退潮。皇帝感激其救命之恩,封為「海潮王」。有的說,張老相公所救的不是宋高宗,而是乾隆皇帝,事蹟經過則相同;跳江之後,屍體從江北漂到江南,臉色也由白轉紅,再轉黑,所以其塑像臉面有紅有黑云云。
    又有一說,張老相公並非船老大,而是北宋時的漕運官張夏,任上因「河決覆舟」而遇難。其之所以被奉為潮神,是因為他治理過蕭山和錢塘兩縣的海塘,功績卓著,民眾感念其德,朝廷頗多嘉獎。據史載:張老相公,名夏,赭山塢里人,在兄弟中排行十一。因俗呼「十一」為「六五」,稱「官」為「相公」,便稱之為「張六五老相公」或「張老相公」。其父親為吳越王時的刑部尚書,後歸命於宋朝,子襲父蔭,被授予工部郎中,稱「張十一郎官」。張夏在安徽泗州任員外郎時,即以治水聞名。出任兩浙轉運使後,因錢塘江兩岸堤塘多為柴薪土塘,潮災頻仍,他便被任命為護堤使者,統領捍江之職,沿江布兵士守護海塘,並設五名指揮官,專門指揮採石修塘之事,隨損隨治,「作江塘十二裡,以防江潮之患。既成,人感德不朽。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5),立廟于堤上。」(《蕭山縣志稿》)
    《聊齋誌異》亦有「張老相公」:張老相公,晉人。適將嫁女,攜眷至江南,躬市奩妝。舟抵金山,張先渡江,囑家人在舟勿爆膻腥。蓋江中有黿怪,聞香輒出,壞舟吞行人,為害已久。張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沒。
    張回棹,悼恨欲死。因登金山謁寺僧,詢黿之異,將以仇黿。僧聞之,駭言:「吾儕日與習近,懼為禍殃,惟神明奉之;祈勿怒,時斬牲牢,投以半體,則躍吞而去。誰復能相仇哉!」張聞,頓思得計。便招鐵工起爐山半,治赤鐵重百餘斤。審知所常伏處,使二三健男子,以大鉗舉投之,黿躍出,疾吞而下。少時波湧如山;頃之浪息,則黿死已浮水上矣。行旅寺僧並快之,建張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為水神,禱之輒應。
    ▲左圖:杭州市蕭山區河莊鎮張夏祠中的張老相公塑像。左二圖:張老相公神像。右二圖:鄉民祭祀張老相公。右圖:《錄異記•異龍》中有:「黿,大鱉也。」此為黿的石雕。

初七日   三天主考誕辰

    一貫道鎮殿將軍,即三天考試院長張茂田,又稱三天主考,一號呆叟,係師尊之子,年少歸天,顯化助道有功,上天封為鎮殿將軍。
    院長乃一院之長,院中一切大小事情,均由他主理而與各同事服務,其目的乃指導住院等人得到心身正常且健康而成長。「天道」乃一所學道修行院,故院長大人乃指導吾人於學道修行中,令性心身得以正常且健康而成長也。「大人」指才德並全而明白人情事理的官員,院長大人乃才德兼備而悟道成道的仙官,其職乃三天主考,考試院長。(查無圖像)

初七日   龍神朝星斗   (查無資訊)

初八日   輔信王公誕辰

    「輔信王公」姓李名伯瑤,又曰伯苗,字昆宗,號輔信,唐朝開國名將衛國公李靖之孫,京兆三原人〈今陝西三原東北〉。西元六一二年降誕,終于西元六七二年〈咸豐三年〉三月之辰,享壽六十歲。賜謚武惠。
    《福建通志唐宦績篇》記載:李伯瑤「征閩中營將」嘗任開漳聖王陳元光之參軍,因其佐政有功,賜號「輔信」。爾後,隨開漳聖王征討南蠻諸寨時,以驕兵之計,智擒賊酉,平三十六寨,遂奏封「司馬」。又嘗鑿斷鵝頭山,平娘子洞諸寨,戰功彪炳,卒謚「定遠將軍」,宋紹興年間,追封「威武輔勝上將軍」,明洪武帝勒封「輔信王公」,漳人專由祀之,虔敬非常。
    「輔信王公」亦有人尊稱為「輔信將軍」、「輔勝將軍」,為開漳聖王陳元光之四大將軍之一,與輔順將軍、輔義將軍及輔顯將軍並列。
    ▲左圖:輔信王公神像。左二圖:鎮海宮恭奉主神輔信王公,初建於民國十三年,當時僅是在民宅內設置爐位的規模。相傳當地有信眾受邪煞,延醫診治卻未見起色,於是恭請竹圍福海宮輔信王公顯靈驅邪制煞,該宮開山主持亦在其中幫忙抬轎,因此蒙輔信王公調教,而在自宅安奉爐座香位。廟宇由茶寮內竹墻民宅設爐位開始,經多次翻建,從土墻、磚瓦厝到今日之規模,現在建築可分前後兩部份,後面為後期增建,前面保留部分早期傳統建築構造。右二圖:桃園鎮海宮鎮殿輔信王公神像。右圖:輔信王公來台150週年大祭典,來自八方的信眾蜂擁而來,全國各地的分香、分靈都回廟為王公慶生。

