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票證中的最小和最大

小的小到只有指甲蓋這麼小 大的大得有50噸那麼大 上篇:最小的部份

    中國票證浩瀚如海,粗分吃、穿、用三大類數百項目,發行使用四十餘年,纍積數千種票、券、證、冊等等,種類多得無以計數。除了中央政府發行的通行全國的票券之外,各個省、區、縣、市以至於鄉、村、鎮及糧食管理所、百貨公司、食堂、飯店都可以發行或受委託印行各式各樣的票券;想介給您認識和欣賞這樣一個龐大而無所不包的園地,要從那裡開始呢?就從最「小」的地方起步吧。

    在千千萬萬的票證當中,最「小」也有兩方面的區分,一是票證的票面單位面值最小,二是票券的面積最小。

    在糧票方面,一般皆認定「南京市糧食局1960年流動購糧憑證壹錢」是中國發行糧票中面額最小的一枚,這一枚小票證是用綠色橫幅印製,且是雙色套印,在正中上方紅色仿官防式四方印章篆文「南京市糧食局印」,四角及左側圖案圈印紅色「壹錢」字樣。雖然是這麼微小的票額,印製設計一如鈔票,提供了完整資料和相當的防偽造細緻花紋。票幅是50×25毫米(2×1吋),是屬於同年發行的全套六枚中的一枚,相信是為購糧零頭找零用的。

















左邊這一枚1979年新縣百貨公司的「自行車購買證」大到像一本32開書籍一樣大,右邊配了一些特別小的票證以顯示大小懸殊的比例。

   另外一枚名氣響亮的是「上海市糧票1972半市兩」,半市兩等於25克,也就是二錢半。外地人不明就裡,紛紛批評上海人太精明了,或是說太精打細算了,發行這麼小額的糧票,不過是增加找零的麻煩而已。

當有人有這樣的疑問時,當時在上海市糧食局擔任供應處處長的袁恩昭就會仔細的分析說,這是上海市政府便民的一個具體表現,上海人的習慣以燒餅、油條作為早點,而一般人都是吃兩個燒餅加一根油條,兩個燒餅需要二兩糧票,油條用料少,只要半兩糧票,市場店家常常為半兩糧票和顧客欠來欠去,容易引起爭執。政府在1972年發行半市兩糧票之後,問題迎刃而解,人人稱便。

    很多人認為只有上海市有半兩糧票,其實,發行過半兩糧票的地方還有很多,比上海市發行還要早的有1965年蘇州市購糧券半市兩,票也更嬌小,設計花紋細緻,一如鈔票的規格。1976年浙江省糧票也有半市兩票額,票面彩色印製,雕版精細,尤其左側一幅耕耘機耕作圖,精美傳神。













冊頁式的票證一般都是64開大小,左邊這一本是1960年票常州市「工業用鹽購鹽證」足足有32開大,跟實邊的兩本128開小供應証大了四倍,而且還是手寫鋼版油印的證冊,甚為罕見。

    筆者沒有收集到的,只能從文字或圖片上瞭解到的半市兩糧票還有很多,1970年汕頭市發行過半市兩的流動糧票,票面在為輪船、左為火車,半市兩旁案上,很像一張鈔票。另外,福建省也出過一枚半市兩的地方糧票。






左起是1960年上海市伍錢糧票、1972年上海市半市兩糧票、1965年蘇州市購糧券半市兩和1976年浙江省半市兩糧票。

    在糧票的斤兩上來說,票額一錢是最小的了,現在發現的只有一枚。票額二錢半(亦即半市兩)也只有少數的幾枚,至於一市兩(五錢)的糧票就很多了,幾乎所有的全套糧票都是由一市兩作為最起碼的票額,在這裡也就不特別介紹了。

同樣屬於糧票類的麵粉票,我的收藏簿裡有一枚「重慶市糧食供應券面粉壹市兩1976」,一市兩麵粉或可以做出一個燒餅或一個饅頭,在票面的右側是梯田風景,頗為壯觀,背面有四條使用說明文字,其中第二條是「本券專供本市人口搭伙和購買糧食」,點出了糧食供應券的用途。其他地區一定也還有一市兩的麵粉票,或許還有更小面額的票子。

在「吃」的方面還有一樣跟糧食同樣重要的就是食油,食用油的供應比糧食更緊張,從1955年開始印發的油票還有「半市斤、一市斤」的份量,不久,票額就越發越小了。油票的計量單位一般都比較小,除了「市斤、公斤」的大面額之外,更有「兩、克」以及更小的「錢、分、厘」等等微小的份量,甚至還有用「人、份、天、月」來作為份量的,這是油票不同於糧票的特殊地方。








河南省鎮平縣1965年的面額五分五厘(0.055兩、2.7克)和一錢六分五厘(0.165兩)食用油票。

    我個人的收藏中有最小面額的油票,河南省鎮平縣1965年發行的面額五分五厘(0.055兩、2.7克)是最小面額的油票,更有一枚姊妹票是一錢六分五厘(0.165兩),這兩枚特別小面的油票是當時為了「四清運動」,特別印製了供給四清工作隊隊員在農民家中吃飯時使用的臨時油票,吃一頓飯就給一枚五分五厘油票,吃一天三頓飯就給一枚一錢六分五厘的油票。這樣的面額是根據當時每人每月配給半斤食油而計算出來的,如果你要集齊五分五厘的油票去買一斤食油的話則需要291枚。

其他小面額的油票還有遼寧省岫岩縣1958年的一市分(0.01兩)、廣東省陽山縣1966年的一分、新疆1961年的五市克(一錢)。

這麼小面額的油票照理說是不能單獨購買食油的,但是,你要是故意非要買這麼一點點油,這也是難不倒糧食部門的,首先,你得自備一小塊棉紗,收了你的小小油票後,把棉紗放到油裡去蘸一下,再放到天平上去稱,如果多了,就把棉紗再擠一下再稱,完全符合重量了才是你的油量。你把這一塊棉紗拿回去,只能用來擦擦鍋底炒菜,剩下的棉紗再煮到湯裡面,湯碗裡多少也能漂一點油花。

另外,1958年遼寧省有一分油票,1960年陝西省有半兩的食油購買票,新疆1961年有五克(一錢)油票,廣東省陽山縣1966年有一分油票,河南省新蔡縣1967年一錢七分油票和五分五厘油票,1974年江蘇省有二錢糖票,都算是最小的面額。

在「穿」的方面,布票是最主要的票證了,無論是那一省市或那一年份,多半是大尺寸的有拾尺、伍尺、壹尺的面額,小尺寸的也有伍寸、貳寸、壹寸的票面,我的收藏冊中有一枚三厘米的,是197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行的,票上印有「找零布票」的字樣,要不然,真不知道是怎麼去使用呢。不過我這一枚不算最小的布票,同年份的全套布票中,還有一枚一厘米面額的票,在1983年也發行了一厘米布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行的「壹厘米找零布票」。
    那幾年被稱為困難時期,物資缺乏,棉布嚴重不足,人民的衣服都講究「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縫補衣服少不了要用棉線,於是又出現了棉線票。雲南省在1969和1971年發行的棉線票中,最小的面額是一市錢(五克),只夠買一段紅頭繩或是小指甲蓋那麼大的一團棉線。

    在「用」的方面,最主要的票證就是購貨券,一般都是以「張」為單位,稱「一張券」,也有以「份」為計量單位的。以北京市購貨券來說,我收藏的從1962年跨到1975年,最大的面額是三張券,最小的是「0.1張券」。另有一枚1972年註明是「工業日用品」卻沒有面額,大約是「一張券」吧。天津市工業品購買證紡織品有四張券面額的,最小面額也是「0.1」。瀋陽市購物券最小面額也是「0.1張券」。西安市購貨券就是以「份」為單位的,最小的面額是「0.1份」。

江蘇省揚州市的購物券沒有單位名稱,只是在票面上印有「0.1」而已,1969年和1973年都是如此。









五枚只有「0.1」份量的各地購貨券。

    據說還有0.1塊肥皂券和0.4盒煙票,可惜我也查不到詳細的資料。倒是藏有一枚貴州省木材流通券,面額只有「0.01立方米」,算一算是一立方公尺的百分之一,也就是一立方公分,連一根筷子的尺寸都不夠,大慨可以買幾根牙籤吧。