初八日   五年千歲趙千歲誕辰

    王爺公俗稱千歲,共有360位、132姓,在台灣有90幾個姓。最早奉祀王爺的宮廟,大部份都在沿海一帶,以高雄、台南、嘉義、雲林等地最為普遍。台灣民間信仰中,除了信仰天上聖母媽祖娘娘最為普遍之外,另外一個相當強勢的信仰,就是王爺公。奉祀王爺公的廟宇,在1918年時有向政府登記的佔全部寺廟的百分之13.59,也就是說每七間廟宇中,就有一間是王爺廟。由此可知,王爺信仰是台灣民間的強勢信仰,不管神明名稱或者堂殿廟宇,皆是全台之冠。
    申年趙千歲生在徐州,姓趙名閹茂。粉面黑鬚文武甲頭戴文帝帽,金黃色或橙色龍袍,保佑服役子弟及擔任警司子弟任職平安,力求晉升。
    ▲左圖:台北縣中和鎮安宮五年千歲趙千歲神像。左二圖:高雄縣左營鎮聖宮五年千歲趙千歲神像。右二圖:馬鳴山鎮安宮是千歲信仰的開基祖廟。右圖:台北縣金山鄉清泉村鎮天宮奉祀之多位五年千歲神像。


初八日   六殿卞城王誕辰

    第六殿卞城王,司掌北方「大叫喚地獄」。幅員八千里,設有十六處小地獄。所懲治之罪犯,盡是藉宗教之名,行惡背德之徒。卞城王是位德高望重之君主,執法嚴正不阿,嫉惡如仇。凡墮此殿,無一不是心險面善,狡猾善辯之偽君子。釘喉地獄為「大叫喚地獄」中之小獄。凡受業報之罪犯,其身心折磨痛苦難熬,必發哀號慘吼之聲,其聲不絕於耳,故名「大叫喚地獄」。
    十六小地獄名為: 常跪鐵砂小地獄、尿泥浸身小地獄、磨摧流血小地獄、鉗嘴含針小地獄、割腎鼠咬小地獄、 棘網蝗鑽小地獄、礁搗肉漿小地獄、裂皮既擂小地獄、 銜火閉喉小地獄、 桑火烘小地獄、糞污小地獄、 牛雕馬躁小地獄、 非竅小地獄、啄頭脫殼小地獄、 腰斬小地獄、剝皮揎草小地獄。
   ▲左圖:六殿卞城王司掌北方大叫喚地獄之繪像。左二圖:六殿卞城王之火牛地獄慘狀。右二圖:六殿卞城王之磨椎地獄。右圖:割腎鼠咬小地獄。

初八日   李八百真人昇仙

    李八百仙翁:道家諸眞之一,其身世傳說尚缺定論,茲抄錄各說如下:《神仙傳卷二》:李八百者,蜀人,莫知其名,歷世見之,時人計其年八百歲,因以爲號。或隱山林或出市塵。《抱朴子道意篇》:吳大帝(即三國之孫權)時有李阿者,穴居不食,時號八百歲公。《集仙籙》:李脫仙,居蜀金堂山修道,蜀人歷代見之,大約八百餘年,因號李八百,後於什邡仙居山三月八日昇仙。《晉書周札傳》:道士李脫,妖言惑衆,自言八百歲,故號李八百。《宋史魏漢津傳》:唐,仙人李良,號李八百,魏漢津自言師事李八百,授以丹鼎之術。宋史陳從信傳「李八百者,自言八百歲,從信事之甚譁,冀傳其術,竟無所得」。《四川總志》:李八百,蜀人,歷夏、商、周、八百歲。一云:動則行八百里,因號李八百,周穆王時(公元前1001年-1952年)號紫陽眞君,又封妙應眞人。《鐵圍山叢談》:李八百尸解,復投他屍再生。
    晉時有一道派託始於仙人李八百,並尊之為祖師,世人乃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李八百,葛洪《神仙傳•李八百傳》云:「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歷世見之,時人計其年八百歲,因以為號。或隱山林,或出市廛。」因見唐公房有志於道,歷試之,最後以《丹經》一卷授之,入雲台山仙去[。李八百又作李八伯。 《雲笈七》卷二十八《二十四治》「中八品」第一昌利治注云:「山在懷安軍金堂縣東四十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昔蜀郡李八伯初學道處。八伯,唐公房之師也,遊行蜀中諸名山,常自出戲于成都市,暮宿于青城山上,故號為八伯也。」以上記載,皆未著明李八百的時代,蓋為兩漢時期流傳於四川民間的神話人物。在流傳中,或云其「年八百歲」,或言其「動輒八百裡」,故號李八百。因為流傳較廣,且為世人信向,故有道士假託其名以創李家道。
    ▲左圖:李八百繪像。左二圖:壁畫中的李家道像。右二圖:李家道神像。右圖:李家道神像。