貴州省木材流通券「壹立方米」和「0.01立方米」。

   現在來細數一下糧票(也包括其他票證)的「面積」,正常的糧票,多半是一吋高、二吋寬左右,很小很小的票證也很多,這其中包括糧票、油票、各種副食票,尤其是號數票(有的地方稱商品號票),小尺寸的更多。

    在我的收藏中,有兩版的小小糧票和油票,小巧可愛非常漂亮。一版是深綠色印製的票額「壹市斤」,只有一厘米高、1.5厘米寬,全版十枚一行共三行,30枚共重30市斤。本來還不知道這是什麼票券,幸虧存根聯上有「本頁成品糧」字樣才確定是最小的糧票。另外一版是咖啡色直排印製的「壹兩」,尺寸跟小糧票是一樣的,排列是直行一行四枚,共八行,合計32枚,存根聯有「本頁食油二斤」。這兩版的糧票油票就是收藏家最喜愛的「指甲票」,票幅的大小跟一片指甲差不多。這種票子,必需要隨同原裝訂的整本購買證使用,撕下來一小張一小張是「離根無效」的。很遺憾這兩版漂亮的指甲票就是落了單,我既不知道年份、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發行的。
















不知道年份、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發行的兩版指甲票。
    票證中有一種特別的票,票上沒有商品名稱,只有號碼,被稱為是「號數票」。這種毫不起眼的小票子通常都主宰了一個人或一個家庭整年的副食及日用雜貨,每年年底,居民憑戶口本可以領一本來年的購貨證,是一本只有一小格一小格號碼的小冊子,可能有幾十個或一百個以上的號碼。你不知道那一號可以買什麼東西,居民得隨時注意商店的公佈欄,公佈了那一個號碼可以買什麼商品時,立刻就得帶著購買證和現金馬上去買。幾乎所有的貨品都要憑公佈、憑號碼去買,當然,買的時候是要當著售貨員的面撕下號碼,你事先剪下號碼是無效的。

這裡舉例介紹一本「上海市副食品購買證」,牛皮紙封面封底,封面上註明供應人口、發證單位,還蓋了一個很大的「上海市第二商業局」印章,封底印的是注意事項,其中第2項是「本購買證不准外借,不得套用,自剪號碼作廢;」最下面還有一行小字「工本費:0.10元」,還不是白給的哩。證裡面是六頁的號碼,每頁28個號碼從1號排列列168號,每一個號碼所佔的格子只有1.4厘米見方,真是號數票中最小最小面積的了。這一本從殘存的號碼看起來,使用率超過一半以上。










上海市副食品購買證中有最小最小面積「號數票」。

    號數票中,又有一種備用票,是專門為了配合購買副食品用的,很多是跟主要的票證(譬如豆製品票)是按月固定有的,旁邊還附帶有數十枚的備用票,也是事先不知道那一號可以買什麼副食品,也不知道可以買多少份量。尤其是每年過年(春節)前,售貨部門一公佈,大夥就一窩蜂的趕緊排隊購買。譬如公佈了第36號備用券可以買一市斤的年糕,你就得帶第36號的備用券、一市斤的糧票和足夠的人民幣,三種票子一樣都不能少,才能買到一斤年糕。我藏有一版被用得殘缺不全的這種票證,但是還計算得出來,這是蘇州市1988年的混合票,完整的時候是一年的豆制品票,每個月有三枚一共是36枚,旁邊和下面是48枚的備用券,每券只有2.4厘米×1.9厘米,也算是最小的備用券了。












蘇州市1988年的混合票,完整的時候是一年的豆制品票,每個月有三枚一共是36枚,旁邊和下面是48枚的備用券,每券只有2.4厘米×1.9厘米。    票證的種類多得不可勝數,小尺寸、小面積的迷你小票子也很多,米麵糧食方面的較少,副食雜物就有很多是小得很的,我也沒辦法一枚一枚的介紹,我把我收藏的部份小票證,花花綠綠的放在一齊,大家也可以作個比較。

下篇:最大的部份

    有人用一些數字概括的介紹中國糧油票證,倒是簡單明瞭:1955年發行第一枚糧票,1993年票證全面停止使用,全國有2441個地方發行過各種票券,不同的票證約有30萬種。在票證停止使用之後,所有的小小票子立即變成了廢物,家家人人肯定都多多少少地有一些沒有用掉的存貨,沒有人要了。