初八日   楊公祖師誕辰    一說誕辰為十月初七日,見「十月初七日楊公祖師誕辰」條。

初八日   黄九祖誕辰

    一貫道多認為九祖黃德輝是一貫道教義真正的開創者。綜合分析《道統寶鑒》記載和兩岸有關民間宗教理論家研究成果,黃德輝大約生於清康熙年間,江西饒州人,原是一名全真道士,後投於羅尉群門下,很受倚重。清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羅尉群的大乘教遭到清政府鎮壓,黃德輝接掌教門,開創先天道,對教義、佛堂和禮儀等進行了完整系統建構和規範,所著《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是一部很完整將上天還鄉秘寶玄關法門清楚闡述的經典。所著《禮本》、《願懺》、《雷經》、《唵經》等,對先天道禮儀進行完整規範。一貫道內對黃德輝評價極高,稱“黃九祖融匯天命心法及新舊宗教思想,以儒佛道三教合一及全真教修煉金丹教義為精髓,新興宗教之「無生老母」及「龍華三會」教義為佐義,正式開創先天道。黃九祖以前為「接緒道統」,祖派、道脈在儒佛道三教,天道系教門中真傳,在三教中遞傳。自黃九祖以降,系屬「開創道統」,乃為因應三期末劫、原人返本還原,所特設之授有無上法、專辦普渡收圓道門,而為天道教團結社之開端。
    ▲左、中圖:擇賢堂位於台南市,康熙年間江西饒州府黃九祖創立了先天派,清咸豐十一年傳入臺港,初建報恩堂。清光緒五年,又在報恩堂附近設擇賢堂。 右圖:創建於1976年的寶光寺,是台灣規模最宏偉的一貫道集會場所,位於台南縣南化鄉玉山村。


初八日   神僧慧安大師圓寂

    嵩嶽慧安國師,荊州枝江人也,姓衛氏,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師云「木無名」。遂遁於山谷,大業中(605─616),大發丁夫,開通濟渠,饑殍相枕,師乞食以救之,獲濟者甚眾。
 煬帝徵師不赴,潛入太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內擾攘,乃杖錫登衡嶽寺,行頭陀禮。神龍二年(706),中宗賜紫袈裟,度弟子二七人,仍延入禁中,供養三年。又賜摩衲一副,師辭嵩嶽。
 是年三月三日,矚門人︰「吾死已,將屍向林中,待野火焚之。」
 俄爾,萬迴公(神異僧,事蹟見《神僧傳》卷七,《大正藏》)來見師,猖狂握手言論,傍侍傾耳,都不體會。至八日,閉戶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門人遵旨,舁至林間,果野火自然闍維。得舍利八十粒。
    ▲左圖:慧安國師繪像。中圖:隋大業年間追集丁夫,餓殍相枕,慧安大師乞食救濟飢民。圖為揚州運河上的古老石橋。右圖:現在的揚州運河美景如畫。

初八日   梵僧法賢大師圓寂

    太宗太平興國初,有梵僧法賢法天施護三人自西域來,雅善華音,太宗宿受佛記,遂建譯經院於太平興國寺,訪得鳳翔釋清照,深識西竺文字,因盡取國庫新貯西來梵夾,首令三梵僧詮擇未經翻者,各譯一卷,集兩街義學僧評議,論難鋒起。
    法賢法師北宋時代中印度那爛陀寺僧。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三載,師初名法天。開寶六年(973)來中國。曾奉進其與河中府開元寺之梵僧法進所譯聖無量壽經七佛贊,帝召賜紫袍。太平興國五年(980),師應法進之請,入河中府譯經。次年,移州龍興寺譯無量壽決定光明王經。又次年,受賜「傳教大師」之號。復奉進其所攜來之吉祥持世經之譯本。帝嘗賜三藏聖教序,冠於其所譯之經前。咸平四年示寂,年壽不詳。謚號玄覺大師。師所譯經典凡一二○部。或謂師與法天為不同之二人。(查無圖像)

:三月初九日以後之神佛誕辰,見「03-2三月神佛誕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