    現在可不一樣了。一個風潮的興起,不會是一夜之間形成的,或許是有人捨不得丟掉曾經是生活必備的糧油布票,也可能是不願忘記過去那一段艱苦的困難時期日子,每一張糧票都會有一段記憶、一片過往,於是,把縐痕撫平了,夾進了收藏簿子,開始了現在紅火遍中國的票證收藏熱潮。

    票證所以會成為收藏品,就是因為種類的繁多,而每一枚票子都有一定的使用時段,有的可以使用一年(或以上)、一個月,甚至一天。唯一例外的是1965年糧食部發行的全國通用糧票流通了28年。有全國各地都可以通用的糧票,也有只局限於省內、縣內、市內、鄉村城鎮內使用者。所以,收集票證有一定的難度,有高度的挑戰性,也就是收藏家的樂趣所在。

    票證的種類太多,本身的形象當然也花樣百出了。小的小到比郵票還小,大的大得比信封還大;不管是什麼東西,人人都喜歡又大又多的,現在,就來談談票證中的巨無霸。








黑龍江省團體糧票壹佰市斤「三大記錄」是在別的票證中沒有見過的。

   票證的「大」得分三方面來談,面積最大、面額最大(重)和拼版最多枚。

    一般的票證多半是追隨早期發行的全國通行糧票尺寸來規劃,高3厘米、寬7.5厘米,面額越大的票幅也加大。收藏中有一枚「黑龍江省團體糧票壹佰市斤」就佔了票證中的「三大」,面額夠大,票幅是高6.5厘米X寬12.5厘米,面積是一般糧票的四倍,算是很大張的了。還有二項記錄在背面,一是「簡則」一點也不「簡」,一共有六條二百多字。二是加蓋印章最多,計有「黑龍江省糧食局、長春地區糧食局、鐵力縣糧食科、鐵力縣革命委員會業務專用章」及經辦人「劉海云」私章等五個印章。這二項記錄是在別的票證中沒有見過的。

    從票面面額最大的記錄來看,這枚糧票只是小兒科、不夠看。在文字的記載中,早年票證市場上認為「西藏軍區1967年軍用糧票壹萬斤」是最大面額的糧票,近年來,又出現了上海市和福建省一萬斤的劃撥糧票,在同一套票中更有一萬四千斤的面額,不過,僅是文字記載,找不到實物圖片來向大家仔細描述。這些記錄現在已經不重要了。

    幾年前在南京舉行的一個民間收藏展上,展出了一套「高郵縣1970年糧食指標劃撥票」,全套九枚,其中最高的面額是二萬市斤,而且大家也看到了這枚「糧票王」的真面目。票面用紅綠二色套印,左上角是紅底白字的語錄「最高指示 備戰 備荒 為人民」,左下是綠色像鈔票花紋的圖案上橫寫「貳万市斤」,右上是綠色字「高郵縣糧食指標劃撥票」,右下是高郵大橋和紅色旗海,橫在全票下端是綠色的花紋和紅底白字「1970」;看起來套色生硬、印製粗糙。

    布票方面的面額有二個組合,小的是寸,從一寸到五寸;大的是尺,從一尺到十尺,這都是配發給個人用的,鮮少有更大的尺寸,只有所謂「公共用布」才會有更大的尺寸。公共用布是需要用布的單位寫好申請用布計劃書,經過批准才可以得到大面額的布票向紡織直接購貨。我見到過一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商業廳1961年100米公共用布」布票,紅色及棕色套印,所有用字都有漢字及維吾爾文二種字體,連用的印章也是雙語,票幅不知道,設計簡略,印製精美。















上左:西安西郊熱電廠粉煤灰票壹車50噸。上右:新疆巴州第一煤礦1976年煤票肆噸。下左:中國金屬材料公司鋼材票拾噸。下右:楊州市購煤券玖拾千克。

    在重量上來說,陝西省「西安西郊熱電廠粉煤灰票壹車50噸」該算是天下第一重了。粉煤灰是煤炭經過了高溫燃燒後所產生的灰塵,將其收集之後也變成了極為有用的建築材料添加劑,用以製成空心磚、或鋪路、築堤壩等都是最佳的用途。

    個人收藏中也有二枚「又大又重」的票證,一枚是「貴州省木材流通券壹立方米」,一立方米的木料有多少呢?我以美國建材市場上常用尺寸來換算一下作個比較,最常用的木材買2吋X4吋X8呎,等於83根這樣的木材,是相當大的一堆了。

    另一枚是「新疆巴州第一煤礦1976年煤票肆噸」,票上左方印的是「肆噸」,右方印的是「4000」,是公斤的意思,夠重了,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算是票面額最重的票證。這是一套四枚中的一枚,其他的三枚是100公斤、500公斤、壹噸。票幅也很大,四枚都是8厘米高、14厘米寬,也可以算是票幅最大的票證之一。還有二個特點,在票的正面有七位數的編號,這是在所有的票證中很罕見的。在票的背面有三條「說明」,其中第一條是「本票係有價證券,遺失不補,價款不退。------」說明此類煤票是已付過款的憑證,憑票就可以取煤運走,這也是不同於其他票證的地方。「巴州」就是新疆巴音布魯克,是中國的一個產煤重鎮。

    再介紹幾枚面額很大及票幅很大的票證,一枚是「1983年淮南市機關團體專用糧票伍佰市斤」,一枚是「1987年泰州市購糧券20千克」,全國度量衡從1985年起改為公制,開始時多以「千克」為一公斤,稱20公斤不算大面額,如果換成說「二萬克」就覺得是好大的數字了。











瀋陽市崇德職枚的「肉卷票」雖然只有0.02市斤,可是票幅特別大,又是木刻壓印,筆觸刀痕粗獷古樸,是食堂飯菜票中難得的「佳作」。

    在票幅方面有一些票證在同類或同一套之中,比別的票子大,也算是大票幅的,此處介紹幾枚較有代表性的。「1955年陝西省通用料票捌市兩」,票面設計一如鈔票,面額「捌市兩」突顯早期16兩制時期的計量特色。「1975年河南省流動糧票拾市斤」,在同一套糧票中此枚特大。「1986年中共潢川縣委機關食堂菜票壹角」這枚是印在牛皮紙上的簡單票證,一般菜票都是比糧票還要小的票子,這一枚特別大。「1988年前郭縣城鎮居民肉食供應卷(券)貳人份」,此券八枚連成一條,單枚是4厘米X13厘米,很長的票證。「1989年春節捲煙特供票」西安市煙草專賣局印發,很大的票幅,中間有一行很大的英文字JUANYAN是捲煙的音譯。「1989年彭澤縣鹽業公司食鹽票壹斤」,鹽票通常是又小又簡單的,此枚用很厚的水藍色紙印製顯得很莊重。








1988年北京市市鎮居民糧食供應證

    在票證中有一種很重要是小冊子就是「居民購貨證」或「糧食供應證」,一戶一年一本,全年的吃穿用貨品全靠這個本子,有的本子中夾印了很大數目的號數票,有的是全年的米、麵票證。我選擇介紹一本可以說是最厚、最精製的「1988年北京市市鎮居民糧食供應證」,這裡面有「糧油核准供應量」的表格、「發放糧票登記」等一共厚達48頁,外面還有一個紅色燙金字的塑膠封面封底,裝潢簡直跟紅寶書「毛主席語錄」一模一樣。當然,在當年,對於全家全年的吃喝也是個最重要的憑證。









兩板茅竹票,票幅很大,以根計算,有鄉村特色。

    有的票券票幅很小,印刷的時候會拼成一大版,有數十枚拼一版,我的收藏中最多是以一百枚拼成一版的。

    「省水電廳招待所錢券貳角」30枚全版,鉛字排版印在粉紅色薄紙上,沒有省份名字,來源是跟遼寧省其他票券一起來的,姑且認為是遼寧省吧。「1982年甘肅省布票壹市寸」100枚全版,一百個一寸加起來是十尺,也算不少了。「1983年四川省布票伍市尺」100枚全版,一百個五尺是五百尺,不可能由一人或一戶擁有,這種全版票多半是在作廢後流出來供人收藏的。

















1989年南京市肉票,票幅極小,以144枚拚成大版。

    這一次介紹了票證中又大、又重、又多、又厚的部份,票證收藏浩瀚如海,好多收藏家都說,這輩子都收集不完了。你一定也能發現你最感興趣的部份,今天就上手,永遠不後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